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和量感认识厘米说课稿

基于核心素养和量感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

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

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

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学生获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体验。自学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着解决问题,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基于核心素养和量感认识厘米说课稿

基于核心素养和量感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 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 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 一、说教材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三、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长度单位,初步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等,并初步具备了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能力。本课主要侧重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同时,本课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比较模糊。同时,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因此,本课的教学将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确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3.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2. 教学难点: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对于一些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本课将采用实物展示、讲解示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学法: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他们需要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实物和示范操作,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实际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并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 2. 新课学习:首先介绍尺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示范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零刻度线。随后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汇报测量结果。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测量方法。 3.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测量身体部位(如手指、手臂等),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如判断题、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一些直观的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元硬币、回形针、图钉、圆片、夹子、牙签、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 1元硬币、回形针、图钉、圆片、夹子、牙签、尺子、纸条等。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_3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1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二年级数学《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说课稿 上饶县第五小学杨卫敏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课标要求 厘米的认识位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它在四大领域中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内容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际活动正确建立厘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2、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3、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进行小组合作,会跟同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动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学法: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网络上搜索的动画故事《阿福做新衣》,让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觉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讨论交流,感悟到因为师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衣服才做小了。(这样设计的意图:以故事引入,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初步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接着补充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宽度、用脚长量竹竿长度的情境,并在课堂上简单地作对比演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认识长度单位》案例与解读 程金环 课标要求: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程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活动,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容易,但实际应用起来可能又不是很明确。所以要不但学生要理解,而且还要学会应用。 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学习目标: 1通过指、数、画、说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 感知分米和毫米,会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直尺、硬币、扑克牌。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

述《教学设计》以 教学设计中有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要 议题说课稿

述《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中有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为主要议题说课稿 《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索。 一、说教材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专业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观念、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通过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 核心素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3.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追溯知识源头加深量感体验---以《认识厘米》为例

追溯知识源头加深量感体验 ---以 《认识厘米》为例 摘要:量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具有直观、具体的特性。学生亲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教学过程,他们通过实践探究活动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逐步建立单位标准,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量感培养 本课的数学素养目标是发展小学生的量感,我们可以借助度量单位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进而探究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最终超越身体的感觉。“量感”是借助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既具体又直观。如果说建立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之一,那么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厘米这一单位的必要性?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们团队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一是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对培养“量感”的作用;二是重视学生经历标准单位形成过程的活动设计;三是重视估测对“量感”培养的价值。 1. 基于认知,初识量感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中,基于学生年龄小,他们能有感知的内容也很少,因此有关培养量感能力的内容只占很小一部分。学习贵在能够激发内在的需求,有了需求,学习的主动性就得以彰显。为了找准“厘米”这一概念的生长点,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二是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用微课呈现情境:古代人用庹量石头的宽度,用脚板的长度量竹竿的长度,还能用拃量布匹的长度等。观看视频后学生能从中也了解到,很久以前古人就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作为长度单位,他们能初步体会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同时创设情境“测量数学课本”,教师可以提供两幅图,图中呈

结合认识厘米实例谈小学生新增核心素养量感

结合认识厘米实例谈小学生新增核心素养量感 “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因为“量感”也是儿童应当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量感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感觉,因此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通过实感、实境、离线等具身认知方式,依托数学实验助推学生“量感”生长,让学生积累、体验、内化“物体的量”,形成学生对物体的量的具身感受,培养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一、影响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因素 1.生活中“量感”感知浅表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斤、米、千克等基础计量单位,在购买物品,测量身高、体重等活动中,对这些基础计量单位形成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形象感知,但是这种感知一般都是肤浅、片面、不系统的.对于千米、吨、公顷、毫升等基础单位,学生更是没有机会亲身经历,致使感知模糊,理解困难,不能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准确比较与估测,阻滞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二、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量感 “量感”的培养,源自有效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在体验、运用、再体验的持续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量感,通过行为、认知

