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

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
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

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

养殖户在渔药的使用上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对疾病病的防治效果、生产成本,甚至出售成品鱼的享誉。

1、药害及其药源性疾病

中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同全国经济发展一样,由传统的粗放形发展到集约化工业化水平,诸如工厂化温室养殖、高密度驯化养殖等等养殖工艺与养殖技术,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出于改善环境、防治疾病等目的,大量使用药物,因而就出现了水产养殖动物的药害问题,并表现出日渐严重的趋势,随之而生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的肆虐以及误诊与误治,成为现代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难以控制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养殖产业发展。但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水产养殖动物的治疗或诊断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因过度用药造成机体组织或器官严重损害和病变后,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称为“药源性疾病”。

也有将由于过量食用有毒食物或食物中长期营养失衡造成机体组织或器官严重损害和病变,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称为食源性疾病。

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属于非寄生性疾病,不同于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其它病原生物病的寄生性疾病,它的病因是药物本身,病理表现为中毒、变性、增生、坏死过程,临床症状复杂,死亡集中,死亡率高。

2、药害

水产养殖动物的药害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诸如: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

和药物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药物依赖性、体内菌群失调等。

二是药品急性毒害作用。药品在不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急性有害反应,诸如:中毒、器官或组织损害、强烈的不良反应等。

3、药害的后果

药害导致水产养殖动物亚健康状况,水产养殖动物亚健康的表现: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抗病力减弱。在药害持续作用下,水产养殖动物就会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患药源性疾病。

不仅如此,水产养殖药害还表现在对水体的药物污染严重,造成水体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发展到整个水域污染,后果严重。

在渔药的使用上,要坚决杜绝:盲目性、跟随性、随意性。

4、渔药分类

目前在养鱼生产上,普遍使用的鱼药大概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生长,主要内服;

2、消毒剂、杀菌剂——主要外用;

3、营养剂和代谢改善剂——维生素、矿物质、利胆强肝等;

4、环境改良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5、中药、草药。

5、给药

用药方法

鱼池施药应根据鱼病的病种、病情、养鱼品种、饲养方式、施药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主要用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全池泼洒法:池塘防治鱼病的最常用方法。它是将整个池塘的水体作为施药对象,在正确计算水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施药浓度来计算用药量,然后把称量好的药品用水稀释,均匀泼洒到整个池塘的水体,以治疗鱼病。

(二)挂袋法:在投饵台前2~5米呈半圆形区域悬挂药袋4~6个,内装药量以1天之内溶解,不影响鱼前来吃食为原则,可用聚乙烯网布制作药袋或直接将小塑料袋包装的药品扎上小眼悬挂使用。

(三)浸洗法:在1个容器内(一般用大塑料盆或搪瓷浴盆)配制较高浓度的药液,然后将鱼放入容器内浸洗一定时间后捞出,能杀灭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

(四)口服法:将药物按饲料的一定比例加入粉料中混合制成颗粒药饵或将药物拌人颗粒饵料投喂。其优点是疗效较彻底,药物浪费少,节省成本。缺点是对病情较重、吃食不好的鱼没有作用。吃食不好的鱼没有作用。该方法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

(五)注射法:多用于亲鱼的催产和消炎,一般采用胸腔、腹腔、背部肌肉注射,现在养殖草鱼的在成鱼养殖阶段最好注射抗出血性疾病灭活疫苗。

(六)涂抹法:用于亲鱼的创口消炎,常使用紫药水或碘酊。

(七)浸沤法:方法是在鱼池的上风头将药物(主要是中药、草药或药用树枝叶)成堆或分成数小堆在池水中浸沤,以此来杀灭鱼体外表及池水中的病原体。缺点是不能彻底杀灭病原体。

查明病因

不同的鱼病表现不同的症状,但也有些鱼病症状相近或相似。有时存在着一种鱼病有几种病状同时表现出来,如肠炎病有肛门红肿、肠壁充血、鳍条充血等病状;或者一种病状在多种鱼病中都同样出现,如体色发黑、鳍条充血、蛀鳍等这些病状在细菌性赤皮病、打印病、烂鳃病、肠炎病等病中都能见到。所以,发生鱼病时,选症状明显的病鱼,目检外表、鳃丝、内脏器官,取病灶组织用显微镜仔细检查,全面分析,确认病原体,对因下药、对症下药。

正确选药

目前,市场上渔药种类繁多,要认真筛选药物:

