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琵琶行》时,介绍的唐宣宗挽白居易的对联吗?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请学生介绍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

1、教师补充介绍李杨之间的关系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初读:读出诗歌大意,读出诗歌的线索层次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学生划分段落)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爱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讨论: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哪些句子表达了君王对玉环的深深思念?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4、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五、课文分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

和血一起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

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六、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 有以下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七、小结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

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

浅析《长恨歌》中长脚的人物形中教象

浅析《长恨歌》中长脚的人物形中教象

————————————————————————————————作者:————————————————————————————————日期:

浅析《长恨歌》中长脚的人物形中教象-中教数据论文 浅析《长恨歌》中长脚的人物形中教象 李岩 (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长脚出现在《长恨歌》第三部的第三章,整篇小说的倒数第三节,笔墨不多,但十分重要,是他结束了女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使整篇小说有了结尾。作者塑造的长脚形象是都市生活中混社会的众多长脚们的代表,这看似不重要的角色,却有他独特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多农村的青年们纷纷来到城市,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与青年们对未来的憧憬相冲击,沉沦还是奋进,让他们难以选择。生活际遇的波折,命运的坎坷使他们带上厚重的镣铐在冷漠的城市孤独生活。本文将详细分析长脚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探究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作者在设计人物形象时的不妥之处。 关键词:长脚;性格;人物;形象;不足 doi:10.16083/https://www.360docs.net/doc/467177601.html,ki.1671—1580.2016.09.055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9—0174—03 一、长脚们的性格悲剧 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这三部分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从这三部分来分析长脚的性格,长脚对人的真心关爱、对生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

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 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 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

对长恨歌的理解

谈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贵妃入宫到最后的长恨无期,白居易都一一地向我们道来,尽管有些事情与历史不符,但这也无碍于这篇传世佳作散发其独特的魅力。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会将自己对这篇诗作主题的见解,也就是诗人的创作目的进行简单的论证。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人翁形象的分析;2、当时诗人的生活处境,特别是感情经历;3、分析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看法与其自身感情经历的联系。 诗眼:“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侧”,说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亲密无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的“回”,说明唐明王赐死杨贵妃时的不舍和无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恨”,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遗憾。 在《长恨歌》中,作者一落笔就点出此诗男女主人翁的特点,借此领起全篇。“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主要特点是“重色”,正是由于君王“重色”,自然地,“羞花”之色就出现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里就是两个人的契合点,接下的一系列描写都集中在杨贵妃受宠上,诗人对两情相悦的渲染极其深刻,亦由于将李杨间的热恋写得如此甜蜜,才有后来悲剧发生时一幅幅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的场景,令人揪心。“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词句,无不带有悲伤的色彩,把玄宗失去最爱的妃子时的特殊心境从玄宗的细节动作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本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这可以用李杨恋和诗人感情经历的联系来证明。 此诗作者白居易11岁时,因避战乱,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与小他4岁的一个名叫湘灵的邻家女子相识。湘灵活泼可爱且略懂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两人都情窦初开,便开始热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述了这件事。到白居易27岁,为了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投靠叔父。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其中在《长相思》中的最后一句诗“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不谋而合,这里就有痕迹显示《长恨歌》与白居易、湘灵间爱情的关系。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10个月,其间白居易向母亲要求与湘灵成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直至白居易在长安做了校书郎,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与湘灵的婚事,但又被母亲拒绝且全家迁离,于是婚事无望。但白居易对湘灵的爱并没有就此结束,之后他又三次写诗表达他对湘灵的思念:《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还是一直思念湘灵。后来在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与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相遇,两人抱头痛哭,并写下诗《逢

