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阳明病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三、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第三节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一、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

脉浮而紧——浮是里热外扬,紧为邪热成实

咽燥、口苦——阳明外证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热盛津伤

身重——热盛伤气

二、误下后变证

1、误用辛温发汗的证治: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津伤热盛,热扰心神

2、误用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误汗,以火疗热热势燎,心神不安

3、阳明热证:误下后邪热热扰胸膈的证治

病因病机:误用下法,胃中空虚,邪热乘虚,留扰胸膈,心中

证候:心中懊恼—热扰胸膈

舌上苔者—舌上有黄白腻苔垢,乃无形邪热内扰所致

治法:清宣余热

三、与伤寒辨脉浮紧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二、白虎汤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病因病机:邪入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于外

证候:脉浮滑—热盛于外,内—表里具热

舌上干燥而烦—阳明里热炽盛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口中麻木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一、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阳明证治

证候:三阳合病—实为阳明里热独盛

腹满—邪气内盛,胃气不能通畅

身重,难以转侧—阳明热盛,伤津耗气

口不仁—胃热炽盛,津液受伤

面垢—热势蒸腾遇上,面部油垢

谵语,遗尿—热扰神明则谵语,热盛神昏则膀胱失约,故遗尿

自汗出—热血津泻

二、邪热偏重于阳明的治禁

1、禁汗:发汗,则谵语。误发其汗,则津液外泻,里热炽盛,谵语更盛

2、禁下: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误下,阴竭于下,阳无所付而上越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盛的证治的证治及禁例

病因病机:邪入阳明,胃热炽盛,津气两伤

证候:渴欲饮水—里热炽盛,伤津耗气

无表证—无太阳表证,当有汗大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

治禁: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表证未解,当先发汗解表,若兼有里热,可解表清里。与25、26辨

临床应用:知母:人参=5:3降血糖效果最好,用于糖尿病属肺胃热盛、口渴喜饮的病人(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里热亢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证候:表里具热:表热—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证

里热—舌上干燥而烦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里热炽盛,津气大伤

时时恶风—热极汗多,气随津泄

与太阳表证辨恶风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承接221阐述热盛津伤的证治

四、猪苓汤证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病机:阳明误下,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失职

证候:脉浮发热—阳明误下,余热内存,里热外扬

渴欲饮水—下后津伤,余热未清

小便不利—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失职

治法: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方义:猪苓,茯苓,泽泻——淡渗渗湿利水泄热

阿胶——育阴润燥

滑石——甘寒,清热,祛湿通窍而利小便

临床应用:外感热病经治疗后,余热未尽,气化失司,热水互结,阴液受损的病证后世用来小便不利或淋沥、口渴欲饮的证候

与五苓散辨

(221)(222)(223)阳明三清法热在上焦者,清宣邪热——栀子豉汤;

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白虎汤

热在下焦者,养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猪苓汤禁例

第四节阳明实证

一、承气汤证

(一)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吴鞠通善)

病因病机:邪热阳明,燥热成实,腑气不通

证候:太阳病三日,发热不解——病转阳明

蒸蒸发热者——胃热炽盛,如热气蒸腾,当有箴然汗出

或有心烦,谵语,腹涨满,不大便等——燥热成实

治法:邪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芒硝,大黄)—温顿服之,少少温服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阳明内实郁热的证治

(二)小承气汤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试探疗法

病因病机:阳明病汗多津伤,胃肠燥干,燥热成实,腑气成实

证候:谵语——阳明热盛,热扰心神

发潮热——阳明热盛,日晡时为盛

脉滑而急——里热结实,未至燥坚程度

试探法:1、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肠中燥屎移动,浊气下趋,表明内有燥屎,可更服以泄之

2、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非燥屎阻结,多为大便初硬后溏,内无气滞,故药

后不转气,勿服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里虚——气血两虚,肠道失运

脉反微涩————里虚——微为阳气虚衰,涩主血少故难治

治法:攻补兼施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三)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

病因病机:邪热阳明,燥屎阻结,气机阻滞,腑气不同(痞满燥屎具盛)

证候:二阳并病,太阳证罢——表证已罢,邪入阳明

但发潮热——阳明里热成实

手足汗出——阳明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大便难——燥屎阻结

谵语——浊热上扰心神

方药:大黄,枳实,芒硝,厚朴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39)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病因病机:伤寒误治,津液夺劫,邪从燥化,内归阳明,热结成实

