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外交史专项训练

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外交史专项训练
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外交史专项训练

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外交史专项训练

1.(13分)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材料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2分)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战争”的原因。(3分)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 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历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的

增长示意图

到1970年,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步伐不可阻挡。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美售台武器虽然数量较大,但是主要是一些陈旧落后、退役淘汰的“滞销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化对华遏制政策,对台军售规模较大、性能较好。1992年,老布什政府卖给台湾150架F16战斗机。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5月8日,美国B—2轰炸机悍然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

材料四

左图:2008年11月,APEC第1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马会见美国总统布什。

右图:2008年11月,赢得美国总统选举的奥巴马在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

请完成:

(1)据材料一,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3)据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请你展望一下奥巴马上台后的中美关系前景,并简要说明理由。

12.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登上封面。阅读下列图片及提示:材料一

图1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图2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

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小标题: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

论和平。

图3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

标题为“中国人来了”。

图4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周刊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

(4)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时应注意什么。

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外交史专项训练

1.(13分)

(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任答2点给2分)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3分)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分)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任答2点给2分)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1分)中美关系改善。(1分)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2分)

2.解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所选材料图文并茂,所提出的问题涉及面

广,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分析图文材料、归纳概括等能力,属于典型的小切口、大跨

度的材料型问答题。第(1)问要结合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时中国面临的国际背景

及美国的全球战略解决;第(2)问先识图,再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解答;第(3)问结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回答;第(4)问同样要结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考虑,不过要注意“前景”与“理由”必须匹配。

答案:(1)原因: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战略(遏制共产主义政策、“冷战”政策、称霸

全球)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2)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理解:结束

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3)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4)言之成理即可。

3.(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日内瓦国际会议。

(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美签订了《中美上海公报》,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5)从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应根据客观事实,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

息进行甄别。

辽宁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

辽宁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4题;共48分) 1. (2分) (2017高一上·汕头期中)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 .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B .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 .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 .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2分) (2020高一下·深圳月考)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 . 耧车 B . 翻车 C . 曲辕犁 D . 水排 3. (2分) (2018高二上·马关月考)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 .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 .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4. (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 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 . 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B . 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C . 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D . 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5. (2分) (2019高一下·雅安期中) 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历史试题1 24.“方镇相望于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25.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风车、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26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27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友谅兵败投降 B. 朱元璋讨伐友谅 C. 基智取城 D. 朱元璋兵败城 28.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9.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这说明,当时中国() A. 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 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 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30.《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1.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一定的和平等观念 B. 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 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 D. 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33.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江西省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 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20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 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 汉代的仕途开阔权力向下层开放 D.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2. 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 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 A.丞相职权范围宽广B.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 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B.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4.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看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 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宋代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实行节度使制度B.任命文官做知州 C.创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二府三司制 6.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答案)

岳阳市高三质量检测试卷(一) 历史 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结合下图“先 天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 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 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 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 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 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 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 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 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 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 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 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 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019届高三历史金太阳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解析版)

2019届高三历史金太阳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解析版)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7高考卷1)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典例2.(2016高考卷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答案】D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1.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 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 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 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 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派势力更多地代表亲社会主义势力,反映了左派议员对马歇尔计划加剧东西欧对峙以及两极格局的担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反映了共和党等非左派议员的主张,故排除。 【答案】D 2.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和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 (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2分) 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2分) 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2分) 说明: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事故;工厂开办与旧风俗习惯相冲突;引进西学教育,引起责难。(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卷Ⅰ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4.卷Ⅱ试题一律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井田制瓦解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 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3.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C.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5.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黄浦区2017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2017年1月 (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右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 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晚期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 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 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 3.观察右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 最早形成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康有为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 A.领事裁判权B.“最惠国”待遇C.门户开放D.协定关税 8.“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

2019届人民版高三历史文科实验班顶尖优生培优《启蒙运动》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民版高三历史文科实验班顶尖优生培优《启蒙运动》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 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2.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批准,不应有丝毫权力。雅典和罗马之所以避免了一切宗教的争论,就是因为有这种预防办法。” 这表明伏尔泰要求() A. 实行教会和国王共同管理国家 B. 实行政权和宗教分立 C. 反对君权神授 D. 限制天主教会的权力 3. 伏尔泰说:“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 役人的人。” 这表明他() A. 反对专制统治 B. 主张主权在民 C. 倡导思想自由 D. 主张分权制衡 4.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________ B.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________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5. 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A. 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________ B. 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________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6. 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7. 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 迫求个人独立自由________ B. 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________ C. 倡导依法治国理念________ D. 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8.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 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9.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A. 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________ B. 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的觉醒 C. 巴黎公社是工人运动的榜样________ D. 法国工业化模式是欧洲典范 10.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的传播________ 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019届浙江省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浙江省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 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 , 看似牢不可破 , 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 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 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 , 就有‘ 国’ 与‘ 家’ 的对立 , 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 ‘ 家’, 只知效忠于‘ 家’, 而不知效忠于‘ 国’ 。” 材料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 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产 生的根源是 A .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3.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军机处

