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引言

正义、平等、自由、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现在几乎都被视为当代文明的一个标准,而且我们也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构想,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但是在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好好的研究我们对于“法”的理解、对于法律应该追求的价值,这样是有莫大的作用的。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问题绝对是法律应该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人认为,法律与自由之间是矛盾的,如果崇尚法治,那么将有可能损害到自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自由而存在的,离开了法律,自由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那么法律与自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罗素曾说过:“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是为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论述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鄙视大有裨益的。

法律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他的《法律篇》中,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各种法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从法理学的高度来论述他对于法律的看法的。《法律篇》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的结局、战后雅典政局动乱和苏格拉底的被处死、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城邦林立和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柏拉图前辈重视政体和法律研究的传统等。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那么,何为美德,柏拉图认为是节制或自制,因为节制是理智与欲望的和谐,是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斯巴达那样的崇尚武力和勇敢、缺乏节制和以战争为主的国家,是不会有和平和和谐的。因此,法治的前提条件是人人自觉守法。自觉守法就是自制,自制就是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或暴力。法律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至于法律的本质和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

是一种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者只是法律的奴仆。

自由观

在柏拉图那里,自由概念的原始含义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概念是柏拉图分析自由问题的起点。在古希腊城邦里的人们享有最广泛的选择权,就“如同到一个市场上去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随心所欲”的自由概念表现为自由选择,即在没有外界的约束和压力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心中所欲求的一切事物、行为,其中包括自主的意愿、自主的判断和自主的选择。这就必然意味着不同的人将做出不同的选择,各色各样的人有各色各样的选择,其间的差异性来自于个体间不同的欲求。人的生存被他们的爱好和欲望所驱使,根据不同的观念和心理结构,选择的结果也不同。这种“欲望——选择”模式还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自由,我们要规范“欲望”本身的内涵以及欲求和选择之间的关系。

关于欲望,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有两种欲望种是为身体谋求食物的欲望,另一种是为我们的这个神圣部分谋求智慧的欲望”。柏拉图曾把欲望分为“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欲望。前者是指那些不可避免的、其满足对我们是有益的、满足我们本性所需要的欲望。后者是指那些超过了必要欲望的需求的、可以抛弃的、对身体有害的或者对心灵达到智慧及节制有妨碍的欲望。只有抛弃不必要的欲望才能保持灵魂稳定、有序的运动。因此,柏拉图的“随心所欲”,是对欲望有深层次规定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的“想做什么”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必然要符合灵魂的原则真正的自由是以灵魂的有序为前提的,理性的灵魂作为欲求和选择的主体,这样一种充满主动性的生存状态才是自由的。这种主动性表现为在值得选择且可选择的范围内,人们依据自己任意的意愿行事。这里意愿的任意性的背后有着发自理性部分的意志并伴随着整个灵魂的有序运动。雅典人的自由概念对两种欲望的选择不加区分,他们所享有的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自由。

与自由相对的是不自由,柏拉图的“不自由”观点可以使我们更加的明白他的自由的含义。不自由”描述的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分成两种,一种不自由的产生是外界的影响,因外力的作用从想到做的链条被截断;另一种不自由是因为人灵魂的质料部分产生出恶性,他想要实现的欲望超出了柏拉图所规定的“必要的欲望”的范畴。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只看重他的身体性的欲望的满足而不重视对灵魂的理智部分的应用,他的全部思想必定是属有生灭的,为了满足他对身体性欲望的追求,他必定是完全可朽的,因为他太过重视他的有生灭的部分,他在本性上已经被非理智所占有而失去了全部的自由。

自由概念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一个人将“想做”

实现为“做”,必须是因为这“想做”符合了他灵魂的本性,只有这样,他的天赋中才会具有把“想做”实现为“做”的能力。所以,即使一个人产生了与他的位置不合的欲望,他是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实现它的;即使实现了,他也并不因此被认为是自由的。这也是柏拉图看不起平民政治的自由和僭主的自由的根本原因。

身体性的自由和爱智的自由一样都是人天然所具有的内在于本质之中的本性。不同的是,身体性的自由的实现更多的受制于现实的外部原因;爱智的自由的实现就其自由形式的本性而言并不依赖个体所生活的世俗环境。本质上爱智的自由属于一种自足自为的自由形式所以,真正的最自由的形式应该是摒除了约束自由实现的任意一种外部因素的那种以自身作为实现自由的条件和手段的自由形式,也就是单纯的爱智的自由形式。

