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学院:资源与环境

班级:xx级土管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时间: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7日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问题,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泛泛地指责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这种偏向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

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判断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首先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利益,绝不能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而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去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

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觉悟水平的盲动式调整,即在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调整的时候非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在大多数农民希望推进自己家园建设的时候,阻拦他们的行动,表现为调整的滞后性状态。这两种情况都是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

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权益,就要对做出空间调整的农民有合理的生产生活安排。这些安排包括:至少不低于原先状况的居住、收入、就业、保障、子女就学及其他生活服务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有的要由农民个人和集体来承担部分或全部成本,有的需要由各级政府来支付。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能否按照各自应承担的部分来支付这些成本,是农民权益能否不受到损害的关键。因此,所谓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农民收入状况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性调整首先需要考

虑的基本条件。农民的收入状况,是决定农民(在外部不能支付全部成本的前提下)有没有条件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农民收入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需求愿望。

(二)城市对于农村的需求

城市对于农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

1.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2.涵养生态,营造市域绿地系统。

3.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城市圈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美化及农产品展销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型和会展型农业;近郊圈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远郊平原圈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山区生态涵养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生态型和休闲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的新形式也将对村庄布局和建设提出新的需求。

4.建设中心村,使中心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三)调解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布局的重点与难点

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它们的一致性表现为:通过满足城市的需求,往往能够不断地解决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可以比较长远地解决农村生活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难题。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往往聚焦于村庄布局建设的方便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从农民的角度,往往希望留给自己的不动产多一些,利用各类设施更便捷一些,居住稳定一些,在调整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多一些;而城市的需求则是要使局部的人均建设用地尽量少一些,调整力度大一些,调整的补偿支出和设施的建设投入节省一些。

二、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分析及调整对策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历史遗留原因。在郊区农村,宅与院是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随着发展,村落和民居传统中某些不适应社会进步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院落式的居住格局与楼房相比占地较大。按照目前农村居民点中住宅建筑占宅基地40%、庭院占60%推算,全市农村庭院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以上,其利用潜力相当可观。这无疑也成为人们批评它、想改造它的一个理由。

2.城市发展及功能变动,引起原来位置合理的变成了不合理。采矿业发展形成了山区的采空区;电力、道路、水利、环卫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使一些村庄的位置变得不适宜进行建设或管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存在主要道路穿村而过的现象;工业发展使农用地大量改变了用途,形成了工业区;各种城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定,比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林区、南水北调等,也改变了村庄位置的合理性。

3.体制和机制问题。统计数字表明,乡村人口减少速度远远低于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5-2004年,平均每减少1公顷耕地所减少的乡村人口不到0.9人;按乡村人口人均耕地0.1公顷计算,每减少1公顷耕地就有9人滞留在乡村。这就意味着,在郊区土地利用方式高速非农化转变中,将农民纳入城市服务体系的进程严重滞后,许多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未被纳入城市居民的就业、保障、补偿、公共事业等社会服务机制之中,仍然大量滞留在由乡村自行安置解决的层次。这就产生了土地被城市占用、行政建制仍属农村系列的问题,形成所谓“城中村”等村庄布局的体制性不合理问题。

(二)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

按照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对农村居民点发展格局做出以下预期:

21世纪前20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到1万美元提升的时期。目前农村居民点在未来规划期内将面临不同前途:少部分农村将继续保持典型农村的特征或内涵,即居住人口仍以农业和相关产业活动为主,村庄经过改造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点;一部分农村将成为以非农活动为主、兼有农业经营的新型乡村社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目前的“农村”将转变为基本上没有农业活动的城镇社区。

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变化主要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将适当减少,但是由于居住用地利用效率提高,人均居住(建筑或使用)面积将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的产业用地的总量和比重将明显增加,特别是用于发展工业、旅游业、商饮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安置农村就业的空间将会扩大;在农村居民点内部,用于公共事业的建设用地的比重将提高,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文教卫体、环境绿化、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建设的用地比例将明显增加;在增加乡村生活服务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乡村地区要保持同城镇地区在文化和景观之间的区别,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水泥覆盖率和较高的绿化覆盖率等景观特色与宜居环境。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村庄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不同,解决的紧迫性和途径也不同,因此,应当区别对待。对于生存性不合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结构性不合理等宏观层次上布局不合理的居民点,可以划定范围,确定数量,根据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等问题的程度和调整改造的支撑能力,确定调整步骤和顺序。微观层次上结构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是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需要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村庄进行有步骤的整治、改造和建设,在村庄整治、改造和建设中解决布局问题

