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心理学1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圣才出品】

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2.1复习笔记 一、情感、动机与文化 1.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1)在本世纪初的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基本历程是由弗洛伊德描述的。在他看来,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经历一系列先后有序的“心理一性”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成年人格特征。而在这一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所谓“俄迪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或“伊列克缀情结”(恋父情结)。 (2)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影响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具体社会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形式以及育儿方式。 2.青春期危机 (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 米德详细研究了三个相邻小村中的50名姑娘后发现,和生物学因素相比,文化因素对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1983年,澳大利亚人D.弗里曼著作《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他认为,尽管“文化是由非遗传过程形成的,但如果不把文化同比它古老得多的系统发育引起的与文化有关的结构联系起来考虑,就无法充分理解文化本身。” 3.文化、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1)宗教信仰的影响

新教能够通过教育人民具有自主性(成就动机)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而其他文化也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刺激人民的成就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所以,与其说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有关,不如说宗教信仰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更为直接。 (2)家庭与学校教育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新教徒所具有的强烈的成就动机,往往来自于父母亲的家庭教育。他们鼓励孩子在控制环境方面(如在伙伴面前的自信心、能够独立处理困难)独立自主,是孩子们长大以后产生强烈的成就追求的原因所在。 (3)社会阶层 西方许多研究都发现,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比宗教信仰因素还要高得多。一般说来,中产阶级的子女,在学校以及后来的生活中,容易接受强烈的追求成功的社会压力的影响,而社会地位较低阶层的子女,其成就动机则较低。 二、文化与认知 1.文化对感知觉的影响 (1)英国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家w.H.R.里弗斯发现居住在几内亚沿海的托列斯海峡默里岛民和英国人相比,较容易出现“横竖错觉”,但不易出现“缪勒一莱依尔错觉”。 (2)对知觉的影响,60年代由M.西格尔率领的一批由文化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调查队又进行了一次历时6年的大规模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造成不同文化成员在视错觉上有所差异的某些规律: ①住在“木器化”世界(即方形环境)中、具有理解三维图形的二维表象能力的民族(如美国人),比住在“非木器化”世界中的民族(如住在圆形环境中的布须曼人和祖鲁人),容易产生“缪勒一莱依尔错觉”;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2):315~32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李炳全 (肇庆学院教育系,广东肇庆 626061) 摘要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关键词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 分类号 B84-09 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经历了“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跨文化心理学,正愈来愈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虽然代表两种不同的心理学发展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相互攻讦到相互接纳、吸收,形成整合之势[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各有优劣,呈互补态势。为更好地整合它们,进一步明晰和把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对二者加以分析、比较。 1 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1)有人认为“是对人类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或方式[2]。”该定义界定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世界上人的行为之差异及个体行为与文化语境的联系。(2)有人认为“是对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变量进行明确、系统地比较,以确定行为差异发生的前因和过程。”[3]该定义明确指出文化和行为是因果关系。(3)有人更加关心心理学知识的普遍化,认为是“对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中的人的研究,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测定一般心理学号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有限性,并修正它们以使其更具普遍性[4]。”(4)有人突出文化经验的种类及由之引发的人类行为差异,认为“是对不同文化种群成员的经验性研究。这些文化种群有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导致行为方面的可预测的意义之差异[5]。”(5)有人则提出文化变迁及其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认为“是关于行为和经验的系统研究,这些行为和经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受文化的影响,或导致在现存文化中变化[6]。”(6)还有人从研究变量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群体中的个体心理机能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生态学和生物学变量之间关系及这些变量当前变化的研究[7]。” 收稿日期:2005-04-29 通讯作者:李炳全,E-mail:libq1221@https://www.360docs.net/doc/4610977812.html, 尽管每个人看法都各有差异,但存在一些共同方面。首先,都把跨文化心理学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即一种比较方法和策略。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跨文化心理学一直是由其比较方法而不是由其内容来界定。”[8]一些人指出:“跨文化心理学首先或主要是一种方法。”[9]其次,都把文化看作是自变量或准自变量,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作是因变量,力图确证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第三,都认为存在着跨文化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就是要探究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以找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第四,都强调应从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共同性一面,也要研究其差异性一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的看法基本相同。其目标主要有三:首要的和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检验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为了能更为有效的检验心理学理论的普遍性效度”[10],“用来自于全世界多种多样的人的资料来做跨文化心理学研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西城研学穆课心理、行为与文化 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D、《心理人类学》 4 哥伦比亚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ACD)。 A、林顿 B、博厄斯 C、卡迪那 D、克拉克洪 5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ABCD) A、儿童社会化 B、知觉和认知 C、文化与人格 D、心理健康 6 以博厄斯为代表文化学派认为人的文化进化和人的种群有关系。(X) 7 文化与人格学派是人后天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性格。(√) 8 《菊花与刀》是一位日本作家描写日本人的文化性格的作品。(X) 9 国民性研究过分注重人幼年的肚面起眼,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1 科学和技术属于文化定义的(D)。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社会层面 D、心智层面 2 人类学分为(ABC)。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早在1862年冯特在其《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就已明确提出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领域,即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与文化的民族心理学。前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低级心理现象,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只能由后者通过民族文化的传统加以审视与研究。冯特分别对两类心理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呕心沥血地进行研究,由于其民族心理学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冯特的V olker Psychologie不应该译成F0lk Psychology即民族心理学,而应译成Culture Psychology即文化心理学。1982年卡特最先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他认为文化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在卡特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心理学便成为一个真正崛起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缺陷的主要研究取向。 文化心理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取向。由于它刚刚兴起,因此其内涵尚未十分清晰,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和价值或作用的发挥。目前,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文化心理学的内涵:一是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另一是从研究方法上。纵观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四种不同理论取向,其分别是符号理论取向、活动理论取向、个人主义理论取向和构建主义理论取向。文化心理学不同理论取向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交叉,但是透过这种复杂关系,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关于文化理学基本预设的统一信息。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预设,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是多元的,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多元文化论是文化心理学的元理论或逻辑起点。第二,文化与心理或行为存在联系。第三,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群体或文化个体心理存在差异。 在论及文化心理学诞生的现实背景时,大都涉及到两点:主流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兴起与发展的空间;非主流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取向对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我国心理学家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在实验法无能为力的地方,幸而还有一种对心理学具有客观价值的辅助手段可资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体生活的某些产物,属于这些产物的主要是语言、文化和风俗”。文化作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在于它研究的是主流心理学无法触及或是不愿触及的领域,因为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探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活动,即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是用客观方法不便研究或是不好着手的研究,只能通过对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能够表现出人的心理和行为或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理论公设等。文化的研究往往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利用内隐研究方法,将文化的蕴意和人们的内隐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信仰等进行揭示和研究,以为心理学在这个区域的空白添砖加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构建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学术界的研究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高岚申永荷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荣格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2、荣格心理学的秘密 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荣格和维尔海姆把他们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Cary F·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导向;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示的观点。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东方智慧。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

