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占星方法和技术1

中世纪占星方法和技术1
中世纪占星方法和技术1

中世纪占星方法和技术1

--出生以前的关注和寿命计算

目录

8 第一版序言

12 第二版序言

14 第三版序言

15 介绍

第一部分

出生以前的关注

18 正在生成或者怀孕中的小孩

18 在生成或怀孕的儿子或女儿

摘自Bonatti, Liber Astronomiae

21 怀孕时间长短的原因

22 Trutine of Hermes赫耳墨斯(希腊神话人物)怀孕时间长短的原因27 注入精子: On the 51st Dictum of the Centiloguium

第二部分

四种差异&生命的长短

30 本命盘的四种四种差异和他们怎么被看成是秩序尽然的

32 Bonatti《Astronomiae》一书的摘录

32 第一个不同点(特殊性)

34 第二个不同点

35 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

36 第三个不同点

37 第四个不同点

37 以上四种差异的说明

38 第一点差异的审查

39 在宫位系统上特别注意

40 在1、2、3不同点上的比较和对比

41 第一个不同点应用规则的举例

41 第一个例子:生下来已经死的胎儿

46 Does This Chart Have a Hyleg?这张命盘的有生命主吗?

49 第二个例子:健康个体

54 结论

54 第二个不同点应用规则举例

59 决定生命长度的第二个不同点的图形

61 第三个不同点的检查

62 第四个不同点的检查

62 特别注意比较太阳星座和上升星座

第三部分

63 在命主星

64 在寿主星Alcocoden--(Guarding Angel)--即所谓的寿主星

67 在命主星和寿主星上的发现

67 摘自Bonatti, Liber Astronomiae

68 确定本命盘生命长度

69 再次关于本命能活多少年的确定

70 关于生命主的各种观点

71 在寿主星上的认知

73 了解本命生命长度

74 什么时候行星增加寿命

74 什么时候行星减少寿命

75 在头天龙星座的和它的尾 On Caput Draconis and Its Cauda

75 on the Direction of Degrees to Planets in Order to Know the Accidents

of the Native.

