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00

城市规划原理00
城市规划原理00

名词解释:

1、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日照标准:按某一规定时日住宅底层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规定。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2、服务半径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服务半径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服务半径、使用频率等可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等级。

3、居住区与住宅街坊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街坊是指由道路所分割而形成的住宅用地,规模大小不等。

4、公共绿地率与绿地率

住宅区公共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公共绿地率

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

5、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无单位)

建筑密度=总基底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万平方米/ha)

6、现代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7、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8、国土规划: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10、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简答

1城市绿地在进行规划布置时应注意哪几点?

答 1 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要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绿化特点与城市总体布局统一考虑,并且把自然和人文景观容纳到城市绿地系统之中。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规划时将绿地在城市中均衡分布并连成网络系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并与城郊构成完整的整体。

2 简述世界上六大城市带?

答1 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城市带

2 北美五大湖区城市带

3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4 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带

5 欧洲西北部城市带

6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3简答城市交通的特点?

答1 车辆行人错综交织,但从对象来说可为客流和物流

2 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数量虽时间而变,且有规律性

3依据交通方式不同对道路系统有不同要求

4 道路交通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重点

5 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必须统一考虑

4历史地段保护可归纳为哪几方面内容

答: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

5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依照内容分为哪几个方面

答: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6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综合评定,需注意哪几点?

答:1.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是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的。

2.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

4.用地评定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对一些需要经过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方案。

2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如防护堤、排水干管出口、桥梁和道路交叉口等。

3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

4合理的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5合理地、经济地组织好城市用地分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挖方平衡。避免填方土无土源,挖方土无出路,或填方土运距过大。

6使当地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美观要求。

8城市综合管线总体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答1确定各种管线的干管走向,在道路路段上大致水平排列位置。

2分析各种工程管线分布的合理性,避免某一管道过于集中在某一城市干道上

3确定必须而哟有条件的的关键点的工程管线具体位置

4提出对各工程管线规划的修改建议。

9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是什么?

答: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10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求

11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的原则、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存车方式?

答案: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一般应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并根据居住区的不同可采用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存车方式。

12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答案:(1)改善小气候;(2)净化空气;(3)遮阳;(4)隔声;(5)防风防尘;(6)杀菌、防病;(7)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

13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答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1) 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2) 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应将仓储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

(3) 土壤承载力高,特别当沿河修建仓储时,应考虑到河岸的稳固性和土壤的耐压力

2.有利于交通运输;

3.有力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4.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5.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河(海)岸线的需要;

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14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答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15试写出远景规划的规划内容。

答:(1)从区域的范围进行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分析,预见城市可能发展的规模。(2)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整体控制、政策措施及法律保障体系。(3)对总体的重大基础措施、大类土地使用作出纲要性规划。

16以罗马卡皮多广场介绍梯形广场。

答罗马的卡多皮广场是罗马市政广场.广场呈梯形,西侧主入口有大阶梯由下向上,建筑布局在视觉上突出中心,使建筑物产生向前的动感,表现出巴洛克城市空间特征.

梯形广场:广场的平面是梯形,有明显的方向感,容易突出主体建筑可以利用梯形的透视,使人在视觉上对梯形广场有矩形广场感.

17简述绿化种植对广场的作用。

答绿化种植是美化广场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加广场的表现力,具有一定得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规整形的广场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在不规整形的光彩采用自由式的绿化布置,在靠近建筑物的地区宜采用规划式的绿化布置.

18谈一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P412

(1)便于居民使用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报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19请就建筑群体的组合来谈谈节约用地的途径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可分为1)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2)空间的借用

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5)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价平台

20对穿越城市线路的改造,除了对铁路线路本身进行技术改造意外,常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1配合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使铁路线在分区之间通过,以减少跨越铁路干线的城市交通,并在沿线设一定的防护带。联系区间的城市干道在跨越铁路干线时采用立体交叉。

2修建迂回线,使与城市无关的过境车流由迂回西安从城市外围通过。

3市区内,对城市有严重干扰的线路分别情况予以外迁或拆除。

2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大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2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重点是什么?