(1)疗效显著。一般应选择规范性大厂生产的鱼药,技术力量强,批号生产规范,质量可靠,以减少损失。

(2)安全性能好。所用的药物对鱼本身的毒副作用小;对环境的影响小,对人体的健康不构成威胁。最好使用环保型鱼药。

(3)使用方便。所用的药物操作简便。

(4)经济价廉。但不是越便宜越好,一般以价位中档,质量高档鱼药为主,获得最好的性价比。

同时,要清楚地了解药物对养殖种类的选择性,以及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同一药品的反应。若需要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要考虑药物特性,用药的先后顺序,几种药物能否同时施用,可同时使用的药物应分别溶解后使用。

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及防治对象

准确称量药物是治疗鱼病效果好坏的关键之一。

全池泼洒,要准确计算池水体积,并应考虑到水质特点及当时水温等的影响,如有机质多,水质较肥、pH较小,水温较低时,用量应多些。池水体积的测算要以实有水面和平均水深计算。

内服药物的剂量以每千克鱼体摄食到多少药物来表示的。

一是按重量计算。当池塘中大多数鱼摄食旺盛时,按塘鱼的总重量计算较为准确;二是按摄食率计算。当池鱼病情严重或气候不好,导致食欲减退,应根据估算的摄食量计算,以较高比例将药物拌入饵料中,以保证尚能吃食的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配制药饵时,还应考虑到药物在水中丢失的情况。注意估算塘鱼的存塘量,要考虑到各阶段生长增重的比例,不能以投放鱼种计算药饵的投喂量。

合理施药

在鱼病防治中,正确的施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药效的发挥。根据鱼病的特点和药物的特性分别选择全池泼洒、拌饵内服、悬挂、药浴等方法进行施药。

(一)全池泼洒药物

1、药物的溶解。溶解药物的容器最好是陶器或木器,不要用金属容器溶解药物,防止药物与金属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而失去药性或产

生毒害物质,容器中先放水后放药,药物要充分溶解,有药渣时要用60目纱布过滤,避免鱼误食中毒。如硫酸铜溶解不充分后,鲤鱼吞食铜量达到400mg/kg,三天后全部死亡。用药前应先投饵后洒药,禁止边洒药边喂食。

2、注意药物的极限浓度。如:鳜鱼对敌百虫、氯化铜等较敏感,0.7毫克/公斤以上(pH小于7)氯化铜也能造成鳜鱼中毒死亡。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过敏。在乌鳢的人工养殖过程中防治鱼病要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为宜。加州鲈对敌百虫较为敏感,一定要慎用。据试验杀灭蚤幼虫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要控制在0.3毫克/公斤以下才安全。河蟹对晶体敌百虫、硫酸铜较为敏感,全池泼洒敌百虫应控制在0.3毫克/公斤以下,硫酸铜在0.7毫克/公斤以下较安全。

3、泼药时间。一般在晴天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后进行,夏季高温应避开中午,否则会造成鱼中毒。

4、泼洒方法。药量要根据水温、水质、池底质、病鱼的情况作调整,药物泼洒应从上风处向下风顺风泼,目的是使池塘中药的浓度均匀和防止施药者意外中毒。清晨鱼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要用药物(增氧剂除外),阴雨或雷雨天不泼洒药物。

(二)内服药物

1、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会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

2、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准确。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将鱼药添加在饲料中,药饵的量宁少勿多。一般在投喂后30~40分钟内吃完。如1小时还未吃完,则说明投饵量过多,造成药饵浪费,使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而且还影响下一顿的吃食。

3、为了使鱼体中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药饵应每天投喂2~4次(驱

虫药饵除外)。

4、内服药饵必须按要求连续投喂一个疗程(一般3~5天或7天)或待鱼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不要过早停药。过早停药,鱼体内的病原体容易复发。

5、要注意投喂方法:

(1)杀虫的前一天,投饵量应比平时减少些,以保证病鱼第二天吃足药饵。

(2)药饵要拌、撒均匀,保证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反之,假如药饵拌、撒得不均匀,病鱼的摄食能力较差,往往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甚至吃不到药饵,达不到治病的目的。

(3)将没病的鱼类先喂饱,再投喂药饵,保证病鱼能吃到足够的药饵。

(4)投喂药饵时,最好选择风浪较小时投喂,否则,因风浪大,撒在水面的药饵很快被吹到下风处,沉入水底,其他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

