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

一.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1)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2)目前我的结论是:随着成长,我们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能力的增长却越来越缓慢,甚至遇到瓶颈,于是就只能逐渐舍弃一些已经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将资源和空间释放出来,留给新的追求。

(3)一个延伸的问题:一般而言,在追求友谊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4)寻求信任与被信任、同一个思想层面的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和支持、持续的善意与关心、有共同追求的同盟等等,不一而足。

(5)类似的追求我可以举出更多,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友谊的追求和判断也不相同。

(6)归根结底,我们只是在追求这两样东西:一个愿意满足我的人,我将这个意愿称为“亲密度”;一个有能力满足我的人,我将这种能力称为“互惠度”。

(7)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来对照一下真实的生活。

(8)在小的时候,由于活动范围有限,通常我们的好朋友都是隔壁邻居或者同班同学。而之所以会成为好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两人一起玩比一个人有意思多了。这时我们要的不多,基本上有人愿意陪我们而年龄又相仿就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况且选择的余地也很小。

(9)随着升学,我们要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要成绩、要竞争、要“大人的喜爱”。即使有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由于要花时间学习、准备下次考试,也不得不减少了彼此交流的机会。但假如我是个很聪明的小孩,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有不错的成绩,或许就能够花更多的时间来维持这段情感。

(10)大学阶段,对未来的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余地已经变大了,可以开始对社交关系做出挑选和取舍,也明白了以前友情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到选择范围的限制。但让我们不解的是,明明挑选朋友很慎重,大家对彼此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几年之后,好朋友们之间的情感还是开始变淡了。

(11)这时有人会得出结论: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交际变少,感情自然就淡了。

(12)这个结论不能说是错的,但其实再直白一点,它相当于是在说:我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来,你却无法为我提供必要的人脉、资源、知识和经验,而与和你相处带来的愉快体验相比,我现在更想要的是在事业上的成就,这对我更为重要。所以我不得不将原本与你交往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追求成功所必要的条件上。

(13)那些被认为是由于道路不同而变淡的友谊,其实本质都是因为对方满足我的能力降低了,即“互惠度”降低了,而双方之间的“亲密度”,本来就没有多少。

(14)心理学告诉我们,成为好朋友可以是因为见面频繁、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有着共同的信念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受到挑战。更何况长大了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15)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友谊,其实是为了友谊所带来的一些附加产物。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也有了一些额外选项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变得无可厚非了。当然从本性上来讲我们什么都想要,但陈年的友谊就像小时候的玩具一样,假如我足够富有,能够拥有一间很大的房子摆得下我所有的物品,一件也不用丢弃时,留着它们,兴许偶尔可以拿出来把玩一下,回忆一下过往;然而一线城市的房价一平方米几万块钱,我又没有足够富有,同样的付出我可以买最新的数码产品取悦自己、买礼物送给领导争取升职、参加培训教育提升自己。

(16)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说是价值观毁了我们的友情。

(1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

没有超群的智慧,让我们无法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18)这就是我的答案,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能力无法让自己肆意选择。我们不是蜘蛛侠,能力很小,只能对身边的人好。

1.作者认为“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需求和我们的能力不对应

B.走的路不同,交际少了因而感情变淡

C.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友情变淡

D.我们自身的局限性让我们无法维系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2.有关“对照一下真实的生活”部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时候由于生活圈子小,所以选择朋友的余地也小,基本上是邻居或同学。

B.上学后,因为要面对成绩、竞争等学业的压力,所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友谊。

C.大学时因为兴趣爱好基本定型,又是经过慎重挑选遇到的终身好友,友情最浓厚。

D.工作后,对事业的追求让人把维系朋友关系的时间用来追求人脉、资源、知识和经验等,所以友情会变淡。

3.作者“对友谊的追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友谊的追求其实是追求“互惠度”。

B.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友谊,其实是为了友谊所带来的一些附加产物。

C.友谊就像是小时候的玩具,只有当我们足够富有时,才会保留对友谊的追求。

D.由于能力有限,我们不能肆意追求友谊,只能对身边人好。

二.发掘世界名著

冯雪梅

普鲁斯特把厚厚的几本《追忆似水年华》留在了加斯东那里,他很相信这个年轻的出版商,虽然彼此并不熟悉。加斯东代表着《新法兰西杂志》——它的周围,聚集着一群以纪德为首的知识分子。

纪德他们开始阅读这部手稿,评价并不怎么好:“里面全是公爵夫人,不是为我们写的……”纪德显然对它没多少兴趣,于是,加斯东把书稿退还给了作者。

深信自己作品价值的普鲁斯特决定自费出版。出版商并没有读这部厚厚的书稿,就签了合同,反正经济风险由作者本人承担。没想到,书稿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问世后,反响热烈。最惊人的评论发表在《新法兰西杂志》上,纪德被催促“重读”这本他曾草率处理的书,并写信向普鲁斯特致歉:拒绝这本书是他“一生中最为后悔和歉疚的事”。

补救的重任落到了加斯东身上。他说服普鲁斯特和原先的出版商解约。两个出版人开始谈判:加斯东高价买下库存的《在斯万家那边》,撕掉原先的封面,换上自己出版社做的新封面——他总想一次性消灭旧版本,因为那总是让他想起当初的错误。

虽然杰出的出版人都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良好的品鉴力,但他们也会和一些优秀作品失之交臂。阅读出版人的传记常常会发现,有些“漏网之鱼”成为他们一生的遗憾。

所以,法国最伟大的出版人加斯东才会说:“在这个行业里干了40年之后,我只能告诉你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一本书的命运。”

经典作品往往命运多舛。《追忆似水年华》因为书写文字太大,乱糟糟的,还有无法看清的难以理解的字符,所以被拒之门外。帕斯捷尔纳克将《日瓦戈医生》的手稿寄给《新世

界》编辑部,希望它能在国内发表,却遭遇退稿和严厉的谴责:“您的小说的精神是仇恨社会主义。”就算这些作品后来获得了大奖,对其发表滔滔不绝、极尽赞美之辞的评论者们,也未必真正读懂了它们。

因而,一本书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商是否独具慧眼。兰登书屋决定为《尤利西斯》冒险,出版人贝内特精心策划了一场官司。

当时该书在美国被禁,理由是“色情”。想要得到它,就得买法国莎士比亚书店私下印刷的版本。这家巴黎左岸的小书店很有名,很多美国游客会专程光顾,然后偷偷带一本蓝色封面的《尤利西斯》回去。

贝内特的代理人如法炮制。他把书“藏”在行李里,过海关时,主动要求将其没收——这样,开庭的时候,书就成了证据。而书里,早已提前贴上了评论家们评价《尤利西斯》的文章,它们一并成为“呈堂证供”。

