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化斑汤

益肾化斑汤

益肾化斑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仙灵脾15克,菟丝子20克,地黄(血热用生地、血虚用熟地)15克,当归、川芎、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红花各12克,僵蚕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肾祛瘀。

【方解】黄褐斑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上唇属瘀阻胞宫。方中君以仙灵脾性温而不燥,功善补肾壮阳;菟丝子性平,既补肾阳,又补肾阴,且补而不腻;当归、地黄、川芎、芍药俱为臣药,功能补营血,调冲任;佐以桃仁、红花入血分而逐瘀行血,使以僵蚕祛风搜络。诸药相配,共奏补肾祛瘀之功。

【主治】妇女黄褐斑。

【加减】(1)对于单纯性黄褐斑的治疗,应随证加减:①若患者为阴虚体质,可酌选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若患者为阳虚体质,可酌选肉桂、附片、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等。②若黄褐斑仅见额部,可酌加丹参、肉桂、川连;仅见于左颊,可酌加柴胡、白蒺藜;仅见于右颊,可酌加桑白皮、杏仁;仅见于鼻部,可酌加苍白术、枳壳;仅见于下面部,可酌加补骨脂、炮山甲;仅见于上唇,可酌加紫石英、地鳖虫。③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脾胃虚弱,易致阴阳失调,治宜阴阳并调,可酌选用知母、黄柏、附片、肉桂、二至丸、肉苁蓉、巴戟天,并佐以紫河车、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④若夹风而黄褐斑时隐时现,皮肤瘙痒者,可酌加防风、白鲜皮;若夹火而黄褐斑色深者;可酌加生石膏、地骨皮;若夹寒而黄褐斑色淡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若夹痰而黄褐斑疙瘩叠长者,可酌加白芥子、白附子;若夹湿热而黄褐斑垢腻者,可酌加苍术、黄柏、生苡仁。

(2)对于合并性黄褐斑的治疗,可在辨证论治中结合益肾化瘀之法,以收治病消斑之效。①对患黄褐斑而不见月经病者,治疗应循经后益

肾补虚,经间调燮阴阳,经前用养血调经,经期因势用方之法。在所用调经方中加用本方之主药,对月经量多、月经先期、崩漏等证在经前,经期慎用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但在经后、经间可酌情选加。

②对黄褐斑而又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者,应经后充养任督,经间化瘀软坚,经前养血摄血,经期消补兼施之法治疗。③对患黄褐斑而又见不孕症者,若经不调则调经,络不通者则通络,待经调络通后再进益肾化斑汤,并可酌加党参、黄芪、紫河车等。④对患黄褐斑而又见带下证患者,不应拘于湿热,应随证灵活施治。⑤对产前患黄褐斑患者,可用扁鹊三百饮加减(绿豆、赤小豆、黑穞豆、金银花、生甘草、陈皮、砂仁、桑寄生、炒黄芩)以安胎消斑。禁用桃仁、红花等祛瘀破滞动胎之品。⑥对产后黄褐斑患者,可在大补气血中佐以化瘀消斑之法。⑦对黄褐斑由于长期服用避孕药所致者,可用本方酌加鹿角霜、炙鳖甲、炮山甲、龟板、蛇床子、马鞭草等逐补搜逐之品。

【疗效】临床屡用,效验殊速。

.2 去黯美容汤

【来源】吕景山,《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生地、熟地、川芎、赤芍、白芍、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冬瓜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阴养血,散结行滞。

