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作家的话语立场

论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作家的话语立场
论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作家的话语立场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话语标记ppt文本

主要内容 一.话语标记语的界泄及识别 二、话语标记语的名称 三、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角度 四、研究派别及国内外部分研究 五、总结 1.话语标记语的左义及特征 1.1话语标记语的定义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它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 话语标记语这一说法是由Schiffrin提出的,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 冉永平(2003):英语中well, oh, you know, you see, I mean,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as I said 等和汉语中“你知道”、“大家知道"、“我的意思是“、“也就是说"等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我们统称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 1.2话语标记语的特征 从形式上看,话语标记语主要由以下三种语言单位充当:①词,如:now, well, like, anyway, so 等;②短语,如:in other words, in addition to? in short, after all 等;③句子,如:you know, I think > you see> that is to say 等。 从词尾变化上看,像介词、冠词一样,它是固立的语言形式,没有性、数、格的变化。如:like 不会被说成likes> liked等;that is to say不会变成复数形式those are to say。 从位麗上看,大多数话语标记语位于它们所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即位于第二个分句的句首, 有时也会夹在一句话中间。 (1)Jolm can't go. And Maiy can t go either. (2)We were late in getting up. Anyway, we attended the lecture on time? (3)A: Susan s not coniuig today. B: After all, Tom's in town. (4)A: I hope you manage to do some work today. B: Oh. I ha\-e been workuig. Fm workuig on Sandy's talk. I mean, my talk in Sandy's class. (5)Rose: You like this woman? You used her several times? Jack: Well, she had beautiful hands, you see? Rose: I tliiiik you must have had a love afiair with her... 从功能上看,话语标记语本身不添加任何话语内容.对话语表达的命题不产生影响,但能衔接句子结构,从整体或者局部上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意图,表明对信息、观点的认识状态。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话语标记“你看”的变体

