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清朝末年三大改革

简评清朝末年三大改革
简评清朝末年三大改革

清朝末年三次改革失败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预备立宪

姜平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请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应该如何挽救国家的危亡,便成为全国官民最关心的大问题;同时,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认真开展了对西方列强的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列强不仅“船坚炮利”,而且其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比中国先进得多,因而提出了必须学外人之长、补我之不足,即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1911年清王朝覆灭,在半个世纪中、我国曾先后兴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三次改革都有成功的可能。但由于统治者方面的原因,三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这段历史是值得后人认真总结、思考和借鉴的。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三次改革失败的情况。

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王朝中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和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汉族官僚,看到了英、法等国的军舰和洋枪洋炮的厉害。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出发,为了“求强”、“求富”,开始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他们用大量资金购买洋人的机器和技术,先后在各地创办了一些制造船舰、枪炮和弹药的工厂,并用这些近代武器来训练和装备军队。后来又陆续办了一些采矿、冶炼和纺织厂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电讯等企业。为了创办这些事业,还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同文馆或西学馆,并派一些人出国留学,来培养人才。这一切被称为“洋务运动”。提倡办洋务的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虽然比清王朝中那些极端愚昧无知、主张复古守旧的顽固派要开明些,但他们不敢认真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害怕触动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也不愿放弃封建官僚阶级的特权地位,因而始终没有提出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革我国政治制度的主张。甚至还为封建专制制度唱赞歌。他们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认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只要将西方的近代军事装备和先进技术学过来,中国就一定能富强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派的根本主张。由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未做任何改革,在洋务派办的一些近代工矿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完全采用一套腐败的官僚制度,大小官僚任意安插亲信,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贪污中饱,使先进的机器设备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由于腐败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的努力收效甚微。虽然经过了20年之久的所谓“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中国军队在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仍然打了败仗,中法战争的失败,已经暴露出如不改革落后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腐败无能的军事制度,仅靠学习外国的一点科学技术,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特权,仍然不愿对专制制度进行改革,而是继续坚持走老路。

他们迷信军事力量,认为只要建设好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就能在战争中打胜仗,成为强国。因此,洋务派官僚李鸿章从60年代开始,花了国家和人民巨大的资金,用了30年时间,先后建立起了一起似乎很强大的陆海军,并建立了军事工业,表面上盛极一时;他们大肆吹嘘标榜,认为这样就能使中国渐臻于富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本来也是一个受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的贫穷落后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小国,但它因认真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和

各项制度,并仿效西方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因而日益富强;而我国由于政治军事制度的严重落后,任人唯亲,军官腐败无能,结果在这场战争中,由李鸿章指挥的北洋陆军一败涂地;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失败得更惨,全军覆没。经营多年的旅顺、威海军港,也轻易地落入敌手。甲午战争的大败,便宣告了经营30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也证明了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要实现真正的民富国强是不可能的。也说明了统治者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不愿认真学习外国经验是完全错误的,结果只能是误国害国,也害了他们自己。

第二次改革:维新变法运动

1.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5年4月,清王朝因甲午战争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改革愿望的康有为,因参加会试到了北京,便联合各省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因举人进京会试乘公车,故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未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这个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公车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传很广,变法维新思想便逐渐传播开来,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康有为也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考中了进士,被清王朝授为“工部主事”。1895年他再次向光绪皇帝上书,除反复强调必须赶紧变法外,又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等主张,当时光绪帝亲政不久,读了康有为的上书后、感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有利于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因此非常重视,遂命令抄写分送太后慈禧、军机处和各地总督与巡抚。这是维新派取得光绪帝支持的开始。

康有为的上书得到光绪赞赏之后,很受鼓舞,康、梁等为了争取官吏和知识分子支持维新运动,便立即在京开展了创办报纸和组织学会的活动。后又克服各种阻力,吃尽千辛万苦,在天津、上海、广州、长沙等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团体,建立学堂,宣传维新主张,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四年中,全国各地维新派共创办有学会87个,报馆91家,学堂131所,通过学会、学堂、报纸的宣传,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派的政治力量也不断壮大,这就为变法运动准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2.维新派设计的君主立宪国方案

康有为是这次维新运动的主角,他继承和总结了我国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改良主义思想,通过7次上书和一系列奏折,设计出了一幅完整的君主立宪国的方案:

(1)设议院、开国会

康有为在多次上皇帝书中,论述了设立议院的必要性。他认为,设立了议院制度,不但可以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使人民信任政府;而且人民能够参与政治,就会从经济上及各方面来支持政府,做到军民齐心合力,使国家能兴办各种事业,日益富强起来。康有为还指出: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由于没有国会制度,就使四万万人不能参政,这样,人民自然也就不关心国家,也就等于“有众民而弃之”。由于没有四万万人民的支持,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力量。

(2)制定宪法

康有为正式向清王朝建议制定宪法。他认为修铁路、开矿山、办学堂、兴商务,只是“变革”,而非“变法”。要变法,就应该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而这是推行新政的根据和保障。康有为还指出:“泰西各国之所以致强者……在其举国君民,合为一体,……而立宪法以同受其治,有国会以会合其议,有司法以保护其民,有责任政府以推行其政治也。”