【主治】面黯(黄褐斑)。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方药

1、疲劳综合症新中医2009.02.83 柴胡黄芩茯苓半夏各12G 人参10G 龙牡各20G 大黄6G 生姜3片大枣5个 2、鲜凤仙花捣烂外敷治疗甲沟炎新中医2009.09.3 3、胃癌前病变方新中医2009.0930 柴胡元胡当归郁金个12g 文术6g 三七粉2g 半枝莲枳实各15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香橼各20g 三个月一疗程 4、顽固性斑秃新中医2009.09.69 黄芪党参黄精玉竹参当归丹参何首乌各20g 熟地茯苓泽泻桑葚各15g 甘草10g 2周一疗程 5、更年期综合症新中医2009.09.72 菟丝子山茱萸远志各10g 熟地党参山药各15g 炙甘草五味子各6g 加减:头痛眩晕加川芎12g 沙菀子15g,失眠多梦加枣仁20g百合柏子仁各15g ,胸闷烦躁加柴胡6g 郁金15g 2周一疗程。 6、产后缺如新中医2009.09.84 黄芪30g 党参20g 穿山甲6g 王不留10g 柴胡香附各15g 加减:气血亏加猪蹄党参白芍各20g,肝郁气滞加枳壳郁金各15g ,乳房红肿加金银花20g 连翘蒲公英各15g,有块加夏枯草15g 皂刺川贝各10g。 7、慢性地热-加减升阳益胃汤新中医2009.09.118 黄芪焦术半夏各12g 太子参泽泻白芍地骨皮各15g 茯苓18g 炙甘草8g 陈皮柴胡各10g 川黄连4-10g 防风羌活五味子各7g 小麦30g 大枣6g 加减阴虚加生地15g 枸杞子12g 泽泻半夏各7g,血虚加当归10g,署湿加滑石粉竹叶各10g薏苡仁30g. 8、胃胀(脾虚肝郁型)新中医2009.09.119 党参30g 柿蒂20g 茯苓15g 半夏10g 陈皮5g 白术白豆蔻(后下)丁香(后下)厚朴柴胡白芍各10g 炙甘草3g。 9、①苍耳子(先下)(15g-40g)----------辛夷(10g-35g)治疗鼻渊、鼻塞鼻咽部不适、鼻腔异物堵塞。 ②大黄------升麻,大黄<升麻:通气下行,大黄=升麻:通泄而不爆烈,大黄>升麻:通泄燥热而不晚。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腹胀、大便不通。 ③茯苓(10g-15g)----桂枝(15g-30g)治疗脾胃湿重而呃逆、纳差兼下肢水肿。 ④滑石粉15g-----山药30g治疗肾病综合症水肿明显的老年患者效佳。 ⑤麻黄(6g-15g)-----车前子(20g-30g)治疗面部合并下肢水肿甚佳、同时对肾性高血压及舒张期高血压疗效明显。 ⑥石膏----桂枝(4:1)适用于各种热性疾病引起的┳升麻及后期肺胃阴虚症。 ⑦阿胶(10g-15g)----地龙30g用于血虚引起的各种疾病、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后贫血。 10、清凉油治疗唇炎。 11、复发性口腔溃疡新中医2009.10.71 三才封髓丹加味:黄柏砂仁甘草各10g 生地天冬各20g 党参竹叶栀子各15g 肉桂5g 龙骨30g。 1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新中医2009.10.77 黄芪葛根丹参各30g 党参茯苓天麻枣仁各15g 白术当归木香各10g炙远志川芎各6g 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枣3个桂圆肉7个失眠多梦、心悸加重枣仁30g 龙牡各30g ,伴颈肩酸痛加威灵仙15g 姜黄10g 桂枝6g ,上肢麻木加地龙水蛭各10g ,眩晕伴恶心呕吐加半夏10g 陈皮6g 重用生姜。 13、过敏性鼻炎新中医2009.10.119

益肾化斑汤

益肾化斑汤 益肾化斑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仙灵脾15克,菟丝子20克,地黄(血热用生地、血虚用熟地)15克,当归、川芎、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红花各12克,僵蚕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肾祛瘀。 【方解】黄褐斑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上唇属瘀阻胞宫。方中君以仙灵脾性温而不燥,功善补肾壮阳;菟丝子性平,既补肾阳,又补肾阴,且补而不腻;当归、地黄、川芎、芍药俱为臣药,功能补营血,调冲任;佐以桃仁、红花入血分而逐瘀行血,使以僵蚕祛风搜络。诸药相配,共奏补肾祛瘀之功。 【主治】妇女黄褐斑。 【加减】(1)对于单纯性黄褐斑的治疗,应随证加减:①若患者为阴虚体质,可酌选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若患者为阳虚体质,可酌选肉桂、附片、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等。②若黄褐斑仅见额部,可酌加丹参、肉桂、川连;仅见于左颊,可酌加柴胡、白蒺藜;仅见于右颊,可酌加桑白皮、杏仁;仅见于鼻部,可酌加苍白术、枳壳;仅见于下面部,可酌加补骨脂、炮山甲;仅见于上唇,可酌加紫石英、地鳖虫。③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脾胃虚弱,易致阴阳失调,治宜阴阳并调,可酌选用知母、黄柏、附片、肉桂、二至丸、肉苁蓉、巴戟天,并佐以紫河车、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④若夹风而黄褐斑时隐时现,皮肤瘙痒者,可酌加防风、白鲜皮;若夹火而黄褐斑色深者;可酌加生石膏、地骨皮;若夹寒而黄褐斑色淡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若夹痰而黄褐斑疙瘩叠长者,可酌加白芥子、白附子;若夹湿热而黄褐斑垢腻者,可酌加苍术、黄柏、生苡仁。 (2)对于合并性黄褐斑的治疗,可在辨证论治中结合益肾化瘀之法,以收治病消斑之效。①对患黄褐斑而不见月经病者,治疗应循经后益