怎么去实践他的自由的观点呢,柏拉图提供了自己的思考思路:1.培养健康的身体和有序运动的灵魂:2.认识你自己、关心你自己。用正确的教养或教育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灵是城邦的责任,统治者根据每个人灵魂中的天赋来确定他们的社会阶层,进而开展对他们来说最适合的教育;3.实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里有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4.理智的判断。对于“好事”的规范,我们只能从世俗的维度去考察。在城邦里,所谓的“好事”是指对城邦能保存有助益的事情,那么这就回到公民在城邦里各自做适应于他天赋的事情。使城邦里所有的人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是保存和发展城邦最好的方式,那么按照这个原则生活的人就必然是在实践做好事的人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及评价

柏拉图的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理想国”,他所有的思想只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去论证或者论述这一观点。《法律篇》的写作现实意义就是希望能向这种理想国家或理念国家看齐,求其近似。柏拉图关于自由的讨论是针对雅典民主制下的自由观念而发的。从本质上看来,柏拉图是想建立一个符合自由和法律观念的理想国——他讨论这两者的关系的初衷和落脚点就是一致的了。在法律和自由的观念上,柏拉图十分强调对于城邦公民教育的重大意义,这可以说他理论的一大特色,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通过教育来使得一个人懂得自己灵魂的本来的秩序,通过这种方式,柏拉图来达到自己理论的实际效用,可以说两者的方式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发现,在这里很明显有一种等级观念蕴含在其中——这种观念是《理想国》哲学王的投射——每个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僭越。这种观点是他那个时代的贵族政治的产物,现在我们在人人平等的观念下是有摒弃的。再者在对待理性上,两者是毫无疑问的推崇理性的。不论是“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是一

种理性”,还是“理智的判断”、“认识你自己”都是归结于最高的理性,可以说对于理性的推崇是无以复加的。最后对于美德看法,在柏拉图在他的思想中有四美德之说。在自由中、在法律中他重新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城邦的最后总是要归结到对于“善”的追求中,也就是追求正义。

由于他的所有的观点都是论证和阐释“理想国”,因此他的“法律”和“自由”是没有冲突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有冲突的。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看来,柏拉图过度的强调了理论理性,而忽视了实践理性。因此说来他的有点“悬在天上”的感觉。这主要是他生活的时代决定的:重思辨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流弊。是他想要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但是柏拉图的关注点始终是在“人本身”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就是他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是人过上一种“好”的生活而努力。人的理性、人的德行、人的教育,这些体现的是“为人”的价值。在自由中,在法律里柏拉图试图找到人的根据和可以的依靠,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尽管不是那么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季曦:论柏拉图式的自由观,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5-30

2.陈鹏飞:城邦、理性、法治——柏拉图法律思想解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04-01

3.韩笑: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观论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5

4.杨芳: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5

5.夏亮亮:浅析政治哲学视角下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08-08-05

柏拉图(

一、单选题 1 、柏拉图( C )中试图对美加以界说,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 A .《埃斯特惕卡》 B .《理想国》 C .《大希庇阿斯篇》D. 《美的分析》 2 、“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 C )中提出来的。 A .《资本论》 B .《政治经济学批判》 C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D .《共产党宣言》 3 、《淮南子》中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它说明美具有( A ) A .多样性 B .客观性 C .社会性D. 相对性 4 、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___________A____ A .有着本质的区别 B .没有本质差别 C .大体相当D. 完全一样 5 、“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语出( C ) A .苏格拉底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夏夫兹博里 6 、“爱屋及乌”属于( D ) A. 关系联想 B. 相似联想 C. 对比联想D 接近联想 7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的( A ) A 《论崇高》B.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C 《大地上的神圣理论》D. 《对美感受和崇高感的观察》 8 、在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 D )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苏格拉底D. 毕达哥拉斯 9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______________ A. 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 B.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悲哀的事件 C. 悲痛的感情 D. 一种美的特殊表现形态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的是_____B________ 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 D. 黑格尔 11 、被人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雕塑是罗丹的______________ A. 《老妓》B 《奸笑的梯也尔》C. 《教皇英格森十世像》D. 《祭司长》 12 、“隐秀”说由下列何书提出______________ A. 《玉海》 B. 《二十四诗品》 C. 《人间词话》 D. 《文心雕龙》 13 、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 主要体现了艺术的______________ A. 审美功能B 认识作用 . C. 感化功能D. 娱乐消遣功能 14 、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 A 、亚里士多德《诗学》 B 、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C 、黑格尔《美学》 D 、康德《判断力批判》 15 、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 A 、伦理学的分支 B 、文学的分支 C 、哲学的分支 D 、人类学的分支 16、提出“尽善尽美”审美标准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7、提出“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一观点的是( )。 A、高尔基 B、鲁迅 C、别林斯基 D、狄德罗 18、提出“黄金分割”比例关系的是( ) A.莱辛B.亚里斯多德 C.席勒D.毕达哥拉斯学派

