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王洪岩

一、目前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1.落实课标情况

《机械基础》课程,是以研究机械和机器为对象的入门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为正确认识机械的工作过程、学会分析其运动规律等打下理论基础,最终实现正确使用机器或指导机器的制造加工的目的。

2.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机械基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并且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本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来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的职业活动、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尽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并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机械基础知识是目前各学科中概念最多、内容最抽象、章节联系松散、理论与实际联系最多的一门学科。有些机械基础的教师,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更新和提高的要求,以致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也无法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技能掌握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课堂教学课型分类与基本要求

《机械基础》的授课类型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测试课。

新授课。在上课的体系中是一种基本类型,主要指传授新知识新技能的课。其结构要求一般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并揭示课题意义;讲授或演示新知识技能;概括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本类课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或演示新知识技能。

复习课。用于学完一个章节或期中、期末的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和巩固前一阶段所学的理论或操作知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其结构要求一般是:组织教学;说明复习的要求和重点;教师采用适当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通过讲解或技能训练,把各知识点连成链);教师小结,进一步明确教材重点、难点和内在联系;布置作业。本类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旧知识。

测试课。在学完一个章节后,或在学期期中、期末进行。其结构一般是:组织教学;宣布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书面测试;巡视检查;评定成绩做出分析(往往在下一课时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一定拘泥单一课型,要坚持开展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教学建议与意见

1.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过程,在备课时要注意:

(1)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坚持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初备课组制定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确定学期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做好课时分配,明确教学重点。课时备课一般要求提前一周完成,提倡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

(2)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备课前应该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目前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接受的程度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最恰当的优化组合。

(3)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

首先将每章任务目标融入或转化成多个课时目标,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特点制订恰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目标,也就是要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在教学中不断达成。再次抓住教学的重点并预测教学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教学目标必须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展开,并在设计方案时,设计突出重点的方法与情景,还要设计解决难点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4)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要完成预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借助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目前,机械基础教学中提倡利用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等方法,就是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而确定的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包括:启发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分层教学、情景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可采用的教学模式及其方法,但要注意教学模式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2.课堂教学

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的引领和促进,应包括必要的点拨、讲授、演示、方法的指导、思路的启发以及评价等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要简单地废除教师必要的讲授,要要把学生的主动式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

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要确定教学主线,化繁为简,以得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任何一门知识都具有系统性,《机械基础》亦如此,因此课堂教学应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可以是灵活多样的,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目的就是强化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3.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教师巩固课堂教学,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布置适当的书面或操作方面的作业。

作业内容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知识和技能的撑握。作业份量要难度适当,类型多样,可以是预习和复习,也可以是书面和操作等形式,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对学习较好有学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有创意设计性的作业,对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辅导。

教师对学生作业要及时、认真的批改。批改作业后要抓住优点和缺点及时进行讲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带有共性的问题要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分析和解决,个别问题可单独指出,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四、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基于本课程的性质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机械基础》(李世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第二版)课程包括机械概述、构件的静力分析、杆件的基本变形、机械工程材料、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讲授,并结合部分实习,让学生掌握机械的类型、组成、原理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力求学以致用,加深加宽的部分则作为选学内容。

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必修内容,总课时建议为108-120课时,是机械及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教材中分为八章。拓展模块是本课程的选修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或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选定的部分,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各模块中标“*”的内容为拓展模块。职业模块的内容是以典型机械拆装、调试和分析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可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情况据实按排。

绪论与第1章机械概述(8学时)

基础模块

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要求及学习方法,理解本课程性质;

2.掌握机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理解机器、机构、机械、构件与零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

4.理解失效、工作能力、载荷及应力的概念的含义

5.了解摩擦的分类及磨损的过程及类型。

教学活动建议:

1.引言要激励学生学好本课程,让学生重点明白本课程的性质,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打好基础,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在机械概述中要讲清楚机器、机构、机械、构件与零件的概念;

3.可以通过安排参观活动、分析具体实例等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各部的功能和应用。通过对普通车床的观察与操作,了解车床中存在的摩擦与磨损,还有失效。

第2章、构件的静力分析(8-10学时)

基础模块

1.理解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的基本性质、;

3.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能作杆件的受力图;

教学活动建议:

可以通过同学们实习普车时刀与工件间的受力分析加以讲解,但内容要简单,对重点内容精讲、简讲,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使学生逐步理解力的性质及分析,达到会分析平面力系,建立平衡方程并能进行简单未知力的计算的目的。

第3章杆件的基本变形(12-14学时)

基础模块

1.理解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2.了解内力、应力、变形、应变的概念;

3.理解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的概念;会判断连接件的受剪面与受挤面

4.理解圆轴扭转的概念;

5.理解直梁弯曲的概念;

教学活动建议:

第4章机械工程材料(8-10学时)

基础模块

1.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2.掌握钢件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用途,会识别钢铁材料的牌号。

3.熟悉钢的热处理工艺工艺、目的及应用。

4.了解非金属材料的牌号及性能。

教学活动建议:

重点讲授钢铁材料及钢的热处理。由于内容多且比较抽象,建议采用比较法和实例分析法,结合多媒体进行授课,例如讲解合金工具钢时,可以分别拿着同学们实习常用的刀具丝锥、板牙、钻头、车刀及千分尺让他们加以分析各自的应用特点,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让同学们验证他们的分析与结论,比教师直接讲效果好很多。

第5章机械零件(22-24学时)

基础模块

1.熟悉常用轴的种类和应用特点,掌握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方法和周向固定方法,了解轴的结构和选用。

2.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特点,熟悉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

3.了解键连接的功用、类型和应用特点及作用。

4.熟悉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特点。

5.了解螺纹的基本知识及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了解螺旋传动的特点和类型;掌握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方法;

6.了解润滑剂的各类、性能、用途及常用的润滑方式和装置;

教学活动建议:

1.结合第四章材料的有关内容,分析轴的常用材料;

2.由轴的结构应满足的条件,结合普车实训实习时的加工工艺来分析轴的结构工艺性及改进方法;

3.理解滚动轴承的选择原则,学会滚动轴承的固定及装拆方法;

4.滚动螺旋机构的特点及应用;

5.讲清楚联轴器联接两轴时两轴的偏移类型,从而进一步理解联轴器的选用方法。

第6章常用机构(8-10学时)

基础模块

1.认识平面机构,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

2.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

3.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熟练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4.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和应用;

5.了解凸轮机构的有关参数;

教学活动建议:

可以通过动画、自制教具等直观教学法,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例在讲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时,我自制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并且其中一杆的长度可以变化,从而得出当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发生变化时,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同学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非常直观、非常容易地就解决了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这个重点和难点;然后又以人骑自行车为例,分析出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总之,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素材,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7章机械传动(26-28学时)

基础模块

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

2.掌握V带的结构、型号以及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

3.了解链传动的常用类型及其应用特点。

4.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5.掌握齿轮的基本参数,熟练掌握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6.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

7.了解齿轮的结构,能计算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比;

8.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条件;

教学活动建议:

先带着学生去车间参观普通车床中用到的机械传动,让他们建立起感性认识,然后充分利用模型、视频与动画,让同学们对他们的工作原理、基础参数及其简单计算有个较透彻地理解,最后经过亲自动手拆装普通车床中的V带传动及主轴箱,做到理实有机结合。

第8章液压与气压传动(30-34学时)

基础模块

1.掌握液压传动工作原理和液压传动四大组成部分的功用。

2.了解液压传动的特点、流量、液流连续性和压力的建立与传递等的基本概念。

3.掌握液压传动中的压力、流量、速度的简易计算。

4.掌握泵和缸的图形符号、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5.掌握阀的图形符号、应用特点,了解其工作原理。

6.掌握液压辅助元件的图形符号、应用特点,了解其工作原理

7.掌握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和回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活动建议:

以直观形象的自来水管路导入新课并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利用液压传动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从而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生活化,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多用示教板,利用指示灯的形象地表示出液压传动的过程,也可以用视频和动画,加以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和作业及测试的成绩。其中,平时学习表现和作业占25%,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50%。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做得好的,可加5-10分。

一级二级指评价要素评价结果

2.对教师的评价

指标标权重得分备注

教师教学过程45% 教学目

标10%

1、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

具体、科学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5

2、是否既关注即时目标——掌握了本次的教学内容,又照顾

发展目标——掌握自学机械基础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知

识开展独立学习的习惯等。

5

教材处

理12%

3、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创设合理,

激发学生兴趣,并适当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

2

4、作业设计要有:实用性、层次性、可拓展性 5

5、重点突出,学以致用,显示作为基础课程的特点。 5

专业素

养8%

6、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 2

7、教学思路清晰,专业语言表达准确严谨、清晰利落。 3

8、对学生活动把握自如,对学生形成良好操作习惯、正确使

用设备予以正确引领。能够随堂调控学生的临时状况。

3

组织教

学15%

9、课堂约定有效、组织有序。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师生互

动,广泛民主。多媒体或板书运用得当。

4

10、引导得法,注意学法指导,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协

作学习,促成机械基础课程独特的学习方法。

4

11、具有层次性,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适时开展

分层、分组教学和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训练选择。梯度设置

合理,由简单至复杂,由基本知识的掌握至基本知识的应用

与探索。

7

学生学习过程55% 学习方

法15%

12、具有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特点,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独

立完成学习任务。

10

13、学习过程中互相关照、交流经验、协作学习,充分发挥

小组合作优势。

5 学习状

态20%

14、参与面广,80%以上学生主动参与,边缘人物得到关注。10

15、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主动参与时间不少于20分钟。10 学习效

果20%

16、阶段性实习实训得到保证,关键操作技能训练有梯度、

有变化的强化。

10

17、阶段性学习目标检测合格率达到70%,优秀率达到10%。10

教学特色教学有特色、有创新,教学风格鲜明独特。10(加分) 综合评价

机械基础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