益肾化斑汤治疗黄褐斑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益肾化斑汤治疗黄褐斑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药物配方组成】淫羊藿15g,菟丝子1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黄15g,僵蚕10g 【随症加减】肾阴虚加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肾阳虚加肉桂、制附子、肉苁蓉;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郁金;脾虚湿盛加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除面部斑外,有明显的月经失调者,按经期因势用方.经前养血调经,经间调整阴阳,经后益肾补虚,将益肾化斑汤中药物加入当用方中,按周期分段用药,经前、经期慎用桃仁、红花,经间、经后可择而用之.对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者以经后填补任督经间化瘀软坚,经前养正摄血.长期服用避孕药者,可加鹿角霜、龟甲、炮穿山甲(代)蛇床子、马鞭草以通补搜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滋补肝肾、化瘀消斑. 【经典案例医案】临床治疗26例,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 治验:王某,女,38岁.半年前因家事烦恼,渐见颜面斑片布于颊部,呈褐色,伴月经不调,夜寐不安,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少腹疼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B超示左侧卵巢囊肿,3.0cm×2.5cm.属肝郁血瘀.用益肾化斑汤加减.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赤芍15g,当归尾9g,川芎12g,香附15g,柴胡9g,桃仁9g,红花9g,郁金15g,僵蚕10g,海藻12g,昆布12g,炮穿山甲(代)15g.并嘱注意皮肤保养,防止过多日晒,清淡饮食,保持愉快的心情.服药62剂后复查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占位性病变,斑消症除. 【经验心得】方中淫羊藿辛甘性温,补肾壮阳,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助阳而不伤阴,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皆可应用菟丝子辛甘性平,补肾益精,《甄权》中有'久服去面悦颜色'记载.四物汤滋补肝肾,调营血、调冲任,使肝肾精血充盈、冲任调畅.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攻瘀之润剂.僵蚕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本经》曰:'灭黑,令人面色好.' 【方剂出处】徐菁.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黄褐斑26例.实用中医药

张宏跃: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黄褐斑

张宏跃: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黄褐斑 张宏跃: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黄褐斑 益肾化斑汤是南通市中医院姚寓晨主任中医师的名方,我于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兹用临床体会与大家分享,请同道指正。 方药:菟丝子20克仙灵脾15克地黄15克(血热用生地,虚寒用熟地)当归12克川芎12克芍药12克(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12克红花12 僵蚕10克 黄褐斑是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关于黄褐斑形成机制,姚师认为以《诸病源候论》较为全面:“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依其所论,血虚则表里不荣,邪滞则血气不和。虚而纵其邪,络脉瘀滞;邪滞袭其虚,皮肤不荣。血不荣于面而面络瘀滞,故面生斑。 方解:仙灵脾辛甘性温,滋养精血,温补肝肾,温而不燥,补而不烈。菟丝子辛甘性平,功补肝肾,益精血,《本经》有“去面?”。两药从源泉上共奏益精生血之功。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地黄、白芍阴柔养血和营,当归、川芎辛香活血达络,配以桃仁红花,增其行血驱邪之功。僵蚕,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携同诸药共达病所,《本经》载能“灭黑?,令人面色好。”诸药同行,使血荣于面活络化瘀,皮肤得养而红润,瘀滞得化而斑消。 病例分享 袁某,女,61岁,5月16日初诊,两侧面颊有黄褐斑,发黑,半年余,刚开始不明显,近半年加重。经常有痰吐出,痰色白。偶有短气,小便不利,大便正常。纳可。脉沉弦略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主证黄褐斑,以姚师思路,辨为肾虚络瘀证。兼证短气,白痰,小便不利,辨为水饮上泛。(金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处方:益肾化斑汤合苓桂术甘汤

【姚寓晨:益肾化斑汤-皮肤暗沉、黄褐斑】精

【姚寓晨:益肾化斑汤-皮肤暗沉、黄褐斑】精姚寓晨经典国医学堂 2022-07-12 08:11 发表于广东 面部黄褐斑是妇女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均可发生的一种常见多发症状。由于有碍观瞻,个别女性很是忧虑,大多以化妆品覆盖。今天跟随小药童一起来学习一下姚寓晨治疗经验: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影响美容的皮肤病。 由于妊娠妇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黄褐斑,故有“妊娠斑”、“肝斑”之称。因为黄褐斑的形状似蝴蝶,又名“蝴蝶斑”。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二者之比约为(3~4):1。妊娠3~5个月妇女尤多,一般分娩后数月可以消退,妊娠期的黄褐斑为生理现象,半年至1年内不能自然消退者,可视为疾病。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黧黑斑”、“面黑皯”、“皯黯”等范畴。 接下来介绍姚寓晨先生诊治黄褐斑的经验。 01、病因病机“二分五辨” 姚老对黄褐斑的诊治提出“二分五辨”。 “二分”即首先将患者的体质分清阴阳。凡形质清瘦、性急神躁、舌红脉数者,多属阴虚;形体丰肥、神疲懒言、舌胖脉迟之辈,偏于阳虚。虽同为肾虚,阴阳有别,施治不可偏颇。 “五辨”即辨年龄、辨经产、辨病程、辨兼夹、辨部位。 1. 辨年龄 一般据年龄分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3个生理阶段。 青春期除肾气未充为其内因,大都挟风、挟痰、挟寒,多因临经血室开放,血海沸腾之际,或汗出当风,或贪凉饮冷,以致血泣络凝; 生育期多见于胎前产后,调治得宜,旋可消弭,将息不善,旷久难除,其虚、瘀两因之外,尚须注意一个“郁”字,妇女这段年龄多气多郁,不可忽视;

