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个案研究法11

是以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小组为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有关各方面的完整的客观情况及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评定、谈话等,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特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及过程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16

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书面调查16

是指以书面提问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

5、心理过程10

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

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7、情绪过程

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总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

8、意志过程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9、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10、行为与内隐行为

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可观测的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欲望、意愿等。

11、霍桑效应

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12、社会助长作用10

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霍东阁,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助长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13、感应性

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14、感受性

动物不仅对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而且还能对原先是中性的但具有信

号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是一种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应能力。

15、本能行为

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

16、面容失认症

对熟悉的面容丧失了意识。患者各方面都正常,只是不能识别熟悉的面容,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面容,甚至不能识别镜中的自己。

17、进化心理学

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是一套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18、适应器(巴斯提出)

遗传的、能稳定地发展起来的特性;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进化过程中,它们比群体中存在的其他设计特征更加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19、神经系统

是由巨量神经细胞形成的神经组织与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0、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21、周围神经系统

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2、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3、内分泌系统

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24、遗传

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25、环境

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26、心理环境

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27、社会环境

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上是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他集体性社团等。

28、物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

29、情境

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30、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31、噪声

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

32、社会密度

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米的人数来计算。

33、拥挤归因误差

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

34、文化

狭义指观念邢台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35、亚文化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36、拷贝世界

是指由电视、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37、普罗透斯效应

当个体被赋予不同的角色特点时,会表现得与这些特点相一致。

38、社会影响

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39、从众12

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会产生紧张感,促使他与群体倾向一致。

40、服从

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41、角色(社会角色)

指期望于个人的、训练个人的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去完成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

42、社会促进

也成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43、社会懈怠

指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44、去个性化

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45、舆论

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其对象是人们关心或有争议的社会事件、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等。

46、社会排斥

由于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

第五章:毕生心理发展

47、毕生发展

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全程的与年龄有关的变化过程。

48、反应的交互作用

面对环境刺激,不同遗传基因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做出反应。

49、唤起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行为特征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50、超前的交互作用

个体主动选择和创造他们所喜欢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51、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

52、纵向研究

对某一个特定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研究设计。

53、断代-序列研究

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既可以获得多个时间断面上多个群组的静态资料,也可以分别获得多个年龄组的纵向发展资料。

54、依恋

婴儿依附于养育者(大多是母亲)的一种社会情绪性联系。

55、图式

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是个体灌注经验的心里模具,如儿童头脑里关于猫、狗、数等的概念。

56、同化

是个体直接把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中,而图式发生数量上的变化,并没有质的变化。

57、顺应

个体通过改变原有图式的结构或建立新图式以接受新信息的过程。

58、最近发展区

儿童世纪认知发展水平到他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指儿童现有的身心发展程度,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该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9、他律道德

出现在5-8岁,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也称道德现实主义

60、自律道德

9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判断对错,除了看行为后果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也称道德相对主义。自律道德出现在形式运算阶段。

61、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

4-10岁,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两阶段:1惩罚定向、2寻求快乐定向

62、习俗水平

10-13岁,主要满足社会期望,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来判断道德价值;两阶段:3好孩子定向、4权威定向

63、后习俗水平

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两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64、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整合和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的能力。是

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第六章:意识状态

65、意识

人类的觉知状态,包括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

66、意识流

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其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67、焦点意识

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焦点意识。个人处于焦点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里资源。

68、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或不在焦点意识中的物体或事件仍会对我们觉知。

69、前意识

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进入意识中,这时这些记忆便成为意识中清晰地组成部分,对这些记忆的意识成为前意识。

70、潜意识

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意识。被转为潜意识的思想和冲动虽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直接或间接或伪装的方式(如梦、口误等)影响个体。

第七章:动机

71、动机2011、16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意识不到的。3种作用:激发行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

72、定势

未被意识到的动机

73、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

乏或不平衡状态。

74、本能

①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②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或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作用促发同一种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的同样的行为模式。③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的某阶段所表现的某种特殊的行为模式。④指促使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75、内驱力