长恨歌

一、两情相悦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李隆基,大唐中期一国之君,自小生长在皇宫深处,环佩叮当,绿肥红瘦,自小就见得多了。所以,在我成为一国之君之前和即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身边的女人没什么兴趣。所谓的“爱情”在我这个可以呼风唤雨、主宰世间命运的强大君主心中是一片空白和不尽的遗憾。 在杨玉环没有闯进我生活的时候,我的生命既空虚又充实。空虚,因为没有爱情的滋润;充实,却又是为了弥补我空虚的生命。家国大事,修身养性,我都做得很好。我是把盛唐的发展推到顶峰的君主。我有魄力、有胆识,琴棋书画精通,天文地理全知,有经天纬地之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我总觉得生命中还缺点什么。 直到杨玉环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一刻,我心悸动,一种本能的呼喊声仿佛要穿透我的身躯喷涌而出! 从华清池出来,可以更清楚地看见玉环了。她的肌肤光洁、细嫩、柔滑,有如凝脂,鬓发如云,面如芙蓉,细眉如柳,身姿窈窕,步伐慵懒,让人怜爱。当然,最让我着迷的是她的笑,无论是轻笑、浅笑还是开心的笑,都会让我忘记自己,甚至是忘记整个世界。 在拥有了玉环之后,总在抱怨春宵苦短的我已经很多天没上早朝了,也的确是任用了玉环的家族成员担任了重要官职……我错了吗?是玉环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她给了我生命的动力和激情。为了她,我可以用自己甚至是天下人的利益来换取我们的快乐。没有了她,我将是一具行尸走肉,永无生机。 二、殇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美好的事物终究没有长久,这好像是一条真理。 我与玉环的爱情过于美好。人妒、天妒,人心难测,天情已老。 太长太久的时间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朝外的野心人士亦是厉兵秣马,韬光养晦。最具野心的安禄山、史思明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叛变。京城的军队,由于长期的享乐和缺乏管理训练,变得没有丝毫战斗力。万般无奈之下,皇室踏上逃亡之路。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其作品主题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古人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另一种则认为它旨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张基邦《墨庄漫录》)。今人又提出了双重主题说,一方面认为是对李杨生活荒淫的讽喻;另一方面是对其真挚爱情的同情。那么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从作品本身来找答案。 《长恨歌》主要是写李杨爱情的,之所以会有讽喻说是因为读者把他们置于了“安史之乱”这场历史事件中,我们不能不说“安史之乱”这场浩劫的发生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贻误政事有很大关系,但这并非是是诗人写作的目的,诗人既然要写李杨的爱情悲剧就不能不写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长恨歌》所写的不是一般人的爱情,而是封建帝王与获取专宠地位妃子之间的爱情,正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所以他们的爱情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唐玄宗是一国之君,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都系君主之一人,因此就注定了他的历史责任是勤于政事、匡江山之社稷,可他也是一名正常的男子,他也渴望爱情、渴望佳人,当他得到了杨玉环,他作为男子柔情的一面得到了显露,他也像平常男子一样沉湎于爱情、迷恋于女色,于是他忘记了国家、忘记了朝廷,这正是他对爱情痴迷如醉的写照,在这儿唐玄宗的确是一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典例。可是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正在酝量,正是因为他对爱情、女色的过份迷恋,导致朝纲废弛、国事贻误,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安史之乱作者不能不有所微词,他认为个人行为引发了国家的不幸,这是一个君王所不应该的。但这并不是《长恨歌》的主旋律,《长恨歌》是以“情”为始终的。 从诗歌内容上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直到安史之乱打破了他们甜蜜的生活、爱情的梦境之前,诗人都在着重渲染他们忘情尘世、缠绵的情怀,。面对安史之乱,诗人的巧妙之处在于,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造成的浩劫,进行了淡化处理对,却对二人的生死离别着意形容,使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历史批判而是悲凉的情感氛围,马嵬坡前六军不发,李隆基无力保全心爱的妃子,在江山、美人面前,在政治道德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中他选择了前者,忍痛含恨舍弃了自己心爱的妃子,面对此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他恨自己无能不能保全自己心爱的人、恨人生的无奈、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出生在帝王之家,或许他的心境正如李商隐所写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政乱的发生,心爱人的离去,使玄宗见月伤心、闻铃肠断,车驾回京,路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玄宗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回到朝廷的他选择了江山并未得到江山,做了太上皇的玄宗,牺牲了爱情又失了政治前途,可谓两手空空,于是他更加

