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作文“隐形慈善与高调慈善”精彩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作文“隐形慈善与高调慈善”精彩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作文“隐形慈善与高调慈善”精彩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作文“隐形慈善与高调

慈善”精彩解析及优秀范文

【原题呈现】

【湖南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段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京某高校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1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生甲:“这是一种‘隐形慈善’,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好!”

学生乙:“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够公开透明,难保公平公正,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学生丙:“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此题的审题核心是:评价“隐形慈善”的是与非,讨论以何种方式行善——“隐形慈善”与“高调行善”的优劣。

能结合几个不同的观点来谈,更符合逻辑。比如辩证看待“隐形慈善”,谈“高调行善”的利与弊。(2015年全国卷2“最具风采人物评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泛谈要“做慈善”“有善心”,不超过45分,如果泛谈“爱心”“爱”,则42之下。(来自湘语文)

泛谈“公平”“公正”“规则”,不涉及材料,不超过45分。但如果能由浅入深,从慈善谈起,阐述慈善领域的不透明、不公平,再扩而言之,逐步引出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平的思考,并能回扣慈善,则不失为好的构思。

从接受捐助者角度,认为要摆正心态,不过分看重慈善的形式,内心豁达,对捐助者心怀感激,而不对慈善做反要求,这种情况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部分偏离题意(结合材料紧密则另论)。

【有关拟题】

【质疑“隐形慈善”】

让慈善走到阳光下

高调行善,有何不可?

期待“阳光慈善”

我们需要高调慈善

提防慈善的“暗箱操作”

慈善离不开公平(来自湘语文)【支持“隐形慈善”】

践行慈善,尊重先行

真善无言

暖心的“隐形慈善”

勿使慈善成为伤害

暖风比雷霆更有力量

形隐情不隐

仁、善并行的好举措

隐形慈善,善的新坐标

真正的慈善,当润心无声

隐形慈善,不隐形的温暖

真慈善:朴素而温馨

隐其形,彰其心

慈善之道,止于至柔

凡善之举,与柔偕行

让慈善如春风拂面

【标题升格】

慈善没有隐私

问题:观点有不妥之处

升格:慈善何必“隐形”?

呐喊比沉默更重要

问题:“呐喊”用词不准确

升格:我们更需要高调慈善

还社会一缕清风

问题:“社会”一词,范围扩大升格:让慈善走到阳光下

隐形慈善,细水长流

问题:“细水长流”一词不贴切

升格:隐形慈善,润物无声

大义藏于无声中

问题:“大义”一词言过其实

升格:真善藏于无声中

【开篇示例】

示例一

谁说慈善的捐助者可以高高在上,可以自我标榜?谁说慈善要告白于天下,受助者可以被无声地伤害?

南京某高校的隐形救助,就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慈善标杆,开创了一种新的慈善方式。捐助者悄无声息,默默行动,受助者获得帮助,也维护尊严。可谓是两全其美,美美与共。

示例二:《慈善不是带刺玫瑰》

众所周知,玫瑰虽有芬芳,但又有伤人的刺。有些“慈善”就是如此,捐助者君临天下,高高在上,受助者低人一等,尊严尽失。真正的慈善不应该是带刺玫瑰,它理应是这样:香满人间,愉悦人心。

示例三:《真善无言》

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大善也可以是无言的。它像脉脉流水,像习习春风,像融融暖阳。南京某高校的“隐形慈善”,大概就具有这种“神奇特效”。

示例四:《隐形慈善暖人心》

南京某高校的隐形慈善,引发诸多争议。力挺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贬损者亦有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也是一个万花筒,对慈善的看法,自然也见仁见智。但不管你如何质疑这种“隐形慈善”,它都如暖阳一样存在,照着这苍凉的世道。

示例五:《慈善就应该高调》

南京某高校的“隐形慈善”,被人质疑乃至诟病,是情理之中的。毕竟,芸芸众生大多是凡夫俗子,而不是道德家。一味倡导低调行善,既有暗箱操作之嫌,又有影响不够彰显之憾。

君不见,郭美美炫富事件,让红十字会名声扫地;慈善机构借爱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

优秀范文汇编

1.行善何惧无名(58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一世为人温良恭俭,不求大鸣大放,行善亦如是——无需高调慈善吸引众人目光,隐藏与“无名”之善,或许才是这个浮躁社会的真正解药。