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76、诱因2017

凡是能够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刺激。按其性质可分为正诱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是的诱因)和负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的诱因)。一般而言,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接近,诱因强度会有增大倾向。

77、生物性动机

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动机,如饮食、休息、睡眠等。

78、社会性动机

指鱼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动机,如劳动、交往等。社会性动机源于各种社会要求,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动机。

79、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有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表明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同时,动机最佳水平还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80、成就动机

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目标的内在动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地位、名誉、声望等。代表人物:默里、麦克莱兰、阿特金森

81、成败归因16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82、交往动机

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希望与他人亲近的内在动力。交友、家人团聚、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等都是交往动机常见的行为表现。

83、权利动机

个体欲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内在动力。狭义上表现在政治上或组织上的权力欲望,广义上是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教师对学生等方面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

8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和安全感的需要、爱喝归属感、尊重和自尊、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此阶段人类寻求潜能的充分发展,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

85、价值观

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往往被看做仅属于认知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情感和意志的,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

86、兴趣

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也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

87、信念

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层次,稳定性强,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被意识到的具有理论性的价值取向。

88、理想

是符合客观规律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现象。理想是价值观指向未来的表现形式,因而更具号召力。

第八章:注意

89、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有三种功能:①选择功能。心理活动指向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刺激,具有一定的指向性。②维持功能。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只有经过

它才能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③调节与监督功能。产生机制是定向反射或探究反射。

90、选择性注意

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的注意。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被无数刺激所围绕,他总是不断地关注某些刺激并作出反应,同时忽视或至少弱化某些刺激,对它们不发生反应。选择性注意使人们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些工作和事件而不是许多工作和事件。

91、集中性注意

是指个体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的注意。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

92、分配性注意

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的注意。很多任务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会使任务变得简单、容易,只需稍加注意就可以,这时任务的操作已经自动化了。个人在操作自动了的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操作其他任务。

93、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也称为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94、随意注意

也称为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且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个体决定要做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认为要干的事情上。

95、有意后注意17

亦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同时具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部分特征,是有自觉的目的,通常与特定的目标、任务相关联。如熟练驾驶汽车。由苏联心理学家多布雷宁提出。

96、内源性注意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其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

是狭窄的集中。

97、外源性注意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又称为刺激驱动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

98、注意范围

也称注意广度,是指同时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99、注意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100、注意起伏

短期内记忆周期不随意跳动的现象。

101、注意分散

是指注意不自觉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102、注意分配

是指同一时间把注意分散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103、注意转移

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第九章:感觉

104、感觉

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是一种最初级的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105、感觉阀限

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106、绝对阀限15

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一般来说,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例如,我们平时看不见空气中的灰

尘,当灰尘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当细小的灰尘聚集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但能看见它,而且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107、差别阀限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108、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9、感觉后效

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如视觉中的后像

110、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十章:知觉

111、知觉

知觉是个体将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12、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113、空间知觉15

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觉察。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114、双眼视差

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

115、时间知觉

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

116、生物钟

有机体内存在的各个时间梯度上的周期性节律

117、运动知觉

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

118、似动知觉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119、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正常现象。

第十一章:学习

120、学习

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蕴含3层含义: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121、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下相似的反应。

122、强化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123、习得

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124、消退

指条件作用习得之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125、泛化

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126、分化

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兹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127、第一信号系统

是指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第一信号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如声音、光等。这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128、第二信号系统

是指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这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129、操作条件作用

由斯金纳提出,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130、正强化

指正强化物的出现对有机体的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正强化是通过增加某种刺激(如奖励)使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

131、负强化

是指负强化物的消失对有机体的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凡是有机体的反应能使厌恶的结果停止,强化该反应的这种结果称为负强化物。可用于塑造机体的行为以改正不良行为。应当注意,不能把负强化物误解为惩罚。无论是负强化物或正强化物,都是增强行为反应的。负强化也是强化某种反应使之继续出现,而惩罚则是减弱或阻止某种行为反应的。

