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数感是对与我们来说是熟悉又朦胧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和着各种各样的打交道,从一开始接触数字,我们就已经在寻找数字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培养了我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数感的特征,特别在数学的教学中,对数感的培养兴起的数学问题,对数感的培养,就现在来讲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分析的一个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数感数感的培养数感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中,都会有一个关于对自身的知识技能特定的感觉领悟,如“乐感”“美感”“语感”“数感”等词的出现,都是对这种感觉延伸出来的抽象名词。“数感”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数感和数感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数学教育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数感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标准》对数感的培养的重视。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当问到这样的一个例子10/11与16/17那个数大的时候,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通分之后比较大小,当然,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或许会想到,两个分数都相当接近1,这题的解决方法或许会这样解:1-10/11=1/11;1-16/17=1/17;而1/11>1/17,所以很明显10/11<16/17。这个例子说明了数感是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思维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同时,它也是一种模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数感对我们的数学提高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很明显,对于数感的培养的出现也是数学潮流引领的使然。

1 数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在数感的第一次提出,是Dantzis提出的,他认为数感是对微小数量变化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发展到如今,关于数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基于不同的研究者对数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在对数感的具体的观点也是各有千秋的。关于数感在数学里面其实没有很标准的界定,在外国以及国内有相当多的关于数感相差或相近的一些观点,主要的观点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直觉。

(2)数感的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

(3)数感的数字相关的教育目的的的非精确形式。

(4)数感是对于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5)数感是数概念扩展中产生的一种对数学的敏感与理解。

(6)数感是对数的感悟。

(7)数感是关于数及其运算等方面的程序性知识。

(8)数感是数字关系和数字模式的意识,以及运用这种意识灵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尽管数感观点不同,但是有两点不变的的是,数感的基础和数感的外在表现。数感的基础是指数感是在数字关系和运算意义运算率等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数感的外在表现,旨在看是否能很好的解决的数学类的问题。所以,教师们应该抓住这两个放方面,这样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就可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一定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概念和数感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形式。数学概念是指对数本质的理解,包括输的意义,数的大小,数的组成等。而具有数感的人则具有用运算法和数字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感.

同时,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教学质量,了解数感的构成要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数感的组成要素,国内国外也有很多的相同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就不一一作说明了,我国在2001的《标准》中这样描述了数感的组成成分,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选法估算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析。”

2数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2.1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数感是是学生对数的理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很多小学生在刚进学校是都会从1数到10,甚至100,但是他们却存在对数位的不理解的问题。数字的抽象的,在真实的情景中呈现数字,可以让学生理解数字,这是学生体验数感的开始。

在数字的认识过程中,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加入小纸片,小木棒等等,以1为例,在这教学1的过程中,可以提出,1是多少,什么是1,1代表什么,找一找可以代替1的物品,一系列的问题留给学生们去思考,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可以撞击智慧的火花。我们知道,1可以是一张小纸片,可以是一个人,还可以是一个班级,还可以是2根小木棒减去1根小木棒。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逐渐理解了不同情境与数字应用之间的联系,并开始理解数字的抽象的本质。格雷和托尼在1994年曾提出过“过程概念”这一专业术语,试图用它来解析存在于代表数字概念的符号与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之间的模糊性。他们认为:“用灵活的方式解析象征主义中的模糊性是成功的数学思维的基础。”就像我上面提到的“1”,它既包括它本身,也包括了其它组合方式。我们创设情境所联系的数学模式越多,学生能体验到的数学就越清晰,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字组合是非常重要的。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

2.2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建立数感

建构主义学家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生活体验,(例如:三块糖,我分给妹妹一块我就剩两块糖;搭公车需要两块钱;去外婆家可以有三条路,家里面的门牌是205号)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学习起点,这个生活化的方式接触数字,那么对于建立数感的意义是重大的,这会让他们更有信心的使用这些数字,从而把数学看成理解世界的强大工具。而学习数感要培养学生感悟数和现实背景的关系,建立数感不仅要知道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还有知道数量的计算。怀特布莱德所提倡的教学法“即兴教学法”,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孩子出于个人的目的,通过玩耍和个人和应用数字的方式来发展对数字的理解能力。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体验生活是建立数感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参加各种能体现数字日常应用的活动,这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运用,以及为什么这样用,这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