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参与,学生的活动经验不断累积和完善,学生的量感才能进一步培养。 三、具身认知:让量感培养落地生根 具身认知是指:“人的身体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学生量感培养过程,不是纯粹的脑部思维活动,而是整个身体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只有引发学生经历主体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通过实感、实境、离线等具身认知方式身临其境地触碰量感,才能让量感培养落地生根。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量感的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 量感的探索 摘要:量感是指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 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 识的经验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量”的概念随处可见,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有助于提升 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 前言:在小学数学中,量感是一种对物体的尺寸,长度,速度等概念的直观 感受。在小学数学中,量感主要包括长度、大小、重量、面积等内容,尽管较为 模糊笼统,却能从实际的生活中找到具体事物指导学生。量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 相关,脱离儿童生活的估只能“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辅助 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确切落实数学学科的实际价值。 一、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量感”的基本认知 量感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 生了解真实的生活,从而为量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当 作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须在进行教学之前,使学生有目标地了解所教的东西。如,教师在解释“长度计量单位”的时候,要让孩子们对米、厘米、毫米有更深 入的了解,首先要用直尺来感受计量的具体长度,然后用实际事物进行对照解释。例如,对学生的教科书做真实的计量,回答实际计量的长度,学生自己的手指长度、桌子的长度,这些都可以用来做学生的实践。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物体长度的 描述,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观察,找出问题所在,纠正错误,在教师的纠正下,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加深对量感的认识,从而 使他们的量感得到增强。此外,在计量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比较与评估也是一种

探索教学路径,促进量感生成——以“认识厘米”为例

探索教学路径,促进量感生成——以 “认识厘米”为例 摘要: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唯一新增的核心概念。大多数教师对于量感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不到位,导 致教学成效低下。因此本文以“认识厘米”一课为例,基于量感的具体内涵,聚 焦精准教学,探索教学路径和方向,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关键词:量感;度量;教学方法;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 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1]量感的核心内容包括度量和度量单位,度量需 要在统一度量单位的前提下进行。学生要建立对度量单位的表象认识,理解度量的意义并学 会估计和应用。史宁中教授在《为什么要强调量感》一文中强调了度量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度量包括对个数和顺序的度量以及借助工具的度量,在核心素养中加入量感是为了强 调度量,让学生学会“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这两种本领。[2]那么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量感呢?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为例,聚焦精准教学,探求教学路径。 一、制造认知冲突,统一度量标准 “认识厘米”这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学生有关几何 量度量的起始课,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现 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人教版教材从“身体尺”出发, 介绍“身体尺”再让学生尝试用“拃”作为度量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苏教版教材让学生选 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北师大版教材也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看似教材处理不同,但实则都是让学生感受“为什么测量的物体长度相同,但测量的结果却 不同?”引发学生对测量标准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让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 意义”。在“认识厘米”这课中,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视频了解“身体尺”,然后选择“拃”

体现核心素养说课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体现核心素养说课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主要是对文章主题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在本篇文章中,概述部分应该简要介绍"体现核心素养说课稿"这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引言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开篇,也是对读者引起兴趣,引导读者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引言部分中,我们需要对"体现核心素养说课稿"这个主题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可以提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说课稿的作用和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的核心素养。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核心素养不仅涉及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如何有效地培养和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说课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材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说课稿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

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使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和编写体现核心素养的说课稿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围绕"体现核心素养说课稿"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旨在揭示说课稿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接下来,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具体介绍和分析体现核心素养的说课稿的实践意义和方法,最后总结全文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够对体现核心素养说课稿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于如何运用说课稿提升核心素养教育的效果有所启发。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1.2)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我们将对核心素养进行一个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正文。我们将重点讨论核心素养的两个要点。首先,我们将着重探讨核心素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包括其对个人思维能力、创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厘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次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厘米单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短的概念以后,知道测量时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例如自己的身高。这节课是学生以后学习米、分米、毫米、千米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厘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能在直尺上找出1cm的长度,建立1cm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经历具体的活动,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厘米,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用厘米测量的过程中,准确读数。 二、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组织和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至关重要,那么接下来分下一下学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只对长、短有了一定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同时,这一年级的学生空间理解能力比较弱、动手操作能力