律师特意将打官司的时间安排在伍尔塞法官出庭之时。这位学识渊博、持自由主义文学主张的法官,果然宣布《尤利西斯》并非“淫秽之作”。它从此成为光明正大的著作,同时,也成为一本超级畅销书——出版人的先见之明,以及那些关于“违禁”官司的报道,为它的“风靡”立下汗马功劳。

君特·格拉斯的《猫与鼠》出版后,格拉斯被齐泽尔指责为“最恶劣的色情作家”。相关部门要求将《猫与鼠》列为禁书。出版社赶紧去信,要求驳回“禁书”申请,同时组织各类专家对格拉斯的全部作品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呈送有关部门。

禁书申请被撤回,齐泽尔和格拉斯却闹上了法庭。法院最终裁决,禁止齐泽尔在“文学批评之外的场合,将原告格拉斯称为‘色情作家’”。这部曾经被指“色情”的作品,如今被列为德国中学的选修课本。

一本书的命运就是如此诡异而不可预知。与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邂逅,都令人拍案称奇。

加斯东逢人便讲他和普鲁斯特的初次相遇:贝内维尔的夏天,加斯东远远看到一个徒步而来的人,他举止有些不得体,却十分可爱——衣服太窄了,扣子也不齐,浆过的领子直直的,头上扣着一顶旧草帽,褪色的薄底浅口皮鞋沾满灰尘。他邀请加斯东参加晚宴。

那时,这个叫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家伙还没有成为作家。

1.作者以《追忆似水年华》的出版经历为例是为了论证什么?下面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经典作品往往命运多舛

B.永远无法预知一本书的命运

C.即使再优秀的出版人也会和一些优秀的作品失之交臂

D.一本书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商是否独具慧眼

2.下面有关文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纪德一开始对《追忆似水年华》评价不高是因为他觉得该书写作的主要对象不是自己的圈子。

B.出版人贝内特是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官司才让《尤利西斯》解禁并风靡全球的。

C.齐泽尔指责格拉斯为“最恶劣的色情作家”两人因此闹上法庭,经由法庭裁决,格拉斯不仅赢了官司还让《猫与鼠》解禁入选德国中学的选修课本。

D.尽管《日瓦戈医生》获得了大奖,但就是对其大加赞赏的评论家也未必真正读懂了它。

3.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马塞尔·普鲁斯还没有创作出成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B.马塞尔·普鲁斯特还未出名,是加斯东慧眼识珠发掘了他。

C.加斯东和马塞尔·普鲁斯的初次相遇很有戏剧性。

D.马塞尔·普鲁斯与加斯东初次相遇时留给加斯东的印象并非很特别。

三.孔子会不会种地

孔子并不乏味,甚至可以说还有一点趣味。他是哲人、伟人、圣人,但仍然葆有、愿意展示一些真性情,偶尔暴露某个小缺点,所以不是那么令人生畏。

在《庄子》中,他是遭调侃的对象,还被盗跖大肆抢白,弄得张口结舌,近乎节节败退。我们还是看《论语》吧,这部最权威的“孔子言行录”和古人启蒙的必读书。形容读书尚少,杜甫会说:“学问止论语”。《红楼梦》里林黛玉刚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就开始念《四书》,《论语》是其中之一。岳不群在华山的居所叫“有所不为轩”,也是出自《论语》,看来岳不群也是读《论语》的。

也许是孔子述而不作的习惯影响太过深远,他的门徒们对《论语》并没有高度重视,对其没有精心编纂过,让其中记载的少数言行略显矛盾。

我们只看孔子对种地的态度。

荷蓧丈人对孔子颇不以为然,他对子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子路向孔子转告后,孔子没有反驳,而是评价:“隐者也。”还要子路再次去拜望他。

孔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种地吗?

曾有人赞扬孔子:“何其多能也!”孔子并没有加以否认,他解释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生活贫寒,什么粗活脏活、俗事琐事都会干。《孟子》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孔子是管过粮草、放过牛羊的,并且做到了账目清楚、牛羊肥壮,他唯独不懂种地吗?可能性不大。

在自己特别欣赏、信任的人面前,孔子对种地也并不排斥。例如,孔子非常器重南宫适,将自己的侄女儿许配给了他。南宫适有一次对孔子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您看啊,远古的那些名人们,精于射箭的羿啊、善于水战的奡啊都不得善终,只有亲自种植庄稼的禹啊、稷啊才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做声,等他走后却大加赞赏:“南宫适是君子啊!他崇尚德行啊!”

但是当樊迟向他请教如何种庄稼时,孔子就推三阻四了,说:“你问错人了,这方面我还不如一个老农民。”樊迟又要跟他学种菜,孔子就说:“你不要找我,这方面我远比不上一个老菜农呢!”樊迟被他打发走后,孔子毫不留情地发泄一通:“这个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的小人啊!在上位的人喜好礼仪,人民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热衷正义,人民就不敢不服;在上位的人诚实守信,人民就不敢不付出真心实意。这样的话,四面八方的人都将背着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来投奔,在上位的人还需要自己亲身耕种吗?”

樊迟可能是听说孔子在种植方面也很擅长才去请教的,他应该不是胡乱问的,毕竟他不是以莽撞大胆著称的子路,也不是慧黠刁钻的宰予,并且孔子也并没有说自己全然不会,只是拿自己和“老农”“老圃”等老把式比较。

当南宫适肯定“躬稼”的禹、稷之时,孔子是赞赏的;当樊迟真的来学稼穑的时候,孔子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孔子要出尔反尔呢?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孙悟空。《西游记》中至少两次写道:孙悟空“最恼的是人叫他弼马温”,只要一听见别人那么叫他就会“心中大怒”。美猴王、孙大圣对做过弼马温一直耿耿于怀,孔子是不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种过地也有心结呢?

南宫适和他谈“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时候,《论语》记载“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即使要表扬南宫适,孔子也不当面深谈稼穑之事。樊迟问稼的时候,孔子等到“樊迟出”才

说了一番大道理,为什么不将这番高论说给樊迟听呢?

当得知别人批评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候,他也不加辩解,是不是他认为对于贵族即使是没落贵族而言,会种地也是一种耻辱呢?