学应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能够对数字运算进行解析的方法和关系。2.3活动激智慧, 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同时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一些课堂内外的活动,如做游戏,猜字谜等等。这些活动以不同的结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数字以及图形,并且鼓励他们在脑海里进行数字运算。活动可以刺激学生们积极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而探求计算结果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是一种有效的游戏策略。帕尔在1994年指出:“游戏能刺激人们愿意做一些难度相当大并且不怎么有趣的算术题。游戏能刺激人们发复练习心算技能,然后重新做整件事情,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想在第二次中做的更好。”活动是一种发展数感的途径之一。

2.4以人为本,在估算口算中强化数感

数的估算对于强化数感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修订后的《标准》中,明显加重了估算与概念在教学中的比重。在人们就还没有学习精确计算之前,我们就开始进行模糊估计。我们都清楚的一点就是,估计不是没有目地,没有范围,没有制约的。当精算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来得及发挥的时候,估算便自然而然的进行,这就是数感的在起作用的原因。

类似于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对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同样的,我们可以知道,数感能力可以刺激估算的进行,同样,估算是引起数感强化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前者的主动才引起大脑的进化。

口算,比估算要求更加精准,心算的教学曾一度成为荷兰的研究重点,方丹霍佛研究了荷兰是如何开发数学课程以支持心算策略的教学。深圳市数学教研员李主任也曾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话:“口算很重要!口算要贯穿整个一到六年级。”口算要求学生答案脱口而出,口算的速度能反应学生的思维灵敏度,一旦学生扑捉到口算迅速思维的愉悦感,学生将会乐于口算,乐于心算,脑思维迅速激活的一瞬间与数感产生的一瞬间有同工异曲之妙,同时,这也会让学生对学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

2.5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数感不仅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还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的考虑每个方面。特别明显的就是,数学符号(加减乘除等等)的出现造成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压力。书面运算中所呈现的数学运算符号的出现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体验的开始,同时,这种书面的方式又限制了学生对符号意义的各种体验,学生对符号的理解是很狭隘的,这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很灵活运用这些符号,在学生与同伴么交流彼此想法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保留个性想法的同时,应该接触到大量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的对抽象认知能力的控制得到一个升华,毕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是形成数感的前提条件。

有这样的一个题,运用一种算式得到19和12,其实我们都知道方法是有很多种的,但是当你具备有一定的数感能力,你会知道,得到19的最佳方法是20减去1,得到12的最佳方法是10加上2。又例如,班上组织春游,需要同学们共同协作,负责好租车问题,购票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并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作出合理的解析。在解决问题中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关系建立起来,不断完善与加深待遇原有的知识理解和认识,并构建对社会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时间有效的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对问题的解决会反应学生对数字的真实感觉,同时,需要老师吧数学学习看作是过程和结果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而不是传授标准计算程序的的教学,学生们就会知道,解题过程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特征。这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数感。

3 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3.1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合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是用计算能力的大小和解决数学问题来考察的,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

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而数感的建立则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而这几方面则是用来衡量数学素养的重要的准则,不难看出,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3.2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析现实问题

在数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思维去看待某一问题。

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需要31块钱,假若你手上有一张50块的,有几张1块的,这时候你会给售货员51块,而不是50块。因为你知道这样子可以更好的进行你的交易。在实际生活里,你会知道一层房子高3米,而不是30厘米。当你看一些公共场合的一些编号,你会很好的理解它们是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你知道水是按立方计算的,而不是平方,你还知道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有很多种。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灵敏地连接数学思维,从而进行数学思考,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个则是依赖你数感的建立而建立起来。

3.3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数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这是一个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和逻辑性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联,领略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感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对数学的发现,对数学美的追求,用美学的眼光欣赏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数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

提高,以及数感在生活实际的应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情境,经常设置有助于发展数感的课堂,多一些对于数感的有意识的引导与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腾发祥.数感及其教育价值《教程、教材、教法》2004(12)第24卷12期

[2]马云鹏,史炳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46——49

[3]朱丽娅.安吉莱瑞徐文彬(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2——33 122——123