更年期当偏重肾虚,且此际阴阳并虚、水火交亏,多集相火、虚寒于一体,为其特征之一。 2. 辨经产 生育期妇女应细究经产,因为这段时期的妇女面呈褐斑,多伴见经候不调、闭经、不孕、痛经等复杂的见证,当审因辨证灵活调治; 而孕期面若蒙尘,多见肝郁火旺之体,胎气壅郁,内热更盛,是以瘀热交搏,每伴见胞阻、子烦、子痫等候,当以益肾清肝为大法; 而青春少女与更年期老妇的面斑,如无明显月经证情,其咎在肾虚为主,若伴见经候不调者,当视情进退。 3. 辨病程 病程短、色素深黧,骤然而致,多以瘀为主,瘀化络疏,䵟斑自消,较易近期取效; 病程长、面若蒙尘、渐积渐滋者,以虚为主,王道无近功,须耐心调补方克有济。 4. 辨兼夹 因体质有殊,感邪各异,所以要辨其兼见:或心肝火旺,或肝肾阴虚,或肝脾不和,或肺脾气虚;有否挟痰、挟湿、挟郁、挟寒、挟火、挟风。 这些兼夹之证,有的是原发的病因,有的是继发的证情,治当辨其先后标本,委曲周旋,庶可提高疗效。 5. 辨部位 对褐斑较局限者,姚老常按传统以额属心、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下额属肾的分部归属脏器论治,且认为眼眶周围褐斑者大多属于肾虚,上唇黧䵟若髭者大多属于瘀积胞宫之证。 02、益肾化斑汤 姚老治疗黄褐斑,自订益肾化斑汤:菟丝子20g,仙灵脾、地黄(血热用生地,虚寒用熟地)各15g,当归、川芎、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红花各12g,僵蚕10g。 全方以补肾为体,以祛瘀为用,生精而激发天癸之气,活血而专化头面之斑,使体用结合,主次分明,颇为合拍。

黄褐斑,我用老中医的这个名方,效果显著

黄褐斑,我用老中医的这个名方,效果显著 中医书友会第21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黄褐斑也算是困扰女性的一个顽症了,中医书友会曾经发过一篇五白膏治疗黄褐斑,疗效挺好。本文从“血不荣于面而面络瘀滞,故面生斑”入手辨证,内服益肾化斑汤,疗效可期。文末介绍了此方的常用加减法。(编辑/千诚) 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黄褐斑 作者/张宏跃 益肾化斑汤是南通市中医院姚寓晨主任中医师的名方,我于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兹用临床体会与大家分享,请同道指正。 方药:菟丝子20克仙灵脾15克地黄15克(血热用生地,虚寒用熟地)当归12克川芎12克芍药12克(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12克红花12 僵蚕10克 黄褐斑是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关于黄褐斑形成机制,姚师认为以《诸病源候论》较为全面:“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依其所论,血虚则表里不荣,邪滞则血气不和。虚而纵其邪,络脉瘀滞;邪滞袭其虚,皮肤不荣。血不荣于面而面络瘀滞,故面生斑。 方解 仙灵脾辛甘性温,滋养精血,温补肝肾,温而不燥,补而不烈。菟丝子辛甘性平,功补肝肾,益精血,《本经》有“去面䵟”。两药从源泉上共奏益精生血之功。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地黄、白芍阴柔养血和营,当归、川芎辛香活血达络,配以桃仁红花,增其行血驱邪之功。僵蚕,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携同诸药共达病所,《本经》载能“灭黑䵟,令人面色好。”诸药同行,使血荣于面活络

化瘀,皮肤得养而红润,瘀滞得化而斑消。 病例分享 袁某,女,61岁,5月16日初诊,两侧面颊有黄褐斑,发黑,半年余,刚开始不明显,近半年加重。经常有痰吐出,痰色白。偶有短气,小便不利,大便正常。纳可。脉沉弦略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主证黄褐斑,以姚师思路,辨为肾虚络瘀证。兼证短气,白痰,小便不利,辨为水饮上泛。(金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处方:益肾化斑汤合苓桂术甘汤 茯苓15g 桂枝15g 白术20g 甘草10g 菟丝子20g 仙灵脾15g 生地10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0g 桃仁5g 红花10g 僵蚕10g 外用自制五白膏外敷:白芨6g 白芷6g 白蔹4.5g 白附子6g 白丁香4.5g 密陀僧3g 研细,放入鸡子清中搅均,每于睡前温水洗面,干后,涂膏于面部斑处,晨起洗净,每晚一次。 6月10日复诊,黑斑明显减轻,颜色变淡,现已不感觉有痰,气短。小便通畅。 益肾化斑汤常用加减法如下 1:凡形体偏瘦,常见咽痛口干、心烦恶热、便燥腰酸、舌偏红、脉细带数者,是偏于阴虚。加知母、黄柏。 2:凡体形虚胖,常伴怯冷神疲、腰酸带稀、舌胖淡、脉沉带迟者,是偏于阳虚。合四逆汤。 3:凡既有神疲畏寒、面浮足冷,又见心烦烘热、自汗耳鸣等更年期症状者。合二仙汤加减。 4:凡额部独见褐斑,属瘀结心经者,加丹参、交泰丸;凡左颊独见,属肝经有风者,加柴胡、白蒺藜;凡右颊独见者,加桑白皮、杏仁清金肃肺。