中国文化心理学

绪论 一、改善思维 1.从举一反三 某个学生在某一门喜欢的课上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思维活跃,成绩好,但仅限于此门课程——举一反十。假如现在你们又变小了回去上小学或初中,知识也只是那种水平,你觉得会不会取得比原来更好的成绩?为什么? 从一次成功到次次成功——成功所需要的条件都是不变的,从一次成功中总结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然后将它应用到其他方面。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呢?加一条:全身心投入,即儒家的“诚”。这也是本门课程对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投入。讨论式课堂,随意发言,不必是提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大家互相启发。最后你们的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你们的投入程度来决定,最重要的是思维沉浸其中并保持活跃,领悟深入、记忆深刻,并且知行合一。 2.将智力作最大限度的运用:智慧的本质 二、传统文化 1.现代化 英格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等等,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都是这么做的。它们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的丰硕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扭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落后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总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和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 另一方面,个人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现代化之所以有价值,正在于它能把个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人的创造性,扩大他们社会生活的参与面,增加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和尊严感,推动个性的发展与人类自由的实现。 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出个人现代性的12方面特征: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 当代中国人要想塑造具有文化根基的、完善的现代性,其合理进路是:将中国的传统人格作合理的现代延伸。传统人格既有优点,也有先天不足,关键是将这些不足作现代转换。 2.传统文化 三、本土化 本课程的重点将不是介绍各种本土化研究,也不是本土化研究方法,这些大家如果有兴趣以后可以继续学习;重点是介绍各种本土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的人所形成的独特人格特点,给大家一个传统文化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帮助大家理解中国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转自:心理学报199804 作者:高岚申荷永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高岚申荷永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曾表示过他们的一种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Wilhelm)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任何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的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1]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