数感的培养

数感的奥妙 ----听徐斌老师解读课标有感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李珂倩 2015年9月20日下午,听徐斌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我认为数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6的时候,6可以表示第六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六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六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六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2、4、6、8”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接着学习5个5个地数,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6个10,即在十位上写6。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在数数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数感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案,把培养学生的数感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发展学生灵活数数的能力。如在学习“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国庆文艺演出的方正图,请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人,学生一开始是一个一个数的,数完一排正好10个,然后再自发地10个10个的数,发现一个方阵正好是100个人,很快,100的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接着我请学生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这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经过交流之后发现第20个人是一个序数词,它与数的顺序有关,不同的数的顺序,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这时我就规定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学生通过刚才数的过程,知道1排是10个,2排就是20个,第20个应该是第二排的最后一个。接着我再提出问题:“还是同样的顺序,第96个人在哪里?”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从前面开始数,10个10个的数,数到90再往后数6个;有的说可以倒着数,从100倒着数到96;而有的学生直接计算100-96=4,所以只要从后往前去掉4个,就是96。通过这次数数的活动,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的感觉更敏锐了,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在计算中发展数感 数的计算是重要的数学技能,它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计算中让学生去感知数与数的关联、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灵活的选择计算策略,是数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简便运算是一种体现高级思维的特殊运算。这些知识是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敏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如429÷78的试商过程,就体现了数感的积累和发展。学生首先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考虑7乘几接近42,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马上可以把商7排除,因为商7已经超过42了。接着考虑最接近的是商6。这时需要运用除数与被除数的关系,综合考虑除法中各部分的变化关系,78接近80,而426接近420,商6肯定会超过被除数,通过灵活的估计,得出先试5,这样试一次就成功了。因此,数感是靠前期不断的积累,及后期持续的思考发展起来的。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意义》优质教案【新版】

比例的意义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新课讲授】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卓达太阳城学校数学教师杨静 很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安排我担任了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工作,让我明显地看到了这一个学期自己的成长,我对一年级的教学更加有信心。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深深地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一种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这59张白纸,我该如何去谱写? 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作为人民教师,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我认为:没有博大的爱,则没有属于所有孩子的教育;没有深刻的爱,则没有成功的教育;没有艺术的爱,则没有幸福的教育。当教师就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在课间或者放学,利用短暂的这段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并且重要地是要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多鼓励他们,用“老师知道你很棒”“老师知道你能自己完成”来代替不断重复地题目讲解。 二、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一年级小孩子刚入学,这种全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还不适应,对于他们来说,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对他们进行一日常规教育,时刻提醒他们,让他们懂得在学校里就要遵守学校的制度。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分两个方面作个提示和提醒。如下: (一)学习方面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3)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4)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浅谈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9-10-12T09:52:35.09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作者:高歌 [导读] 不少教育家和名人都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第二幼儿园718399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教育家和名人都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杰出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那是最美好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奥妙无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则终生受其累。” 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就将我们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目标在前,活动在后,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到孩子终生不忘。可现在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是“小太阳”“小皇帝”,父母十分宠爱,不少幼儿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生惯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差,有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整理玩具、不会自己收拾书包…… 这样长期下去,对幼儿的发展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制定活动目标,然后组织幼儿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方法对头,因势利导,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孩子们的进餐习惯。不少家长把幼儿送到幼儿园,总担心幼儿吃不饱、吃不好,原因是有不少幼儿在家里不是挑食就是偏食,有时还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喂才肯吃,幼儿的进餐习惯不是很好,导致家长很担心。是呀,幼儿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对幼儿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在餐前、餐时、餐后三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进餐前,我们运用音乐旋律指导幼儿将小椅子搬好,洗干净手,回到座位,并播放优美的曲子调节气氛。有时,我们一边分菜,一边让幼儿看看今天吃什么菜、名称叫什么,加深其对各类蔬菜的认识。在这样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幼儿很高兴,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乐于接受。 进餐时,我们仔细观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加以教育。有些幼儿不会握筷子,我们就利用游戏活动“夹豆子”帮助其尽快掌握握筷子的技能。一些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就有意识地请他们到老师身边来吃,以便于督促指导。当他们有了进步后,再和大家共同进餐。对于饭量较小的幼儿,在分餐时我们先盛得少一点,防止加重其心理负担,造成剩饭剩菜、拖延时间等现象。当幼儿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后,再逐渐增加饭、菜数量,使之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形成正常的食量。对于爱挑食的幼儿,老师酌情减少一些他们不爱吃的菜,并要求他们能尝试着吃一点,说说味道如何,老师再向他们说明这些菜的营养。幼儿明白了道理又看到不爱吃的菜数量不多,也就能吃下去了,这样逐步纠正了其挑食的习惯。还有部分小朋友吃饭特别快,不利于消化。我们就结合认识时钟,让他们边吃边自己看钟点,在教师指定的时间离开座位,并且引导他们回忆有关故事中讲到的肠胃的消化特点,学会细嚼慢咽。 进餐后,我们告诉幼儿不可以剧烈运动的道理,带领幼儿散步,观察自然界的变化,看看书,玩玩比较静的游戏。有时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如自由交换自带玩具,相互结伴交谈等,使幼儿愉快而舒畅。 经过我们细心周到的教育培养,我班幼儿个个养成了不挑食、不偏食、定时定量的良好进餐习惯。 三、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保障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要养成任何一种习惯都必须持之以恒,按一定的要求坚持去做,从而使这种行为逐步形成条件反射,成为自觉遵循的行为。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光靠幼儿园培养是不行的,必须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培养,方能见效。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邯郸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张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2 2+25=37 3 3+25=38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什么是数感?《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探索问题中体验数感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爱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教学“1亿有多大”时,我设计这样几个步骤让学生去探索:1.自学课本33页内容,回答:书中小朋友是如何探索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的?学完你有什么感想?2.估一估:1亿本数学

