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常识

国学小常识
国学小常识

国学小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庙堂:朝廷22、函、简、笺、鸿雁、札:书信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

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三、中国文学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四、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

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五、诗句与人: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

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14、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15、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16、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17、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18、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19、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小学国学经典故事演讲稿

小学国学经典故事演讲稿 [原文]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译文]看着容易,要学会就很难了。不要把容易得到的东西看得很平凡而不知道去珍惜。 [故事]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过一首曲子,曲 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 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 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 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 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 地感动了师襄。 [解读]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可就不容易了。我们要学习孔子不厌学习的精神,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原文]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学不尚实行,马牛而襟裾。 [译文]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材;不爱学习的人 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 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变不了基本性。 [故事]阮大铖学不尚行 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著名的戏曲家,是诗歌的创作上也很在成就。但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 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后来,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 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但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 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 可不一定。”后来,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知道后很

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 好下场的,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 [解读]学习了书本上的做人的道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正起码的人。 [原文]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译文]凡事要想办好,就必须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遇到疑难请教别人,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事,一定办不 成大事。 [故事]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的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很好学,对各种知识都很感兴趣,所以学识非常渊博,很有名望,人们都尊称他为圣人。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他说:“谁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我只是对学习不感到厌烦, 对请教不感到疲倦而已。”有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典礼。他不时地向人询问,问了许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有人就在背后 笑话孔子,说他什么礼仪都不懂,见什么都问。孔子听后坦然地说:“我遇见不懂的事情,就问个明白,这正是我求知明礼的表现啊!” [解读]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有及时请教别人,不要以问别人问题为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会,这样才不至于做错事。

[国学经典]六十四卦时间发展顺序表

[国学经典]六十四卦时间发展顺序表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 什么样的物性体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节令。 什么样的物性体聚居时反映了什么样的方位。 一、时令 一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有八个卦体,即每一卦统45天。 坤的正中是秋分点,因此坤包含秋分点前22.5天和秋分点后22.5天。同样,乾的正中点是春分点,包含春分点前22.5天和后22.5天。 坎的正中为冬至点,也是包含冬至前和后各22.5天。离的正中点为夏至点。 震的正中点为立冬,兑的正中点为立夏。 艮的正中点为立春,巽的正中点为立秋。 二、方位 坤为正西、乾为正东,乾坤正中线为赤道0度线,即静止线。 震为西北; 兑为东南; 坎为正北;

离为正南; 艮为东北; 巽为西南。 三、时空统一 天和地上下交往,就是时空统一。 上卦体为时令,下卦体为方位。 1.以上卦体月令为主,则一卦统45天内,运行八个方位,即每一个方位为5.625天。如上坤下坤,坤时令45天的前5.625天运行至正西方。上坤下震,坤时令第二个5.625天运行至东北方,等等,以此类推。 八个方位中,同一时令运行的前四个方位,是成长过程,后四个方位是衰退过程。 如坤时令中,坤在坤、震、坎、艮方位中是成长过程,为来;坤在乾、兑、离、巽方位中是坤能性衰退过程,称之为往。 同时,坤在正西点至正北之间是阴性(下行力性),有90度,分为弱期的小30度,强期的中30度,盛期的大30度,即3个变化过程。坤自正北点和正东点之间为90度,是潜阳性(内部上行,惯性是阴性,见八卦体物象说),同样有3个过程。坤的发展期共有6个变化过程,这是由无到强盛期的发展路途。每一变称之为一爻。坤的阴性弱期变是

140个小学生国学经典小故事

140个小学生国学经典小故事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挎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

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2、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60228)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160228)

