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lncRNA相关信号通路年终大盘点

(完整版)lncRNA相关信号通路年终大盘点
(完整版)lncRNA相关信号通路年终大盘点

lncRNA相关信号通路年终大盘点

作者:子非鱼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年底已至,lncRNA又是红火了一年。确实,自从二代测序技术越发的成熟,lncRNA就带上了主角光环,从落魄的转录噪音逆袭为人人追捧的明星分子。关于它,总是有着层出不穷的新进展以及聊不完的新话题。而今年lncRNA 自然也是不负众望,在科研最前线混得风生水起。且不说最新挖掘出的编码小肽的潜力,单单依凭着庞大的家族成员、细胞特异性分布以及进化保守性的特点,就可成为疾病诊断、预后随访的biomarker,又或者作为针对某些特异性通路的关键节点分子来开发靶向药物。

lncRNA新型诊断、预后的biomarker

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成熟以及成本的降低,通过比较癌变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就可获得数以千计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的lncRNA,且这些lncRNA会被证实成为肿瘤分析、肿瘤进展、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比于血清中PSA(经典诊断前列腺癌指标),前列腺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lncRNA:PCA3,对前列腺癌患者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而也成为首个被FDA通过的基于lncRNA分子的诊断检测指标。

明星分子HOTAIR的表达水平高低,可以成为乳腺癌转移进

展的biomarker。而后续的跟踪研究发现HOTAIR的异常表达和26种肿瘤的进展都有相关性,且其表达和卵巢癌病人对两种铂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关。

此外,lncRNA表达谱还与肿瘤的亚型相关,可以预测肿瘤的进展以及肿瘤治疗的反应性。在进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的男性患者中,SCHLAP1的表达升高,则前列腺癌转移的几率比低表达的患者要高出2.45倍。当卵巢癌患者HOTAIR高表达后,其在接受卡铂治疗后预后较差,但顺铂治疗后临床反应却是相当良好,可作为卵巢癌患者选择铂类药物的分子依据。

lncRNA信号通路网络的重心所在

lncRNA神通广大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它之所以无所不能,就在于lncRNA与细胞内盘综错杂的信号通路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lncRNA与基因表达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lncRNA的定位以及表达水平对细胞生理功能的行使都起着重要作用。

核内的lncRNA通过与染色质相互作用来大展宏图,或调控转录,又或者调控RNA加工过程;而胞浆内的lncRNA则在与mRNA/蛋白质结盟后,以调控其稳定性、翻译水平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等机制来大施拳脚。显然,lncRNA主要通过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转录层面上,lncRNA调控基因转录的最常见机制是lncRNA竞争性与转录复合物(转录因子/转录调控因子)或DNA元件(启动子/增强子)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比如GAS5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DNA上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PANDA也可竞争性结合转录因子NFYA,阻断其与下游靶DNA结合,进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传递。

还有一些lncRNA则起到scaffold的平台作用,在招募染色质修饰酶后,并以表观遗传方式影响染色质的结构,进而促进或抑制很多基因的表达。HOTAIR在与转录抑制因子PRC2结合后,可招募组蛋白修饰酶来改变组蛋白H3

(K27)甲基化,从而影响下游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侵袭。

而另一种lnc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是转录后的调控机制,主要涉及调控mRNA稳定性、mRNA的剪切和修饰、mRNA的翻译过程、蛋白稳定性以及调控蛋白在亚细胞的定位。

已有研究发现lncROR可以与AUF1、hnRNP协同作用,结合到c-Myc的3’UTR区域有一个富含AU的元件(ARE),进而影响c-Myc mRNA的稳定性。而MALAT1则可与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蛋白相互作用,并调控下游很多基因的选择性剪切,还能影响这些基因在细胞核内的定位。lncRNA 可与mRNA的5’和3’非翻译区内含有翻译调控序列相互结

合,进而调控mRNA的翻译过程。

不同的lncRNA分子可以有相同的靶分子,这点与microRNA相似,比如编码基因Ezh2就是多个lncRNA分子的靶分子。而此现象现阶段研究的较少,究竟这些lncRNA 是同时结合靶分子来共同调节其功能的,还是在不同的信号条件下由不同的lncRNA分子与靶分子结合,并介导靶分子下游不同的基因表达,目前还尚不清楚。

2lncRNA与P53通路

通常细胞会从翻译水平、翻译后修饰水平和蛋白稳定性这三个维度来精确调控P53在细胞内的表达量。而除了常规的蛋白因子外,lncRNA在p53调控途径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通常正常生理条件下,p53的表达量是非常低的,但在DNA损伤条件下,lncRNA-DINO对p53依赖型的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是必要的。p53蛋白与DINO直接作用后可提高其稳定性,进而转录激活下游基因包括DINO的表达。而DINO水平增加又反过来结合并稳定p53蛋白,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环路,将这个损伤信号在核内进行级联放大。

而为了确保p53的正常表达水平,lncRNA-ROR可与p53 mRNA竞争性结合RNA结合蛋白hnRNPI,进而抑制p53蛋白翻译。可不愿坐以待毙p53也会使出一些凌厉的反击

手段,即激活下游microRNA-145基因的表达,来直接靶向抑制lncROR,进而提高自身表达量。

此外,p53也可与编码基因的含有p53结合位点的启动子区域结合,进而调控lncRNA的转录水平。而另一类被称为P53 eRNA的lncRNA的转录表达调控,虽然是以p53依赖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其编码基因并不一定含有典型的p53结合位点。显然,这也就扩展p53调控基因的范围。