。农村居民点布局变动是一个包含着经济、社会、资源、空间等多种配置变化的复合过程。农村居民点的调整不是在旧有基础上易地居住,而是一个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因此,应当把调整、整治、改造、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调整带改造建设,以改造和建设促调整,达到空间调整与水平提高、面貌更新的双重效果。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的长期性和现实基础与未来规划出发,考虑城市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安全、方便、经济、功能、永续发展的需要,应实行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一部分村庄就地进行环境整治或者整理推进;有条件的村庄就地实行拆建改造;对于生态不合理的村庄,则尽量早一些地实现分期的整建制移民搬迁;一部分村庄就地纳入城镇建制及社会服务体系,解决人口户籍、土地权属、社区管理等要素相互协调地从农村体制向新体制转型问题。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知识讲解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 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

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规划评价及分析要点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 6。方案中的优点应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不仅要指出,还应尽可能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7。避免只分析不评析,也要避免只评析不分析。 8。文字简练,规范规划术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要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的确定为总体规划的首要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学院:资源与环境 班级:xx级土管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时间: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7日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问题,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泛泛地指责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这种偏向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 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判断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首先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利益,绝不能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而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去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 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觉悟水平的盲动式调整,即在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调整的时候非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在大多数农民希望推进自己家园建设的时候,阻拦他们的行动,表现为调整的滞后性状态。这两种情况都是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 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权益,就要对做出空间调整的农民有合理的生产生活安排。这些安排包括:至少不低于原先状况的居住、收入、就业、保障、子女就学及其他生活服务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有的要由农民个人和集体来承担部分或全部成本,有的需要由各级政府来支付。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能否按照各自应承担的部分来支付这些成本,是农民权益能否不受到损害的关键。因此,所谓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农民收入状况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性调整首先需要考 虑的基本条件。农民的收入状况,是决定农民(在外部不能支付全部成本的前提下)有没有条件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农民收入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需求愿望。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李承桧 2013-05-03 10:19:07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 第7期 摘要:由于历史及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利用粗放的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以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定位的三种类型,并从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优化布局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盘龙镇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布局缺少整体上的规划指导控制,为便于农业生产、生活,其建设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中,自然村落普遍形成了“满天星”式的散落布局现象,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当前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且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引导农村科学用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的盘龙镇为例,在GIS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荣昌县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荣昌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探讨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对重庆市乃至其他丘陵地区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盘龙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县西北部,介于东经105°19'00~105°26'01北纬29°27'05~29°35'43之间。东与仁义镇、观胜镇为邻,南与龙集镇、四川省隆昌县周兴镇相连,西与四川省隆昌县界石镇、荣昌县远觉镇为界,北与清流镇、吴家镇接壤。有广盘公路、盘周公路、盘仁公路、盘远路、盘吴路等横贯境内,交通条件优越。距荣昌县城34km,距桑家坡高速公路出口23km。全镇总面积1799.56hm2,现辖4个社区,12个村庄。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7.7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0.42万人,农业人口7.36万人。境内夏布、生姜、花生、西瓜、樱花谷鸭、不锈钢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是一个集农、工、贸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重镇。 2 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人均水平高