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经典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历史传承。作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中国人,我对国学关注不多。2003年读《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才发现其中的智慧。后来看到《论语》后悔悟,如果小时看过《论语》,那么我的今生将全部改写。人生智慧已早早写入经典放在我们的书架上,只是我们不知珍惜。后来读《黄帝内经》、《史记》更是对传统文化到了了鼎礼膜拜的地步。 我开始关注幼儿国学教育,并终于给儿子找了一个学习国学的地方。古朴院落、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孩子对国学的喜爱,我们一度认为这里是学习国学很好的殿堂。很快我们就发现严竣的管理问题,主要是现任办学人的文化素质和办学思路局限了教学水平。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研究经典教学的长远规划,而只在设想如何利用圣贤的先人为自己的产业化运作增添炒作资本。为此我查阅了许多关于国学热以及国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发现一个令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现在的国学已经被炒作成为一门文化产业。儿子曾经学习的地方正是如此。 为了延续儿子的国学教育,我上网四处寻找一些关于国学入门方面的知识以理清经典学习的脉落,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更让人惊异的事实,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很难找到介绍学习国学经典著作。现今人类关于国学方面的种种文章大多因底蕴不足或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因缘是中国的国学教育大约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风雨飘摇。目前现在可以找到的比较好的国学入门书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入门》专

辑,可惜已经买不全了。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初的文坛名人如朱自清、章太炎等为被当时就几经中断的国学教育所作的推介文章,再往上还有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著作(如钱穆)也十分可读。而真正的经典只能是更早以前的作品了。 再回到幼儿国学教育上来,国学热好象就像开水上的热油,有的只是表面风光。现在“国学”两字已经成了幼儿园、小学等主流教育体系用来贴金的招牌,但真正对国学下的功夫并不够,因为还有五大领域和升学率等指标在考核。而社会培训机构创办国学学能成功的又是极少。一方面是办学机构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对国学知识的渴求。那么一定是办学人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存在问题。主流教育体系的排斥、培训机构文化底蕴不足、急功近利使幼儿国学教育发展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后来又看了一些关于当今国学热中一些推广文章,如王财贵、沈立等,结合我和儿子这一年来学习经典的体会。经典学习的方式不外乎在家自学、报班培训两种。自学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实现的,因为我们家长很多都没有读过经典,自己读不懂经典,给孩子讲讲不清楚,再加上家长精力上难以坚持以及在教自己孩子的情绪难以控制。外出报班又存在金钱、时间、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选择报学学习的家长自然对国学教育苛求,希望老师都能像于丹那样把大家都讲明白,因此对教师不够宽容,都希望老师该把书上的道理把孩子讲清楚,而幼儿时期的经典教育的实质是背诵而不是理解,背诵没有家长伴随往往很难实现。

国学小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李广,他很擅长骑马射箭,作战也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力气,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了。于是他走进草丛,仔细一看,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学者扬雄。扬雄说:“如果诚心诚意,即使像金石一样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成语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于是想要派兵灭掉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要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晋献公询问大臣们如何才能顺利地通过虞国。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 我们送给他一些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然后再向他借道,他不会不答应。”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收到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满口答应了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但是虞公并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果然,晋国军队在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经过虞国时,顺便把虞国也灭了。

各有所长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谋取利益,经常明争暗斗。当时的许多读书人苦读诗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做诸侯或大夫的谋臣策士。 有一位谋士从小就饱读诗书,他认为自己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就准备去游说国君,让国君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于是,谋士就从家乡出发了。在去国都的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谋士就喊船夫来撑船摆渡帮他过河。 船夫划船过来,看见这位先生一身读书人的打扮,使问道:“先生,你要过河去做什么?” 谋士回答道:“我要过河去游说我们的国王,告诉他治国的道理。” 船夫轻蔑地说:“你连这条河都无法靠自己的本事渡过,还想去游说国王治国的道理?” 谋士争辩道:“你说的话没有道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举个例子来说,忠厚老实的人可以让他做大臣,但不可以让他去带兵打仗;千里马可以日行千里,但你不能指望它来抓老鼠;宝剑可以用来奋勇杀敌,但不能用来砍柴。这和你我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划船,我不如你,但论辩才,论智谋,你就不如我啦!” 船夫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赶紧划船送谋士过了河。