132、惩罚

是一种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而采取的手段。其目的与强化相反,强化是为了让有机体增加某种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惩罚有正惩罚和负惩罚之分。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称为正惩罚。负惩罚是指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应给予的愉快刺激,如取消本来答应给孩子的玩具。

133、习得性无助2011

个体经多次痛苦的折磨所形成的绝望心态,即使有摆脱痛苦的机会也没有勇气去争取。它是由于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无能为力的心理体验。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

134、潜伏学习

由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是指一种不立即表现出外显成绩的学习状态,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化的情况下,有时动物也会学习。

135、观察学习

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的观察,就可以学到类似行为的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

136、认知学习11

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自发地探索知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习得、意义的习得、直觉的习得和概念的习得。又被形容为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在人的知识结构中,以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或信息。

137、发现学习10、12、10教育学

发现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科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以类似于研究的方法经过独立的探索把握学习内容,然后再进行内化。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138、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学习迁移有多种形式:①正迁移和负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正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负迁移。②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低路迁移是指自然而然、自动发生的迁移;高路迁移是指需要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去的迁移。③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是指个人将所学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且难度相同的情境去;垂直迁移是指个人会把学得的经验在遇到新情境时重新加以组合,形成比旧经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

139、自我调节学习

是指学习者系统地引导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其指向目标实现的学习。

第十二章:记忆

140、记忆15

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识记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具有选择性。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被识记。保持是以记过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

是信息的储存。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回忆和再认是恢复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提取,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将编码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予以解码输出并通过反应表现出来的历程。

141、表象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142、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43、保持

保持是已记过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即信息的储存。保持是记忆的基本过程之一。通过保持,人对识记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使自己的知识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

144、回忆

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之一,是恢复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提取,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将编码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予以解码输出并通过反应表现出来的历程。

145、再认

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结果,也是识记和保持成绩的量度。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取决于对原事物记忆的巩固程度和当前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可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两种。前者指对当前事物全面确定的再认;后者指对当前呈现的事物仅有熟悉之感。动物学习实验发现,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学习能够区分两个范畴的刺激,如辨别客体、地点或个体的特性。

146、情境记忆

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是长时记忆的一种,与“语义记忆”相对。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是个人真实生活的记忆。

147、语义记忆

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意义为参照的。

148、外显记忆

是指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的反映。加工过程受意识机制控制。其表现形式有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149、内隐记忆

亦称“自动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是指无意识机制运作的记忆。格拉夫和D.L.沙克特1985年提出。

150、感觉记忆

也称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它是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进入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151、短时记忆

是指保持短暂且容量有限的记忆。一般保持时限在20秒~1分钟之间,记忆容量为5个~9个信息单位。

152、工作记忆

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与加工的有限的资源系统。

153、图像记忆

是指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的记忆。图像记忆的存在是由斯珀林的首创性实验而被确定的,是感觉登记的一种贮存形式。

154、记忆术

是指任何牢记材料或改善记忆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记忆。从本质上讲,记忆术就是给一些原本是无意义的或任意组合的材料赋予意义,使新材料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相联系,从而便于回忆。记忆术主要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和视觉心象法。

15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也称保持曲线,是指记忆研究中记录遗忘发展进程的曲线。反映记忆保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一般规律。这条曲线说明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的速度较快,以后逐渐

减慢,最后才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还受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的程度等的影响。

156、前摄抑制

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两种中等相似度的无意义学习材料,在相同的情境中以较短的时间间隔进行学习时,最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前摄抑制。

157、倒摄抑制

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如果两组学习材料之间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

158、舌尖现象

指的是明明知道某件事,但一时回忆不出来的情况。该现象是由于来自环境或主体自身的一些干扰因素引起的暂时性抑制造成的。此时的遗忘可能只是暂时性的,所记忆的信息仍然保存在那里,只是一时提取不出来而已,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第十三章:思维