论柏拉图的和谐正义观及其现代启示

论柏拉图的和谐正义观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正义即和谐”,即正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整体的和谐。他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认为只有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和谐统一时,国家与个人才能实现幸福。虽然柏拉图的和谐正义观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仍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和谐;整体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当时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雅典政治危机四伏,民主制度受到挑战,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在对当时政治城邦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柏拉图写下了著名的《理想国》。在著作中,柏拉图寄希望于“正义”来解决城邦的政治危机,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统一和谐的美好社会,这实质上表明他十分渴望社会的统一、稳定与和谐。柏拉图认为“正义即和谐”,即正义本质上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是一种和谐的正义观。他把正义区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二者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他的正义同时又是整体的和谐。 柏拉图所提出的和谐正义观以及他在《理想国》中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后人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虽然有着鲜明的阶级特征和一定的空想性,但瑕不掩瑜,仍对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前瞻性的启示。 一正义的本质:和谐 在古希腊时代,对正义的追求已是古希腊政治生活的基本精神。在《理想国》里,柏拉图通过智者风格的“辩证法”与优雅的对话,对当时比较流行的传统正义说法如“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恶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等,逐一作了批判与反驳。在柏拉图看来,以上所谈的各种正义观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们均把利己性原则作为自己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它们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正义。如果依据这个利己性原则,我们通常所讲的正义仅仅是为获得一个好名声的工具而已。 那究竟何为真正的正义?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提出,在一个理想的城邦中,真正的正义应该把所有公民的幸福作为根本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内在稳定与和谐,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有序。即“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1],换句话说,每个不同阶层的人们各就各位,各做各事,相互之间不要越位与干扰。如果每个个人都本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个人的正义就会实现。“有个人的正义,就有整个城邦的正义”[2]。假如城邦整体公民都努力遵守此原则,规划制定相配套的一系列城邦管理的机制与方案,对城邦的生活进行整体的结构划分,不言而喻,这个城邦就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它就会朝善的发展方向,最终达到整个城邦的快乐与幸福。可见,正是在公民个人正义和谐有序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正是通过个人的正义来实现的。因而,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是和谐统一的。 (一)国家正义:国家内部的分工及其和谐 在柏拉图建构的理想城邦中,他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的起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3]。

品质管理——柏拉图法

品质管理工具之柏拉图(排列图) 概述 什么是柏拉图(排列图)? 根据所搜集之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 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柏拉图又叫排列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顺序排列而采用的一 种图表。柏拉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其他”项例外)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 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柏拉图(排列图)格式 柏拉图的主要用途 (1)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作用; (2)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即识别对质量问题最有影响的因素,并加以确认) 作图步骤 1) 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2) 选择用来进行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件数)、成本、金额或其他; 3) 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4) 画横坐标; 5) 画纵坐标; 6) 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它的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显示出每个项目的影响大小;

7) 由左到右累加每个项目的量值(以%表示),并画出累计频率曲线(帕累托曲线),用来表示各个项目的累计影响; 8) 利用柏拉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关键的少数项目)。 注意事项 1) 一般来说,关键的少数项目应是本QC小组有能力解决的最突出的一个,否则就失去找主要矛盾的意义,要考虑重新进行项目的分类; 2) 纵坐标可以用“件数”或“金额”等来表示,原则是以更好地找到“主要项目”为准; 3) 不太重要的项目很多时,横轴会变得很长,通常都把这些列入“其他”栏内,因此“其他”栏总在最后; 4) 确定了主要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为了检查“措施效果”,还要重新画出排列图。 应用实例 某公司QC小组在2001年对其电子产品的用户反馈单进行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如下: 从图中可看出,该公司产品的“插头焊接缺陷”应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对象,应对它作进一步的调查

