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盒印刷与3D打印

彩盒印刷与3D打印

彩盒印刷与3D打印

3D打印技术越来越贴近生活,如果说之前发布的歼—15战斗机只是一枚深水炸弹,水下影响深远但对陆地平静无波。那么非营利组织Cody Wilson 打造了全球第一个3D打印的几乎全为塑料组成的塑料枪就能够让我们这些陆地生物奔走相告了。3D打印技术对我们的传统印刷会有什么影响吗?对我们这些彩盒厂家又有什么影响呢。

3D打印(3D printing),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为什么叫3D打印,是因为它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并且非常形象的描述出3D打印技术的工作形态。打印机使用喷墨等技术对相关介质进行打印,而3D打印则是直接打印原材料。所以从这点来看3D打印与传统的彩盒印刷是没有多大的相关性的。

3D打印技术所涉及到的原材料打印已经从简单的塑料延伸到社会核心技术的方方面面,比如金属。歼—15战斗机即是运用钛合金与M100钢的3D打印技术,这项技术是中国自主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然我们的整体技术不及美国。现有3D技术还没有做到更加的成熟与廉价,所做的大多是模型与零部件。3D技术亦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它缩短了制造业的产业链,听起来我们只是需要三步即可达到一个成熟的工具。一个3D打印机、原材料粉末或液态、一个数字模型文件即可。先进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先进生产力上,就是军事、科技、医疗等等。如果等到我们能用3D技术去制作彩盒、衣服等的时候,那应该是很多年以后。

其实3D技术对原始产业的冲击暂时是不大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先设想一下有一天我们运用这样的技术去做彩盒,更加的坚固、环保等等。当然彩盒做为一种包装形式,在未来也会有被取代的可能,会用到更多的新材料。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会保留彩盒中礼品盒的重要性的情谊。

彩盒纸品印刷的各种表面处理

彩盒 & 纸品印刷表面处理种类 -------设计师必读 UV上光是一种添加了光固化剂的树脂,涂抹方式和油墨印刷类似,不同在于UV采用了紫外光固化方式干燥。它比其它上光技术更加安全环保,并且具有干燥速度快、不受承印物种类的限制、耗能低节约能源、质量好耐摩擦耐腐蚀等优点。UV上光的图层能够给设计作品带来高光泽的反射效果,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通常会利用UV局部上光来强调某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赋予印刷品材质质感变化。上光油工艺加工有两种主要方式:印刷涂布加工和专用上光涂布机加工。印刷涂布加工是利用印刷机设备进行上光涂布,实际上把光油当做一种特殊的油墨进行印刷。具体来说就是在印刷的过程中,光油经输墨系统传递到印版,覆盖在还没有晾干的油墨上,光油和油墨会被纸张纤维吸收;专用上光涂布机涂布加工是当印刷品的油墨干透之后利用涂布机设备进行上油操作,减轻了纸张对光油涂料的吸收,保持了光油的光泽度。承印物的油墨吸收能力是保证光泽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就要优先选用经过涂层处理的纸张。 覆膜工艺是纸表面加工工艺,是指用覆膜机器在印品的表面覆盖一层极薄的透明塑料膜。经过覆膜的印刷品,表面会更加平滑、光亮,耐污、耐水、耐磨,书刊封面的色彩更加的鲜艳夺目,不容易被损坏,印刷品的耐磨性、耐折性,抗拉性以及耐湿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提高了使用寿命,美化了各类印刷产品的外观效果。 起凸压凹:设计图形的轮廓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后加工工艺在平面印刷物上形成三维立体的凸起或凹陷的效果,这种加工工艺就是起凸、压凹工艺。由于起凸和压凹的加工造成了纸面的浮雕效果,因此可以强化平面印刷物中某个设计元素,突出整体设计的视觉、触觉感染力。起凸、压凹工艺多用于包装纸、标签、包装盒、名片等纸品上,显示出其商品价值。一般来说,起凸、压凹工艺特别适合在厚纸上加工,因为厚纸比薄纸更能保证最后浮雕效果的强度和耐磨性,此工艺分为有色起凸、无色起凸以及有色压凹、无色压凹。 压钢线的工艺主要有素钢线、钢刀线、撒米线三种。 1素钢线用于压印盒、纸片上的折痕。 2钢刀线用于不能在切纸机上裁切的各种异形边线印件的裁切。 3撒米线用于纸盒、纸片、票据等便于撕拉处的点切。 模切是以钢刀片排成模(或者用钢板雕刻成膜)、框,在模切机上把纸片扎成一定形状。它通常用于包装、异形书籍和特殊印刷品的加工成型。为了在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结构层次和趣味性的视觉体验,设计师们常常利用模切的工艺对印刷承载物进行后期加工,通过模切刀切割出所需要的图形,使得设计品更加有创意。模切工艺除了可以起到塑造作品外形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完善设计的实用功能。比如,利用模切工艺能够在印刷品上进行各种花样的镂空制作,如此一来,观者就能透过镂空的纸面观察、获得内页的图文信息,有时也能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漂亮光影效果,使得作品更加精致,而读者也能够体味到设计的趣味性,同时方便了阅读和获取信息,增加和设计者的一种互动性,提升作品艺术价值 装饰切口装饰是一种特殊的书籍切口印刷技术,它是利用书籍书口(页边切口)的厚度作为印刷平面来进行印刷制作。最早,人们是通过镀金、镀银的方法在书口上进行绘饰,用以保护书籍的页边,而现在主要是利用切口的装饰来增添书籍设计的装饰效果。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工艺技术之外,还有更多新型的的表现形式。总之,设计者们应该更多的去考虑实际印刷工艺的条件,掌握印刷工艺的各种相关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结合各种印刷材料,不断地试验创新,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体现出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还有其他PVC材质的透明膜,一般量产比较少,极少用户使用。分类:BOPP薄膜有分为光膜与哑膜两种,也分为带胶层与不带胶层两种;成份:带胶层的BOPP薄膜成份是BOPP+EVA双层复合膜;用途:BOPP含胶层薄膜一般用于书刊、餐牌、纸张、标签、纸盒