【姚寓晨:益肾化斑汤-治黄褐斑】

【姚寓晨:益肾化斑汤-治黄褐斑】 益肾化斑汤是南通市中医院姚寓晨主任中医师的名方,我于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兹用临床体会与大家分享,请同道指正。 方药: 菟丝子20克仙灵脾15克地黄15克(血热用生地,虚寒用熟地)当归12克川芎12克芍药12克(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12克红花12 僵蚕10克 黄褐斑是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关于黄褐斑形成机制,姚师认为以《诸病源候论》较为全面:“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依其所论,血虚则表里不荣,邪滞则血气不和。虚而纵其邪,络脉瘀滞;邪滞袭其虚,皮肤不荣。血不荣于面而面络瘀滞,故面生斑。 方解 仙灵脾辛甘性温,滋养精血,温补肝肾,温而不燥,补而不烈。菟丝子辛甘性平,功补肝肾,益精血,《本经》有“去面䵟”。两药从源泉上共奏益精生血之功。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地黄、白芍阴柔养血和营,当归、川芎辛香活血达络,配以桃仁红花,增其行血驱邪之功。僵蚕,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携同诸药共达病所,《本经》载能“灭黑䵟,令人面色好。”诸药同行,使血荣于面活络化瘀,皮肤得养而红润,瘀滞得化而斑消。 益肾化斑汤常用加减法如下

1:凡形体偏瘦,常见咽痛口干、心烦恶热、便燥腰酸、舌偏红、脉细带数者,是偏于阴虚。加知母、黄柏。 2:凡体形虚胖,常伴怯冷神疲、腰酸带稀、舌胖淡、脉沉带迟者,是偏于阳虚。合四逆汤。 3:凡既有神疲畏寒、面浮足冷,又见心烦烘热、自汗耳鸣等更年期症状者。合二仙汤加减。 4:凡额部独见褐斑,属瘀结心经者,加丹参、交泰丸;凡左颊独见,属肝经有风者,加柴胡、白蒺藜;凡右颊独见者,加桑白皮、杏仁清金肃肺。

太阴证深度解析

太阴证深度解析 经方缘先生太阴证之解析只言病形,不论病脉,字字道破天机,使人一望,而即知病机,见证则方出。先生盖精于岐黄,通晓经方,善于总结,独有所见。加之相貌堂堂,英姿飒爽,一派正气,使人望而生敬。我等定当学其思,思其神,发扬经方,光大经方:今天闲来无事,就专门说说太阴病。希望说完后,以后遇见太阴病会对大家有帮助。 太阴病属于里阴证。病机呢?就是虚、寒、饮、湿、痰。 这个太阴虚寒是怎么得到的呢?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不管外因还是内因,总之里寒就一定是太阴。当然,在阴证中还有两个,就是少阴和厥阴,但和太阴确实有区别的,少阴属于表阴证,厥阴属于半表半里阴证。今天我们就单说太阴。 先说寒,天气冷了,我们会缩脖子、会加厚衣服,而且手脚还会冰凉,这都是寒的外在表现啊,中医本来就是站在外面看到里面的学问,而寒的表现却复杂多样。 如果里寒了,脉象上会有什么表现呢?寒则缩嘛。所以,脉就会沉,或紧,因为血管也会怕冷啊,冷了还能不收缩吗?所以,切脉时会发现:这个脉就是沉下去的,同样道理,也是因为寒,而血液也会流通不畅。就像水一样,再冷了,就可能要结冰了,还能流畅吗? 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太阴病从脉象上就会表现出沉,或紧。如果里寒了,从舌苔上会有什么表现呢?舌苔一般情况下都是白白的,不会是黄的。如果黄,就一定有里热的现象了。你说,我刚吃过橘子,那不算啊,这是假象。所以,看舌苔时,也不要忘了问问是否吃了什么东西。 太阴的水饮可是很厉害的。体内寒了,没有太阳来温暖了,当然会产生一些水饮了,治疗水饮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气化它。就像用火来烧它。火一旺,水就气化了。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治疗太阴病就要用热药,给他加加火。 当身体出现里寒时,还有其他一些症状表现出来。因为寒也是分

