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作业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作业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作业

一、选择题

(2013·南京模拟)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3.35万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20.03%。结合江西省地图,回答3、4题。

3.造成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 )

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全年降水丰沛③土质疏松,多黄土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土壤盐碱化加重

B.湖泊淤积

C.河床抬升

D.水旱灾害加剧

(2013·大同模拟)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日较差大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7.图中丙处要减少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9.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图为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M省区可能是()

A.四川

B.安徽

C.吉林

D.内蒙古

11.图中省区治理盐碱地可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①栽培适宜的植物②淤积泥沙,覆盖盐碱地③完善水利系统,排灌结合④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

12.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13.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据宁夏新闻网2006年6月1日报道,在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

中,宁夏有两种葡萄酒喜获金奖。据此并结合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

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西侧的高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便利D.冲积平原,黑土肥沃

15.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

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6.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在西北沙漠之中,由于风力作用的影响,地貌表现为沙丘地貌。据此回答17~18题。

17.下图所示符合移动沙丘剖面图的是(图中箭头表示风向,曲线或直线表示沙质沉积层)()

18.移动沙丘可侵害农田村庄,因此防护林应建在()

①陡坡一侧②缓坡一侧③迎风坡一侧④背风坡一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

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

式。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治理开发模式为()

A.鱼塘—台田模式B.立体农业模式

C.基塘生产模式D.小流域综合整治

20.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森林减少

二、非选择题

21.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地处我国自然环境敏感地带,年平均气温8.9 ℃,年降水量306.8 mm。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下图为马儿庄乡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图。

材料二下图为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图。(草地

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

(1)在20世纪50年代,马儿庄乡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经过50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经历了从______向_____的转变,引起这种转变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出1955~1995年间马儿庄乡羊只数量与草地植被指数关系及草原生态存在的环境问题。

(3)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你认为马儿庄乡应采取哪些措施?

22.(能力挑战题)阅读下列材料及图

表,完成有关问题。(30分)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

(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

(图2)。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3)和

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被。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23.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上图中相应的框中(每

个代号限填一次)。甲乙丙丁

a.陡坡开垦b.过度放牧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原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作业题参考答案

1选C,2选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农牧过渡地带,人口的增长导致草地变为旱地,出现牧场超载现象,其结果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形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过快以及造成的不合理农业生产活动是使该区域环境问题加剧的原因。

3选D,4选A。【解析】第3题,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但不是全年降水丰沛;江西省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水土流失会导致大量泥沙在河流与湖泊中沉积,使得河床抬高、湖泊的面积不断减小;致使河湖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水旱灾害加重。盐碱化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的地区。

5选B,6选B,7选C。【解析】第5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且有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第6题,图中乙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第7题,丙处位于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有关;因而要减少荒漠化就要合理分配内流河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8选D,9选B。【解析】第8题,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第9题,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10.D 11.B 【解析】第10题,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干旱、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内蒙古符合上述条件。第11题,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是造成盐碱化的重要原因,完善水利系统,排灌结合是治理盐碱化的主要措施;不同省区治理盐碱地应结合当地条件栽培适宜的植物。

12. D 13. B 【解析】第12题,从表中各种覆被下的泥沙量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第13题,混交林地和荒草地多属于自然植被,油松幼林地多为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从表中数据看出,选项①是正确的。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大于其他覆被地,由此说明选项②是错误的。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③是正确的。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④是错误的。

14. A 15. C 16.D【解析】第14题,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第15题,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提高了地下水位,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蒸发旺盛,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降水少,盐分难以被雨水淋洗,土壤盐碱化明显。第16题,随着人口的增多,该地农业由畜牧业向耕种业转变,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17. C 18.D【解析】第17题,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和静止沙丘,其共同点是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根据风向可排除B、D两项,由于流动沙丘不断向前移动,使得沙质堆积层理应与风向(迎风坡)相垂直,故流动沙丘应为C。第18题,在沙丘的背风坡(陡坡一侧)植树阻挡沙丘向前移动,在沙丘迎风坡处设置沙障工程并在沙障防护下栽植固沙植物,

