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素材 上教版

上海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素材 上教版
上海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素材 上教版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⒔⑴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七则》)

⑵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⑷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⑸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⑺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⑻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参考答案】

⒔⑴发愤忘食⑵所以游目骋怀⑶阴晴众壑殊⑷暮霭沉沉楚天阔

⑸往来翕忽⑹横看成岭侧成峰⑺铜雀春深锁二乔⑻清词丽句必为邻

沈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

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参考答案】⑴漫应曰(随便) ⑵宽备言其状(详细)(各1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参考答案】B

【考点】通假字

【解析】A.通“殁”,去世。B. 完毕,终了。C. 同“避”,躲,设法躲开。D. 通“辨”,分别,辨别。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入其.姓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参考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解析】A.①因为②用 B.①就②表方式

C.①②表判断是

D.①代指“他的”②代指那些。

⒛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参考答案】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21. 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考点】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

22. 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

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参考答案】⑴取未放之蕊干之(使……干燥)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草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参考答案】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解析】作为客观题,让考生来选择,考生大可以用代入法去判断。

25. 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26. 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实际上就是两方面:药用、食用。

27. 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

【考点】结合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解析】以划线句子为例,进行分析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_ 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_ _ 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_ 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_ _ 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 乎 B. 欤 C. 兮 D. 哉 (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 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 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 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B (2)B (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

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

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 目录 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 《勿斋记》2016年高考 (2) 《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 《治学》2014年高考 (4) 《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 《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 《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 《桂》2009 (10)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 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 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 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 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 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 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 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 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

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勿斋记》2016年高考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2003-2015)文言文一(含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2003~2015) 文言文一:传记类文章 2003年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太平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延.默庵诊之()苟.不得其情()亟.命别迁一室() 23.“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1分)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2)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25.这篇文章记叙了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然后观察□□,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3分) 【参考答案】 22.请;如果;赶快、急忙 23.病因 24.(1)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2)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25.饮食居室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2004年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2018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汇总

【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 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时间:季节 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 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A. 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和徐都曹 [南朝齐]谢眺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注】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结轸:停车。俶载:指农事伊始。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叙述与写景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 答案: (三)(8分) 12.B(1分) 13.D(2分) 14.(5分)答案示例: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项经传 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2016-2019)

2016-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之 文言文阅读 一、2016年全国卷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

上海语文高考课内文言文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2.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名,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2)驼业种树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抓、掐 (7)鸣鼓而聚之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4.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5.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病梅馆记 1 古今异义的词语: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智力古:智:智慧力: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之病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梅之欹之疏之曲“欹”、“疏”、“曲”三字都是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为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 3常用虚词: ⑴以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把、拿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来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可以:能够 (另一说法是:以,按,“以”后省略“之”,代病态的审梅标准。)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把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来、用来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凭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大全

一、 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上海10——11年高考写景类文言文解析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10年)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译文】 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滞瘅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 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 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规模和得名缘由。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 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2018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2018 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长宁嘉定】 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据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 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 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 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 “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改)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太祖临.兖州(2)举.兵背太祖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 A. 将要 B. 将军 C. 带领 D. 派遣 (2)卒完.三城() A. 终结 B. 完好 C. 修缮D 保全 17. 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时汜嶷已在/ 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 归勒兵守 B.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 归勒兵守 D.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18.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19. 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感激 B. 自豪 C. 庆幸 D. 欣慰 20. 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和的特点。(4 分) 【答案】: 15. (2 分)(1)到(2)发动 16. (2 分)(1)C (2)D 17. (2 分)C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 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而定以不肖辱其选。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 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B.则 C.以 D.且 (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3)第③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D (2)A (3)“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长短句结合,错落有

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讲解分析

①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②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③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④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选自《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考:指已死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2)彭城王义康秉政()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相拒四十余日() A.拒绝B.抵御C.占据D.关闭 (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建威府参军必为所屠 B、皇考即据之何轻敌之甚 C、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以大斧搥其后 D、乃焚营退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4、对第②段划浪线句子理解正确一项是() A、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B、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 2020二模?长宁区 吾庐记(清)魏禧 ①季子礼,既倦于游一一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 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LiJ,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 ?其将怀安也?” 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越超,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 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垩,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③选耍越超: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乎 B.然 C.之 D.矣 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 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 23.对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 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 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 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 24.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脫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5分)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B.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可表示重视。 C. 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军械、军令、屯田、赋税等。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尤其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诌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上尝陈乐于勤政楼,垂帘观之。兵部待郎卢徇谓上已起,垂鞭执,横过楼下;徇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林甫尝厚以金帛赂上左右,上举动必知之,乃召徇子北谓曰:“尊君素望清崇,今交、广藉才,圣上欲以尊君为之,可乎?若惮远行,则当左迁;不然,则以宾、詹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何如?”徇惧,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乃除华州刺史。到官未几,诬其有疾,州事不理,除詹事、员外同正。 上又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时为绛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就医。”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白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意散秩,使便医药。”上叹吒久之;夏,四月,壬寅,以为詹事,又以为汴州刺史,河南采访使齐浣为少詹事,皆员外同正,与东京养病。浣亦朝廷宿望,故病忌之。 1.对下列加粗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势位将逼己者 逼:逼迫,胁迫 B .若惮远行 若:你 C .亦优贤之命也 贤:通“闲” D .林甫恐乖众望 乖: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 .???????曰谓乃召徇子弟上已起谓兵部待郎卢徇 B . C .?????? ?詹事、员外同正除华州刺史除乃 D .??????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以金帛赂上左右厚林甫尝 3.下列各句中“为”字与“挺之时为绛州刺史”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为詹事 B .视为止,行为迟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李林甫任丞相时,嫉贤妒能,使卢循、严挺之等人不能被重用。 B .李林甫颇有欺下瞒上的本领,但皇上对此毫无觉察。 C .李林甫利用欺骗手段以达到自己排斥贤才的目的,确实说明他是个狡猾卑鄙、诡计多端的人。 D .本文以奸相当道的史实,说明唐玄宗是个昏庸无道、偏听偏信的昏君。 答案: 1.D 2.C 3.A 4.B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