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概念

“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表示“免除瘟疫”的意思,而当时的瘟疫即指各种传染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发现了许多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的疾病或现象,例如:过敏反应、器官移植排斥、肿瘤的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它们不能用传统的“抗感染”来解释,甚至根本与感染无关。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免疫”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现代免疫的定义是指身体识别“自己”与“非己”物质,并对“非己”物质加以排斥和清除,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

免疫是机体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功能。

所谓的“非己”物质,可以是从身体外部侵入体内的微生物,也可以是移植到体内的器官、突变的肿瘤细胞等内部所有非正常成分。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军队,既要防卫、消灭国外的侵略者,也要监视、抓捕国内的分裂分子,才能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全。

所以,人体的“免疫”如同国家的“国防”一样重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掌管和执行这些重要功能的部门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免疫防线的构成

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

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后天性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第一、二道防线,就好比杀毒软件本身;第三道防线就好比专门的病毒、木马专杀软件。只有三道防线同时、完整、完好发挥免疫作用,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充分的得到保证。

第一章-微专题1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考点及要求:(1)参考系质点(Ⅰ);(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2.方法与技巧:(1)通过比较路程与位移、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把握概念实质;(2)知道采用比值定义加速度的方法. 1.(质点)(多选)2016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我国的跳水体育健儿正在进行刻苦的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成绩,教练员和运动员认真分析训练视频,对于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运动员的跳水动作时,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B.研究运动员与跳板接触过程中跳板的弯曲情况时,可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C.为了提高训练成绩,不管分析什么问题,都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D.能否把运动员看成质点,应根据研究问题而定 2.(位移和速度)(多选)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 km,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用时间为5 min,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 km,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率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位移是9 km B.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路程是9 km C.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 km/h D.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率是150 km/h 3.(位移和速度)设高度为H的运动员正在进行100米短跑且就要到达比赛的终点处,有一摄影记者用照相机拍摄下了运动员冲刺的一幕.已知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 的多少)是16,快门(曝光时间)是1 60秒,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人的高度为h,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的宽度是ΔL,则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运动员的() ①100米成绩②冲刺速度③100米内的平均速度④冲刺时1 60秒内的位移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速度和加速度)(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有加速度,物体的速度一定在增大 B.物体有加速度,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有可能不变 C.加速度为正值,说明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加;加速度为负值,说明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减少 D.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5.(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做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其运动状态,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A.物体的速率在增大,而位移在减小 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速率也不变 C.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达到最大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也随之减小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抗原、抗体基本概念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 (一)抗原(Antigen)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物质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抗原性(Antigenicity)。 (二)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免疫血清。 (三)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外因,决定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机体与抗原物质的斗争过程中为加速循环和排除抗原而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物质,是机体排除异体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没有抗原的刺激,机体不能产生抗体;没有抗原物质,也无法检测抗体的存在;利用抗体可以检测抗原物质。 二、抗原的性质及种类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种异体物质机体能对进入体内的异种、异体的大分子物质产生抗体,该物质与机体的种类关系愈远,其抗原性就愈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也更强。例如鸭血清蛋白对鸡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对家兔则能引起较强的免疫反应。 同种异体物质也可具有抗原性,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同一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其抗原性也有差异,例如人的红细胞有ABO血型抗原及Rh型抗原。人类白细胞和其它组织的细胞膜上也具有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抗原物质(Man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自身抗原:机体对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某些条件下,使机体某种物质、细胞或组织成分具有抗原性时,也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此具有抗原性的自身物质称自身抗原(Autoantigen),所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Autoantibody)。如自身组织变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在各种理化因素作用下,引起化学组成的分子排列和构型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服用安替比林、匹拉米洞等药所致白细胞减少,就是由于所服用药物改变了白细胞的一部分表面化学结构,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白细胞抗体(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症。