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的作用1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1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1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一、保护战略资源和自然遗产

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资源,更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自然保护区划建的最初目的就在于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遗产,使野生动植物能正常生存繁衍,使生态系统能协调持续发展,使各种有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和各种有益于人类的自然景观能保持本来面目。

二、开展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

全球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876万km2,仅陆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就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保护着全球各种类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及重要的自然与人文历史遗产。丰富的资源和独特地理条件使自然保护区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也是实现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关键。

三、保护环境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至2003年底,全球自然保护区总数多达102102个,面积约1876万km2。不仅总面积大,而且类型多样,几乎涉及包括森林、湿地、海洋、草原、荒漠等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发挥着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沿海防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生力军。

四、科普宣传与环保教育基地

科普宣传与环保教育是自然保护区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为向公众揭示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奥秘,也是人类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佳境。简明、生动、灵活多样的科普、环保知识宣传,使公众逐步认知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自然保护区通过与科研院校、自然保护组织、保护区周边社区民众及其他自然保护区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共享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保护区网络的众多数据信息,更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教学、培训交流基地。山东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是清华大学、烟台大学等众多高校的教学基地

六、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范

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也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自然保护区一直在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在药用、观赏资源培育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已起到示范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的第2节,是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一个延伸和拓展,阐述生长素生理作用及生产实践应用的关键一节,也为第3节的学习做了知识储备。 本节课通过对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的分析,介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此项探究活动能够训练学生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是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领悟预实验意义的良好载体。合理有序地组织好此探究活动,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1)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什么是植物激素,并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特点有了相应的知识准备。 (2)高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较活跃。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过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并在必修一的学习中系统的学习过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但对于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和结论形成缺乏系统的思考,因此在探究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细化各步骤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设计思路 由于生长素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较容易建立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坐标曲线、教师呈现图片和实物等教学手段,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本节内容标准“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并不难。 较为复杂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活动的处理。由于该项探究活动跨越周期较长,材料、试剂不同也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差异大,同时对学生探究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1课时内无法完成。在设计本节课时,事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通过实验的照片和数据记录,将其作为探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情景创设的材料,使学生对生长素的两重性有了直观印象,同时也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同时,将课堂上的探究目标确立为对实验原理、方法的探究,让学生们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在合作讨论中有效学习,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能力。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word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现就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我为什么这样说课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六课第一节第二框的内容。本框的内容是对第一个框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内容的应用,同时也是下一个框题“树立正确价值观”知识内容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本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事例的分析,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比不同的价值观,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初步树立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三、说教法 根据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漫画、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图表等教学素材启发学生思维,理解知识点。 四、说学法: 依据新课表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采取的方法: (1)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2)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设计 在教学中,我遵循这种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具体——抽象—具体拓展的规律组织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的: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二)、局部设计

教学设计: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教学设计 实验学校:陈诗楠【知识目标】 识记:价值观的含义、性质及作用 理解: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导向作用也包括促进和阻碍作用。 运用: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于我们人生和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理解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基础上,自觉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人生价值。 (2)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学生在学习时,应当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从而推倒出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提升用已知解决未知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从而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理念】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理解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导向作用。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诵导入: 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而叔本华却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马克思又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也常常在想,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是价值,什么又是价值观呢? (PPT展示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设计意图:引出价值观的含义及本课课题 二、探索新知: 环节1:播放时事新闻“叙利亚难民危机”以及德国对这一问题的行为过渡:从年初至今叙利亚难民问题持续升温,这不仅仅是叙利亚国内的灾难,它引发了全体阿拉伯国家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而面对这一灾难,我们看到了德国的人道主义关怀,看到了德国的大国形象,而也有所谓的大国确实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态度。 (播放视频:美国对于叙利亚难民的态度) 学生根据捕获的视频讯息,自主学习,将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价值观正确 与否 行为选 择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德 国 美 国 设问1: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对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

2019精品教育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周建军

、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1)“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的实验操作;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操作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课题: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那么,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下面我们将通过问题的探讨,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板书: 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进入学习状态 开始进入思考 阅读表中各项数据, 提倡、引导 学生自主学 习 训练学生获 取信息和分 析资料的能 力。 展现并学 会合作学习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例题)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 8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拓展题 9、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精)

【课题】第六课第一节第二框题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程:首先、讲关于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小故事。 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犹太人要被关进监狱 3年。监狱长让他们3个一个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 3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3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 ”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 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 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小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 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 3年我每天以外界联系, 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 200%。为了表示感谢,我要送你一两劳斯莱斯! ” 故事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三个人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而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实际上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 人的努力方向、行为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写板书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见书 P 44-48 要了解价值观的知识,必须首先弄清价值的有关知识。回忆起来, 在高一经济学上我们就讲到了价值, 当时给价值下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我们今天所说到的价值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它到底是什么呢 ? 我们先看一组幻灯片。放幻灯片。 自从人类产生后 ,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 , 如 :人要维持生命 , 呼吸新鲜空气 , 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 ; 人要生存 , 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 , 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 人还要看书 , 听音乐等 , 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关于价值的含义。 写板书 :一、价值的含义 (P 45

