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0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

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合作探究: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小组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3. 汇报点评。

(1)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小组互评、教师点拨: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教师板书)

导学过程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溶解了吗?

3、汇报点评: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

6、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7、汇报点评。

巩固练习:

1、像()的现象叫溶解。

2、过滤时要做到()。

拓展延伸: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留心观察生活中水还能溶解哪些物质,作好记录在小组

中交流。

板书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不见了容易溶解食盐在水中的现象看得见不容易溶解过滤沙子、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及食盐溶液、

注意事项

观察现象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学习目标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在水中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合作探究: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讨论: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3、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演示取放方法,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并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汇报点评: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

导学过程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汇报点评: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巩固练习:

1、高锰酸钾具有()性。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和()。

2、不能用()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来取。

3、溶解是()分离出来。

拓展延伸:

有的物质容易溶解,有的物质不容易溶解人们根据这些特性在生活中有哪

些应用?

板书设计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面粉

食盐

高锰酸钾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2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学习目标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2 学习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学习准备4个80ml烧杯,3个50ml烧杯、3个20ml试管、两把勺子、1根搅拌棒、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实验记录单;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1、高锰酸钾具有()性。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和()。

2、不能用()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来取。

合作探究:

一、探究胶水与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小组讨论,猜测实验现象

2、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实验目的

步骤一、用勺子从杯中取出一勺胶水或洗发水倒入装有水的烧杯里。

步骤二、仔细观察它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步骤三、静静地观察,记录它们是怎样在水中扩散的。

步骤四、记录好之后,再用小棒轻轻搅拌一下,记录发生的变化。

步骤五、最后用小棒充分地搅拌,观察它们是否溶解。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导学过程

二、探究醋、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能溶解吗

1、学生讨论、汇报猜测

2、明确实验过程和目的

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0~15ml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ml醋、酒精和食用油。观察它们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有没有扩散?是怎么样扩散的?记录完之后,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观察它们在水中是否溶解。

3、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4、汇报点评。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搅拌,食用油都不能溶解在水中,那食用油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当中吗?

6、分组实验

将少量液体(洗涤剂)倒入放有食用油和水的试管中,并充分震荡。探究:看到了什么?猜测加进去的液体是什么。简单解释原因。

巩固练习:

1、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等。

2、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的溶液。

拓展延伸:

了解人们利用液体的溶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

洗发水→水中一丝丝的,沉在杯底搅拌后溶解胶水→水中小水滴一样沉在杯底搅拌后溶解醋→水中颜色变了,沉下去了搅拌后溶解食用油→水中上下浮动,然后浮在水面上搅拌后不溶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3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习目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3、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学习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学习准备

为小组准备: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1、()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

A、酒精

B、食用油

C、胶水

D、酱油 2、下列物体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的是()。

A、醋

B、酒精

C、油

D、洗衣粉合作探究: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导学过程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巩固练习: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2、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小苏打相比,()强。拓展延伸: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4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5、溶解的快与慢

学习目标

1、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学习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学习准备

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2.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3.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4.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

5.学生观察实验。

6.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导学过程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3.制定实验设计。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巩固练习:

1、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有()、()、()等。

2、对液体进行搅拌,溶解得越();固体物质的颗粒越大,溶解的();水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得()

拓展延伸:

尝试溶解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5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学习目标

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学习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学习准备为小组准备: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件什么事?

设问导读: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那么,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到底有多大呢?

合作探究:

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提问: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猜测)?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②一杯水是多少?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提问: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导学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研究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二、思考与讨论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在进行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三、全课小结。

巩固练习:

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

2、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约()克食盐。

拓展延伸:

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研究计划·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研究的准备·注意事项·研究方法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6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学习目标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索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学习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学习准备

为小组准备: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设问导读: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

合作探究:

一、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导学过程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小组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了什么?

巩固练习:

1、人们用()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石盐,可以用()方法使杯底的石盐溶解。

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P39。

板书设计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复习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7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测试题(一)

学习目标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3、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难点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准备练习题。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一、填空

1、要在一杯水中很快溶解一小块肥皂,我会用到的方法

有、

等。

2、、、等物体能溶解在水中。、、等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

3、水中的动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中的。

4、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海水中的水分越来越少,开始析出盐的结晶。

5、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里,能够形成

导学过程

、、的溶液。

6、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

或某种物质的溶解。

7、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的。w W w .xK b 1. c om

8、面粉在水中,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分离出来。

二、判断

1、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2、因为砂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一杯水中能无限地溶解砂糖。()

3、水中不能溶解空气。()

4、水蒸发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5、粗盐在水中熔接的快,细盐在水中溶解的慢。()

6、空气能溶解在水里,油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复习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8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测试题(二)

学习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3、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学习难点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学习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学案。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一、选择

1、下面哪一种物体可能不会溶解于水?()

A 巧克力

B 奶糖

C 薯片

2、在油里滴几滴水,水会()。

A 浮在油上,不能在油中溶解

B 沉在油底,不能在油中溶解。

C 在油中溶解。

3、我们可以用()方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A 过滤

B 沉淀

C 蒸发

4、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在做实验时,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我们该怎样做?()

A 用电扇吹

B 马上跑

C 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用沙土扑灭。

导学过程5、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

A 水完全蒸发后熄灭酒精灯。

B 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四、实验

1、设计一个“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设计一种方案即可)(1)实验名称:

(2)实验器材:

(3)实验过程:

2、填空(在括号内填出酒精灯各部分名称)

3、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

我想到的两种方法是:和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最新完整版 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2020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一)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 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 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探索 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 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 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由西南向东 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 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 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 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 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育教案及其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

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三、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第一学期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1、风向可以用()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 )。由北向南吹的风叫()。 2、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来测量。 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等。 4、要在一杯水中很快溶解一小块肥皂,我会用到的方法有()、()、()等。新课标第一网 5、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中的()。 6、我们平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 ) 产生的。 7、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8、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越();物体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X|k |b| . c|o |m 9、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交换。 10、人体从外形上一般可以分为()、()、()和()几部分。 11、人体骨骼的作用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 13、人耳朵里的()能接受各种声波并产生振动。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20分) 1、降雨量的单位是()。w w w .x k b 1.c o m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2、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个等级。 A、11 B、12 C、13 3、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A、0级 B、1级 C、2级 4、我们可以用()的方法,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A、过滤 B、沉淀 C、蒸发 5、在一杯水中滴几滴色拉油,我们能看到的现象()。 A、色拉油慢慢地在水中溶解了。 B、色拉油沉到水的底部去了。 C、色拉油一直浮在水面上。新|课|标|第|一|网 6、当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朝着()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身体》《动物王国》《材料与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水循环》《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3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本册教科书共23课,其中第22、23课是活动课。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 (1)、植物身体: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1、2、3、课) (2)动物王国:单元按照个体--—类群的思路编排,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昆虫、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4、5、6、7课)(3)材料与生活:从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材料的性能,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两面性。(包括8、9、10、11、12课) (4)我们的家园——地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遗迹地球上各种物质存在形式以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学会使用测力计。(包括13、14、15、16课)

(5)水循环:指导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变。(包括17、18、19、20、21课) (6)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设想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__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0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 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合作探究: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小组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3. 汇报点评。 (1)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小组互评、教师点拨: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教师板书)

导学过程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溶解了吗? 3、汇报点评: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 6、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7、汇报点评。 巩固练习: 1、像()的现象叫溶解。 2、过滤时要做到()。 拓展延伸: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留心观察生活中水还能溶解哪些物质,作好记录在小组 中交流。 板书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不见了容易溶解食盐在水中的现象看得见不容易溶解过滤沙子、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及食盐溶液、 注意事项 观察现象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学习目标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2、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3、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4、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5、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声音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辨产音 1、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 二、听声音,描述声音 1、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 自然界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12种声音,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出示课本上的记录表范例 生听声音,并记录 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手册) 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四、听音乐,辨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 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准备好科学记录本。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谈话:“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老师在黑板上写“今天天气怎么样?”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天气怎么样?”你准备怎么回答? 二、探究内容: 1、了解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是天气的基特征。 (1)思考: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天天气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怎样描述天气的变化? (2)指导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问:在这张天气预报图中,是怎样反映天气变化的?图中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3)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提示:图上标出的温度是指当地的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范围。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相应的天气符号。

(5)学生分组讨论: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怎样把这些天气归类。(按云量、降雨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分类。)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险等级、穿衣指数…..) 三、板书设计 晴天多云阴天 小雨天中雨天大到暴雨天雷雨天 大风天台风天飓风天 炎热天凉爽天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实际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 (1)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2)提示学生怎样来观察天气:要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观察。要在记录本上写上当天的日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 (3)交流观察发现。 (4)学生阅读课本4页的提示。 (5)老师对记录方法进行指导。 (6)学生改进自己的记录。 (7)交流改进后记录。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天气 第1课《我们关心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天气现象并不陌生,他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以及各种信息资料对天气有一些初步印象,但并不能对天气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比较规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天气的基本特征,因此,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提高学生关心天气变化、准确地观察与记录天气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风的存在,并形成风的前概念,例如:放风筝的时候能感受到风的大小和风往哪个方向刮,这与气象学上的风速和风向类似。结合生活实例,学生也知道可以根据树叶吹动、旗子展开方式等景物来初步判断风向,但通常会将景物的指向直接认定为风向,这与气象上风向的定义有出入。学生还根据生活经验知道风是有大小的,但如何具体的描述风力的大小不是特别的明确,更与气象上风速的定义与等级判定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这样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将通过让学生造风活动体验到风有不同的方向和大小,根据学生的体验结合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并掌握两种判断风向的方法,学会用风旗判断风力等级。通过实测活动,让他们掌握使用风向标和风旗的方法,并激发持续探究风向和风速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2、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3、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5、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判断天气变化,从云量、降水量、风、气温等不同方面描述天气,用天气符号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各种天气的了解,意识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和自学,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能运用多种感官判断天气变化,从云量、降水量、风、气温等不同方面描述天气,用天气符号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 教师:气球、风向标、风速仪、电风扇、教室及室外实测场地方位确定、课件等。 学生:每组一个小电风扇、一根编织带、一面风旗,每人一套自制风向标的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一谈今天的天气状况,了解学生对天气的初始认识,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关注;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资料,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再进一步让学生说出表示天气状况的符号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描述天气状况;第三部分:观测分类活动。在观察前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