在外伤、感染和炎症时,可能使隐蔽性抗原如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释放,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并非异物都是抗原,例如砂尘和一些非生物性高分子聚合物,仅能激发细胞吞噬反应而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大分子胶体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愈大,抗原性愈强(如细菌、蛋白质)。一般认为抗原分子量愈大,其表面积相应较大,接触免疫细胞机会增多,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不易排除,因而对机体刺激作用也强。一般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常在10000以上。对于蛋白质组成的抗原,其分子量小于5000~10000免疫原性很弱或完全没有。但某些低分子量多肽、如胰岛素(分子量5734),升血糖激素(分子量3800),血管紧张素(分子量1031),对某些实验动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分子量小的物质团聚成的多聚体或吸附于其它胶体(载体)表面,形成大分子表面结构时,如和蛋白质结合,即具有大分子胶体特性,可使小分子物质获得或增强抗原性,如细菌的多糖成分、青霉素等化学药物。 3.抗原的特异性各种抗原物质的化学组成虽然很复杂,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与抗体反应相结合的化学组成,仅仅是抗原物质表面的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学基因-化学结构及空间构型,称为抗原物质决定簇(基)(Antigenic determinant)。各种抗原物质各有其特异的抗原决定簇,但不同的抗原物质常含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称为类属抗原。在分类上相近的种类之间的同一类蛋白质抗原,可表现出类属抗原关系。多种物质结构的相似性,决定这些物质抗原上的类属关系,而分子结构的差异性,决定各种物质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的基础。各种特异诊断抗体的制备依靠特异性抗原物质的获得;在不易获得特异性抗原的条件下,可利用类属抗原代替。但在鉴别抗原时,应注意区分类属抗原,以免误诊。 一般认为,环状构型要比直线排列的分子免疫原性强,聚合状态的比单体强。具有大分子量的异物,无论具有何种构型,基本上具有免疫原性。但明胶和核酸免疫原性很弱或无。 免疫原的抗原决定簇是否暴露,抗原决定簇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当,对于免疫原性强弱亦有很大影响。凡暴露的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多,间距大,免疫原性也就较强。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简单的半抗原一般只能与一个抗体分子结合,是单价抗原。根据抗原分子大小推算,有100个氨基酸的多肽,约有14~20个不重叠的抗原决定簇,即有14~20个抗原结合价。 (二)抗原的种类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 目录: 1、前言 2、免疫学基本理论要点 3、免疫学基本技能要点 一、前言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教材和课时以及实验室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还略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该学科教学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简练辅助教材和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特编写此辅助教材。(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黑体字) 二、免疫学基本理论要点 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共10章,重点在1(抗原)、3(免疫球蛋白)、7(免疫应答)章 1、免疫概念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情况: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持续的病毒感染 2、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指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名词解释和理解)(建议采用更易理解的黑体字解释) 抗原的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2、抗原反应性 相关概念有:半抗原、完全抗原、蛋白质载体 3、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异物性:(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以及与贸易与应答产物结合发生反应的专一性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 4、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异物性 (2)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3)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4)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的影响(剂量、途径、次数、佐剂) 5、抗原的种类(不同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与佐剂 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TD-Ag(胸腺依赖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抗原)P12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答案(1)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 __免疫防御功能 __、__自身耐受功能 ___、 ___免疫监视功能 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 ___超敏反应 __、_自身缺陷病 ___ 、 __肿瘤 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 ___抗原性异物 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 A ) A.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 E ) A. 严重感染 B. 自身免疫病 C. 肿瘤 D. 免疫缺陷 E. 超敏反应性疾病 3. 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 .免疫监视 B .免疫自稳 C .免疫防御 D .免疫识别 4. 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 对机体有利 B. 对机体有害 C. 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 )(2002 年医师真题) A 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B .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 视 D .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 免疫系统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 细胞 D T 7.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 A T 细胞 B 、NK 细胞 C 、B 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8. B 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 A 胸腺B 骨髓C 脾D 淋巴结 9. 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 、自然杀伤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B 细胞 D 、T 细胞 10. 下列选项不属于 T 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 、CD8分子 B 、CD4分子 C 、CD3分子 D 、CD40分子 11. HIV 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 执业医真题) A.CD4+T 细胞B.CD8+T 细胞C.B 细胞D.红细胞 12. 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 (2001执业医真题) 1. 2. A 、 3. 、选择题 T 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胸腺和骨髓 B 、淋巴结和脾脏 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迟发性皮肤 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 (A ) A 胸腺B 骨髓C 脾D 淋巴结 、淋巴结和胸 腺 )A .选择性 血清 IgG 升 4. TC 细胞(CTL )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A 、CD4分子 B 、CD8分子 C 、CD29分子 5. T h 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 、CD8分子 B 、CD4分子 C 、CD29分子 6.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D ) B . C . □ 高 B D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T 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D .血清 IgG 下降 ) CD80分子 CD80分子 细胞