益肾化斑汤

益肾化斑汤 cyq649 益肾化斑汤 【来源】姚寓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仙灵脾15克,菟丝子20克,地黄(血热用生地、血虚用熟地)15克,当归、川芎、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红花各12克,僵蚕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肾祛瘀。 【方解】黄褐斑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上唇属瘀阻胞宫。方中君以仙灵脾性温而不燥,功善补肾壮阳;菟丝子性平,既补肾阳,又补肾阴,且补而不腻;当归、地黄、川芎、芍药俱为臣药,功能补营血,调冲任;佐以桃仁、红花入血分而逐瘀行血,使以僵蚕祛风搜络。诸药相配,共奏补肾祛瘀之功。 【主治】妇女黄褐斑。 【加减】(1)对于单纯性黄褐斑的治疗,应随证加减:①若患者为阴虚体质,可酌选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若患者为阳虚体质,可酌选肉桂、附片、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等。②若黄褐斑仅见额部,可酌加丹参、肉桂、川连;仅见于左颊,可酌加柴胡、白蒺藜;仅见于右颊,可酌加桑白皮、杏仁;仅见于鼻部,可酌加苍白术、枳壳;仅见于下面部,可酌加补骨脂、炮山甲;仅见于上唇,可酌加紫石英、地鳖虫。③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脾胃虚弱,易致阴阳失调,治宜阴阳并调,可酌选用知母、黄柏、附片、肉桂、二至丸、肉苁蓉、巴戟天,并佐以紫河车、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④若夹风而黄褐斑时隐时现,皮肤瘙痒者,可酌加防风、白鲜皮;若夹火而黄褐斑色深者;可酌加生石膏、地骨皮;若夹寒而黄褐斑色淡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若夹痰而黄褐斑疙瘩叠长者,可酌加白芥子、白附子;若夹湿热而黄褐斑垢腻者,可酌加苍术、黄柏、生苡仁。 (2)对于合并性黄褐斑的治疗,可在辨证论治中结合益肾化瘀之法,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梳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文献,从黄褐斑源流、概念、 诊断、辩证论治、现代研究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为临床 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 1.黄褐斑病名源流探析 有关黄褐斑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面尘”。黄褐斑 可按照中医“黧黑斑”、“肝斑”进行辨证论治。明朝之前无“黧黑斑”的记载[1],但有些与黧黑斑相关的记载,如:“面尘、䵟、黑曾等”。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面黑如地色”的描述,《灵枢·经脉》中有外邪侵犯少阳经脉,可令“口苦”,“甚则面微有尘”,侵犯足厥阴经脉,也可得“面尘”的说法。《诸病源 候论·面黑皯候》认为:风邪侵袭皮肤,痰饮脏腑,均可导致黄褐斑。东汉张仲 景的《金匮要略》言“膈间支满,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始见“黧黑” 一词。宋代赵佶《圣济总录·面体门·面䵟黑曾》曾记载䵟黑曾的临床特征; “黧黑斑”这一病名首见于《外科正宗》。明清开始才将“面尘”等症状,作为 一种疾病治疗,且未将黧黑斑与雀斑分开论述,而是一并命名为“黑斑”,直至 近代才将黄褐斑、雀斑分开为两种疾病,并将黄褐斑称之为“黧黑斑”。 2.黄褐斑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本病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2],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 肾不足。七情不调,心烦急躁,忧思抑郁,肝失调达则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 则会损耗阴血,郁而化热,肝火上炎,血热不能华面而致该病;气结气滞则血运 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血瘀积于面部而生成“黧黑斑”,故中医有“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之说[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气不足则纳少不化, 不能营造气血。气血两虚,肌肤失养。脾虚失健运,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内停,浊气上犯,蕴结肌肤而生褐斑。女性产后或者更年期

黄褐斑的治疗进展

黄褐斑的治疗进展 黄褐斑,好发于面部,多发于青年女性,少数也见于少年或老年女性及部分男性患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常见诱发因素有遗传、紫外线照射,口服避孕药、妊娠、甲状腺疾患等造成的激素水平异常,抗惊厥药物[1]以及精神因素[2]等。一项最新全球性的调查[3]发现,遗传、紫外线照射和患者年龄较妊娠、口服避孕药在黑素的生成因素中占有更重要位置。近年来本病治疗有不少进展,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系统治疗 黄褐斑的发生主要与皮肤中黑素增加有关,酪氨酸酶是黑素在黑素细胞内生物合成过程中最主要的酶,黑素的增加与黑素细胞活性增强有关。黄褐斑治疗目的是阻止黑素细胞的增生,抑制黑素小体的形成和促使其分解[4]。传统的治疗黄褐斑的药物中,维生素C为还原剂,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二者均能抑制黑素生成。谷胱甘肽、半胱氨酸为酪氨酸酶中铜离子的络合剂,因为能抑制络氨酸酶的生成,故可以用于治疗黄褐斑。 近年来发现止血环酸可以抑制黑素合成,李大宁等[5]利用中波紫外线照射豚鼠裸露皮肤,制造色素沉着斑动物模型,将止血环酸注射于动物皮损,观察用药前后皮损内黑素细胞标记物HMB45(抗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的表达及黑素含量的变化,发现注射药物的皮损内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黑素含量减少,说明止血环酸不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可能是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抑制黑素表达,从而达到淡化色斑的效果。廖烈兰等[6]给予176例患者口服止血环酸片0.25g,维生素E胶囊0.1g,维生素C胶囊0.1g,均3次/天;并辅以中药祛斑面膜敷治30min,1次/周;对照组70例患者,除不服用止血环酸片外,其余治疗措施与治疗组相同,疗程60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黄褐斑面积减少程度、评分指数下降程度均有差异(P<0.001),其中随机抽查61例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并调查女性经期天数,所有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认为止血环酸治疗黄褐斑有效、安全。 2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一直是黄褐斑治疗的主要方法,主要适用于表皮型黄褐斑[7],最新研究表明黄褐斑根据黑素在皮肤中的深浅组织学分类并不完全正确,黄褐斑的形成与表皮中的黑素更密切[8-9],这为外用药物提供了更广泛的使用依据。 2.1氢醌:又名对苯二酚,氢醌与酪氨酸酶的底物酪氨酸相似,从而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另外氢醌在酪氨酸酶作用下被氧化成有毒性的半醌基物质,使黑素细胞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细胞死亡。氢醌是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后颜色由白色变为棕色而失效,治疗作用消失[10]。应用浓度在2%~5%,每日1次,5~7周见效,需维持治疗至少3月,多达1年[7]。氢醌应用的主要局部不良反应有局部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姚寓晨:妇科方】