百佳彩告诉你彩盒坑盒的印刷知识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产品包装彩盒印刷品,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每款包装彩盒印刷品都是根据相应的产吕设计而成的,定稿后,再制版印刷。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彩盒坑盒的一些印刷知识。 一、网购彩箱瓦楞介绍 1、印刷包装行业的印刷方式主要有: 平版胶印(油墨彩色印刷)、凸版印刷(纸箱水墨印刷)。其中,纸箱水性印刷相比彩色印刷具有强度高、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交期快),整体印刷效果接近彩印,广泛适用于产品的运输包装。 2、瓦楞纸箱主要生产工序 瓦楞纸板自动生产线、印刷工序、后加工及成型工序;目前印刷工作已基本实现印刷、开槽、模切、粘箱、包装一次成型自动化作业。 二、水性印刷原理 1、水性印刷属于加色法印刷。彩色原稿经过电子分色制版成反面图象,然后通过印刷机进行印刷,将水墨从印刷机网纹辊上转移到印刷版上,再将水墨从印刷版上转移到瓦楞纸板上。通过套色、叠色得到正面的图象,实现原稿样箱的复制,再现原稿的质量。 2、四原色原理:红、黄、兰、黑(严格来说是三原色:红、黄、兰)

间色:两种原色相加:红+黄=橙色(橙红、橙黄); 红+兰=紫色(樱红、茄紫); 兰+黄=绿色(深绿、嫩绿)。 三、印刷材料----原纸 1、原纸分类 1.1:瓦楞原纸(corrugating medium) 国家标准分为A级、B级、C级、D级四种。D级瓦楞纸基本被市场淘汰,很少厂家购买使用。 1.2:箱板纸(linerboard) 1.2.1:牛皮卡纸(美卡、俄卡)。特点:长纤维、重施胶,物理强度高、纸板粗糙;纯木浆或少量OCC。简称:进口牛卡。 1.2.2:仿牛皮卡纸。特点:表面挂15-25%木浆、其余为OCC;纤维较短、强度较牛卡纸差。纸面平整,不同程度施胶(吸水性30—55g/m2不等)、表面染色处理。简称:国产牛卡。 1.2.3:白卡纸。白面牛卡底,表面漂白木浆,其余为本色或染色木浆。(俄白、瑞典白卡、芬兰白卡);白板纸(表面漂白木浆、其余为脱墨或不脱墨废纸);涂布白板纸(白底白、灰底白)。 1.2.4:再生纸。全部为OCC组成,但与瓦楞纸不同。表面为11#以上AOCC挂面并经过染色处理)。市场一般称为C级箱板纸,部分称为T纸。 2.纸箱原纸基本性能。

彩盒生产流程图讲解学习

彩盒生产流程图

彩盒生产流程图

产前准备 1、生产安排 1.1、车间主管车间根据生产计划部下达的计划排程表,合理的利用车间人员和资源安排生产。 1.2、物料员根据车间按排的生产计划,给相关机台下发制造单。 2、物料交接 2.1、各个机台班组长根据早会时接受的生产任务,以及车间下发的相关工程单,与上工序交接其半成品。 2.2、在与上工序交接的同时,要将资料袋、数码图、样品、等辅助材料一并随产品交接,并做好相关交接记录。 2.3、要求产品流程标示卡清楚、详细且数量准确。 2.4、交接时要检查产品是否合格,仔细翻看垫板上产品的上面50张左右,看是否有混款、倒张、废品的现象存在。 2.5、检验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制程巡检及来料部门,等待异常处理完毕再确认接收。 3、领取辅料 3.1、各机台根据各工序生产的需求,机台助手与车间物料员到仓库领取生产辅料及设备易损品。 3.2、物料员根据需求填写《产品领料单》,由车间主管签字。 3.2、领取辅料时检查辅料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避免因辅料质量问题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4、设备检查 4.1、机长检查设备线路是否正常,油路是否有通畅。 4.2、给机器各个活动部位注油,注油要注意油的品种及型号。 4.3、检查机器转动部位是否灵活、平稳无异常噪声,螺丝是否松动,机构是否准确。 4.4、机长填写《设备保养表》,并签字确认。 4.5、设备异常机长应立即反馈主管,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由车间主管签字后联系设备部维修。 5、做好生产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设备调试 1、切纸机: 1.1、打开电源开关,启动电机。 1.2、按制造单要求裁切白料或半成品一张,由机长自检后把前后数据按以下步骤输入显示屏内。 1.3、进入程序主画面,按选择键加2号键,然后再按选择键加1号键选择序号后输入裁切数据,从1开始,以此类推输入全部裁切数据,然后按选择键加[/],再按选择键加[.],主画面会显示自动模式后开始裁切。 1.4、如果需修正目前数据,请按选择键加1号键就可以进行修正目前数据,结束后按选择键加[/]恢复到自动模式,开始裁切。 1.5、若需恢复到手动模式,请按选择键加[/]就可以。

吸塑盘工艺流程

吸塑盘工艺流程 一、吸塑打样 客户认可电脑设计稿后,生产调度会根据吸塑产品的复杂程度决定采用哪种方式开发模具(石膏模、铜模、铝模),开发周期3-5天。吸塑打样以石膏模打样居多。其操作步骤是: 1.先将实物用手工泥糊出成型轮廓; 2.放到吸塑打版机上成型泡壳毛胚; 3.用配好的吸塑专用石膏倒入泡壳毛胚中,风干后形成石膏毛胚; 4.采用电动铣床对石膏毛胚和规则形状进行深加工; 5.手工打磨和手工添加部件; 6.将各个抛光好的石膏部件粘合成完整的石膏模; 7.再放入吸塑打版机吸塑成型完整的样品; 8.按成品尺寸,手工切边、封边,完成全部打样过程。如果有需求,印刷打样部门同时会将吸塑样品所用的纸卡、不干胶或彩盒一起制作,他们会借助全开的印刷数码打样机能将实际印刷结果反映出来。 二、制作生产模具 样品被客户认可后,通常会下一定数量的生产订单。生产调度会根据产量、吸塑成型的复杂程度决定采用哪种模具量产: 1、 采用石膏模生产 模具制作过程类似于吸塑打样,优点在于生产周期短,成本最低,制作一整版(60X110cm)模具只需一到两天时间,不足之处在于吸塑成品表面粗糙,生产中模具容易碎裂,耐用性差无法成型深度大、复杂度高、片材厚的产品。 2、采用电镀铜模 其工艺是将打好样的泡壳表面喷上一层导电剂,再放入电解槽内镀上厚厚的

