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1)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题: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国的商鞅变法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孝文帝和商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这给你什么启示呢?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五、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宗教

发展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北方人口大迁移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及北朝《齐律》的立法成就。 答:(1)《新律》的立法成就 《新律》虽属“删约旧科,傍采汉律”而成,但与汉代旧律相比,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立法成就。 ①第一项改革内容是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李悝编撰《法经》时,《具法》位居第六篇,这次制定《新律》,将《具律》提前,置于全律篇首,并改为《刑名》,解决了原来的“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的弊端,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且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第二项改革内容是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这次制定《新律》时,大量剔除“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州郡令》等单行法规,而把基本法典的篇目及其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合并,最终编成《新律》十八篇。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订法律活动,大大扩充了基本法典的篇目与内容,使新的律令体系“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克服了原来国家基本法典“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既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第三项改革内容是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在制定《新律》的过程中,曹魏政权按照刑罚制度的实际需要,“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正式规定于第一篇《刑名》中,“以为律首”。这项刑罚体系的改革,在墨、劓、剕、宫、大辟之类的旧五刑制度之外,首次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五刑制度。它共有七种刑名三十七等,包括死刑三等、髡刑四等、完刑与作刑各三等、赎刑十一等、罚金六等、杂抵罪七等。其中的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7.“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8.“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2.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六章 宋辽金)【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概念题 1.张杜律 答:“张杜律”是曹魏时期《晋律》的又一称谓。曹魏末年,晋王司马昭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修定律令。历时四年,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史称《晋律》或《泰始律》。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诏班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又称《晋律》为“张杜律”。这一形式成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晋律》为东晋、宋、齐沿用,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达二百三十五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2.《北齐律》(青岛大学2011年研) 答:《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部重要法典。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改东魏为北齐。初沿用《麟趾格》,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在封述等人主持下,以《北魏律》为蓝本,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省并篇名,务存清约,编定成《北齐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在体例上,《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ll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近人程树德说:“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

