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编辑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是葬礼的第一步。目录1送终2报丧3入殓4守铺5搁棺6居丧7吊唁8接三9出殡10落葬11居丧1送终编辑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2报

丧编辑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3入殓编辑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4守铺编辑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5搁棺编辑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6居丧编辑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7吊唁编辑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8接三编辑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升天或者西天,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到天上。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到天上;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到天上。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放焰口是接

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9出殡编辑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常近

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出殡的顺序一般为: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

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10落葬编辑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11居丧编辑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

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历史文化名城泸州的特色文化初探

历史文化名城泸州的特色文化 引言 泸州是著名的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江阳”,别称“酒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两江交汇处,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两江舟楫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泸州即成为与成、渝鼎足而三的全国性商业城市和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曾是川南人民行署公署(省级)所在地,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泸州以出产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而享有“酒城”的美誉, 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地区, 泸州作为全国最主要的白酒生产基地之一,白酒年产量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0万吨以上。酿酒业是泸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泸州位于世界级旅游区—自贡和竹海旅游区,正因为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元月,泸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泸州文化源远流长,下面介绍其三大特色文化,即古人类文化、酒文化、现代人文(旅游,地区特色)文化: 一、古人类文化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3日泸州解放。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2017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7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瓜亚基尔是厄瓜多尔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背靠圣安娜山,近处有普纳岛作为天然屏障。港区主要码头泊位有9个,岸线长1666m最大水深为10m。进港最大长度为198m的船舶。深吃水的船只需在高潮前进港。年货物吞吐量约300万吨。现在城市发展为“港城分离”模式。下图为瓜亚基尔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瓜亚基尔建港最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A. 港区陆域面积大 B. 港宽水深 C. 受风暴潮袭击少 D. 结冰期较短2.推测瓜亚基尔港运出的第一大宗农产品最可能是() A. 香蕉 B. 玉米 C. 水稻 D. 棉花 3.瓜亚基尔“港城分离”模式对港口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 缓解交通压力 B. 预留发展空间 C. 扩大经济腹地 D. 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瓜亚基尔港是厄瓜多尔最大的海港。它面对太平洋,背靠圣安娜山。近处有普纳岛作为天然屏障,可使海港少受风暴袭击,港区与城区相连,导致港口陆域面积减小,A错误;由图示可知,该处水域有岛屿分布,航道较窄,B错误;该处位于赤道附近,无结冰期,D错误。故答案选C。 2.读图分析可知,厄瓜多尔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因此热带经济作物为传统的发展农业,香蕉、可可、咖啡为传统出口农产品,因此判断,该港口运出的第一大宗农产品最可能是香蕉,故答案选A项。 3.随着城市发展好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港口附近工业,服务业,集装箱运输,高速公路等临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港口基础设施所占用空间会越来越大,从而会导致港口不断向地形平坦地区扩展。由材料分析可知,瓜亚基尔实施“港城分离”的模式,城市的发展和港口的发展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能够给港口的后期发展预留发展空间,故答案选B项。 点睛:港口区位因素分析思路: 在港口布局选择时需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经济腹地、城市等 1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初旭 古称江阳,地处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 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 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一部分)。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 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我离家已经好多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渐渐淡漠了。唯有那花灯,却时时揪扯 起一种浓酽的思乡之情。 山歌 川南,有山有水,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也有数不清的船儿,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长出不少渔歌,那些嶙峋的礁石上就刻下了一道道血红的勒痕,就有一曲曲长江号子的产生。水边是山,就在那高高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树木林子,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蝉儿。山里人天天在深山里与流云、小溪、山花作伴,高兴了、忧愁了、有什么隐秘、或有什么衷情,便坐在石头上,唱起无曲的山歌来。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近听字字珠玑,远听似春雷碾过黄土高坡。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与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时,繁重的劳役,压得民工们喘不过气来,整个工地死气沉沉的,下面的监