(3)实行“三权分立”

康有为主张实行议会、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他说:“近泰西诸国,皆言三权,有

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三权”与皇帝个人的君权,关系如何?康有为说:“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这就是说,立法、行政、司法大权都有单独的部门去执掌,“人主”虽然名义上“总之”,但在实际上能掌握的权力就不多了,这样君主专制制度就被废除。

3.光绪帝下诏变法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我国胶洲湾,接着英国要求租借我威海卫,沙俄要求租借我旅顺大连,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我国的大好河山将一块一块被瓜分,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严重形势下,康有为于1898年1月再次向光绪帝上书,发出了不变法就可能亡国的警告:“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光绪看后深受感动,立即传谕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光绪的师傅翁同龢对光绪说:“康有为之才,胜臣十倍”,更引起光绪的重视。

康有为等人数年中提倡的维新运动和给光绪的多次上书,终于有了效果。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并在诏书中指责了那些主张墨守成规、排斥变法的顽固派,表示了变法的决心。

从6月11日下诏宣布变法起,到9月下旬的3个多月中,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连续颁布了100多道变法的诏令,这些诏令的内容,包括经济、文教、政治、军事诸方面。(1)经济方面的有:在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保护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切实开垦荒地;组织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设立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2)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取消各种书院,改设各种专科及中小学堂;在北京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民间自由创办报馆,自由组织学会;派人出国留学、考察;等等。

(3)政治方面有: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旧衙门;裁撤部分巡抚及东河总督;取消重叠闲散的官僚机构,裁汰冗员;删定各衙门办事规章;准许旗人自谋生计;等等。

(4)军事方面有:学习洋人方法训练陆海军,裁减腐败不堪的绿营军等等。

尽管上述变法措施还是初步的,但光绪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打击了旧学,提倡了新学,准许人民自由办报;在政治上准许人民组织团体,给了知识分子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这些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还是第一次,因而使气息奄奄的中国出现了一片生机。这些改革诏令的颁布,曾使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受到很大的鼓舞,维新派人士在这短短的3个多月中,更是无比兴奋,空前活跃,他们认为中国从此有了希望。

4.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光绪虽为皇帝,但当时清王朝的大权实际上仍掌握在退居后宫的皇太后慈禧的手中,她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者的特权、在思想上是反对变法维新的。在光绪“明定国是”的变法上谕颁布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强迫光绪撤消同情维新派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一切职务,勒令其回原籍,给维新派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又命令光绪任命她的亲信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控制北京。慈禧这些做法虽未能动摇光绪变法的决心,但却使这次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彻底推翻改革法令,9月21日凌晨,慈禧又带着大批随从,由颐和园赶回皇宫、发动了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宣布自己重新“垂帘听政”。接着又下令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因已于前一日离京赴沪,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往香港。梁启超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出京,由天津去日本。谭嗣同在政变发生后曾积极设法营救光绪,很多人劝他逃往外国,他不愿,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

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维新志士谭嗣同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清王朝公然杀害。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他们为推动改革事业慷慨就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令人感动的光辉篇章。其他维新派人士和大批参与新政的官僚及有变法倾向的官员,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放逐。光绪变法所推行的新政措施,除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全部被取消。由于专制统治者维护特权的自私、思想观念的保守和目光短浅,曾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大有成功希望的第二次改革——维新变法运动,就这样又宣告失败了。

第三次改革:清王朝的“预备立宪”

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者,是一个敌视改革、保守腐败的政治集团。他们在1898年用发动政变的手段镇压了维新派以后,国内形势非但未好、反而更加危急,先是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后又爆发了八国联军的入侵,使他们感到已不能再用老办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了。为了缓和国内的各种矛盾、笼络人心,并改变外国对中国的看法,1901年春,老谋深算的慈禧不得不接过康、梁的变法主张,宣布要实行“新政”,后又宣布要“预备立宪”。

1.清王朝实行“新政”

1901年4月,清王朝设立了“督办政务处”,作为综合推行“新政”的机关。从此,清王朝的“新政”开始。

所谓“新政”,大体上仍是原来光绪帝采纳康、梁的建议实行的变法措施。比较重要的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发展工商业,奖励人民兴办实业等等。1901年9月,清王朝命令各省将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书院改设中学堂,并要求多设蒙养学堂(即小学堂),后又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青年学习外国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适应了当时我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1903年,清王朝为了鼓励人民发展工商业,设立了商部,主办路、矿、工、商和农垦、畜牧等事宜。商部成立后,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公司律》、《公司注册试行章程》等规章,这些规章宣布了清王朝自由发展实业的政策,和奖励私人兴办实业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精神。为了拉拢和奖励资产阶级上层人物,清王朝还聘请在实业界颇有声誉的张謇担任商部的头等顾问。这一切对促进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此外,在推行“新政”的名义下,还陆续颁布了一些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成立巡警,以及准许满汉通婚、劝阻妇女缠足等法令,其目的均在于争取民心稳定清王潮的统治。