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概念 “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表示“免除瘟疫”的意思,而当时的瘟疫即指各种传染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发现了许多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的疾病或现象,例如:过敏反应、器官移植排斥、肿瘤的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它们不能用传统的“抗感染”来解释,甚至根本与感染无关。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免疫”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现代免疫的定义是指身体识别“自己”与“非己”物质,并对“非己”物质加以排斥和清除,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 免疫是机体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功能。 所谓的“非己”物质,可以是从身体外部侵入体内的微生物,也可以是移植到体内的器官、突变的肿瘤细胞等内部所有非正常成分。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军队,既要防卫、消灭国外的侵略者,也要监视、抓捕国内的分裂分子,才能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全。

所以,人体的“免疫”如同国家的“国防”一样重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掌管和执行这些重要功能的部门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免疫防线的构成 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

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后天性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第一、二道防线,就好比杀毒软件本身;第三道防线就好比专门的病毒、木马专杀软件。只有三道防线同时、完整、完好发挥免疫作用,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充分的得到保证。

免疫学检验 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概论+抗原抗体反应 1 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B,NK)、单核巨噬细胞、其他免疫应答细胞(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和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IgD),补体,细胞因子,细 胞黏附分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识别阶段),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活化阶段)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效应阶段)。 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应用,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技术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和标记免疫反应五种类型。 免疫检验:1)利用免疫检测原理和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2)体液中的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 临床免疫学:利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预防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免疫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感染免疫学: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控制感染的学科,传统免疫学核心。 肿瘤免疫学:研究肿瘤免疫原性、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诊断与防治的学科。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 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 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三、参考教材: 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th edition.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Janeway, 2004, 6th Ed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握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周)抗原(2学时)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专题1:运动学基本概念

微专题1: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班级 姓名 分数 (限时20分钟,每题6分,1-11单选,12-15多选) 1.对于体育比赛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跑完800 m 比赛,指的是路程大小为800 m B .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 m ,指的是位移大小为4.50 m C .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两个加时赛,共需10 min ,指的是时刻 D .足球比赛挑边时,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可以看作质点 2.(2017·江苏扬州模拟)在下列所述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C .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 D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体加速度减小 时,它的速度也减小 3.(2018·湖北七市联考)2017年7月25日,布达佩斯世界游泳锦标赛游泳比赛男子100米仰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徐嘉余表现出色,最终以52秒44夺得冠军。游泳赛道长为50m ,若徐嘉余前50m 平均速度为v 1,后50m 的平均速度为v 2,往返全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 .v 1+v 22,v 1+v 22 B .0,2v 1v 2v 1+v 2 C .0,v 1+v 22 D .v 1-v 22,v 1-v 22 4.假设从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 B .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正后方 C .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D .从飞机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 5.(2018·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联考)下列有关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质量和体积都极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 B .研究一列火车过铁路桥经历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 .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作为质点 D .虽然地球很大,还在不停地自转,但是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仍然可以把它视为质点 6.(2018·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联考)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 ) A .一定是静止的 B .一定是运动的 C .有可能是运动的,也有可能是静止的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2018·桂林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要有加速度,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 B .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零 C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 D .物体的加速度减小,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可能都在增大 8.(2018·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一定也大 B .物体的加速度大,其速度一定也大 C .物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也为零 D .物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9.(2018·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1.1运动学基本概念 教案