159、思维16

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把思维称为高级认知加工的提法是指相对于感知觉、记忆而言的另一种更为复杂的认知加工。思维有很多种,如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60、聚合思维

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思维。

161、发散思维10

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只有存在着几种解决方案,或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没有人知道,或不是人们都同意这是最好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是创造力水平的决定因素。

162、创造性思维

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163、表象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164、原型

是指最能说明概念的典型实例。原型是事物的最初模型,即最先形成的原始的形态或类型。

165、推理

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构成的,并依据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已知确立未知的思维过程。

166、前提气氛效应

是指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某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结论的现象。

167、赌徒谬误

是指罗特在研究中发现的某些被试出现类似赌徒的惯常想法。即“赢多了就有可能要输,输多了就有可能要赢”。有此观念者认为,机遇是变化不定的,若某次努力失败,则下一次有可能成功;若某次努力成功,则以后有可能失败。

168、算法式

是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169、启发式

是由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的一些经验规则。与算法式不同,启发式并不能保证得到答案,但这种缺点可以通过其容易且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补偿。

170、手段-目的分析

问题解决者不断地将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比较,然后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

171、顺向工作

也称顺向推理(working forward),是指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逐步扩展已有的信息直到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单选题]用经济学的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交换理论 C:认知相符理论 D: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是: A:力量 B:活动向度 C:好恶评价 D:智慧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当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然后更容易接受一项大的、不合意的要求,这被称 为: A:门面效应 B:登门槛效应 C:巴纳姆效应 D:宽大效应 参考答案:B 4:[单选题]其他人在场增加了人们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这被称为: A:旁观者效应 B:责任分散 C:从众效应 D:社会干扰效应

=================================================================================================== 参考答案:B 5:[填空题] 1.实验法可分为、模拟实验和自然实验三种。 2. 社会化的过程是和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3. 在许多情况下,是人们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4. 态度改变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强度改变和_______。 5. 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况就是。 6. 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即人际沟通)中,55% 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 7. 导致群体极化发生的因素为。 8. 第一印象形成中最要的维度是。 参考答案: 1.实验室实验 2.个性化 3.社会比较 4.方向改变 5.认知失调 6.身体语言沟通 7.信息充分 8.好恶评价 6:[论述题]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院06级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才。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学校、科研以及相关的其他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热爱心理学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了解心理学的前沿知识、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知识、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和良好的课题教学技术,能胜任各级学校的心理学教学和心理辅导工作。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问卷设计、数据处理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能力及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 5.掌握一种外国语,通过双语课程教学,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借助外语从事心理学的科研工作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 外语、计算机、体育、语言文字能力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 7.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学、科研素养。 二、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71.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核心课程 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神经科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教学法、学校心理辅导、中小学生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学大作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小学期期末作业(2011年7月) 自我个性(人格)分析 学号: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耿亮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英1001_____________ 2011年7月6日

自我个性(人格)分析 一、什么是人格 1、个性的定义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态度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即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的。个性一词最 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 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的简称,在西方又称。 个性,在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G.W.Allport)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 认为:“人格是的全部品质。”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 预测一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 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2.个性的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个性倾向性 ——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 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它 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 ——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能力,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气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大部分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后天的教育,就像各种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气质的人一样;性格。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性格有。 3)自我意识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心理学第一至五次作业答案