不强。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选择谈话引入法、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法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学法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的方法、寻找与学习生活相关的物体进行测量,来掌握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样对掌握新知会事半功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在测量时候要统一长度单位,所以本节课我直接以美羊羊和懒羊羊比丝带长度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认识美羊羊和懒羊羊吗?今天她们因为一个问题争吵不休,懒羊羊说:“我的丝带长一些”。美羊羊说:“我的丝带长一些”。两只羊都在争论谁的丝带长?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通过小组内对比发现懒羊羊的丝带长一些。借此机会老师马上提出疑问:究竟长多少呢?问学们知道吗?学生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这时老师可以采用直述的方法: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采取了一些有的长度作为测量标准,有:米、分米、厘米等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厘米。 (二)新授 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本环节内我设计了以下3个小活动: 活动一、认识直尺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小组内互相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直尺。尤其是对0刻度线、刻度线、字母cm的认识。并让学生按着顺序依次读一读尺子上的刻度。 活动二、认识1厘米 (1)指一指: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对着直尺用手指指一指,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是1厘米?教师利用课件再次展示1厘米有多长。 (2)找一找:让学生估测食指的宽度并测量,得出结论: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cm。然后在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图钉、回形针、小刀)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接近1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是谁呀?(懒羊羊)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录音:懒羊羊既胖又懒,总是在妈妈睡着的时候偷吃,于是羊爸爸就和羊妈妈商量把家中仅有的红薯埋在房子石头下正东方5步远的土里。懒羊羊听见了,它也朝着那个方向走了5步,可是却没有找到红薯,它就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师:你真聪明,它们的脚是不一样大的,所以不能只数步数。在测量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厘米”。(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体现了度量衡思想,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入新课。】 二、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1.认识直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直尺,老师这儿也有一把放大的直尺,请仔细观察老师的直尺上缺少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不带刻度线还有数字以及英文字母) 提问:有哪些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提问:还有呢? 提问:这些线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是刻度线。 提问: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哦,原来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刻度0,那这就是刻度1(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提问: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吗? (板书:cm)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符号,它也表示厘米。 2.认识1厘米 (1)找1厘米 提问:你知道多长的线段是1厘米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在直尺上来找一找。 拿出你的手指,我们在直尺上用手指找到刻度0,再移到刻度1,这样的一段就是1厘米。 你会像老师一样用两根手指摆出1厘米吗?学生摆一摆。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核心素养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从而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教学设计以此为基础,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情境的创设就是悠扬的和弦,在这首乐曲中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种,故创设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来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价

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再让其动手量一量,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做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尺子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小正方体纸条图钉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这座桥十分漂亮,大家都喜欢在桥上玩。忽然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扶手断了多可惜啊!于是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1:可以用小正方体作标准量一量。(学生动手测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测量贴在黑板上的扶手的长度,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测量时的感受) 生2:小正方体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师:我们用小正方体虽然量出了扶手的长度,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工具? 生:尺子。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扶手的长度,使学生

立足核心素养例谈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实践研究 (2)

立足核心素养例谈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对于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培养数学和科学素养,首先要培养量感。量感是指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和直觉认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一、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量感是指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和直觉认知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因为数量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概念。无论是数的个数,还是长度、面积、体积等,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量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量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用数量来描述事物的多少和大小。比如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物品的重量、体积、长度等,才能进行购物、装箱、搬运等活动。这些都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量感,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量是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量感的培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若是没有好的量感,学生在接触到更高阶段的数学时就会陷入困惑,更难理解和掌握更高级别的数学概念。 3.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量感,需要学生通过对大小、多少等数量的感性认知和量化思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基础,对提高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量感培育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1. 手动测量法 手动测量法主要是通过身体接触量的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量的大小和数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