3lncRNA与NF-kB通路

NF-kB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多效转录因子,由p50、p65和IkB组成的异源三聚体,可介导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炎症、细胞增殖、肿瘤转移等。其中,亚基p65和p50形成的异源二聚体可进入核内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而P50所形成的同源二聚体则会抑制基因转录。

lncRNA-LETHE则以典型的负反馈作用机制调节该信号通路,即激活的NF-kB可促进LETHE的表达水平,而LETHE 与p65直接相互作用后可抑制该通路。

而定位于胞浆内的NKILA在与NF-kB、IkB形成一个超级复合物后,通过抑制IKB磷酸化而防止IKB降解,从而抑制了NF-kB通路的传导;定位于核内的lncRNA-PACER,可以直接结合游离的p50,抑制同源二聚体的形成,促进形成异源二聚体,提升转录增强效应,提高COX-2表达水平。

此外还有些lncRNA则作为下游的效应分子,以间接的作用

方式来调节信号通路。卵巢癌中HOTAIR既可通过PRC复合物抑制IKB-α的转录来激活通路,也可通过PKA、MMSK1/MMSK2激活通路。而MALAT1与P65-p50异源二聚体相互结合,却是抑制下游TNFɑ/IL-6的表达。

4lncRNA与AKT通路

Akt通路也可调控多个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存活、增殖、生长和糖原代谢,同样也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通常生长因子(GF)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相互结合后,可通过PI3K促使PIP2形成第二信使PIP3(磷酸酶PTEN则其相反作用),活化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如AKT、mTOR,并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

lnRNA-AK023948是AKT信号通路的正向调控分子,当其被敲除后可显著抑制AKT的活性,而再次将其进行重新过表达后可激活AKT的活性。机制上,AK023948可以和ATP 依赖的RNA解旋酶(RHA)以及PI3K的调节亚基p85β相互作用,有助于PI3K的稳定性,进而激活了激活AKT通路。

Link-A可在单核苷酸水平上直接与AKT的pleckstrin同源结构域和PIP3相互作用,介导了AKT-PIP3的相互作用和AKT 的激活。后续研究发现Link-A是脂类结合lncRNA分子,而它介导的AKT超活化可导致肿瘤发生以及对AKT抑制剂的抗性。

AKT通路调控复杂性在于不仅有很多lncRNA参与调控AKT 通路,如FEREL4可促进PTEN表达从而达到抑制AKT通路的功效,而MALAT1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增殖转移;

而且NF-KB通路也是AKT通路下游效应通路之一,这也就意味着一旦AKT通路被激活,下游NF-KB通路也可能被激活。而这两种信号通路交织在一起也使得lncRNA机制研究难度呈几何指数增长。

5lncRNA与NOTCH通路

NOTCH通路是一条进化上保守的信号通路,在细胞所起作用非常广泛,如维持干细胞干性、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等。其实,很多lncRNA分子的表达都会受到notch信号通路调控的。

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NOTCH通路的活化,可上调lncRNA-LUNAR1的表达,进而以顺势激活(cis)的方式维持细胞IGF1R的高表达水平,导致细胞快速增殖。且当T-ALL发病后,lncRNA-NALT也会受到NOTCH通路的影响,其表达水平也是明显升高的,并随后通过转录激活的方式来显著促进细胞恶性增殖。

另外,Notch1激活后,还可以特异性诱导下游的lncRNA-TUG1表达上升,在胶质瘤干细胞内促进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提示Notch信号通路参与干细胞干性维持的调控作

用。不过,目前lncRNA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影响,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5lncRNA与其他信号通路

肿瘤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在被异常激活后,可促使β-catenin蛋白入核,并与T细胞转录因子/淋巴样增强因子(TCF/LEF)相互作用,激活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如c-myc 基因,可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和肿瘤发生。

其中,lncRNA-ROR可通过与AUF1相互作用来增强c-Myc 的稳定性;lncRNA-MYU则通过与hnRNPk的直接相互作用,稳定CDK6的表达水平,促使细胞从G1期向S期转变,促进细胞周期进展。

而研究发现,激酶Brk/LRRK2是可以介导HIF-1ɑ的下游信号通路的,其中,LINK-A也参与了该通路的调控。深入研究后发现,LINK-A介导了Brk与EGFR/GPNMB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且提高了Brk激酶活性,促进了HIF-1ɑ蛋白565位酪氨酸的磷酸化,在空间位阻的影响下抑制了564位脯氨酸羟基化,进而提高了HIF-1a的稳定性。

而HIF-1a的高表达水平,也使得氧气量即便恢复正常,HIF-1ɑ下游的基因转录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