长恨歌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并知晓课文大意。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3、学习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1、知晓课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学习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会有所了解。 问题一:文章题目“长恨歌”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二: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问题三: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此定为“长恨歌”,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杨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四: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杨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五: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叙述李、杨会和经过以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九重城阙烟尘生……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表明李、杨的爱情悲

唐诗之七言古诗《长恨歌》阅读

唐诗之七言古诗《长恨歌》阅读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通:栏;飘飘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长恨歌电视剧剧情介绍

长恨歌电视剧剧情介绍 《长恨歌 》是由海润影视 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民国爱情故事 题材电视剧 。下面是关于长恨歌电视剧剧情 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长恨歌剧情介绍 16 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 了摄影师程先生。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 淑媛”,之后又当选 1946 年“上海小姐”第三名。当红的王琦瑶被军政要员李 主任看中,成了他的“外室”。不料,1949 年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身亡。 王琦瑶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与邻居搓麻将度日。 在她为远房亲戚康明逊怀 上孩子之后,康却消失了,一直暗恋王琦瑶的程先生则扮作孩子“父亲”。1966 年“文革”开始,程先生病死。 转眼间女儿薇薇到了豆寇年华, 王琦瑶跟着年轻人重回社交圈。 她的经历博 得了一位叫“老克腊”的小伙子的同情, 两人发生了关系。 但她的朋友中不乏在 上海混世界的“小白相”,有人盯上了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 电视剧《长恨歌》剧情梗概:大结局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比一座城市的生命要短暂。 一个叫王琦瑶的女子在上海繁 华过、寂寞过,最后湮没成灰,而上海今天却依然兴旺喧嚣。 旧日的上海滩灯红酒绿,王琦瑶从平整有序的民居中走出来,亮了一个相, 摘下“上海小姐选美”第三名的桂冠, 暗恋她的摄影师程先生知道: 这位姑娘要 展翅高飞了。琦瑶这一飞,竟然鸟瞰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被时间洗刷的过程。 1948 年,掌握军政大权的李主任义无返顾地以爱囚禁了她,使她游走过充 斥着靡靡之音的百乐门舞厅, 陪伴李主任出入于枪林弹雨, 而她亦心甘情愿地以

他为终身伴侣。 她乐意相信这第一个男人会是最后一个男人! 李主任为什么再没 有出现, 王琦瑶只知道他生死未卜, 这种事在那段日子的上海不是不经常发生的! 1956 年,王琦瑶蜕了层皮,过着小户人家的生活。她响应那个时代人人节 约的意识形态, 甚至精神上也只限于跟已婚的程先生作适可而止的交往。 这段风 平浪静不久被富家子康明逊搅乱了。 康明逊在她眼中就是缺乏了那么一点轩昂、 一点气概, 到王琦瑶心甘情愿跟 他过一辈子,他却要跟家里去香港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了。 王琦瑶怀着孩子继续留在上海, 她拿着积蓄换了一段名正言顺的婚姻, 跟一 个身患绝症的人办了结婚手续,这事情只有程先生明白她是为了要挽回自尊。 1970 年,王琦瑶最渴望与离了婚的程先生迈进一步,是在文革期间,她无 声地感激他多年不渝的等待, 只是程先生因应社会的风向, 要去云南一个小镇支 援边疆。二人不知不觉已走过了漫长的日子,这次暂别总应是转眼便又重逢。 这一别却是十年,十年过后,王琦瑶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介绍了一位跟琦瑶 女儿年龄相仿的男孩,老克腊。 程先生没想过, 王琦瑶居然会因为老克腊的冲动之情而陷入一段瞩目惊心的 忘年恋…… 王琦瑶孤注一掷地爱老克腊, 甚至顾不上这个男孩到底是迷惑于自己身上残 余的旧日上海风情,还是有不可测知的理由。王琦瑶猛然崩溃的刹那,是这个八 十年代的年青人跟她说要出国了, 原来没有人象她那么坚守上海城市, 这个成就 了她一生的城市……

