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精准扶贫花名册

庄浪县精准扶贫花名册

【篇一:庄浪扶贫情况】

庄浪扶贫情况

制作南湖永惠工作室qq1083483769

今年,庄浪县又将有778户3500名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1889户8500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这是庄浪县扶贫开发带

来的喜人景象。

庄浪县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大力实施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整合资金,走群众参与、部门协作、行政技术双轨运转、多项目联

合开发的路子,改善了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投牛还犊、

合同管理、滚动发展”的机制运行,使6乡11个村建成暖棚牛舍

1288座,引进投放基础母牛2405头,配套建成沼气池150口,种

植优质牧草5880亩。并以畜牧村以点带面示范,配套建成人饮、提

灌工程12处,新修乡村道路109公里,新建了医疗卫生所、村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等34处,夯实了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群

众整体致富能力。

庄浪县在扶贫开发中注重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

围绕种养业等重点产业,实施科技培训及推广项目,提高了贫困户

科技文化素质。县上在贫困村创建果品、草畜、洋芋等产业基地中,大力开展农业实用科技示范推广和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依托扶贫院校、农机学校、畜牧培训中心等,开展种养业、劳务技术培训4.2万人次,使全县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科技的贫困户达到4000多户,为贫

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目前,已建成北山草畜产业带、优

质洋芋产业带、河谷果品产业带等10万余亩产业基地,为贫困户开

辟了新的增收门路。

“贫困”顾名思义就是“穷”、“劳苦”。

贫困一带的“穷”,主要体现在思想“穷”、禀赋资源“穷”。这集中反

映在“劳苦”上,即劳动强度大,产出少,收效低。从而造成人们物

质上匮乏,思想上消沉。目前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我国仍占有

一定数量,为此国家将扶贫开发作为“九五”规划中的一项基本战略

任务。

以地处两西地区的庄浪县为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位于高寒阴

湿山区的颉崖、韩店、郑河、永宁、通化、通边以及北部干旱山区

的刘庙、大庄八乡确定为全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集中省地县乡干

部进村入户,蹲点扶贫,重点攻关。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相应措施,采取了物质支助、科技服务和精神扶持相结合

的办法。在八乡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使1.4万户,6.5

万人解决了温饱,贫困面下降到19.7%,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观。但与彻底消除贫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而向小康迈进的战

略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仍是庄浪县面临的艰巨的历

史任务。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全县跨世纪贫困片带开发面临的

矛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1.扶贫任务的艰巨性与扶贫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我县的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高寒阴湿、干旱山区,这些地方大都地处偏远,生态环

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

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虽在人力、物力、

财力给贫困区域的人口以大量倾斜,但贫困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八乡财政入不敷出,自给率

仅有25%,连吃饭都成问题,何况搞建设。一些涉及整体社会效益

的事业,如建学校、搞人饮、修道路等硬件项目,根本无法解决和

实施。

2.近期解决温饱和长远稳定脱贫的矛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解决

温饱与稳定脱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解决温饱的标准,指以村为单

位95%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上,人均产粮300公斤

以上。稳定脱贫的标准,贫困人口下降到5%,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上,人均产粮450公斤以上,全面实施通路、通电、通邮。因此二

者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实现近期解决温饱的

目标,一些实施片面追求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而不从可持续发展的

角度,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衣食住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等长远问题,而是采取短期行为,忽视整体利益,不仅使

解决温饱问题难以巩固,而且稳定脱贫的目标难以实现。

3.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努力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

但由于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思想观念守旧,这与市场经济要求的

思想解放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人们内在的激励因素、潜在的素

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八乡文化结构看,文盲半文盲3.2万人,占总人口的32%,比全县高出21.5%。贫困地区经济困难,学龄儿童入

学率低,辍学率高,加之校舍紧张,桌凳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

学质量差,难以有益解决九年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相当一部分

贫困家庭的子女不能按时入学或者没有上学的机会。一些地方一年

半载连一场电影也看不上,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了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表现出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听天由命、小农意识等思想,在

致富上,普遍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扶贫开发的目标及对策

为了实现1999年稳定解决温饱,2005年达到初级小康的目标,应

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切经济、

社会活动的载体。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关键。修路架桥、

校舍建设、医疗卫生、文化室建设等,既需要人们的艰辛劳动,更需

要经济做后盾。近年来,八乡在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上,对一些影响人

们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进行了重点扶持,收益明显,但八乡由于地理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加之人们整体意识淡薄,对涉及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认识不够,使这一有益工作难以全面的进行开展。据调查统计,八乡中,还有30%的村社道路不通,20%的人口没水吃,15%的小学危房严重,