话语标记“你看”的变体 本文探讨话语标记“你看”的相关形式。通过分析“你看”的重叠形式、“你看+代词”和“你+否定词+看”三类形式,探讨“你看”与相关变体形式的关系。 标签:话语标记“你看” 变体主观化 董秀芳(2007)论及话语标记演变过程的共性,其中包括语形上的变化。她认为话语标记的形式可以不稳定,例如话语标记“别说”存在变体形式“也别说、可也别说、倒也别说、您/你别说”等等。刘丽艳(2006)探讨了话语标记“你知道”的三个语用变体“你知道吗”“你知道吧”和“你知道”。陈丽君(2010)考察了话语标记“我给你说”的演变过程,指出“我说”“我给你说”“不是我说你”几个相关的话语标记在有些场合可以互换,但又分别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同时指出,“目前,对于话语标记变体的研究还较少有人涉及”。 本文探讨与“你看”这一话语标记有关的变体形式。 一、“你看”的研究现状 刘月华(1986)列举了“说、想、看”的特殊用法,指出“‘你看’有时也可以引出说话人的看法,……含有不满、责备、嗔怪的意味”,但对此问题未作深入分析。 有学者从情态角度研究这类话语成分。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口语里的系动词和一些心理动词,前面加上指示词或人称代词,用来表明说话人的能愿、态度、评议。陈振宇、朴珉秀(2006)将“你看”分为表示认识情态、充当非现实标记的“你看1”和提请注意、充当现实标记的“你看2”。李君、殷树林(2011)和殷树林、李君(2011)分别探讨了“你看”作为提醒标记和征询标记的用法。 不少学者运用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理论,从历时角度建构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如曾立英(2005)、董秀芳(2007)、张旺熹、姚晶晶(2009)等。曹秀玲(2010)从构式语法化的角度探讨汉语“我/你V”系列话语标记的形成及其制约机制,提出主谓结构是话语标记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一定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孙利萍(2012)讨论了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内部构成、分布特征及管界等形式特征;意义的程序性及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等语义特征。 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与“你看”结构相近的话语形式。例如,郑娟曼、张先亮(2009)和李宗江(2009)分别探讨了表责备义的话语标记“你看你”和“看你”类话语标记。李治平(2011)探讨了“瞧(看)你说的”形式。 可以看出,对于“你看”类话语标记的研究正在不同层面展开,但仍有一些问题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探讨话语标记“你看”的变体及其形成动因。通过分析“你看”的重叠形式、“你看+代词”“你+否定词+看”三类形式,初步探讨“你看”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 榆树四小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时期,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自己四十余年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著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主要谈论了教育目的、改革旧教育、教与学的原则、分科教学法及学制体系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现今的教育体制的设置和形成不可谓不深远。而他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有着夸美纽斯时代的特殊背景。进行教育改革必定是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欠缺和不足,这才呼吁杰出的教育先行者出来为教育改革和未来状况做出设想。其时的欧洲社会,虽然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但经院习气依旧十分浓厚,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呆板落后,教学管理混乱无序。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就描述说是:学校里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都急急离开学校,跑到手艺工人的工厂,或找别种职业去了。然而,这样的学校,穷人子弟依然难以进入。对旧教育的不满以及对穷人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情,夸美纽斯提出了学校改革及普及教育的思想。 夸美纽斯提出的学校改革及普及教育的思想是他近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而这里则主要从《大教学论》这本书的第九章《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来分析展现这一观点。在这一章内容中,夸美纽斯从六个方面对他的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大多数是积极的,进步的,甚至超前的。但也有一些观点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在夸美纽斯的眼里,一切都青年男女既包括有钱有势的,也包括一切城镇乡村的;既包括富贵的,也包括贫贱的。他认为,所有的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首先,我们都是“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夸美纽斯说: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既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所以,他们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境地,即在适当地吸取了学问、德行与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此生,并且好好地预备来生。他还说:上帝自己常说。他对人毫无偏袒,所以如果我们允许一部分人的智性受到培植,而去排斥另外的一部分人,我们就不仅伤害了那些与我们自己具有同一天性的人,而且也伤害了上帝本身,因为上帝愿意被印有他自己的形象的一切人所认知,所喜爱,所赞美。在这方面,人们的热情是会与那燃着了的知识火焰一同增长的。因为我们的爱和我们的知识是成正比的。夸美纽斯的这一见解是超前的。虽然他意在说明人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这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人人平等”也无什么区别。 其次,教育像太阳。夸美纽斯说: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话语标记语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主要内容 一、话语标记语的界定及识别 二、话语标记语的名称 三、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角度 四、研究派别及国内外部分研究 五、总结 1.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及特征 1.1 话语标记语的定义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它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 话语标记语这一说法是由Schiffrin提出的,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 冉永平(2003) :英语中well, oh, you know, you see, I mean,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as I said 等和汉语中“你知道”、“大家知道”、“我的意思是”、“也就是说”等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我们统称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 1.2 话语标记语的特征 从形式上看,话语标记语主要由以下三种语言单位充当:①词,如:now,well,like,anyway,so等;②短语,如:in other words,in addition to,in short,after all等;③句子,如: you know, I think,you see,that is to say等。 从词尾变化上看,像介词、冠词一样,它是固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性、数、格的变化。如: like不会被说成likes,liked等; that is to say不会变成复数形式those are to say。 从位置上看,大多数话语标记语位于它们所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即位于第二个分句的句首,有时也会夹在一句话中间。 John ca n’t go. And Mary can’t go either. We were late in getting up. Anyway, we attended the lecture on time. (3) A: Susan’s not coming today. B: After all, Tom’s in town. (4) A: I hope you manage to do some work today. B: Oh, I have been work ing. I’m working on Sandy’s talk. I mean, my talk in Sandy’s class. (5) Rose: You like this woman. You used her several times.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导读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 (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郑静(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处,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专著《大教学论》中,他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其教育目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 历史地位。 【关键词】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泛智论;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亚里斯多德首先提出“自然教育”以来,这一原则已为许多教育思想家所接受。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第一个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592年他生于一个磨坊主的家庭,这正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他16岁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毕业后入德国赫尔朋大学神学系、海德堡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他研读了古代思想家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产生了在人民中间传播知识的民主愿望。1614年,他大学毕业回国,主持捷克兄弟会的文法学校,开始了他一生的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伟大事业。 1628年,由于战乱,他迁居波兰避难。侨居波兰期间,他一面主持一所古典中学的工作,一面从事教育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教育遗产,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想,写出了大量教育专著和教科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他大量的教育专著中,《大教学论》成就最高,尤引人注目。《大教学论》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主要思想 (一)教育指导原则 在《大教学论》中,始终贯串着一个核心指导原则,即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 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强调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的恰切的秩序。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强调遵守合适的时机。为此,他还列举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 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身心特点。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自然本性去进行教育,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夸美纽斯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划分儿童的学龄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他向自然引证:一年有四季,四季循环有序,依次相连,因此儿童的“全部期间应当分成四个明显的阶段,即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我们应给每期分派六年的光阴和一种特殊的学校”。[1](P19) (二)教学理论 作为教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专著《大教学论》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阐述,并以课程论、教学过程论和教学组织形式论等基本思想展开。