Notch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24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年6月第4卷第3期Chin Med Biotechnol, June 2009, V ol. 4, No. 3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3.012 · 综述·Notch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王利祥,华子春 1917 年,Morgan 及其同事在果蝇体内发现一种基因,因其功能部分缺失可导致果蝇翅缘出现缺口,故命名该基因为 Notch。随后的研究发现,Notch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多个物种中表达,其家族成员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分化、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迄今研究已阐明 Notch 信号通路的主要成员及核心转导过程,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该通路实际上处于十分复杂的调控网络之中,而这与其在发育过程中功能的多样性相符合。本文结合最新进展,系统阐述 Notch 信号通路的组成,功能,作用机制及调控,并揭示该通路异常与疾病的联系。 1 Notch 受体 Notch 受体是一个相对分子量约为 30 000 的 I 型膜蛋白,由胞外亚基和跨膜亚基组成,2 亚基之间通过 Ca2+ 依赖的非共价键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胞外亚基包含一组串联排列的 EGFR 和 3 个家族特异性的 LNR 重复序列。EGFR 在 Notch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中起关键作用,在果蝇中,Notch 受体的第 11 位和 12 位 EGFR 介导了其与配体的结合。LNR 位于 EGFR 的下游,富含半胱氨酸,介导了 2 亚基之间 Ca2+ 依赖的相互作用。跨膜亚基包括跨膜区、RAM 序列、锚蛋白重复序列、核定位序列、多聚谷氨酰胺序列以及 PEST 序列。RAM 结构域是 Notch 信号效应分子 CBF1/RBPJk 主要的结合部位。ANK 重复序列结构域是 Deltex、Mastermind 等的结合部位,这些蛋白对Notch 信号通路有修饰作用。PEST 结构域与泛素介导的Notch 胞内段降解有关[1]。 2 Notch 配体 Notch 配体与受体一样为 I 型跨膜蛋白。果蝇 Notch 配体有 2 个同源物 Delta 和 Serrate,线虫的 Notch 配体为 Lag 2,故又称 Notch 配体为 DSL 蛋白。脊椎动物体内也发现了多个 Notch 配体,与 Delta 同源性高的称为Delta 样分子,与 Serate 同源性高的被称作 Jagged。目前,发现人的 Notch 配体有 D ll l、3、4和 Jagged l、2。配体胞外 DSL 结构域在进化中高度保守,是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 Notch 信号所必需的。Notch 配体的胞内域较短,仅70 个左右氨基酸残基,功能尚未阐明。近来研究发现,Delta 1 的胞内域能够诱导细胞的生长抑制[2]。有人推测,配体胞内段可能类似与受体胞内段,具有信号转导功能,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 Notch 信号传递与效应因子 迄今研究发现主要有 6 种信号通路在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分别是刺猬、骨形态发生蛋白、无翅、类固醇激素受体、Notch 和受体酪氨酸激酶。Notch 相对于其他信号通路结构较简单,没有第二信使的参与。现有研究提出了 Notch 信号活化的“三步蛋白水解模型”[3]。首先,Notch 以单链前体模式在内质网合成,经分泌运输途径,在高尔基体内被 Furin 样转化酶切割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000 含胞外区的大片段和 120 000 含跨膜区和胞内区的小片段。两者通过 Ca2+依赖性的非共价键结合为异源二聚体,然后被转运到细胞膜。当 Notch 配体与受体结合,Notch 受体相继发生 2 次蛋白水解。第一次由 ADAM 金属蛋白酶家族的 ADAM 10/Kuz 或 ADAM 17/TACE 切割为 2 个片段。N 端裂解产物(胞外区)被配体表达细胞内吞,而 C 端裂解产物随后由早老素 1/2,Pen-2,Aph1 和Nicastrin 组成的γ-促分泌酶复合体酶切释放 Notch 受体的活化形式 NICD。 经典的 Notch 信号通路又称为 CBF-1/RBP-Jκ依赖途径。CBF-1/RBP-Jκ本身是 1 个转录抑制因子,能够特异性地与 DNA 序列“CGTGGGAA”相结合,并招募 SMRT,SKIP,I/II 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蛋白形成共抑制复合物,抑制下游基因的转录。当 Notch 信号激活后,NICD 通过上述酶切反应被释放进入胞核,通过 RAM 结构域及 ANK 重复序列与 CBF-1/RBP-Jκ结合使共抑制复合物解离,并募集 SKIP,MAML 1 组成共激活复合体,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Notch 信号的靶基因多为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抑制因子家族成员,如哺乳动物中的 HES、非洲爪蟾中的XHey-1,以及近来发现的 BLBP [3]。此外,存在非CBF-1/RBP-Jκ依赖的 Notch 信号转导途径。最近有研究报道,果蝇 Notch 结合蛋白 Deltex 是某些组织特异性非 Su (H)依赖性信号所必需的,同时发现 Deltex 也具有拮抗Notch 的功能 [4]。 4 Notch 信号途径功能 Notch 信号途径的功能最初是在果蝇神经系统发育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25009,3073003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7715) 作者单位:210093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华子春,Email:zchua@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收稿日期:2009-02-01

ERK5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4, 4, 41-4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journal/wjcr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10.12677/wjcr.2014.44008 Review of the ERK5 Signaling Pathway Research Song Luo*, Shengfa Su, Weiwei Ouyang#, Bing Lu#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Oncology, Guiyang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Email: 4567436@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ouyangww103173@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lbgymaaaa@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Received: Sep. 25th, 2014; revised: Oct. 16th, 2014; accepted: Oct. 20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5 (ERK5)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system, and also is a new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of MAPK signaling system, which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RK5 can be activated by many stimulating factor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 surviva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urthermore, ERK5 is closely related to 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proliferation, and other critical func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structure, property, 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ERK5,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RK5 and tumor and non-oncologic diseases, 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RK5, Signaling Pathways, MAPK ERK5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罗松*,苏胜发,欧阳伟炜#,卢冰# 贵阳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贵阳 Email: 4567436@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ouyangww103173@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lbgymaaaa@https://www.360docs.net/doc/462487845.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25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16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20日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信号通路研究思路