1:[多选题] 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干扰的影响。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参考答案:AB 2:[多选题]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包括()。 A:迁移作用B:原型启发作用C:定势作用D:动机作用参考答案:ABC 3:[多选题]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参考答案:ABC 4:[多选题]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B:情绪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注意过程参考答案:ABC 5:[论述题]简述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型? 参考答案:(1)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创造主体已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信息,开始尝试和寻找初步的解决方法。2)酝酿阶段。个体表面上暂时搁置了问题,实际上潜意识仍在继续思考。(3)明朗阶段。经过酝酿期,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4)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把抽象的新观念进行具体操作,提出详细、具体的解决方法。 6:[论述题]简述知识和智力的联系? 参考答案: (1)知识和智力同时存在于一个认识活动中。(2)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3)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 7:[单选题] 当灰色的长方形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时,人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这种现象叫( )。C:对比D:后象参考答案:C 8:[单选题]神经系统是由( )构成的A: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参考答案:A 9:[单选题]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A:知觉 11:[单选题]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 A: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参考答案:A 1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A:能力参考答案:A

全国应用心理学院校排名

全国应用心理学院校排名 1、专业简介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应用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2、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 3. 专业主要分支 分支领域:工业/组织心理学,临床/咨询心理学(区别在于临床取向),医学/健康心理学,消费/商业心理学,环境/社区心理学,司法/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4.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够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应用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最新研究方法与技术,能独立完成应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或现场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应用心理学教学或研究工作,并能在实际部门从事有关应用心理学的工作。 5、推荐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专业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北京师范大学 A+ 2 浙江大学 A+ 3 北京大学 A+ 4 西南大学 A+ 5 华东师范大学 A 专业录取分数统计分析 2008,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 报考学科门类(专业) A类考生* B类考生* C类考生* 总分单科 (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

大学生情感心理学作业

情感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摘要:主要简述一下爱自己的重要性,如何爱自己,从而明白爱自己为什么是爱别人的前提,推己及人学会爱别人。作为恋爱中的大学生应该明白如何关注对方的关切,相互了解

理解彼此,做到爱自己爱对方,让爱自然。 关键词:爱自己爱别人理解意识清醒关切自信信任方法学习 爱自己才能爱自己 正文: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言简意赅即只有好好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才有意识,才有真心,才知道如何爱别人,才能让所爱的人幸福。 一.为什么要爱自己? 爱自己就是:我准备不作任何评价或批判,接受构成我的一切和我所做的一切。爱自己就是:我给予自己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让我经常能和自己亲密接触。爱自己就是:我要体验和说出感动我、对我重要的东西,让我和别人越来越能看清我。爱自己就是:我要和我自己建立一种同情、关心、理解和友好的关系。爱自己就是:我是我自己的生活的主人,我理解和认识我每次的经历,并承担责任。爱自己就是: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是什么样的人,而且依据的是我自己的而非他人的价值观。爱自己就是:我给自己的生活一个方向,并持之以恒地朝向这个方向进发。比如“我要变得清醒”。爱自己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我要绝对忠诚于自己并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要过一种清醒的生活或想变得幸福,做到自爱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自爱就是面对自己,与自己进行沟通,就是你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只有从这点出发你才能发现,什么阻碍了你的幸福之路,什么能真正使你幸福,你需要什么来使生活得到满足。 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幸福。否则的话,你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其实少的就是你自己。而没了你自己你就不能再发展,因为为了使自己得到发展,首先你必须知道;你在哪里?什么构成了你的全部?你的过去对你有何影响?你需要哪种发展来找到生活的使命?因此不断地与自己接触是很重要的,从而你能感受到你身上发生的一切。你受到的感动、感触以及你身体里不对劲的地方。你身上发生的事情,要比你周围发生的更为重要。你会看到,当你听从内心时,你也就会更好地应付外界生活。 你的内心、你的内在真实是你每天能有所作为的源泉。重要的是,要把自己与之联系起来,以其为出发点生活。如果你不和自己的内在真实相联系,你就会

全国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

全国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 (2011-01-28 14:12:21) 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acheron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 科 2 北京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 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 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 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10*上海师范大学*在安徽是二本但在上海是第一批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备注:一级学科下分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有一级 学科的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指该校在基础、发展、应用三个专业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体现了该校心理学科的成熟。 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 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西南大学[0114]《咨询心理学》网上作业及答案