大学里资助学生的隐形善行,是对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坚守。我们总期待善行为人所知,爱人赞赏,强调善在公众视线上的长期露面,却渐渐囿于形式之笼,形成一种“为行善而行善”的伪风气。不否认帮贫扶困之风的导向作用,但也不应过于依赖这样的“道德春风”——在这样的“风”中,我们总想着“有人行善,与我何干”,并未认识到只有一颗颗“微尘”的参与,才能使善之风无声地吹绿贫瘠的大地。

无名,本就是一种美德。我们所畏惧与担忧的“暗箱操作”“背后文章”,不过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善的怀疑。害怕“无名”,是因为不相信普世之下人心的澄彻明净,是因为内心本就有阴翳与伤痕。

如同我们常抱怨制度不公,规则毁灭,对于过度完美的事物存在天然的偏见,我们对善的理解始终只处在自身格局上——简而言之,比起阳光,我们只是更多地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如若我们对世道充满信心与信任,便无需畏惧无名的善背后那些庸人自扰的臆想。

许多人都曾见过一张图片:一位拾荒老人坐在杭州图书馆桌前,认真小心地翻阅书籍。大家赞叹他“读书人的样子”,而在他去世后才知晓他用退休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他是无名的,没有人关注他此前的善行,更无所谓“影响力”——但今天,我们都知道,他叫韦思浩。

一个老人何以给予世人如此大的慰藉?我想,他的“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让人们幻想,也许这社会真的有善流涌动,也许“我”也应该为之做点什么。一生中许多的小善意,也许会被黄沙灰土暂时掩盖,但决不会淹没,“当精神的光明来临时,生命会迸发出更大的活跃”——作家张中晓如是说。

不论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还是底层百姓,只愿君心如松柏,采照阳光无穷极。行善何需惧无名,一善染心,世皆通明,大同之日,犹可待矣。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才情的典范议论文。文题醒目简洁,揭示主旨。在结构上,作者以传统的三段论式结构为依托,开篇引用经典,以生动的比喻再提论点;承题阐述材料,论证严谨,并从“无名本是美德”与“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两个分论点讨论隐形慈善的重要性;结尾用文学描写的语言为我们展示无名行善的美好前景。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2.慈善之伤(56分)

近日,南京某高校将以消费记录为准而直接划定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打款到饭卡。这一行为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样做不够公平透明。为什么慈善永远撕不掉“暗箱操作”的标签?这实在是难言的慈善之伤。

不相信并非空穴来风,是一个个诈捐的圈套生生冰冷了世人的心。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章子怡的诈捐门……这样的恶性新闻无疑给慈善泼上了难以洗去的红油漆。但当善心一次次遭遇圈套,我们便变得“冷漠”。这种被动的“冷漠”是慈善行为最难融化的坚冰。诚然这是个例,却也揭开了平时封闭的慈善业外表的一角,一次次漏洞百出的澄清说明,不如透明公开全程操作流动体系。我们被灰尘蒙了眼,若不能被真相唤醒,便难以再探索世界的美。因此,慈善行业最先做的,便是改变公众已然对慈善行业生出的负面看法。

不同的路皆可通罗马,慈善的方式亦有多种。低调甚好,高调也罢,只要心存一个善字,便同为一家。

世间难遇相同的叶子,做慈善的方式亦是如此。扎克伯格低调如水,作风朴素,却“为下一代人生活在更美好的世界”豪捐450亿美元。网络大U“钢子”低调做人,高调慈善。生活中的低调与慈善上的高调并不矛盾,只因一个“善”字,他们奉献所有。但所谓“首善”陈光标的事迹却并不可取。将钞票直接扎堆赠送,直接破坏了受赠人的尊严。时刻维护他人尊严,本是善行之一,南京某高校的做法无疑极好地保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

从小事做起,点滴改变,转变慈善之伤的无奈局面。

扎克伯格在如潮水的质疑中坚定自己,创立新型慈善模式——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经营。这给诽谤他以捐款套现巨额税收的小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传统的模式无疑已失去民众的信任,慈善行业急需一场改头换面的变革。全透明的捐款过程,款项流向在如今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已拥有稳定的技术支持。只有诚信回应,坦然接受监督,慈善行业才有可能改变如今“慈善之伤”的局面。

慈善实为善心的凝聚,慈善的难言之痛是所有人都无力承受之重。从今天开始,我们再多付出一点相信去期待他们的改变;他们再多一点努力去转变如今的局面。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爱,愿将来能笑看这无言的慈善之伤化为往昔。

【点评】

作者不囿于材料所给观点思路,从“慈善遭到质疑”这一现象入手,深入探讨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并水到渠成地指出“不同的路皆可通罗马,慈善的方式亦有多种。低调甚好,高调也罢,只要心存一个善字,便同为一家”立意深远,可见一斑。同时,作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心雕琢语言,用语准确犀利,足见

其逻辑思维的严谨。

3.慈善,何妨走到阳光下?(57分)

近日,南京某高校将月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并悄悄进行补助。在我看来,这种“隐形慈善”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慈善,何需隐瞒?何妨走到阳光下?