77 所有的行星都是Givers of Years

80 On the Science of Directing the Rays of the

Planets to the Hyleg

82 凶星和吉星的数量

84 评论命主星

87 评论寿主星

89 现代行星影响力的问题

90 Metaphysical and Scholarly Aspects of the Alcocoden Doctrine

98 附录一:发现命主星的方法

102 附录二:图表

占星家特别注意这项工作是进一步扩展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汇总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并 对《弗拉基米尔圣母像》作详细的图解说明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一世纪中叶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演化出来的。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平等,道德完善,鄙夷富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博得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传播十分迅速。基督教不崇拜罗马众神,也不敬仰罗马皇帝,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受到罗马统治者的的残酷压制,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他们的宗教仪式也只能在私宅或埋葬基督教徒的地下墓室进行。在这些地下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他们画满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些墓室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大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教徒们才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基督教堂,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包括墓室壁画和建筑。 地下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手法,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怪异,不够自然和谐。看来他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未能完全摆脱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影响,所以往往作品中借用古典艺术的形象,甚至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情节。 早期的基督教堂中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为装饰,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主要的装饰形式。圣康斯坦察教堂拱顶就采用了华丽的玻璃马赛克作装饰画,获得极佳的效果。圣马利亚教堂也有以圣经为题材的镶嵌画。 二、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术”不仅是对东罗马帝国美术的称谓,它同时亦指一种样式,即君士坦丁堡的宫廷美术样式。在美术史上,这一样式直到6世纪初的查士丁尼时代初现风采。而拜占庭美术与早期基督教美术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可明确标定的分水岭,强烈的传统感贯穿了拜占庭美术的发展史。 查士丁尼在为时期是拜占庭踢过的黄金时代,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领到着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拉文纳的圣维塔里教堂保存着《皇帝查士丁尼与他的亭沉闷》和《皇后狄奥多拉与她的侍从们》。拜占庭美术的独特个性于此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表达。高度提纯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强调了人物作为物质的精神性存在其形式上的抽象性,程式化的人物造型则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艺术中一种新的人向美的理想:瘦高的身材纤巧的双足,尤其是杏仁形的小脸和凝神谛视着的大眼睛,小嘴、弯眉以及窄长的鼻子——这种理想的相貌将在此后的拜占庭美术中反复出现。扁平的人像“悬浮”在金色的背景前,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时间与深度空间的维度在这里都不存在了,于是尘世中流逝的现象(生命及权力)就被升华成了天国永恒的存在。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  ——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王恩引言对“黑暗中世纪”的误解和扭曲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常识观 念,直至18 世纪历史主义的兴起以来,西方学界才对此重 新做出辨析。但在新教的教会历史观中黑暗”仍是主流观点, 对教会历史观的误解就会导致对中世纪上帝护理教会的误解,甚 至出现基督徒因为被世俗作家写的中世纪历史而洗脑而羞于启齿 这段历史,不会主动了解中世纪教会的模式,更不会效法中世纪 西方教会的优秀遗产。本文旨在澄清黑暗的中世纪,为中世纪教 会正名,重新认识中世纪历史和中世纪 的西方教会。 学术界对“黑暗”中世纪的几点辨析和澄清 1.1 对“黑暗”中世纪的概念的澄清 田薇教授探究了“中世纪”一词的出处,学术界公认的是意大 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次使用了该词,来指西罗马帝纪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比特拉克首先使用了“黑暗时代”这个曾经极为流行,并至今仍为一些人所使用的术语。比特拉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称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 国灭亡到比昂多自己生活的时代。中世纪后,随着15-16 世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值得

大力赞扬,而“近代”则是野蛮的、黑暗的,不值得一提。此后,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重新发现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 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 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僵化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使他们把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因此就十分崇尚典雅富丽的古典文风,把古人奉为权威,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尚缺乏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如罗素所说,他们只不过是“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 信。”不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抬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在后来却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伴随 着启蒙主义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对科学和民主的提倡,信仰 主义的中世纪更加被斥为“野蛮的”、“专制的”、未开化的”、愚昧的”、“黑暗时代”,而文艺复兴则被看作是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的光明世界的伟大时代,从此开始了现代文明。[1]20 世纪以前,这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所奉行的主导观念。特别是在瑞士的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一权威著作的影响下,这种观点更加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见。在18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西蒙兹在自己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史》、20 世纪美国学者弗里曼特勒在自己 的著 作《信仰的时代》都认为文艺复兴前的时代,西欧的蛮族陷于愚昧无知的黑暗深渊中、人类的理智出于昏睡状态、“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等论调和言辞。在我国,由于对欧洲中世纪文明更加缺乏研究,近代以来,打开国门后直接继承了文艺复兴影响后的历史观,因此,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时代”,把文艺复兴看作是和中世纪决裂的“光明时代”的观点。但文艺复兴这种断裂式的历史观认为 光明时代”好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史学家们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1500 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

尔雅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C、科南特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着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 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 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A、陶器B、黄金加工C、玻璃D、建筑学答案:C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答案:√ 人类文字的发展最早不超过一万年前,而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答案:√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 A、古希腊B、古中国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答案:C “文化是一个总的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就”是阿诺得·汤因比的观点。答案:× 古埃及第()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金面罩和金棺。 A 十四 B 十七 C 十八 D 二十一答案:C 楔形文字的产生距今有()年。 A 7000-5000 B 6000-4000 C 5000-3000 D 4000-2000 答案:C 建国后总共实行了三批简化字,但后两批简化字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叫停。()答案:× 两河流域主要采用()计数法。() A 十二进制和十六进制 B 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 C 十进制和十六进制 D 十进制和六十进制答案:D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答案:√ 哈拉巴文明消失于()左右。 A、公元前1700年B、公元前700年C、公元1700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公元1年的欧洲地图 经过长期的无数的战争,古老的地中海世界诸国,接连被新兴的罗马灭亡,整个地中海,空前绝后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内湖 ========================================