2.清王朝的“预备立宪”

1905年,清王朝提出了“预备立宪”的主张,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贯彻这一主张,主要内容有下列各项:

第一,派遣皇族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5年秋,五大臣分两路赴日、英、美、德、法与比、意、奥等国进行了认真考察,历时一年。1906年夏秋之季,考察团成员徐世昌、绍英(由尚其亨、李盛铎替代)先后回国,他们进呈了强国必须宪政的考察报告,力陈东西洋各国之所以强盛,“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中国之所以贫弱,“实以仍用专制政体之故”。强调中国若想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盖无他术矣。”1906年7月,五大臣从海外考察归来,载泽等人向清王朝密奏,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可以缓和人民的革命情绪,削弱革命党人在群众中的影响,达到“皇位永固”的目的。慈禧反复考虑了载泽、端方等人的密奏,经过七次召见和一系列的御前会议,最后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1906年9月1日,清王朝就发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谕旨指出:“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政,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这表明清朝统治者此时对实行宪政的好处已确实有了一定的

认识。

第二,成立咨议局和资政院。1907年秋,清王朝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务的咨询机关,将来准备改为议院(国会)和地方议会。1908年~1909年间,清王朝先后公布了《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和《资政院章程》。按章程规定,资政院设总裁副总裁(相当于议长副议长)2~4人,负责全院事务,他们由皇帝指派王公大臣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担任。资政院设议员200人,半数由皇帝指派,半数由各省咨议局互选,经督抚批准产生。资政院的职权,可议决国家财政预算、决算、税收、法律等事项,但军机大臣和各部可对其议决案提出反对意见。且所有议决案都必须奏请皇帝“裁夺”后方能生效。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正式开院。

同时章程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本省各州县选举产生,以下几种人。才有资格当选:曾任文官五品、武官七品以上官员者;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或“公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中学毕业或举贡生员以上出身者;在本省有5000万以上资产者。一句话,只有官僚、地主、绅士和资本家才有资格当选。咨议局的职权,可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项和预决算、税法等,但其决议必须得到本省督抚的同意才能生效。1908年,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咨议局议员的选举,1909年各省咨议局普遍成立。

第三,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9月,清王朝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君上大权”共14条,明文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享有颁行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和解散议院、设官制禄、黜废百司、统率陆海军、编定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发面命令等等大权,规定得非常具体明确。反之,对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只在《钦定宪法大纲》中以附录地位规定了9条,主要有:“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犯”,“臣民非按照法律规定,不加逮捕、监禁、处罚”。但“大纲”又规定,遇有紧急情况,皇帝可“用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大纲”还明文规定了臣民有纳税、当兵和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第四,实行地方自治

1905年,清王朝在奉天和直隶就仿效西方各国开始试办地方自治。1909年、1910年清廷又接连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和《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在全国推行民主自治,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辛亥革命前,很多省区的地方自治机构已经大部分成立,遍布全国的地方自治局、自治研究所、自治讲习所等官方机构,为推行民主选举培训了大批骨干,使地方自治运动得以蓬勃开展。

第五,改革官制

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以三权分立原则、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将中央原有的“六部”改为下列11个部:外交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法部、农工商部、陆军部、理藩部、学部、邮传部。立法属资政院,行政属内阁各部,司法属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法部监督之)。地方则仿照中央,以省咨议局为立法机关,以总督、巡抚为地方行政机关,以高等审判厅为地方最高审判机关。各府、州、县的机关也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但是,清王朝借改革官制之机,加强了满洲贵族在中央的地位和权力,削弱了汉族官僚在中央的地位和权力。后又借改革地方官制之机,削弱了各地汉族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这样做清王朝主观上是想加强满族的集权统治,但实际结果却使满洲贵族与汉族官僚加深了隔阂,增加了离心力,反而削弱了它的统治基础。

清王朝宣布“预备立宪”后,受到国内地主绅士、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如以末代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为首的国内立宪派人士就非常高兴,深受鼓舞,他们利用清政府给人民的集会结社自由,立即开始积极进行组党活动。1906年,张謇和汤寿潜、郑胥

孝等人,联合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商学两界人士200多人,在上海成立了具有早期政党性质的预备立宪公会。接着,汤化龙等人在湖北成立了宪政筹备会。谭延闿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宪政公会。广东成立了自治会。其他各地也有类似组织的建立。参加这些政治团体的成员,多数是工厂主、铁路股东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绅士。成立这些团体的目的,是准备积极参与宪政。

1908年,全国各省进行了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国内立宪派人士大批当选为议员,1909年各省咨议局普遍成立,不少立宪派首领又当选为咨议局议长,如张謇、汤寿潜、汤化龙、谭延闿就分别当选为江苏咨议局、浙江咨议局、湖北咨议局、湖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议员很多是工商业主,由于他们对清王朝抱有信心,积极发展经济,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立宪派首领在各省咨议局中利用这个讲坛自由发表言论,通过各种会议,监督地方政府,对于促进地方改善行政和调节官民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也起了良好作用。