浅谈《长恨歌》故事情节与佛

浅谈《长恨歌》故事情节与佛 陶丽丽 内容摘要: 《长恨歌》问世于中唐元和初年,这正是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骚动不宁的时候,因此这首诗往往触及到时代最敏感的问题。然而在《长恨歌》中表现的却不是像杜甫的作品那样用巨大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描绘壮阔的历史风云画卷,而是通篇用蕴含的佛素来表达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产生于深受佛教影响下的变文,描写的是夹杂着佛的悲惨现实爱情故事,歌的是佛中唯美的长恨,留下的是人们为之喜,为之泣,为之恨为之叹的玄妙情怀。一曲“长恨”是过来的佛,是未来的佛,是我心中的佛 。 关键词: 长恨变文佛教悲剧美文 在变文中产生的《长恨歌》 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唐代的变文是伴随着佛教传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它以佛寺广场为基地,普遍流行于都会通衢街坊,传诵于闾井妇孺细民之口,其魔力足以倾倒世俗,影响之大竟能耸动宫廷和整个上层社会,成为唐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东晋、刘宋间它便被称为“转经唱导”,即通过转变佛事缘起“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有人谈到变文,就形象地把它称之为连接古代和近世文学的“连锁”,也有人认为变文是唐代以前和唐代以后的新生文学的一座桥梁,在我看来它其实就是一种佛经文学。千百年来一直极负盛誉的唐诗名篇《长恨歌》就是在当时的变文讲唱深刻影响下产生的。 关于《长恨歌》受变文的影响有记载:在白居易生活得时代诗人张祜同他开玩笑,曾把《长恨歌》这首诗拿来和《目连变》【1】.相比拟,或许这只是文人间的一种相互调侃,但却抹不去《长恨歌》与变文的关系。现如今,陈允浩【2】在《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中又提出了对于《长恨歌》起影响最大的变文讲唱是《欢喜国王缘》,而且只要稍对《欢喜国王缘》内容有所了解,便会明白《长恨歌》本身所述的故事主要在摹袭和附会《欢喜国王缘》。《欢喜国王缘》变文,亦称《有相夫人生天姻缘变》,它是在敦煌发现的许多变文卷子中一篇兼有讲唱,体制比较完备的作品。关于其中演绎的故事是说西天有位欢喜王,夫人名曰有相,有相长得容仪窈窕且能歌善舞,深受国王宠爱。自从有了这位夫人,国王“日夕不离椒房,旦暮欢愉金殿”。一日,国王在殿中观看有相夫人起舞,忽见夫人身边有一道气色,预知她在七日之后必当身亡。待他向有相讲明此情由,夫妻二人相顾回惶,彼此十分悲切,但亦感到无奈。后有人告诉有相夫人有修行者比丘尼【3】居于附近石室,甚通法道,劝她前去礼拜。有相夫人诚心前往,恳请比丘尼传授延寿之法,比丘尼告诫她莫求浮世寿命,而应求生上天,并让她受如来清净八戒。夫人归来七日已满身亡,即生天受诸之快。但国王因夫人夭折,内心痛切,朝臣也为之落泪,整个宫中一片悲哀。半载之后,有相夫人在天上因观想前世姻缘,也对国王不胜思念,为报答国王昔日的“天恩供养”,遂率领众仙女一起下凡,于是一对分隔在天上人间的夫妇又复相见。夫人即劝国王勿恋于世,修行求生天上“与为同止”。国王从谏回向礼佛,亦设八关斋受戒,因缘福德自随,最后两人一起生天。 《欢喜国王缘》这个变文故事所以能传盛于当世,同它本身包涵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世俗生活气息有绝大关系。在内容上蕴含了一种佛教信仰主义,即通过一对贵族夫妇的生死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关系及悲剧命运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关系及悲剧命运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关系及悲剧命运 摘要:摘要:《长恨歌》故事是以:三四十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50年代“人民”的上海,60年代“文革”的上海,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上海为背景。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的一生向我们展示女人与城市、女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王琦瑶;女性;悲剧性 叙述者以女性视角观察着上海这座风姿绰约的城市,开篇大段大段对上海弄堂,闺阁、鸽子、以及后来对爱丽丝公寓,平安里的细致描写都体现了一个上海本土女性对上海的理解。弄堂里的流言,后门后窗的藏污纳垢,鸽子看到的不为人知的秘密,都预示着俗世的,小情小调的故事的展开。王安忆曾说过:“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可见,王安忆正是想通过女人来描写城市,同时也是上海这座现代都市造就了像王琦瑶这样的女人,这一切都因为女人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这部小说讲述着女人与男人的故事,王琦瑶一生没有缺少过男人在身边,摄影师程先生、国民党高官李主任、小镇少年阿二、资本家少爷康明逊、中苏混血萨沙、怀旧青年老克腊、小混混长脚等男人,但终究没有一个男人给她带来幸福美好的结局。李主任是在王琦瑶从一个弄堂少女被选为“上海小姐”的辉煌时代出现的,以自己雄厚的实力让她度过了一年绮丽而又寂寞的“爱丽丝”生涯。王琦瑶和李主任之间很难说有爱情,他们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恩”与“义”,这“恩”“义”就是李主任充分保障了她生存的物质条件和虚荣心理。她的相思、苦等,她单方面的忠贞不二,便是对这“恩”和“义”的回报,在这场畸形的爱中她付出了青春和未来的幸福。程先生对王琦瑶始终不离不弃,他亲手托起她从一个平凡的弄堂少女到万人瞩目的“上海小姐”的灿烂前程,又见证了她的辉煌与落寞。他一直在默默等待,等待着她能够给他一个好好爱她、呵护她一生的机会。但在王

