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

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

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

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

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

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

空乏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指国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二、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原创]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1、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①《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2、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字平仲;善于辞令 ①《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 4、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②《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5、刘义庆—南朝文学家,字季伯 ①《周处》选自《世说新语》(编撰) 6、孟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字子舆;被誉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学派)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儒家学说之经典——仁政※ ②《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 ③《孔孟论学》后两则选自《孟子》 7、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②《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8、魏学洢—明朝散文作家,字子敬 ①《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编辑)※二、三段 9、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①《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 ②《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选自《柳河东集》※ ③《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第四段 10、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黠鼠赋》选自《东坡全集》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11、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 ①《狼》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

12、墨翟—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①《公输》选自《墨子》—墨家学派之经典——非攻、兼爱 13、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①《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道家之经典 14、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 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我国著名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可与其相提并论(司马光,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第三段 15、刘向—西汉史学家(编订),字子政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 16、孔丘—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被誉为“圣人” ①《孔孟论学》前四则选自《论语》—儒家学说之经典※ 17、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 18、袁枚—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著有诗歌评论集《随园诗话》等 ①《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9、刘开—清代散文家,字明东(方来),号孟涂;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①《问说》选自《孟涂文集》 20、刘基—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 ①《卖柑者言》选自《诚意伯文集》 21、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号文正 ①《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2、司马迁—汉朝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①《陈涉世家》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3、陶渊明—晋朝诗人,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田园风格 ①《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24、姚鼐—清代古文家,字姬传;桐城派古文家 ①《登泰山集》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蜀道难课后练习含答案

《蜀道难》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蜀.道(Shǔ)蚕丛.(cōnɡ)鱼凫.(fú) 钩.连(ɡōu) B.峨.眉(é) 石栈.(zhàn) 黄鹤.(hè) 猿猱.(náo) C.攀.援(pān) 抚膺.(yīnɡ)巉.岩(chán) 雄雌.(chí) D.凋.零(diāo)瀑.流(pù) 喧豗.(huī) 峥嵘.(yó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危:危险。 B.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把守。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 ..萦岩峦。 C.剑阁峥嵘 ..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雄飞雌从绕林间 5.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

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见悲鸟号.古木号:鸣叫。 B.连峰去天不盈.尺盈:满、足。 C.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流的声音。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叹惋之辞。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8.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所守或匪亲 9.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 例题(青海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由是感激 ..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doc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为您整理“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欢迎阅读 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81。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②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 82。谋:①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②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 枝合,奇已!)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 84。骑:①jì,骑兵(骑千余)②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 ②上前(狼不敢前) 86。强:①强悍(凶强侠气)②有余(赏赐百千强)③勉强(不可强以仕)④力行(慕义强仁)⑤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⑥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况且(且焉置土石) 88。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①实情(必以情) ②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②请求(曹刿请见) 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②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①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①许、让(虽席地不容闲)②神色(视端容寂)③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①喂奶(妇抚儿乳) ②奶头(儿含乳啼) 97。善:①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②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③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还(而君前途尚可) ③尚且 99。少:shǎo ①一会儿(少时) ②稍微(意少舒③不多(饮少辄醉)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①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②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③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④shě,施舍(舍与你的)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本文是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著名的诗人,号,世 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垂髻()邑.()诣.()太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②无论魏晋古: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④来此绝境古:今: 4.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 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 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董一菲:《蜀道难》教学简案,语文教学通讯A刊》设计新颖流畅,值得学习。 【目标确立】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流程安排】 一、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教学过程 1.初读文本,品味诗意。 播放《蜀道难》朗诵录音,思考:①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之“三叹”的内容。②读《蜀道难》,画出由秦入蜀的路线图。③找出你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诗句,诵读并简析。 思考①答案提示: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引领学生“提要钩玄,剥皮抽筋”,不被大浪漫、大想象的诗句扰乱思维,找出整首诗的思想走向和情感走向: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一叹惊讶突兀,二叹畏惧、发愁,三叹无奈作罢。通过解读“三叹”,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诗歌主题展露冰山一角。 思考②答案提示: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 思考③答案提示:初读文本,学生只能是惊鸿一瞥,只能是惊艳,只要把这种直觉说出来就可以,见仁见智都可以。 2.二读文本,品味语言。 第一,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 第二,用四字短语概括《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答案提示:鱼龙百变,云从风幻,自在天然,豪放飘逸,古朴凄凉,离奇迷幻,博大浩渺…… 第三,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诗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语言风格。李白一生酷爱古风,这里有他不羁的灵魂。 3.三读文本,品味手法。 (1)鉴赏神话情节。 用多媒体展示: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 答案提示:杜宇化鹃: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 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车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 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浑厚。 …… (2)夸张与想象。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蜀道难》知识点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 噫吁嚱yīxūxī巉岩 chán 石栈 zhàn 喧豗huī 猿猱 náo 砯崖pīng飞湍tuān崔嵬 wéi 扪参历井 mén shēn吮血 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1.《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李白此诗大约是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意。 2.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表示惊叹声。 3.蚕丛及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文选》卷四《三都赋》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华阳国志·蜀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说:朋: 愠:君子: 2.译文: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三:忠: 信: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 逾: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以:为: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1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罔: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夺: 1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归纳(篇)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篇)