6、避免以下几种错误做法

1.长期用药。为了使鱼不得病长期不间断地在饵料中添加抗生类药物。这样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菌株,从而产生抗药性或耐药性,出现药效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长期给鱼用药,有些药物会富集鱼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2.见好就收。给病鱼用药后,一见鱼的病情好转就停止用药,使病原体消灭不彻底,会更加加重病鱼的病情。一般应持续用药一段时间,防止病情反复。

3.超剂量用药。想快速将鱼病治好,给病鱼大剂量或超剂量用药,会形成药害,造成鱼药物中毒甚至大批死亡。

4.频繁更换药物。用药二、三次后,见不到显著的疗效,就急于更换另一种药物。任何药物治病都有一个疗程,不了解药物的特性,频繁换药会失去治病最佳时期,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5.随意联合用药。当用一种药物治疗鱼病效果不佳时,急于求成,不顾药物的特性,想当然地把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形成"拮抗"效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失效,有些甚至产生毒害物质,危害鱼类。如:福尔马林不能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高锰酸钾、甲基蓝等氧化性药物混用;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钙、镁类、重金属盐、有机络合物等混用;漂白粉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新洁尔灭(铵类表面活性剂)不能与碘、碘化钾、过氧化物、氧化剂合用等。因此,联合用药,应遵照说明书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6.使用过期药。为了节约投资,将过期鱼药加倍使用,殊不知过期药有效成分多数变化,容易引起鱼类中毒。

7、鱼病防治用药原则

1、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2、水生动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严禁使用对水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恢复的渔药,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药做为渔药的主要成分或次要成分使用。

4、防止滥用或盲目增大用药量增加使用次数和时间。

5、使用渔药在商品鱼上市前要有休药期。

8、在生产上要注意避免使用下列产品

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过敏反应,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机体形成。

呋喃类药物;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作用,引起过敏反

应,表现在周期神经炎、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为特征。

磺胺类:使肝、肾等器官负荷过重引发不良反应,引起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急性溶血性贫血,以及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等症状,引起过敏反应,表现在皮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药热等。

孔雀石绿;产生致畸、治癌、致突变,能溶解足够的锌,引起水生生物中毒。

硫酸铜:妨碍肠道酶的作用,影响鱼类的生长,使鱼肾小管扩大,周围组织坏死,造血组织损坏,肝脂肪增多。

杀虫脒、双甲脒;对鱼类有较高毒性,中间代谢产物有致癌作用,对人类有潜在致癌性。

喹乙醇;对水生动物的肝、肾功能造成很大的破坏,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降低,捕捞、运输时能产生应激反应,长期大量使用还能引起死亡。

己烯雌酚、黄酮体等雌激素;扰乱激素平衡,和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等,食用其残留产品后,损害肝脏和肾脏,导致儿童性早熟,男孩女性化,等妇科疾病。

甲睾酮等雄激素;引起雄性化作用,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致癌。

9、水产专用药物中毒

各种杀虫药物的频繁使用,使用剂量的不断增加,极易产生药物中毒。这些杀虫药物是通过干扰阻断寄生虫的能量代谢,破坏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或对虫体具有神经毒性的虫体产生麻痹,而进行驱、杀虫作用,这些药物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时,或频繁使用会导致鱼类发生中毒,如果水质恶化、缺氧、亚硝酸含量等有毒物质超标下,会增加中毒的机率,加剧中毒症状,加速鱼类的死亡。如:甲苯咪唑、菊脂类、有机磷以及这些药物的制剂。

有机磷中毒。有机磷包括很多,如甲胺磷、敌百虫丙线磷等,主要是神经系统及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最后转入抑制和衰竭,导致中毒鱼类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变化,轻微中毒时表现为行为异常,体色发白,但仍能摄食,随中低的加深,病鱼呈现游泳无力,呼吸困难,粘液脱落,严重者肌肉痉挛,抽搐,多数病鱼在水流出集聚,徒手能捞取病鱼,死亡逐渐或急剧上升,病鱼死亡时,鳃充血,胆囊肿大,辅助诊断,将病鱼捞出放在小桶内,在增氧条件下,症状会得到缓解。

10、合理的使用渔药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目前市场上渔药的品种很多,也很杂,尽管我们在生产中经常使用渔药,但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如果不能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渔药,就可能达不到防治效果,甚至贻误病情。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鱼类发病后,不要盲目的下结论就随意用药,一定要进行正确的诊断,特别是有一些并发症,要进行合理的确认,确定病因后再用药,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不要盲目用药,要正确诊断,对症用药;

2、不要超剂量用药,要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按说明书使用;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配伍禁忌;