铜层,电镀过程需要72小时,接着要对铜模进行灌石膏(增加硬度)、抛光、打气眼处理,采用电镀铜模生产的优点是吸塑制品表面光滑,成本适中,耐用性适中,缺点是模具制作周期长,无法完成精密吸塑制品的生产。 3、采用吸塑铝模生产, 模具制作需要先采用电脑设计图纸,再采用CNC数控铣床加工,优点是制作周期适中,后期模具处理时间短(钻气眼工作在CNC加工时完成),吸塑产品尺寸精度高,模具耐用性强,缺点是成本高。 由于全自动高速吸塑成型机的成型范围是66X110cm左右,所以不管是石膏模、铜模还是铝模,都需要将单个的模具拼在一起,达到成型尺寸,我们都称这个过程为拼版,需要拼在打好气孔的铝板或木板上,拼好后的整版模具我们称之为底模。 对于吸塑成型深度大的产品,还需要制作上模,在底模将片材真空吸成型的同时,从片材上方施加压力,将片材均匀地拉伸到每一个部位,否则会引起局部厚度过薄。生产模具的整个制作周期应为5至7天。 三、吸塑成型生产 采用全自动高速吸塑成型机生产,其基本原理是: 将成卷的片材拉进电炉烘箱内加热至软化状态,乘热再拉到吸塑模具上方,模具上移并抽真空,将软化的片材吸附到模具表面,同时将冷却水以雾状喷于成型片材表面,使其硬化,成型的片材再自动被拉至贮料箱,气动裁刀将成型与未成型片材分离,从而完成全部过程。 吸塑产品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大多在此过程发生: 1.吸塑不到位,是指形状变形,没有吸塑成与模具相同形状的产品; 2.吸塑

印刷检验标准

1目的 在顾客未提出特别要求时,明确本公司生产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水平及检验标准,明确 原辅材料进货、产品储存运输应达到的质量水平。 2.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含生产工序委外加工)、储存和运输等过程的质量控制,适用于顾客没有特别规定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与检验,适用于营业部门与顾客沟通、进行业务洽谈时参考,适用于生产技术部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工序生产质量控制,适用于生产技术部和品质部对工序产品或成品进行检验,适用于全质办和品质部对采购、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等过程进行巡查或抽检。 本标准不涉及公司生产设备及其所需的备件采购、备件委外加工。 3.定义 质量标准一一原辅材料进货和投入生产要求的质量项目、生产产品要求的质量项目、储存和运输产品要求的质量项目、部门或车间工序人员工作过程的操作项目,应达到的水平。 检验标准:质管人员、检验人员在进行原辅材料和产品质量判定时,在进行现场巡查或抽查时,所依照的质量标准、有关的条款或数值。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指成品或半成品,在储存与交付阶段指进入成品仓库的成品。 半成品:指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加工后的工序产品,但成型加工工序后的产品除外。 4.引用文件 GB 13024-91 箱纸板 GB 13023-91 瓦楞原纸 QB 1011-91 单面涂布白板纸 ZBY 32024-90 白卡纸 GB/T 10335-1995 铜版纸 GB 7705-1987 平版装潢印刷品

GB/T17497-1988 柔性版装潢印刷品

GB/T 6544-1999 瓦楞纸板 GB 6543-86 瓦楞纸箱 GB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及抽样表 GB/T 6545-1998 瓦楞纸板耐破强度的测定方法 GB/T 6546-1998 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测定方法 GB/T6547-1998 瓦楞纸板厚度的测定方法 GB/T 6548-1998 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 5 原辅材料质量标准 5.1.1 原纸进货质量标准 a)箱纸板——根据GB 13024-91 箱纸板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将箱纸板分为4 级:高档箱纸板(一等)、普通箱纸板(二等)、普通箱纸板(三等)、挂面纸(四等)。进货检验必检项目为定量、紧度、耐破指数、横向环压指数、水份,具体技术指标见表一。 b)瓦楞原纸——根据GB 13023-91 瓦楞原纸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将瓦楞原纸分为3 级:高强瓦楞纸(一等)、普通瓦楞纸纸(二等)、普通瓦楞纸纸(三等)。进货检验必检项目为定量、紧度、横向环压指数、纵向裂断长、水份,具体技术指标见表二。 c)单面涂布白板纸——按QB 1011-91 单面涂布白板纸对厚度、定量、白度、横向耐折、横向挺度、水份进行检测,并按技术指标进行判定,见附表三。. d)白卡纸——按ZBY 32024-90 白卡纸对厚度、定量、白度、横向挺度、水份进行检测,并按技术指标进行判定,见表四。 e)铜版纸——符合GB/T 10335-1995 铜版纸。 f)对原纸纸色的要求:在现有生产工艺流程中、在规定的原纸库存期间、在成品库存期间、在搬运装车发货期间,不会产生明显的原纸变色(在800mm 距离观察)。 g)各种原纸须符合环保要求,由供方提供定期型式试验的检测报告,每年至少1 次。 5.1.2 原纸进货检验抽样及判定 5.1.2.1 抽样方式: a)箱纸板、瓦楞原纸:1~25 件抽2 件;26~150 件抽5 件; b)单面涂布白板纸:1~25 件抽3 件;26~90 件抽5 件; c)白卡纸:1~25 件抽3 件;26~90 件抽5 件;

[工艺流程]太阳能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太阳能工艺流 程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太阳能电池片200MW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一、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太阳能电池片200MW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规模:年产太阳能电池片200MW 建设性质:外商独资扩建 建设地点: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鹿山路199号厂区二期厂房预留车间内(一楼) 投资总额9980万美元 占地面积:总占地66660m2(本项目车间5000m2),总绿化面积19205m2(不变) 二、现有项目情况 1、现有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方案 现有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方案