由于地中海气候的恶劣,农业耕种的错误,地力的过度消耗,罗马国力的衰弱,政局的混乱,帝国西部出现了普遍的衰退,公民权的贬值,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缓慢腐蚀着帝国,在戴克里先时代甚至更早,帝国的中心已经悄然向东迁移,那里依然富裕,戴克里先同时对基督徒和共和制的残余进行残酷的打压,基督徒遭到严重迫害,元老院权利进一步被架空,皇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皇帝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元老院虽然一蹶不振,但基督徒仍在发展壮大,到君士坦丁时期,基督徒横跨罗马所有阶级,不断从东向西扩散,最终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君士坦丁大帝,另一有巨大影响的行动,就是在拜占庭的城址上,建立第二罗马,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 ============================================

分崩离析的帝国,终于于395年正式分LIE,此时西部帝国已经逐渐崩溃,不具备抵抗蛮族的能力,大土地主和基督教早已毁掉了罗马的财政,公民权的贬值,元老院地位的下降,也已经毁掉了罗马过去引以为傲的精神,教义争端毁掉了罗马的团结,长期腐化的生活,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毁掉罗马的军事力量,阿德里安防御体系最终终于崩溃,法兰克占领了北部高卢,西哥特人占领了西班牙和阿奎丹,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罗马城也惨遭劫掠,西部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风雨飘摇,不过,影响后世至今的将宗教和世界帝国结合起来的世界社会学说也已建立。 得益于东部对君主制的适应,得益于东部气候条件的优越,得益于东部的富裕,东罗马帝国得以维持繁荣,尽管同样也受到萨珊波斯和蛮族的一定冲击。 =============================================== 西罗马终究灭亡了,权柄又交回东罗马皇帝的手里,意大利被东哥特人占据,东哥特在意大利维持着温和的统治,但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当地权贵的充分支持,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并接受罗马的册封,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仍旧信仰阿利乌斯教派,507年,法兰克人夙愿得偿,通过战争,击败西哥特,获得了阿奎丹地区,东罗马帝国则在抵御波斯的入侵,并为收复失地作准备。 ======================================= 罗马再次复兴,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贝里撒留率领罗马军队,在击败入侵的波斯后,远征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收复了迦太基,随后又从西哥特统治下的西班牙那里,收复了南部地区,在此之后,经过漫长的战斗,终于灭亡了意大利的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练习题

1.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事件提醒人们()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 C.技术试验可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使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 D.人机关系是在技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2.陈晨同学动手制作了一个小板凳,他通过试验来检验小板凳承重力和稳定性,他的试验方法是( ) A.优选试验法 B.模拟试验法 C.虚拟试验法 D.强化试验法 3.对安全帽进行超载试验是一种()试验。 A.预测 B.信息 C.性能 D.农业 4.以往电路图的设计都是手工绘制,繁琐且易出错。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用专门的电路图设计软件大大方便了电路设计,而且还可以进行仿真测试。从技术试验的角度看,“仿真测试”属于() A.优选试验法 B.模拟试验法 C.虚拟试验法 D.强化试验法 5.据报道,一名男子将镀铜的钢板当作纯铜欲出售给南京一家废品收购站,不料老板拿起“铜板”顺势在水泥地面上摩擦了两下,“铜板”边角处立刻变成灰白色,使骗子露馅。这位老板使用的试验方法是() A.优选试验法 B.强化试验法 C.模拟试验法 D.虚拟试验法 6.李宁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座椅,他对座椅的稳定性做了如下试验,你认为合理的一项是()A.亲自坐在椅子上感受一下 B.放一些重物在椅子上,看是否能承受 C.用电风扇对椅子吹风看能否吹倒 D.坐在椅子上,前后左右晃一晃看是否稳固 7.水利大坝从理论,设计到开工建设进行了许多次实验。一般采取下列的什么方法() A.优选实验法 B.模拟实验法 C.虚拟实验法 D.强化实验法