柏拉图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___________从柏拉图谈西方哲学 刘俊超信计1202 摘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作等身,是哲学史上开天辟地的伟人,在哲学中开创了不少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引导人们不断的思考人生,他主创了理念论,扩展了辩证法,将认识论引入人们的思想。通过对前人的思想的总结和自己的思考,将哲学带入新的纪元。 关键词:西方哲学柏拉图历史思想理念辩证 柏拉图的生事,和相识,著作: 柏拉图生于古希腊后期,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相当于我国的东周战国时期。大约孔子去世后52年出生。也就是墨子、孟子、老子等同时的轴心时代。 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和孔孟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影响十分巨大的、伟大的思想家。在柏拉图的青年时期,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乱世中相逢,正如同中国的春 秋战国时代。两人生活的时代,烽烟四起,他们共同经历了被誉为“古代世界大战”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如马克思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1]正是这种和战国时期一样的动荡的社会环境,激起了这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但是其成就已经超越了苏格拉底。一生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有《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等。这些书籍展示了柏拉图以对自然科学批判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他不仅继承了老师形而上学,合乎逻辑的哲学思想,还在老师之上建立了认识论,理念论等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正义论(大问题)复习资料

一 A B C D E AB:幻觉或幻想BC:信念CD:知识DE:理性知识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 一个是我们混迹于其中的这个日常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纯粹的“理式”世界,他是永恒的、非物质的,比这个世界更为真实。前一个世界是由物质的东西组成的,他们会变化、灭亡或消失,柏拉图称之为生成的世界。它并不是不真实的,而是要比另一个世界,一个真正实在的世界更少真实,柏拉图把这后一个世界称为存在的世界。 柏拉图是如何论述正义的: 首先是什么是灵魂的正义或个人的正义: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他说一个人的灵魂要处于正义的状态,那么就意味着他的灵魂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称为自制,即理性能约束激情和欲望。激情是你对名声、荣耀的追求,欲望即你对吃喝等一种生物性的满足。柏拉图说对这些的追求会使人陷入狂妄之中。因此,需要理性对他们加以约束。当理性使你的灵魂平复时,一个人的正义就实现了。与之类似的是一个城邦(国家)为一个大写的人。因此,柏拉图将城邦划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护卫者、工匠”。城邦正义如个人正义一样,一个城邦要达到那种状态,需由处于最高层的哲学家通过措施来约束管理工匠和护卫者,使三个阶层各尽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的城邦。 柏拉图措施:废除私产、控制教育、哲人王。 哲人王: 1.哲学家得以洞察正义与美,从而按照最好的范型来塑造现实。.哲学家或知识能力本身赋予了哲学家以哲学的生活方式。通过确立善好从而超越了政治生活。 二 霍布斯在《利维坦》里阐述: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非某种神圣的权威。自然状态:没有权威的状态。 霍布斯对于人性的看法:1.每个人的身体心理敏捷程度都差不多。2.资源的稀缺与我们的需求之性质存在矛盾。3.每个人的心理构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4.自我保存是每个人最强烈的一种欲望。 两条公理:1.自然欲望:人总是渴望夺取占用他人皆有共同兴趣之物。2.自然理性:人总是逃避死亡,保存生命或自我保存是首要的善。 因此,仅凭人性的自然权利,平等的人无法共同生活在一起。

品管七大手法之-柏拉图(排列图)

第4章柏拉图 77 第4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排列图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 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 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 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 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图。 (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小 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项 重要项目的控制)。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的正义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 摘要:柏拉图的正义论是一套体系,要详细论述他所谈到的正义,需涉及许多方面和问题。但也不妨尝试单从柏拉图“如何”论正义入手,并以《理想国》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为主线进行展开。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 一、柏拉图、《理想国》与正义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法律思想家和政治家。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20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其后有过12年的游历和三次西西里之行;我们今天所知的Academy即为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理想国》成于壮年,此书可谓震古铄今,讨论的问题非常丰富。该书的副标题即“正义论”,围绕探讨什么是“正义”而展开。 二、关于“正义”问题的考虑 柏拉图探讨正义问题深受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一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二为苏格拉底之死。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31年,历时27载,交战双方为雅典和斯巴达,但最终以雅典失败告终。此次战争是希腊历时的转折点,使雅典走出了全盛时期。“希腊奴隶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间,自由民各阶层间,两个同盟集团间,盟主国与同盟国间的一切矛盾都暴露出来了”。[1]传统的道德、正义观念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战争对于雅典或斯巴达任何一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雅典“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制,因实施暴政,8个月后又被民众推翻。其后民主派当政,苏格拉底被控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还引进了新的神及败坏青年的罪