4、了解养殖环境,确定合理用量;

5、注意不同养殖种类、年龄生长阶段的差异;

6、不要使用禁忌渔药。

11、鱼病防治用药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不注重健康养殖,使用禁用渔药;

2.不查明病因,盲目用药;

3.不对症下药,随意用药;

4.不注重查验使用说明书,用失效药物;

5.不注重诊断,盲目跟随,病急乱用药;

6.不注意混合和溶解,用药不匀;

7.不注重用药时间和条件,随时用药;

8.不注意药量,盲目加大用药量;

9.不注重用药的温度,造成药效改变;

10.不注重药物之间反应,乱混合用药;

11.不注重抗药性,连续使用一种药物;

12.不注重药物配合使用,单一用药;

13.不注重药物使用剂量和次数,用药量不足;

14.不注重药品储存,随意堆放;

15.不注重用药效益,盲目选择价高或价低药物。

水环境对渔药作用的影响,除水体的理化因素外,还有微生物、细菌、浮游生物、病原生物、养殖生物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药物药效的发挥或增强,

12、影响药物作用的几个主要方面

水温和光照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水温升高,药效作用及产生作用的速度相应加强,硫酸铜、漂白粉水温升高药效加强不明显,但毒性显著加强,而溴氰菊酯类当水温升到20℃以上时其药效明显比20℃以下时低。通常情况下以水温20℃为基础用量,水温升高时,适当减少用量,降低时适当增加(但要因药物不同而宜)。

光照和季节。有些渔药见光易分解,要避免阳光直射,溴氰菊酯类药物春季杀虫比夏季要好。

PH值

酸碱度水体的酸碱度是波动的,酸碱度的变化应先药物使用的效果。敌百虫在碱度情况下,生成敌敌畏,毒性增强。

酸碱度对药物作用的机理是:

1、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含氯药物在酸性条件下,通透性强,杀菌效果好;

2、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有机物

1、有机物与药物结合,降低了渔药的溶解度,阻碍药物与病原体接触,影响药物效果;

2、影响较大的如季铵盐类、异氰尿酸、过氧化类,而对聚维酮碘影响较小。

耐药性

1、种属差异。各品种之间不同用药品种、药量各不相同;

2、生理差异。年龄、性别、肥满度;

3、个体差异。个体的大小;如:无鳞鱼禁用有机磷类药品。

13、对症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旦患病很难治疗,尽管有的治疗好了,但要花很多成本,同时使用鱼药还会给水质带来影响,还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在鱼病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一旦发生疾病,要及时诊治。在治疗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治疗原则,先治疗主要病症,后治疗次要病症;先治疗寄生性疾病,后治疗细菌性疾病;有的疾病可同时用药。

不同疾病对不同鱼类有选择性,比如:同一口池塘,其中一种鱼类感染了某种疾病,而其它鱼类则不感染,鲤鱼感染了车轮虫疾病,而同池混养的其他鱼类则不感染,混养池塘的套养鱼类患病机率小,

单养或主养鱼类患病机率大。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 规范化管理的培训”考核试题 及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 训”考核 姓名:工号: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于何时起开始实施(B )。 A.2001年5月1日 B.1999年5月1日 C.1997年7月1日 2、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C ),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A.一年 B.半年 C.三个月至六个月 3、医师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 C)报告。 A.政府办公室 B.上级医师 C.卫生行政部门 4、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属于哪种感染( C )。A.内源性感染 B.交叉感染 C.环境感染 D.以上均不是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 D )。 A.三查七对 B.三查十对 C.四查七对 D.四查十对 6、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 C )取得相应的处方权。 A.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药品监督管理局 C.执业地点 D.医院 7、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B)。 A.20% B.30% C.40% D.50% 8、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C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A.30% B.40% C.50% D.75% 9、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D )。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10、肝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 C )。 A.去甲万古霉素 B.头孢他啶 C.利福平 D.头孢曲松 11、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12、乳妇在应用何种抗菌药时可继续哺乳(B )。 A.四环素类 B.青霉素类与头孢 C. THB D.磺胺类 13、不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常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是( D )。A.半合成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B.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 C.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D.头孢菌素+磺胺类 14、以下有关ICU的肺部感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最常见的肺部感染为院内感染性肺炎 B.最常见的肺部感染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突出的病原学特点为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 D.肺部真菌感染较少见 15、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D )。 A.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C.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D.以上都是 16、以下备选项中,除了( C)外均易产生肾脏毒性。 A.氨基糖苷类 B.头孢唑林 C.利福平 D.两性霉素B