证候:不大便五六日——邪从燥化,热结成实

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经气旺于**时,热结于腑,此时热势最高

不恶寒——阳明外证,当有身热证

独语如见鬼状——肠中燥屎结聚,浊气上扰,神明内扰

阳明腑实重证:病因病机:阳明里实阻滞,胃热亢极,津液将耗竭,正虚邪实

证候:发则不识人——胃热亢极,神实昏迷

循衣摸床——热极神绝,神明将亡

惕而不安——热极阴绝,正虚神伏,神不守舍

微喘直视——里实阻滞,气机上逆则微喘,热极津枯,则微喘直视预后:脉弦者生——脉见弦长,是津液尚存,正气犹存,有一线生机

涩者死——脉短涩,则是正虚邪实,热极津绝,预后不良

治法:微者——症状较轻,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重者——发则不识人,则泄热去实,芳香开窍醒神,可用安宫牛黄丸,增液承气汤等

(242)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证(252,253,254)急下存阴

都体现一个急字,病势较快,病情较急。252最为严重,253,254稍有差别,然同为里热炽盛,津液耗伤,腑实已成,且阳热呈亢盛之势,阴液有消亡之虞,故急下,即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姜春华“截断疗法”)

二、润导法

(247)趺阳脉(足阳明胃经)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

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脾约的脉证和治法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濡,传导不行。

证候:趺阳脉浮而涩——浮为胃中有热,谓之“胃气强”

涩为脾阴不足,气血流行不畅,合脾约

小便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

大便则硬——胃热津亏,脾土受约,肠道失濡,传导不行

治法:润肠滋燥,软坚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

审证要点:1、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胃热津亏所致,但是燥热不炽,燥实不甚

2、虽有数日不大便证,但无潮热谵语,腹满,拒按等阳明腑实证

三、下法辨证

四、下法禁例

第五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一)茵陈蒿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湿热蕴结偏离的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郁结中焦,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证候: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湿热郁结中焦,腹结不解,热不外越,郁蒸于上小便不利——湿热内蕴,水湿不得下泄

渴引水浆——热淤在里

身必发黄——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腹满或便秘——湿热壅滞,气机不畅

治法:清热泄湿,利胆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补叙236阳明湿热蕴结偏里发黄的证治

证候:身黄如橘子色——黄色鲜明属于阳黄,身目小便具黄,乃湿热蕴蒸,胆汁外溢小便不利——湿热蕴碣,水湿不得下行

腹微满——湿热蕴结,腑气壅滞

(二)栀子柏皮汤证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阳明湿热蕴结,热重湿轻的证治

病机: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证候:身黄——阳黄

发热——寒热蕴结,不能宣发于外

心烦懊恼,口渴苔黄——湿热内郁

治法:清热利胆,兼以泄湿退黄

方药: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皮)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病因病机:湿热郁结,胆汁外溢,兼有表邪

证候:身必黄——湿热郁结,胆汁外溢

发热恶寒,无汗,身痒——

治法:解表清理,利湿退黄

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潦水,下雨后地面上积聚的雨水)

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甘草

临床应用:阳黄兼有表证

(四)寒湿发黄证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论寒湿发黄,证治及禁例

病因病机:表病过汗,损伤中阳,或脾胃素虚,感受寒邪,寒湿中阻,肝胆疏泄失常

证候:身目为黄——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晦暗,乃寒湿中阻,胆汁外溢畏寒身倦,脘闷腹胀,食少便溏,苔白脉缓——寒湿内盛

治法:于寒湿中求——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

治禁:不可清下

与湿热发黄辨证

(五)欲作谷疸证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六)被火发黄证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二、血热证

第六节阳明病辨证

一、辨中风中寒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

————辨阳明中寒的呕逆的证治

病因病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证候:食谷欲呕——阳明中寒,浊阴上逆

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缓物理——胃中虚寒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暖肝温胃,通阳泄浊,降逆止呕良方————上焦有热的证治

