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姓名:王亚斌班级:生物技术12(1)学号:2012332860026

实验一:_淋巴细胞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组成

2.熟悉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的方法

3.熟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的原理和方法

二、方法步骤、观察内容

1、采静脉血2ml加入抗凝管,轻轻摇动试管,混匀,5min后加入Hank's 液2ml,手动轻轻摇匀。

2、将抗凝血全部沿管壁缓慢加至另一含2ml淋巴细胞分离液管的液面上,注意保持两种液体界面清晰。

3、将试管平衡后置水平式离心机,1000rpm离心20min。

4、用毛细吸管仔细吸取血浆与分层液界面处淋巴细胞层至一刻度离心管内。

5、加入5倍体积的Hank's液,手动旋转试管使液体混匀,1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沉淀即主要为淋巴细胞(或单位个核细胞)。加入含10%灭活小牛血清Hank’s液1 ml,混匀后进行计数。

(备注:如做淋巴细胞转化或其它培养,所用试剂、器材应是无菌的。)

6.细胞存活率检测:取10ul淋巴细胞悬液加入0.4%台昐蓝染色液10ul,混匀。取10ul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精制片刻,置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

三、观察结果

利用显微镜观察如上图所示。单个核细胞总数=(四个大方格中单个核细胞总数/4)x稀释倍数x细胞悬液毫升数x10的四次方

利用细胞计数方法得知总细胞数为639.

根据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活细胞+死细胞)x100%=(639-26)/639=96%

活细胞不折色,折光性强。死细胞由于染料可渗入细胞内,故死亡细胞染成蓝色,死细胞体积较大,无光泽。

四、分析讨论

1. 人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组成?

2. 根据细胞的表面标志分离淋巴细胞的原理是什么?

1.答: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主要由T细胞(占70%~80%)和B细胞(占20%~30%)组成

2.答: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体积、形态和密度与其他细胞不同.淋巴细胞分离液是一种密度介于1.075∽1.090之间而近似于等渗的溶液,用它做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密度

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从而将各种血细胞加以分离.

实验报告二

姓名:王亚斌班级:生物技术12(1)班学号:2012332860026

实验二:_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二、方法步骤、观察内容

1、取肝素抗凝血1~2ml,用分层液分出淋巴细胞并洗涤,用Hanks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2.5×106ml。

2、取小试管加入l ml淋巴细胞悬液及1%羊红细胞0.l ml,混匀置37℃水浴箱5分钟。

3、800~1000 r/min低速离心5分钟,放4℃冰箱2小时。

4、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加2滴0.8%戊二醛液,摇匀,室温静置10分钟,使E花环固定。

5、取悬液一滴放于载玻片上,将稀释的瑞氏染液加入玻片上染色3分钟。

6、弃去染液,待干后油镜观察,计数200个淋巴细胞中形成花环的细胞效,算出百分率。

三、观察结果

1、淋巴细胞染成深蓝色,羊红细胞染成淡红色。

2、每个淋巴细胞上粘附三个以上羊红细胞者即为玫瑰花环形成细胞。

细胞总数为50个花环数为18

花环形成率为18/50=36%

四、分析讨论

1. 形成T淋巴细胞形成玫瑰花环百分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 临床上T淋巴细胞数目的变化与哪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疗效观察有关系?

1.答: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人周围血液中T淋

巴细胞表面有羊红细胞受体,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在其周围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凡能结合三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称为E玫瑰花环形成细胞。

2.答: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它是由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

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T细胞分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两个主要的亚群,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检测结果可以解释一些疾病发病机理、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做出判断以及指导治疗,如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患者、其他免疫缺陷或异常的患者。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材料

1实验容: 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 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 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二)细菌形态观察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弧菌:霍乱弧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肺炎球菌、产气荚膜杆菌 鞭毛:水弧菌(周毛菌) 芽胞:破伤风杆菌(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