信号通路研究思路

证明一个药物能通过抑制P38表达而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需要做的是: 要证明你的药物是通过抑制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首先要证明P38表达增加会导致损伤。 其次,要证明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再次,证明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最后,证明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首先证明P38表达增加会导致损伤。 这里需要建立一个损伤模型。正如你提到的,钙离子导致P38mapk的增高,如果某种损伤可以通过钙离子导致P38mapk的增高,那么你就建立起了一个损伤模型。这时,对P38做个RNA干扰,使其表达下降,再来损伤刺激,如果这时损伤刺激不会导致损伤,那么可以说P38mapk的增高会导致损伤。 这里最好不要用P38的抑制剂SB来处理,因为这个抑制剂是针对P38活性的抑制剂,抑制的是P38的磷酸化,而不是表达量。 如果说明的问题是p38磷酸化水平增加而导致损伤,那么我建议用抑制剂。这时还可以用Dominant-negative。抑制剂的实验证实该药物不影响P38表达,而影响其活化。(应该首先考虑选用抑制剂,因为目前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是抑制靶点的表达,而是抑制靶点的激活。如果在此应用RNAi的话,很可能会漏掉这个机制或增加实验步骤。) 其次,要证明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当然就是用你的药物先处理一下,再来损伤刺激,如果这时损伤刺激不会导致损伤,那么可以说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再次,证明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用你的药物先处理一下,再来损伤刺激,再检测P38表达,如果用药组相对于没有用药组P38表达下降,那么可以说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最后,证明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这一步看似不必要,其实是最重要的步骤,而国内的文章往往忽略了这一关键环节。 这里建议还是用RNA干扰P38表达,再用你的药物处理,再进行损伤刺激,如果用药组与没有用药组的损伤程度一致,那么才可以说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抑制剂也有其局限性,有时是“致命”的,主要原因是抑制剂缺乏特异性。虽然我们在文章里看到用抑制剂的时候都说是什么什么的特异性抑制剂,但真的那么特异吗?其实往往是作者为了写文章发文章的需要而夸大了抑制剂的特异性。细胞里无数的信号通路,谁也不能保证抑制剂在作用于靶分子时不会影响其他信号通路。其实无论什么抑制剂,对剂量的要求都相对比较苛刻,为什么?就是因为一旦浓度高了,就不知道会干扰到其他哪些信号通路,从而产生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 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它们都能抑制PI3K和相关的激酶,但LY294002的浓度达到200μM常用来抑制DNA依赖的蛋白激酶(DNA-PK);wortmannin在浓度超过3μM常用来抑制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基因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方法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方法 一、蛋白质表达水平和细胞内定位研究 1、信号蛋白分子表达水平及分子量检测: Western blot analysis. 蛋白质印迹法是将蛋白质混合样品经SDS-PAGE后,分离为不同条带,其中含有能与特异性抗体(或McAb)相应的待检测的蛋白质(抗原蛋白),将PAGE胶上的蛋白条带转移到NC 膜上此过程称为blotting,以利于随后的检测能够的进行,随后,将NC膜与抗血清一起孵育,使第一抗体与待检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特异大蛋白条带),再与酶标的第二抗体反应,即检测样品的待测抗原并可对其定量。 基本流程: 检测示意图: 2、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IF) 免疫荧光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

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而发出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桔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采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FCM)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不同细胞亚群中的蛋白质分子,用两种不同的荧光素分别标记抗不同蛋白质分子的抗体,可在同一细胞内同时检测两种不同的分子(Double IF),也可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胞内多种分子进行检测。 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1、免疫共沉淀(Co- 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Co-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tein A”能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而开发出来的方法。目前多用精制的prot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garose的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 就能吸附抗原抗体达到沉淀抗原的目的。 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进一步进行Western Blot和质谱分析。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缺点:可能检测不到低亲和力和瞬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2、G ST pull-down assay GST pull-down assay是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蛋白(标记蛋白或者饵蛋白,GST, His6, Flag, biotin …)作为探针,与溶液中的特异性搭档蛋白(test protein或者prey被扑获蛋白)结合,然后根据谷胱甘肽琼脂糖球珠能够沉淀GST融合蛋白的能力来确定相互作用的蛋白。一般在发现抗体干扰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启用GST沉降技术。该方法只是用于确定体外的相互作用。 示意图:

ERK信号转导通路

ERK信号转导通路 在MAPK家族中,ERK是最先被发现并被了解最多的成员。ERK包括了两种异构体ERKl 和ERK2(分别为P44和P42)。两个磷酸化受体位点即酪氨酸和苏氨酸被谷氨酸残基分隔开来,故其磷酸化位点基序是TEY。目前认为,P38和JNK属于“应激诱导”的MAPK,而ERK被认为是与细胞增殖、转化和分化相关的MAPK。 ERK级联反应包括典型的3个层次MAPKs的序贯激活过程。Raf蛋白(MAPKKK)的激活能磷酸化MEKl/2(MAPKK),并使后者激活,从而使随后的ERKl/2(MAPK)发生双重磷酸化而被缉获。ERK的激活对于Ras诱导的细胞反应、转录因子(如Elkl、cEtsl和c—Ets2)的激活以及激酶(如P90rskl、MNKl和MNK2)的激活是至关重要的。 ERK通路的激活包括了以下3种方式:酪氨酸激酶受体对Ras的激活、Ca2+对Ras的激活以及PKC对ERK通路的激活。生长因子与细胞表面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结合,诱发生长因子受体胞质中的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导致受体二聚体化与活化。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具有募集Grb2和SOS复合物的能力。SOS在与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的过程中移位至胞质,并与Ras相互作用,促进Ras与GTP结合,使Ras活化。此外,Ca2+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激活Ras蛋白:①通过l型电压依赖性的钙离子通道流人细胞内,经由Src家族蛋白激酶的介导,导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磷酸化,进而通过Shc—Grb2—SOS复合物激活Ras;②通过Ca2+敏感性的Ras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Ras—GRF)和Ca2+—钙调蛋白复合物与Ras—GRF结合,通过诱导Ras进行GTP交换而激活Ras;③在大鼠嗜铬细胞瘤PCI2细胞中,胞质Ca2+的升高,可诱发酪氨酸磷酸化,激活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PYK2与Grb2和SOS形成复合物,同时伴随着Shc的激活。活化的PYK2通过直接募集Srb2—SOS复合物,或间接通过Shc而激活Ras。Ras是一种G蛋白,可通过与Grb2—SOS复合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SOS催化鸟嘌吟二磷酸盐发生转位,从而形成Ras—GTP复合体,使Ras激活,成为具有功能活性的Ras蛋白。Ras被激活后将Raf募集于细胞膜,随后Raf 发生磷酸化作用和寡聚化作用。PKC的同工酶也可以磷酸化并激活Raf—1蛋白激酶,使Raf —1发生自身磷酸化。 Raf家族属于MAPKKK,是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通过与Ras蛋白的相互作用而被缉获。Raf家族成员包括A—Raf、B—Raf和Raf—1(即c—Raf或c—Raf—1)。每一异构体包括3个保守区域,称为CRl、CR2和CR3。前面的两个保守区域位于氨基末端,并含有调节Raf催化区域的部分,其激酶区域位于CR3。Raf被激活后使MEKl/2磷酸化,最终使ERKl/2发生磷酸化而被激活。激活的ERKl/2转位至核内,通过使P90RSK、MSK以及转录因子ELK—1、Stat3磷酸化而激活转录,引起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