8.安全带的研制是通过哪项技术试验法而得到检验的() A.虚拟试验法 B.强化试验法 C.优选试验法 D.模拟试验法 9.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利用固体互相刻划来区分材料的软硬,并据此来选用材料。例如,皂石的硬度低,用于制作器皿和装饰品;炬石坚硬,用于制作工具和刀剑等。至今,硬度仍用来表示材料的软硬程度。硬度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和显微组织,而且还取决于测量方法,因此对于材料硬度的测试以下较为合适的是:( ) A、预测试验B、性能试验C、模拟试验D、强化试验 10.汽车的碰撞实验是() A.优选实验法 B.模拟实验法 C.移植实验法 D.强化实验法 11.某市铸管厂承接了一项供水水管的任务,为保证产品质量,需对所生产的水管进行质量检测,采用的是利用注水加压的方法检测水管的强度。这种试验方法属于() A.性能试验 B.预测试验 C.优化试验 D.信息试验 12.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对比试验,这种试验方法是() A.模拟试验法 B.优选试验法 C.移植试验法 D.强化试验法 13.选出下列四幅图中错误的操作(C)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争。 典型的作法是,由数十以至数百个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自耕农民、逃亡奴隶、以及其他人等结合而成的集体组成公社要求能在一座城市的地域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P.52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答案2016_完整版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答案第一章 1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 2从()开始,才有人专门地去关注科学过去的历史发展。 D 18 世纪 3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D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4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5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D 乔治·萨顿 1.2 1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C 科南特 2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B Isis 3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 4萨顿研究的科学史的局限性在于,其更倾向于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对于诸如纳粹一类将科学用于屠杀的行为缺少批判性。()× 5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D 1600 年 1.3 1 科学史更加强调的是借鉴功能,而并非预见功能。()√ 2 萨顿的女儿梅· 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 《我认识一只凤凰》 3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4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D 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 5 ISIS 创刊于()。 D 1912 年 第二章 2.1 1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C 文艺复兴 2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C 玻璃 3 下列关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文明和文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C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 4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 5 人类文字的发展最早不超过一万年前,而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 2.2 1 楔形文字的产生距今有()年。 C 5000-3000 2 古埃及第()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了金面罩和金棺。 C 十八 3 文艺复兴以前,人们更偏重于讲技术而非科学。()√ 4 两河流域主要采用()计数法。()D 十进制和六十进制 5 建国后总共实行了三批简化字,但后两批简化字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叫停。()× 2.3 1 古印度人把一年定为()日。 C 360 2 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但并不包括 0。()√ 3 古印度天文学著作《阇罗迦集》和《妙闻集》最古老的阿育吠陀经典。()× 4 哈拉巴文明消失于()左右。A 公元前 1700 年 5 通过对星星位置的观察,印度人确定了 27 宿,和中国 28 宿对应起来少了()宿。D 牛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习题2)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习题2) 1.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事件提醒人们(C )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 C.技术试验可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使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 D.人机关系是在技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2.陈晨同学动手制作了一个小板凳,他通过试验来检验小板凳承重力和稳定性,他的试验方法是( D ) A.优选试验法 B.模拟试验法 C.虚拟试验法 D.强化试验法 3.对安全帽进行超载试验是一种( C )试验。 A.预测 B.信息 C.性能 D.农业 4.以往电路图的设计都是手工绘制,繁琐且易出错。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用专门的电路图设计软件大大方便了电路设计,而且还可以进行仿真测试。从技术试验的角度看,“仿真测试”属于( B ) A.优选试验法 B.模拟试验法 C.虚拟试验法 D.强化试验法 5.据报道,一名男子将镀铜的钢板当作纯铜欲出售给南京一家废品收购站,不料老板拿起“铜板”顺势在水泥地面上摩擦了两下,“铜板”边角处立刻变成灰白色,使骗子露馅。这位老板使用的试验方法是( B ) A.优选试验法 B.强化试验法 C.模拟试验法 D.虚拟试验法 6.李宁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座椅,他对座椅的稳定性做了如下试验,你认为合理的一项是( D ) A.亲自坐在椅子上感受一下 B.放一些重物在椅子上,看是否能承受 C.用电风扇对椅子吹风看能否吹倒 D.坐在椅子上,前后左右晃一晃看是否稳固 7.水利大坝从理论,设计到开工建设进行了许多次实验。一般采取下列的什么方法(B ) A.优选实验法 B.模拟实验法 C.虚拟实验法 D.强化实验法 8.安全带的研制是通过哪项技术试验法而得到检验的( D ) A.虚拟试验法 B.强化试验法 C.优选试验法 D.模拟试验法 9.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利用固体互相刻划来区分材料的软硬,并据此来选用材料。例如,皂石的硬度低,用于制作器皿和装饰品;炬石坚硬,用于制作工具和刀剑等。至今,硬度仍用来表示材料的软硬程度。硬度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和显微组织,而且还取决于测量方法,因此对于材料硬度的测试以下较为合适的是:( B ) A、预测试验B、性能试验C、模拟试验D、强化试验 10.汽车的碰撞实验是( B ) A.优选实验法 B.模拟实验法 C.移植实验法 D.强化实验法 11.某市铸管厂承接了一项供水水管的任务,为保证产品质量,需对所生产的水管进行质量检测,采用的是利用注水加压的方法检测水管的强度。这种试验方法属于(A ) A.性能试验 B.预测试验 C.优化试验 D.信息试验 12.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对比试验,这种试验方法是(B ) A.模拟试验法 B.优选试验法 C.移植试验法 D.强化试验法 15.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在水下进行失重和出舱活动任务训练,这种试验方法是( A ) A.模拟试验法 B.优选试验法 C.虚拟试验法 D.移植试验法 16.普通自行车设计过程中,以下试验不必要的是(A ) A. 与快速行驶的汽车进行撞击试验 B.承重试验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第五节古代阿拉伯与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第五节:古代阿拉伯与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二、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的窒息状态及其复苏 三、中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对基督教和中世纪的评价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认识阿拉伯人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其在科学技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了解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科学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把握欧洲中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 一、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1、阿拉伯科学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背景 ?公元七世纪形成统一国家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超越欧洲 ?贸易和航海的发达 661AD 一、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2、阿拉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开明的文化政策 ?发达的文化设施 ?自由的学术交流 2、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2.1发现隐藏起来并且被忘记的希腊知识的宝藏 ?开始:注重医学和物理学著作的翻译, ?很快转向了天文学、数学和哲学著作: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托勒密的《至大论》(Almagest,现所用书名就是阿拉伯人定下的 ?希腊文化并不是阿拉伯文化汲取的唯一源泉。 2、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2.2阿拉伯人还借取了印度人的成就。有两项印度人的数学成就经过阿拉伯人的转达而被现代科学吸收: ?1)位值制和0、1、2、3、4、5、6、7、8、9这十个符号。由于阿拉伯人的转述,印度人发明的这十个数字结果被称做阿拉伯数字。