————————————————————————————————作者:————————————————————————————————日期: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 4.《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口技》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人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七下 10.《陋室铭》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阡陌交通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 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不觌() (1)有仙则名.()(2)妻子 ..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了解唐代诗歌及发展历史; 2、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3、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4、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立足于朗读和背诵,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要求: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②、品读课文,品味意境、欣赏风格 ③、美读课文,体会情感,诵读全文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老师适当点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唐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一个夏天,年轻的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文坛泰斗贺知章读了他的一首《蜀道难》时情不自禁地惊呼:“子,滴仙人。”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简介作者(练习册26页和同步学案20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正音。 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2、学生齐读《蜀道难》

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2016年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一、湖心亭看雪(八上)* 1.拏(ná):同“桡”,牵引。撑(船)。 2.更:还。 3.三大白:酒杯。补充 1.俱:都。 2.绝:消失。 3.是:代词,这。 4.定,完了,结束。 1念:想,思考。 补充: 1欲:想要。 2遂:于是,就。 3至:到。 1.从:顺,沿。 2.奔:飞奔的马。 3.轩:高。 补充: 9.共,相同,一样。 10.至:到。 11.许:上下,左右。 12.绝:到了极点。 13.皆:全,都。 1.患:祸患,灾难。 2.辟:通“避”,躲避。 3.蹴:用脚踢。 补充: (1)亦:也。 (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5.余:我。9.拉:邀请。13.莫:不要。6.一:全或都。10.强:尽力,竭力。14.痴:痴迷。 7.惟:只有。11.客:做客。 8.一:数词。痕,痕迹。12.及:等到。 二、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2但:只是,不过。 4寻:寻找。7如:如同 5寝:睡。8盖:原来是。 6与:和、跟。9如:像。 三、与朱元思书(八下)* 4.邈:远。7.绝:穷。10.柯:树木的枝干。 5.千:表示多。8.戾:至。 6.转:通“啭”,鸟叫声。9.反:通“返”,返回。 14.甚:胜过。19.好,美丽的。24.犹:好像。 15.若:好像。20.韵,和谐的声音。25.交:相互。 16.负:凭借。21.息:使……平息。26.日:太阳,阳光。 17.指:向。22.窥:看。 18.激:冲击。23.昼:白天。 四、鱼我所欲也(九下)* 4.辩:通“辨”,辨别。7.与:通“欤”,语气助词。 5.奉:侍奉。8.乡:通“向”,从前。 6.得:通“德”,感激。9.已:停止,放弃。 (6)甚:超过。(11)莫:没有。(16)丧:丧失。(7)于:比。(12)为:做。(17)弗:不。 (8)故:所以,因此。(13)非:不(18)加:益处。(9)恶:厌恶。(14)独:仅。 (10)如:假如,假使。(15)是:此,这样。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