3.立宪派三次大规模请愿

立宪派虽然拥护清王朝,但因为清王朝在1908年宣布的“预备立宪”,以9年为筹备期,要到1917年才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他们看到革命党人正在积极活动,担心国内形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爆发革命,认为清廷立宪的进度太慢,不利于维护其统治,于是便决定组织各省咨议局请愿,呼吁清王朝加快立宪进程。1909年10月,立宪派首领张謇发表了《请速开国会、建议组织责任内阁以图补救书》,提出“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要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的建议,很快得到各省咨议局的响应。12月,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等16省咨议局,各派3名代表在上海组成了国会请愿代表团,决定去北京请愿。1910年1月,各省咨议局代表齐集北京,向都察院呈交了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但此时,清王朝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和有改革思想的光绪帝均已去世,清王朝大权由一些政治庸人掌握,他们便以“国民知识不齐,遽开国会,反致纷扰”为借口,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

各省咨议局请愿代表感到形势严峻,不肯罢手,他们又联合各省政团、商会及海外华侨,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并与梁启超等海外立宪派人士互通声气,密切配合,再次赴都察院上书请愿,恳求速开国会。清王朝又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对宪政前程不利”为借口,再次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

两次请愿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危机日益加剧,梁启超接连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如不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不及三年,国必大乱,以至于亡”。在这种情况下,国会请愿同志会决定再举行第三次请愿,并扬言如再失败,即不向清政府纳税并解散各省咨议局。为了使这次请愿成功,他们又争取了18个省的总督和巡抚予以支持和配合。同年10月,乘资政院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之机,立宪派又举行了要求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的第三次请愿,各省督抚也纷纷向清王朝提出同样要求,结果资政院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具奏案》。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被迫表示“通融”,决定将9年立宪期缩短为5年,改为在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先成立内阁。

4.“皇族内阁”的成立大失人心

在立宪派三次请愿的压力下,1911年4月,清王朝被迫成立内阁,作为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另设协理大臣2名、国务大臣10名,清王朝为了加强内阁中满族的力量,削弱汉族官僚的权力,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只占4名,蒙古族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占了5名,而且重要行政权、军权、财权都被满洲贵族所掌握。因此,这个新内阁被人们讽刺为是“皇族内阁”,它遭到了社会上广泛谴责,并激起了汉族官僚的深刻嫉恨。原想分得一点权力的立宪派,因插足内阁的幻想破灭,也表示强烈不满。但是他们不希望清王朝因失去各界支持而垮台,又以咨议局联合会的名义,上书力争,提出

“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但清王朝只相信皇族、不信任汉人,他们目光短浅,视权如命,不懂得失去民心将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而是陶醉于皇族集权的加强,因此,他们对立宪派的呼吁根本不予理睬,并严词批驳说:“黜设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预”。后来,汉族监察御史江春霖又两次根据确凿事实,参劾总理大臣和度支大臣奕劻父子招权纳贿、贪污勒索罪行,而清王朝不但不加处理,反而为了袒护他们,竟以“亲贵重臣,不应任意诋毁”的严旨而加以谴责。这样就使立宪派感到痛心不已,一部分人不愿再支持清王朝而另谋出路;另一部分人转为同情和支持革命党,这就使清王朝陷入了空前的孤立。清王朝为了加强其镇压人民的武装力量,又向各国大借外债,扩充新军,更引起各界人民的不满。更愚蠢的是,皇朝内阁成立后,还颁布了所谓“铁路干线国有”的命令,实际上是夺取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权利,将其转送外人,而且不还商民的股本。这一卖国勾当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义愤,各地立宪派乘机鼓动请愿,人民纷纷建立“保路同志会”,很快就在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保路运动,革命的形势便完全成熟了。

5.错失改革良机、清王朝覆灭

同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各省咨议局的立宪派因对清廷已经完全失望,便见风使舵,转向革命,其领导人纷纷担任了各省军政府都督或民政总长等职,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走向崩溃。此时,由于南方的新军大都倒向革命,清王朝便不得不将已被他们排挤回家的原北洋军头目袁世凯重新请出来,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前线各军去扑灭革命运动。就在北洋军奉命大批南下之际,10月29日,山西爆发革命,宣告独立,成立了革命军政府。同一天,驻扎在直隶滦州(今河北省滦县)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协统兰天蔚等,致电清政府,提出“政纲十二条”,要求清王朝在本年内召开国会,由国会制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国会公举;取消皇族特权、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和国务大臣等;他们并准备与保定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进攻北京。这就使清王朝吓慌了手脚。

为了缓和局势、挽救灭亡,第二天(10月30日)清王朝就下了“罪己诏”,并释放自戊戌政变以来的一切政治犯,承认革命党为合法政党,宣布接受12条政纲,解散“皇族内阁”,成立责任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并承诺尽快召开国会,同时责成资政院立即起草宪法,结果资政院仅用3天时间,就提出并通过了宪法信条19条,11月3日由清王朝正式公布,定名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并宣布立即实行。摄政王载沣等人还亲自去太庙宣誓,表示忠诚拥护宪法。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在革命高潮时期为挽救灭亡被迫制定的,它与1908年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比较起来,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十九条》大大限制了皇帝和皇族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十九条”明文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之;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宪法由咨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之权属于国会”。“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决议,不得缔结”。“国务审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等等。它确实体现了君主立宪的精神。