浅析国学在当代兴起的背景及发展

浅析国学在当代兴起的背景及发展 摘要:当今,研究国学、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学习研究国学应梳理清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何会出现国学热,机国学在当代星期的背景;二是当前国学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三是国学发展走向何方。只有思考清楚有关国学的基本问题,才能促成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才能光大中华文化传统。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背景发展 一、何谓国学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国学兴起的背景 国学兴起在当下是必然的。首先,改革开放后思想界更开放了;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交往互动频繁,文化的认同意义得到凸显;再次,人们在经济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自然萌生。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传统。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的伦常日用之中,用张明敏的歌词说就是‘我的祖先早已将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时机一到,它就会重新生长。 (一)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当前这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积极回应。 (三)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 我们说,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

国学小故事10篇

国学小故事(大)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 道: 2 人 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3、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

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 4 “二 5 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着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

不会产生。 6、孔子学琴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 又过 ” ” ” ”? 7 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着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 8、王献之学书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

由“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国学热看国学发展之路

由“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国学热看国学发展之路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参赛选手展现出的超强的文化底蕴和对古诗词熟稔于心的知识素养,主持人董卿亦可游刃有余的驾驭诗词,令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唤醒“荒废”的国学教育。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 (1) 核心要义 近来,由央视科教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关注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高人气网剧或综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聚焦古诗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摆脱乏味的诗词诵读模式,引入时下流行的知识问答挑战,配合诗词赏析,将古典文化重新带入大众视野。节目自2016年2月开播,目前已播出三季(截至2018年4月4日),每季分为10期,每期时长90分钟。第三季总决赛收视率(央视数据)达1.27,排在同时段各电视节目首位,且第三季全网收视次数超2.57亿次,是第二季的3.9倍,收视人数达1.58亿人,是第二季的3倍。 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节目呈现方式新颖以外,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快餐式生活的反思和厌恶,渴望追求心灵的纯粹和净化,寻找某种精神层面的表达,而“诗歌大会”恰好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人们可以通过重温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暂时远离纷繁的网络世界,重新开启对于先贤智慧的探究并在领悟之后加以运用到现时生活中。 (2) 对国学的启发 “中国诗词大会”等弘扬中华文化的节目究竟能否重振国学教育尚不得而知,其留给社会的思考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国学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精神文化教育层面,而应该纳入基础教

国学经典故事120个(上)

国学经典故事120个(上) 整理:梅语文、梅学堂教学团队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国学励志故事

国学励志故事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范仲淹苦学 选文导读 人世间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都是磨炼英雄豪杰心志的洪炉和铁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为国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创造光明的前途。请记住:“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事成!” 范仲淹苦学 朱熹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 注释 [1]孤: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亲人。 [2]或:有时,或者。 [3]昏怠:昏沉困倦。 [4]辄(zhé):往往,总是。 [5]沃:浇,这里指“洗”。 [6]啖(dàn):吃。 [7]既(仕):考取功名后。 [8]谗(chán):说别人坏话。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诵:吟诵。 [1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往往用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

范仲淹苦学 选文导读 人世间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都是磨炼英雄豪杰心志的洪炉和铁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为国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创造光明的前途。请记住:“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事成!” 范仲淹苦学 朱熹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 注释 [1]孤: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亲人。 [2]或:有时,或者。 [3]昏怠:昏沉困倦。 [4]辄(zhé):往往,总是。 [5]沃:浇,这里指“洗”。 [6]啖(dàn):吃。 [7]既(仕):考取功名后。 [8]谗(chán):说别人坏话。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诵:吟诵。 [1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往往用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后,常常

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选文鉴赏 本文表现了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尤其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任末好学勤记 选文导读 勤学的成语、典故非常多,如: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专 心致志、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一心一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聚精会神、秉烛达旦、笃学好古、牛角挂书、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好学不倦、韦编三绝等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文化中“勤学”文化的内涵。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1]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2],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3],暗则缚[4]麻蒿[5]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注解 [1]笈:书箱。负笈:背着书箱。 [2]庵:小草屋。 [3]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4]缚:绑。