别人说他博学多才但是不专精一门:“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那时孔子已经足够自信,能够轻松对着学生自嘲道:“我以后钻研射箭还是驾车呢?我还是驾车吧。”但是,他开玩笑都不愿意提及种地。

孔子应该是有一点点虚荣心的,在《论语》中,在颜回的父亲颜路面前,他坦然承认:“由于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出门不能走路,而必须乘车。”因此我不能把车交给你,随你颜路怎么恳求,哪怕你儿子颜回是我最喜欢的学生。

聊备一说吧。

1.孔子对种地持什么样的态度?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来都不排斥种地

B.孔子认为即使对于他这个没落贵族,会种地也是一种耻辱

C.孔子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种过地耿耿于怀

D.孔子不愿意提及自己种地

2.对本文的写作意图,下面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有虚荣心的。

B.孔子虽然是圣人,却也能展现出其真性情甚至是缺点,真实可爱。

C.孔子对种地的态度。

D.孔子认为种地对贵族而言是一种耻辱,表现出孔子的等级观念。

3.下面关于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论语》是最权威的“孔子言行录”和古人启蒙的必读书,但孔子的门徒们对《论语》并没有高度重视,以致其中记载的孔子少数言行有些前后矛盾。

B.当南宫适肯定禹、稷躬稼时孔子是赞赏的,而樊迟来学稼穑的时候孔子不悦,表明孔子对待自己特别欣赏、信任的人和一般人是很不一样的。

C.引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弼马温”的忌讳,其目的是类比孔子对种地的相似心理。

D.孔子在颜回父亲颜路面前坦承因为做过大夫出门必须坐车,表明孔子还是有虚荣心的。

四.精确数字让人更愿意埋单

周欣悦

假如有一个朋友说他有急事,需要向你借1000元。你会借给他吗?假如这个朋友向你借的不是1000元,而是1193元呢?

心理学家发现,虽然1193元比1000元更多,却能让人更加心甘情愿地掏腰包。精确的数字,让人更愿意埋单。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马诺伊·托马斯和他的团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分析了2.7万个二手房的交易数据后发现,如果卖家一开始的开价更加精确,例如322万元,而不是300万元,最后的成交价格反而更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精确的数字让你觉得更可信。1193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因此让人觉得更加有依据,你一定是有某个具体的需求来借钱,而不是忽悠。如果你要卖房子,开价200万元,这会让人觉得这个价格是凭空而来的。如果你这个房子定价213.5万元,听起来就比较靠谱。

事实上,精确的东西更可信,这不但可以用在定价上,还可以用在说谎上。

如果有一天你回家很晚,你老婆问你去了哪里,你笼统地说,我在公司加班呢。这听上去就很敷衍,不太可信。如果你精确地说,5点过一刻快下班时,老板才交给我一个年度报表。做到8点钟交给他,可不到5分钟,他就打电话来要求我修改这个、修改那个,来来回回改了3次。好不容易才通过,我离开公司的时候他还板着脸呢。这样的谎言听上去就比较可信,起码让人觉得比较有诚意。

也就是说,不但精确的数字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精确的情节也会让人更加信任。为什么精确的东西更可信呢?那是因为具体的东西更容易在大脑里浮现出来,变成画面。你如果能让对方想象出一个画面,让他觉得身临其境,他就会更加相信你说的话。

1992年,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发现,电影院里卖的爆米花所含的饱和脂肪太多,会损害健康。一开始他们发布的信息是:“爆米花里的饱和脂肪太多,会损害健康,导致心血管疾病。”可是民众听到这个消息无动于衷,因为这种表述太笼统了。于是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发布了一条新的信息:“一份中份爆米花的饱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鸡蛋早餐、一份巨无霸加薯條的午餐和一份牛排晚餐加起来的还要高!”在他们的广告里,还呈现了所有这些不健康食物合在一起的画面。这个画面打动了美国民众,他们联合起来抗议电影院,要求他们改善爆米花的配方。

精确的数字之所以更好,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小。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觉得精确的价格更便宜,比如523元这个价格,比500元要便宜。你可能觉得难以置信,明明523元比500元要多啊!

如果我问你,大白菜多少钱一斤,你会说两三元一斤吧。但是如果我问你,你们家电视多少钱,你可能会说5000多元。虽然这个电视的价格是5390元,但是你不会记得后面的零头,只会记得前面的数字。因此我们对小的数字反而记得比较精确,但是对大的数字就只能记得一个笼统的数值,电视多少钱你只能精确到千位数,房子多少钱你只能精确到万位数。

这样一来,在我们的记忆里,精确到个位数的价格都比较小。这给我们一个感觉,那就是小的数字才精确,所以当一个数字更精确的时候,反而让我们感觉更便宜。

所以,当你跟老板要求加薪的时候,当你在跟投资人要投资的时候,当你在做预算的时候,这个知识可以帮助你更顺利地要到钱,还可能要到更多的钱。

1.下面哪一例不是用来证明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可信的?()

A.向朋友借1193元比1000元更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B.“一份中份爆米花的饱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鸡蛋早餐、一份巨无霸加薯條的午餐和一份牛排晚餐加起来的还要高!”广告里呈现的画面,让美国民众更清晰地认识到爆米花所含的饱和脂肪太多。

C.“5点过一刻快下班时,老板才交给我一个年度报表。做到8点钟交给他……”的谎言比笼统说公司加班更让老婆相信。

D.花523元去买一件东西让人觉得比花500元买更便宜。

2.为什么“精确的数字让人更愿意埋单”?下面对原因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加有依据而非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B.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可信,更有诚意。

C.精确的数字更能在大脑里浮现出来,形成画面。

D.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便宜,更易接受。

3.下面哪一项不适用于对“精确数字”的运用?()

A.向老板要求加薪

B.向投资人拉投资

C.做精简开支的预算

D.向朋友求助借钱

五.青春不只是孤独的狂欢

李菡

①寝室里只响起键盘敲打的声音,四个女孩静悄悄地面对着各自的电脑上网,蓝莹莹的屏幕投射在她们专注的脸庞上。突然,一个女生探身对室友说:“你看到了吗?我在微博上@你了。”另一个这才咯咯笑出声来:“看到了呀,我回复你啦,快去看。”而她俩之间的距离,不到两米。

②毫不夸张地说,十年前开始风靡中国的社交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穿梭在校园里,你经常会看到低头紧盯手机屏幕的人匆匆走过;课堂上,一张张埋在电脑背后的脸多半是在翻看好友更新的照片和日志;甚至连社团会议、小组研讨都开始被微信群所取代。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养成“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社交媒体的魅力似乎显而易见与日增强。然而,在我看来,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

③去年微信的大规模瘫痪造成的慌乱让我们意识到,现代人最恐惧的,是被切断与社会群体的联系,哪怕只是一小会儿。那么,到底是孤独催生了社交媒体,还是社交媒体放大了孤独?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送的“晚安”,表明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强烈了。

④科技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让我们在排队时、等待公交车时,甚至在卫生间时都可以有事可做。过度频繁的联系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我们每当离开通讯设备、每当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更加频繁的交流带来沟通质量无可避免地下降,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渐渐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

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我们渐渐习惯逃离真实的交流,自欺欺人地选择更浅层面的沟通。当我们懒于打理好自己再坐一小时地铁去和闺蜜小聚,而是选择躺在床上使用微信对讲时,是否考虑过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交,是否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是否可能导致自我封闭,使现实社会关系如苏打饼干般易碎?