*现有一期项目申报并通过审批的100MW/a太阳能电池组件组装项目目前尚未建设、生产,并将取消该项目,今后也不再建设、生产; 2、现有项目公用配套工程 现有项目公用配套工程一览表

3、现有(一期)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简述及产污环节 (1)一期项目工艺流程 现有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图(一期项目)

一期项目主要工序流程简述: 1.硅片腐蚀(制绒)、清洗: P型单晶硅薄片,经碱腐蚀清洗烘干,制绒主要是使用碱性溶液腐蚀硅表面形成绒面。清洗主要是处理制绒后的硅片表面,使其净化,用氢氟酸清洗残留的碱性物质,接着用盐酸去除表面残留的物质,最后再用纯水清洗。此过程有废气产生,废气中含有HCl、HF、H2;此工序还有碱性废水、酸性废水产生,碱性废水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酸性废水中主要含盐酸、氢氟酸;另外在碱腐蚀过程还会有碱性废液产生,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异丙醇。 碱腐蚀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H+Si+H2O=NaSiO3+2H2 2.硅片扩散: 硅片扩散也称磷扩散,是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磷源分解在硅中扩散而形成P-N结,POCl3为电子级纯度,在过程中所起作用是为扩散提供磷源,各反应化学式如下: 5POCl3=3PCl5+P2O5 2P2O5+O2+6Si=4P+6SiO2 4PCl5+5O2=2P2O5+10Cl2 4POCl3+3O2=2P2O5+6Cl2 因而硅片扩散工序,有废气产生,该废气成分有P2O5、Cl2等。 3.刻蚀: 主要是去除边缘的N型硅,此工序为干法刻蚀,主要是利用四氟化碳和硅以及氧气的反应来去除边缘硅,其化学反应式为:

彩盒车间表面处理之二上光流程

彩盒车间表面处理之二上光流程 1、产前准备: 1.1、过油机长根据早会时接受的生产任务,以及车间下发的相关工程单,与上工序交接其半成品。 1.2、要求产品流程标示卡清楚、详细且数量准确。 1.3、交接时要检查产品是否合格,确认无质量状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和品管部反馈,并告知上工序机长或主管,及时处理异常。处理完毕再按程序交接合格的产品。 1.4、对于明细较多的产品,要特别重视。交接时一定仔细翻看垫板上产品的上面50张左右,看是否有混款、倒张、废品的现象存在,如果发现混款等现象要拒绝接收,等待上工序全检完毕再确认接收。 1.5、在与上工序交接的同时,要将资料袋、数码图、样品等辅助材料一并随产品交接,并做好相关记录。 1.6、根据相关的工程单仔细核对内容和样品,如果存在疑问时,一定要及时向部门主(副)管反馈,疑问得到消除后方可上机。 1.6、机长仔细查看工程单,明确半成品的材质、表面处理类型,并根据工单要求的加工类型与物料员在仓储部领取相关的生产辅料(UV油、普通光油、哑油、稀释剂、酒精)。领料时一定要查看其生产日期及外观质量,看光油油是否有

沉淀、固化、分层等现象,如有及时更换,以免过期造成质量隐患。 1.7、根据工程单、对照样品,根据产品的平滑度、亮度、耐磨度,进行生产前的基本调试工作。可以根据要求添加稀释剂、平滑剂、干燥剂等辅助溶剂,UV光油不用调试。 2、生产过程控制: 2.1、开机前对设备进行检查,注意检查机器转动部位是否灵活、平稳无异常噪声,有无偏移现象。检查各部位机构准确度,有无漏油现象,红外线或紫外线灯管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立即反馈主(副)管,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车间主(副)管签字后,由机台人员联系设备部维修。 2.2、打开电源,设定温度及数据参数,对机器烘道进行预热,避免开机时因温度达不到设定温度,涂层经过烘道后干燥不彻底,造成纸张粘花(详情参照《上光作业指导书》)。 2.3、根据纸张的厚度、调整机器的压力及涂布层的厚薄。涂层过厚则会增加加工成本或不耐折,过薄则会产生上油不均或亮度不够等质量事故,光油涂层成膜物的含量不低于 3.85g/m2。 2.4、根据纸张大小调整送纸飞达位置,助手上纸时每次都要查看是否有倒张、混款或不良品的存在。如果发现应及时知会制程巡检,并开出《制程异常反馈单》,交由上工序负责人处理。处理完毕后,再按照交接流程交接产品。 2.5、设置温度及各个数值达到要求后,用上工序的不良品试机,并和样品进行对照(亮度、平滑度、耐磨度、耐折度),根据样品和工程的要求逐步调试。调试完成后,用

彩盒印刷质量的检测

彩盒印刷质量的检测 摘要:近年来随着纸盒印刷包装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多精美、色彩华丽的彩盒会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彩盒印刷的质量检测也变得尤为重要。彩盒印刷质量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密度方式与色度方式两种。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rton printing and packaging technology, more beautiful, colorful box will appear in front of consumers,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so the quality detection of printing also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1.引言 彩盒因为其质轻、便于携带、原材料来源广泛等特点,并且环保、绿色无污染、重复利用率高,成为其大力发展的绝对理由。此外,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产品外在形象在行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彩盒包装对于推销品牌的重要性。随着纸盒印刷包装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多精美、色彩华丽的彩盒会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庞大的加工制造业,给彩盒印刷包装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蓬勃发展、大有希望的产业。而为了彩盒行业的健康发展,彩盒印刷的质量检测及控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2.内容 彩盒是指用卡纸和微细瓦楞纸板这两种材料制成的折叠纸盒和微细瓦楞纸盒。分为两大类:面纸、坑纸。通常彩盒面纸常用的有(台湾称呼):粉灰纸、灰