为最。” 3.九品中正制 答: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文帝黄初元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规定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但由于“九品”之分标准不确定,凭中正官的主观臆断,再加上请托、权势、裙带关系等影响,不但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势,使士族与庶族相隔天壤,矛盾愈益加深,且弊端丛生,贿赂公行,加速了士族、官员的腐化。 4.重罪十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重罪十条”首先正式规定于《北齐律》中,是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而设。此“重罪十条”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宋、元、明、清历代所承袭。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 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三国鼎 立局面 的形成 1. 魏:______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_________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_______。 2. 蜀: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________。 3. 吴:_______年,_____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1. 时间: ______年 2.交战双方: ________、______ 组成联军与________; 3.结果、特点:___________ 4.影响: 交战双方局面实 际形成; 赤壁之战 北方走向统一 1.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 2.战争: ______年,袁绍与_______在官渡对垒。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___________。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由此可见三国的统治者都A.注意发展生产 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大力进行军队建设 D.关心百姓的生活 3.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战争的胜负有时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军事谋略可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 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7.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西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状况的是 A.政治上昏庸腐朽 B.生活上极为腐化 C.以豪华奢侈为荣 D.以腐败堕落为耻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包括 ①大行杀戮 ②征收重税 ③征兵派役 ④掠卖为奴婢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如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第四章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的佛教思想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直至整个三国时代,佛教的流传都还是微 弱的、缓慢的。它起初只在皇室宫廷的狭小天地内获得信奉,到西晋时才逐渐推及于民间。此时佛教的主要活动是译经,着重译出的是禅经和般若经。相应地流传的佛教主要是两派:一派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一派是以支谶(支娄迦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即空宗说。前者偏重于宗教修持,主张默坐专念,构成所谓“心专一境”的精神境界。后者则偏重于教义的研究和宣传,以论证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由于汉代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流行,中国人往往视佛教和黄老之学为同类,禅学被认为被看作学到成仙的方术之一。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就是把黄老学说和佛教说等量齐观。东汉的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就以“无为”译涅槃。而道家所讲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意思,与佛教涅槃的涵义并不相同,佛教学者以无为来理解、比附涅槃,就为涅槃学说涂上了一层浓重的道家思想色彩。东汉时期佛教就是在与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东晋十六国时代,南北分立,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这就为佛教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以往的缓慢发展情况不同,此时佛教得到了空间的发展:佛教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的纷纷问世,般若学不同学派的相继出现,民间信仰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由此而汇合成中国佛教的第一高潮。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佛教哲学上有着不同程度建树的主要是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最重要的佛教哲学思潮,一是般若学的“空”论——这样那样否认事物的真实性的思想,二是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 僧肇(384——414)认为“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也就是“非有非无”,或者说“非真有非真无”,这便叫做“不真空”。所谓“不真空”,就是说万物没有真实性,但不是不存在,万物的虚妄不真是空,是不真的存在。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 主张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道安的高足慧远(334——416)。慧远是东晋后期的佛教领袖,他隐居江西庐山30多年,聚徒讲学,撰写文章,阐发佛教哲学思想。 慧远根据印度佛教的业报轮回的学说,吸取我国原有的迷信观念,但又和我国古代由上帝司善惩恶,从外面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法不同,直接从人自身的主体活动中建立因果报应说。他认为,“业”,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三业”就是指人的行为、言语和思想活动。三业的性质不同,有善、恶和无记三中。无记是指不善不恶、无所谓善恶的活动,可见三业的性质主要是善、恶两种。慧远强调有因必有果,业发生后不会消除,不同性质的业必有不同的报应:“业有三报,一曰现报,而曰生报,三曰后报。”所谓现报就是今生作业,今生便受报应;生报是今生作业,下一世在受报应;后报时今生作业,经数生乃至千百生,然后受报应。由于人们要受报应,人死后就要依据生时所作业的善恶而转生为较高于或较低于今生的东西,这也就是轮回。这样,人的生命就不只是限于现在这一生,还有所谓前生和后生,后生不止是一次而是无数次,所以就有“三生”或“三世”。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这就是因果报应说和轮回转生说。慧远主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新人教版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由此可见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 A.发展生产 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军队建设 D.关心百姓的生活 3.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战争的胜负有时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军事谋略可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 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7.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西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状况的是() A.政治上昏庸腐朽 B.生活上极为腐化 C.以豪华奢侈为荣 D.以腐败堕落为耻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包括() ①大肆杀戮②征收重税③征兵派役④掠卖为奴婢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4)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4) 一、选择题 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 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6.“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 8.“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 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0.“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11.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A.B. C.D.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 B.诸葛亮光复汉室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曹操统一全国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4.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李时珍 7.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处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三 教案示例之三 第2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 河北玉田亮甲店中学李祥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医学上的新成就;范缜和《神灭论》。 2.要求学生认识: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回答课内思考题,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2)通过对佛教和《神灭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范缜和《神灭论》。 教学难点:内容多而零散,不易掌握;专门的科学和哲学知识不易理解。 (二)教学过程 (写课题,然后指出):同学们,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它又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因为(齐答)我们都是中国人。 今天,我们再取出几串明珠,仔细观察一下那五彩缤纷的光源。我们还是先到那科技的长廊中去吧!

一、科学技术(板书) 好,咱们先走访两位三国和南朝的伟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出示祖冲之像,指导学生看书160页)。 数学刘徽和祖冲之(板书) 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回答: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板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闪光之处,确实值得骄傲。尤其是我们这些河北人—祖冲之的老乡。你们看,祖冲之也笑了。可在这笑容之中又凝聚着多少祖冲之的汗水啊!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画草图)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被镶嵌在原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那么,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引导学生看书160页表和161页的两段小字,回答:认真学习,刻基钻研,反复实践等)。 大家再往前走,看科技长廊中还有哪些科学家?(看书回答: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等)。 (板书)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葛洪、陶弘景。 (学生填写以上几位科学家所处朝代和科学项目)。 (出示贾思勰像)你们看,这位就是贾思勰,北魏的农学家,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书作注。《水经》是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作注后,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例如:使原书记载的137条河流增加到1250条,并记叙了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风俗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板书)《水经注》,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王叔和著有《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葛洪著《肘后备急方》,陶弘景对葛洪书进行了增补(板书)。他们也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闪闪发光的硕果。

2017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操》很受中学生的喜爱,其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2.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本意是指司马昭觊觎的政权,司马昭没有实现的野心,由他儿子司马炎实现了,那么司马炎建立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北 D.前 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 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 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6.《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东晋书法家() A.顾恺之 B.王羲之 C.祖冲之 D.贾思勰 7.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湖、常、秀(秀水,今)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8.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境)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农学著作 D.数学著作 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孝文帝改革”、“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