中药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学好总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情况汇报

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自查情况汇报 按照晋卫办医政【2011】69号和市卫生局《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认真进行了自查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由医务科长兼任,具体负责制定全院临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和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各科室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研究活动持续改进相关措施和长效机制,并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中具体安排了各部门的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并根据医院实际制定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表》,根据临床科室、药剂科和医院整体填写的内容不同分别填写。 为明确科主任是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专人负责,院长与临床科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二、严格落实分级管理 按照《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我院制定出本院《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细则》,对特殊使用抗生素、限制性使用抗生素和非限制性使用抗生素,我院下发了《本院医务人员抗生素分级使用名单》,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在病历书写和处方书写中严格执行。 每年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处方权的培训考核,特别是2011年6月接到市卫生局《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分6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专题培训,并进行统一考核,合格后由市卫生局授予相应抗菌药物处方权。 实施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工作,严格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临床科室每月30日前报送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填写附表1) 药剂科每月30日前报送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填写附表2) 由活动办公室整理,于每月5日前上报市卫生局。 三、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我院药剂科负责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2.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13.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4.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5.加强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6.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17.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报告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报告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并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转向合理用药,但还是存在用药过于集中,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达到合理用药[1]。 [关键词]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 为了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我院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了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评价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已在严格执行中,从我院监管的这两年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科室有外一科,外二科(2012年8月成立),内一科,内二科(2013年9月成立),儿科(2012年6月成立),急诊科(在2012年前两季度基本上不收住院患者,所以没有统计意义,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统计),妇产科。

1.2 方法利用我院中联软件系统对院科两级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按季度进行统计,把数据导出EXCEL2003,由于我院的信息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包含了抗菌药物的规格,数量,金额,人工把规格转换为数字形式的含量,才可以作数据处理[2]。用含量乘以该抗菌药物总的使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该抗菌药物在这一季度的消耗量,用消耗量除以该抗菌药物的DDD值(根据WHO推定的限定日剂量),就可以计算出该抗菌药物的DDD数,各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各科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乘以100除以各科同期患者住院总天数得出。全院的抗菌药物也是由此方法计算。 1.3 数据处理本组研究中,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中联软件信息系统处理分析,具有比较意义: 院科两级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见表(1): 用折线图形式表示,更加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科室在各季度的住院患者使用强度。见表(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下)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下) 51.何时服用抗菌药物比较合适? 答:抗菌药物的口服制剂一般以空腹(饭前l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可以较快达到血药峰浓度并且获得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进食后服用脂化物可增加某些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口服制剂时应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菌群交替性腹泻等现象。 52.哪些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 答:有的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宜空腹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53.静脉滴注的速度过快是否可产生不良反应? 答:有时会产生。有些抗菌药物的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类等药物每次静滴时间不宜少于l小时,;以免产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静滴时间也宜为l一2小时,否则可因脑内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红霉素乳糖酸盐对静脉的刺激性很强,所以浓度不宜过高;有些药物滴注过快可引起心室颤动、心跳骤停或诱发潜在的疾病等。 54.服用抗菌药物时如何注意给药间隔? 答:以往的“白天给药、晚间停用”方案,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现在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日剂量可平分为2—3次,每日2次者,可在8时及20时各给1次,每日3次者可在6时、14时及22时分别给药1次。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并无必要。病人一般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55.肝功能减退时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答: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经肝脏的减毒作用降低、从体内排出明显减少,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减量应用。这类药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等,它们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应用的药物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肝功能减退,同时有肾功损害时更应注意。严重肝病时如使用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吩等药物应减量应用。此外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在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如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减少,此应予注意;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肝病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应注意。肝功能减退者的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其疗程根据临床情况而定,症状好转后,仍应延长疗程,以免感染复发,一般极重感染的治疗不短于3周。 56.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吗? 答:不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只能适得其反,这样做等于在筛选耐药菌株,因为敏感菌株在低浓度药物中可被杀死,而耐药菌株却大量增殖。因此预防性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洁身自好,不得性病。万一得了性病就要到正规医院去就诊,规范诊治,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的宣传。 57.治疗淋病的一般用药原则是什么? 答:(1)及时、足量、彻底;(2)治疗结束第4-7日应随访,涂片及培养皆阴性才算治愈。如不能作培养,则应延长给药时间,复诊时第一杯尿有无淋丝及镜检有无白细胞非常重要;(3)有条件者用药前作药敏试验,或同时进行治疗;(4)患者在医疗期间必须做到:禁止饮酒、饮用浓茶及其它刺激性食物,不作剧烈运动,禁止性生活,清水冲洗阴部。 58.目前治疗淋病主要选用哪些抗菌药? 答:最简单快速的方法是选用口服一次即可治愈的头孢克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阿奇霉素或琥乙红霉素、必要时可并用两种抗菌药。具体方案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涸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涸、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涸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2)根茎1种:黄连(3)根9种,其中块根1种(地黄):木香、白芍、白芷、当归、桔梗、柴胡、黄芩、葛根; (4)茎3种,其中块茎1种(泽泻):川木通、香附; (5)地上部分4种:广藿香、茵陈、香薷、薄荷; (6)果实8种:山楂、白扁豆、麦芽、连翘、吴茱萸、栀子、砂仁、稻芽;(7)果皮1种:陈皮; (8)种子2种:车前子、槟榔; (9)叶1种:紫苏叶; (10)矿物药1种:滑石 (11)其他2种:冰片、茯芩(干涸菌核) 第二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试题答案