结构布置合理性

结构布置合理性 [摘要] 对高层建筑的结构布置,结构工程师应该充分重视结构布置规则性的意义,制定合理的结构方案,这样会大大减轻计算调整的工作, 也为最终取 得安全、合理、经济的设计成果打好了基础。本文就结构布置的相关问 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要抵抗竖向和水平荷载,在地震区,还要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还要求有足够的刚度,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延性。这样才可以在满足使用条件下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 1.高层建筑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1.1结构平面布置必须考虑有利于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力争均匀对称,减少扭转的影响。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平面要力求简单规则,风力作用下则可适当放宽。 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平面形状宜简单、对称、规则,以减少震害。除平面形状外,各部分尺寸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平面的长度比不宜过大,L/B一般宜小于6,以避免两端相距太远,震动不同步,由于复杂的振动形态而使结构受到损害。长矩形平面的尺寸目前一般在70-80M以内。 为了保证楼板在平面内有很大的刚度,也为了防止或减轻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振动不同步,建筑平面的外伸段长度C应尽可能小。平面凹人后,楼板的宽度应予保证,Z形平面的重叠部分应有足够长度。另外,由于在凹角附近,楼板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要加强楼板的配筋。在设汁中,L/R的数值7度设防时最好不超过4;8度设防时最好不超过3,C/D的数值最好不超过1.0. 1.2为了防止楼板削弱后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楼电梯间不宜设在平面凹角部位和端部角区,但建筑布置上,从功能考虑,往往在上述部位设楼电梯间。如果确实非设不可,则应采用剪力墙筒体予以加强。 1.3在高层建筑周边设置低层裙房时,裙房可以单边、两边和三边围合设置,甚至高层主楼置于裙房内.当裙房面积较小,与主楼相比其刚度也不大时,上、下层刚度中心不一致而产生的扭转影响较小,可以采用偏置形式;当裙房面积较大,裙房边长与主楼边长之比大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2010-05-05 00:15:51) 转载 标签: 分类:规划专业 杂谈 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8。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等。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规划方案评价参考.doc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 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城市系统整体着手方案的合理性,然后依次对城市系统中各子系统容工业经济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绿化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生活建设、公共生活建设等六个子系统进行分别论述,这样的方案评析井井有条;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次序原则。 6。方案中的优点应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不仅要指出,还应尽可能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7。避免只分析不评析,也要避免只评析不分析。 8。文字简练,规范规划术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评析内容 一、用地功能分工: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有准确细致的用地功能分工,做到规划地区各类用地功能相互结合又互不干扰,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交通、道路、河流、绿地等。 二、道路系统规划:规划地段应与基地周边的城市道路及穿过地段的城市道路有很好的衔接关系,道路系统层次应分明,主次、支路的长度和比例恰当。道路走向及高程应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地形,节约工程投资。并设置充足的停车面积以便于疏导交通,避免人车交叉,合理分流。