应当承认,如果在数年前清王朝就能制定这样的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并及时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释放政治犯,承认革命党为合法政党,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进行政治改革,它必然得到立宪派、开明绅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这次立宪运动就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清王室也就有可能如英国、日本的王室一样被长期保留下来。但是,那时他们不肯放弃专制特权,而成立“皇族内阁”,且盲目迷信武力,轻视人民力量,一意孤行,以致完全失去人心。加上统治者常以“诺言”欺骗人民,事后并不兑现,现在的承诺人民自然也不再相信了。因此,三个月后清王朝就被全国人民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者被

人民唾骂,追悔莫及了!这个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特别是政治家们认真记取和深思的。基本参考资料:

①姜平著:《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第一章第三节和第二章,1998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戊戌变法》第一、二、三、四册。中国史学会主编

③《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汇萃》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桑兵:《清末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

⑤孙承恩著:《光绪评传》198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⑥李宗一著《袁世凯传》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本文是作者于2009年写成)

教育管理专业本科资料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教育管理专业(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介绍 一、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管理本科(专科起点),二年制,三年业余学习,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半。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教育行政机关、中小学校、成人及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教育管理专门人才。本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即: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或胜任中小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教育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自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心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学位目标:教育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校本部现有正、副教授四十多人,专兼职教师两百多人,在校学生三千余人。我校现有多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教学以课堂授课为基础,配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保证。我校定期开展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小组活动,以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中央电大自2009年秋季开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展“国家高等学历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改革项目,将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与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同时获得高等学历教育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转岗就业能力。 我校开放教育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一流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平台,一流的学习支持服务,优良的教学质量,使我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直属学院教学优、服务优,毕业率高、学位授予率高、收费规范,是提升学历和更新知识者的最佳选择我校针对开放教育本科英语和计算机网教统考,选聘优秀师资进行教学并针对考试进行应试辅导。对应中央电大必修课程,我校在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加强期末复习工作,针对课程的考试重点、难点、历年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确保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对于部分选课修课程,校本部有教学自主权,教学和考试方式灵活,让学生在确保考试通过的情况下增加课程实用性和技能性的学习。 三、主干课程介绍 1、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有: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习理论、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学习的迁移、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动机、品德的形成、教学心理、教学评价、教师心理、课堂教学管理与监控等。 2、课程与教学论

“校长负责制”——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 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 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从理论上讲,“校长负责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 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 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与 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 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2、党组织保证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也即保证监督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 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3、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 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的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设,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数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是“校长负责制”在某些方面,如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更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实行“校长负责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尤其是“校本管理”的经验来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三、比较与借鉴:“校本管理”的启示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都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质是对过去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实施过多“外控”管理的一种矫正。通过权力的下放;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而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这正是他们改革的目的所在,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至由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手里,由他们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而在“校长

学校有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有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领导情境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是领导者的个性特征、领导者的行为和情境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只从某一方面来对有效领导进行解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必须做到特定的情境中综合考虑。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的工作绩效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育人绩效,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领头人,校长的有效领导毫无疑问会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避免学校工作走弯路。有效的校长领导往往使学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相反则不然。 如何实现校长的有效管理呢?概括起来说,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战略管理、模式管理、执行力管理、文化管理等手段,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创造性,并不断地协调内部结构,增强凝聚力和驱动力的过程。 一、学校管理变革的发展方向与有效管理 “负责某项工作并使其顺利进行。”这是新华字典对“管理”的理解,一种普适性的诠释。那么,管理究竟是什么?要如何理解学校管理?管理,一个无处不在的职业,它是更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是通过一群人通过预测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有效手段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存在有优秀与拙劣,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之分,这便是管理的质量。 1、学校管理变革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民主进步,学校管理适应性地走向了变革。学校管理变革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定义:(1)从表层走向内核,追求人本;(2)从依附走向自主,归因校本;(3)从管理走向经营,关注成本;(4)从职务走向职业,追求能本。“人本、校本、成本、能本”,成为了学校管理者关注的主题。由此,东辰学校提出的“东辰新教育”,是针对以分数和考试为本的应试教育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是一种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人本素质教育。其本真意义是批判旧教育“以教为中心”,高扬新教育“以学为中心”。①理论原点是人本素质教育,即“生命、生态、生活、生涯”教育;②基于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基于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素质弱点,基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流失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巨大冲击,东辰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的育人目标。其核心办学理念是“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创造卓越”;③育人模式是“三个面向”,侧重于课程、德育、教学、学习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创建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具有发展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教育模式;④办学追求是,办有灵魂的教育,办负责任的教育,办有公信力的教育,办有发展力的教育。其内涵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核心主体是人,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教育。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而生命、生态、生活、生涯则是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的四个基本因素。 2、学校有效管理及办学个性。要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首先必须理清“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学校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其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和 定位的正确性,并使其具有竞争优势的策略;(2)保证过程和手段的有效性,使其具有先进的教育生产力;(3)保证目标的达成与结果的有效,使其具有执行力的管理;(4)保证可持续的发展,使其具有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学校的有效管理,其实质上是一个学校办学个性的外在表现。 东辰学校的办学设计,是注重个性办学和特色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办学个性的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创办”:一是创办有灵魂的教育一一办学要有思想,办学要有思路,办学要有精神一一学校是一个培育人的灵魂的地方,唯有灵魂的教育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东辰学校有一种用生命激情办学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二是创办负责任的教育。教育是一项负责任的良心事业,教育就是责任,办教育就得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负责任。三是创办有公信力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社会公信力是教育的生命,特别是民办教育,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吸引消费者。学校从质量、特色、服务、形象四个方面塑造学校的公信形象,从而赢得家长和社会 量、 的信任,求得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四是创办有发展力的教育。学校的使命是发展,学校应成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价值追求的发展主体,并实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学校有效管理的四大支柱与实践细节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办了市五中、市三中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为我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普高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两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使我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推动树品牌、创名校目标的实现,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区。 二、工作思路坚持外树形象、内强动力、挖潜固基、质量优先十六字工作方针,按照整体推进、各有侧重、分别定位、各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市五中、市三中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岗位、铁饭碗,积极倡导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教师成为学校进步的主体,校长成为学校进步的灵魂,力争通过3 5年的努力,使市五中、市三中各具特色,优势凸显。