陶瓷贴花纸丝印工艺流程

陶瓷贴花纸丝印工艺流程 陶瓷贴花纸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它是将纹样装饰、色彩和造型融入到陶瓷中,形成工艺美术品,这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案装饰要靠印刷术复制法实现,即直接在器物上印刷图案。而对于异形和有特殊要求的承印材料和承印物,则需要采用间接装饰法。小膜花纸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一种装饰法。 小膜花纸,也称水转移贴花纸,它是先将图案印刷在一种预涂水溶性胶的特殊纸张上,再通过水浸泡润湿后,转移贴附于物件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小膜花纸主要应用于陶瓷、玻璃、运动器材(头盔、球拍等)、金属、木器等物件不规则表面的装饰。 小膜花纸是由底层的底纸(也称纸基),中间层的是溶胶,和表面的封面油组成的。 小膜花纸按照转贴后烧烤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温花纸及低温花纸。高温花纸,包括陶瓷高温烧成花纸、玻璃高温烧成花纸,其中陶瓷花纸又可分为釉上花纸、釉中花纸;低温花纸,主要应用于运动器材、金属、木器等,花纸转贴到承印物上后,只需2 0 0℃以下低温烘烤即可。 小膜花纸与其他转印贴花纸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点线清晰、阶调细腻、膜层柔韧的优点,所以是制作高档花纸的最佳选择。 小膜花纸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印前准备、印中控制、印后检验。小膜花纸,尤其是高温花纸(陶瓷花纸及玻璃花纸),印前部分极为重要,包括设计、分色、制版及材料的选择。优质的小膜花纸,图案层次分明细腻,色彩饱和、套色准确,没有龟纹、没有画面缺点,转贴时有较理想的延展性、不易断裂,烧烤效果理想。能否达到这些质量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前各项工艺。

●印前准备 ⒈设计及分色 1.陶瓷花纸分色因受颜料性质的限制,所以不像普通三原色印刷原理那么简单。陶瓷颜料要经过中高温烧烤才能与瓷釉表面熔合,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不同的陶瓷颜料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元素相互之间不能混合,且个别颜料在印刷时必须达到1 0μm以上的厚度才能出现正常的色彩(如钴蓝、镉红)。了解了陶瓷颜料的性质,在印前分色制版工艺中才能因色而异判断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如镉系列不可和铁系列颜色相混或相叠)。 2.如何准确地审稿和分色?一款图案有多少个颜色?每个颜色是否可以叠印(例如铁红色和硒红色不能混合,就不能叠印;硒红和紫红不能混合,也不能叠印)?。除了上述问题需特别注意外,还要能准确分辨出每个图案应该分成多少颜色,是否用细的网点才能保证减少制样试验次数,并保证图案的还原程度。 3.有关图案层次的过渡,实践证明,在正常的网印中,挂网成数高的部位容易印糊(网点之间不应该连接却连接起来了)。只有在成数低于4 0%的情况下,才容易印出清晰的网点。碰到这样的难题,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把过渡色分成两版印刷,第一次打底印浅色版,第二次印深色版,成数掌握在5 0%以下,渐渐向5%过渡。这样的过渡色柔和且不易断层。如果图案精细且还原要求高,就应该花高成本去处理制版工艺。用高线数如1 2 0~1 5 0线加网制单色软片,并用相应的丝网制作网版。感光材料建议用毛细软片,只要操作正确,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4.。如果图案中有蓝色(特别是深蓝)、红色(特别是大红),需要用二次印刷加厚印层。在确定加网线数时要考虑用1 2 0线以下,丝网目数也应该选用3 0 0目以下。不然,蓝色不够蓝,红色不够红,甚至烧烤后红色会出现淡红带黑的色相,很难看,这就是印红色时没掌握好厚度所致。

彩盒生产流程图

彩盒生产流程图 产品及样品交接 产前准备并领取辅料 发放制造单 生产计划 部 车间调度 设备调试并首件签样 制程控制及检验 UV 上光机 覆膜机 烫金机 裱卡、裱纸机 模切机 糊盒机 切纸机 清废 成品检验 成品入库 《品质异常反馈单》 《设备维修申请表》 设备部 《产品报废申请单》 质量事故 设备故障 报废 不良品报废 手工

产前准备 1、生产安排 1.1、车间主管车间根据生产计划部下达的计划排程表,合理的利用车间人员和资源安排生产。 1.2、物料员根据车间按排的生产计划,给相关机台下发制造单。 2、物料交接 2.1、各个机台班组长根据早会时接受的生产任务,以及车间下发的相关工程单,与上工序交接其半成品。 2.2、在与上工序交接的同时,要将资料袋、数码图、样品、等辅助材料一并随产品交接,并做好相关交接记录。 2.3、要求产品流程标示卡清楚、详细且数量准确。 2.4、交接时要检查产品是否合格,仔细翻看垫板上产品的上面50张左右,看是否有混款、倒张、废品的现象存在。 2.5、检验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制程巡检及来料部门,等待异常处理完毕再确认接收。 3、领取辅料 3.1、各机台根据各工序生产的需求,机台助手与车间物料员到仓库领取生产辅料及设备易损品。 3.2、物料员根据需求填写《产品领料单》,由车间主管签字。 3.2、领取辅料时检查辅料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避免因辅料质量问题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4、设备检查 4.1、机长检查设备线路是否正常,油路是否有通畅。 4.2、给机器各个活动部位注油,注油要注意油的品种及型号。 4.3、检查机器转动部位是否灵活、平稳无异常噪声,螺丝是否松动,机构是否准确。 4.4、机长填写《设备保养表》,并签字确认。 4.5、设备异常机长应立即反馈主管,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由车间主管签字后联系设备部维修。

纸箱,包装,彩盒,瓦楞纸(精心整理的资料).