?2)用正弦作弧的计量单位,而不象希腊人那样用弦作弧的计量单位。 2、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2.3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化学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无疑使阿拉伯科学成为那个时代世界科学的主流。 ?从现在还通用的科学术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科学的一些遗迹: ?化学名词:碱(alkali)、酒精(alcohol)、糖(sugar); ?天文名词天鹅座β(albireo)、天鹰座α(altair)、金牛座α(aldebaran)。3、阿拉伯科学阿拉伯科学反销西欧 ?经历了黑暗的西欧在一些地方重新建立起了秩序,人们渴求知识的热情高涨起来。?这时阿拉伯人继承和创造的知识再次显示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阿拉伯人建立的环绕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使得他们与欧洲有多条接触和交流的途径。 ?东边的叙利亚过去是连接希腊和阿拉伯的纽带,这时又成为拉丁世界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取希腊知识的主要窗口之一。 3、阿拉伯科学阿拉伯科学反销西欧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是阿拉伯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窗口。 ?这里同君士坦丁堡有外交和商务上的关系,而且还居住着一些阿拉伯人和希腊人。?在这些地方有不少著作从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 ?托勒密的《光学》、亚里斯多德的《动物学》、《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等。 3、阿拉伯科学阿拉伯科学反销西欧 ?阿拉伯知识通过前述各条途径流向欧洲的各个主要城市,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阿拉伯学术的研究中心。 ?这时阿拉伯语被公认为学术研究的经典语言,凡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都被认为是权威的。 ?一些学术界的精英人物都从事阿拉伯学术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工作。 3、阿拉伯科学阿拉伯科学反销西欧 ?西班牙一度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的西班牙更是阿拉伯与欧洲交流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地区。 ?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托莱多。该地在1085年被基督徒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回,但依然是东方科学的立足之地。这里居住着许多翻译家,他们在许多领域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亚里斯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德和阿维森纳、阿维罗伊以及其他阿拉伯天文学家与数学家的著作,还有一大堆星占学和炼金术书籍,被介绍给欧洲人。 阿拉伯人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案

