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起源

许氏起源
许氏起源

许氏起源

一、许:释义

说文解字:許,聽也,從言午聲虛呂切。——《說文解字》

平凡而偉大的家族,曾經擁有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力量。——《千秋家國何處尋》

許,炎帝裔族,以天干重儀觀測太陽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跡命名的氏族。“言”是“午”的簡化。——《許》

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

。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

二、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3、出自少数民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三、始祖: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今中国登封箕山槐里村)。约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许由和伯夷应为同一人,他曾经做过尧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许国的文叔即为其直系后裔。故为许氏开姓始祖。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许氏家谱序言

民国年间,我许氏家族在各家筹集钱粮之下,召集本族有名望之士,四处寻访,追根逐源,将凡我家族之人,逐一

访谈,

记录入册,历经一年有余之艰辛,终将家族之谱系整理成册,本人自建立播客之后,忽生一愿,为光耀祖宗之德、之善、之理

等,也使吾海内外同宗同源之子孙能够看到自己先祖渊源,本人计划将收藏20多年之家谱公布于世,同时希望吾宗之后代能够

在见家谱后以及修谱五十周年之时,将吾许氏家谱续修并完善,以弘扬列祖列宗之至善、至德。

许氏族谱

许氏族之祖系高阳帝之后伯夷.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许.二世由舜帝让位尧帝的儿子朱

丹不受,隐居河南省开封箕山.这就有了"箕山遗风"之美誉.传到第八代时,升公宦游江西,觉得有长江

和庐山之秀美,潘阳湖之浩瀚,安居江西省吉安.其族封侯加赏有七十八世.京公世因战乱,避难于河北

省洪湖市新滩镇,大兴岭村.八十三世又有近阳公迁徙邻村官子口.晓阳公迁徙到湖北省监利县,复阳公

许槐,许荣仍然居于大兴岭村.后来晓阳公觉提得与亲人相距很远,联络又不方便,又从监利县回迁到洪湖市尊长滩镇鲍南村与许

槐,许荣二公相邻.而后代繁衍生生不息.

到了九十一世,诞生了许华振公.许华斌公.许华表公.九十二世许道勤.许道见.许道春(字雨浓.一九九0年迁于武汉市).道

怀迁往洪湖市新滩镇.

又有九十一世华实,华兰,华桂.华芳;九十二世道余,道珍,道政,道品,道平等迁往湖北省汉南农场纱帽镇(现改为武汉市汉

南区).

又有九十一世华鹏迁居湖北省嘉鱼县,九十二世道礼迁往湖北省大沙湖农场.道信迁往汉南劳子湖,道林迁往洪湖市螺山镇

,道纯迁往洪湖市.由此盘根错节,各奔前程.

许氏祖训

一、遵祖训祖训以良谋教导百世,劝孝劝忠,劝读劝耕。以先人之典范,训诫之下而不忘,抄录于下,人人遵守。

二、重宗祠宗祠是祖宗神灵之所聚,

每年四时祭祀,不忘祖宗。

三、辑谱系明白本族支脉上下情况,

做到居住分散而心一致。

四、勤生理承家守业,托业谋生。勤者兴,惰者败,子孙必铭记。

五、勤读书书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明理益智,必须读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人才。

六、孝父母孝为百行之本。应尽诚尽礼,养老送终。不孝为最大之罪。

七、教子孙子孙贤,家庭兴。童蒙时,朝朝教诲,教会做人为根本。

八、崇节俭治家创业,必须勤俭,爱惜物力。

许氏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规律作息,关锁门户、必亲检点,文明礼貌、热情待客,敬老爱幼、遵纪守法,不卑不

亢、自信自立,与邻为伴、与邻为善,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广交益友、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营华室、勿谋良

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勿为虚荣心而攀比、勿为五斗米而折腰,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高瞻远瞩、铭记居安思危。宜

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家政勿用俊美、为妻切忌艳妆,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父子亲而

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妻贤夫

祸少、子孝父心宽,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国兴才子贵、家富

少儿娇,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国家,戒骄又戒傲、清宁好做人,出入则孝道、德行感天恩,冬

则暖、夏则凉;居有常、业有长。

许氏迁徙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的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叶县西南

)、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新晃、芷江一

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

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

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

望族。据

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

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平凉、宁夏西部一带

地区)、汝

南(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

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

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

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

太守。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

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

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

发展趋势。许姓在台湾被列第十一,也是名门望族之一。

明代永乐年间,福建人许冲怀、许申最先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在清康熙时有泉州人许远光、许太岳

分别入垦云林县麦寮乡和台北县木栅乡的社德坑等,从明末至汪代,入台的许姓的人氏越来越多。从台南扩至彰化、台北、澎

湖、嘉义等地。以后进而又有从台移居海外者。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

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目前许姓人口列全国第三十五位。

许氏名人

许由,上古名士,许姓始祖。由一作繇。见《庄子·逍遥游》。传说隐于沛泽,尧让于君位,逃到箕山下耕作而食;尧聘为九州长,又逃到颍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见皇甫谧《高士传》等。清代宋翔凤以为许由即伯夷,近人章炳麟以为许由即皋陶。