适用学科
高中物理
适用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知识点 参考系、质点、位移、路程、标量与矢量、时刻与时间间隔
高一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白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2、 理解质点的概念及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3、 能正确分析与建立坐标系 4、 能区分时刻与时间间隔
5、 掌握位移的概念,明白位移与路程的不同 6、 明白矢量与标量的定义及两者的区不
教学重点 质点、参考系、时间与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不与联系、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
的区不、
教学难点 对质点与参考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
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差不多学习了运动描述的一些基本概念,关于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一下如参考系、参考系的选取及运动的相对性、质点、时刻与时间间隔、 位移的概念,位移与路程的区不,以及矢量与标量的定义及两者的区不等这些重要物理量、 基础知识回顾 1、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假如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对问题 的影响能够忽略,就能够看做质点、 2、 参考系 (1)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估计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 考系。 3、位移是位置的变化量,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填“矢”或“标”) 4、速度 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 v=ΔΔtx ,其是描述物 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v =\f(x,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 二、知识讲解
一、(质一点)考与参点考解系读
1、质点 (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假如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能够忽略,就能够看 做质点。 (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参考系 (1)参考系能够是运动的物体,也能够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 静止的。 (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 (3)选取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估计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二、位移与速度 1。位移与路程 (1)定义:位移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等于质点 运动轨迹的长度、 (2)区不: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 (3)联系: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其她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
(二)考点详析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 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 抗原

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 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 2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E。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λ和Κ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整理)免疫学课程简介.

《免疫学》课程简介 Immunology 一、课程编号:060349 二、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学分:48/3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 三、内容简介: 免疫学(Immunology)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另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这些特点使本科生这批初学者,开始接触,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本大纲内容制定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结构到功能。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基本概念和当前新的进展知识。理论课教授方式包括常规课堂讲授、文献阅读、网络课件浏览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 四、选用教材: 免疫学(自编教材)

2.1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 运动 学 §2.1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1.1、参照物和参照系 要准确确定质点的位置及其变化,必须事先选取另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构成坐标系, 通常选用直角坐标系O –xyz ,有时也采用极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两轴沿水平竖直方向,另一是两轴沿平行与垂直斜面方向,第三是两轴沿曲线的切线和法线方向(我们常把这种坐标称为自然坐标), 2.1.2、位矢 位移和路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质点的位置可用三个坐标x,y,z 表示,当质点运动时,它的坐标是时间的函数 x=X (t ) y=Y (t ) z=Z (t ) 这就是质点的运动方程, 质点的位置也可用从坐标原点O 指向质点 P (x 、y 、z )的有向线段r 来表示,如图2-1-1所示, 也是描述质点在空间中位置的物理量, 的长度为质点到原点之间的距离,r 的方向由余弦 cos 、 cos 、 cos 决定,它们之间满足 1cos cos cos 222 当质点运动时,其位矢的大小和方向也随时间 图2-1-1 ) 2图2-1-2

而变,可表示为r =r (t),在直角坐标系中,设分别为、、沿方向x 、y 、z 和单位矢量,则可表示为 t z t y t x t )()()()( 位矢与坐标原点的选择有关, 研究质点的运动,不仅要知道它的位置,还必须知道它的位置的变化情况,如果质点从空间一点),,(1111z y x P 运动到另一点),,(2222z y x P ,相应的位矢由1变到 2,其改变量为 z z y y x x r r )()()(12121212 称为质点的位移,如图2-1-2所示,位移是矢量,它是从初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它描写在一定时间内质点位置变动的大小和方向,它与坐标原点的选择无关, 2.1.3、速度 平均速度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t s v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为与r 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的大小,与所取的时间 间隔t 有关,因此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当t 为无限小量,即趋于零时,r 成为t 时刻的瞬时速度,简称速 度 t s v v t t 00 lim lim 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在轨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速率是标量,