第三节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案 【教材版本】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设计理念】 围绕上一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技术要求新求变的特点,对技术试验各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大量实例与视频,使学生深入了解技术设计的概念和具体实施方法。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课属于设计的评价内容标准范畴,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节内容通过案例引出技术试验的定义,再通过反面案例说明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和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格式。其编排方式对于落实课程标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以及如何撰写技术试验报告都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课时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这一节是真正学习如何设计之前的铺垫,属于设计进行和完成阶段伴随设计并检验设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与前两节相结合,是作为设计者在进行设计前都必须了解,并且要在设计中学会去使用的必要知识。可以培养设计者在设计前就具有纵览全局的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技术试验不同于科学实验,对于这部分不太熟悉的知识需要多举案例分析引导。如果有条件,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初步掌握简单技术试验的方法和试验报告的写作。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生对于科学实验已经有所接触,但对于技术试验仍然在认识上都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需要在案例中逐步引导。但两者间的区别个人认为没必要在此时进行强调,当学生理解技术试验是怎样的,或可形成巩固的认识后再行区分。而学生对技术试验的实施方法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也不是很了解,但是生活当中应该亲身经历过很多技术试验的例子,因此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总结,鼓励学生分析相关案例积极思考问题。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到设计与技术间的重要关系及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本节作为检验、优化、探究过程是必须让学生了解到的另一重要环节。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学生对于责任感、道德心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可能多数仍局限于口号或教条的认识,借助本课,可以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地理学的贡献