许行,战国时农家。楚国人。籍贯不详。有学生数十人,都穿着粗

布衣,打着草鞋,织席以维持生活。他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人人都须劳动,虽国君亦不例外。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之一种理想。见《孟子·滕文公上》。

许慎(约58-约147),东汉经学家、文字学

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许慎在

《后汉书》有传,但未载生卒年。据清代严可均

《许君事迹考》和陶方琦《许君年表考》等所考

证,许慎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初,卒于桓帝建和初。

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许慎从名儒贾逵(30-101)问学,通籀篆古文。因鉴于当时俗儒说字解经多与古义不合,所以作《说文解字》15篇,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遣子许冲上之于朝。《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并采录见于秦国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国古文,按514部首编排。每篆注明字义,并说明形体的结构,间或指明读音,是中国最早的最有权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对后代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和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极大。

许杨,东汉水利家。字伟君。汝南平舆(属河南)人。西汉末,任酒泉都尉。王莽称帝后,隐姓埋名为巫医。公元42年,汝南太守邓晨因其精通水利,任为都水掾,负责修复鸿郤陂(原有水利工程,于成帝时被毁)。他根据地势高下,在400多里的地区内,修建许多陂塘,灌溉农田达数千顷。后被诬受贿,邓晨将其下狱,后放出,遣归,病卒。

许劭(150-195),东汉名士、评论家。字子将,汝南平舆(河南平舆)人。少峻名节,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被称为“月旦评”。

曹操微时,曾求其品题,劭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及孙策平吴,劭南奔豫章而卒。《后汉书》称:“子将人伦,守节好耻。”

许褚(?-约227),三国时魏将。字仲康,谯(今安徽亳县)人。容貌雄毅,勇力过人。东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筑坞壁,以抗拒农民起义军。后归曹操,曹操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入为宿卫,从攻张绣、袁绍、马超等,皆力战有功,迁武卫中郎将。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号称“虎痴”。文帝即位,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明帝时,进封牟乡侯。

许逊(239-374),东晋道士。汝南(今河南汝南,位于驻马店东、上蔡东)人。原籍南昌(今江西南昌)。字敬之。弱冠从吴猛受三清法要。后举孝廉,官旌阳令,感晋室糜乱,弃官归。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传说飞昇。宋封“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许敬宗(592-672),唐大臣、文学家。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县西南)人。许善心之子。幼善属文。隋末举秀才,为淮阳郡司法书佐。后参加李密农民起义军,任记室。唐太宗闻其名,召补秦玉府学士,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后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等职。太宗征辽,命他立于马前起草诏书,词彩甚丽,深受赞赏。高宗时,历任礼部尚书、侍中、中书令等要职,赞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诬陷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曾监修国史,并参与编撰《晋书》、《永徽五礼》、《文思博要》、《文馆词林》、《瑶山玉彩》等书。其

人颇有文才,然贪淫奸佞,修史时多凭个人爱憎,虚美隐恶,为世所讥。《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八十卷,巳散佚。《全唐文》录存其《麦秋赋》、《小池赋》、《竹赋》等文三十多篇;《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七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辞藻华赡,而内容空泛。传在《旧唐书》卷八十二、《新唐书》卷二二三。

许远(709-757),唐将领。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高宗时宰相许敬宗之曾孙。初为碛西支度判官。天宝间为剑南节度从事。被诬贬为高要尉,后遇赦还。安史乱起,拜睢阳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与张巡固守睢阳一年馀。至德二载十月,城破被俘。押至洛阳后,被叛军所杀。终年四十九。《全唐文》卷三四五收其文二篇,《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三收诗一首。《旧唐书》卷一八七、《新唐书》卷一九二有传。

许孟容(743-818),唐大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公范。大历进士。贞元时任兵部郎中、给事中,曾上疏反对提升贪暴敛财之官吏。元和初任尚书右丞、京兆尹,拒绝宪宗干预,拘捕借民钱不还的神策军吏,迫令偿还。后为吏部侍郎,东都留守。

许浑,唐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后迁居唐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大和进士。历任当涂和太平二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睦州刺史、郢州刺史。性淡泊,与杜牧、李频、李远等友善。其诗长于律体,尤善登临怀古、羁旅游宦之作,《金陵怀古》、《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汴河亭》等为其名篇,《咸阳城东楼》之“山雨欲来风满楼”,尤为家弦户诵之名句。著有《丁卯集》

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许尧佐,唐文学家。德宗(李适)贞元中举进士、宏辞等科。曾官至太子校书郎、谏议大夫。著有传奇小说《柳氏传》。《全唐文》录其文六篇。许浑唐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位镇江市东)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今浙江省建德县,位淳安县东南)、郢(今湖北省武昌,现为武汉市)二州刺使。他自幼苦学而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咸阳城东楼》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较为有名。著有《丁卯集》。

许道宁(约970-约1052),北宋画家。长安(陕西西安)人。工画山水。初卖药于汴京市上,随药送画,声名日著。后游历太行山,体验山水之雄奇。老年所作,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山水清润,笔墨简洁,为时称赏。张士逊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有《渔夫图》、《秋山萧寺》、《关山密雪》存世。