长恨歌

长恨歌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长恨歌 (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长恨歌”指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其核心内容是明确长恨之人是谁,长恨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恨了些什么,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相关史实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经历进行解析。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相关作品,如必修三当中的《琵琶行》这一课,因而对于白居易的创作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对于白居易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进而为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长恨歌》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体味七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能

《长恨歌》

《长恨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长恨歌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长恨歌中人物形象分析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向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年纪的她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黄泉。 王安忆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上海的弄堂形形种种,声色各异。那种石门库里弄是最有权势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一旦开门进去,院子是浅的,课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尖锐的角,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是成套,一扇门关死,墙是隔音的墙,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的地。但这种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这就是上海的弄堂。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声就发生在这样的弄堂里。她的一生是典型到极致的上海弄堂女儿,是内在情态和外在世态双修到了炉火纯青田地的自然人生。在王琦瑶前后绵延的四十年里,她从片厂起步,经过程先生的摄影间成为了“沪上淑媛”,进而竞选上海小姐成功,成为了三小姐,不久她就依附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但繁华一梦很快破碎,李主任失事后,王琦瑶带着伤痛离开,遇到了少年阿二。重返上海后,王琦瑶进入平安里以给人打针过日子,开始了平淡的生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八)盛世长歌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八)盛世长歌 【画外音】我们知道,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盛世之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唐玄宗个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的骄傲,唐玄宗不仅亲手缔造了这个典章涣然、文采风流的开元盛世,同时他也亲手把这个盛世葬送在了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真是写尽了当年的风流,也写尽了当年的无奈,我们这个系列就是以《长恨歌》为题,以唐玄宗为线索,串起了开元天宝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我们不禁有一些疑问,唐玄宗究竟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开创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蒙曼】唐玄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我想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我想说,唐玄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中国古代号称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那在这三大盛世之中,开元盛世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在经济上,开元盛世曾经创造了粮食存储量达到一万万石的奇迹,男耕女织两不相失。在政治上,开元盛世拥有姚崇、宋璟等等一代贤相,他们的能力和业绩,往远了比不逊于萧规曹随,往近了比,也绝不亚于房谋杜断。那再从军事上讲,王忠嗣、高仙芝等等这一代名将就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等等这些这些沿边藩镇纵横驰骋,保卫着唐朝广大的疆土。那再从文化上讲,开元盛世更是群星璀璨,不仅仅有李白、杜甫这样的杰出诗人,也有像高僧一行那样的科技奇才。那么开元天宝年间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拥有如此辉煌的功业,原因在哪里呢?