⑥虽然社交媒体让我们孤立自己,但这种孤独已经丧失了独处应有的本质,当科技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情感拐杖,过度的交流让我们没有时间安静地独处,以至于在不得不独处时完全无法习惯。而聒噪的网络世界逐渐让我们养成横向查阅而不是纵向思考的习惯,我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难以集中,也进一步丧失了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

⑦有句歌词:“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只有给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才有可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独思的修行,意志的磨砺,最应在大学时代开启,才能在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时,都能在群体的喧嚣中保持相对的清醒。

⑧看到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软件,只要放下手机10分钟,就会有捐助者给非洲儿童提供一天所需的饮用水。那么,不妨以“不动手之劳”,为需要的人赠一桶清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作者认为:“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有事可做,使他们有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

B.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养成“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社交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C.过度频繁的社交媒体联系让大学生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他们一旦离开社交媒体就心慌意乱。

D.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渐渐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习惯逃离真实的交流,从而缺乏真正的情感沟通。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离群,也不能无独,独处才能自己与自己对话,才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

B.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封闭。

C.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丧失,缘于网络世界使人们重横向查阅轻纵向思考。

D.我们的孤独催生了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红火让我们没有时间安静地独处,从而放大了我们的孤独。

3.文章最后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喧嚣,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B.摆脱功利,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

C.为人着想,给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利人利己,应净化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

六.草根“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1)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也成为互联网中重要的流行趋势。这些短视频多是一些草根个体以片断化方式呈现的表演,往往是偶发式且很多时候具有即兴性。这些片段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内容也相当芜杂,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一部分,其中心是通过这种片断式、瞬间性的“流”状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展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2)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是某种片刻的“感觉”。当大量这种趣味性的片断集中在某个应用之中,就会塑造出某种整体的氛围或趣味,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形态也很不稳定,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值得社会关注。

(3)这些新流行起来的网络文化形态和过往的许多流行文化存在不小的差异。这种流行文化形态主要来自我们常说的三四五线城市或大城市里并非主流的“草根”年轻人,也就是常被称为“小镇青年”那些年轻人的趣味所在,因此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即一种特定群体趣味的表达。

(4)这种主要源自三四五线或大城市里非主流年轻人的独特“亚文化”,其实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原来处于一种仅在自己“圈子”里流行的形态,这类短视频的爱好者,也就成了相对沉默的存在。不过,随着这些人迅速“中等收入者”化,他们文化消费的能力和影响都日益凸显,在文化上的发言权也增大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短视频的爆发式崛起,就是这种新影响力的表征。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过去相对“草根”的文化形态突然主流化了。由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扁平化,这种趣味也突然变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流行,原来所谓文化主流中的青年也已参与其间,甚至引起了一些主流媒体的介入。如此一来,这些原来与主流文化平行发展的文化形态,就获得了更大能见度。

(5)这种趣味有其轻松的一面,有让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减压和休闲的功能,展现出了某种文化活力。但其在形态比较丰富的同时也有芜杂的一面,而且有些消极面已经暴露出来,受到社会的正当批评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亚文化”常常有其趣味并不高雅的一面,有些甚至是粗鄙不当的,因而必然地要有所监管和监督,无论媒体、社会还是公众的监督和批评都有积极意义。

(6)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漠视或否定这种“亚文化”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一面。一方面,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这种形式,也能让他们参与社会,在化解焦虑和压力的同时获得正面的力量。这些都是积极的,也是大众文化应有的积极意义所在。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并且为青少年所喜爱的形式,也是经过本土互联网企业在借鉴中创新,而出现的具有一定表现力的独特大众文化新形式,它也是中国互联网活力的展现。虽然这种形式现在看起来还比较粗糙,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但它已展现出自身的某种生命力,具体的某个应用或许不能持续,但这种青少年喜爱的文化形式,却代表着某种新的文化潜能和可能性。

(7)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面是社会总要追求文化的提升,追求更高的艺术展现,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面也要从民间的、草根的文化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丰富文化本身。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从这个视角看,当下这种短视频的流行,可以说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野”,它保留了不少“草根”年轻人文化上的活力,其消极面当然需要有效遏制,但也要让其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在社会主流中得到有效提升,使其更好地发挥功能,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最近25家央企进驻抖音等努力,显然是非常积极的,也会发挥正面作用。通过社会、用户、互联网企业自觉性的提高以及监管的加强等,这种文化形式的积极方面会有更好的体现。

1.下列对于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爆发式崛起过程是一种过去相对草根的文化形态突然主流化的过程。

B.体现草根个体特定的趣味追求,但不一定高雅,形态不稳定。

C.是以“秀”为基础的短小片段,大多有即兴性。

D.不追求深刻的意义,形式随意花样繁多,内容芜杂却呈现一定的活力。

2. 下列表述中,不是网络“亚文化”突然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三、四五线或大城市非主流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在文化上的发言权增大。

B.它能让年轻人化解焦虑获得正能量,为青少年所喜爱。

C.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扁平化使之突然兴起并有主流化趋势。

D.原来所谓文化主流中的青年的参与及一些主流媒体的介入。

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释放网络“亚文化”积极作用的举措的一项是()

A.媒体、社会、公众对网络“亚文化”中消极面要给予适时的监督和批评。

B.肯定网络“亚文化”中能与主流文化相兼容的积极内容,以此来引导青少年积极认同社会参与社会。

C.本土互联网企业要在借鉴中创新具有表现力的独特的大众文化新形式。

D.要从网络“亚文化”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东西来提升丰富主流文化。

七.安全感是阅读与学习的大敌

一次音乐早教课上,老师以唐诗《春晓》谱曲演唱为例,说这种每个乐句长度一样的是“工整乐句”。因为每句长度一致,变化较少,听着节省脑力,唱着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众欢迎。老师说广场舞都是工整乐句,尽量不要给孩子听;流行音乐可以让孩子听听曲折多变的作品。