最新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 1、民间歌曲(名词解释) 2、劳动号子的双重作用(名词解释) 3、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 4、田秧山歌:又叫“田秧歌”“田歌”“秧歌”“薅草歌”,以山歌体裁为主,又常使用号子和 小调的体裁因素。 5、小调:汉族民歌体裁分类的一种,又称小曲、俗曲,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另 一方面,由于小调传唱方面的复杂性,也使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 6、无锡景调:汉族民歌时调的一种,兼有抒情(南方)和叙事(北方)的性能。 7、民间舞蹈音乐:综合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等民间音乐因素,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 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 8、百戏:汉魏之际,流传于民间、官方筵席、仪典的各类民间舞蹈、音乐、杂技、幻术、武 术、滑稽表演等 9、花鼓舞:狭义:安徽凤阳花鼓,广义:南方的安徽花鼓灯,湖南地花鼓,江西夹湖花鼓。 10、秧歌:汉族歌舞主要形式一种,音乐可分为器乐和声乐两类,器乐主要用于大肠舞蹈, 声乐主要用于小场民歌与小戏演出。 11、木卡姆歌舞:其一是像麦西热普那样,作为大型声乐器乐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 是像多朗木卡姆那样,自身便是一个风格较为单纯的民间歌舞组曲。 12、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子,注意名称 13、变文:是说唱音乐正式形成的标志。 14、P226-P227 15、P230-P231 16、乐种(名词解释) 17、八音: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称为“八音”,其八类金、石、土、木、革、丝、匏、竹代表性乐器:“金”如编钟。“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瑟等。 “竹”如笛子“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木兄)音zhu四声、(吾攵)音yu二声。 18、曾侯乙编钟:64件(钮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送腹钟1件P232 第二部分 1、花儿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众多民族 2、劳动号子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 3、汉族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4、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艺术形式发展的最为规范和成熟 5、花鼓调《凤阳花鼓》又称为:《凤阳歌》 6、玩调是云南省沧源县佤族民间的风习性多声部舞歌 7、十二木卡姆是由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组成的大型歌舞套曲 8、京剧老生三杰是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泸州春节风俗

泸州春节风俗 篇一: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初旭 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 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 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 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 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 一部分)。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í)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厚葬。“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c uò),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

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初旭 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 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 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 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 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一部分)。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 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我离家已经好多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渐渐淡漠了。唯有那花灯,却时时揪扯 起一种浓酽的思乡之情。 泸州山歌 川南泸州,有山有水,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也有数不清的船儿,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长出不少渔歌,那些嶙峋的礁石上就刻下了一道道血红的勒痕,就有一曲曲长江号子的产生。水边是山,就在那高高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树木林子,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蝉儿。山里人天天在深山里与流云、小溪、山花作伴,高兴了、忧愁了、有什么隐秘、或有什么衷情,便坐在石头上,唱起无曲的山歌来。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近听字字珠玑,远听似春雷碾过黄土高坡。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与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在修筑

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刘冲 (赤峰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殡葬观念中,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两条主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殡葬与殡葬文化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葬习俗人文化特征,逐渐与现代文明日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殡葬;殡葬观念;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27-02 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殡葬行为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葬观念(以儒家、墨家为主),并且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使中国的殡葬习俗成为文明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殡与殡葬 殡葬,即殡殓埋葬。周制:利用“属纩”方法确认亲人生命终结,次日举行“小殓”仪式,即在卧室为死者净身着寿衣。第三天举行“大殓”仪式,即在堂前东阶上(即主位)进行入棺仪式。亡人入殓后要停柩待葬,迁柩于西阶(客位),即“殡”。《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1]。《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2]停柩待葬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感情。“殡”还可以理解为“埋葬”,如《荀子·礼论》:“三月之殡。”此处的“殡”就有“埋葬”的意思[3]。“葬”有“藏”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4]狭义的殡葬一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活动并不是从人类之初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5],这种比较原始的埋葬方式,谈不上殡葬。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待死者便由无意识的处理转变为有意识的安葬,殡葬观念逐步形成。当时的殡葬非常简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椁,不起坟堆,无任何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殡葬活动和是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当时的遗址中,对死者遗体有了“化妆”处理(如将遗体染色),死者有了随葬品。这说明氏族社会的人们开始对血缘关系有了认同,对死者的遗体有了保护意识,对祖先有了追念意识。“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6],当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来对待死者时,殡葬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产生了殡葬伦理观念。 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汉代皇帝指派官员来“典丧事”,东汉时已经有了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槨为业,赁輀车为事” [7]。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殡葬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很快得到汉族人认可,寺庙承担殡葬事宜,僧人诵经,为死者超度灵魂。“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由于佛教的日益传播,丧葬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 二、殡葬观念的发展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明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一直承袭着儒、墨两家的两种殡葬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和“孝”,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厚葬的殡葬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众。孔子主张“慎终追