病因病机:上焦有热,胃失和降

证候:食欲呕吐——上焦有热,胃失和降

得汤反剧——上焦有热,用吴茱萸汤以疗热,必拒不受

治法:清上焦邪热

方药:栀子生姜豉汤,黄连汤

二、辨虚证实证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 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 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是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 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 舌质红、苔黄腻皆阳明热邪偏盛所致。 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腑实证。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或腹 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 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 若阴寒极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三、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第三节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1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热、走而不守之功。煎 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述“以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之意。药物 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之功。 1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服、六次服以及少 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 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习题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论——大承气汤证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 A.胃 B.大肠 C.小肠 D.膀胱 E.阳明经 2.脾约的病机是: A.阴亏肠胃燥热 B.脾阴虚心火旺 C.脾气虚失运 D.肠胃气滞邪结 E.血虚肠胃失润 3.濈然汗出的表现是: A.汗出不畅 B.大汗淋漓 C.汗出连绵 D.目合则汗 E.但头汗出 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明病外证: A.身热 B.汗自出 C.恶热 D.大便硬 E.不恶寒 5.阳明病的主脉是: A.浮脉 B.大脉 C.洪大脉 D.浮滑脉 E.沉脉 6.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A.石膏、黄芩 B.石膏、黄连 C.知母、黄柏 D.知母、黄芩 E.粳米、甘草 7.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 A.发热 B.口渴 C.汗出 D.脉滑 E.不大便 8.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之主症: A.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B.口不仁,面垢 C.讝语,遗尿 D.脉浮滑 E.背微恶寒 9.白虎汤证的治法是: A.苦寒清热 B.辛寒清热 C.苦燥清热 D.滋阴清热 E.凉血清热 10.下列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知母六两 B.人参二两 C.石膏半斤 D.甘草二两 E.粳米六合 11.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 A.肢冷,胸腹灼热 B.发热无汗,脉浮 C.遗尿 D.腹满,身重 E.讝语 12.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的机理是: A.湿热蕴蒸 B.郁热上达 C.上焦热盛 D.里热外蒸 E.燥结外发 13.下列哪项属于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甘草、枳实 D.甘草、厚朴 E.甘草、芒硝 14.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5.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6.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 A.蒸蒸发热 B.心烦 C.讝语 D.心下硬满 E.潮热 17.下列哪项不属于小承气汤证的主症: A.潮热 B.下利 C.呕吐 D.讝语 E.微烦 18.下列哪项不属于急下证的见症: A.大便难 B.发热汗多 C.腹满痛 D.身微热 E.燥屎 19.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 A.少阳受邪 B.木旺乘土 C.胃气已衰 D.土虚木旺 E.有宿食 20.下列有关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注释】 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译文】 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评析】 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

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译文】 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1阳明虚寒证证治特点 阳明病篇一共有84条条文,而论述有关虚寒 证的条文就有9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反映出阳明病多热证、实证的病变特征,但篇中也有“胃中虚冷”这样体现了阳明病虚证、寒证的病机特性。因此,从整个阳明病篇中先论虚寒、后谈实热的写作特点来看,也正突显出张仲景注重温阳的学术思想。 1.1阳明中寒证: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 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头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将能食、不能食来定阳明中风、中寒证,关键看胃中阳气的盛衰,若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为阳明中寒证。阳虚不能蒸化津液达于全身作汗,仅能输达脾胃所主之四肢,而见手足運然汗出。阳虚不能泌别水谷,则可见大便初头硬后溏之欲作固瘕。相反,胃阳盛则能消谷化食而能食。 1.2阳明虚寒挟饮上犯证:如197条“阳明病,反 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阳明病燥热炽盛本见多汗,反无汗则非湿即虚所致,现今小便利,可知本证非为湿郁,而属于阳明虚寒,水饮内生,寒饮上犯,使胃气上逆则作呕;若令肺气不降则咳;上蒙清阳则头痛;胃气虚寒不能温养四 肢,则手足厥冷。为此,治法当以温胃散寒,化饮降浊。方以吴茱萸汤加减。 1.3阳明虚寒谷疸证: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道出了中阳不足之关键,一方面阳虚不化水谷,故见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另一方面中阳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停留,常出现小便难,甚则可见欲作谷疸。 1.4阳明久虚证: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 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本条因胃阳久虚不能使津液向外蒸发而作汗,故见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1.5阳明虚寒下利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本证为胃阳素虚,寒邪直入胃家,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其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以里证较急较重,故当先以治里,而急用四逆汤。 1.6阳明虚寒哕证: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中虚冷见于不能食者,多属阳虚不易消谷运水,严重者甚至连饮水都有可能因水阻气逆而致哕,因此,就更无法承受因“攻其热”加重“胃中虚冷”的程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终将“必哕”。 1.7阳明虚寒呕吐证: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 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呕吐有寒热不同:以方测证,本条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证当属寒呕,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强进食,必因寒浊阻滞,不能受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故其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为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所见的阳明热呕证,再 《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章浩军,范文东,郭永健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证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55-02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肝胆、肾结石疾病的临床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55