{高中试卷}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期末模拟试卷及试卷分析[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20XX~20XX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期末模拟试卷及试卷分析 第I卷 一. 选择题I(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 要鉴别两个生物个体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应用化学方法分析它们的() A. 糖元 B. 氨基酸 C. 蛋白质 D. 核苷酸 2. 高原地区的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5%,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获得能量,主要是靠() A. 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 C. 磷酸肌酸的转移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玉米种子中胚乳的营养主要供给() A. 子叶的分化和发育 B. 胚的形成 C. 幼苗的形成 D. 幼苗发育至成熟 4. 将优良品种的梨的接穗嫁接在野生梨的砧本上,下列关于这一水果生产措施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这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B. 这可使梨增加野生梨的特殊风味 C. 这可利用野生梨的吸收水肥和抗逆的优势 D. 这可保持接穗梨的优良性状 5. 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 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 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6.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7. 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如图所示,图中①、②和③过程分裂表示()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 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 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自考2018 年 7 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 02864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隐蔽的自身抗原的是() A. Rh 抗原B. AFP C.HLA D.精子抗原 2.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A. H-2 B.HLA C.SLA D . DLA 3.补体活化替代途径中C3 的转化酶是 () A. C4b2a B. C4b2a3b C.C3bBb D. C3bnBb 4.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较,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潜伏期延长B.主要为 IgG 类抗体,产生迅速 C.抗体产生的量低D.抗体持续时间短 5.新生儿溶血症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 6.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是() A.胎盘球蛋白B.抗病毒血清 C.内毒素D.类毒素 1

7.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且仅存在于某种特定肿瘤表面的物质称为() A.肿瘤抗原 B.肿瘤特异性抗原 C.肿瘤相关抗原D.癌胚抗原 8.上呼吸道发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之一是该菌携带有() 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 C.超抗原D.肿瘤抗原 9.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是() A. C2a B.C4b C.C5a D. C3b 10.主要由 T 细胞产生且能刺激T 细胞生长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IL-6 D . TNF 11.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A.糖尿病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类风湿关节炎D.多发性硬化 12. X- 性联锁先天性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 A.体液免疫缺陷病B.细胞免疫缺陷病 C.补体缺陷病D.吞噬细胞缺陷病 13.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是() A.厘米 B.毫米 C.微米 D.纳米 14.用于细菌动力检查的培养基是() A.基础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D.固体培养基 15.猩红热的常见病原体是() 2

免疫实验报告1

玻片凝集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 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 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预 期 结 果

血型的判断 ABABO 抗A 血清 抗B 血清 + - + - - + + - (二)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Mark 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 、B 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 血清一滴,滴在A 区内;同法在B 区内滴加抗B 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医用棉签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 血清和抗B 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在白色背景下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三)实验结 果: 血型 抗血清 A 区 B 区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运用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等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 关键词:抗体效价测定;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 1 前言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单向免疫扩散、双向扩散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微量免疫电泳、免疫火箭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几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火箭免疫(rocket immunoelectrophoresis),该方法是在琼脂板内掺入适量的抗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定量的在含适量抗体的离子琼脂中泳动,当走在前面的抗原遭到琼脂板内的抗体时,形成抗原体复合物而沉淀出来,走在后面的抗原继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泳动,在向前泳动过程中,遇到了前面抗原所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原的增加造成抗原过量时复合物沉淀溶解,并一同向正极移动而进入新的琼脂板内与未结合的抗体结合,有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出来,这样不断地沉淀—溶解—再沉淀,直到全部抗原与抗体结合,当比例合适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锥形沉淀线,此沉淀线形似火箭,故称火箭电泳,抗原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火箭峰愈长,因此依据火箭峰的长度,与标准抗原比较精确地计算抗原的浓。 微量电泳,该方法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颗粒所带电荷不同,在同一电场中,因泳动速度不同而发生分离,用于抗原、抗体纯度测定,以及临床诊断。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ison),根据出现沉淀线时抗体的最高稀释度来计算抗体的效价,或者依据沉淀线的出现定性抗原,检测疾病。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抗体,抗原,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1.5%琼脂糖凝胶,7%醋酸,电泳仪,温箱,玻璃板,打孔器等。 2.2 方法 2.2.1 火箭电泳法配制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制备1.5%琼脂糖凝胶,煮沸至完全溶解;取琼脂糖凝胶约15ml,置55 oC水浴中降温,并加入抗体200μL,共同孵育;将二者混匀,铺火箭电泳板,放置冷凝倍比稀释抗原抗体;电泳板打孔(6孔),加入已稀释的抗原(约10 μL/孔);电泳3~4h,电流:30mA/块,电压:100~120V;待火箭电泳结束,用0.1%氨基黑染色10min,7%醋酸脱色至条带清晰。 2.2.2 微量电泳法用移液管取煮沸的琼脂糖凝胶铺板(7.5×2.5cm),共2块,每块约铺3ml凝胶(双扩同样方法,铺3块);给微量电泳板打抗圆孔、抗体槽,并在抗原孔内分别加入阳性抗原和阴性抗原(约10μL);电泳约40~60min ,(电压:4~6V/cm;电流:1~5mA/cm);电泳结束后,取出抗体槽的凝胶,加入15 μL抗体,置37 oC温箱过夜。 2.2.3 双向免疫扩散法铺2块板,同微量电泳;给双扩板打孔(梅花形),每板打2组,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o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体效价;另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o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原效价。 3 结果 3.1 火箭电泳法表:抗原浓度对应的电泳峰值(cm) Ag(x) 1 0.5 0.25 0.125 0.06125 0.030625 峰值(cm) 1.75 1.55 1.4 1.35 1 0.87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护理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