彩盒 一.彩盒的材质 1,一般分为卡纸类,坑纸类,精品包装盒类: 卡纸类:一般为250g,300g,350g,400g,450g 坑纸类:一般为e,f楞的最多,一般外面的彩纸为250粉灰,下面为坑板(瓦楞纸板) 精品包装盒类:一般使用灰板生产,克重一般为600g(1mm)以上的灰板包面纸成型;灰板根据客户需求不同克重也不一样,一般使用的是950g,1200g,1500g进行包装;一般还可以通过对裱,做成多克重的纸板,如600g双灰板对裱成1200g双灰板面纸一般为双铜纸128g,157g覆膜; 2,一般彩盒涉及到材质可分为2大类:面纸,坑纸。 面纸: 通常彩盒面纸常用的有(台湾称呼):灰铜,白铜,单铜,华丽卡,黄金卡,白金卡,银卡,雷射卡等 “白底白板”共有2种:A 白铜;B 单铜。 他们的共同点:是正反两面都是白色的。 区别是: “白铜”:一面光滑一面不光滑,也就是一面有涂布面,一边没有涂布面。通俗点就是正面可以印刷,反面不可以印刷。 “单铜”:正反两面都有涂布面,正反都可以印刷。 “灰底白板”,它就是所谓的“灰铜纸”,即正面是白色的,可以印刷,反面是灰色的,不可以印刷. 一般白卡也就是"白底白板"纸,只不过一般报价时的简称. 二。彩盒的常用纸板的厚度: 单坑 3±1MM 常用表达方式:K3K,K3A,A3A...... 双坑 6±MM 常用表达方式:K=K,K=A,A=B 三坑 9±MM 常用表达方式:K三K,K#K都可以 三.彩盒卡纸的厚度计算(这叫"邓氏系数计算法"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不会超过3丝.) 200克以下的铜板纸的厚度(um)=克数*0.09 200克以上的铜板纸的厚度(um)=克数*0.1 200-400克白底白版纸的厚度(um)=克数*0.12 200-400克白底白版纸的厚度(um)=克数*0.14 四.彩盒制作流程: 1.设计出菲林,设计好包装印刷文件,并同时完成包装材料的选定。其次将设计文件传达到印刷厂,由印刷厂与菲林公司出菲林。 2.印刷:印刷厂拿到菲林后,按菲林大小,纸张的厚薄,印刷的颜色确定印刷。 3.制作刀模及裱坑。制作刀模需要按照样版和印刷出来的半成品来确定。 4.表面处理。表面进行美化,有覆膜、烫金、UV、过油磨光等。 5.成型。使用机械,刀模。使彩盒模切,形成彩盒的基本样式。 6.礼盒/粘盒。就是把彩盒按照样板或设计样式,把彩盒需固定连接的部位用胶水粘起来。 五。彩盒表面处理 1.UV上光:是一种添加了光固化剂的树脂,涂抹方式和油墨印刷类似,不同在于UV采用了紫外光固化方式干燥。它比其它上光技术更加安全环保,并且具有干燥速度快、不受承印物种类的限制、耗能低节约能源、质量好耐摩擦耐腐蚀等优点。UV 上光的图层能够给设计作品带来高光泽的反射效果,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通常会利用UV局部上光来强调某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赋予印刷品材质质感变化。上光油工艺加工有两种主要方式:印刷涂布加工和专用上光涂布机加工。印刷涂布加工是利用印刷机设备进行上光涂布,实际上把光油当做一种特殊的油墨进行印刷。具体来说就是在印刷的过程中,光油经输墨系统传递到印版,覆盖在还没有晾干的油墨上,光油和油墨会被纸张纤维吸收;专用上光涂布机涂布加工是当印刷品的油墨干透之后利用涂布机设备进行上油操作,减轻了纸张对光油涂料的吸收,保持了光油的光泽度。承印物的油墨吸收能力是保证光泽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就要优先选用经过涂层处理的纸张。UV是一种工艺,简单的讲就是在彩盒印刷过程中使用专用的UV油墨在UV印刷机器上对其表面进行局部或者全部过上一层光油.起到保护印迹美化印品的作用, 在实际过程中就比较复杂一点,这里也简单提一下.UV即紫外线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UV工艺就是用紫外线照射来达到固化彩盒印刷后表面上光涂料的方法.效果上可以理解成是过光胶的一种环保方式.当然,实际效果上会比过光胶明艳很多.而且在 长时间的放置也不会导致色彩暗淡.这些都是传统上光工艺所达不到的. 2.覆膜工艺:是纸表面加工工艺,是指用覆膜机器在印品的表面覆盖一层极薄的透明塑料膜。经过覆膜的印刷品,表面会更加平滑、光亮,耐污、耐水、耐磨,书刊封面的色彩更加的鲜艳夺目,不容易被损坏,印刷品的耐磨性、耐折性,抗拉性以及耐湿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提高了使用寿命,美化了各类印刷产品的外观效果。 3.起凸压凹:设计图形的轮廓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后加工工艺在平面印刷物上形成三维立体的凸起或凹陷的效果,这种加工