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姆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2]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2010年7月第4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ul,2010 No.4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汪凤炎,郑红 摘要:语义分析法,指先分析某一字的字形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尤其是心理学含义);接着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剖析此字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眼光进行观照,界定此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或揭示其内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的一种研究方法。鉴于汉字本身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字,是记载中国人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活化石”之一,因此,语义分析法就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义分析法;中国文化心理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4-0113-06收稿日期:2010-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07JJD88024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DEA070061) 作者简介:汪凤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红,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210097 冯特说:“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密切相关联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1]1-2为了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我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提炼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语义分析法。我们曾运用此法研究“我”[2]67-74、“耻”和“恥”[3]11-14、“德”和“悳”[4]11-20、“智”[5]104-110等字,所获研究成果已证明,语义分析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运用“语义分析法”之内在缘由 语义分析法之所以特别适合用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其内在缘由主要有二: 1.揭示汉字的丰富心理内涵是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并且,“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一种造字方法,是许多汉字形成的基础。同时,中国先人多相信:“言,心声也;书,心画也。”[6]160于是,他们在创造汉字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或折射一定的心理规律。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向有重心、神的传统[7]46-51,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化,相应地,使得承载这一文化的汉字的心理学意蕴变得非常浓厚。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每个汉字本身几乎均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也包含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进而导致汉字本身成为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字。通过语义分析法揭示汉字的丰富文化心理内涵,往往是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试图揭密殷商时的心理学思想乃至中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时更是如此。因为,除甲骨文外,至今人们仍未发现由殷商人及其祖先亲自书写的、明确记载当时人们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文字资料。在这种背景下,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人们亲手创造的“唯一”一种重要文字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载当时乃至于之前中国先民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与规律的“活化石”之一,这样,通过语义分析法来解读蕴含在甲骨文及稍后出现的金文里的心理学思想,是揭密殷商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乃至中国心理学思想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窗口。 2.准确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是用汉字来准 — 311 —

【心理讲座】文化理念

【心理讲座】文化理念 一、什么是文化心理学 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回到慕课讲堂心理学概论,今天我们讲文化心理学。 什么是文化,文化为什么对心理学家有意义,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文化心理学,这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变成越来越全球化的一个社会,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贸易、对话、冲突,变得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中国也变成一个全球化的国家,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遭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正是因为我们需要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对话,与人对比,我们就产生对自己心理的关注和了解。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因为和他人的交往,和他人的对比,我们对自己也产生一种新的认识,这就是国际化的视野对我们心理的理解。

为什么心理学家关注文化的研究,最主要的我们其实还真的不是关注其他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别人的比较,我们来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这就是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清华大学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当年就提出来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其实经历过四个阶段,一开始我们是中原的中国,就是以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来比较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来了解我们中原核心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后来我们有了中国之中国,也就是通过我们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来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些文化心理特色。后来是亚洲之中国,通过我们亚洲邻国特别是与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比较来发 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心理特色。现在我们是世界之中国,通过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比较,来了解分析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心理的特点,所以文化心理学是我们心理学家研究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心理特性的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我们的研究不光是了解文化是怎么回事,同时也希望了解 文化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同时还关注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文化 的组织、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强化。我们还要研究文化差异它到底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它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有感 姜永志 汪凤炎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说是所读过的难度最大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书中充满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著作者的文学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对于这样一本研究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著作,作者从不同的文化层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古哲学,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原来是与中国古代文化关系如此密切,尽管读完此书我了解的只是中国文化心理中的凤毛麟角,但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更进一步,收益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介绍。 一、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 对于中国以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本书作者汪凤炎和郑红两位博士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开创性探索,在这里作者对中国文化心理学做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作者主张把中国文化心理学为底蕴,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认为中国文化只是起到一个背景作用,“心理学”才是视觉对象,这样一种研究可以凸显出中国特色的心理与文化观。文化的确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如作者所言,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另一种是以社会为取向的人文研究。而从人文的角度来说,就必须要研究文化心理。鉴于普通读者产生的一些问题,二位博士还对几个文化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如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异同,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史的异同,中国文化心理学是否在鼓吹“文化本位”等等,作者进行了较具体的讨论,并且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要用适合于中国人的方法来研究,避免以西方心理学为参考框架来证明现象的思想存在,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位,应该是研究中国 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门学科。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对于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作者认为这是有利于揭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深层次内涵,通过文化心理的研究来寻求解决中国人价值层面的心理的文化机制,只有揭露出这些机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才能促进我们从传统的心理素质向现代心理素质转变,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我们的一举一动,虽似自主,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同时本书作者的类似冰山理论的解释也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纵观整个心理学界,重心是建立在西方的科学主义之上的,这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文化是相关的,而社会人文的文化心理则备受冷落,虽然现代西方心理学也在自省,但是他们无论怎样自省,他们缺失的都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思想。而这种文化的思想只有在中国才是丰富的。因此,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能够为我国心理学弥补上一笔空白,而且也能够为西方乃至整个心理学提供动力,因此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而且中国的心理学者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实证也要人文心理,这是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落脚点。 (二)、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对于方法问题,作者提出“一元多导”,我认为是值得借鉴的。认为在研究对象上论先后,以对象为先;论轻重,以方法为重。这是充分考虑到中国人自身的特点所提出的,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并且还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或西方的心理学观点,我认为还是非常有见地,有价值的。 二、中国人的社会化 (一)中国人社会化的特点