Vol.33No.1 Jan.2012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中世纪”是欧洲人在17世纪新创的一个词,历史学界对“中世纪”的界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从公元416年到公元1450年;二是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450年,但无论怎么划分,“中世纪”都是处在成就辉煌的古希腊与生机勃勃的文艺复兴之间,而此时的阿拉伯人成为连接这两大文明的桥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开始,阿拉伯国家便开始崛起了,而到了公元8世纪后的几个哈里发统治时期,阿拉伯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最终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庞大的帝国要求他们重视地理方面的发展,以稳固他们和扩大他们的统治。 一、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阿拉伯在建立强大的帝国后,很快就关心起科学文化事业来,他们于公元830年创办了一所“智慧馆”,馆内设有两座天台,一个图书馆和一座翻译馆,集结了当时国内外最优秀的各种人才。同时阿拉伯帝国也掀起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大翻译运动,翻译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各种科学典籍,他们翻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并保存了托勒密绘制的一张世界地图。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伴随着阿拉伯人盛行的学术旅行之风以及中国造纸术和罗盘针的传入,开辟了阿拉伯地理学的新时代。 公元7世纪始,世代居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开始把自己的管辖权和宗教逐步向外拓展。到了公元8世纪,地中海的西部、南部和东部海岸、红海和波斯湾的整个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区,全都掌握在阿拉伯人的手中。他们穿越中亚或穿越高加索和伊朗高原,打通了欧洲和印度的许多重要陆路交通线,以及丝绸之路西段。阿拉伯人成了欧洲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进行贸易的中间人。 由于展开了广泛的商业交往,阿拉伯商人在除北部海洋外的几乎世界的全部海洋上航行过,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热带的亚洲、亚热带地区和东欧、中亚的温带地区。他们深入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并越过了赤道。阿拉伯人在9—14世纪为中世纪的世界培养出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二、阿拉伯人在地理学的建树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科学地理学的先驱比鲁尼,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对地理学的贡献主要是发明了利用三角测量法来测量大地与地面物体之间距离的技术和改进并精确的测量了经纬度的具体方法。他的代表作《城市方位坐标的确定》完美的结合了他的数学和天文学功底,确定了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城市方位的坐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理学著作。同时他还撰写了15部关于大地测量学的著作,奠定了当时“定量加描述性”地理学的基础,比鲁尼为当时的地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生于九世纪的科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花拉子密不仅是位优秀的数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地理学家,他根据古希腊地理学大师托勒密的地理指南,编纂了具有非常大参考价值的重要著作《地形》,里面附有一幅与其他六十九位学者共同绘制的世界地图,为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被现代学者称为“所有地理学科的开创者”穆卡达西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自然色彩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公元891年完成的《国家》,该书详细的介绍了各地区城镇与国家的名称、城镇之间的距离、地形地貌、水资源以及统治者和税赋的情况,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地理学巨著,涉及了地理学中所有最主要的科目,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伊本·白图泰是一位著名的摩洛哥旅行家。他21岁便开始他长达30年的旅行,他的旅行足迹不仅遍布北非和西亚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游遍了非洲的东部和南部的很多国家,如中国、印度、马尔代夫、孟加拉国等一些国家,在他结束自己的旅行生涯重返自己的国家摩洛哥后,经他本人口述而由其他人进行了三个月的记录和整理,编成了一部巨著《伊本·白图泰游记》,这部伟大的游记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介绍了中世纪各国的地理、民俗、历史宗教、民族等情况,是一部价值极高的综合性著作,被许多学者长期引用。 马斯欧迪他一生中写有不下20部著作,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是其最具代表的一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地理学的贡献 蔡建霞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610031) 摘要:大约从公元6世纪开始,古典文化渐渐走向没落,整个欧洲进入一片黑暗的时代,在这欧洲文化干涸时代,勤劳智慧的阿拉伯人却继承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成为科学火种的保存者和传递者,阿拉伯人民在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举世公认的影响,尤其是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更给跟后人留下不朽的遗产。 关键词: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019-02 19--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欧洲 一、基督教的兴起 1.基督教基本常识 时间:公元一世纪 地点:巴勒斯坦地区 创始人:耶稣 主要信徒:贫苦的穷人 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2.经典:《圣经》 包含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乃基督教唯一的宝典,为信徒信仰和生活行为的准则。 3.教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二、法兰克王国 1.国家建立 建立时间:481年 建立者:克洛维。 关键措施: (1)克洛维饭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2)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2/3的土地,并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 2.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 (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于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