学生无课桌橙。这些单靠群众投工、投料、集资只能是杯水车薪。

所以,注入必要的扶贫资金,调动千家万户,集中攻坚,加快基础

设施改善,这是扶贫开发的关键。

2.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必要条件。

人口与扶贫二词在外延上似乎没有联系,但二者在内涵上,相互制约,彼此影响,过快的人口增长,将会使扶贫效果呈下降态势,甚

至会严重阻碍扶贫开发的进程。因此,贫困片带必须把扶贫工作与

计划生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教育

群众优生优育,引导人们尽快跳出“越生越贫,越贫越生”的怪圈,

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回乡知识青年进行科技培训,合理发挥人

才资源,创出一条发展内涵经济的新路子。

3.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将严重破

坏生态环境,使人们失去必要的生存条件。所以,在发展生产和基

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将保护环境与资源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科学

合理地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贫困片带八乡中(除刘庙、大庄外),沿桃木山系分布的颉崖、韩店、郑河、永宁、通化、通

边六乡,荒山荒坡多,宜林面积大,特别是韩店、郑河、通边三乡

森林面积约17万亩,荒山荒坡面积约20万亩。目前还有相当一部

分“处女”地,没有开发利用,即使已开发的一些零散的小片荒地,

也是伐多植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都要引起各级组织的

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采取集中连片,统一开发,并制定相应政策,配套必要措施,进行股份制或私人承包造林、护林、使有效的资源

得到合理利用,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变,使扶贫开发有坚

实的环境基础。

4.扶贫开发必须在贫困户直接受益上下功夫。解决贫困片带的温饱

问题,既要重视整体利益,又要重视贫困户的直接利益,因为农民

小农意识浓,功利观念强,扶贫开发必须使他们尝到甜头,直接受益。这种受益决不是等靠要,而是一种变“输血”为“造血”的“帮扶带”式的主动积极的自觉受益,具体做法是: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到户。产业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实施

产业化战略,必须引导群众走公司带农户的模式。比如洋芋产业要

以县精淀粉厂为龙头,以农户为依托,发展万亩洋芋基地,增加农

民收入。养猪业要以良邑种猪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地,发展规模

养猪,增加收入。

二是能人效应辐射到户。能人效应是带动农户发展经济的向导,要

采取多种渠道,对土生土长的致富能人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通

过现身说教、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影响带动贫困户尽快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拓宽发展思路,开发内在潜力,创造致富条件。

三是干部帮扶到户。干部帮扶到户是扶贫工作的一项有益措施。通

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使扶贫工作具有针对性,有利于贫困

问题的具体解决,也会使干群关系得到改善。近年来,片带八乡重

在贯彻县委县政府制定的“55211”扶

贫到户工程(贫困户人均种植0.5亩地膜玉米,0.5亩坑种洋芋,2

亩油豆药,开展一项加工业,输出一个劳动力,出栏一头商品畜或

三口猪)。县乡两级干部,深入贫困家中,通过调查摸底,制定脱贫

规划和生产计划,组织群众落实,实行一年一检查,三年一验收,

确保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实用技术推广到户。无论是“温饱工程”还是推广良种,都离不

开实用技术的应用。但这八乡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园艺设施、果园嫁接、养殖、建筑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总人口的7%,所以有必要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类

专业技术培训班,使贫困户每人至少掌握一至两门适宜本地经济发

展的实用技术。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地理条件差,人口素质低下,经济发展落后,

对解决温饱问题十分不利,用于启发和发展生产及硬件建设资金成

为扶贫开发的首要问题。通过社会各界的参与扶持筹资一定数量的

资金,集中解决在农业基础设施、良种引进、抗灾减灾及硬件建设

等方面的问题,尽快提高贫困片带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参与市场

竞争的能力,使贫困

贫困”顾名思义就是“穷”、“劳苦”。

贫困一带的“穷”,主要体现在思想“穷”、禀赋资源“穷”。这集中反

映在“劳苦”上,即劳动强度大,产出少,收效低。从而造成人们物

质上匮乏,思想上消沉。目前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我国仍占有

一定数量,为此国家将扶贫开发作为“九五”规划中的一项基本战略

任务。

以地处两西地区的庄浪县为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位于高寒阴

湿山区的颉崖、韩店、郑河、永宁、通化、通边以及北部干旱山区

的刘庙、大庄八乡确定为全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集中省地县乡干

部进村入户,蹲点扶贫,重点攻关。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相应措施,采取了物质支助、科技服务和精神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在八乡

