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第课《落花生》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第课《落花生》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第课《落花生》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3)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浅显,但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读熟课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PPT出示词语:吩咐、尝尝、便宜、石榴,请四个同学读,注意读准轻声。

2.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居然”,并造句。

三、重点感悟

1.抓重点。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寥寥几笔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收。)下面看看除了这两件事,课文还写了哪几件事儿?(尝花生,板书:尝。)课文中那里是写尝花生的?(课文最后一句话)还写了哪件事?(议花生,板书:议。)种、收、尝都是几句话,而议花生用了10多个自然段,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议花生是课文重点)看来,我们今后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怎么样?(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不是重点的内容写得简略,板书:详写、略写)

2.学重点。

(1)朗读课文。从第4自然段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边读边思考,有什么疑问。

(2)读后质疑。次要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并引导学生提出重点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引导学生靠自己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T友情提示:

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a.围绕问题读第10自然段,把自己的想法简要批注在旁边。

b.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4)反馈学习情况:

a.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b.学生读父亲说的话。

c.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截然不同的生长特点跟花生对比。

d.学生带着对这种品质和精神的钦佩读这段话。

e.指导朗读,反复读,并告诉学生课后把这段话抄写下来,背一背。

(5)深化主题。

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那是在说什么?(做人的道理)父亲的哪句话是明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生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既然是做人的道理,那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老师引导。)

作者也是这么理解的?(或少年时的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的?)他说:(出示PPT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里边有个词语“体面”,能说说什么是“体面”吗?

看PPT再读这句话,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老师也想举个例子,出示关于许地山事迹的PPT。

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确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6)拓展提升。

孩子们,课就要结束了,和大家一起学习感觉真好。老师这里有两个事想拜托大家。大家从中选择一件帮帮老师。(出示PPT)

【板书设计】

种→收→尝(略写)

落花生

议:默默无闻……(详写)

借物—————→喻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