19.D20.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属黄土高原地区,从山上的植树造林,到坡上的梯田,沟底筑坝蓄水,都是围绕减少该流域的水土流失,因此属小流域综合整治。鱼塘—台田模式在华北平原,基塘生产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21.【解析】第(1)题,结合马儿庄乡的自然条件可判断出其自然植被类型应为草原,结合材料一图可判断出其农业生产的变化及原因。第(2)题,读材料二图即可得出马儿庄乡羊只数量与草地植被指数关系,羊只数量的增多会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主要考查草场退化的防治及应对措施。

答案:(1)草地畜牧业种植业(种植业或畜牧业兼有)人口增长过快

(2)羊只数量越多,草地植被指数越低(或者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呈负相关关系)。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质量不断降低,草场退化;草地承载力下降;土地沙化或者荒漠化。(任答2点即可)

(3)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草、还牧;合理规划草地载畜量、划区轮牧;增加科技投入,种植优质牧草;发展滴灌等农业技术,节约用水;培育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结构。(答出4点即可)

22.【解析】第(1)题,结合降水量的大小,分阶段进行描述。第(2)题,结合该县的工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方案Ⅰ适合降水偏少的地区,方案Ⅱ适合降水较多的地区;甲地降水较多应选方案Ⅱ,乙地应选方案Ⅰ。

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 mm,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 mm 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同时选择种植需水较少的灌木和恢复草被更适宜。

【误区警示】对于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不能简单地描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出随降水量的变化,土壤侵蚀先增后减,因而要分段进行描述。

23.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c b a d(2)温带草原带

①春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使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3)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不稳定,加上人类过度开垦,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解析从题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主要是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夏季高温、降水稀少,在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们垦殖,极易引发土地荒漠化。

药物化学复习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2-1、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酮溶液作用,生成 B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溶液 2-2、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C A. 弱酸性 b.溶于乙醚、乙醇 C.水解后仍有活性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盐沉淀 2-3、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D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扑吗啡 E. N-氧化吗啡 2-4、结构中没有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D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 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喷他佐辛2-5、咖啡因的结构如下图,其结构中 R1、R3、R7分别为B N N N N O O R1 R3 R7 A. H、CH3、CH3 B. CH3、CH3、CH3 C. CH3、CH3、H D. H、H、H E. CH2OH、CH3、CH3 2-6、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D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2-7、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 D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与硝酸共热后显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毒反应 2-8、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D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2-9、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B A. 在代谢中产生毒性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毒性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毒性的酚类化合物 D. 抑制β受体 E.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2-10、不属于苯并二氮卓的药物是 C A. 地西泮 B. 氯氮卓 C. 唑吡坦 D. 三唑仑 E. 美沙唑仑 二、配比选择题 [2-11~2-15] A.苯巴比妥 B. 氯丙嗪 C. 咖啡因 D. 丙咪嗪 E. 氟哌啶醇 2-11、N,N-二甲基-10,11-二氢-5H-二苯并[b, f ]氮杂卓-5丙胺() 2-12、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 2-13、1-(4-氟苯基)-4-[4-(4-氯苯基)-4-羟基-1哌啶基]-1-丁酮() 2-14、2-氯-N,N-二甲基-10H -吩噻嗪-10-丙胺() 2-15、3,7-二氢-1,3,7-三甲基-1H-嘌呤-2,6-二酮一水合物() [2-16~2-20] A. 作用于阿片受体 B. 作用多巴胺体 C. 作用于苯二氮卓ω1受体 D. 作用于磷酸二酯酶 E. 作用于GABA受体 2-16、美沙酮( A ) 2-17、氯丙嗪( B ) 2-18、卤加比( E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基础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兴奋,并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种类: 2、反射: 定义: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应答。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就有的,低级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如: 反射种类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参与完成,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如:3、: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 组成():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功能等归纳为下表: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末梢

