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的特点、分类及原则

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的特点、分类及原则
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的特点、分类及原则

第五章介入——助人的关键阶段案例:上一章呈现了阿三的案例。为了帮助阿三,社会工作者按照介入计划采取了如下行动:首先,协助阿三找到了工作。对阿三来说,解决生计问题是首要的。这也是他重新融入社会、开始正常生活、恢复信心的重要一步。阿三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比较困难。为此,社会工作者帮助阿三申请了就业培训基金,使其参加了电梯工培训,并取得了电梯工上岗证。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阿三当上了小区的电梯工。此外,阿三所在的小区即将拆迁,为解决阿三一家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社会工作者与阿三一起到街道申请到了廉租房。其次,帮助阿三解决了婚姻危机,减轻了心理压力。为了处理好离婚问题,社会工作者陪同阿三与妻子见了面,经过沟通,妻子已经同意待出狱后再讨论离婚问题。第三,为了增强阿三抵御毒品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介绍阿三参加了“远离毒品自助小组”,同时帮助他结交新朋友或重新找回昔日的朋友,使其能够完全脱离复吸环境。社会工作者还充分调动阿三母亲、儿子和姐姐等资源,为阿三的戒毒提供了感情支持。第四,努力为阿三争取社会环境的改善,帮助他找回自尊。社会环境关系到阿三的就业、人格发展和其儿子的成长,是一个在宏观社会层面增能的行动。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鼓励阿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益事,改变过去的恶习,以找回自尊,重塑自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在社区电视节目中积极呼吁社会不要歧视曾经吸毒的人,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环境。请思考,社会工作者是如何促使阿三转变的?第一节介入的特点、分类及原则一、介入的特点介入也称社会工作的实施、介入、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介入阶段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介入具有以下特点(一)介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它以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为核心,经过了周密认真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服务协议中各方同意的介入目标。所以,在介入阶段,“行动”取向以及行动介入的结果是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二)干预是介入的核心介入形式可以是行动的,也可以是非行动的,最主要的是按照工作计划采取行动,对服务对象和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干预”,实现改变服务对象的态度或行为的目标。(三)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包括从物质援助到精神支持以及辅导服务。介入行动就是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而选择和提供适当服务的过程。(四)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社会工作的介入有些在短期内就能带来服务对象的明显改变,但有时也会见不到效果,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才能收到长期的实效。二、介入的分类(一)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和群体为关注对象,针对个人、家庭和群体采取的行动、重点在于改变家庭或群体内的人际交往,或改变个人、家庭和小群体与其环境中的个人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二)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是指以个人、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由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它系统间接帮助他们的行动。间接系统的介入通常也称为改变环境的工作,或中观和宏观社会性工作实务。三、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社会工作的介入行动,理论上说应根据预估阶段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认定进行,但很多时候也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其原则如下:(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介入行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并且在决定介入行动时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由服务对象决策和参与的介入行动将会使他们有更大的动机去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二)个别化针对服务对象系统的特殊性采取介入行动,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对于个人,介入行动应集中在协助其完成相关阶段的生命任务上;对于

家庭或者群体,介入行动则要考虑与家庭和群体发展的特殊阶段相连的特殊任务。(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社会工作者要依靠服务对象,与他们紧密配合,双方共同合力参与介入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的挥服务对象系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五)瞄准服务目标介入行动应围绕着介入目标进行。(六)考虑经济效益介入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介入行动的原则就是要量力而行,优先考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少的行动,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有效的改变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