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使1.4万户,6.5万人解决了温饱,贫困面下降到19.7%,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观。但与彻底消除贫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而向小康迈进的战略目标仍有一定

的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仍是庄浪县面临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很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全县跨世纪贫困片带开发面临的矛盾、存在的问

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1.扶贫任务的艰巨性与扶贫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我县的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高寒阴湿、干旱山区,这些地方大都地处偏远,生态环

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

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虽在人力、物力、

财力给贫困区域的人口以大量倾斜,但贫困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八乡财政入不敷出,自给率

仅有25%,连吃饭都成问题,何况搞建设。一些涉及整体社会效益

的事业,如建学校、搞人饮、修道路等硬件项目,根本无法解决和

实施。

2.近期解决温饱和长远稳定脱贫的矛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解决温

饱与稳定脱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解决温饱的标准,指以村为单位

95%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上,人均产粮300公斤以上。稳定脱贫的标准,贫困人口下降到5%,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上,人均产粮450公斤以上,全面实施通路、通电、通邮。因此二者有

不同的内涵和标准,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实现近期解决温饱的目标,一些实施片面追求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而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衣食住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者素质的提

高等长远问题,而是采取短期行为,忽视整体利益,不仅使解决温

饱问题难以巩固,而且稳定脱贫的目标难以实现。

3.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努力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

但由于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思想观念守旧,这与市场经济要求的

思想解放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人们内在的激励因素、潜在的素

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八乡文化结构看,文盲半文盲3.2万人,占总人口的32%,比全县高出21.5%。贫困地区经济困难,学龄儿童入

学率低,辍学率高,加之校舍紧张,桌凳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

学质量差,难以有益解决九年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相当一部分

贫困家庭的子女不能按时入学或者没有上学的机会。一些地方一年

半载连一场电影也看不上,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了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表现出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听天由命、小农意识等思想,在

致富上,普遍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扶贫开发的目标及对策

为了实现1999年稳定解决温饱,2005年达到初级小康的目标,应

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2.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必要条件。

人口与扶贫二词在外延上似乎没有联系,但二者在内涵上,相互制约,彼此影响,过快的人口增长,将会使扶贫效果呈下降态势,甚

至会严重阻碍扶贫开发的进程。因此,贫困片带必须把扶贫工作与

计划生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教育

群众优生优育,引导人们尽快跳出“越生越贫,越贫越生”的怪圈,

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回乡知识青年进行科技培训,合理发挥人

才资源,创出一条发展内涵经济的新路子。

【篇二:2014贵州省精准扶贫贫困户登记表(高翔)】

贵州省贫困户登记表

一、基本情况

五、实施的帮扶项目

六、帮扶成效

【篇三:精准扶贫】

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

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

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

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

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综合分析]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主自然生存环境恶劣,脱贫

的顶层政策设计不精准,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劳动能力弱致贫

等现象的长期存在。而贫困地区无法摆脱疲困的原因在于深山区、

石山区贫困人口多,脱贫成本高;同时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增收难。此外,部分贫困地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社会经济快速

发展的今天,如果不改善这些地区人群的贫困现状、生存环境,必

将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最

终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的目标的进程。

[参考对策]

而要使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必须要采取“输血”和“造血”的办法。在精准扶贫方面,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

要求,在精准扶贫上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在产业扶贫方面,民营企业要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人才,帮

助贫困百姓在产业扶贫方面因地制宜的做一些产业脱贫工作,让老

百姓真正地实现脱贫。

在教育扶贫方面,广大民营企业能够为贫困地区多捐赠一些小学、

幼儿园、中学以及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来满足贫困地区

的教育需求,从根源上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脱贫。

在就业扶贫方面,广大民营企业要为贫困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背景链接】 2016年国考申论考前预测三:精准扶贫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

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

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

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

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已经使6亿多人

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仍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

【理论政策】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

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

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

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

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

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

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内涵要义】

“精准扶贫”的含义是在逐步深化、扩展的。习总书记2012年底到

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到了2013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

精准”。越往后扶贫工作内涵越丰富,操作性越强。理解“精准扶贫”

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对策措施】

1.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

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

的“第一战役”。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检验、

信息录入等,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

2.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

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吃透当地情况,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成效才能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4.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做法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