想到女儿曾因为《稻香》钢琴谱难度太大而被气哭,我就很赞同老师对“工整乐句”的摒弃。人脑仅占人体总重的2%却消耗20%的热量,让大脑放松、休息,是一种很正常也很迫切的欲望,在孩子的欲求里有时甚至超过食欲、物欲,反映在阅读上,就是借学习的名义,读一些语言、内容都缺乏挑战性的文章,例如阅读历史类畅销书。

女儿读了关于两宋史的某畅销书,津津乐道于岳飞与杨家将的各种历史故事,好奇于一些似乎推翻已有历史结论的“创意”。这种历史故事为什么让她轻松愉快?它是在你熟知的朝代、人物上添加一些人情世故的细节,好像在读新书,其实大量信息是已知的,如“工整乐句”一样每句大体不变而略有改变。作者给出的所谓新的结论,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没有付出推理之苦,舒适之余还产生几种幻觉:我读书;我长了知识;我有了与众不同的“翻案”的观点。其实孩子的分析思辨能力没有分毫提升。

与历史书不同,文学类书籍,特别是小说叙事的虚构性,用语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促使读者开动脑力去想象、去体悟。但孩子读文学像读历史一样以真人真事看待,又会有穿凿附会之误。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对孩子强调文学的主观性、虚构性,让他们不要总在真实世界寻求文学作品的解读。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柳宗元的《江雪》是写“蓑笠翁”为生计所迫在无人之境的“寒江雪”中钓鱼,听起来挺可信,后来看了朱大可先生一篇文章谈到这首诗是“钓取纯净物质”,感觉打开了思路,这其实呈现的是一幅中国画意境。但以脑力计算,小学语文老师讲的“穷人故事”更省心、易记。

又如孙犁的《荷花淀》,好的意蕴都在文字之外,譬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小说里真实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随后就有寻夫、遇敌、杀敌的情节,而开头这段“编苇席”游离于情节之外,圣洁的场景也不像真实世界的编席劳动。读者的思绪肯定要走出文字以外,进入作家的主观世界,感受作者独特的生活体悟,体会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美感。《荷花淀》对读者的挑战,还在于它没有依循读者的阅读惯性,不符合人们对“血脉贲张”的战争文学的期待,加入了许多生活的柔情与温情。创新是它的优点,却打破了一些读者的舒适区。

听“工整乐句”,你永远知道下个乐句的长度,永远不会改变当前的节奏,虽然呆板却给人持久的安全感。因此给孩子选书时,要注意文本的挑战性即创新性,不能让孩子陷入模式化的重复。过度的安全感也惹人厌烦。

四大名著里,我女儿最反感《西游记》,就因为这是四部书里叙事最模式化的一部,几乎每次都是唐僧被捉、悟空救人不成去搬救兵、妖怪主人现身收服这些雷同的过程,对这样的长篇小说不必整本读完。有些作家在形成个人风格后,模式化也很严重。林清玄晚年创作的散文就有一种对日常事物归纳佛理的模式,对这类作家,一定要引导孩子读其精品。

安全感与新鲜感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但安全感是学习的大敌。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当下的阅读水平,排除那些容易因循守成的文本,带孩子走出舒适区,主动挑战更高境界的作品。

1.下列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少阅读畅销书

B.安全感是阅读与学习的大敌

C.要避免阅读模式化作品

D.阅读要走出舒适区

2.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孩子要多听曲折多变流行音乐作品,少接触“工整乐句”。

B.文学作品用语言构建了一个全新世界,可以促使读者开动脑力去想象与体悟,但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来读。

C.历史类书因其中大量信息是读者已知,阅读此类作品不能很好促进孩子的分析思辨能力提升。

D.叙事模式化的长篇小说其实不必整本阅读;作家的创作陷入模式化后,他们的作品我们也只选择其精华来读。

3.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阅读“工整乐句”类作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A.“工整乐句”类作品变化较少,模式化痕迹较重,给人持久的安全感。

B.在读者熟知的背景中添加细节,让人产生获得新知的错觉。

C.依循读者的阅读习惯,符合人们长期的阅读期待,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D.因循守成的文本内容缺乏创新性,无助于分析思辨能力的提升。

八.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1)我们已经太习惯自己的体温,以至对它视若无睹,除非中暑、发烧、寒冷,才会关注它。如果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体温为何如此,会发现其中暗含着更加久远的故事:恒温动物异军突起,与变温动物争夺天下。这是一场考验能源获取、动员效率、反应速度,甚至抵御生化武器的持久战争。最终,恒温者彻底占据了天空和大地。

(2)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别。

(3)但变化范围有限,出于方便起见,大体上可以认为正常人类体温恒定在37摄氏度。(4)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度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

(5)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有大幅的变化。对于其他恒温动物,也就是大部分哺乳类和鸟类也是如此。

(6)相比之下,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7)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8)这是因为,恒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9)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

(10)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11)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12)然而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但是人类的体温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13)其实不只是人类,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的体温也都接近这个数值。鸟类的体温更高一点,不过一般也相差不大。

(14)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我们的平均体温。这大概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15)自然界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比如蛙壶菌,对几种蛙类来说,感染就意味着死亡。熊蜂微孢子虫,会在熊蜂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它们肚子太大无法弯腰交配。(蝉)团孢霉,能吃光(周期)蝉体内的器官。

(16)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17)对鸟类的研究也同样显示,真菌能引发的鸟类疾病非常少。这让它们相对于容易感染真菌的动物,具有很大的生存优势。

(18)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绝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摄氏度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1/3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19)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会消耗更多的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二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

(20)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在北美,异温性的蝙蝠在休眠时体温会下降到环境温度,这让它们很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并大批死亡。

(21)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1.下面不属于“人类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的原因的一项是()

A.恒定的体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B.和38.2摄氏度的黄金体温非常接近

C.37摄氏度不容易感染上真菌

D.提高体温会消耗更多的热量,37摄氏度接近投入和收益的平衡点

2.关于恒温与变温动物,下面表述的有误的一项是()

A.当恒温动物的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时,必须通过频繁地进食、饮水,平衡丧失的热量来保证体温不会有大幅的变化。

B.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因而更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C.因为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所以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D.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因此,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3.下面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习以为常的自己的体温背后是一场考验能源获取、动员效率等的持久战争的结果。

B.人类体温37摄氏度是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双重机制下的结果。

C.提高体温虽然能够杀死更多的真菌,但也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所以,人类的体温也不可能过高。

D.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容易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

九.施耐庵的狗

鲍鹏山

(1)在蜈蚣岭,打扮成行者的武松,看见一座坟庵中有个道士搂着个妇女在调笑赏月。他的道德感油然而生,清洁世道的使命感使得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何况自从嫂子潘金莲之事后,他根本见不得男女亲热。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去腰里掣出张青送给他的刀来,“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不料应门者是个道童,武行者怒眼圆睁,大喝一声:“先把这鸟道童祭刀!”话犹未了,手起处,铮的一声响,道童的头落在一边。