三、工作任务及步骤 (一)推行校长职级制。(责任单位: 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编办)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校长实行职级管理。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从区内外选聘校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原任校长。对新聘校级领导和落聘校级领导的职级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发布招聘公告。在新闻媒体发布市五中、市三中招聘校长的公告,由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应聘校长名单。 2.组织考试考察。对应聘校长进行演讲答辩,根据考评成绩分别取前三名进行组织考察。考察确认后,报区委、区政府研究。 3.正式聘任。拟聘校长确定后,由区教育局聘任,聘期三年。新聘校长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主管部门对聘任校长的工作进行年度考评,每年根据评定等级享受3 5万元的奖励津贴(校长除由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外,滤布厂其他津贴和奖金一律不从学校领取),如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二)推行聘任制。(责任单位: 教育局、编办、人事局、市五中、市三中)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坚持科学设岗、按需定岗,分层聘任、择优聘任的原则,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核编定岗。由编制部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核定市五中、市三中的编制总数,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因事设岗、保证一线、控制二线和确保课改、兼顾一般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 2.考核测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校级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为成员的考核测评小组,考评小组对全体教职工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测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为了保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新的路子、解决新的问题,我校决定进一步实行内部体制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可持续人才为目的,通过运用正确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资激励手段,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多能少、充满活力、激励向上的运行机制,进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二、改革的内容 1、实行“四定”、“四制” “四定”:定规模、定编制、定岗位、定工作量主管领导及校长负责,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 2、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好考核原则和考核基本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客观公正,避免感情用事。 3、实行教职工聘任制

在“定岗位”、“定编制”的基础上,实行教职工择优上岗 要制定好“聘任制方案”明确聘任条件、规定聘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采取“自荐”“聘任”的办法层层聘任。做到学科配套,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教育骨干队伍,进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4、实行绩效工资制 在“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校内绩效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包括四个部分:基础工资、课时(岗位)工资、职务工资、绩效工资。 实行绩效工资制既要解决干多干少都一样,也要解决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问题。要结合教职工的师德水平及工作态度,工作实绩拉开档次,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三、措施 “四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教职工绩效工资制。 1、完善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校长要明确自已的权利和职责。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发挥教职工的民主权利。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发布日期: 2004-05-29 谢维和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我国近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这一角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一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它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管理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活动的有序性,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进一步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机决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等等,同时也给予了其对所属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决定权。其二,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的法人实体发展。 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过去,学校的办被完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也完全纳入了中央的计划调控之中,由形成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的现象。对于有效地贯彻势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无疑给予了体制的充分保障。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同时也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和发展教育。近年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办公室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关科教兴镇、科教兴校的大事。依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进行,全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望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努力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以能上能下为主的干部管理机制;实施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建立以人员能进能出为主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实行合同管理,建立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 三、改革内容 1、实行校长负责制。 实施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搞活

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就是把更大的权力赋予校长,真正体现校长的法人地位。校长依法享有行使班子组阁权、教职工聘任权、经费使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的权力。这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更是一份信任。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2、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首先严格认真核定岗位。一年一核,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实行岗位总额控制,不准随意增岗、扩岗。在核实教职工岗位的同时,要严格按规定科学合理设置学校领导职数和内部工作机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减少非教学人员,保证第一线教师。要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所占教职工比例,特别是工勤人员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设、超占岗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相互兼职,校级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必须按要求代好相应的课程。 其次,严格认真搞好综合考评。综合考评是实施全员聘用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职工聘任资格条件、年度考核、目标量化管理考评和奖励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分类排队,由高到低,实行择优聘任。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民主公开,以充分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已形成的历史资料不能变动。要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个人,不能感情用事,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更不能借机打击报复。对教职工的综合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本人见面,并张榜公布。 其三,严格按程序搞好聘任工作。评聘小组制定方案、公布岗