名,并在民主派的极端民主中被处死。因此,“柏拉图深深体会到现实政治的善和正义十分不易”。 [2] 柏拉图老年回顾他青年时代的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谈到“在那些日子里,城邦不再遵从先人的习俗和制度”,他看到“法律和习俗的大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倒塌”。[3]所以说正是这些事件构成的时代背景使得柏拉图重新思考正义等一切问题。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对各种行为或制度的评价是不同的,称这些是“正义”的,那些是“不正义”的,我们不能通过考察这些行为或制度来总结出正义的涵义;没有一种行为或制度是正义的完美体现;也没有一种行为或制度能为大众普遍认可。[4]故而在众多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议中,柏拉图试图从批驳“正义”观出发,探寻、追求真正的正义。 三、柏拉图驳“正义” (一)质疑克法洛斯 克法罗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叙拉古商人,在柏拉图的书中已经是一位“经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就用不着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由此,柏拉图总结克法洛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但是,柏拉图又反诘,“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状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5]因此说,柏拉图认为这并不是正义。 (二)与玻勒马霍斯的辩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贺拉斯的文艺观点

贺拉斯的文艺观点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公元8)罗马杰出诗人、文艺批评家。后成为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诗艺》原是一篇诗体信简,无题,发表后不及百年,即被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us,约35-95AD)称之为《诗艺》(Ars Poetica),其后遂以此名着称。受信人是皮索(Piso)父子三人。当时皮索氏甚多,不知确指何人;根据此信内容,三分之一谈戏剧,三人中可能有人想写剧本,求教于贺拉斯,贺拉斯作此复函,信笔所之,谈谈写作的体会。分为诗意论、诗法论、诗人论。主要观点:1.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所谓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像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后来17世纪法国的布瓦洛等提倡法国的文艺要向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看齐的主张,西方文学史上称为新古典主义。 (1)借鉴原则。这是贺拉斯古典主义诗学中的首要原则,即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请你揣摩古希腊典籍,日夜不辍。”认为学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对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推崇备至。亚里斯多德强调文艺模仿人生,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如,首先,他提出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剧中吸取创作题材。其次,在题材处理上要遵照古人的作法。诗歌格律也应沿用古希腊诗的格律,史诗应像荷马史诗一样善于剪裁、布局。然而他并不要求罗马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它的目的是要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帝国的光辉艺术。在题材上、语言等方面,要求既有继承,又要创新。 (2)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贺拉斯认为,正确的判断力表现为艺术创作中的“合式”原则。这“合式”原则是他为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确立的具体法则。“合式”原则,主要指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符合情理、符合观众心理、符合艺术原则。源于古希腊的史学和美学传统。贺拉斯合式原则源于古希腊的诗学美学传统,其理论基础是柏拉图“有机统一说”和亚里斯多德悲剧的艺术应该成为有机整体的“整一性”原则。合式原则的社会根源是罗马贵族生活与意志、贵族审美理想情趣的体现。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贴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在内容、形式技巧、整体效果上要和谐一致他认为叙述要切合题材,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叙述与表达。“喜剧的主题不能用悲剧的诗行表达;悲剧的题材也不能用日常的适合于喜剧的诗格来表达。忧愁的面容要用悲哀的词句配合,盛怒要配恐吓的词句。他认为不但史诗的情节布局应该这样,悲剧也应该这样,还要注意什么样的情节适宜表演,什么样的情节不适宜表演、只适宜叙述。要是演员的表演和叙述相结合、虚实参差,没有破绽。认为个别细节的真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效果,要求各细节特别是主要细节的协调一致。 其次,人物性格上要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a.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要求描写的人物性格“必须注意从头到尾要一致,不可自相矛盾。”描写古希腊题材中的人物,要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写阿喀琉斯必须写他的急躁暴戾、无情、尖刻,如何拒绝法律的约束,处处要诉诸武力;美狄亚的凶狠、骠悍;伊娥的流浪;俄瑞斯特的悲哀。如果创造人物,必须注意首尾一贯,不能自相矛盾。人物性格要切合年龄特点,切合各种年龄的人所常有的一般特征。人物的语言、台词要切合身份,要合乎民族、地域、职业特点。“你必须注意老幼少壮各有其行藏,务使举止同各种性格和年龄相当”这一原则构成他的“性格论”,这种性格论的本质是定型的、类型的。(传统人物的类型说,相同人物的类型说)他要求描写的是按年龄和气质划分的类型性格,