(2)庵里那个道士手抡着两口宝剑,径奔武行者。结果又是,武松只一戒刀,那先生的头便滚落在一边,尸首倒在石上。武行者大叫:“庵里婆娘出来!我不杀你,只问你个缘故!”杀完了人,再问缘故,不是太草菅人命了吗?万幸,他杀这个飞天蜈蚣王道人算是杀对了。

但是,那个道童却确确实实杀错了。

(3)武松在蜈蚣岭杀飞天蜈蚣王道士,遥遥映照鲁智深在瓦罐寺杀飞天夜叉丘小乙和生铁佛崔道成。但是,鲁智深在杀丘小乙和崔道成之前,是经过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求证,证明这二人确实是坏蛋,而且,最终还是对方先出手他才应战的。

(4)武松何以如此草菅人命?

(5)武松的出场在《水浒传》二十二回(金圣叹本二十一回),他“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县衙中管机密房的人)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以为打死了人,逃走江湖,躲在柴进庄上。此时的他,还很怕杀人,知道杀人是错的,如同一个乖孩子,自知做错事,会躲起来。

(6)武松杀的第一个人,是他的嫂子。潘金莲该杀不该杀,今人聚讼不已。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松以为该杀。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武松不但不怕杀人,甚至从中找到了快感,找到了成就感——他杀嫂之后获得的道德褒奖,使得他认为,杀人虽然不免于犯法,并需要承担责任,但却是在弘扬道德。

(7)有了“打人有理,杀人光荣”的心理,杀人便不再有心理障碍。在孟州,因为报复张都监,从无辜的马夫到无知的丫鬟,张都监一家老小,包括他的夫人、养娘玉兰,以及亲随等等,武松一口气取了15条人命!加上他此前在飞云浦杀掉的4个,一天之内,他就杀了19个人!在杀人现场,他还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杀人与打虎,都光荣而伟大。

(8)如此自居于道德高地,穷凶极恶、草菅人命,难怪他在石碣上,乃是“天伤星”!(9)这样的人,最终会碰到对手的。

(10)在孔太公庄上,他无理取闹,打伤店主人,还打伤出面制止的孔亮,赶走了所有人,独自在店里吃醉了。离开酒店,捉脚不住,一路踉跄,走不得四五里路,旁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

(11)武松走,黄狗跟着叫。武松停,黄狗站着叫。武松追,黄狗跑着叫。武松恼恨,便从左手鞘里掣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黄狗绕着溪岸叫。

(12)武松沿着溪岸撵。撵得近了,武松看得真切,一刀砍将去。十分用力,十分发狠。却砍了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冬月天道,虽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得当不得,爬将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亮得耀人。便再蹲下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再起不来,只在那溪水里滚。

(13)黄狗呢?立定了,在岸上叫。这是哪里来的狗?武松一生战无不胜,竟然败给一条无名的小黄狗?

(14)这是施耐庵的狗。施耐庵大概也是写着写着武松,不大喜欢他了,就放出一条狗来,与他作对。

(15)小说中的情节有两类。一类是事理、性格之必然,如人行雨中,必然会淋雨,有事理、逻辑和因果上的必然,作者不得不顺着写。

(16)还有一类是偶然,如人行路上,天却下起雨来,则是作者的安排——因为作者也可以写天没下雨,艳阳高照。这是作家的自由。

(17)武松喝醉了,走路必然跌跌撞撞,这是事理的必然;但街角突然走出一条黄狗来,则是作者的编排。

(18)作家“自由编排”的情节中,往往有作者的“意思”在。施耐庵让一条小黄狗从街角走出来,其“意思”,就是奚落武松。你太强了,你太要强了,最后,连狗都嫌你。连狗都嫌你,可见你的自恋与排他。连狗都嫌你,你会死得很惨。

(19)武松的故事,到此就基本结束了。他的一生,以打虎始,以打狗终。施耐庵放出一只虎,告诉我们武松是英雄。施耐庵放出一条狗,告诉我们,武松的一生——虎头狗尾。

1.武松为什么会草菅人命?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怀有“打人有理,杀人光荣”的心理

B.自己占据着道德的高地,是在弘扬道德

C.杀嫂之后获得了道德褒奖

D.从中找到了快感和成就感

2.关于“施耐庵的狗”的理解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条黄狗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B.属于情节安排中的“偶然”

C.施耐庵放出一条狗是告诉我们武松的一生虎头狗尾

D.施耐庵放出的这条狗是作者为武松安排的最终碰到的对手

3.下面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3)段写鲁智深是为了对比写出武松的鲁莽,草菅人命。

B.第(5)段写武松的出场表明最初武松对杀人是有害怕的。

C.第(7)段写武松在孟州报复张都监的所作所为表现了武松杀人不再有心理障碍。

D.第(12)段对武松打狗的描写凸显了武松的无能和狼狈。

十.大师的诞生

①“大师”这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很模糊,不好统一界定。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与“六亿神州尽舜尧”之间,我倾向于阅读、阐释、追摹那些离我们比较近的“相对的大师”。

②我相信,真正的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个人潜能如才思敏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备等,并非本文讨论的对象;我想追问的是,在众所周知的“天赋才情”以及“废寝忘食”外,还有什么因素,促成了“大师”的诞生。

③翻阅人类文明史,时常感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有的时代天才或曰大师成批出现,竞相争奇斗艳,让你应接不暇;有的时代则平静、平淡、平庸得让后世的阅读者昏昏欲睡,所谓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都不过尔尔。

④几年前,我写过《“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其中提及:“阅读北大校史资料时,我感触最深的是:同一个中国文学门(系),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1916、1917、1918 级),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为什么?依我的观察,各大学各院系大都如此。当初的‘同学少年多好事’,以及日后的追怀与阐释,成为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昔日的口号或学说,早就被后人超越了,但那种追求真理的气势,以及青春激情与理想主义,永远值得你我追慕。”

⑤四年前,北大中文系举行百年庆典,需要梳理一下系史,当时我就感叹这三届“人才辈出”。事后仔细想想,认可老话所说的“时势造英雄”——不管从政还是治学,那都是一个“关键时刻”。思想潮流、历史机遇、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等,都直接指向了政治舞台的更换以及学术范式的革新。身处此临界点,改革障碍小,社会期待高,发展空间大,实在是再幸运不过的了。一代新人,就这么携着风雨雷电“闪亮”登场了。