许叔微(1079-1154),宋医学家。字知可。真州白沙(江苏仪征)人。绍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后人亦称许学士。家贫,少孤。成年后精心研医。病者求诊,不论贫富,均细心治疗。尤擅治仿寒诸证。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对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展。并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1132年,将自己的经验方及医案,按病分类,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作《普济本事方》)十卷。可供临床参考。另有《辨证》、《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等,已佚。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三书合订出版,题名《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许衡(1209-1281),宋元之际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怀孟河内(河南沁阳)人。认为治国之本是“修德、用贤、爱民三者而已”(《元史》)。与姚枢、窦默讲习程朱理学。1254年应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1269年与刘秉忠等议定朝仪、官制。次年任中书左丞。后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1276年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等新制仪象主表、日测晷景,编定《授时历》。有《鲁斋遗书》等。

许谦(1270-1337),宋元之际学者。字益之,号白云山人。金华(今属浙江)人。世称白云先生。幼丧父,母口授孝经、论语,后受业于金履祥,延祐初居东阳八华山,讲授朱熹理学,门生多达千余人。四十年不出里闾,潜心著述。著有《读书丛说》、《读四书丛说》、《诗集传名物钞》、《白云集》。死后,江浙行省建四贤书院祀之。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领袖。至元十五年(1278),联合建宁(今属福建)人黄华起兵反元。时宋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支持下攻泉州已降元的蒲寿庚,并抗击元军,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据漳州起义,为元军镇,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十九年,她支持黄华再次起义,时畲民起义遍及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不久,被元军次第镇。

许有壬(1287-1364),元臣。字可用,汤阴(属河南)人。延祐进士,授同知辽州事。历事仁宗至顺帝七朝,先后任吏部主事、监察御史、两淮都转运盐司使、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兼太子谕德等职。《元史》称其为官刚正,“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著有《至正集》,《圭塘小稿》等。

许自昌,明戏曲家、藏书家。字玄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中书舍人。建别墅“梅花墅”为起居、读书之所。喜聚书,贮书连屋。子元溥,好学,读书其中。陈继儒赠诗有“青山解绶修僮约,红袖焚香捧道书”之句。又好刻书,刻有韩、柳文集及《太平广记》等。长于戏曲、传奇创作。工乐府。所作传奇今知有八种,现存《水浒记》、《桔浦记》、《灵犀佩》三种。另有《樗斋漫录》、《捧腹录》、《诗抄》等。

许乃济(1777-1839),鸦片战争时弛禁派代表人物。字叔舟,号青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靖进士。曾在广东任按察使近十年,维护鸦片走私贸易。继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少卿。1836年6月,在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对鸦片严禁和弛禁的激烈论争。他代表弛禁派上《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公然说鸦片无害,主张除禁止官吏、兵丁吸食外,毋须禁民间贩卖吸食。提出禁烟无用论,主张取消一切禁令,准许鸦片进口照药材纳税,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甚至提议“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准许公开买卖和自种鸦片,以解决财政困难。他的弛禁论遭到严禁派猛烈抨击。由于鸦片贸易直接危及清政府的财政和兵源,道光帝于1838年10月将他革职。

许楣(1797-1870),清代货币理论家。字金门,号辛木。浙江海宁人。道光癸巳(1833)进士,官户部主事。著有《真意斋随笔》、《真意斋诗存》、《真意斋文集》、《钞币论》。以《钞币论》影响最大。其兄许梿(1787-1862),字叔夏,号珊林,癸巳进士,首为《钞币论》写序并加按语,成为该书重要组成部分,故《钞币论》可视为许氏兄弟合著。

《钞币论》刊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是为批驳王瑬的《钱币刍言》而作,批判名目主义货币理论和无限制发行货币、铸大钱、搜刮民财以“足君”的主张。

许景澄(1845-1900),清外交官。原名癸身,字竹筠,浙江嘉兴人。同治进士。初授编修,后以“明习时事”(《清史稿》),历任驻法、德、意、荷、奥五国公使及俄、德、奥、荷四国公使。参与筹划海防,购买军舰,中俄西北边界谈判,挫败意大利强租浙江三门湾等外交事务。官至总理衙门大臣兼礼部侍郎。光绪二十六年反对围攻外国使馆和排外宣战,违忤慈禧太后,被处死。著有《许文肃公遗稿》、《出使函稿》等。

其他许姓名人有战国赵将许历;西汉将领许延寿、许嘉,历算家许商;东汉大臣许相;三国蜀大臣许靖,魏大臣许混;东晋大臣许谧,隐士许迈;北宋将领许均;清太平军将领许宗扬等。近当代许姓名人有民主革命者许雪秋,解放军将领许世友、许光达、许继慎,妇女活动家许广平,政治活动家许德珩,国民党将领许崇智、许克祥,海洋地质学家许靖华,医学家许英魁,数学家许宝騄,经济学家许涤新,社会学家许仕廉,教育家许崇清,小说家许地山,作曲家许常惠,油画家许幸之,苏州评话演员许继祥,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