学校变革与管理a卷 答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单位: 专业: 考试科目: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学校变革与管理》试卷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 1.社会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性:(ABCD) A.目的 性 B.层次性 C.整体 性 D.动态性 2.在实行教育分权化改革的同时,一般要通过哪些方式对所分之权进行约束:(BCD) A.市场约束 B.道德约束C.能力建设D.权力约束3.人际关系理论的学校观认为:(ACD) A.学校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B.学校是联盟集合体 C.学校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D.学校是家庭 4.教育政策是:(ABCD) A.“红头文件”和“黑头文件”B.国家意志的体现 C.决策、执行、接受、评估及反馈的过程 D.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5.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要做到:(CD) A.参照别人的生涯设计方案B.由领导或父母设计 C.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D.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6.教育经费的公平性要遵循的原则有:(ABCD) A.分配均等的原则B.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C.财政中立的原则D.成本补偿原则7.以下哪些说法是国外学者对策划的观点:(ABCD) A.策划就是在事前决定做何事B.策划即管理 C.策划即从各种方案中选择政策的技能D.策划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活动

8.学校吸纳、辐射、服务于社区的方式有:(ABD) A.请“社区委员会”参与学校重大举措B.学校向社区开放 C.社区提供教育教学资源D.鼓励学生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9.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有:(ACD) A.孔德B.斯普朗格 C.穆勒D.斯宾塞 10.第三部门具有以下哪些方面的特征:(ABD) A.公益性 B.民间性 C.强制性 D.非营利性 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简要说明理由2分。 1.教育市场化就是完全按市场规律管理教育。 答:不正确。教育市场化改革并不是把教育全部交给市场,而只是将市场机制引人公共教育领域,改变过去仅靠政府单一手段直接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所谓的市场化,只是要调节国家和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比重,探究两者的职责和界限,谋求两者间最恰当的平衡。 2.导师制是新入职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 答:正确。新人职教师导师制不但可以促进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同时也可以促进指导教师的专业提升,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通过导师的指导和言传身教,新教师可以从指导教师身上学习敬业乐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掌握教学技能,过好教学关,在短期内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是一回事。 答:不正确。危机管理是针对组织情况和外部环境预测,分析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有针对性措施,预防和化解危机的过程。它和危机公关还不是一回事,危机公关只是危机管理中危机处理部分,是指对已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 4.教育经费支出是生产性支出。 答:不正确。教育经费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二重性质。一方面,教育事业总是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但教育过程中却不生产任何物资资料,因此,教育经费具有消费性;而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投人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智能,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劳动力投入生产后,又可以生产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因而教育经费又具有生产性的特征。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现代学校管理策略

现代学校管理策略 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的。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管理要求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尊重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 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

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强调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适应和促进。 以上这些无疑要求我们在管理当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表面上学生迫于学校及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实际上由于严重违背他们的意志,违反教育规律,他们只好在那里消极怠工。“长此下去,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方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了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争创一流水平,根据县委、县政府(1996)40号文件《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精神,我校决定继续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优化教师队伍,严格学生管理为重点,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和谐的内部运行机制,设岗定编,以岗聘用,岗位目标,职责明确,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创造团结、严谨、协调、奋进的管理氛围和幽雅、文明、活泼、向上的育人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到合理设岗,满负荷工作,提高全员工作效率。 四是坚持优质优酬,优绩优酬,优师优酬,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改革的内容 1、校内结构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制是指把校内上岗的每位教职员工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进行发放的制度。旨在以工作实绩拉开工资档次,奖优罚劣,优师优酬,优绩优酬,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工资结构与档次:教职工工资分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原档案工资三种类型,凡上岗人员的工资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发放。 档案工资:指教职工工资表中应发工资总额。 固定工资:指每人档案工资总额减去一定数目为本人的固定工资。 绩效工资:每人扣出部分加学校投入部分为绩效工资月平均额(学校投入部分:教辅人员是教师的70%--80%)。学校按照综合量化考核成绩

学校管理部门改革方案及问题

学校管理改革方案 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省中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学习期间我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分析,学到了许多精辟的管理理念和独到的管理经验,自感受益匪浅。根据学习要求,结合学校管理的有关规定,我对学校当前的教育与管理体系做了深入反思,为进一步改革学校的办学理念,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学校管理制定本管理行动改革方案。 一.现状分析 ##县##中学地处武乡县中部,离县城约#公里,是一所山村寄宿制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岗教师##人,学生##人,有9个教学班。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高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老教师偏多,教师专业配备不齐,兼课现象较多,对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熟悉,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不高,执行力较差;校本研训力度远远不够;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仍持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3、落后的地方经济制约了我校教育的发展。学校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苦苦探索,企图找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之路。我校创办于1958年,服务周边10千米村庄,服务户籍人口1.3万;由于本地自然条件艰苦,大多数青壮年出去务工,实际留在当地的都是些弱势群体,学生以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儿童,学困生居多。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住宿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功能教室严重不足。,