唐玄宗本人的成就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那就像《旧唐书·玄宗本纪》里所讲的那样,“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这是很大的一段评价,是说开元盛世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唐玄宗采取了黜落奸佞,焚烧珠翠,考核官员等等一系列政治措施,那么这些政治措施它的内在精神是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认为就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来达到一种道德的境界。那唐玄宗难道不爱奢侈品吗?他爱啊,可是开元初年正是唐玄宗把后宫的那些珠翠宝物给集中到庭院烧了。唐玄宗难道不爱美人吗?我们知道他也爱,可是开元初年正是他把宫里的用不着的宫女都打发回家,让她们嫁人,过自由的生活去了。再讲一个事情。开元十二年的时候,唐玄宗颁布敕令,“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邢赏未当,征求无节,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什么意思呢?他说以后谁要是想给我提什么意见,有进谏的文书的话,不论是早晨还是晚上,任何门禁都不许拦。另外,如果说在施政的过程中任命了不恰当的人,发布了不恰当的诏令,或者说我的刑赏不合理,或者说我向老百姓索求无度,那么所有的人有义务向我直言极谏,绝对不要回避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虚心纳谏的政治风气。正是因为唐玄宗一心求治的胸怀和励精图治的诚意,才有了河清海宴、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能够做到这一点,这难道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吗?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有为。第二点,唐玄宗是一个有才的皇帝。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大大小小的皇帝是400多个,在400多个皇帝之中找出几个有作为的还是不困难的。但是就像毛主席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头所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什么意思?大多数有为的皇帝,他只有政治才干,谁能像玄宗那样多才多才多艺呢。玄宗他能写诗,能作曲,能谈琵琶,能打羯鼓,至于说骑马打猎,挥杆打球,那更是不在话下,他不还亲自创办梨园艺校吗,“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旧唐书·音乐志》。自己亲自教学生,所以后来被艺术界尊为梨园鼻祖,那么,正是在唐玄宗的引导和提倡之下,开元盛世才显得格外地文采焕然,到什么程度呢?《新唐书·艺文志》有这么一个记载,说“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开元时代以藏书著称,藏了多少书呢?“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

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达到了某种极致 记者:首先祝贺你获得本届茅盾奖。《长恨歌》完成于1995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你在90年代的一部倾心之作。几年来,《长恨歌》接连获得殊荣。那么在完成创作5年之后,你本人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它在你的创作历程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安忆:《长恨歌》确实写得很用心。当时作家出版社计划出我和的自选集,要求其中有一部新长篇。在我开始考虑写什么时,这个题材就在脑海里出现了。应该说,它在我心里其实已沉淀很久了。我个人认为,《长恨歌》的走红带有很大的运气。譬如,当初的去世引发了张爱玲热,许多人把我和她往一块儿比,可能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上海,对上海的怀旧时尚客观上推动了读者关注写上海故事的。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因为我无“旧”可怀。 事实上,我写《长恨歌》时的心理状态相当清醒。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因为你得把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能泄掉。写完后我确实有种成就感。《长恨歌》之后,我的写作就开始从这种极致的密渐渐转向疏朗,转向平白。这种演变我自己觉得挺好。 历史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演变 记者:你曾说写上海,最有代表的是上海的女性。《长恨歌》就写了一个40年代“上海小姐”的一生命运。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声”与“色”作底子的,在王琦瑶的传奇故事中蕴含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长恨歌》后,你还写了《妹头》以及《富萍》等。有评论家指出,你笔下上海的种种历史变迁都停留在日常状态,这一点你怎么看? 王安忆:上海是座有意思的城市。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无数故事,我还没有写完。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写《我爱彼尔》,关心的是现实生活中东西方如何接触的问题,这也是开放后我们遇到的问题。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这个观念我也是逐步形成的。以前写《叔叔的故事》时,我也是把主观想法端出来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