【姚寓晨:妇科方】 姚寓晨,男,汉族,生于1920年,江苏南通市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后又师从内科、妇科名家方公溥,专事中医妇科。1956年起进入南通市中医院工作,从事中医内科、妇科临床40余年。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姚氏在40余年临床工作中,医德高尚,深为病家信任。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在妇科临床中,十分注重妇科疾病当从奇经、心肾和痰瘀论治。姚氏现已完成15 万字《姚寓晨女科经验集》。 1.益肾菟地汤 【处方】菟丝子、生地、熟地、淫羊藿各12克,炒白芍10克,炒黄柏、知柏、巴戟天、丹参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功效】培益肾气,调理阴阳。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 [加减] 如肝肾阴虚偏于肝旺阳亢者,去仙灵脾,巴戟天,加女贞子12克,墨旱莲15克,生牡蛎30克,甘菊12克、杞菊12克,嫩钩藤15克(后下),紫草30克,能滋阴潜阳,镇肝熄风,如脾肾阳虚偏于气不行水者,去知母、黄柏,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肉桂6克,泽泻12克,能益气运’ 脾,温阳利水。如心阳偏盛,心阴日耗,心肾失于交泰,出现精神失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者,去仙灵脾、巴戟天,加炙甘草10 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克,熟枣仁12克,麦冬12克,龙齿15克,菖蒲6克,紫草30克,能养心滋肾,镇惊润脏。 2.清经导滞汤 【处方】川楝子、延胡索、炒当归各9克,飞滑石(包)、八月札各12克,柴胡、郁金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清肝疏肝,利湿通络。

12种妇女病的沈氏家传方,明代相传至今!

12种妇女病的沈氏家传方,明代相传至今! 上海沈氏女科善治妇科病,自明代起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12种妇女常见病有独到见解,独创治法,用药独特。现录效方,冀传后世。 1、保胎先补肾,补肾先滋阴 胎动不安与肾气衰损的关系最为密切。肾气充盈,胎气必安。补肾立法,少投温燥,“胎前宜清”,多进滋阴清热之品。 方药:生黄芪15g,当归10g,枸杞子15g,炒白术10g,黄精10g,苏梗10g,黄芩10g,川断15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补骨脂10g。 2、妊娠恶阻降中寓安 恶阻系胃气上逆,胎动不安所致,非降不止,应用辛开苦降法,但降的程度直接影响胎气,甚至可致滑胎,故宜适度。 一者降中焦胃气,忌利下焦两便;二者佐宣肺清肃及柔肝和胃之品,以助胃气之降;三者遵古训“胎前宜清”,配安胎清热之品。 方药:黄连10g,黄芩10g,姜竹茹10g,旋覆花(包)10g,佛手10g,当归10g,炒白芍10g,乌梅炭10g,苏梗10g,炙杷叶10g,川断10g。 3、产后节楚以温通立法 产后保养不慎,感受风寒,骨节酸楚一症最难治愈。除遵古训

“产后宜温”,以温补气血为治外,不可忽视温通之力,补而不通其楚难除。 另外,还要用引经药方能增其药力。 方药:生黄芪15g,当归10g,鸡血藤10g,老鹳草10g,桂枝10g,秦艽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桃仁10g,川断15g,怀牛膝15g,防风10g,防己10g,晚蚕砂(包)10g,三七粉(冲)3g。 加减法: 1、颈部酸楚加葛根10g; 2、上肢酸楚加桑枝30g; 3、下肢酸楚加木瓜10g; 4、腰部酸楚加狗脊15g。 4、产后乳痈既补托又活络 产后乳痈即乳腺炎,系感染所致,故医者常投清热解毒之品,殊不知清解药常常苦寒,可伤胃气,并致寒中胞宫而后患无穷。 应少投清热解毒之品,立法最宜补托活络。 方药:生黄芪15g,当归10g,蒲公英10g,鹿角霜15g,丹参30g,香附10g,赤芍10g,炒橘核15g,青皮10g,路路通10g,