⑥读黄宗羲《思旧录》与钱穆的《师友杂忆》,你会感叹师友之间在精神上及学问上的相互支持,对于学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谈论如何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讲题是《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及国学院的贡献,大家都着力表彰四大导师,这当然没错;可我认为,国学院能有今天的名声,与众弟子的努力分不开。弟子们的贡献,包括日后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包括对导师的一往情深,更包括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凡开疆辟土者,因精力与寿命所限,只能着力于“发凡起例”,已经完成的部

分,大都只是“半成品”。这个时候,有无得力且才华横溢的弟子接棒,是其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⑧不是所有“大师”都能在生前得到社会承认并获得表彰的。人类历史上,多的是被埋没的天才、被误解的先知以及被怠慢的大师;1935 年,鲁迅为叶紫的短篇小说集《丰收》作序,称:“《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⑨伟大的作品不为时人所接纳,一是因为社会生活变迁,一是因为批评框架转换。之所以突出“漫天塞地”的“留学生”不懂《儒林外史》,就因为后者喜欢套用西人的“文学概论”。而借助西人的文学眼光,可以欣赏《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但很难理解文人味很浓、更多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儒林外史》。

⑩世人之谈论“大师”,是在表彰那些“被认可”的人物。知音难求,彩云易散,倘若你的学问得等五十年乃至两百年后才被发现与尊崇,那么,当下的你,听不到任何掌声,是非常寂寞的。学者与社会的互动,不是越密切越好;做大学问的,往往不太为当下的一般民众所理解。既能准确预见未来,又能拿捏好分寸,让自家功名得以在当世兑现,是一种本事。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学章学诚,“未有不孤行其意,虽使同侪争之而不疑,举世非之而不顾”。(有删改)

1.阅读③—⑤段,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为什么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身处时代临界点

B.同学少年多好事

C.成批的天才出现

D.有大批的追慕者

2.下列与作者观点表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因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制造出的“大师”不是本文的讨论对象,本文也不分析个人潜能对大师诞生的作用。

B.“高徒”使“大师”的学术思路得以拓展,学术精神得以延续,学术业绩得以发扬光大。

C.作品是否“伟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代风气、理论框架以及读者趣味。

D.学者若要自己的功名当世兑现,就得预见未来,拿捏好分寸,且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3.下列哪一项不是大师诞生的主要原因()

A.时势造英雄

B.高徒出大师

C.为时人所接纳

D.耐得住寂寞

十一.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1)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2)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3)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

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4)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辨、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5)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6)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就在这里。

1.阅读全文,对“中国人缺少什么”这个问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纯粹的哲学

B.大哲学家、大诗人

C.对精神价值的尊敬

D.哲学思想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王国维思想主张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实用性。

B.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向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挑战,批评了大学中削除哲学这一学科的做法。

C.王国维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D.王王国维认为中国需要从西方引进纯粹的哲学,他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3.“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对“这个标准”的理解,下面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

B.哲学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

C.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

D.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重思辩、重形而上学,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

十二.体与面

易中天

(1)衣襟开反了尚且不行,不穿衣服就更不行。禽兽才不穿衣服,野蛮人才不穿衣服!有谁愿意做禽兽做野蛮人呢?没有。

(2)所以,依照传统礼法,不要说裸体,即便是露出腿子也是犯规的。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裸露上身或胳膊,谓之“肉袒”。比如,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表示敬意和歉意,就曾“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所以,你要是有事没事的光着膀子,大家就以为你要负荆请罪,或者是要找人打架了。

(3)除此以外,肉袒体裸,都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不吃那一套的,只有两类人物:一类是江湖好汉;还有一类是魏晋名士。名士是魏晋时代的“嬉皮”,很前卫也很酷,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不把礼法放在眼里。何况他们还要吃药。吃药以后要发散,吃酒以后要出汗,于是他们便常常帽子也不戴,衣服也不穿。其中有个叫刘伶的,更公然一丝不挂地在家见客。客人一看,脸都白了,他反倒理直气壮地对客人说:天地就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请问诸君为什么要走进我的裤子里面来?大家也只好把他当疯子。但说得出这种疯话的,也就是刘伶吧!

(4)自己裸体是“无礼”,观看别人裸体当然更是“失礼”。春秋时的曹共公就干过这种事。他听人说流亡公子重耳的肋骨是连成一片的,竟然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躲在帘子后面偷看。这种严重的失礼行为,当然要受到严惩。所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后,第一个要报复的就是曹国,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灭了。

(5)大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原因,裸体艺术和健美运动,在近代中国一再受挫,风波迭起。因为裸体艺术和健美运动,既是自裸,又是观看他人之裸,是双重的“不礼”,岂能容忍?《诗经》上说:看看那些老鼠吧!老鼠尚且有张皮。人要是没有礼仪,那就连老鼠都不如。可见光有血肉之躯是不行的,还得要有服饰。只有“体”,没有“面”,也不“体面”,甚至“不是人”。

(6)这就难怪中国人要相当重视服饰了。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嘛!事实上,在中国人看来,衣不蔽体和食不果腹是同等的悲惨,而“解衣衣我”也和“推食食我”同样恩重于山。中国的平民百姓,只要不是穷到实在活不下去的程度,也通常会有一两件比较体面的衣服,以用于较为重要的场合。

(7)古人很看重服饰的礼仪,一旦失礼便可能酿成大祸。公元前559年,有一天卫献公约请孙文子、宁惠子两位吃饭。孙、宁二人依照礼制,准时准点穿上朝服,衣冠楚楚地等在朝廷,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不见献公的影子。一问,才知道他老先生还在园子里射鸿。两位大夫没有办法,只好又衣冠楚楚地赶到园子里。献公见了他们,连皮冠也不脱,就和他们说起话来。孙、宁两位当场勃然大怒。因为皮冠是田猎和军事的服饰。皮冠面对的,不是野兽,就是敌人。卫献公请客吃饭,不按时开饭已是失礼,又居然戴着皮冠和被请的人说话,当然要被视为有意侮辱。君视臣为禽兽,则臣视君为寇仇。孙文子便发动政变,把卫献公驱逐出境,直到十二年后才得以回国。穿衣戴帽的事,岂是含糊得了的?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传统观念看来,肉袒裸体,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B.江湖好汉和魏晋名士不在乎自己因裸体而失礼。

C.因为文化上对肉袒裸体的看法,裸体艺术和健美运动,在近代中国一再受挫。

D.因为礼仪文化,中国人相当重视服饰。

2.对本文列举的事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以廉颇负荆请罪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是“肉袒”。