书摞起来大约多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3.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去探究,设计探究方案,填在书上的表格里。4.各小组交流汇报。在这个环节:探索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刚好10个人,站一起约占地1平方米,100人占地就是10 平方米,1000人占地就是100 平方米,……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10平方千米。而探索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的小组汇报说:我们称出100粒黄豆约 20克重后,直接推算1亿粒黄豆的重量,因为100000000有8个零,只要在100粒黄豆重量20克后面添上6个零,即 20000000 克= 20000千克=20吨。又快又正确。 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这种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更加进一步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感:“1亿好大啊!”1亿本数学书摞起来大约有80万米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大约占地10平方千米,1亿粒黄豆大约重20吨。 二、在运用知识中强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与数学符号、数学知识、数量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

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虽然已经干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但接到这个任务时仍然感到措手不及。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种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这38张白纸,我该如何去谱写? 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作为人民教师,我认为:没有博大的爱,则没有属于所有孩子的教育;没有深刻的爱,则没有成功的教育;没有艺术的爱,则没有幸福的教育。当教师就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陈毅,因为身患脑瘫,走路总是跌跌撞撞。除此之外,他说话语速很慢,爱哭。课堂上,偶尔趁老师不注意就与邻桌说话。经常上课半天了,竟然举手上厕所;大课间操站排时就拐到同学身边撩闲,让我感到很头疼。随着与他接触的深入,才了解到他小小的年龄居然已经做过两次大型手术,使我产生了对他深深地同情。同时职业责任心让我感到决不能放弃,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决定对他严

格看管,并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准备学习用品,怎么学习。并利用班会课教育学生多帮助他做些事情,多照顾他。平时用良好班风影响他,教他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渐渐地,他的行为规范一些了,课堂上说话次数减少了,学习也有些进步。今后我会给他更多的关爱,让他能够在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二、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印度有一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一年级小孩子刚入学,这种全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还不适应,对于他们来说,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对他们进行一日常规教育,时刻提醒他们,让他们懂得在学校里就要遵守学校的制度。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在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窗台、宿舍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服、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注意用眼卫生,节约用水等。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方塔小学俆雪勤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早在1954年美国数学家Dantzing就提出了数感,而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一线教师来说一直令人捉摸不透。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数感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感的描述是:“数感主要是指有关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段文字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对数感的含义的解释,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的感悟;第二句话是对数感的作用的描述,数感是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数感的建立是为了理解和应用数。 曹培英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一文中对数感的解释是“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这一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的主要策略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4的时候,4可以表示第四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四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四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四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1、3、5、7、9”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3个10,即在十位上写3。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浅谈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浅谈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夏庄街道三台小学 林清义 2013年7月

浅谈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在我们学校的宣传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虽然,我认为这句话不一定是绝对的,但是绝对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的确太重要了。所谓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的确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其来说会受益终生的。 前些日子,我看到这样一则让我感到既意外又震撼的信息: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平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相互团结,彼此互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样。”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一、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

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对于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众所周知,除了比较极端的个案,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与智力因素相关甚小,而学习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们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们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边是指良好的习惯。 例如: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就自觉的跑会教室;我们回到家时,发现家里没人,会很自觉的掏出钥匙把门锁打开。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只是下意识的在发挥作用。而这些行为,也都是习惯的表现。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的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才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学习习惯的是行为习惯的深化,它是广泛的无意识的行为活动向具体的有意识的目标的发展,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向学习习惯的转化。学习习惯属于非智力的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

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教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

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2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学生甲逐一猜数:300、3600、4100……显然,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中外著名教育家都认为养成教育很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哲思录(学习中……),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现在的应试教育让我真的很纠结,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讲,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对话颇耐人寻味。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在起作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