话语标记论文:话语标记语用分析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论文:话语标记语用分析语用功能 【中文摘要】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已经成了语言研究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个领域。经研究发现,即使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删除也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及其命题内容,但却影响其语用得体性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关系。这一事实表明,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不是出于句法或语义上的需要,而是出于语用方面的需要。言语交际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恰当地运用话语标记语。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并以PETS口语测试的考生为 研究对象,首先是讨论了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及定义,在理论研究的基 础上,继续探讨了学习者在公共英语口试测试中为什么频繁地使用话语标记语,以及分析了考生们在公共英语测试中进行口语交际时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并在现有的口语交际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 实例让学习者们深刻地理解了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并提出了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language study of discourse markers has become a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Discourse marker is a kind of common phenomena in spoken language, which usually does not constitute the truth value of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discourse. But it mainly provides the clues with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comprehension, and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教师读书随笔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 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

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

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语用功能(周明强)

2013年11月 第6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vember 2013No.6 收稿日期:2013-09-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YY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740125) 作者简介:徐蕾(1991-),女,浙江余杭人,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周明强(1956-),男,浙江安吉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语用功能 徐蕾1,周明强 2(1.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杭州311121; 2.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 要:“等于说”是具有明显的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语,它在语篇连贯和人际认知方面 都有特定的功能。在语篇连贯方面,视“等于说”出现位置的不同,分别具有延续和转换话轮的功能;在引导人们理解话语意义方面,“等于说”具有详述解释和话题化的语用功能。在人 际认知方面 ,“等于说”具有强化和监控认知语境的功能,视听说双方对背景信息掌握情况的不同,“等于说”可采用不同的话语标记语使用模式。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 ;“等于说”;话题化;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3)06-0009-07 日常口语交际过程的随意性、交际双方的互动性、语境假设具有的动态性,造成了语言表达的不 连贯性和不完整性。因而说话人常常要根据语境的动态变化、 听话人的认知心理有意识地选择简单的话语表达式、语音停顿等语用机制来辅助完成理想的表达。话语标记就是这类语用机制中的一种。“从交际功能上说,它能提供理解说话者与命题内容之间关系的信息,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的意 义作出正确理解。”[1]研究话语标记在话语表达中所发挥的特有的语用功能,对于揭示交际主体的认 知心理轨迹, 还原话语的实际语用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等于说”就是具有这种语用功能的一种话语标记语。廖秋忠早在1992年论述换言连接成分定义时,就对“等于说”“换句话说”等话语标记语有 过讨论,认为这类连接成分主要是用来“明确表达语言片段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传承关系”[2],可见 “等于说”作为话语标记语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是,对“等于说”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再作进一步的深入讨论。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展开 讨论,考察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基本特征、使用模式,以及在语篇连贯和人际认知方面所发挥的语 用功能。 一、“等于说”的基本特征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等于”[3]168和“说”[3]510均定为动词,“等于说”就是由两个动词 凝固而成的短语形式。在两个动词凝聚成短语的过程中,“等于”和“说”的意义都随之消失,并不表 示实际的意义。在自然口语中,“等于说”已经不再单纯地表示逻辑语义关系,而只用作辅助小句或段 落的衔接,出现了弱化现象,其作用类似一个连词。例如①: (1)后来到初一,等于说獉獉獉 五年级到六年级呀之间,六年级根本没上,直接上的初一。(摘自国家语