读书笔记(20)

读书笔记(20) 减肥方药探索 五十多年前,外祖母体胖异常,每餐必有肥肉脂油。外祖父鲍培元精医,尤擅妇科、儿科,驰名乡里,曾为外祖母处方常服。时余年十五,正在石家庄国医学校习医,记得处方为:生山楂15克、陈皮9克、白茯苓12克、泽泻15克、甘草3克、荷梗3克,日服一剂。 年十八毕业返里省亲,见外祖母形体渐瘦,精神亦佳,询之曰:“久服上方半年余渐见效果。”遂请教外祖父制方之意,曰:“胖人痰湿过剩,肥脂多食,又易聚湿生痰。二陈为化痰之良剂,且能行湿,山楂消内积,本草已有记载;泽泻、茯苓淡渗水湿于下;荷梗为清利之品,出于淤泥而不染,中空清上而通下,此方清平,意在于此。”后继续于北平国医学院,曾将该方介绍给同学治疗肥胖病多例,服药半年,均取良效。 从业以来,曾在此方基础上加生薏苡仁30克、改荷梗为荷叶15克。按薏苡仁行湿健脾,生荷叶多着水面,叶上脉络广布,能走络行水,也属轻清之品。 近来文献记载治疗高血脂、胆固醇增高方有:1、葛根、生山楂、草决明各30克,日服一剂。2、据报道单味泽泻可降低血脂。3、《人民军医》1975年第10期问题解答栏载:脂肪肝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是什么?提到可服二陈汤加减及山楂30克、草决明15克、何首乌15克、黄精15克、胡黄连12克等。4、余常以生山楂、生荷叶嘱患者代茶饮。 上述中药的降脂作用大多是经过实验,与外祖父早年处方可相互参照,足见祖国医学之可贵了。它当时虽不能用现代科学阐明药理,却能在中医理论基础上提出治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李喜凤胃痛久服药无效,用下方治愈:百合三十克乌药十五克高良姜十克香附十五克甘草十克丹参三十克檀香砂仁各十克白芍三十克桂枝十五克元胡十五克。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黄褐斑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黄褐斑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平摊子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影响美容的皮肤病。由于妊娠妇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黄褐斑,故有“妊娠斑”、“肝斑”之称。因为黄褐斑的形状似蝴蝶,又名“蝴蝶斑”o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二者之比约为(3~4):l o妊娠3—5个月妇女尤多,一般分娩后数月可以消退,妊娠期的黄褐斑为生理现象,半年至1年内不能自然消退者,可视为疾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黧黑斑'’、“面黑鼾”、“皯黯’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 肝郁气滞 (1)主症皮损为浅褐色至深褐色片,边缘不整,常对称分布于目周、颜面,可伴胁胀胸痞、烦躁易怒、女子经血不调、经前斑色加深、两乳作胀。舌苔薄白,脉弦滑。 (2)处方柴胡、枳实、川芎、香附、郁金、凌霄花、益母草、栀子各10g,白芍、延胡索各15g,砂仁、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瘀血阻络 (1)主症面部斑呈黑褐色,以颧部、额部、唇周为主,对称分布,边界清楚,伴面色秽暗、唇绀、肢体麻木、手足不温,妇女多伴经来夹血块。舌质紫,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2)处方桃仁、红花、赤芍、地龙各15g,皂角刺、柴胡、郁金、香附、白芷、连翘各10g,炮山甲、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废浊内停 (1)主症颜面黄褐斑,患者常常伴有腹胀乏力、便秘、或月经瘀

滞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濡细、虚滑。 (2)处方乌药、木香、枳实、槟榔各10g,沉香、大黄各6g,当归、麦冬、鸡血藤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脾不和 (1)主症皮损多为粟皮色、地图状斑片,边缘不整,匡廓较清,常对称分布于两颧、目下鼻周、口周,伴胸脘痞闷、两胁胀痛、腹胀便溏、妇人经血不调。舌苔白腻,脉弦滑。 (2)处方当归、牡丹皮、柴胡、陈皮、白术、茯苓、香附各10g,炒白芍、丹参各15g,枳壳、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劳伤脾土 (1)主症皮损特点为灰黑色斑片,状如蝴蝶,对称分布于鼻翼、前额、口周,境界模糊,自边缘向中央逐渐加深,伴有气短乏力、腹胀纳差、四肢疲软。舌淡,苔腻,脉弦细。 (2)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砂仁、当归各10g,黄芪、莲子各15g,薏苡仁30g,枳壳、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永煎取汁,分次服用。 6.脾虚湿阻 (1)主症面色不润,斑色灰褐,状如尘污,神疲乏力,饮食不佳,脘腹胀满,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腻,脉濡细。 (2)处方香附、砂仁、白术、陈皮、凌霄花、当归各10g,党参、云苓、泽泻、冬瓜仁、薏苡仁、鸡血藤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气血两虚 (1)主症颜面淡褐色斑,兼见失眠多梦、心悸、心慌、神疲乏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