护理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 【摘要】为了客观评价教学效果,选择2008级护理专业162名学生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题难度、区分度适中,平均成绩64.18(满分90),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资料。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教学改革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许多临床课的基础,尤其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为了衡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发现教学上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对2008级护理专业部分班级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为本学科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相关材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随机抽取三个班级,共162份试卷进行分析。由任课教师出题,教研室主任综合审校后形成两套试题,教务处随机抽取其一作为试卷,卷面90分。命题严格依据教学大纲,重点掌握的内容占69.1%,熟悉内容占20.8%,了解内容占10.1%。 1.2方法在严格的监考下完成答卷,按统一标准流水批改。借助计算机Excel表等对试卷成绩、难度、区分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2结果

2.1答题时间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2.2学生成绩分布最高分86,最低分26,平均分64.18,标准差11.42,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具体数据见表2 2.3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难度值在0.4~0.7,大于0.7试题偏易,小于0.4认为试题偏难〔1〕。但在普通中专学科考试时,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及格率,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试题难度分布及区分度分布 2.4各类型题得分情况最低的是单项选择题,平均59%,最高的是名词解释占85%,判断题76%,问答题占74%,填空题占73%。 3讨论 3.1试卷质量分析试题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基本覆盖各章掌握及熟悉内容,题型结构合理,题量适宜。难度0.73,区分度0.29,平均分6 4.18,成绩接近正态分布。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3.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及格率89.5%,大部分集中于63-72分数段,占46.9%,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最高的是名词解释,主要与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有关。最低的是选择题,原因之一是试题灵活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综合分析及推理能力。原因之二是免疫学内容相对较多 3.3对今后教学改革的指导理论联系实践:例如从学生在生活中歧视乙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5(大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试题(5)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小题1分) 1.下列有关G+细菌细胞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较厚 B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菌的外形 C主要成分是粘肽 D 与细胞膜一起完成体内外物质交换 E构成细菌的外毒素 2.有关芽胞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 B根据芽胞的形状、位置、大小有助于鉴别细菌 C 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胞可发芽生成两个细菌 D临床上常以是否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 E芽胞具有复杂的多层膜状结构,体内含吡啶二羧酸 3.病原性细菌生长繁殖一般不需要:( ) A 营养物质 B 适宜的PH C 适宜的温度 D 适宜的气体 E光线 4.下列哪项不属于全身传染:( ) A带菌状态 B菌血症 C败血症 D 毒血症 E 脓毒血症 5.下列哪项不属于先天性免疫:( ) A 母体IgG通过胎盘输入给胎儿 B 补体系统 C血脑屏障 D胎盘屏障E 吞噬细胞 6.新生儿脐带中哪类Ig含量增高,提示胚胎期有感染:( ) A IgG B IgA C IgM D IgE E IgD 7.检查结核杆菌适宜采用哪种染色方法:( ) A 革兰氏染色 B 抗酸染色 C 姬姆萨氏染色 D 奈瑟氏染色 E镀银染色 8.产生淋巴因子的主要细胞是:( ) A 肥大C B NK-C C 致敏T淋巴C D 浆C E B-C 9.下列哪些物质与Ⅱ型变态反应中靶C溶解破坏无关:( ) A补体溶解作用 B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C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 DK-细胞破坏作用 E需IgG、IgM参与 10.引起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下述哪种抗原:( ) A红细胞血型抗原 B肿癌相关抗原 C动物免疫血清 D组织相容性抗原 E自身抗原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实验内容:

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 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 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张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 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内。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翻译并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M(cell adhesion molecules) 2、ADCC(antibody-deppendent-mediated cytotoxicity) 3、TD-Ag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4、Adjuvant 5、Epitope 二选择题:(每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30分) 1、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D、有利无害 E、有害无利 2、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mIgA B、mIgM C、mIgD D、mIgG E、mIgE 3、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 子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4、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5、关于抗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 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E、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CH区 B、VH区 C、VH与VL区 D、VL区 E、CL 区 7、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IgG B、IgD C、IgE D、IgM E、IgA 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所需离子相同 B、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C、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E、激活物质相同 9、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28和CD152 C、CD79a和CD79b D、CD80和 CD86 E、CD40和CD40L 10、下列物质中,属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的是() A、α-防御素 B、甘露糖受体 C、乳铁蛋白 D、C-反应蛋 白 E、Toll样受体 11、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 是() A.IgG2 B.IgG3 C.IgE D.SIgA E.IgM 12、胸腺是() A.外周免疫器官B.T 细胞与外来特异性抗原相遇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 D.B 细胞获得抗原特异性受体的场所E.巨噬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13、有多个重复B表位的抗原是:() A. Supper antigen B. TD-Ag C. TI-Ag D. 构象决定 基 E. 线性决定基 14、哪两类Ig 的H 链有4 个CH 功能区:() A.IgA 和IgG B.IgE 和IgM C.IgD 和IgG D.IgA 和 IgM E.IgD 和IgE 15、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医学免疫学复习简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复习 1、试述CD4+T细胞如何分化为CD4+Th1、Th2、Th17 和Tfh 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 (2) 2、什么是免疫球蛋白转换,那些细胞因子诱导Ig类别转换为IgG、IgA、IgE。 (2) 3、比较三种补体激活途径 (2) 4、干扰素分类及其作用。 (3) 5、细胞因子概念和分类? (3) 6、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3) 7、比较IL-10 和TGF-β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的差异。 (4) 8、诱导Th1、Th2、Th17、Tfh分化的细胞因子分别是什么? (4) 9、试举一例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并说明其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 (4) 10、HLA复合体的分区及各区所含的基因座位。 (4) 11、比较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在结构和与递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4) 12、T细胞的成熟过程 (5) 13、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及其生物学意义。 (5) 14、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5) 16. 简述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6) 17. 简述调节性T细胞亚群及其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7) 18. 简述B细胞与CD4+Th2/Tf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7) 19. 试述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过程。 (8) 20、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 21、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 22、抗体的效应阶段 (10) 23、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0) 24、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0) 25、总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和其作用,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共同特点和其意义。 11 26、简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引发的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11) 27、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主要功能。 (12) 28、以肿瘤细胞为例,叙述肿瘤抗原呈递过程,以及对T细胞的激活。 (12) 29. 简述免疫耐受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13) 30. 举例说明研究免疫耐受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 (13) 31、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13) 32、简述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和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作用机制。 (14) 33、简述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14) 34、举例说明抗体刺激性超敏反应和抗体阻抑型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15) 35、以Arthus反应或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例,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6、以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为例,简述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7、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后,会出现Ⅲ型超敏反应。 (15) 38、举例说明固有免疫细胞对适应性应答的调节作用。 (16) 39、简述三种专职APC作用的T细胞及其介导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16) 40、简述新生儿Rh型溶血症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 (17) 1

四川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分析(参考格式)-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