彩盒印刷基础流程

彩盒印刷基础流程:原稿-分色稿-出菲林-制版-印刷 一、原稿原稿就是我们要印刷的稿件,应该不用我多解释了。 我们知道,印刷通常提到“四色印刷”这个概念,是因为印刷品中的颜色都是由C、M、Y、K四种颜色所构成的。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色彩都是由这几种色彩根据不同比例叠加、调配而成的。其调配原理同水彩、水粉等相同。 通常我们所接触的印刷品,如书籍杂志、宣传画等,是按照四色叠印而成的。也就是说,在印刷过程中,承印物(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经历了四次印刷,印刷一次黑色、一次品红色、一次青色、一次黄色。完毕后四种颜色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画面上的各种颜色。 二、分色 分色是一个印刷专业名词,指的就是将原稿上的各种颜色分解为黄、品红、青、黑四种原色颜色;在电脑印刷设计或平面设计图像类软件中,分色工作就是将扫描图像或其它来源的图像的色彩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 一般扫描图像为RGB模式,如果要印刷的话,必须进行分色,分成黄、品红、青、黑四种颜色,这是印刷的要求。如果图像色彩模式为RGB 或Lab,输出时有可能只有K(黑色)版上有网点,即RIP(RIP是用来把计算机图像数据解释为菲林需要的数据的,其所用的解释语言为PostScript。PostScript是一种编程语言,最适用于打印图象和文字,无论是在纸,胶片或非物质的CRT都可。用现今的行话讲,它是页面描述语言。它与1985年由Adobe推出。)解释时只把图像的颜色信息解释为灰色。 在Photoshop中,分色操作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把图像色彩模式从RGB 模式或Lab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即可。具体操作是执行Image/Mode/CMYK。这样该图像的色彩就是由色料(油墨)来表示了,具有4个颜色的通道。图像在输出菲林时就会按颜色的通道数据生成网点,并分成黄、品红、青、黑四张分色菲林片。 我们这里理解的分色就是把原稿上的颜色分开,分成独立的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当图2中的四种颜色印刷到纸张上时,就会实现图1中的效果,当然其间还有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点的定义:要了解网点的定义同时要先了解连续调和非连续调的概念。绘画作品或彩色照片都是用连续调表现画面浓淡层次的,即色彩浓的地方色素堆积得厚一些,色彩淡的地方色素也相应薄一些。然而印刷品再现绘画作品或彩色照片,是用网目调来表现画面色彩的浓淡层次的,具体讲就是利用网点的大小表现画面每个微小部位色彩的浓淡。在印刷品上,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层次是由网点来表现的(如图3)地方网点大,色彩轻的地方网点小,(当然如果你看到是一片色彩而没有点子了,那就是实地,实地就是100%的网点,也就是说全部是墨。大小不等的网点组成了各种丰富的层次。网点的形状有各种各样、圆形、菱形、方形、梅花形等等,网点的大小是决定色调厚薄的关键因素,印刷中把网点的大小按“成数”计,即:有几成网点,也可以用百分比计。如五成网点就是50%的网点。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图3中的网点有一定角度,这个就是加网角度,加网角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如果加网角度不合适、很容易出现龟纹,龟纹指的是在打样或印刷中由于阳图版的角度搭配不当所出现的一种不悦目的

纸箱生产部各工序检验操作程序及标准

纸箱生产部制程检验作业指引及判定标准 1.0目的 规范制程工序中生产自检检验的监督,使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制程产品的自检检验监督。 3.0参考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0工具 钢尺、游标卡尺、厚度仪 5.0作业程序 5.1首件检验: 产品在量产前,各生产检验人员必须对产品进行首件检验,在首件确认OK后,生产才可以量产。其首件检验的操作程序按照《首件确认作业程序》来执行。 5.2性能测试: 按不同客户的要求,必须对相应的产品实行各方面的性能测试OK后才可以生产大货。如:油墨脱色测试,破裂强度测试,边压拉力强度测试,抗老化/耐黄变测试,高/低温测试,震动测试等。对于客户要求做的性能测试,而本司没有相应的仪器来做测试时,须将试品外发到相关测试机构进行测试,或申购相应的仪器来做测试。 5.3自检检验方法: 5.3.1分纸自检检验方法: 5.3.1.1产前依据工程单和样板等的工艺要求,确认前工序的工艺是否有按要求的先 后流程去做且是否均己完成,并翻查看是否存在不良问题。 5.3.1.2首件确认: 分纸机长根据样板及工单要求对首件进行检查确认后,需呈交当班主管签名 确认方可交给当班QC签名确认后再生产。 5.3.1.3制程抽检: A、尺寸检查 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检查尺寸是否与首件相符。 B、材质检查 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检查材质是否与首件一致。 C、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检查外观是否与首件相符。

5.3.2制版自检检验方法: 5.3.2.1产前依据工程单和样板等的工艺要求,确认前工序的工艺是否有按要求的先 后流程去做且是否均己完成,并翻查看是否存在不良问题。 5.3.2.2制版人员根据样板或图纸及工单要求对印版进行检查文字、图案、版面、位 置,确认OK后需呈交当班主管签名确认方可生产。 5.3.3印刷自检检验方法: 5.3.3.1审稿 A、在印刷较版阶段,依据工程单数据确认印刷纸张的用料、开纸尺寸、厚 度、纸纹及坑纹方向。 B、在印刷较版阶段,依据内容样板或确认的蓝纸内容或客人Atwork、刀模 图、菲林等,来确认所印大货的图文内容、图文位置、尺寸、出血位。 拼多版印刷的要逐一核对以上项目并注意表面是否版花、版脏、菲林线、 菲林花、墨屎、墨杠等不良现象。 5.3.3.2首件确认 当印刷机长印出首件后,需呈送印刷主管签首件,首件合格后由当班QC 确认签名后方可量产。印刷主管依据客户签稿来判定首件的颜色及其它 审核项目。若颜色合格,可批量印刷 5.3.3.3制程抽检: A、表面审查: 对抽查的印刷纸张,首先应对其表面进行目视观察是否存在印刷不良, 如:墨屎、墨杠、掉网、套不正、色差、走位等。 B、颜色判定 拿抽查件与首件的颜色进行同一方位对比和反方位对比(即版尾与牙口 对调来对比),同时可以参考色稿,客签色板。 5.3.4打角、开槽的检验方法: 5.3.4.1产前依据工程单和样板等的工艺要求,确认前工序的工艺是否有按要求的先 后流程去做且是否均己完成,并翻查看是否存在不良问题。 5.3.4.2量产前: 调机时必须依据工单、样板、图纸内容等来确认产品是否OK,确认OK后 再开机量产大货。 5.3.4.3制程检验: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要求抽检是否有尺寸与样不符、走位、不穿、做反等不

彩盒生产流程图

彩盒生产流程图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彩盒生产流程图 、车间主管车间根据生产计划部下达的计划排程表,合理的利用车间人员和资源安排生产。 、物料员根据车间按排的生产计划,给相关机台下发制造单。 2、物料交接 、各个机台班组长根据早会时接受的生产任务,以及车间下发的相关工程单,与上工序交接其半成品。 、在与上工序交接的同时,要将资料袋、数码图、样品、等辅助材料一并随产品交接,并做好相关交接记录。 、要求产品流程标示卡清楚、详细且数量准确。 、交接时要检查产品是否合格,仔细翻看垫板上产品的上面50张左右,看是否有混款、倒张、废品的现象存在。

