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来到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

(二)外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从投资量上来说,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从2006年的18.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2.47亿美元。从整体规模上来评价,外商在河南的投资规模处于扩大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馥伊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0期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日益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高标准自贸协定的签署和疫情防控有力加强了越南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从目前看,向越南转移的企业主要是追求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的东亚企业。需要防范全球产业向越南转移可能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建立健全产业转移信息跟踪预警机制、对外迁企业完善预案,通过提升产业质量增强我国产业链粘性。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约出现了五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五次产业转移(2010年以来)中部分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而其他产业大规模向越南等地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0世界投资报告》,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下降5%的情况下,流入东南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至1560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占全球FDI流入的比重与2018年持平;其中,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吸引了80%以上投资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 一、越南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国 (一)越南发展独特的出口导向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自1986年宣布“革新开放”后,越南就以吸引外资为导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至2018年底,越南已拥有工业园和经济园区共326个,入园项目累计15500个。其中,外资项目占比51%,外资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450亿美元。2018年,越南工业总产值中一半由外企创造,70%的出口由外企贡献。当年,越南位列全球20大直接投资目的地第18位;其吸引外资的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印尼,但其外资增速高于印尼近5个百分点。短短30年,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使越南从农业社会跨入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社会。 (二)越南吸引外资较其他东南亚国家优势明显 和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相比,越南发展起步较晚,但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例如,越南有更年轻、更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越南还拥有其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越南共产党通过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使得越南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生产链,在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成为了东南亚最主要的承接国之一。 (三)高标准自贸协定推动全球产业向越南的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 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贾志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9期 [摘要]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减弱,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再加上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占领市场的空间日益减少。因此迫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出于对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客观要求将一些已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河南 [作者简介]贾志增,河南财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 (2010)09-0066-0004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 1.产业转移的定义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经济要素的趋利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的扩大、成本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区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2.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已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深刻改变着宏观经济环境,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日前在京举行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大数据产业当前还面临信息资源难共享、数据安全风险大、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难题,需从优化产业政策入手,促其健康发展。 1 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认为,我国大数据产业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在对大数据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市场规模、产业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大数据产业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结果。鉴于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科研、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中国各级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 早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把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此规划被视为较早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阐述了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此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大数据产业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次,各地逐渐建立起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平台也逐步建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建成和在建的大数据产业园已达到100多个。为推动大数据研究,学术界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等机构,举办了大数据共享与开发、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运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共批准设立了 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本文对各示范区之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六大示范区基本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示范区属于中部地区,广西桂东和重庆沿江示范区属于西部地区,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横跨中西部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3省。 ——广西桂东。2010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梧州、贵港、贺州、玉林4市;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0.2%;2010年末总人口17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4%。 ——皖江城市带。2009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舒城县、金安区;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4%;2010年末总人口3079万人,占全省45%。 ——重庆沿江。2011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区县;土地面积0.6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010年末总人口550万人,占

全市16.6%。 ——湘南地区。2011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3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2010年末总人口1797万人,占全省25.3%。 ——荆州地区。2011年12月设立,范围包括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5市;土地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2010年末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省22.5%。 ——黄河金三角。2012年5月设立,包括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人。 二、六大示范区发展现状 从各示范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一是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截至2010年,广西桂东、皖江经济带、重庆沿江、湘南地区等4个示范区工业化率分别为42%、47.3%、47.6%和41.4%,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市多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湖北荆州示范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二是都重点围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进行承接。各示范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十分注重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承接区域的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6990219.html,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蔡叶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不断加速以及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各省也纷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柱,如何在这波浪潮中建立有效、合理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对于其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转移承接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概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产业转移热潮,我国东部沿海产业以及部分国际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机。湖北省政府在这轮产业转移热潮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总量相对较少,呈现了空间分布集中、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武汉吸引了绝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其他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近年来,武汉以外的省内地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宜昌、襄阳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资分布失衡的情况。从行业分布来看,湖北省外资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及制造业,两者所占比例接近80%。随着相关政策调整及引导,外商对湖北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有所加大,但服务业投资依然有待加强。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周边其他省份,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起步较晚,所以在外资利用方面与其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直以来,湖北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积极性。尽管湖北省具备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但在产业承接竞争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在部分大型投资项目上争取不够主动。[2]近年来,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引起了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政府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整体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投资软环境有待完善。从当前状况来看,投资软环境是制约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由于曲靖是能源保障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县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滇东北开放重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县情出发,剖析现状、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状及特征 **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冲破思想藩篱,树立开放意识,“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县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投

资5亿元的众诚爨玉石材有限公司、投资亿元的丰瑞油脂公司、投资亿元的原乡酒业、投资亿元的**县磷化工公司、投资亿元的**县南磷电冶公司、投资亿元的新海丰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户**特色工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近期已签订协议项目有福建省莆田市湄艺实业公司的旅游工艺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秸杆发电项目。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沿黄泥河与贵州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是云南进出沿海地区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2016年9月建成通车,距离出海口广西防城港公里,昆明至**高等级公路提质改造2016年开工。南昆铁路、国道324、省道曲西公路横穿境内。距昆明机场220公里,距兴义机场90公里。县内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通路率分别达100%。 3、资源优势: (1)、水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水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一、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 第 2 页共 41 页

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县地处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5号),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年2月1日,中共省委、省人 第 3 页共 41 页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49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