信号通路研究思路

证明一个药物能通过抑制P38表达而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需要做的是: 要证明你的药物是通过抑制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首先要证明P38表达增加会导致损伤。 其次,要证明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再次,证明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最后,证明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首先证明P38表达增加会导致损伤。 这里需要建立一个损伤模型。正如你提到的,钙离子导致P38mapk的增高,如果某种损伤可以通过钙离子导致P38mapk的增高,那么你就建立起了一个损伤模型。这时,对P38做个RNA干扰,使其表达下降,再来损伤刺激,如果这时损伤刺激不会导致损伤,那么可以说P38mapk的增高会导致损伤。 这里最好不要用P38的抑制剂SB来处理,因为这个抑制剂是针对P38活性的抑制剂,抑制的是P38的磷酸化,而不是表达量。 如果说明的问题是p38磷酸化水平增加而导致损伤,那么我建议用抑制剂。这时还可以用Dominant-negative。抑制剂的实验证实该药物不影响P38表达,而影响其活化。(应该首先考虑选用抑制剂,因为目前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是抑制靶点的表达,而是抑制靶点的激活。如果在此应用RNAi的话,很可能会漏掉这个机制或增加实验步骤。) 其次,要证明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当然就是用你的药物先处理一下,再来损伤刺激,如果这时损伤刺激不会导致损伤,那么可以说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再次,证明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用你的药物先处理一下,再来损伤刺激,再检测P38表达,如果用药组相对于没有用药组P38表达下降,那么可以说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最后,证明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这一步看似不必要,其实是最重要的步骤,而国内的文章往往忽略了这一关键环节。 这里建议还是用RNA干扰P38表达,再用你的药物处理,再进行损伤刺激,如果用药组与没有用药组的损伤程度一致,那么才可以说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抑制剂也有其局限性,有时是“致命”的,主要原因是抑制剂缺乏特异性。虽然我们在文章里看到用抑制剂的时候都说是什么什么的特异性抑制剂,但真的那么特异吗?其实往往是作者为了写文章发文章的需要而夸大了抑制剂的特异性。细胞里无数的信号通路,谁也不能保证抑制剂在作用于靶分子时不会影响其他信号通路。其实无论什么抑制剂,对剂量的要求都相对比较苛刻,为什么?就是因为一旦浓度高了,就不知道会干扰到其他哪些信号通路,从而产生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 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它们都能抑制PI3K和相关的激酶,但LY294002的浓度达到200μM常用来抑制DNA依赖的蛋白激酶(DNA-PK);wortmannin在浓度超过3μM常用来抑制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基因突变(ATM)以及DNA-PK。相对而言,MEK1/2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简写及全拼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简写及全拼 4E-BP eIF4E binding protein Abl Ableson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CTR 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AI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8 ANT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ion channel Apaf-1 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APP beta-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s Acute phase proteins ASIP Agouti switch protein ASK 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e.g., ASK1) ATF-2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2 ATM 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protein kinase ATR ATM and Rad3?related protein kinase Bam32 B-cell adaptor molecule 32 kDa BCAP B-cell adaptor for PI3K Bcl-10 B-cell leukemia 10 protein Bfl-1 Bcl-2-related protein A1 Bid A BH3 domain?only death agonist protein Bimp1 B-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 BLNK B-cell linker protein BRCA Breast cancer growth suppressor protein Btk Brutonís tyrosine kinase C3G Guanine nucleotide?releasing factor 2 CAD 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clease Cam Calmodulin CaMK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 CAP c-Cbl-associated protein Cas p130CAS, Crk-associated substrate Caspase Cysteine proteases with aspartate specificity CBL Cellular homologue of the v-Cbl oncogene CBP CREB binding protein CD19 B-lymphocyte antigen CD19 CD22 B-cell receptor CD22 CD40 B-cell surface antigen CD40 CD45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a phospho-tyrosine phosphatase CD5 Lymphocyte antigen CD5 cdc2 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 CDK1 cdc34 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34, a ubiquitin conjugating (E2) enzyme cdc42 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 a G-protein CDK Cyclin-dependent kinase Chk Checkpoint kinase CHOP C/EBP homologous protein 10

JAK_STAT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彭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保定071002 赵新为副教授,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河北大学客座教授 刘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1福间雅夫.应用物理(日文,2002;71:964 2Ono Y.,et al.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2000;47:147 3W ang T.H.,et al.Appl.Phys.Lett.,2001;78:2160 4Dutta A.,et al.Jpn.J.Appl.Phys.,2000;39:4647 5李国华.物理,2001;30:436 6裕之.电子通信学会志(日文,1997;80:717 7Peng Y.C.,et al.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2000;6:129 8W ang Z.G.,et al.Science in China,2000;43:861 9Hu ffaker P.L.,et al.Appl.Phys.Lett.,1997;70:1781 10王占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111徐少辉等.物理,2002;31:558 12K ane B.E.Nature,1998;393:133 13Smet J.H.,et al.Nature,2002;415:281 Several Active Fields in the N anometer Q uantum De2 vices Peng Y ing2cai①,Zhao X in2wei②,Liu Ming③ ①Pro fessor,Supervisor o f Ph.D.Candidates,College o f Electronic and In2 formational Engineering,H ebei Univer sity,Baoding071002