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 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 殊结构 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化 为神经的兴奋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有感受器传至神 经中枢 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 与综合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 效应器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 所支配的肌肉或腺 体等 对内外刺激做出相应的 反应 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均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完成反射的条件:、。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2)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的。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实现的 突触:包括、、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 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的,只能是:→ → (上个神经元的→下个神经元的或) (3)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转化:→ → (4)神经递质的种类:、 (5)神经递质的作用: (6)神经递质的去向:、、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必修三同步练习: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B.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D.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 【答案】 B 【解析】本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是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其形成原因是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C 【解析】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表现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3.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 A.人口和贫困B.过垦、过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商业性定居牧业 【答案】 A 【解析】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4.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是主因||,在人类活动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表现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A 【解析】在干旱区||,土地的植被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过度樵采. 5.下列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B.土壤有机质减少是荒漠化迹象之一 C.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 D.荒漠化的防治战略和对策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答案】 A 【解析】荒漠化不是简单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结在一起的过程.土壤有机质减少||,说明植被减少||,是荒漠化的迹象之一.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7.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A.A地B.B地C.C地D.D地 【答案】 B 【解析】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只能出现在B地. 8.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强化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强化练习(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 .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 2和CO B .同温度、同体积的H 2和N 2 C .同体积、不同密度的C 2H 4和C 3H 6 D .同压强、同体积的N 2O 和CO 2 2.将0.2 mol 2MnO 和50mL 112mol L -?盐酸混合后缓缓加热,反应完全后,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3AgNO 溶液,生成AgCl 沉淀的物质的量为(不考虑盐酸的挥发且假设生成的氯气全部逸出)( ) A .等于0.3mol B .小于0.3mol C .大于0.3mol ,小于0.6mol D .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3.同温同压下由CO 2、H 2和CO 组成的混合气体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 2、H 2和CO 的体积之比为( ) A .29:8:13 B .22:1:14 C .13:8:29 D .26:15:57 4.下列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到100 mL ,稀释后的溶液中氯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 ) A .20mL 1mol·L ?1的AlCl 3 B .50mL 1mol·L ?1的KCl C .20mL 2mol·L ?1的NH 4Cl D .20mL 2mol·L ?1的CaCl 2 5.溶液浓度是常用的物理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5.85gNaCl 固体溶于1L 水,所得NaCl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1mol L -? B .配制480mL0.2mol/LNaOH 溶液,需称量NaOH 固体的质量为3.84g C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9% D .2475mL0.1mol/LNa SO 溶液和24325mL0.1mol/LA1(SO )溶液中24SO - 浓度相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测试题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孙继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B.1.55亿C.2.45亿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城市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作业

[2012·福建卷] 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 .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 .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12·广东卷]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4.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2012·重庆卷] 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 .林海雪原 B .奇山秀水 C .椰风海韵 D .大漠孤烟 6.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南多北少 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7.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 .固原 B .中卫 C .银川 D .石嘴山 (2013·长沙模拟)读英国伦敦的城市扩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8~10题。

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作业

一、选择题 (2013·南京模拟)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3.35万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20.03%。结合江西省地图,回答3、4题。 3.造成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 ) 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全年降水丰沛③土质疏松,多黄土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土壤盐碱化加重 B.湖泊淤积 C.河床抬升 D.水旱灾害加剧 (2013·大同模拟)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日较差大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7.图中丙处要减少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9.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课题 新授课类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题 区为例 日期 本课总课 时数时数 2 1. 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 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 景。 2.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 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 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1. 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 识。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

价值观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 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1.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 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重点 3. 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法 案例分析、探究学习 教具 (实验器材)自制多媒体片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点记载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 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 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

