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

“至若”“而或”的用法。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教学难点:重点2

教学方法:诵读、精讲、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译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

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一一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作者志向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简介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己的志向的。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断

2、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字词。谪(zh

句。

e)属(同“嘱”zh u)霍(y

霏(f百)檣(qi mg)楫(j

in)

1)冥(ming)谗(ch n偕(xi e)3、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注

意读准以上各字词及断句。4、学生再自读课文一遍,并思考用自己的话

回答:(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

境如何?(2)作者写了哪些景?请在文中标出。(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简单解决,并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存疑,后面在分析的过程中再解决。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范仲淹, 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 0 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 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

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

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第

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讲析第1段。1、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2、讨论: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遍,自己先结合课下注解翻译,然后全班讨

论,找名学生翻译。4、讨论:(1)在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一—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一一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一一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 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

“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作者概括地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色后就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了引出此地乃迁客骚人会集之处及他们不同的览物之情,同时和前文所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呼应。(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下节课再分析。自己快速地将1、2自然段读一遍,选出你认为最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快速背下来,五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多。熟读全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岳阳楼记范仲淹叙事写景抒怀议论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及自己的写作缘由。

教学要点:1、理通第3、4两段的文意,掌握两段的重点字词。

2、体会这两段景物描写的突出特征。

1、找学生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检测重点字词的理解。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此文的缘由是受滕子京之嘱,但作者却只是概括地描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象,然后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那么他们观岳阳楼的感情有何不同呢?就让我们这节课来分析这个问题。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4自然段。然后学生齐读3、4自然段

2、

学生自己翻译课文3、4自然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若夫……猿啼”

句:霍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霍雨解作连绵的雨。阴

风:阴冷的风。怒号(h d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

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女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

的样子。“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 a

o)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3、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

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分别写了洞庭湖上阴冷、晴暖两种景象。(板书阴冷晴暖)4、这两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先写了风.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

“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

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草,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板书)

5、、这样写景的优秀段落,即写景,同时又抒情,背下来应该说不是件难事,现在就请我们大家自己选择你认为较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迅速的将它背下来,比一比,看谁在同样的时间背会得多。(学生自背课文)

6、检查评比作者承接第二自然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描写了洞庭湖在阴天和晴天下的不同景象写出了“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

情,那么作者赞成这些看法吗?请听下次分解。1、口头:背诵第3、4

两段课文2、作业本:试用自己的语言把3、4两自然段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题目自拟。3、选做:根据你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请简单分析这两段的内容及写法并为它们写一段鉴赏评论。岳阳楼记范仲

淹(迁客骚人之情)写景抒情阴冷画面(暗)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阴森可怕萧条凄凉晴暖画面(明)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春光明媚自由闲适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作者的观点2、总结全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1、检测背诵课文(抽查)默写写景的语句2、复习: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

阴冷画面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 晴暖画面心旷神怡……喜

洋洋 (喜)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综合起来说就是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那

么作者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呢?好,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教师指出要重点理解

的词句。“先天下……乎”一一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

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2) 一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给订正,通译。3)学生自己

再看一遍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子,齐读此段一遍。2、讨论: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

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

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

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一一,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

他们“进亦忧,退亦忧”.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