常见的信号通路

1 JAK-STAT信号通路 1) JAK与STAT蛋白 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与其它信号通路相比,这条信号通路的传递过程相对简单,它主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即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JAK和转录因子STAT。 (1) 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tyrosine kinase associated receptor) 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来传导信号,这包括白介素2?7(IL-2?7)、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H(生长激素)、EGF(表皮生长因子)、PDGF (血小板衍生因子)以及IFN(干扰素)等等。这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的受体。这些受体的共同特点是受体本身不具有激酶活性,但胞内段具有酪氨酸激酶JAK的结合位点。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与之相结合的JAK的活化,来磷酸化各种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以实现信号从胞外到胞内的转递。 (2) 酪氨酸激酶JAK(Janus kinase) 很多酪氨酸激酶都是细胞膜受体,它们统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而JAK却是一类非跨膜型的酪氨酸激酶。JAK是英文Janus kinase的缩写,Janus在罗马神话中是掌管开始和终结的两面神。之所以称为两面神激酶,是因为JAK既能磷酸化与其相结合的细胞因子受体,又能磷酸化多个含特定SH2结构域的信号分子。JAK蛋白家族共包括4个成员:JAK1、JAK2、JAK3以及Tyk2,它们在结构上有7个JAK同源结构域(JAK homology domain, JH),其中JH1结构域为激酶区、JH2结构域是“假”激酶区、JH6和JH7是受体结合区域。 (3) 转录因子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被称为“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顾名思义,STAT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已发现STAT家族的六个成员,即STAT1-STAT6。STAT蛋白在结构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段:N-端保守序列、DNA结合区、SH3

信通路研究思路

信通路研究思路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证明一个药物能通过抑制P38表达而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需要做的是: 要证明你的药物是通过抑制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首先要证明P38表达增加会导致损伤。 其次,要证明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再次,证明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最后,证明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首先证明P38表达增加会导致损伤。 这里需要建立一个损伤模型。正如你提到的,钙离子导致P38mapk的增高,如果某种损伤可以通过钙离子导致P38mapk的增高,那么你就建立起了一个损伤模型。这时,对P38做个RNA干扰,使其表达下降,再来损伤刺激,如果这时损伤刺激不会导致损伤,那么可以说P38mapk的增高会导致损伤。 这里最好不要用P38的抑制剂SB来处理,因为这个抑制剂是针对P38活性的抑制剂,抑制的是P38的磷酸化,而不是表达量。 如果说明的问题是p38磷酸化水平增加而导致损伤,那么我建议用抑制剂。这时还可以用Dominant-negative。抑制剂的实验证实该药物不影响P38表达,而影响其活化。(应该首先考虑选用抑制剂,因为目前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是抑制靶点的表达,而是抑制靶点的激活。如果在此应用RNAi的话,很可能会漏掉这个机制或增加实验步骤。) 其次,要证明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当然就是用你的药物先处理一下,再来损伤刺激,如果这时损伤刺激不会导致损伤,那么可以说你的药物存在保护作用。 再次,证明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用你的药物先处理一下,再来损伤刺激,再检测P38表达,如果用药组相对于没有用药组P38表达下降,那么可以说你的药物可以抑制P38表达。 最后,证明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这一步看似不必要,其实是最重要的步骤,而国内的文章往往忽略了这一关键环节。 这里建议还是用RNA干扰P38表达,再用你的药物处理,再进行损伤刺激,如果用药组与没有用药组的损伤程度一致,那么才可以说你的药物是由于抑制了P38表达而发挥保护作用。 抑制剂也有其局限性,有时是“致命”的,主要原因是抑制剂缺乏特异性。虽然我们在文章里看到用抑制剂的时候都说是什么什么的特异性抑制剂,但真的那么特异吗?其实往往是作者为了写文章发文章的需要而夸大了抑制剂的特异性。细胞里无数的信号通路,谁也不能保证抑制剂在作用于靶分子时不会影响其他信号通路。其实无论什么抑制剂,对剂量的要求都相对比较苛刻,为什么?就是因为一旦浓度高了,就不知道会干扰到其他哪些信号通路,从而产生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 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它们都能抑制PI3K和相关的激酶,但LY294002的浓度达到200μM常用来抑制DNA依赖的蛋白激酶(DNA-PK);wortmannin在浓度超过3μM常用来抑制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基因突变(ATM)以及DNA-PK。相对而言,MEK1/2的抑制剂U0126和PD98059以及P38MAPK的抑制剂SB203580就要好一些。所以研究人员一般应用LY294002时采用20μM,应用wortmannin时采用0.2μM,以此来最小化其他的效应。有些学者们同时应用两种抑制剂进行对比,也许也有顾及于此的原因吧。

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三节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膜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 述:该途径以靶细胞内cAMP浓度改变和激活蛋白激酶A(PKA)为主要特征,是激素调节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1.cAMP的合成与分解 ⑴引起cAMP水平增高的胞外信号分子: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和加压素等。 α-GDP-βγ(Gs蛋白)激素+受体→激素-受体→↓ α-GTP + βγ ↓ AC激活 ↓ ATP →cAMP 述:当信号分子(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靶细胞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 而激活受体。活化的受体可催化Gs的GDP与GTP交换,导 致Gs的α亚基与βγ解离,蛋白释放出αs-GTP。αs-GTP能激 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转化成cAMP,使细胞内cAMP 浓度增高。过去认为G蛋白中只有α亚基发挥作用,现知βγ 复合体也可独立地作用于相应的效应物,与α亚基拮抗。 腺苷酸环化酶分布广泛,除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的细胞质膜上。cAMP经磷酸二酯酶(PDE)降解成 5'-AMP而失活。cAMP是分布广泛而重要的第二信使。