话语标记语And的语用功能研究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月 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 January 2011 [收稿日期]2010-11-10 [作者简介]杨晓红(1974-),女,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p 外语研究 话语标记语And 的语用功能研究 杨晓红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and ;语用;信息 [摘 要]话语标记语是一种明示语言标记,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契关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标记语没有逻辑属性,编码的是程序信息,不涉及话语概念表征的内容,但对处理话语的命题意义起语用制约作用。文章依据关联理论,从认知推理的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语and 在自然语言交际中丰富的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1)01-0125-05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 arkers)在各种自然语言交际中运用非常之广,使用非常之频繁。如英语中有you see ,w el,l act ua lly ,li ke ,and ,i n o t her wo rds 等;汉语中有/我想0、/你知道0、/我跟你说0、/幸亏0等等。语言研究者们对此类语言结构所使用的术语也不一而足。如小品词(parti c les)、连接词(con j unctions)、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s)、语用标记语(prag m a tic m arkers)等等。本文采用美国G eo rgetown 大学语言学系教授谢夫林(Sch iffri n)等人的用法,称之为话语标记语。Sch iffri n(1992:363)曾指出,话语标记语不仅对于话语连贯和交际能力非常关键,而且对话语标记的分析也有益于语法结构的探讨。对话语标记语在语篇整体中的作用(书面的和口头的),传统的分析法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途径。结构主义着重形式,认为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显示语言编码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功能主义侧重语言的功能,认为语言是行为的产物,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标记行为单位之间的关系,所以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着眼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实现。运用这些方法均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效。冉永平在5国外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6(2000)一文中全面评述了相关研究成果。对话语标记语在自然语言中的丰富的语用功能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的,国外学者 D.B l ake m ore (1987,1992,2002)为第一人。在R ele -vance and L i nguistic M ean i ng:T he Se m antics and P ragm ati cs o f D iscourse M arker(2002)一书中,B lake m ore 依据Sperber 和W 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区分了两类编码信息)))概念信息和程序信息,并根据程序信息在推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阐明了一些话语标记语如but ,ho w ever ,nevertheless 之间的细微差异,为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拟依据关联理论,参照B lakemo re 的研究思路,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and 的语用功能进行探析,旨在揭示看似简单的and 在自然语言运用中灵活多变的语用功能。 二、理论依据 关联理论(R e levance Theory)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试图对话语表达和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Sperber 和W il son 的新交际观是基于Fodo r (1983)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的。F odo r 认为人的大脑内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是输入系统(i nput sy stem ),负责处理听觉、视觉和语言解码;另一个是中心系统(centra l system ),负责接受输入系统和记忆中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推理处理。Spe rber 和W ilson(1986/1995)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明示和推理是同一过程的正反两面。对于说话人来说,交际是一种保证取得关联的明示行为;而对听话人来说,交际是一个识别说话人意图的推理过程。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及两条笼统的原则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 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吻 合; 交际原则)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 &W ilson :1995:260) 而对于关联这一定义,Sperber 和W ilson 是从认知效果(cogniti v e effec t)和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P rocessi ng e-f fo rt)两个方面来定义的。认知效果产生于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有三种可能性:a .新信息和现有的语境假设结合产生

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Abstract:Discourse markers (hereafter DMs) are pervasively used in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pragmatic functions-repair function and politeness function.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enables speakers to make logical and coherent utterances. Key words:discourse markers;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unctions I. Introduction When paying attention to spoken English, one will notice a group of lexical expressions in utterances. They do not convey any propositional meaning, but they are part of a discourse segment. These expressions are called discourse markers (DMs). DMs have very important pragmatic functions in communication. Many scholars (Schiffrin, 1996; Fraser, 1987; Blakemore, 2001) have showed keen interest in DMs and som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searches in an attempt to name and define these lexical express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repair function and politeness function of DMs. II. Properties of DMs The first and most established study of DMs is reported in Schiffrin(31). She defines DMs as “linguistic elements that signal relations and participation framework levels of the discourse”. To get a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DMs, we can look at the following basic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 DMs: they are free morphemes; they are more often used in spoken language; they are used to express speakers’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 and to make utterances more fluent; they do not contribute to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If a discourse marker is removed from an utterance, the utterance will not become ungrammatical or change its meaning. III.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Ms There is no agreement 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Ms. In China, Ran Rongping (58) mainly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well”, that is, face-threatening mitigator, markers of hesitation, markers of lacking information, and markers of repair. Since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Ms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are to add discourse coherence, a good command of employing DMs can make our conversation more lively, personal and genuine. And this study will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repair function and the politeness function. A. Repair Func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we often find that the speaker may have a slip of tongue or a slip of ear; he may choose incorrect words or misunderstand what the other has said. In such cases, the speaker or the hearer may “repair on line”.Bois put out four kinds of repair markers: reference editing (that is), difference editing (rather), error editing (I mean), and sta tement editing (well). The insertion of “well” in the discourse may fulfill the function of editing. For example: “The author stands for, well, is in favor of gun control.” The function of well is used to correct the mistake made by the speaker. The speaker may wake up to something incorrect in his utterance, for example, the slip of the tongue, a wrong use of a word or a wro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