2018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题 3 分60 分) 1、18 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的抗生素是()。 A、头孢呋辛酯胶囊 B 、甲硝唑 C 、环酯红霉素 D 、左氧氟沙星 2、一般只需一天一次给药的抗生素是() A、青霉素 B 、头孢唑林 C 、头孢呋辛 D 、头孢曲松 3、下列哪种药物常作为术前预防用药() A头孢替安 B 头孢噻肟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唑林 4、有关第三代头孢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B 、对各种β- 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C 、对G-菌的作用比 一、二代强 D 、对G+菌的作用也比一、二代强 E 、对铜绿假单孢菌的作用很强 5、耐药金葡菌感染应选用() A. 青霉素G B. 羧苄青霉素 C. 羟氨苄青霉素 D. 苯唑青霉素 6、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为最强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是() A克拉霉素 B 红霉素 C 阿奇霉素 D 罗红霉素 7、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 A 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 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 以上都不对 8、以下哪条不是联合用药的明确指征() A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C 预防感染 D 免疫缺陷伴严重感染 9、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抗菌药物是() A 头孢替安 B 头孢呋辛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唑林 10、以下抗菌药物为浓度依赖型药物的是() A青霉素 B 头孢西丁 C 左氧氟沙星 D 头孢他啶 1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 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 抗菌药作用特点 D 以上3 项12、接受限制使用级别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 A 50% B 40% C 80% D60% 13、接受特殊使用级别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 低于() A 50% B 40% C 80% D 60% 14、下列为我院特殊使用级别的抗菌药物品种是() A氨苄西林 B 头孢唑啉 C 亚胺培南 D 阿奇霉素 15、治疗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时首选()

2016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夏津县人民医院 2016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姓名:科室: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以下抗菌药物按化学结构不属于抗生素的是()。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喹诺酮类 2、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的青霉素类药物是(): A.青霉素B.苯唑西林C.氨苄西林D、哌拉西林 3、肠球菌感染的首选应用的青霉素类药物是() A.青霉素B.苯唑西林C.氨苄西林D、哌拉西林 4、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过敏反应 B.中枢神经系统反应C.消化系统反应D.肝脏损坏5、以下为三代头孢菌素的是() A.头孢呋辛 B.头孢唑啉 C.头孢吡肟D.头孢曲松 6、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该类药物的使用。 A.30% B.40% C.50% D.75% 7、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D.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8、哺乳期妇女在应用何种抗菌药时可继续哺乳()。

A.四环素类B.青霉素类 C.红霉素酯化物D.磺胺类 9、头孢菌素中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是()。 A.头孢唑啉B.头孢呋辛 C.头孢曲松 D.头孢他啶 10、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 A.青霉素B.头孢拉啶C.头孢哌 酮 D.万古霉 11、下列哪种情况是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A.昏迷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置换术 12、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常选用的抗菌药物是()。 A.头孢氨苄 B.头孢唑啉 C.阿奇霉素D.头孢他啶 13、磺胺类药物在尿中乙酰化率高,且溶解性较低,较易出现结晶尿、血尿等。大剂量应用时宜大量饮水,并与等量()同服。 A.氯化钠B.碳酸钠C.碳酸氢钠D.氯化钾 14、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首选的抗菌药物为:() A.青霉素B.头孢氨苄C.罗红霉素D.头孢克洛 15、以下手术切口属I类(清洁)切口的是(), A、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B、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C、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D、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