⑵AC活性的抑制与cAMP浓度降低 ◇Gα-GTP结合AC并使之激活后,同时激活自身的GTP酶活性,Gα-GTP→Gα-GDP,Gs、AC均失活。从而在细胞对cAMP浓度升高作出应答后AC活性迅速逆转。 ⑶少数激素,如生长激素抑制素、胰岛素和抗血管紧张素II 等,它们活化受体后可催化抑制性G蛋白解离,导致细胞内AC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 ⑷正常细胞内cAMP的平均浓度为10-6mol/L。cAMP在细 胞中的浓度除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有关外,还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关。举例如下: ①一些激素如胰岛素,能激活磷酸二酯酶,加速cAMP降解; ②某些药物如茶碱,则抑制磷酸二酯酶,促使细胞内cAMP 浓度升高。 2.cAMP的作用机制――cAMP激活PKA(幻灯64) ⑴cAMP对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 或称蛋白激酶A (PKA)系统来实现的。 ⑵PKA的结构 2C(催化亚基):蛋白丝/苏氨酸磷酸化酶活性四聚体蛋白 变构酶 2R(调节亚基):各有2个cAMP结合位点述:催化亚基有催化底物蛋白质某些特定丝/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功能。调节亚基与催化亚基相结合时,PKA呈无活性状态。当4分子cAMP与2个调节亚基结合后,调节亚基脱落,游离的催化亚基具有蛋白激酶活性。PKA的激活过程需要Mg2+。

信号转导通路图片大全【精品】

信号转导通路图片大全【精品】 一、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水溶性信息分子及前列腺素类(脂溶性)必须首先与胞膜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的信号跨膜转导至胞内;脂溶性信息分子可进入胞内,与胞浆或核内受体结合,通过改变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诱发细胞特定的应答反应。 二、信号转导受体 (一)膜受体 1.环状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 多为神经递质受体,受体分子构成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变构,导致通道开放或关闭。引起迅速短暂的效应。 2.蛇型受体 7个跨膜α-螺旋受体, 有100多种,都是单条多肽链糖蛋白,如G蛋白偶联型受体。 3.单跨膜α-螺旋受体 包括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和非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1)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这类受体包括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受体等。与相应配体结合后,受体二聚化或多聚化,表现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催化受体自身和底物Tyr磷酸化,有催化型受体之称。 (2)非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如生长激素受体、干扰素受体等,。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偶联并激活下游不同的非受体型TPK,传递调节信号。(二)胞内受体 位于胞液或胞核,结合信号分子后,受体表现为反式作用因子,可结合DNA 顺式作用元件,活化基因转录及表达。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胞内受体都是单链蛋白,有4个结构区:①高度可变区②DNA结合区③激素结合区④绞链区 (三)受体与配体作用的特点是:①高度亲和力,②高度特异性,③可饱和性

1.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性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膜受体多为镶嵌糖蛋白:胞内受体全部为DNA结合蛋白。受体在细胞信息传递过程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2.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一类位于细胞膜胞浆面、能与GDP或GTP 结合的外周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以三聚体存在并与GDP结合者为非活化型。当α亚基与GTP结合并导致βγ二聚体脱落时则变成活化型,可作用于膜受体的不同激素,通过不同的G蛋白介导影响质膜上某些离子通道或酶的活性,继而影响细胞内第二信使浓度和后续的生物学效应。 三、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亚基的功能,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后,激活不同G蛋白,有以下几种途经:(1)腺苷酸环化酶途径通过激活G蛋白不同亚型,增加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调节细胞内cAMP浓度。cAMP可激活蛋白激酶A(PKA),引起多种靶蛋白磷酸化,调节细胞功能。(2)磷脂酶途径激活细胞膜上磷脂酶C(PLC),催化质膜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水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G)。IP3促进肌浆网或内质网储存的Ca2+释放。Ca2+可作为第二信使启动多种细胞反应。Ca2+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或磷酸酯酶,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DG与Ca2+能协调活化蛋白激酶C(PKC)。α和γ亚基组成的异三聚体在膜受体与效应器之间起中介作用。小G蛋白只具有G蛋白β、α1.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G 蛋白可与鸟嘌呤核苷酸可逆性结合。由 2.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TPK)信号转导途径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超家族的共同特征是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活性,配体主要为生长因子。RTPK途径与细胞增殖肥大和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配体与受体胞外区结合后,受体发生二聚化后自身具备(TPK)活性并催化胞内区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RTPK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过多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级联激活:(1)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2)激活蛋白激酶C(PKC),(3)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从而引发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3.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此途径的共同特征是受体本身不具有TPK活性,配体主要是激素和细胞因子。其调节机制差别很大。如配体与受体结合使受

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 信号传导通路是将胞外刺激由细胞表面传入细胞内,启动了胞浆中的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多种途径将信号传递到胞核内,促进或抑制特定靶基因的表达。 一、MAPK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外信号到细胞内反应。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主要位于细胞浆,很多生长因子所激活,活化后既可以磷酸化胞浆内的靶蛋白,也能进入细胞核作用于对应的转录因子,调节靶基因的表达。 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分裂、死亡各个阶段的生理活动以及细胞间功能同步化过程,并在细胞恶变和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阻断MAPK途径是肿瘤侵袭转移的治疗新方向。 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需要经过多级激酶的级联反应,其中包括3个关键的激酶,即MAPK激酶激酶(MKKK)→MAPK激酶(MKK)→MAPK。 (一)MKKK: 包括Raf、Mos、Tpl、SPAK、MUK、MLK和MEKK等,其中Raf又分为A-Raf、B-Raf、Raf-1等亚型; MKKK是一个Ser/Thr蛋白激酶,被MAPKKKK、小G蛋白家族成员Ras、Rho激活后可Ser/Thr磷酸化激活下游激酶MKK。MKK识别下游MAPK分子中的TXY序列(“Thr-X-Tyr”模序,为MAPK第Ⅷ区存在的三肽序列Thr-Glu-Tyr、Thr-Pro-Tyr或Thr-Gly-Tyr),将该序列中的Thr和Tyr分别磷酸化后激活MAPK。

