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反思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难点: 由实验现象得出规律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刚接触物理,对科

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学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性教法和学法,并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境和教具

1、本节课要观察透镜成像性质,所以需要在较暗环境中进行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2、教具改进

(1)光具座标尺重新标定数值,中间凸透镜位置标为0,数值向两方逐渐增加

目的:如此改进便于学生读取物距和像距,有助于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2)光源由教材上的烛焰改为自制的LED“F”光源,烛焰成的像不停地晃动,“F”光源成像稳定,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相等,变不可能为可能。同时,还能直观地看到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是颠倒的。

(2)光屏画上格子,学生能够比较像与物大小相等。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实验导入-----研读报告------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实验导入

用凸透镜观察近处和远处,成像的性质不同。什么因素影响凸透镜成像性质?带领学生对导致不同凸透镜成像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猜想,并通过引导使学生排除凸透镜的大小、焦距等原因的错误猜想。

第二环节: 研读报告

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明确实验思路,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

(1)向学生介绍并组装器材,请学生点燃蜡烛,移动蜡烛和光屏,观察光屏上蜡烛的像成在什么位置,学生会发现成在什么位置的都有,偏上的,偏下的,偏左的,偏右的,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承接不到像,此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提出自己见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必须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的重要性。这步操作正确才能确保下面实验顺利进行,所以在这里花点时间让学生体会是非常必要的。

(2)每两名学生一组实验器材,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学生探究热情高,小组配合默契,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展示操作过程)随着实验的深入进行,学生会发现光屏上找不到正立的像,对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大力表扬,这样的学生观察仔细,探究深入,思维深入,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树立榜样,让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既鼓励了个体,又带动了全班,效果极好教师及时引入实像、虚

像的概念,学生自然明了因为是虚像所以光屏上承接不到。多次实验后小组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规律。

第四环节: 合作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阐述本小组结论,其它组做出评价。合作交流后最终确定实验结论。

第五环节: 联系实际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例子加以分析,使学生明白他们就是本节课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一.基本概念

物距像距实像与虚像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六、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现象明显。大部分学生能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实验操作的能力,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想效果。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一些错误和疏漏,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