答:1.强化政府干预能力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点

3.强化区域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4.提高城镇体系规划的弹性和科学性

5.建立健全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23从两个宪章的主要思想差异我们发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主导趋势表现为?

答:1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

2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

3由描绘终极状态步入循环过程

4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24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有哪些?

答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称号室规划具有实践性

25工业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有几种方式

答 1 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市的周边,并按工业性质和污染程度,均匀地,合理地布置在城市的四周,城市内部有若干工业区和分散的工业点

2 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工业区布置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呈间隔交叉布置。

3 组团布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根据规划布置意图将城市规划组成几个规划分区。

4 群体组合式布置在工业用地布置中,有的将工业用地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业区,远郊工业区等,而使城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

26为了强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注意哪几方面内容?

答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2促进生成城市的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度。

4 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27 请简要叙述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原则是什么?

答案:1,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的本底系统2,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联结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

3,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一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能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4,城市绿地的规划要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的使各项功能的分布各得其所

5,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件和手段,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

28 简述电力走廊的位置要求

答1线路应短捷;

2要保证居民及建筑物的安全,有足够的走廊长度;

3高压线不应穿过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区,要注意市容美观;

4跨河流、铁路、公路时,要加强结构强度,要尽可能减少这种交叉

5尽量减少线路转弯次数;

6注意远离污浊空气的来源,对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也应避免接近

29简述城市客运与货运的特点。

答:1城市客运,属于生活性的交通,出行过程常伴随生活(购物、观光、休闲等)内容,要求有方便、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形态常常呈面状分布。

2城市客运:属于运输型交通,有明确的起始、终到点,要求以尽可能短时间完成出行,形态是两点一线的连接。

30 矿业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1 矿区有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其分布对矿区城市结构有决定性影响

2矿区生产需要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用电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觉得了矿区居民点的布局形式

4矿区规划布局要很好考虑地形地质条件

5不同的矿藏对矿区城市在规划布局上有不同要求

31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3个标准是什么?

答:1.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或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

32简述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要素:有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类要素指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33简述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的几个方面:

(1、空间环境

(2、大气环境

(3、声环境

(4、视觉环境

(5、生态环境

(6、小气候环境

(7、邻里和社会环境

34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1)整体性(2)生态性(3)实用性(4)艺术性(5)地方性(6)趣味性(7)大量性(8)经济性35.居住区的整治规划面临的问题?

(1)土地使用不经济不合理

(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使用不方便

(3)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不完善

(4)居住区公共绿地不断被占用

(5)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36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分类有哪些广场?

答:市民广场市场广场建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等。

37广场在城市中有哪些作用?

答: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上可进行集合,交通集散,

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38.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功能要求有哪些?

答:居民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道路的走向和线性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39居住区工业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

答:居住区工业应该是无污染,无噪声,占地较小,运输量不大的无害工业,一般应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项目为主,参加居住区工业生产地人员,以在本居住区的居民为宜。

40简述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答: 1 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 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 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论述

1论述城市规划的方案比较内容

答1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区位优势、地形特点、地下水位等。

2 占地、动迁情况,包括方案的用地范围,动迁的户数以及相应的补偿。

3产业结构,包括工业区位置,主要工业之间的原料、动力、交通等。

4交通运输,可以从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公路以及市内交通干道等方面比较。

5环境保护,三废和噪声污染程度,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程度。

6居住用地组织,主要是居住用地的位置是否恰当,范围是否合理,以及主要公共建筑的关系。

7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以及这方面建设所需的资金。

8市政工程及共用设施。给水、排水、电力、电讯、供热、煤气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布置是否经济合理

9城市总体布局。规划是否合理,用地是否协调,市郊、远期与近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处理是否得当。

10 城市造价。近期造价与总投资。

2简述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

答(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和步行系统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3简述一些先进国家的现代交通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答:(1)利用天然河湖水系,开凿一定数量的运河。产业革命初期,由于工业发展要解决用水及水运,工厂大都是沿河布置,这对英、美、西欧等国的工业布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2)建设铁路,以铁路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狂热的建设铁路的高潮,如美、日、俄等国家的工业化都与铁路分不开。

(3)汽车、航空以及管道运输的发展。二战以后,汽车与航空转向民用,使得汽车运输飞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交通阻塞、车祸陡增、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紧张等后果

(4)发展综合交通。不同运输方式的盲目竞争和片面发展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要经济、合理、高效的解决交通问题,必需发展综合交通。

4城市中心布局包括哪些方面,并简介南京市中心,新街口--------鼓楼地区的规划方案?