高一物理必修一运动学基本概念知识点

运动的描述 知识方法导学 世界万物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九大行星的运动、布朗运动、NBA扣篮动作、火箭升空、猎豹捕食、树木的生长、花开花落、空气流动、流水、电流、盐的溶解、电动机的转动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本章主要学习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以及物理学研究运动的基本思路、方法,如理想化、图象法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学习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注意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差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要善于用学过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运用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要有勇于探究、敢于实验、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善于交流、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中感受运动的美,感受世界因运动而精彩. 本章内容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1~2节)介绍机械运动及质点的概念,介绍如何描述位置的变化;第二单元(第3~5节)介绍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以及如何用图象描述运动.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大纲考纲要求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物理模型之一,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看作质点. 3.知道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学会在参照系上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知识要点精析 1.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宇宙中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宏观的、微观的都处在不停地运动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

高二物理必修必备知识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1)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⑴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⑵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免疫学基础复习题

2013年夏季XXXX学校《免疫学基础》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识别“自身”与“非己”有效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3、现代免疫概念: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4、抗原:是指能与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其活化产生免疫答应,即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同时又能再体内外与上述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5、抗原决定族: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 6、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7、体液免疫: 抗体(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由于抗体分布在体液和粘膜分泌液当中,这种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作用称为。 8、人工自动免疫: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干扰的措施。 二、填空题 1、免疫防御反应过高表现为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表现为引发免疫缺陷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表现为可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4、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性,又有免疫反应性性。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5、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6、列出五种免疫球蛋白 IgG 、 IgM 、 IgA 、 IgD 、 IgE 。 7、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是应答和应答 8、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识别活化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三阶段。 9、体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组成)可分为由 B 细胞主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由T 细胞主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类。 10、两种抗原物质均有抗原决定族称。 1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1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13、凡是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 以上。 14、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决定的。 15、免疫应答的反应阶段产生的两种记忆细胞是 T细胞、 B 细胞 16、IgE对肥大细胞细胞和嗜减性粒细胞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17、在预防超敏反应时,为避免接触变应原需要皮肤试验和做 体外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试验。 18、预防乙肝常用的亚单位疫苗是。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免疫只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2、记忆细胞在感应阶段中形成 3、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4、任何类型的抗原都有免疫原性,否则不能称之为抗原。

免疫学相关概念,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通过与TCR 或者BCR 特异结合而激活T 或者B淋巴细胞、诱导正性或负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正性应答导致抗体或/和效应T细胞的产生,而负性反应则引起抗原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 antigen-specific non-reactivity) ,即免疫耐受(tolerance) 。 抗体Antibody (Ab): B细胞识别Ag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与Ag特异性结合活性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产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 (Ig):将具有Ab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补体COMPLEMENT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complement: A group of serum proteins, some of which act in an enzymatic cascade, producing effector molecules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C3a, C5a), phagocytosis (C3b), and cell lysis (C5b–9). 细胞因子(cytokine)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糖蛋白或蛋白多肽。 黏附分子( adhesion molecules )定义: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之间相互附着的分子。参与细胞与细胞, 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膜分子。大部分粘附分子已被命名为CD分子 淋巴细胞循环( 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s)Both T and B cells continuously circulate and recirculate, blood to lymph to blood. Approximately 1-2% recirculate every hour. NK cells are only found in blood, spleen and liver. 免疫细胞(Immune cell):与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前体细胞。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不同谱系的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者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分化群CD:近30年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并依此代替白细胞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在非特异免疫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adaptive or acquired immunity )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它是TCR/BCR 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epitope )。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半抗原为一价,而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种、多个抗原决定基组成,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肽段称为T细胞表位(T cell epitope )。 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组织相容性(移植)抗原[ Histocompatibility (transplantation) antigens] : 两个遗传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移植(grafted)时,存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决定排斥反应(rejection)的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MHC) antigens):能够引起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排斥反应中是最重要的。 脉络: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菌落(colony):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一个细菌经18—24h繁殖后形成的单个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