谈如何培养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

谈如何培养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

谈如何培养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4-01-21T10:49:56.2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作者:高汝波

[导读] 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高汝波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中华埠小学266111

小学语文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造的欲望,开拓思维的时空,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将相和》一文,在揭题时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问:我想知道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事闹不和的?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寻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二、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在教学环节中尤其要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寻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途径或答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使学生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为搞好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就得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受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提供有利于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因才能顺利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想办法”创设一定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进入到积极、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五、利用教材特点,丰富创新想象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自然会碰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画眉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我的家在祖国的南方,这儿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天空明朗,河水清澈。榕树妈妈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用她那丰盛的食物哺育着我们,用她那巨大的树冠保护着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我是一只无忧无虑的画眉鸟。清晨,我们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高歌一曲,给寂寞的乡村带来勃勃生机;中午,我和同伴们在茂密的叶丛中躲猫猫,或是在草地上追逐、在天空中赛飞;夕阳西下,玩累了的我们呆在自己家里,等待着夜幕的降临。”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远方的朋友,请到‘鸟的天堂’来!让我们远离那被工厂浓烟污染的空气,远离那被猎人捕杀的危险,远离那乱砍滥伐、破坏鸟类家园的人们。”……学生的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因此,只要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维,丰富想象,何愁开不出创新之花呢!

六、挖掘活动素材,鼓励创新活动

陶行知先生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拓,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寻找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挖掘可利用的表演、活动或制作等。如教学阅读课文《地球清洁师》,让学生在读中弄懂课文所讲的动植物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后,给学生一些时间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表演。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设计的动作、头饰和适当的表情,使故事显得更生动、丰满。这样,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了语言,受到了教育,而且发展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从而让创造想象成为现实。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