三、建筑空间布局:修建性详细规划要处理好基地与其他地区的设计关系,在城市景观、内外部空间等方面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处理好基地本身的整体空间布局关系,做到结构清晰、主次有高低错落,处理好细部与小尺度的外部空间。 四、绿地及景观规划布局:绿化作为生命的象征,其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规划的不同层次都应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原有河流水系进行绿地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突出地方及基地特色。 五、工程管线规划及竖向规划:作为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首先要注意与城市市政管网的合理衔接,在布置、走向、高程设计中,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接近拥护,节约资金,不破坏生态环境。 六、各类经济技术指标:这方面包括估算工程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应对规划的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进行比较、核算,以达到科学合理。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分析和综合评价 一、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评析要点 1。居住区用地位置的选择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2。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论中国总布局“五位一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论中国总布局“五位一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摘要】“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构成了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五驾马车,这五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这一战略布局立足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导。 【关键词】五位一体;科学;协调;辩证统一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为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中指出,五位一体作为现代中国建设的指导,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将五位一体落实到实处,切实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构想的总体布局,中国从最初的“三位一体”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我们党在实践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长期的探索,提出了“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和规划,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认识。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辩证思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显示出了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关系,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其中经济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政治建设是保障,社会建设为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基础,这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1、概念解释 经济建设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在农业方面,坚持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发展,在工业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在战略思想发展上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体制方面,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辆马车共同推进,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建设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加快打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健全公权力监督和约束体制,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让公权力使用透明化,提供权利的阳光运行,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强社会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建设规划项目节地评价操作技巧要点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操作要点 1 哪些建设项目需要开展节地评价? 国家和地方已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但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建设项目;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机场项目为什么要开展评价 同时,水库和水电工程项目淹没区用地、矿山企业开采区用地、通信和输电线路塔基用地、河道治理工程用地和引排灌工程用地,不列入项目节地评价范围。 2 谁是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的实施主体? 根据《关于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用地单位是项目节地评价的实施主体,由其开展节地评价,编制节地评价报告,并在建设项目用地报件中附具节地评价材料。对于用地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用地报件申请受理、审查过程中,应当退回材料,由用地单位开展节地评价。 3 如何确定节地评价建设项目? 用地单位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首先应确定哪些项目是需要进行节地评价的建设项目。确定节地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用地单位自我认定。在申报建设用地之前,用地单位应详细了解自身建设项目所在行业的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用地标准编制和发布情况;对于本行业既无土地使用标准又无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应自我认定为节地评价项目。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定。国家、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无论在哪个层级审核出的无标准和超标准的建设项目,均应退回原报建方,进行节地评价,其节地评价报告通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后,方可重新申报。 在确定建设项目为节地评价项目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知用地单位,通常以正式书面形式通知。超标准的建设项目在接到通知后,通过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按照土地使用标准对超出用地部分进行核减,重新核定建设用地规模后符合土地使用标准的,可按照正常的报建程序进行申报。 4 用地单位怎样组织开展节地评价? 用地单位组织开展节地评价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可以自行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评价,也可以委托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单位进行评价。 用地单位和相关技术单位进行节地评价时,应成立专门的节地评价技术小组,由从事相关领域时间较长、技术专业能力强、具有行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应有选取熟悉建设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和各功能分区规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编制节地评价报告。 5 节地评价应采取哪些方法?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应体现4个方面内容:用地规模是否节约;用地结构是否合理;用地功效是否最大化;用地综合效益是否最优。提高建设项目的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既防止低效用地,又要防止高强度用地,引起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其中定性评价包括项目建设用地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项目建设工艺技术水平先进性、经济性分析;项目建设节地技术措施;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比较分析;项目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合理性进行分析等。定量评价的方法有比较法、优化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等等。 6 节地评价应当遵循哪几项原则? 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应从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农村集中居住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简要说明 (一)项目概述 规划地块位于桃益公路沿线,由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1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理想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二)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 3. 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优化) 4.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总体规划 5.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设计任务书 7.相关地形图(1:1000) (三)规划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以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以田园城市理念推进农村区域的新型城市化,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全面现代化的综合性示范区。 (四)规划原则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节约集约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五)规划设计理念 1.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本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形成一种富含绿意、贴近自然、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以建设高品质的住宅为标准, 并根据规划设计要求, 协调规划区相关内 外部环境条件, 规划建设水平高, 功能全, 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区。 3. 规划设计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先导性, 以求达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及高标准管理的最大创造性, 具有真正整体居住景观环境意义上的新农村居住区。 4. 人车关系和谐, 住区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5. 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 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新型居住区。 6. 规划设计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和鲜明个性的湖湘民居式生活居住空间。 7. 注重以科技为先导,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化规划, 注重社区服务与 安全保卫,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六)总体布局 01株木潭村白泥庄片区(解放庄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益阳进入桃江的第一个小区,真正意义上的“门户”之地。小区内有10余户水泥砖加工作坊,规划拟将水泥砖加工区集中于公路北侧,居住小区位于公路南侧,背靠青山,依山就势新建沿山公路,小区民房处山、路之间,沿路植迎客松若干,寓意“山路弯弯”迎宾客。规划保留现有水塘,并布置小游园形成公共活动休闲中心。 片区植物配置以桃花、梨花等本地树种为主,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桃花文化、美女文化为主题。规划净用地约1.2公顷,容积率0.8,总户数52户,其中保留21户,安置31户。 02株木潭村株木潭片区(算盘州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区域内两条主干道桃益一级公路与株桃公路交汇处,交通方便,民居甚多,且多以编制竹凉席为主业。除对现有民房进行改造提质外,栋与栋之间两两相对,利于小区居民从事竹凉席编制、加工、批发、零售,小区地名取“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之意。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环境,采用因借、渗透的手法,将村落周边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引言 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 (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