这给学校教育教学和治安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学校各种制度已基本建立,但过程管理中落实不到位,这样就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010年——2013年,对于##中学而言是有着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几年,全部校舍进行了防震加固,进行了改薄,配备了教具,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走上了正轨,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并体现于各项行动中。 为了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营造优良、安全、规范的育人环境,提升我校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此管理行动方案。 二、改革依据 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创办规范化学校的实施要求和本校管理现状,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 新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将推动着基础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发展。如何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用新课改理念引领学校管理航向,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科学管理创设一个宽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思考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思考 巡场三小张波 今年随着珙县教育振兴“凤凰计划”的强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已初现端倪,多数乡镇已扩大了办学规模,通过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经历和暑期校级干部提高培训时专家对学校管理成功经验、成功案例的剖析,深感学校管理不得不与时俱进,引发我对体制改革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一些思考,思考如何在管理上创新?如何在创新管理中求突破?我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要创新管理得废弃直线职能式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矩阵式的管理运行机制。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可能更多的是靠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管理,采取的是从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班主任---任课教师直线职能式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学校也可是风平浪静,但学校教师未能充分参与学校管理,就未能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学校要呈现生机和活力,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是很难的,学校规模扩大了,教师群体也就壮大了,教师们的智慧就更多了,当然教师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会更加千差万别了,这种情形下直线式职能管理机制是否行之有效,我想是不容质疑的,是不会产生更大效益的,因为这种机制下教师们干工作是被动的多主动的少,甚至有的决策教师们是会口服心不服的。所以学校规模扩大后,除了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章程,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去激励人、

引领人、约束人之外,应当构建矩阵式的管理运行机制,也就是部门分块管理与学校行政统一管理相结合,科研组条块管理与年级组交叉管理相结合,构建“教导处、科研室------学科教研室------各年级学科教研组------教师”、“教导处、科研室------年级学科教学督导小组------教师”、“校长------年级主任------教师”三类矩阵交叉管理。这样学校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如何构建矩阵式的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树立“人本关爱、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多元发展”的管理思想,要认识到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协调,管理就是体验,管理就是服务,构建具体办法可采取教师个人申报岗位,实行全员聘任制。本着能力与意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目标管理”的办法,推行全员聘任制度。具体做法:(1)学校公布岗位、条件和职责。(2)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3)学校通过考核优先聘任出年级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和班主任。(4)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共同聘任任课教师,报学校审批。(5)学校公布受聘教师名单。(6)负责人对本部门、本年级、本学科和本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提出具体可行的管理实施方案,提交学校行政会和教代会讨论通过,然后由相关负责人组织实施,从而使有能力的人迅速脱颖而出,有特长的人得到充分展示,开辟学校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注意的是实行层层聘任后最终行政得把关,为避免聘任过程中感情用事,所以能做到“有能力,愿意做事,又想把事做好

课程智慧引领学校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智慧引领学校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 前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将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 课程化的“三化一体”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教师“快乐工作、主动发展、幸福生活”的目标。 关键词:校本化生本化课程化课程整合 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始终是学校工作 的重大命题。课程文化就是构建理想课程的价值系统。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 逐渐认识到:课堂重要,课程比课堂更重要。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决定了培养对象 的素质结构。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而开发了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构建了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 学生活动课程化。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 我们认为,国家课程只有校本化、入乡随俗,才能增强在学校中的适应性, 才能够在课堂实施中增值、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它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基于这样的思考: 1.课程标准的校本化 决定整合目标之前,我们先进行了目标的分析比较,确保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本着“年段分解,底线上移”的总原则,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我 们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首先,把目标梳理出来,然后进行整合,根据学 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其次,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一是对教材中已有的内容,设定稍高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二是充分利用课程 标准中留出的弹性空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并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比如: 牟维和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通过作文序列化训 练的研究与推广,构建了完善的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让老师的教学有章可循, 让老师会教、善教,让学生爱写、会写,进而全面提高了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再比如:我们改革体育课、音乐课的组织形式与上法,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 发展的需求,实行了“走班管理、分项教学、分类指导、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1)体育分项教学:体育课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保质保量上好 体育课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一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校依据课 程标准,整合教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即每个年级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球、跆拳道等12个项目 教学班,7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在学期初自由选择,选修的项目每学期调整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则实行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加入,采用个性化 辅导,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音乐模块教学: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人格健全、人际交往 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个人一生的愉悦感、幸福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我 校农村学生居多数,乐器知识缺乏,因此音乐组教师根据课标把课程分为“器乐课

浅谈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浅谈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摘要】社会向前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动,而民族的振兴又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育要发展,创新就更重要了。 【关键词】管理;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乎国运的兴衰.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所谓管理就是一种手段或是一种决策.它是组织和动员各种资源,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过程。而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了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弊端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目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唱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