鲁迅先生有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诚然,我们要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南京某高校帮助贫困学生,初衷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将本身光明正大的慈善事业,有意识地隐形,这种做法或许帮到了部分贫困学生,可这世间仍有千千万万的贫困学生,这种隐形慈善又如何顾及?

慈善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帮助某一个人,且只帮助一个人的慈善也不叫慈善,更多的,是为了向社会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而这一层目的,却是这所谓的“隐形”慈善无法达到的。而只有达到了传递正能量这一层目的之后,慈善才算是真正发挥出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唯有光明正大的慈善,才能使“慈善”深入人心,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投身于慈善事业,才能帮助更多的人!那么慈善又何需隐瞒。

试想一下,假如这世间的慈善都变为“隐形慈善”,那人们所看到的,便多是这世间的浑浊不堪,物欲横流,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所见皆不堪的社会下,又如何能使社会充满正能量呢?

而纵观当今社会,马云建立“马云公益基金会”,使慈善公开;《感动中国》表彰那些不为人知的慈善,使人们明白慈善的真正内涵;社会媒体大力表彰“最美妈妈”“最美司机”,让社会充满正气。

诸如此类的事例数不胜数,而他们的真正目的,便是向人们、向社会宏扬一种积极的正能量,让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为慈善献一份力,而这一份力,终将成燎原之势,带领社会向前发展。既然光明正大有如此之多的益处,那么,慈善,又何需向世人刻意隐瞒!

我们生活在这片世界中,需要的是光明正大的慈善,需要的是能带领社会蓬勃发展的慈善,而不是活在暗处的隐形“慈善”。呈现在阳光下的慈善,才是实实在在最美的!

4.微善亦可生辉(55分)

千年以前,孔子提出: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如今,小康社会亦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近日,南京某高校的无声资助引起热议。有人赞同它的隐形慈善,有人怀疑它的暗箱操作,亦有人觉得善举太小,难以形成社会风气。但不论如何,我们得

肯定它的善意,肯定它对学子无声的关怀。善举虽小,亦可救助数万学子,况且,我相信这无数善举的涓涓细流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为每一个困难的学子带来甘露与希望。

当喧嚣争夺成为社会符号,当肆意放纵成为时代之潮,当浅尝辄止成为思维定式,我们的社会亦不乏善举,亦不缺温情。从90岁高龄拾荒老人刘盛兰、粗衣简居的白芳礼救助贫困学子,到“一撂撂硬币,沈甸甸称量出高尚”的吴锦泉,“化作光明烛”的莫爸爸——莫掁高,他们的善举虽小,却感动着全中华人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对那些贫困人们的漠视与冷淡。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便身如芥子般微小,亦可容纳整座须弥山。一个人善行催泪,亦可震撼全国华夏儿女的内心,我们者是平凡人,但不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只能影响周遭,而于世界毫无用处。当我们都愿意去连缀起那星星点点的爱,去呼唤希望与善良的时候,社会才能繁茂锦簇,芬芳满园。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我们不否认社会的阴暗,从彭宇案,小悦悦事件,道德滑坡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传递爱与善的火炬,去追逐孔子“大同社会”般的理想。南京某高校对学子的帮助与尊重,是对时下“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抨击,是对社会中那些自私世俗的犬儒的唾弃,它鼓励着每个学子勤奋学习,亦是在让每个学子的生活条件趋于平等。

像枝头的叶,像城头的歌,我们都会逝去,唯有爱与善,才能永恒。

善举虽小,亦是在茫茫黑夜燃起的一点星火,倘若人人都行善举,势必会火烧燎原,迎来白昼的曙光。我相信,当每个人都如一盆澄澈的明前茶时,社会大茶壶里定会茶香馥郁。到那里,干涸的河床定会涌入新的生命,滋润心田;干枯树木定会泛起绿色点点,期盼春天。

5.润心细无声(53分)