从病案认识阳明病_冯世纶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7月/30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从病案认识阳明病 冯世纶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阳明病看似简单但并不易懂。当年,有人动员胡希恕先生出书,他总说“还没考虑成熟”,其中就有阳明病诸条文。笔者认为,欲读懂《伤寒论》、认清阳明病,必须明确:经方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首先需要说明,经方是以八纲、六经、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其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是有别于《内经》的医学体系。 因此,经方的阳明病是里阳证,不是经络脏腑概念;阳明病不是发于胃腑或阳明经络上的病,而是八纲概念,即症状反应于里的阳证。《伤寒论》论述了阳明病的概念、判定、治则、方证,不但治疗急性病、温病、风温、危重病,亦治疗慢性病;其方证不仅记载于《伤寒论》,亦记载于《金匮要略》,现知有89方证。如果说理论纷繁,不如从临床观察实例,则更容易理解什么是阳明病。 感冒 刘某,女,50岁,1965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天热汗出,晚上睡着后着凉,早起即感两腿酸痛,头晕身重,口渴无汗,自服APC1片,1小时后大汗不止,但仍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脉滑数。 六经辨证属阳明病证。辨方证为白虎加人参汤。 组方: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生晒白人参9克。 服1剂汗止、渴减、热退;再1剂诸症已。 按:这个方证是古今多发证、常见证,《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说,病在表应发汗,但发汗太过而传变为阳明病。此为里外皆热而里热结实不明显的阳明病。 甲流H1N1 冯某,男,10岁。2009年9月24日初诊。 当时全班39人中已有11人发病。患者中午无明显不适,晚上出现发热,伴咽干,发烧,服白加黑1片,大汗出热不退,整天体温在39℃~39.5℃,汗出,口干思饮,不欲食,昏睡,只喜吃西瓜,19点体温39.4℃,苔白腻,脉弦滑数。 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白虎加人参苍术汤证。 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人参10克,粳米15克。 20点服1煎,1小时后,体温降至38.8℃,第二天体温正常,因有咳嗽吐痰,服半夏厚朴汤加味,两日愈。 按:此与前案皆是表证发汗而转属阳明病,此里湿表湿皆重,故加苍术祛湿。时方认为甲流属温病,治用清热解毒重在卫表(治用麻杏石甘加银花、防风等)。经方治流感,不是一方统治,而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本案证不在表而在里,禁用汗法。 淋巴结核 冯某,女,25岁,1967年7月20日初诊。 患者高热20余日,曾在多家医院用各种抗生素均无效,诊断为淋巴结核。刻诊: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前晚体温39.7℃,苔薄少,舌质红绛,脉滑数。 六经辨证为阳明病,辨方证为白虎加生地麦冬牡蛎汤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太阳之为病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四、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九、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十一、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

加附子汤主之。 十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十四、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十五、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十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十八、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十九、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二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二十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二十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證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论阳明病证发病机理及承气汤在临床的应用_魏明刚

