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世界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学会阅读地形图。

(4)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采用对比分析,认识各种地形图,进而学会阅读地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人的五官有凹凸起伏,表情丰富,形态不一。地球上有海洋、有陆地、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陆地地形

播放图片,学生结合地图册上的各种地表形态,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

明确:地形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出示五种基本地形图片,整体感知。

师:说到地形,当然离不开高度。高度有海拔和相对高度,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呢?

出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海拔是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提问: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1000米)

强调:海拔是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五个大组,每个组以一种地形的名称命名,以第一人称展开“自述”,要求全面细致地说出自己代表的地形特征。各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

明确:列表比较,熟悉各种地形特征

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读图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32页图2-45,找出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学生读图查阅)明确: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自北向南纵贯美洲本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西岸是由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屿山体;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这个山脉带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组成。

展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师:你还知道哪些世界之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拓展延伸:

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世界上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寒冷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过渡:了解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以后,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是什么模样的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结合教材29页图2-37,找到海底五种地形并简要介绍。

明确:

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是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大陆坡: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强烈。

洋盆:是大洋底部的深邃洼地

第二课时

师:地理学习中要经常用到地形图,有了合适的地形图,即使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读图,了解那里的地形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图2-38、2-39、2-40、2-41,认识各种地形图,提问:这几幅地形图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读图比较,回答)

明确:地形鸟瞰图虽然直观形象,但是表示海拔高度和海洋深度;等高线地形图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是山地,哪里是盆地,都能看出来,但是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对照高程表,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一般规律:

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褐色表示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

你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深线?(学生通过看视频找到答案)

明确:等高线是指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深线是指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展示图片,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等高线的特点吗?(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明确:

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等

3.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想一想:观察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概念判断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错误,同一条等高线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高度,而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是相等的。

展示图片说明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明确: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开动脑筋:

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明确:从C点爬到山顶A顶容易,因为C点到A点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小组探究:

分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是怎样表示的?(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的形状和等高线上的数值变化规律)

明确:

山顶——等高线闭全,数值中心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此地形容易发育成小河)

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适合攀岩)

读图练习:

1.A、B、C、D分别表示哪种地形?

2.估计山顶甲的海拔高度大约在多少米?

3.如果从A和F分别爬到乙山顶,你认为哪条路难走?为什么?

明确:

1.A表示山脊 B表示山谷 C表示鞍部 D表示陡崖

2.山顶甲的海拔大约在600—700米之间

3.从F点爬到山顶比较难走,因为此处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对五种基本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地面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2.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A)

A.亚马孙平原

B.东北平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东欧平原

3.操场的旗杆高10米,指的是(C)

A.海拔

B.绝对高度

C.相对高度

D.无法确定

4.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D)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大洋中脊

5.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等高线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B.等高线闭合的地方一定是山顶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D.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

二、读右图,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 (山脊 )C ( 山谷)D (山顶 )

2.图中容易形成河流的部位是( C )

3.AB 两条线路中,从( A )处爬到山顶D 比较容易,是因为( A 处等高线稀疏,坡缓 )

4.B 点和C 点的相对高度是( 100 )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以及判别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教材第31页活动

3.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的对话活动、学生的读图活动频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这节课我们除了在知识上获得收获,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一是养成看地图的好习惯,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二是采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三是加强各个地理事物的联系,注意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