总有人喜爱昭告世人自己的施予,也有人选择于静默处让爱传递。更可贵的无疑为后者,润心在无声之中。

南京某高校将吃饭消费极低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打入饭卡中。这样的行为,是千百所高校道德的楷模。不仅因为他们的善良,更是因为其施手的方式,沉默而温暖。

所有行善的人都不应该把受助的人当成一种宣泄同情的对象,更不可以把他们看作被“爱与贫困”包裹的低级生物。所有人皆是平等个体,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人力有盈余,而有人力不从心。更不能把自己行善之举丢到公共的浪潮里,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的赞赏,却忽略大众对受助者似有似无的同情,对这个群体而

言,这是一种难以言表却必须接受的伤害。

萧伯纳曾有一段潦倒时期,他的朋友不言,却每日给一个乞丐两块面包的钱,要他假意往萧伯纳的房子里扔面包。这位文豪只以为乞丐疯癫,却不知这后面的支持。多年后萧伯纳仍为这样一种静默而有力的支持而感动。如此这般润心细无声,怎叫人不感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为黑人辩护的律师,他没有给黑人朋友直接的泛滥的同情。他只是静默而坚定地与黑人朋友共肩作战,无声地告诉对方:“我们会共同战斗,我会为你战斗。”

纪伯伦在百年前留下这样的字句“真正的善者不会问无家可归之人房屋在何处,更不会问衣衫褴褛之人衣物在何方。”的确,真正善良地懂得在无声的行动中保全对方的尊严,懂得在沉默的表情里读出温暖,懂得千疮百孔的心灵只能被无声的爱治愈合。

请对世界多一份信任,单纯相信这样的善举会换回等价美好,把“暗箱操作”暂置一旁,全心享受这平等的温暖。一己之力太微小,全世界的一己之力只要发挥到极致,无声就会变成呐喊,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与你比肩。

“爱是人类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我们何不小心翼翼怀揣这个秘密,像空气一样潜入所有人爱意的生活里,悄悄种下善良的种子,静待它的发芽?

不要昭告世人你在施予,要让善良悄然成为一股清泉,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千百万颗无助的心灵。

6.路漫漫兮当求索(54分)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慈善的关注已然不再是声嘶力竭的呼吁和奔走,而是慈善的方式和影响,诚如纪伯伦所言:“你们就是道,也是行道之人。”从前,我们用爱与诚铺就了慈善的道路,而在“伪慈善”,“暗箱操作”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更该细想一下,这条道路要如何走下去。

近日,南京某高校根据学生实际消费情况将补贴款直接打入饭卡的事件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样的慈善不够公开透明,也无法起到倡导风气的作用。但事实上,这才是切实可行的慈善,因为弱者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比之高调宣传最后却没个结果的慈善,这种“隐形慈善”更应得到首肯。

慈善是什么?儒家认为,怀侧隐之心,行仁事,蹈仁义,是为善。更多的人相信,慈善源于对弱者的同情,对痛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悲惨的怜悯,但在我看来,慈善应该更多地在社会层面来诠释,用个体的善和悯来理解是偏隘的。真正的慈善,应当是一种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它的出发点是基于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和参与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慈善才能成为公众所期待的慈善。

不知为何,慈善之路走得异常艰辛,起初人们怀着饱满的热情和纯粹的感动,

但等到的却是一桩桩一件件凉人心肺的新闻——章子怡诈捐,郭美美炫富等等。这样的结果使得人们丧失了热忱与信心,也使慈善之路更加的艰难。但也正是人们的失望,才激起了对公开透明的呼吁,也终于使行善路回到了正确的方向。慈善是愈多善款愈好吗?不,再多的善款用不到该用的地方也只能是白搭。

这正是如今慈善的症结所在,社会上并不缺乏投入慈善事业的人,也不缺少对慈善事业的关注,问题是,公众对苦难和弱小的关注上来了,慈善的热度和重要性提升了,而相应的落实制度和实施方案却没有跟上。美国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女儿诞生之际宣布将近450亿元资产全部投稿慈善事业,社会震撼媒体褒扬的当口,亦有人冷静指出,以现行的制度和设施,这些钱能有万分之一用到实处就已经是万幸。所以,捐款的数额多少说到底只是个空壳,能有多少用到实处才是重中之重。

如此看来,我们缺少的是内心的善吗?我们缺少的是社会风气的倡导吗?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制度和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与其考虑看如何让舆论和媒体不肆褒赏自己的善行,不如花花心思,想想如何真正使弱者得到帮助吧。

慈善之路仍漫漫,我们当上下求索,努力为这路寻一个更好方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