西南大学[0114]《咨询心理学》网上作业几答案 1、协商期望是心理咨询()阶段的问题: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追踪阶段 1. 2. 3. 4.初期阶段 2、国内最早的危机干预机构是(): A:北京危机干预服务中心B:上海危机干预服务中心 C:南京危机干预服务中心D:广州危机干预服务中心 1. 2.南京危机干预服务中心 3. 4. 3、()是指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围绕改变来访者所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A:指导关系B:咨访关系C:治疗关系D:医患关系 1. A. 2. 3. 4.咨访关系 4、( )不属于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含义。

1.心身一体的观点 2.整体性的观点 3.唯物主义的观点 4.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5、人数在20~35人之间的团体属于(): A:大团体B:中团体C:密集性团体D:常态性团体 1. 2.中团体 3. 4. 6、表达技术科分为内容表达和(): A:情感表达B:内容解释C:面质D:情感反应 1. 2. 3. 4.情感表达 7、爱德维希将枯竭的典型症状分为()、停滞、失望、淡漠四个阶段: A:倦怠B:激情C:热情D:迷失 1. 2.

3.热情 4. 8、以下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A:WAIS-RC B:SPM C:EPQ D:SAS 1. EPQ 2. 3. 4. 9、交互分析最先由心理学家()提出: A:艾瑞克·伯恩B:米纽琴C:沃尔特D:麦克·怀特 1.艾瑞克·伯恩 2. 3. 4. 10、尊重的前提是(): A:接纳B:有礼貌C:共情D:温暖 1. 2.接纳 3. 4. 11、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西南大学心理学重点学科之基础心理学

西南大学心理学重点学科之基础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 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黄希庭教授。 黄希庭教授,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5年被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领衔申报普通心理学硕士点成功,1989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同年领衔申报普通心理学博士点成功,继之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9年领衔申报普通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成功,2002年领衔申报心理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成功。现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和校理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政协常委,多所著名大学兼职教授。其学术成就主要有:在中国开创了人类时间认知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并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8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4部教材分别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专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2年1月23日,教育部颁文确定原西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由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黄希庭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现有14名教授、7名副教授和9名讲师,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6人,老中青相结合,建立了学缘结构良好的学术梯队。此前,该学科点于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形成了时间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及人-机-环系统中人因素研究四个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四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有些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例如,黄希庭教授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同行专家广泛引用,受到高度评价,20余篇论文被PA刊载;人格心理学方向中对青年价值观与教育的研究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认知心理学方向承担的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结题鉴定时,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认为该方面的研究是跨学科的前沿性课题,有创新和突破;人工只能及人-机-环系统中人因素研究是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在人类工效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上体现了心理学研究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取向。该学科点已主持了15项国家级、35项省部级、7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科学学报》、《计算机科学》及“Memory and Cognition”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70余篇论文被PA、SCI、EI收录,3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同时,该学科点与国外一些科研机构,例如,Yale University、West-Virginia University、London University、Toronto University 等大学的心理学系(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关系。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方面有相当的