人教高中生物 必修三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知识点)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H2CO3),食物中常含有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它们进入内环境后,因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而使内环境pH不会发生大的偏移。 2)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具体操作步骤 取自来水25mL--(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做记录--(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或NaOH溶液--(5滴后)→用pH计或pH试纸测pH,并将结果计入表格→每滴加5滴为一组,重复6次。 用不同的材料按上述步骤重复试验。 3、实验结果及结论 (1)对自来水的处理(图1) 结论:滴加HCl后,自来水的pH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的pH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图2) 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图3) 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图1 图2 图3比较以上三图中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4、PH值稳定的意义 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补充】——缓冲物质 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练习试题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将会因生长素( ) A.浓度增高,发育成枝B.浓度增高,生长受抑制 C.浓度降低,发育成枝D.浓度降低,生长受抑制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了(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C.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3.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能( )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4.(2011·河南焦作市模块水平测试)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 A.植物的向光性B.根的向地性 C.顶端优势D.用生长素类似物在农田中除杂草5.丝瓜是单性花,小明用正常的丝瓜雌花探究生长素的作用,他的做法是:①开花前将1号花套上纸袋,开花后给雌蕊柱头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A.2号花未套纸袋B.2号花未涂生长素 C.缺乏只进行套袋处理的雌花D.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④促进细胞的代谢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①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二、非选择题 7.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看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中B点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BC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曲线交点D的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后植株的结实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对照组 (未处理) 经2,4—D处理的实验组平均结果率(%) 27 100 100 100 100 平均株产量(kg) 0.16 0.73 0.92 0.9 1 0.7 2 平均单果重(g) 186 247 277 273 243 2,4—D浓度(ppm) 1000 850 720 630 B.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C.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实情况影响不同 D.该实验的对照组花蕾是经过受粉的,而实验组花蕾是未经受粉的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 4-D浓 度(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子番茄平0 13.26.46.53.53.43.30.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教学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理解: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个人、社 会的不同导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②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 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③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 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之则是有害的,有助于培养逻 辑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学生发言) (略)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人要维持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呢?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板书) (1)价值(板书) 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 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 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 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

(完整word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导学案答案.docx

[ 高二生物导学案17]第三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校:江门一中学科:生物编写人:马莉审稿:吴海涛 班级 ______学习小组 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组内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 一、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知识目标) 2.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能力目标) 3.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知识目标) 4.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培养实验设计、收集和处理数据、评价实验设计 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能力目标) 【学习重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习难点】 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学法指导 1. 使用要求:课前自主完成。 2.使用步骤:通读教材→完成”问题设计与活动指引”→积极思考→”分层巩固”→”大胆质 疑”→研读教材、查资料→解决问题→归纳积累知识,形成网络。 3.完成时间: 40 分钟。 【知识网络与积累】 【问题设计与活动指引】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既能 __________ ,也能 _____ ______ ; 既能 _________,也能 _____________ ;既能 ______________,也能 _________________ 。 (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 3)生长素调节生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浓度过高时 甚至杀死植物。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老细胞则。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根________芽 ________茎 __________ 。 ( 4)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顶端优势形成的原理是。 探究 1: 下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 讨论: 1.对于根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曲线 AB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生长素对根的促进作用越 B 点表示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曲线 BC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生长素对根的促进作用越; C 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对生长的效应是; 超过 C点,生长素对根的作用转为,而且浓度越高,这种作用越; 。 2.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根最适浓度约是mol/L;芽最适浓度约是mol/L;茎最适浓度约是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较:>> 3.作用特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性 既能生长,也能生长; 既能发芽,也能发芽; 既能落花落果,也能花果。 mol/L。 4.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器官和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①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生长;浓度过高时会生长,甚至植物。 ②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老细胞则比较。 ③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较:根>芽 >茎。 探究2: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除?有何应用?顶端优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导学案2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观察图像,能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2.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能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3.通过小组评论、师生交流、查阅资料,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学习重点及难点】 了解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导学诱思】 一、旧知回顾: 1.绘出体液之间关系图表?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教材助读: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__________ __ ______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的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④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 ____ (3)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若外界环境变化太剧烈,或自身调节出现障碍,稳态就会被________。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其代谢只有_______ _、____ ____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______ __作用;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____ ____的重要保障;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会使机体内环境遭到___ _____。如果内环境遭到破坏,细胞代谢就会_____ ___。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 ___。 三、预习自测 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的速度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2.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 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3.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 A.凝固的状态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化的状态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问题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问题2:稳态就是稳定不变的状态吗?为什么? 针对训练1: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中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 3、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物图表。 2、掌握实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及上课时间 1课时,10月17日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分析,探究活动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观看了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视频。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 从这个实验看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与其浓度有关系,低浓度的时候促进生根,高浓度时抑制生根。这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特点, 那么生长素的作用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作 2 4 6 8 10 12 4 4.2 4.4 4.6 4.8 5 5.2 5.4 5.6 5.8 6 NAA 的浓度(ppm ) 生根数目(个)