柏拉图的正义理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职,各安其份。个人正义就是合理的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并且使三部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使整个心灵处于和谐状态。可以说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柏拉图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柏拉图正义理论提出的背景分析柏拉图提出的正义观是“理想国”中的核心部分,他所提出的理想的社会模式是与希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柏拉图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1、时代背景。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公元前431年爆发的古希腊奴隶制强国的争霸战争。由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对抗以雅典为首的海上同盟,战争持续了20余年,最终雅典于公元前404年战败求和。此次战争使希腊经济和社会生活遭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奴隶制城邦走向衰落。同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有着广泛的差异,从君主制、僭主政治、寡头政治到民主制,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地方一般都是通过战争从一种制度到另一种制度。而这是与民主派的垮台和寡头政治党内的斯巴达分子的统治伴随而行的,也就是此消彼长的。 2、现实需要。在柏拉图所处的那个时代, 雅典的思想领域到处都充斥着正义、勇敢、节制、友谊、慎思等观念。但这些观念仅仅是局限在少数奴隶主贵族思想的讨论范围内,并没有深入到普通的民众中,而在当时由于奴隶制度在一定程度内有所发展,城邦中的人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利己主义和名利情节,在这一现实情景下仅仅去讨论心灵的浅层或者表面上的东西是不够的,需要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就要讨论个人灵魂的和谐和个人与社会或者国家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是出于现实需要而提出的。也就说他的正义理论是现实呼唤出来的。1 3 、柏拉图个人的意愿。柏拉图本人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失败归因于雅典的民主政体。同时由于柏拉图出身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他的思想感情明显是倾向于维护奴隶制社会。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是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2在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在哲学领域找到自己位置,深感哲学走进政治与走进国家的重要性,为此,大力宣传哲学家统治国家的思想,也就是他的著名哲学王的理论,并且试图把他的理论注入到理想国之中。尤其是在他的正义理论中表现相当明显。 三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通过与班勒马霍斯,克法罗斯,色拉叙马赫斯,格拉孔等人的导论,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对正义下了定义。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呢?柏拉图提出了两种正义的观点,一是城邦的正义,二是个人的正义 1、城邦的正义。 就一个城邦而言,每个人都有粮食、住房和衣服,这就需要有农夫、瓦匠和纺织工人,以及鞋匠或照料身体需要的人。接下来,是让一个人从事四项事业合适,还是一个人专门从事一项事业合适?答案是一个人专门从事业更有效,因为人与人不同,因其性格不同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比如说,一个农夫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与其他人分享,一个瓦匠建造四所房屋供所有人居住。 城邦的人们需要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势必会从邻邦那里抢夺。这就是战争的起源,有战争就需要有军队,就需要国家的护卫者。护国者是统治者的一部分,统治者应该是年纪大一点的人,是人群中最好的人,是最善于护卫国家的人,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他所谓的“哲学王”。这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等级制理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监护者、辅助者、农工商人,他认为:“这三个等级都是按血统传下来的,其种族等级的本性是不变的。他用神话来规定了这个等级的森严的界限和天生的本性,说什么监护者和武士是神用金、银做成的,第三等级是神用铜、铁做成的。3柏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内容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人治、法治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之口,他就是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一共留下了23篇对话和3件书札,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依次有这样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探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大智慧结晶,《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才真正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建城邦的政治法律制,而晚期的《法律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法治观的哲学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法律正义论、人治观和法治思想都构筑于“理念”这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上。