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两个原则: 一是不可贪多,一段时间重点培养的习惯越少越好。我们经常说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次的坚持。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如果你对每一种好习惯都坚持长时间的认真训练,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言:“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关键是坚持每天去缠一股新索,而不是三天打渔连天晒网,或者今天抓这个习惯,明天抓那个习惯,最后一个好习惯也没有抓实。魏书生老师十余年坚持不懈抓“七个一分钟”取得巨大成效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证明。 二是不可纠缠坏习惯。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庄稼,培养了好习惯,坏习惯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习惯培养一般有哪些步骤? 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①认识习惯的重要;②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③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④持之以恒地练习;⑤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⑥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这六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不可忽略。 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有很多。有突破法、榜样法、体验法、情绪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文、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同学们收集了各种素材——啤酒酒精度是10%,武义大曲酒精度为38%;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某衣物含棉20%,锦纶25%,涤纶55%等。在收集过程中,有的同学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10%、7%要这样书写?这样的分数为什么不化成最简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二、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比较爸爸与爷爷的年龄,比较小朋友的铅笔数或对于50、98、34、5、42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对于刚踏入初中门槛的您们来说,非常重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人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所以她们脱颖而出。培根就曾说过:“习惯真就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就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径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 在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她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去的时候,她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 再瞧瞧我们周围,有人勤奋,有人懒惰;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勤俭节约,有人铺张浪费;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奋节约的人收获幸福,铺张浪费的人收获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真……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13岁进入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周峰,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她记忆英语单词,都就是每天10个,即使走亲访友时也从不间断,就这样,一年下来,便记住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这就是她量化的学习习惯;她听英语广播学英语,一到点便准时打开收音机,这就是她定时的学习习惯;她学习时总就是全神贯注,思想从不开小差,这就是她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数感是对与我们来说是熟悉又朦胧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和着各种各样的打交道,从一开始接触数字,我们就已经在寻找数字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培养了我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数感的特征,特别在数学的教学中,对数感的培养兴起的数学问题,对数感的培养,就现在来讲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分析的一个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数感数感的培养数感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中,都会有一个关于对自身的知识技能特定的感觉领悟,如“乐感”“美感”“语感”“数感”等词的出现,都是对这种感觉延伸出来的抽象名词。“数感”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数感和数感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数学教育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数感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标准》对数感的培养的重视。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当问到这样的一个例子10/11与16/17那个数大的时候,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通分之后比较大小,当然,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或许会想到,两个分数都相当接近1,这题的解决方法或许会这样解:1-10/11=1/11;1-16/17=1/17;而1/11>1/17,所以很明显10/11<16/17。这个例子说明了数感是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思维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同时,它也是一种模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数感对我们的数学提高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很明显,对于数感的培养的出现也是数学潮流引领的使然。 1 数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9-03-18T14:17:16.1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5期作者:邓秀梅 [导读] 在教学当中开展的所有的活动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邓秀梅(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七小学校重庆 408400) 摘要:在教学当中开展的所有的活动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本身就是需要进行提前规划和设计的课堂实践活动,想要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做好相应的计划和实际安排,这样的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实现高效的教学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有效性;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164-0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教学设计本身的概念也获得了非常大的转变,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和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能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课堂教学的开展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获得健康的、长远的发展。由此能够看出,加强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能够决定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取舍等方面。只有在课堂教学当中明确并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才能够开展有效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速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深刻理解和掌握速度的真正含义,明确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感知其变化的规律。”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为有效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方式多元化 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变了传功的学习方式,并且提倡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当中真正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对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对于数学知识概念的认识和掌握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综合化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积极努力的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当中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情感、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完长方体特征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要独立的完成,如果实在是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时间为10分钟,之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说一说自己对长方体制作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交流和互动,能够促使学生将长方体的特征更加深刻的记载学生的脑海中。 四、知识呈现情境化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学生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好数学知识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选择舞蹈队员”的课堂情境,在这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刻感受教师所提出的标准,不能够使用“中位数”、“平均数”进行解决,只有寻找新的方法才能够解决,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情境中更加深刻理解“众数”的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教学就没有课堂,所以说教学就是课堂的具体内涵。课堂教学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新课程改革的良好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这样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重视课堂效果、课堂效率、课堂效益的有效提升。充分利用当前背景下的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设计出符合自己、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课堂教学,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学到无限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谭宇凡.如何为学生带来更为优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47-48. [2]曹美兰,于文,韩翠萍.面向教学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建构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6):78-80. [3]林雪雪.基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