国学礼仪小故事-国学礼仪小故事

国学礼仪小故事|国学礼仪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 导语:国学经典小故事,即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国学经典的深厚底蕴,读来饶有趣味,蕴含哲理。那么,国学经典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整理国学礼仪小故事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孟母三迁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

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 缇萦(Tí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yú,复姓)意的小女儿。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

传承国学经典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传承国学经典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014-11-10 作者:何欣珍来源:浏览次数:186 房县东城小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就着手校园文化建设,着眼优质,着力内涵,积极开展文化重构,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恰逢此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经典诵读研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为东城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的办学策略,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坚定不移的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的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打造“规范+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学校先后荣获荣获“全国特色学校”、“湖北省绿色文明学校”、“市级巾帼文明岗”、“十堰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学校”、“县级平安校园”、房县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是一种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将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润泽师生心灵,提升办学品位,是东城小学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思考。 一、环境文化凸显人文化成底蕴 环境浸润,大象无形。学校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积极创设“人文、特色、经典、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坚持内外兼修,育人为本,营造“墙壁文化”、“廊道文化”、“专题文化”、“班级文化”,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人文化成,润物无声,推动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建设。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以《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为主题的诵读内容。教室里、楼道中、过道旁、花坛上,张贴的经典名句,定期更换的书画框、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诗经广场以及上学放学校园广播播放的国学经典内容……都让师生随时随地的感悟经典,举手投足中触摸经典。 为实现“高层次的学习型校园、高品位的人文校园”的办学目标,三年来学校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实验室、操场、地面、学校大门等基础建设投入,购置了银杏树、迎客松、玉兰等二十余种花卉苗木,将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有机结合,实现树、花、草、石的合理搭配,整个校园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怡人景色,整体提升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层次。 自2011年9月,学校启动了“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和“经典诵读工程”,开辟读书林,设置图书专项资金,建立特色未来教室。截至目前,学校已投资二十万余元购买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学校现有图书量已达3万余册,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充分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还积极构建国学教育交流环境,启动“亲子阅读”和“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采用“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延伸到家庭、社区。 二、教师文化彰显幸福儒雅本色 学校始终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始终把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把抓师德、强师能作为教师队伍的双基,实施四大工程,采取了“学研共同体+自我规划”的策略,依托“专业研修篇、科研提升篇”等教师文化专题,内

国学经典讲故事稿

国学经典讲故事稿 不道是非,不扬人恶 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 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他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颜回说:“本来承 蒙您到这里来,应该使您有所收获。我曾听夫子说过:谈论别人的不是,并不能显出自己 的好处;讲别人的邪恶,也不能显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论,指责自 己的错误,而不去批评别人的不是。” 颜回又对子贡说:“孔夫子说:'自己不讲礼仪,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道德,这是不合条理的。’夫子这句话,果真不能不深思啊!” 智慧小语:《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又云:“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导我们,当看到他人有不是之处时,不能贬低、指责 或宣扬,而是借此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况有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未 必就是事实,倘若无端地加以批判、宣扬,便卷入了是非谣言的传播之中了。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若能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体谅他人,进而给予关怀、帮助、提醒,相信会 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也能让人如沐春风,从而心生惭愧,改往修来。 宋桓罪己 春秋时,宋国遭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国君差人去慰问。宋庄公的公子御说,即后来 的宋桓公,受他父亲之命,对鲁国的使者说:“因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 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鲁国国君的慰问。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说:“宋国将要兴起了。从前夏朝禹王、商朝 汤王,每每归罪自己,所以他们都很快地兴起了。亡国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 件归罪别人,所以他们都亡国了。并且诸侯列国里面,有了凶灾的事情,就自己称孤,这 是最合于礼的。言语既然恐惧,称呼又很合礼,所以宋国的兴起是无疑的了。” 智慧小语:古人曾说:“君子有了过错,就老老实实向人家认错道歉;小人有了过错, 向人家解释时就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处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 代明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多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进步的可 能和空间。 匡人解甲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1—80)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