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不可否认,在古代很多哲学家思想中都牢牢把握着“理性”这一条线,因此柏拉图划分了两种美德,神圣的与人类的,他认为应该按此种美德次序调整一切关系,确定各种善恶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言:“就是一方面,我们说有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存在,并且说每一种美的、善的东西又都有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曾说过,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以及一切诸如此类者本身;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又都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者,而称它为每一个体的实在。”这里所谓“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是指多数的个别事物,所谓“美本身”“善本身”就是指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的“理念”。有些学者将“理念”汉译为“相”,“相”是事物的“本真”,“正义”指人的德性,“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又是最高的正义。因此,“相”的哲学思想本身已蕴涵了对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柏拉图的相论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前期的相论不仅侧重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而且搞不清具体事物中已包含着事物普遍本质,后期柏拉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觉醒和发展,所有事物都有普遍本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相”。这为他后期继续探讨城邦政治和具体立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柏拉图法律思想的发展 (1)《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思想;柏拉图首先以一个例子引入城邦正义和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前言: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理论框架中,柏拉图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就曾对此明确表述:“公正的说,关于西方哲学最令人信服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对于柏拉图思想的注脚。在哲学领域内,没有一个问题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观点。” 1 这无疑是对柏拉图地位的巨大肯定,而奠定他如此重要地位的,正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理论——即作为本体论又作为认识论的“理念论”。作为本体论的“理念论”,将我们面前的世界永远的划分为了永恒真实的“理念世界”以及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致使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在对两个世界的弥合中龃龉前行;而作为认识论的“理念论”,则为我们提供了本质直观的认识方法,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留下了争斗的永恒焦点(尽管经验主义也会潜在的伴随着理念论的影响),哪怕是现代西方哲学也无法躲避“理念论”所投下的倒影。可以这样说,“理念论”所提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方向,在其后的诸多哲学家中,要么赞同柏拉图,要么反对柏拉图,但无论如何,柏拉图都是西方哲学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 一、作为本体论的理念论及其影响 “理念论”作为本体论可以说是一种理念实在论。在柏拉图看来,人的认识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见,一类不可见”2,前者为可感的具体事物,后者则是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本质,是可感事物的依据与原型,是永恒的、单一的、绝对的存在;而可感事物则是暂时的、多样的、流变的存在,是对理念的分有与摹仿。个别事物分有什么样的理念,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但却永远不如理念完满。例如,桌子的理念是一张完美的桌子原型,它只能存在理念世界,而匠人所制造的所有的桌子都只不过是“用他们的眼睛注视着它们的类型”,然后制造出来3,这不过是对桌子理念的分有。万物皆有其“理念”,这些理念才是最真实、最完满的存在,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可感的现象世界之上的、本体的理念世界,由此我们面前的世界被划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层次:作为本体的“理念世界”与作为其摹本的“现象世界”。这种对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在洞穴比喻和日喻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这个划分正式将哲学的方向指向了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而可感的现象世界则成为了不那么真实的摹本,两个世界从此分裂,如何连接两个世界,重新建立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则成为今后整个哲学史中最重要的问题。 近代的每一位哲学家几乎都在对柏拉图二分世界的困境做出回应,可以说,整个近代哲学,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在为跨越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做出努力。笛卡尔虽然坚持心物二元论,却企图通过一个小小的松果腺连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斯宾诺莎则是将精神和物质化为实体的两种属性,具体的分殊化为实体的样式,通过属性二元论将两个世界合而为一;莱布尼茨是将世界的本源追溯到彼此孤立却内在一致的“单子”上,希望通过前定和谐解释两个世界的关系。经验论方面,洛克也是个彻底的二元论者,在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做出区分过后,洛克也对世界进行了二重化的划分,可感对象的属性是可感的现象,而实体则是属性背后的根源,是只知其存不知其为何物的、不变的、永恒的超验存在。为解决洛克的问题,后来者在两个世界中进一步做出选择,要么物体是所有性质的集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