物理化学第二章作业及答案

第二章 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2007-4-24 §2.1 均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练习 1 水溶液(1代表溶剂水,2代表溶质)的体积V 是质量摩尔浓度b 2的函数,若 V = A +B b 2+C (b 2) 2 (1)试列式表示V 1和V 2与b 的关系; 答: b2: 1kg 溶剂中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b 2=n 2, 11 2222,,,,2T P n T P n V V V B cb n b ???? ??===+ ? ? ?????? ∵ V=n 1V 1+n 2V 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 V 1=(1/n 1)(V -n 2V 2)= (1/n 1)( V -b 2V 2)= (1/n 1)(A+Bb 2+c(b 2)2-Bb 2-2cb 2)= (1/n 1)[A-c(b 2)2] (2)说明A ,B , A/n 1 的物理意义; 由V = A +B b 2+C (b 2)2 , V=A; A: b 2→0, 纯溶剂的体积,即1kg 溶剂的体积 B; V 2=B+2cb 2, b 2→0, 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偏摩尔体积 A/n 1:V 1= (1/n 1)[A-c(b 2)2],∵b 2→0,V = A +B b 2+C (b 2)2, 纯溶剂的体积为A, ∴A/n 1 为溶剂的摩尔体积。 (3)溶液浓度增大时V 1和V 2将如何变化? 由V 1,V 2 的表达式可知, b 2 增大,V 2 也增加,V 1降低。 2 哪个偏微商既是化学势又是偏摩尔量?哪些偏微商称为化学势但不是偏摩尔量? 答: 偏摩尔量定义为 ,,c B B T P n Z Z n ???= ????所以,,c B B T P n G G n ???= ???? ,,c B B T P n H H n ???= ???? ,,c B B T P n F F n ?? ?= ???? ,,c B B T P n U U n ?? ?= ? ??? 化学势定义为: ,,c B B T P n G n μ???= ????= ,,c B T V n F n ??? ????= ,,c B S V n U n ??? ????= ,,c B S P n H n ?? ? ? ??? 可见,偏摩尔Gibbs 自由能既是偏摩尔量又是化学势。,,c B T V n F n ??? ????= ,,c B S V n U n ??? ????= ,,c B S P n H n ?? ? ? ???是化学势,但不是偏摩尔量。 3 25℃时 物质的量分数为0.4的甲醇水溶液,如果往大量此溶液中加1mol H 2O ,溶液体积增加17.35cm 3,如果往大量此溶液中加1mol CH 3OH 溶液体积增加39.01cm 3。试计算(1)将0.4mol CH 3OH 和0.6mol H 2O 混合时,混合溶液的体积。(2)此混合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已知25℃时甲醇密度为0.7911g cm -3,水的密度为0.9971g cm -3。 答:χB =0.4 V H2O =17.35cm 3, V 甲醇=39.01cm 3 (1) V=n 1V 1+n 2V 2=0.4×39.01+0.6×17.35= 26,01cm 3 (2) 混合前:V=(0.4×32/ρ甲醇)+ (0.6×18/ρ水)=(0.4×32/0.7911)+(0.6×18/0.9971)=27.01cm 3 ΔV=26.01-27.01=-1.0cm 3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 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

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

高中一轮生物练习 必修三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选择题 1.(2009·海南高考)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呼吸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B 2.(2009·宁夏高考)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 答案:C 3.(2010·南京模拟)如果将人脑比成森林,那么神经元就是一棵棵大树,有趣的是,这些大树都只有一根“树根”——细长的轴突;但都拥有许许多多的“树枝”——树突,而神经元之间就是通过树突来连接成网络的。为什么会只有一根“树根”?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研究,证明了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神经元“长相”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B.轴突末端含有大量线粒体 C.树突末端含有神经递质 D.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只有一根“树根”有关 解析:树突末端没有突触小体,不含神经递质,故C项错误。 答案:C 4.(2009·山东高考)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

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及一些半湿润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地形: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西北地区指的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西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划分以贺兰山为界 贺兰山以东: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 贺兰山以西:高大的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半干旱区(降水量200—400mm),植被为温带草原。 西部:干旱区(200mm以下)植被:荒漠草原,和极端干旱区(50mm以下)植被: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地生产力相应降低;体现了“由海洋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b.山岭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阻隔。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 b.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旱季 为荒漠化存在了潜在的威胁;气候异常(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环境压力变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 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e.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原则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a.内容: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统计三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一名小学生的年龄和身高(单位:cm )的数据如下表: 由散点图可知,身高y 与年龄x 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8.8y x a =+,则a 的值为( ) A .65 B .74 C .56 D .47 2.设某中学的女生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根据一组样本数 (),i i x y ()1,2,3,,i n =L L ,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为?0.8585.71y x =-,给出下列结论,则错误的是( ) A .y 与x 具有正的线性相关关系 B .若该中学某女生身高增加1cm ,则其体重约增加0.85kg C .回归直线至少经过样本数据(),i i x y ()1,2,3,,i n =L L 中的一个 D .回归直线一定过样本点的中心点(,)x y 3.为了解某商品销售量y (单位:件)与销售价格x (单位:元/件)的关系,统计了(,x y )的10组值,并画成散点图如图,则其回归方程可能是 A .?10198y x =-- B .?10198y x =-+ C .?10198y x =+ D .?10198y x =- 4.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r 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r 值越大,线性相关程度越高 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用散点图发现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C .线性回归方程代表了观测值x 、y 之间的关系 D .任何一组观测值都能得到具有代表意义的回归直线方程 5.已知呈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x ,y 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则回归直线一定过点( ) A .()0.1,2.11 B .()0.2,2.85 C .()0.3,4.08 D .()0.275,4.79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