最新大学生心理学作业——对心理的认识

对心理的认识 心理学,一门富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乍一看觉得内心情绪的活动和体验这种感性的东西和统计学生理学这种理性的东西毫无关系,但是它们却在心理学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调和。 心理学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举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很多人都很喜欢做心理测试,通过回答一道道有趣的问题,就能洞悉你内心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测测你内心中的阴暗面”、“你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也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很多心理测试都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但是这个现象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大众对于心理学的爱好。 而在其他各领域中,心理学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医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治疗。而20 世纪以来,人们不仅注重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完整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崇尚预防医学,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包括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经济理论中,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在教育事业中,认知论在学习和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社会心理因素使得教育理论面貌一新。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是从《犯罪心理》开始的。我承认这有点烂俗:看美剧《犯罪心理》,然后就对心理侧写很着迷。最初我认为心理学是以研究他人行为、心理为目的的学科,心理学往往能够洞察人的内心,分析人的性格以及做事的动机。学习心理学你可以透过人的某个言行继续分析他背后的动机,结合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你对他的了解,很容易就能看清楚这个人,而今才发现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说:“Know yourself!”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想而不是这样想。在进化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我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为了能获得比较正统的心理学知识,我开始看布伦特·E.特维所著的《犯罪心理画像》,但是这本书十分枯燥,不过这也让我明白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完备的理科的严谨性和体系性。后来又看了Jess Feist和Gregory. J. Feist所著的《人格理论》和钱铭怡所著的《变态心理学》。这两部书都是用一些实际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给我这个心理学入门学生一个心理学,尤其是犯罪心理和人格理论的大致的轮廓。 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在北京的一个朋友现在在做心理咨询师,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有时会从各个细节上通过心理学的理论来推理人和事,这有点像《Lie to Me》中的Dr. Cal Lightman,只是没有那么神奇罢了。比如通过车贴来分析车主的性格:比如贴着“别追我,已婚”的车主多半很有幽默感;“新手上路,禁止恐吓”的车主比较胆小,性格温和;“越催越慢,再催熄火”的车主比较叛逆。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看《非诚勿扰》,一个男嘉宾刚上场,他就推断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唯成功论的人,对名誉极度看重。事实证明果然如此,那位男嘉宾抛出了“不成功的男人就没有资格……”的言论。心理学真的是一门神奇的学科,起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这样的。虽然不是“读心术”,但是推断人内心活动的能力确实令人佩服。我在大学生活中遇到过不少问题,常常困惑为什么在心理问题上许多想法是矛盾的,许多心理障碍今天刚刚克服明天又有了。这学期阴差阳错的选了“大学生心理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中对心理学又有了其他的理解,课上老师讲到大学阶段的心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当外在物质满足不了内在

大学心理学题库完整

第一章心理学是什么、研究方法、研究容、研究任务、主要流派 一、判断题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答案:错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答案:对 观察法是在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下,通过被试的外部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答案: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答案:对 1879年,德国人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答案:错 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答案:对 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答案:错 被人脑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答案:错 从人的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容可以看出: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答案:对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答案:对 精神分析学派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并特别强调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错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答案:对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答案:错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答案:错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答案:错 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受差异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答案:对 二、填空题 心理学是研究___及其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心理现象、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过程和()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

西南大学17秋[0398]《心理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7秋[0398]《心 理学》作业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 1.知觉 2.感觉 3.对比 4.后像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1.斯皮尔曼 2.卡特尔 3..瑟斯顿 4.吉尔福特 3、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1.爬山法 2.逆向工作法 3..手段—目的分析法 4.尝试错误法 4、 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 1.复杂性 2.抽象性 3.个别性 4.不确定性 5、记忆过程包括()。 1.识记、保持和遗忘 2.识记、再认和回忆 3.识记、保持和联想 4.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6、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1.安全需要

2.爱与归属需要 3.自我实现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7、一个人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 1.个性 2.性格 3.气质 4.能力 8、下列不属于基本需要的是( )。 1.安全需要 2.尊重的需要 3.爱与归属需要 4.认知的需要 9、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 1.复杂性 2.个别性 3.抽象性 4.不确定性 10、情绪与情感是以( )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1.需要 2.动机 3.态度 4.认识 11、 心理学是研究()和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1.心理结构 2.意识 3.心理现象