、检验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制程巡检及来料部门,等待异常处理完毕再确认接收。 3、领取辅料 、各机台根据各工序生产的需求,机台助手与车间物料员到仓库领取生产辅料及设备易损品。 、物料员根据需求填写《产品领料单》,由车间主管签字。 、领取辅料时检查辅料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避免因辅料质量问题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4、设备检查 、机长检查设备线路是否正常,油路是否有通畅。 、给机器各个活动部位注油,注油要注意油的品种及型号。 、检查机器转动部位是否灵活、平稳无异常噪声,螺丝是否松动,机构是否准确。 、机长填写《设备保养表》,并签字确认。 、设备异常机长应立即反馈主管,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由车间主管签字后联系设备部维修。 5、做好生产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设备调试 1、切纸机: 、打开电源开关,启动电机。 、按制造单要求裁切白料或半成品一张,由机长自检后把前后数据按以下步骤输入显示屏内。

彩盒印刷技术

彩盒印刷技术 目前,彩盒印刷质量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密度方式与色度方式两种。其中,密度方式是一种过程控制模式,根据墨层厚度来对印刷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色度方式是一种高精度系统控制模式,根 据色度或分光光谱的直观测量来进行色彩控制,但需要综合考虑印刷材料、应用环境和测试目的。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采用人工抽样的离线方式,也可以采用自动检测的在线方式。 1、特殊材料印制质量的检测与控制 在彩盒包装中,特殊材料与新材料的应用与推陈出新是一种潮流,如烟包从纸质软包、卡纸硬包发展到铝箔金银卡纸硬包。这些高光泽表面的复合或涂布材料具有金属光泽与折光表面,印刷上各种 颜色的精美图案后,给人感觉高档典雅,能够极大提升产品增值空间,在高档彩盒中应用十分广泛。 这类高光泽表面的材料由于表面涂布平整,具有较强烈的金属光泽,当入射光照射时,会有较强的镜面反射发生。因此,物体表面色彩外貌会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导致印刷生产过程中 的色彩不容易控制,使印厂面对保证同一批次印品,乃至不同批次的印品的墨色一致的质量控制难题及其特殊检测技术要求。 采用特殊材料印制的彩盒其印刷除了四色印刷彩图之外,还有许多专色和防伪工艺,其检测内容则包括密度、网点扩大、套准和光泽。由于特殊材料表面光泽的制约,在密度与网点测量中,必须采 用应用d/0测量光学几何条件的测试仪器,最好采用根据分光原理,将可见光400~700nm 波段分成31个测量间隔,测量物体色彩光谱反射率,进而得出色彩CIELab值与色差的分光光谱仪,如X-Rite的SP系 列。从而,保证高光泽表面材料测量数据的精度与可靠性。应用于普通材料0/45的几何条件的测量仪器,如X-Rite900系列是无法取得一致和精确的结果。 2、专色印制质量的检测与控制 在彩盒包装产品的印刷中,由于专色印刷具有大面积实地色块,色彩夺目,货架展示效果好;减少了因网点叠印、网点变形产生的色差,色彩稳定,易于识别,因此大量采用专色印刷是其基本特征 。目前,国内彩盒印刷企业对专色的测控手段比较落后,多数还处于依靠工人师傅经验来调配专色墨的阶段,存在专色墨的配比不够精确,调配时间长,主观因素影响大的缺点。因此,

解决彩盒印刷的色彩问题方案

北京包装设计网帮你解决彩盒印刷的色彩问题 文章摘抄:https://www.360docs.net/doc/463089528.html,/Printing/167.html 随着市场对彩盒包装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色彩管理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但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各种色彩问题,优质原稿不能被良好复制,非适性的原稿复制后质量得不到改善,使得产品包装的原有吸引力不能充分表现,达不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废品和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究其原因,除了设备、人员技术水平存在的问题之外,关键在于企业没能进行有效的印刷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的必要性 彩色复制是印刷的首要任务,其中色彩又是印刷的生命和质量控制的核心。但长期以来,原稿、屏显、打样、印刷等各个环节之间的颜色往往达不到一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彩盒的生产复制过程有许多可变因素,图文需经历扫描、处理、分色、印刷等多个阶段,要使原稿得到准确还原并非易事。在每一阶段,色彩信息将按照当前所用设备的呈色特性进行表现,因而不同的扫描与显示设备对同一张原稿会有不同的表现:另外,采用RGB呈色的显示屏与C、M、Y、K或C、M、Y、K、LC、LM呈色的印刷油墨之间的色彩表达能力不同:加之不同的应用软件转换数据也缺乏一致性,使用不同的纸张和油墨得到的印刷品也不一样。不同类型的设备,甚至是同一类型不同型号的设备,对颜色的表现能力也有区别。 因此,必须通过采用色彩管理技术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和介质上的色彩还原加以控制,以保证最终的复制品能够较好地再现原稿色彩。 色彩管理的概念 色彩管理是色彩信息的正确解释和处理,即管理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本质就是在色彩失真最小的前提下将图像的色彩数据从一个色空间转换到另一个色空间的过程,以保色彩从输入显示到输出所表现的外观尽可能匹配,最终使原稿与产品色彩一致。 色彩管理实施时将一种设备颜色空间中的颜色,结合该设备的特性文件转换到中介颜色空间,然后结合目标设备的特性文件转换到目标设备颜色空间中。由于使用了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作为中介,从而保证了颜色的一致。根据这一实施过程,得到色彩管理的三个要素: 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作为颜色转换的中介;对每一个设备必须有一个标准的规范来描述它的颜色特性和参数;必须有一个精确的转换算法来实现颜色在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 为了对色彩管理的标准进行规范,国际彩色联盟(ICC)制定了ICC规范,使色彩管理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得到了明确:作为中介的颜色空间是CIEXYZ或CIELab;描述设备颜色特性的文件格式就是ICC规定的格式;彩色匹配算法由厂商按照ICC规范自己完成。 色彩管理的工作流程 建立设备的色彩描述文件(Profile)是色彩管理的核心,描述文件中有每个设备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