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老稿)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区域经济学江朦朦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关键字: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承接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其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从微观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宏观上看,它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将产生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在现实经济中,为争夺各种有利资源,吸引企业迁入或防止企业迁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近年来也日趋激烈。 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 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 题调研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来到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 (二)外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从投资量上来说,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从2006年的18.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2.47亿美元。从整体规模上来评价,外商在河南的投资规模处于扩大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摘要: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石油”。随着大数据的 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本文在分析大数据产业分类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探索更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举措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大数据产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息服务业,适时发展大数据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家治理模式和企业决策流程重塑,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 一、大数据产业分类及特点 (一)大数据产业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大数据产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是二分法。根据占有大数据情况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自身生产数据或获取数据的产业和为大数据产业生产基础设 施和技术支持的大数据衍生产业;二是三分法。根据数据的营销模式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数据产品销售,为用户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服务类产业、整合数据为用户提供整套服务的产业以及通过专业化分析为用户提供产品销售和广告 推介的产业;三是五分法。根据价值模式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内生型、外生型、寄生型、产品型以及云计算服务型。 (二)大数据产业特点 一是产业服务个性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企业不仅在销售额上比未运用数据分析的企业增长 百分之二十,而且在企业增长率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高达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种类广泛、数量庞大的大数据不仅能够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提升企业生产率,获得更高的经济受益。换句话说,大数据产业已成为企业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二是产业决策智能化。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产业不仅能促进劳动与资本一体化,提升企业自身的决策智能化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推动生产组织去中心化,为行业决策智能化提供平台。过去,局限于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企业只关注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还不足企业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大数据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在推动企业决策智能化和科学化发展过程中未能发挥领头羊的 作用。三是产业技术的高创新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渗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 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策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部大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是最具代表性的。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总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一直处于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在国外产业和东部产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省能否有效承接转移产业,直接关系到其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否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是否能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河南省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紧紧抓着国内外产业纷纷向外转移的契机,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首先,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05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2.3亿美元,2011年,外商在河南省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为100.82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年增长60%,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首位。2012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1.18亿美元,前来河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在全国利用外资下降3.7%的大形势下增长20.2%,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及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其次,来自省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05—2010 年,河南省引进省外资金额分别为880 亿元人民币、1 146 亿元人民币、1 432 亿元人民币、1 565 亿元人民币、1 867亿元人民币和2 429 亿元人民币。201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 016.3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6.4%;2012年,河南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 027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是2007年的3.3倍。 (二)承接项目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河南省引进的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以2011年为例,第一产业吸引的外资额为4.73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4%,第二产业吸引外资额为75.87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75.9%,河南省第三产业引进外资额为20.22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0.1%。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河南省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2011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额为60.45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60%。 (三)承接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 河南省承接的省外资金主要集中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2009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为2 201.9 亿元,中原城市群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 347.6 亿元,占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额的61.2%。2011年,中原城市群吸引省外资金2 284.6亿元,占河南省省外资金总额的56.9%。其中又以郑州市为主,2011年郑州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3亿元,占河南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的近12%。来自境外的资金也集中在中原城市群,2011年,中原城市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3.68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73.08%。 (四)承接资金的来源地集中 河南省外资来源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2011年,河南省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00.82亿美元,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外资为67.25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6.7%。河南省承接的省外资金来源地也比较集中,由于产业往往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因此,河南省承接的省外产业转移项目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自2007—2011年,长三角地区在河南省投资4 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6 000多亿元,宝钢、雨润、娃哈哈、绿地、锦江国际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河南投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总体情况 (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供给结构初步形成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我国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全国各地发展大数据积极性较高,行业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市场规模增速明显。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分别为37.4亿元、47.3亿元、59亿元和75.7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约为27%。易观国际同时预测,2015、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保持约30%的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末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 图1 2011-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 37.447.3 5975.798.9129.326.7%24.7%28.4%30.7%30.7%0%5%10%15%20%25%30%35%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1120122013 201420152016规模(亿元)增速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数据,2015.1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互联网企业(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传统IT 厂商(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大数据企业(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共同组成的市场供给关系,但各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在

大数据产业链高端环节缺少成熟的产品和服务,面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服务较多,而前端环节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后端环节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及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较为匮乏。 (二)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 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十二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利用“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进行了前沿部署,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迫切需求,安排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研究、大型通用数据库系统研究等课题,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大型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我国企业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开始布局,不仅加强物理存储设备与处理能力的建设,也加快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人才队伍的培养。 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十二五以来,大数据领域由技术创新转驱动向应用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开始显现,很多技术和产品是在应用需求的引导下完成的创新和突破。在Hadoop、Spark、Storm等开源技术的影响下,大数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使得开展大数据业务的企业无需担忧技术实现问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需求的挖掘、分析和满足上。面对各行业的特性需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不断地创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投融资活动初步兴起,行业应用成为热点方向 投融资活动初步兴起。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数据领域融资并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认为片面的经济目标考核机制、环保政策法规和公众监督的缺失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体制与产业准入政策、加大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原因政策建议 一、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国际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为主,随着国际跨国公司的大批进驻,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以美、欧、日为主。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6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8526亿美元,与2002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55%和90%。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正逐步向服务业转移 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1998—2007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2007—2008年,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企业363家,所占比重超过七成。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2008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379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41.1%。 (三)承接区域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一直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但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及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 二、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剧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人均资源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五十三位。据测算,到目前为止,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同时,中国内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平衡,地区间无论是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很稀缺的。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比例最大,而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短缺的矛盾。 2、中国承接国际污染性产业转移比重总体较大,且不同程度污染产业比重各异 污染密集产业分为重污染密集产业、中度污染密集产业和轻污染密集产业。外商在广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轻污染产业,大约占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轻度污染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内资企业,其中机械、电气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整个行业的67.14%。外商投资的重污染产业大约占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的16%,但三资重污染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