0398 2017秋西南大学《心理学》答案

1、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后像)。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卡特尔)提出来的。 3、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手段—目的分析法)。 4、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抽象性)。 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6、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自我实现的需要)。 7、一个人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气质)。 8、下列不属于基本需要的是(认知的需要)。 9、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抽象性)。 10、情绪与情感是以( 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1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12、善良或凶残、诚实或虚伪、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懦弱、果断或优柔寡断等,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 13、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是(再认)。 14、一个戴过眼镜的人在换了一副新眼镜后开始会不习惯,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这是(知觉适应)。 15、梦境一般出现在哪个阶段( 快速眼动阶段)。 16、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5~9 )。 17、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是(再造想象)。 18、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时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这种现象是(自主运动)。 19、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著名概念是(最近发展区)。 20、连接人脑两半球的是(胼胝体)。 2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轻度叫(绝对感觉阈限)。 2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23、善于把开始的事情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坚韧性)。 24、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2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但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这种特性是知觉的(恒常性)。 26、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记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27、(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28、(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首要心理特征。 29、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冯特)。 30、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现象的科学。 31、奥尔波特将一个最典型的最具有概括性并对一个人的各个方面行为均产生影响的特质称为(首要特质)。 32、人们在认识和活动效率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称之为(能力或智力)的个别差异。 33、学生听课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无意注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心理学B1-5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心理学B1-5次作业

护理心理学B(2008版)第一次作业 1. 以当前为终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溯既往的研究方式是 D.回顾性研究 2. 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 A.激情 3. 以下哪一项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 B.需要 4.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个性倾向性 D.注意 5. 从远距离观察某一棵树时,虽然落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较小,但并不改变我们对其实际大小的知觉,这是因为知觉的 D.恒常性 6.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护理对象与护士 7.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B.冯特 8.科学心理学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成立为标志,诞生于 C.1879年 9.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属于 E.个性心理 10.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的地点是

D.德国莱比锡大学 11.人们欣赏自然景色、赞美祖国山河、鉴赏艺术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属于 D.美感 12.关于遗忘曲线,正确的是 A.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 13.“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说明 E.感觉的适应 14.护理心理学横向研究最关键的前提是被试者必须具备 E.可比性 15.以下哪一项不是知觉的基本特性 E.间接性 16.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E.以上都是 17.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 D.意志过程 18.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被公认为最严谨的科学方法是 A.实验法 19.以下不宜界定为研究方法的概念是 A.个案法

2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过程 D.需要 21.人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 扩散,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22. 在音乐的伴奏下拔牙,疼痛似乎减轻了,这种现象是 C.感觉的相互作用 23.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B.想象 24. 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心理现象的实质 D.心理活动可以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 25. 在感觉适应现象中,哪种感觉最难适应 C.痛觉的适应 26. 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哪一心理现象的特点 E.心境27. 以当前为起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未来的研究方式是 C.前瞻性研究 28. 个体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机会迅速而合理地采取行动,体现意志的哪一种品质 B.果断性 29. 情感与情绪相比较,更具有 D.稳定性和

大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 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般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是个体心理,二是社会心理 1、心理现象: (1)心理状态:注意、意识、无意识 (2)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动力:需要和动机、兴趣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4)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2、心理本质 大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简单了解,这是了解气质理论的基础)P8 2、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应该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还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平衡发展,人格才健全。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主张心理学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而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反应,由此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3、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 第二章 1、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条件:(简单知道)适应性运动的出现、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变得轻微而 缓慢 4、无意注意:(概念)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注意。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强度、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件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和兴趣、已有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身心状态) 6、有意注意(概念):指有预定的目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后注意(概念):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就是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 无意识的特点: (1)、自发性 (2)、隐蔽性 (3)、非理性、非逻辑性 (4)、持久性、稳定性)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13

《心理学》期末试卷A 一、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含义(50分)。 答:(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的起源:内外因相互作用,同时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认知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

大学心理学整理版资料

(只供参考,试题只是个人整理)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是中枢;颞叶是中枢;枕叶是中枢; 顶叶是中枢。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3、“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在人心理产生中的制约作用。 () 4、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机制。() 5、知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6、上课时学生被外面传来的歌声所吸引,这是注意转移的表现。() 7、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8、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影响通过有意识记而接受。() 9、意志行动有明确的行为目的。() 10、情绪是人和动物都有的。() 五、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3.气质类型的构成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言、运动、智慧听觉视觉躯体感觉 2、视觉听觉 3、有意注意意志努力 4、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6、面部表情身段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