【摘要】“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们研究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 其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有本质的不同。本文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诸方面对二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二人政治态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的比较,探视了他们“慕仿说”不同的基础与实质。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摹仿说”、实质、意义

一、“慕仿说”由来 “慕仿说”是研究和讨论文艺与现实关系的学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文学艺术规律的称谓。古希腊艺术在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无形中摹仿着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存在,音乐仿鸟鸣,绘画仿流水,戏剧仿生活等等,其中雕塑的摹仿成就最高。与这种“摹仿”实践相对应的“摹仿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时而生的。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于是风弥一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接受了这个信条,但他反对把“摹仿”理解为“抄袭”,主张画家画像,雕塑家雕像就不应只描绘外貌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从自然形体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摹仿说”从提出到苏格拉底进一步的完解,表现出简单、朴素,而又睢物、合理诸特点。到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摹仿说”趋于全面,较完整地反映了文艺与现实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有不摹仿现实的艺术,也有摹仿现实的艺术;摹仿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摹拟”,而且这种“摹拟”,只能摹拟好的,不能摹拟丑的;因此,摹仿者艺术所起的作用坏的多,好的少。亚里斯多德比较客观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作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他认为,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表象抄袭,而应是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再现;所以,艺术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起到“净化”等教育作用。由此可见,二人的“摹仿说”有着本质的不同。柏拉图的理论是唯心的、反动的,但他却第一个较严密地、多面地阐述了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亚里斯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以及研究方法,他的“摹仿说”较之前人更全面、更准确,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的原则。其中艺术反映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一基本思想,朱光潜先生誉为“对于美学思想一个最有价值的贡献”,至今尚未有新的突破。 二、柏拉图的“摹仿说” 没人能够否认柏拉图这位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对西方后世思想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观上,他把在哲学上提倡的理念论作为他的整个文艺思想的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引言 正义、平等、自由、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现在几乎都被视为当代文明的一个标准,而且我们也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构想,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但是在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好好的研究我们对于“法”的理解、对于法律应该追求的价值,这样是有莫大的作用的。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问题绝对是法律应该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人认为,法律与自由之间是矛盾的,如果崇尚法治,那么将有可能损害到自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自由而存在的,离开了法律,自由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那么法律与自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罗素曾说过:“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是为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论述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鄙视大有裨益的。 法律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他的《法律篇》中,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各种法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从法理学的高度来论述他对于法律的看法的。《法律篇》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的结局、战后雅典政局动乱和苏格拉底的被处死、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城邦林立和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柏拉图前辈重视政体和法律研究的传统等。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那么,何为美德,柏拉图认为是节制或自制,因为节制是理智与欲望的和谐,是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斯巴达那样的崇尚武力和勇敢、缺乏节制和以战争为主的国家,是不会有和平和和谐的。因此,法治的前提条件是人人自觉守法。自觉守法就是自制,自制就是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或暴力。法律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至于法律的本质和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

西方文论作业

西方文论教程作业 1、分别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文论观进行概述。 答:柏拉图是持理性论的理性主义大师。他的文论观主要有诗为模仿说、诗的道德标准和诗为迷狂说。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以理想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是真实存在的。①模仿理论。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文学是理性模仿的模仿。诗歌是模仿的第二手知识,因而是没有任何实际功效的。他的“模仿艺术”的三宗罪说明,模仿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摧残人的理性。”②诗的道德要求。柏拉图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其创造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把情感和理性对立,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③诗为迷狂说。是西方飞理性主义的一个渊源。柏拉图认为迷狂是一种伟大的艺术,是神灵的恩赐。因此诗人总是在迷狂的状态下写出好诗,有些资历平平的诗人一生中只写出一首或几首好诗,这些都是神灵的恩赐,与他们的天赋有关。这个理论对后代的天才理论产生很大影响。柏拉图十分注重诗的教育功用,把传播欲望和快感看作为诗的一大罪状。他认为有益的就是美的,因此只有颂神、宣扬人类理性的东西才是有益的,悲剧就是有益的。 亚里士多德。持理性观点,但又十分重视文艺创作实践经验。其主要贡献有:为模仿说正名,开创了悲剧的基本理论形态,净化说。①为模仿说正名。创作的《诗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为为模仿说正名。可定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理性的表现首先表现为人模仿的能力。并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②对悲剧的结构进行探讨。确定了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即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③净化说(卡塔西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净化是是悲剧的最终效果。这是悲剧的社会作用。这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凭借理性的因素,通过宣、洗涤、陶冶悲剧,悲剧的最终目的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从而是这两种感情得到净化。 贺拉斯。其主要作品是《诗艺》。提出“合式”的原则,天才和艺术的关系。 ①“合式”的原则。强调诗歌的功用作用,做到“寓学于乐”,并尊重规则,恰如其分地描写人物,并到生活中去寻找典范。贺拉斯认为艺术的审美作用与认识教育作用的统一认为,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贺拉斯明确指出,文艺作品具有“教”与“乐”两种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使人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