注:TXY序列是MKK活化JNK的双磷酸化位点,MKK4和MKK7通过磷酸化TXY 序列的第183位苏氨酸残基(Thr183)和第185位酪氨酸残基(Tyr185)激活JNK1。 (二)MKK:包括MEK1-MEK7,主要是MEK1/2; (三)MAPK: MA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MAPK途径的核心,它至少由4种同功酶组成,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s,ERK1/2)、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激活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p38(p38MAPK)、ERK5/BMK1(big MAP kinase1)等MAPK亚族,并根据此将MAPK 信号传导通路分为4条途径。 1、MAPK /ERK通路:即Ras-to-MAPK(Ras/MAPK)通路。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包括5个亚组,ERK3/4和ERK5。ERK1/2与细胞增殖最为密切,其上游激酶为MAPK激酶(MEK1/2),MEK1与细胞分化有关,而MEK2与细胞增殖有关。 ERK1/2是MAPK系统主要的、经典的通路,也是研究较多的一条通路,ERK1/2的活化是将细胞丝裂原信号从细胞膜表面受体转导至细胞核的关键,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及促进细胞增殖分化。 ERK1/2(ERK1/ERK2)包括两种异构体ERK1和ERK2,相对分子量分别为44kD和42kD,它们有将近90%的同源性。ERK1/2为脯氨酸导向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可以使脯氨酸相邻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 未激活的ERK1/2位于胞浆内,激活后迅速进入细胞核内,再激活与其偶联的转录因子(Elk-1、c-Myc、Jun、c-Fos、ATF2等),通过调节各自靶基因mRNA的转录及翻译过

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

Progress in the eukaryotic cell cycle is driven by oscillations(振动) in the activities of CDKs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 activity is controlled by periodic synthesis(周期复合体)and degradation of positive regulatory subunits(调节亚基), Cyclins, as well as by fluctuations in levels of negative regulators, by CKIs (CDK Inhibitors), and by reversible phosphorylation. The mammalian cell cycle consists of four discrete phases: S-phase, in which DNA is replicated; M-phase, in which the chromosomes are separated over two new nuclei in the process of mitosis. These two phases are separated by two so called “Gap” phases, G1 and G2, in which the cell prepares for the upcoming events of S and M, respectively (Ref.1). The different Cyclins, specific for the G1-, S-, or M-phases of the cell cycle, accumulate and activate CDKs at the appropriate times during the cell cycle and then are degraded, causing kinase inactivation. Levels of some CKIs, which specifically inhibit certain Cyclin/CDK complexes, also rise and fall at specific times during the cell cycle (Ref.2). A breakdown in the regulation of this cycle leads to uncontrolled growth and contribute to tumor formation. Defects in many of the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the cell cycle also lead to tumor progression. Key among these are p53, the CKIs (p15 (INK4B), p16 (INK4A), p18 (INK4C), p19 (INK4D), p21, p27 (KIP1)), and Rb (Retinoblastoma Susceptibility Protein), all of which act to keep the cell cycle from progressing until all repairs to damaged DNA have been completed. In mammalian cells, different Cyclin-CDK complexes are involved in regulating different cell cycle transitions: Cyclin-D -CDK4/6 for G1 progression, Cyclin-E -CDK2 for the G1-S transition, Cyclin-A -CDK2 for S-phase progression, and Cyclin-A/B-CDC2 for entry into M-phase. Apart from these well-known roles in the cell cycle, several Cyclins and CDKs are involved in processe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ell cycle. Cyclin-D binds and activates the estrogen receptor. (Ref.6). The Cyclin-H -CDK7 complex is a component of both the CDK-activating kinase and the basal transcription factor TFIIH and can phosphorylate CDKs. Other Cyclins and CDKs (Cyclin-C-CDK8, Cyclin-T-CDK9, and Cyclin-K)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RNA Polymerase-II and phosphorylate the carboxyl-terminal repeat domain. Cyclin-G, a target of p53, recruits PP2A (Protein Phosphatase 2A) to dephosphorylate MDM2 (Mouse Double Minute 2) (Ref.3). Cyclins associate with CDKs to regulate their activity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cell cycle through specific checkpoints. Disruption of Cyclin action leads to either cell cycle arrest, or to uncontrolled cell cycle proliferation. Mitogenic signals that are received by cell surface receptors communicate to the nuclear cell cycle machinery to induce cell division through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that target Ras, which signals to a number of cytoplasmic signaling cascades such as PI3K (Phosphatidylinositiol–3 Kinase), Raf and Rho. These proteins connect to the nuclear cell cycle machinery to mediate exit from Go into G1 and S-phase of the cell cycle. Activation of Ras leads to transcriptional induction of Cyclin-D1 in early G1 through a Ras-responsive element in the Cyclin-D1 gene promoter. Cyclin-D associates with CDK4 and CDK6 to form active Cyclin-D/CDK4 (or -6) complexes. This complex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irst phosphorylation of tumor suppressor Rb in G1 (Ref.1). Subsequently, Cyclin-E is synthesized. When Cyclin-E is abundant it interacts with the cell cycle checkpoint kinase CDK2 and allow progression of the cell cycle from G1 to S-phase. One of the key targets of activated CDK2 complexed with Cyclin-E is Rb. When dephosphorylated in G1, Rb complexes with and blocks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by E2F transcription factors. But when CDK2/Cyclin-E phosphorylates Rb, it dissociates from E2F, allowing E2F to activate the transcrip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S-phase. E2F activity consists of a heterodimeric complex of an E2F polypeptide and a DP1 protein (Ref.5). One of the genes activated by E2F is Cyclin-E itself, leading to a positive feedback cycle as Cyclin-E accumulates. In S-phase, Cyclin-A is made, whi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