4.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 之虚所卖之。’ ……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 之为虚,不亦宜乎?” 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A .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C.草市经营有时空限制 D.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5. 明中叶起,松江“ 布被天下” 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 A .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 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 6. 据道光《苏州府制》记载,晚明苏州府“ 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最完整 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7. 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① “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 “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 (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 “ 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 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 “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 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 这

2017年上海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卷

2017年上海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卷

2016学年第一学期长宁区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孟子看来,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是 A.人性本恶 B.人性本善 C.先贤思想 D.礼乐制度 2.西周宗法时代君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内外服制 D.行省制度 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冯友兰此处评价针对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4.康有为称严复的《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他如此推崇该书是因为 A.该书符合革命派政治需要

8.陈独秀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他这样说的用意是提倡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9.下列史学家中以进化论史观为导向阐述中国历史演变的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刘知幾 D.梁启超 10.被誉为“中国近代史料宝库”,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是 A.《时报》 B.《申报》 C.《新报》 D.《苏报》 11.甲午战争后,在西方“群学”影响下,民间社团兴起。以下开启了立会之风的社团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社 12.20世纪初中国性别秩序从“男率女从”逐渐走向“男女平等”,导致这一变化原因的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学东渐,文明交融 B.政治革命,移风易俗 C.思想解放,教育推广 D.工业革命,经济转型 13.“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启蒙运动中与此相对立的关于国家起源的主张是

高三历史培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培优1 1.史载:“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2.“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与其概念不符的是( ) 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 3.《初学记》引《宋百官春秋》说:“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汉因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文中的彤伯与成王有血缘关系 B.秦朝承袭了周朝的封建宗盟制度 C.宗正的权力高于周成王 D.反映君主专制下对王族的管理 4.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全族成员的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能佐证这个现象的是( )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充足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判断“中朝”( )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 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 班号姓名1.(2011?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题(20210210152002)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题 命题教师: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24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 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D ?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25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26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 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27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 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28 .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 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 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 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嘉定区2015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2014学年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0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就现代眼光来看,这部以楔形文字保留下来的文献,有许多地方是不伦不类的。例如,有些条文非常的进步,如精密的审判程序;有些又非常的野蛮,如采用复仇法。”材料评价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 2. “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以上表述最有可能出自A.《大藏经》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圣经》 3. “一切公职对 所有公民开放, 通过抽签选举 产生(将军除 外),实现了轮 番而治,既是统 治者,又是被统 治者的思想。” 这一现象发生 在古代哪一区 域 A.B.C.D. 4. 奥斯曼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的那个世纪,西欧社会正值 A.采邑改革开启B.君主专制正走向衰落 C.封建制度产生D.新航路开辟拉开帷幕 5.汉代出现了较多类似于右图的盘古画像石,从中可以得到的有关中华文明的信息是 A.延续万年历史悠久B.体现鲜明农耕特征 C.逐渐形成集体记忆D.具有核心发源地区 女娲伏羲 盘古

6. 以下属于我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王朝统治特征的是 A.历史始有文字记载,有典有册B.分封诸侯而拓疆,版图扩大 C.文明始入青铜时代,灿烂辉煌D.政治王权加神权,统治暴虐 7.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六年制礼作乐”的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公 8. 右图是战国齐鲁贵族墓葬中的随葬陶俑。以陶勇陪葬代替人殉制度,体现了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理学思想 9.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孟姜女千里寻夫,得悉其夫已劳累而 死,悲恸欲绝,痛哭不止,竟哭倒了长城,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上述材料 可作为研究以下哪一问题的一手史料 A.秦代长城损毁严重B.秦始皇暴政 C.民间对暴政的态度D.孟姜女生平 10.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 11. “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些观点的提出最早当在 A.东周B.汉朝C.宋朝D.清朝 12. 16世纪,欧洲某宗教改革家曾称赞中国的某项技术“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项技术最有可能是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 13. 对我国古代以下历史时期排序正确的是 ①充满活力的世界帝国②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③中华帝国的初建④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时代 A.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C.②③④①D.④③①② 14.《明史》中提到:“其徒(西番使节)交措于道,外扰于邮传,内耗大官,……。然至者尤即遣还。乃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材料评述的是 A.郑和七下西洋B.朝贡贸易C.早期西学东渐D.内阁制度 15. “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材料议论的是 A.郡县制B.推恩令C.巡检司D.行省制

高三历史培优8

高三历史培优8 24.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不过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能够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 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个观点实质上(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25.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 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点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26.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 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 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①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③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很多④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7.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个禁令说明( )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28.“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 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 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个‘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 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29.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能够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 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 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南昌二中2019届高三第四次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 A.宗法关系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D.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 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诸本纪,将孔子、陈涉列诸世家,为医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日者专门立传,还记述了周边少数民族、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作者 A.具有可贵的平民立场和广阔的眼光 B.在高压政治压力下难以对史料进行精挑细选 C.意图以著史求得当朝统治者的青睐 D.对野史、少数民族历史、外国历史感到好奇 4.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 B.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