答:城市中心布局包括各级中心的分布、性质、内容、规模、用地组织与布置。各级中心的分布、性质和规模须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考虑城市发展的现状、交通、自然条件以及市民不同层次与使用频率的要求。

南京市中心不仅为南京市区200余万人口服务,它的影响范围还包括江苏省,安徽省东南部地区。南京市中心位于新街口鼓楼地区,是发展已久的全市公共活动中心。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消费增长的需求,市中心将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商业、文化娱乐、信息办事机构、旅游设施与居住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区。新街口一带以商业、文化娱乐、旅游设施为主,鼓楼以文化、信息为主,其间以金融、贸易、办事机构为主。市中心规划拟改变现状沿主要干道两侧布局的形态,开辟商业街区和步行区,增设内广场,改善市民活动环境,逐步改建成为现代化的市中心。

13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不同于一般在空地上新建的居住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复杂性,旧居住区的再开发不仅考虑该地区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涉及了大量社会的、历史的和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2)长期性和阶段性,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设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新建是相对的,在开发是绝对的,旧居住区的在开发更是如此。

(3)综合性,城市就居住区的开发往往涉及城市总体,如人口密度、建筑层数、名胜古迹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14 简述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与用地要求

答1污水处理厂应设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其位置应靠近河道,最好分布在城市水体下游;

2污水处理厂应离开居住区,并保持有一定宽度的隔离地带;

3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需能满足构筑物的要求;;

4地形应有一定的坡度;

5 如果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在处理厂址位置时应充分考虑运输条件;

6厂址应考虑使用处理后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要考虑污泥的处理及运输;

7厂址要有良好的电力供应,最好是双电源;

8厂址应考虑近远期城市的发展要求,考虑扩建的可能

15 简述北宋与唐的城市规划的区别

答:隋唐长安城设有集中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这种集中的市规模大,管理严,但却不便于居民,街道宽广横平竖直,但是不准许设市。夜晚城门关闭,街内基本无人。北宋以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集中市制也逐渐废弃,这一变革给城市的结果布局带来了变革。

5下图为上海21世纪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图,此图的最终目的是整治结构和调整功能,试说说从中可以得到的启迪。答:城市功能和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常

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上的变化。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配合。通过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之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力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创造完美的功能形态。

6论述一下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

(2)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布置的形式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3)混合布置。为行列布置和周边布置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形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组成自由灵活地布置。

7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答案:(1)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

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集散功能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

城市 管理功能 创新功能

生产功能

服务功能 资金循环的吞吐中心

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

资金运转的调度中心

人流、货物中转枢纽

管理功能:投资决策、产业配置、生产组织

创新功能: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

服务功能:交通运输服务、通讯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服务、会员展示服

务、娱乐休闲服务

生产功能: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搞出口

率制造业,汽车、信息、金融、商贸、成套设备、房地产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居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不应追求名贵的树木花种,应以廉价、易管、易长为原则,绿化可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过小,宜在10cm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段可以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和地方特色的花木和大树,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8论述我国建国以来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

答(1)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在经济恢复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创伤,城市工作的重点放在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迅速恢复被破坏的工厂企业。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在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工作是有重点的开展,集中为工业发展服务,尤其是在大企业的选址上。在这一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生搬硬套苏联城市规划较为严重。

(3)1958-196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这一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和急于求成,造成城市规划粗糙。

(4)1961-1965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生了很大困难,城市规划工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5)1966-1976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由于这一时期遭受文革的影响,城市建设停滞不前,城市规划工作长期废弛

(6)1977-1980的城市规划工作

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反省和总结,城市规划工作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7)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大大加快,整个城市规划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以法治城的轨道。