《生物材料评价》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生物材料评价》 (BIOCOMPATIBILITY EV ALUATION OF BIOMATERIALS) 课程号(代码):30007302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生物材料是指用于诊断、治疗人体疾病或置换损坏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交通、战争、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创伤增加,人们对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地位也越显重要。对其的研究和开发也是国内外的热点。本课程就是研究生物材料与人体的相互反应、相互作用,阐明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规律,并用以指导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其鲜明特点就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而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促进科技创新,催生重大科学成就;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 (1)毕业要求1,分指标点1.2; (2)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 (3)毕业要求4,分指标点4.1;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生物材料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发展;国内外生物材料及制品产业概况;生物相容性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要点:掌握生物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生物相容性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 了解生物材料评价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材料的生物学性能(8学时) 研究生物材料的重要目的就是用它或它的制品来代替和修复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人体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环境,存在着影响材料性能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因素,当材料植入体内与器官组织直接接触时,材料对人体组织将产生多种作用;同时,人体也会对材料产生种种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会产生新的生物学反应,即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会各自的性质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材料在体内所处的生物学环境(2学时) 要点:生物学环境的内容 生物学环境对材料的重要性及研究此环境的目的 生物体的多层次有机结构 与界面反应有关的细胞膜结构 生物体对材料反应有关的细胞 生物体细胞外基质及组成成分和功能 生物学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材料在生物学环境中的变化(3学时) 要点:植入高分子材料的变化和机理:溶胀与浸析、腐蚀与降解、力学变化与老化、生理环境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腐蚀和溶解:腐蚀的种类及原理、影响金属腐蚀速率的因素 植入陶瓷的降解与钙沉积:陶瓷在生物体内的稳定与降解、材料钙沉积及 钙化的基本过程 3、材料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作用(3学时) 要点:材料引起的局部组织反应:材料植入后引发的炎症和感染、致癌、致畸、致突变 生物材料引起的全身毒性及免疫原性:与材料有关的人体免疫学、生物材 料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生物材料对补体的激活 血液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血液成分、止血、凝血、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 液相容性 材料的分子水平生物相容性 第三章材料的生物学评价(5学时) 本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学评价进展概况;生物学评价的程序及意义;生物学评价项目的选择及试验方法;医疗器械和材料生物学评价总则;动物保护要求;参照样品、标准样品及标准参照样品等概念,以及参照样品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样品的制备。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材料的生物学评价在生物材料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概论。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5(大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试题(5) 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 A型题 (每小题1分) 1.下列有关G+细菌细胞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较厚 B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菌的外形 C主要成分是粘肽 D与细胞膜一起完成体内外物质交换 E构成细菌的外毒素 2.有关芽胞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 B根据芽胞的形状、位置、大小有助于鉴别细菌 C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胞可发芽生成两个细菌 D临床上常以是否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 E芽胞具有复杂的多层膜状结构,体内含吡啶二羧酸 3.病原性细菌生长繁殖一般不需要:( ) A营养物质 B适宜的PH C适宜的温度 D适宜的气体 E光线 4.下列哪项不属于全身传染:( ) A带菌状态 B菌血症 C败血症 D毒血症 E脓毒血症 5.下列哪项不属于先天性免疫:( ) A母体IgG通过胎盘输入给胎儿 B补体系统 C血脑屏障 D胎盘屏障 E吞噬细胞 6.新生儿脐带中哪类Ig含量增高,提示胚胎期有感染:( ) A IgG B IgA C IgM D IgE E IgD 7.检查结核杆菌适宜采用哪种染色方法:( ) A革兰氏染色 B抗酸染色 C姬姆萨氏染色 D奈瑟氏染色 E镀银染色 8.产生淋巴因子的主要细胞是:( ) A 肥大C B NK-C C 致敏T淋巴C D 浆C E B-C 9.下列哪些物质与Ⅱ型变态反应中靶C溶解破坏无关:( ) A补体溶解作用 B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C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 DK-细胞破坏作用 E需IgG、IgM参与 10.引起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下述哪种抗原:( ) A红细胞血型抗原 B肿癌相关抗原 C动物免疫血清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 含量 [实验材 料]: 打孔器 (1) 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 5 °C ,加入适 当浓度的抗原混 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 而又 不流失。 (2) 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 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 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 于3 7 °0恒温箱中2 4小时,观察沉淀环。 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 蛋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 中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 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 [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 [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 致敏乳胶抗原、抗HCG 血清、载 实验一 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 [试验步骤]: [实验结果]: (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 毫米 [实验分析]

玻片等 [试验步骤]: (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 —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 — 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 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 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 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非孕妇尿液中HCG含量极少,不足以抑制抗HCG与HCG乳胶抗原发生间接凝集反应,所以出现乳胶颗粒的凝集,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阴性反应。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NK1.1*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 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 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 (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