文化心理学选择题完整题库

1. 中国个体社会化的理论中,突出个体心理社会化“结果”的是() A.性习论B.慎染说C.童心失说D.精神分析论2. 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是() 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自我情感D.自我意向3. “三纲”观念发端于() A.韩非B.庄周C.董仲舒D.杨朱 4. 将“和”视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最早出现在() A.《尚书》B.《老子》C.《论语》D.《说文》5. 不恰当的消除人情压力的做法是() A.君子之交淡如水B.拒绝收礼 C.对事不对人D.保持适当的距离 6.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面”表现了中国人的() A.讲面子B.爱面子C.争面子D.双面子 7. 在心中贬低对方反映了() A.酸葡萄心理B.甜柠檬心理 C.阿Q心理D.小辣椒心理 8. 不是中国人崇拜鬼神的特点的是() A.泛神论B.多神论C.无神论D.一神论 9. 属于能力的因素说的心理学家是() A.塞斯顿B.弗农 C.吉尔福特D.斯腾伯格 10. 属于中国古代人性假设的是() A.“道德人”假设B.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 11. “四梦说”的提出者是() A.周礼B.庄子C.释道世D.王符 12. 以下是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的是() A.知彼知已B.立于不败之地C.不战而屈人之兵D.得民心13. 以下为基本战略观的是() A.知彼知已B.致人而不致于人 C.因敌变化D.立于不败之地 14. 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知彼知已B.镇抚其众C.因敌变化D.借刀杀人15. 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兵不厌诈B.镇抚其众C.克敌制胜D.暗渡陈仓16. 不属于文艺创作的心路历程的是() A.创作动机B.创作心态 C.创作技巧D.创作灵感 17. 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观点是() A.劳动说B.养生说C.模仿说D.游戏说18. 属于主张管理者要通达无为、自然的策略来赢得民心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19. 中国人崇拜的数字有 A.1 B.14 C.13 D.11

文化心理学论文

文化心理学 题目:从地域歧视,看文化特征 学生姓名阿依古再丽·图拉洪学号110103300101 班级11人力资源管理 2012年12月8日

从地狱歧视,看文化特征 地狱歧视是歧视的一种。它是相对于平等权而言的。所谓地域歧视是指超乎法律之外给某个地狱特别优惠待遇,或者超乎法律之外,给某个地狱特别不公平待遇,有人权的成分存在。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社会后,经济和财富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和一个地区价值的重要标准,然后在这个社会环境下,人们就渐渐地习惯以存款数目来判断一个人,以GDP指数什么的来衡量一个省。我认为,在当代中国,地域歧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差异。中国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人”就开始把本国(部族)之外的人按方向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二而恪守中庸,这其实就是最早的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歧视”的。这其实就是最早的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歧视”的。这种文化认同在我们华夏族开始形成以及形成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民族特性和文化优越感。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的地域歧视。当然,不仅仅是地狱歧视,还有民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各种社会歧视。 中国目前的地域歧视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现在常常出现的地狱纷争主要是上海和北京。上海人觉得自己生为上海人,喝黄浦江水长大的,似乎血统都要高贵一些,对外地人常称之为“农民”,以彰显上海这一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大都市”特征以及自己的“城市人”身份。而北京人进行地域歧视的时候,就显得更为突出,他们的一口京片子似乎就能显示他们生来的与众不同,一个拥有纯正口音的北京土著拥有足够的自信和理由去鄙视其他地区人。这些看法当然不是北京上海人的全部,但也决不只是“一小撮人”。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其他省份的人对北京上海人产生集体抵触情绪,互相漫骂指责的证据都往往是一些街头巷尾、公众场合的一些不良现象,并大胆地以这些小事来推测这个地区人的整体素质问题。你说我不懂礼仪廉耻、生活习惯糟糕、还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乡下人,我说你是受了我们牺牲自己青春建设城市的恩惠现在反而倒咬一口的白眼狼。 当然,地域歧视现象不仅仅是这些,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各种地狱纷争。近年来,地域歧视一直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被媒体和网络所关注和讨论,但是学术界对此却未有足够的重视,几乎没有对地域间偏见与歧视的规范的学术探讨。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2005年3月,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龙新派出所在辖区内悬挂了“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的一旦案件破获,奖励500元”和“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两条横幅。4月,河南籍公民任诚宇和李东照以该行为侵害了两人的名誉权为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依法就其侵权行为对原告公开赔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