72 第14卷 第9期 2012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9 Sep .,2012 1 对于《伤寒论》中阳明经病变病机的认识 阳明经病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重 要的内容之一,包括阳明病经证和腑证两个方面。对于阳明病病因和病机的论述主要在《伤寒论》之中第181、183、184、185、187、188条文之中出现。其中第181、185、188条文主要叙述了疾病由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过程以及阳明病的辨证要点。在病变仅仅限于太阳经时,主要应用汗法治疗。然而如果此时辨证不当出现失治和/或误治的情况,损伤了人体的阴津,或者治疗不及时导致热邪停留在机体日久而损伤机体阴津,此时两种情况单独或者同时发生均可以使得病变转入阳明经脉而使病情加重。此外,这三个条文中亦谈到,虽未发汗而采用攻下及利小便等方法治疗太阳经病变的方法治疗太阳经病变,也属于误治伤阴的范畴,从而导致病变深入阳明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阳明病不但可以循《伤寒论》阳明病证发病机理及承气汤在临床的应用 魏明刚1,孙伟2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2.江苏省中医院肾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伤寒论》[1] 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文章主要是结合《伤寒论》当中的相关条文对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从而验证《伤寒论》阳明病相关内容的治则治法理论在临床实践,特别是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变;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9- 0072- 02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州市科技局中西医结合科研基金项目(SYSD2011148)作者简介:魏明刚(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通讯作者:孙伟(1959-),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ttribu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Yangming Disease and Chengqi Decoction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EI Ming-gang 1,SUN Wei 2 (1.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Jiangsu,China ;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rticle discusses Xiafa in the chapter of Yangming disease of comprehensive detailed content,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engqi Decoction acquisitioned rules and formula,through the clinical practice with specific situation flexible dialectical method,which testifie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s associated content of the attribution of therapeutic treatment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Yangming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高泻药性便秘模型大鼠结肠SP 含量,其高剂量组与造模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益气养血温阳方可以提高大鼠结肠SP 含量,促进肠道运动,从而达到治疗便秘效果。 目前认为NO 也是胃肠道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介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平滑肌内cGMP 浓度而引起平滑肌舒张,从而导致结肠运动减弱[5]。本研究中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增加,其NO 生成也增加,导致结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而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后可见大鼠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都有显著差异。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泻药性便秘机 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起作用。◆ 参考文献 [ 1 ] 金?李杲.刘更生,臧守虎,点校.兰室密藏[ M ] .天津: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5. [ 2 ]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M ] .李占永,李晓林,校注.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4:144-145.[ 3 ] 周吕,柯美云.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 M ] .北京:科学出版 社出版,1994:140-142.[ 4 ] Tzavella K,Riepl R L,Klauser A G,et al. Decreased substance P levels in rectal biopsies from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J ]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6,8 ( 12 ):1207-1211. [ 5 ] 穆标, 王邦茂. 一氧化氮与胃肠动力和功能性胃肠疾病[ J ]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 ( 4 ):322-325.

阳明经表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说 一、阳明 广明、二阳 二、阳明的生理 阳明的生理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胃腑、大肠腑两经两腑的生理功能为基础。 阳明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是腐熟消化水谷,是人体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其特点以通为要,以降为顺。胃为六腑之大主,代脾统领消化系统(六腑)具体运化水谷。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三、阳明的病理 1.病因 (1)内因 (2)外因 2.发病 (1)直中 (2)传变太阳、少阳较多见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3.典型表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P153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P154 身热=壮热 [邪]阳明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发热。其表现:①持续发热;②不为汗衰;③伴有明显伤津现象,如口大渴——阳明病的典型表现也可说是壮热 汗自出 [邪]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则自汗出。其表现:①热汗;②持续汗;③小汗(可有大汗)——阳明病的典型表现也可说是濈然汗出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

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P152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P152 不恶寒,反恶热[邪]里热炽盛 ?[扩展]阳明不恶寒为常,恶寒为变 ①阳明病始恶寒 表现:可局部可全身、可轻可重、短; 病理:A.风寒伤表,未全入里;B.里热太盛,壅遏阳气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P154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P154 ②阳明病中恶寒局部、轻、短 ③阳明病末恶寒局部/全身、轻/重、持续 4.阳明病的病机: 胃家实 [广义]受邪为实。阳明邪气盛实。 [狭义]正常的“实而不能满”失调,呈实而满之过实。闭郁不通为实。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P151 此条《玉函经》冠于阳明篇首,揭示阳明病总的证候特征,故为阳明病的提纲, 按阳明提纲,与《内经·热论》不同。《热论》重在经络,病为在表。此以里证为主,里不和,即是阳明病。”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P152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中医如何区分阳明病证

中医如何区分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博粹堂中医讲。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 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际上"阳明"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 什么是阳明腑证 【概念】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什么是阳明经证 【概念】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病辩证论治

阳明病辩证论治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二.阳明病热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相同都是阳明热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 症状大渴大汗,小便通利小便不利,无大汗出 病机热盛伤津热邪伤阴,兼有水气 治则清热生津滋阴清热利水 三.阳明病实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 二阳并病,太阳证盛,但发潮热,手足嗻嗻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喘冒:气喘且头目晕眩。

循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三.阳明病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远,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赤小豆汤 共同均为湿热发黄,身目黄如橘色,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 不同重证兼腑气壅滞热重湿轻湿热兼表证未解 症状腹满,便秘恶寒,身痒 治则清利湿热以退黄 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 病机太阳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阳明邪热与瘀血结于肠内 症状少腹急结或硬満,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喜忘,大便硬而易出,色黑多为“新瘀”本有久瘀血,即有”宿瘀“治法抵当汤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