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大家看书50页的问题探讨,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的结果。 问:1.对于不同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2.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于浓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曲线,例如对于根来说,在10-10以前是随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10-10时促进效果最强;10-10到10-8随着浓度提高促进作用减弱;10-8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10-8以后随浓度提高,抑制作用增强。 对于芽、茎变化趋势是一样的,所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及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3.当生长素浓度为10-6时,对根、芽、茎生长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对根是抑制,对芽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 4.哪一种器官对生长素最敏感?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器官和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较:根>芽>茎,顶芽大于侧芽。 怎样表现出促进和抑制的生理作用? 二、体现两重性的现象 现象一、顶端优势 大家看我们校园的雪松外形上有什么特征?对金子塔形,这是为什么呢? ①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的抑制的现象。 ②形成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③解除方法:去掉顶芽(应用:果树、棉花等的剪枝、摘心) 现象二、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10-10 10-8 10-6 10-4 10 c /m o l ·L -1 长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获取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2.培养其实践与知识结合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是,代谢废物不能够排除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它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问题: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答:1.这说明: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2.(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结论分析: 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知识讲解: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调查——体温变化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 成员上午6h上午10h中午12h下午2h傍晚6h晚上9h 母亲37.0℃37.0℃37.3℃37.4℃37.2℃37.1℃父亲36.8℃36.8℃37.1℃37.3℃37.1℃36.9℃自己37.1℃37.1℃37.4℃37.5℃37.3℃37.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讨论: 1、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不同) 2、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的特点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信息。 (二)生长素的作用的特点:两重性 1、生长素的作用两重性的表现 (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生长素发挥的生理作用会因浓度、器官与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 (1)浓度:低-促进,高-抑制; (2)器官:根>芽>茎; (3)细胞: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思考:我们有什么实例来说明这些现象呢? 现象一:顶端优势

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形成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去除方法:修剪整枝。 顶端优势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现象二:根的向地性生长的解释(向重力性)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敏感度不同。 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根部:生长素浓度:AB。 茎部:生长素浓度:C

思考:生长素为什么不能大规模地应用? 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提取困难,且易分解,在生产上较少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类似,但不容易被降解,因此效果稳定,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如α—萘乙酸(NAA)、 2,4-D等。 1、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 农业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可以达到保蕾保铃的效果。 2、获得无子果实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类似物刺激未受粉的雌蕊柱头或子房而获得的,其原理是应用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生理作用。 其染色体数目与正常果实一样吗? 思考:无子西瓜是怎么来的? 无子蕃茄的培育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设计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 生变化; 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 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个人、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 ②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③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之则是有害的,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 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的资料,来谈一谈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学生发言) 200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疫情。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号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处理好防止非典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夺取防止非典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胜利。去年5月6日,中央财政再次预拨非典防止专项经

费9000万元,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9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给予补助。2003年防治非典期间,全国共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68.4亿元,政府性基金40.8亿元,两项合计109.2亿元。带领全国人民科学防治,终于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大灾之际非典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人要维持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呢?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1)价值 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说课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说课稿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努力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生物学科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本人不懈的追求目标。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结合“探究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做中学”的教学策略,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独特平台,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习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和交互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变静态为动态。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和求知的心理满足,以求得群体最优发展,并使个体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色有所提高。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③)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节内容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尝试运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两部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是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作用以及应用的关键一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会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对学生读示意图、图解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尝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学会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并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的意识。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3)通过探索使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解决方法] 通过提问、思考、理解图解及分析实例来突破重点。本节“问题探讨”中的材料,与上一节所学内容似乎有点“矛盾”:上一节的内容显示,植物生长素起促进生长的作用,而“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却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它竟然起抑制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习本节的兴趣。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教案 五,教学过程: 导课: 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 -------------------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一、环境的动态变化 让学生根据总结以及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说明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教师提问: 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突出和深化概念) 让学生结合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解释: 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 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PH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 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 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