□封臣对封君的义务 无害,即不能加害封君的身体; 安全,保证封君安全,不能疏忽于防卫,不能背弃责任; 忠诚,尊敬、正直,不能在司法审判上做有害封君名誉的事情; 服军役,身为封臣应该随时应召军事任务,其核心任务主要是防卫性的工作,一直应该维持到敌人退却; 提供金钱,这一内容广泛,比如封君情况紧急时给予金钱支持(也就是赎金),封君儿女授骑士礼、出嫁的排场费用,以及封君出行时的费用。 劝告,提出种种意见,使封君作出最合理的判断,而且事无巨细得一一过问。□封君对封臣的义务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影响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三、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1.背景: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位,四处征伐,进行扩张。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加冕为帝 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 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要求人民缴纳“什一税”同时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中世纪三种典型的建筑风格

中世纪三种典型的建筑风格 1.拜占庭风格 特征: (1)以集中式布局,往往以一个大厅为中心,以纵横两条中轴线布局 (2)穹隆顶,大厅用半圆形的穹隆顶,四周有用半个及?个穹窿顶对称布置,在高度上层层跌落,形成庄重、辉煌的造型效果。 (3)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此建筑位于君士坦丁 堡(今伊斯坦布尔)建成于 公园537年,为中世纪世界 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建筑东 西长77m,南北宽72m,是 一座以典型的以穹窿顶大 厅为中心的集中布局的建 筑。 俄罗斯华西里教堂 此建筑位于莫斯科的 红场的边上,由俄罗斯历史 上第一位沙皇伊万四世于 1555年到1561年间兴建, 拥有九间独特的礼拜堂,每 间都自己独特的穹顶。由俄 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 万四世于1555年到1561 年间兴建,拥有九间独特的 礼拜堂,每间都自己独特的 穹顶。

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 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 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 重建于1043~10711年,它 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 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 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 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教堂 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 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 顶。 2.罗马风格 特征:(1)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 (2)罗马风建筑还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钟楼组合到教堂建筑中。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 (3)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堂是意大利罗 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 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 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 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 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 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 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 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 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 架结构屋顶。

中世纪史的宗教——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学生姓名:陈思媛 学号:201010200052 专业:历史学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中世纪的宗教 ——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中世纪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节宗教的概念 (1) 第二节宏观上宗教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2) ①为政治统治服务 (2) ②进行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2) ③凝聚民族力量 (2) ④为一些重要的政治运动鸣锣开道 (3) 第三节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3)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其产生的背景 (3) (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及其经典教义 (3) (三)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4) 结语 (6) 参考书目 (7) 摘要: 文章从中世纪宗教入手,探讨宗教在中世纪史上的作用,并以伊斯兰教及其在阿拉伯的影响为例展开分析。学习宗教的概念以及宗教的某些政治属性和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所产生的影响,这主要从伊斯兰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民族等方面对阿拉伯帝国的作用。 关键词: 中世纪宗教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第一节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在相应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和智力知识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以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为基础的,由宗教信仰宗教感情或体验、宗教徒、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思想、宗教行为等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体 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宗教是在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

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①而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深重苦难的不满、恐惧和绝望推动了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剥削阶级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 ⑵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内容包含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和宗教的情感或体验。 ⑶宗教是一种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社会实体。 ⑷宗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各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宏观上宗教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宗教和政治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起着相互补充和支持的作用,这决定了宗教也必然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宗教的政治属性主要表现在: ①为政治统治服务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②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在阶级社会里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属性。 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历史形式:国教制、政教合一、政教分离。 ②进行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控制是宗教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核心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真主宣称:“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③宗教往往成为法律的必要补充。例如,民族宗教规定,人们要团结友爱,儿子不孝敬父母就要遭天打雷劈等。这些观念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③凝聚民族力量 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把整个西欧联合成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伊斯兰各民族和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联合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观念的伊斯兰社会共同体……这些都说明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5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页 ③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