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译文(一)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二)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古诗

《七律.长征》古诗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诗人:毛泽东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赏析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

七律长征(2)

《七律长征》2 教学要求: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理解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个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能够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七律__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篇一: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3年7月1日东北出版的杂志《知识7卷6期(总42期〉上。建国后又发表在1957年4诗刊)1月号。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律诗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亦称为“格律诗”,这种诗也称为“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始见于南北朝,完成于唐代。作者必按照它的规格去作,不能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因此,才称之为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首先,要求有固定字数。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不管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一、三、五、七句末入韵,第二、四、 六、八句入韵,一般情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别的也有入韵的,七律:第三、三、七句不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但也有个别的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

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等闲]平常,无足轻重之意。 [五岭]总称南岭,包括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岭和越城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祥子。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乌蒙]山名。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海拔约二干三百米。有十二座山峰,蜿蜒不断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北临金沙江,悬崖峭壁,山势雄伟。 [磅礡](páng bó),广大无边、气势雄伟之意。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泥丸]小泥球。 [金沙]指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的一段江水。据云,因产金沙而得名(或说因江沙色如黄金得名)。

新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

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

1七律长征

第一单元《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总课时 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设计者;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掌握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全诗。 2、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准备: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2. 写作背景: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3.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明确长征路线。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律?长征》。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2.解释词语: 只等闲:逶迤: 磅礴:开颜: 3.自由朗读课文,请将字音读准。 三、合作探究:1. 划分节奏,标注到课本上。 2. 听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从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4、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5.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6、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7、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四、反馈检测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wēi yí() pang bó ()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①,大渡桥横铁索寒。②更喜岷山千里雪,。 ③,乌蒙磅礴走泥丸。④红军不怕远征难,。 ⑤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 诗中用()、()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4. 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沪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五、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编写:仇恒亮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páng bó)岷.山(mín ) ..(wēi yí)磅礴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口头回答讲义中其他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自主探究,精要赏析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拼音 hóng jūn bù pà yuǎn zhēng ná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děng xián 。 wǔ lǐng wēi yí téng xì làng ,wū méng páng bó zǒu ní wán 。jīn shā shuǐ pāi yún yá nuǎn ,dà dù 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 。gèng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 ,sān jūn guò hòu jǐn kāi yán 。 全诗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主旨: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 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

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深刻领悟其中的革命精神,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全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

七律 长征第三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像。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教师简介这首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示范朗读、教读。 1、老师先示范朗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1、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全诗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古诗七律长征翻译赏析

古诗七律长征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前言】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注释】 ①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②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orG、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让人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七律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

《七律·长征》综合资料

《七律·长征》综合资料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

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q ī 律l ǜ · 长ch áng 征zh ēng 【 作 者 】 毛m áo 泽z é 东d ōng 【 朝 代 】 现xi àn 代d ài 红h óng 军j ūn 不b ù 怕p à 远yu ǎn 征zh ēng 难n án , 万w àn 水shu ǐ 千qi ān 山sh ān 只zh ī 等d ěng 闲xi án 。 五w ǔ 岭l ǐng 逶w ēi 迤y í 腾t éng 细x ì 浪l àng , 乌w ū 蒙m éng 磅b àng 礴b ó 走z ǒu 泥n í 丸w án 。 金j īn 沙sh ā 水shu ǐ 拍p āi 云y ún 崖y á 暖nu ǎn , 大d à 渡d ù 桥qi áo 横h éng 铁ti ě 索su ǒ 寒h án 。 更g èng 喜x ǐ 岷m ín 山sh ān 千qi ān 里l ǐ 雪xu ě , 三s ān 军j ūn 过gu ò 后h òu 尽j ìn 开k āi 颜y án 。 译y ì 文w én : 红h óng 军j ūn 不b ù 怕p à 万w àn 里l ǐ 长ch áng 征zh ēng 路l ù 上sh àng 的de 一y ī 切qi ē 艰ji ān 难n án 困k ùn 苦k ǔ , 把b ǎ 千qi ān 山sh ān 万w àn 水shu ǐ 都d ōu 看k àn 得d é 极j í 为w éi 平p íng 常ch áng 。 绵mi án 延y án 不b ù 断du àn 的de 五w ǔ 岭l ǐng , 在z ài 红h óng 军j ūn 看k àn 来l ái 只zh ī 不b ù 过gu ò 是sh ì 微w ēi 波b ō 细x ì 浪l àng 在z ài 起q ǐ 伏f ú , 气q ì 势sh ì 雄xi óng 伟w ěi 的de 乌w ū 蒙m éng 山sh ān , 在z ài 红h óng 军j ūn 眼y ǎn 里l ǐ 也y ě 不b ù 过gu ò 是sh ì 一y ī 颗k ē 泥n í 丸w án 。 金j īn 沙sh ā 江ji āng 浊zhu ó 浪l àng 滔t āo 天ti ān , 拍p āi 击j ī 着zhe 高g āo 耸s ǒng 入r ù 云y ún 的de 峭qi ào 壁b ì 悬xu án 崖y á , 热r è 气q ì 腾t éng 腾t éng 。 大d à 渡d ù 河h é 险xi ǎn 桥qi áo 横h éng 架ji à , 晃hu ǎng 动d òng 着zhe 凌l íng 空k ōng 高g āo 悬xu án 的de 根g ēn 根g ēn 铁ti ě 索su ǒ , 寒h án 意y ì 阵zh èn 阵zh èn 。 更g èng 加ji ā 令l ìng 人r én 喜x ǐ 悦yu è 的de 是sh ì 踏t à 上sh àng 千qi ān 里l ǐ 积j ī 雪xu ě 的de 岷m ín 山sh ān , 红h óng 军j ūn 翻f ān 越yu è 过gu ò 去q ù 以y ǐ 后h òu 个g è 个g è 笑xi ào 逐zh ú 颜y án 开k āi 。 注zh ù 释sh 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