9简述我国城市按性质分,大体有哪几类?每一类至少举2个城市作为例子

答(1)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平顶山,马鞍山,大庆,常州市

(2)交通港口城市如徐州市,连云港市,秦皇岛,大连市

(3)商贸城市如义乌市,台州市

(4)科研、教育城市北京中关村,南京江宁大学城

(5)综合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6)县城各县县城均可,如龙口市,莱州市,铁岭县,昌图县

10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

(1)城市勘察资料

(2)城市测量资料

(3)气象资料

(4)水文资料

(5)城市历史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11)交通运输资料

(12)各类仓储资料

(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14)建筑物现状资料

(15)工程设施资料

(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城市环境资料

11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

答:1各类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方式的综合运输。

2 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接近,联系直接方便

3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行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

4对外交通的设施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12论述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有那几个方面?

答 1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工业用地要求的形状与规模,不仅因生产类别不同二不同,且与机械,自动化程度,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

2 地形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适应。

3 水源要求安排工业项目时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

4 能源要求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否则无法引入相应的投资项目。

5 工程地质,水纹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耐压强度一般不小于1.5kg/cm。

6 工业的特殊要求某些工业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的要求,应在布置是予以满足。

7 其他要求工业用地应避开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等地区还有矿区文物古迹以及生态保护区。

13、读图回答:图中ABCD四点中,

(1)商业区最有可能布局在__ AC ___________点,理由是

________ A处在市中心,C处在街道交汇路口处,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地价高,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强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区最有可能布局在______ B _______点,理由是_____处在城市环线上,交通便利,位于城市的边缘,地价较低,对城市污染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住区最有可能布局在_______ D ______点,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干线和环线较远,低价较低,环境相对安静,有

利于居民上班和购物等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哪些地方应布局绿化带,请你用相应的图例画出来。

14、如何做好给水管网的规划工作?

第一,管网布置应根据城市地形、城市规划或发展方向、道路系·统、大用水量用户的分布、水压的要求、水源位置以及与其他管线综合布置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第二,居住区内的最低水头,平房为10米,二层居住房屋为12米,二层以上每层增加水头4米,高层建筑大多自设加压设备,规划管网时可不予考虑,以免全面提高供水水压。第三,地形高低相差大的城市,为了满足地势较高地区的水压要求,避免较低地区的水压过大,应考虑结合地形,

分设不同水压的管网系统;或按低地要求的压力送水,在高地区加压。第四,必须节约用水,在用水量很大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的考虑水的重复利用,如电厂的冷却用水循环使用,或供给其他工厂使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就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得人群,她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得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得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得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得口径 城市人口就是指城区得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得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得定义 城市社会就是指以城市为主体得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得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得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得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得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就是通过人们得活动表现出来得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得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中得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与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与城镇服务设施得需求。 仁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得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就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得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得相关性,这里得结构就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得比重。 C:人口与就业得空间分布就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就是评价公共设施得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她设施可达性得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得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得互动与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得提高,城市规划中得主要社会目标包括,一就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得多元化适宜性。 二就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得公平分配。三就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得基本生活空间。四就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五就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得统筹发展。六就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得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得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城市人口统计仁城市人口静态统计城市人口得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得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就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得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就是扌旨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她地方居住一定期 限得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就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得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就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得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得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陈志鹏131080118 1.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所谓城市总体布局,就是综合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对外交通运输用地,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 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 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 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 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 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 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 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 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 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 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 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 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 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 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作为城市的三条标准 (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2)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的只能 (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人口,物质和资本,空间活动 (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 3.城市各时期的特点 (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 少,发展缓慢 (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 城市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

差距减小 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 5.约瑟夫提出的“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的两个拐点, 但不同的国家拐点不同。 6.城市的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分离,出现了城镇) 7.城市产生方式: (1)有机式的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率提高而产生 (2)人为式的产生 也有其他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主要奠基者: 1.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的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内容包括: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考试题目如下: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递增,而在()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B.10%;7%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B)。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B)。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B)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A)。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12.以下各项论述中是《雅典宪章》的思想观点的是(B)。 A.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3城乡规划男生宿舍)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6.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7.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8.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9. 城市规划区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10. 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1. 区域规划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