B.刘伶一丝不挂地在家见客正是魏晋名士不受礼仪约束的体现。

C.曹工公偷看重耳洗澡后遭到重耳的报复表明了观看别人裸体是严重的“失礼”。

D.卫献公戴着皮冠请吃饭,让孙文子、宁惠子勃然大怒表明了古代服饰礼仪的重要性。

3.对本文标题“体与面”传达出的作者的观点,下面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既要有“体”更要有“面”。

B.穿衣戴帽的事不容含糊。

C.古人很看重服饰的礼仪。

D.依照传统礼法,中国人特别重视“面”,这样才是真的有“体面”。

十三.谁不读书

(1)近日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中小学教师非常缺乏课外阅读,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我不禁吓了一跳。教师不读书,如何进步?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师对于教育、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群体不读书,实在是教育发展的巨大缺憾。道理浅显易懂:读书虽不能替代教书,但教书一定要读书。

(2)那么,老师不读书,孩子们读书吗?吾儿初中上的是名校,但我每天除了见他起早贪黑地写作业、背课文,没见哪科老师让出时间让孩子读读课外书,只是一味强调成绩的极端重要性。吾儿还爱读,可怜的孩子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匆匆看上几页。看来,即使孩子想读书,只要一上初中就无暇顾及了,到了大学,早把读书的兴趣不知丢哪儿了。于是乎,人们一致批评:大学生不读书,总想一夜成名,堕落啊。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考试成绩不降反升。多么希望那些大谈特谈分数与名校的老师们看到啊,少留作业,给孩子阅读的空间。

(3)求学的没空读书,工作的更是喊忙喊累,表示自己真没工夫读书。用上学时的底子,一耗几年十几年,无法精进,只能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就是怠学、厌学,没有新知,焉能有新识?美国教育家克拉克说得好:“有的教师具有二十年的经验,有的教师是将一年的经验重复二十年。”话虽指教师,但道理是行行适用的。这说明任何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并不是成正比的。只有经历但没有对经历的体验和认知,就会缺乏经验,灵感和智慧的产生更无从谈起。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确实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从业经历,自居为有资格的前辈,亦给年轻的从业者当师傅,其实其业务能力平淡无奇,只是多了份世故和狡诈。

(4)我认为,大部分人不读书,是没有得到读书的好处,求学的经历又让他们视书如“虎”。而我们的教育推广,又把读书的益处说得太高大、太委婉了,一般人不易亲近,应该多讲读书的实惠,讲得简单直接甚至有些功利才好。

(5)有一位心理辅导师曾撰文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很有说服力。她的父亲家规严苛,比如,饭必须吃得一干二净,碗里绝对不能剩一颗甚至半颗米粒。但是,父亲的军人威严总是在她面前失效。父亲不厌其烦地教导她,剩饭是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直到有一年她的奶奶来家,看着她的剩饭,奶奶笑眯眯地对她说:“老家有句老话说啊,谁要是不把饭粒吃光,以后娶的老婆或者嫁的先生就是个‘痘皮脸’……”打那以后,她的碗里再也没有剩过米粒。

(6)如果读书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想现状会快速改观的。比如,把阅读量计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评职称、升职都与专业书籍阅读量挂钩,等等。

(7)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指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总理身体力行倡议读书,恐怕与他也深知国民的阅读现状有关。最新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

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让人欣喜的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于2013年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条例初稿已经拟定,正在逐步细化和完善。如何让“全民阅读”不仅仅是一个愿景?说到底,读书是“个人”的事,只有人人自动自发,从读书中寻找到乐趣,收获成果,才能转化为阅读习惯,受益终生。

(8)人的发展提升需要不断自我教育,读书是最简便易行、效果良好的方法。一切外在的教育,都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读书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么让我们与不读书、少读书的陋习彻底告别吧!

1.本文标题“谁不读书”是针对哪些人提出的问题,下面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教师

B.学生

C.从业者

D.具有普遍意义的很多人

2.列举心理老师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证明什么?下面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威严的教导对孩子往往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B.奶奶温和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效。

C.涉及个人的自身利益,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D.教导简单直接往往会更有效果。

3.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读书”的现状呢?下面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把阅读量计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评职称、升职都与专业书籍阅读量挂钩

B.让人们找到读书的乐趣,有所收获,从而自发地读书

C.多宣传读书的实惠,把读书的好处说得直接、功利

D.不断提升自我教育

十四.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该如何度过,才能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共话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

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渴望……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挤满成长的烦恼。以至于有人感慨,“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究竟怎样的感受才折射真实的存在?青年人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因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甚至让享受和偷安在我们内心扎根,那青春何以为青春?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登,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

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管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靠什么征服通往梦想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们心中如火的激情?奋斗,唯有奋斗。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1.下列对“如何度过,才能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的回答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我们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是没有物质的贫困,远离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青年一代,应珍惜眼前的美好。

B.我们要在社会搭建起的广阔舞台上,施展青春的才华,去追逐未来,创造无限的可能。

C.即使内心充满成长的烦恼,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也该像爬山虎一样,不断向上攀登。

D.让心中有阳光,让脚下充满力量。不要在意经验不丰富,而要敢于做梦,勇于试错。

2.作者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原因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不可虚度。

B.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有的人让自己“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C.为了让青春激扬、过得精彩、变得厚重。

D.为了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能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3.从全文看,下列不是本文写作意图的是()

A.年轻一代要拥有梦想,克难攻坚。

B.要把个人的梦想与家国、时代的理想相结合,担负起“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

C.趁青春的大好时光,搏击奋斗,让人生更有价值。

D.告诉当代的年轻人是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的一代人。

十五.爱因斯坦冰激凌店

肖复兴

(1)普林斯顿小镇古色古香,纳索老街是小镇的主要街道,普林斯顿大学在街的一侧,葱郁的树木和各色教学楼、礼堂和钟楼,点染着老街的背景,和小镇资源与美景共享。正是春天回黄转绿的季节,樱花和玉兰刚刚落尽,紫荆和樱桃又摩肩接踵而来,次第盛开一树树艳丽的花朵。

(2)老街靠普林斯顿大学一侧,有一家冰激凌店,是我按图索骥此次专门要去的地方。来美国之前,就听说这里有家冰激凌店,当年爱因斯坦爱到这个店里吃冰激凌,于是这家店因人获名,几乎到过普林斯顿的人没有没到过这里,尝尝爱因斯坦尝过的冰激凌滋味。没有想到它小得如同童话中的一粒豌豆公主,我已经走过了它,却没有发现。等折回来再找,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爱因斯坦醒目的招牌,只在玻璃橱窗上面有一行弧形的美术字写着店名,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