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音乐要素_王赫

当代戏剧 戏曲音乐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优秀钢琴作曲家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将西方钢琴技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断吸取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创作出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特别是将西方钢琴技艺与中国戏曲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拓展了钢琴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为钢琴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平台,也为这件西洋乐器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使更多的中国听众熟悉和喜爱。本文通过总结作曲家创作的中国戏曲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归纳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音乐三要素,它们分别为: 一、以戏曲音调为创作要素 我国戏曲音乐具有相对独立的、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戏曲音乐是整个戏曲综合艺术中区分不同剧种的明确标志。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吸取了众多戏曲的曲牌音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昆曲。集南北两曲系统之大成。南曲流丽悠远,婉转缠绵、柔漫悠远;北曲跌宕起伏、宽宏大气、豪放恣意。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原来北曲的特性渐渐被溶化成为 “南曲化”的演唱风格。而南北曲的相辅相成,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剧情内容的需要。丁善德先生创作的钢琴曲《序曲三首》第三首《降G大调序曲》中的主题,就是来自于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生旦轮唱的音调。春龙创作的钢琴小品《幸福的童年》同样采用了昆曲音调。 京剧。由“西皮”“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曲调十分丰富且变化无穷。“西皮”腔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曲调高亢。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腔旋律色彩暗淡、凝重,给人以沉重、悲凉之感。江文也《断章小品十六 首》,其中的第十一首“午后胡琴”是由京剧的“二黄”音调变形而来。张朝教授创作的《变奏曲》是用京剧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混合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中大型变奏曲,乐曲中既饱含了对中国传统京剧效果的模拟,又充满现代人对传统的感悟。 豫剧。豫剧唱腔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流畅。豫剧音乐丰富多彩,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不仅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而且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作曲家王建中根据传统唢呐曲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乐曲中第二段的音乐取材于豫剧。春龙创作的四首儿童钢琴小品《友谊之舞》《儿时的梦》《木兰女子》《丰收儿歌》都是采用豫剧特性音调创作而成。 粤剧。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曲调不仅潇洒典雅、韵味醇浓,而且感情细腻、荡气回肠。陈培勋创作的钢琴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卖杂货》《思春》都成功运用了粤剧音调元素。 秦腔。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 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 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朱晓宇创作的《戏曲组曲》中第二乐章《秦腔风格》小快板,主题采自于典型的秦腔唱腔。春龙创作的《丰收》《豪放的少年》同样采用了秦腔的音调元素。 二、以戏曲结构体式为创作要素 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戏曲中常用的“板腔体”和“曲牌体”。“板腔体”以某一曲调为基础,通过速度、节拍、节奏、宫调、旋律等要素的变化,在旋律、曲体上采用扩充和紧缩的手法,从而逐 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音乐要素 王 赫 38

泸州的几大民俗节日

牛王节旧历十月初一,农村习尊为"牛王菩萨生日"。节间,或举行大会,故又称"牛王会"。农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并在牛角尖各悬一块,以让牛吃水时,于水中照见角上糍粑,领会主人厚意。云峰庙会纳溪云峰寺素有川南第一名山之称,册上有云峰禅院及中云峰、老云峰、宝寺等庙宇,统称云峰寺。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沿长江下至重庆、江津、合江、泸州来朝山进香,人群从江边直排到云峰寺,逶迤近十里,场面十分壮观。历代文人在山上留下不少墨宝和诗词。云峰庙会1949年后停办,1982年后恢复,1984年后每年庙会进山人数有2-3万人之多。中元节旧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多数人要备香烛、烧袱纸和金银钱、供水饭,敬亡魂。行会、宗祠和宗教、慈病况机构团体,要举办"盂兰会"超度无亲无属的孤魂。至晚,古蔺小孩则用竹竿穿大木柑,柑体遍插燃香签,持杆嘻笔逐戏,称"耍香宝"。乡镇人则将木柑雕空,内塞燃烧纸钱于地上滚玩。解放后自行消失。1979年后,旧习复生,是时民间渐有为已故亲人烧袱纸习俗。踩山节古蔺、叙永和合江九支区苗族久沿踩山习俗。古蔺境内22个乡镇有踩山场23处,其中14处已形成集市。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选定一日或数日为踩山节,届时,踩山处竖立花杆,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着节日盛装,齐集山间吹芦笙、跳舞、对歌。青年未婚男女则觅幽静处,以彩色腰带互换定情或以竹歌定情。踩山中立杆和倒杆时尤为热闹。80年代踩山一习增加汉苗经济文化交流内容。1986年,叙永合乐乡宝瓦山踩山参加者上万人。赶场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苗族传统的赶场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合乐、西湖、震东及古蔺县邻近的苗族,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赶三岔河场,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震东场;寨和、海风、赤水河及古蔺、毕节两县邻近的苗族,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逢场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饰,汇集场上,成群集队,手牵着手,吹奏着芦笙,笑语欢声在场上尽情欢娱并借机会亲访友。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国传统殡葬伦理?简单地说,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与殡葬有关的伦理道德。具体地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在时间上,大体是从先秦至清未的历史时期。中国殡葬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史是延续的,殡葬伦理是传承的,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进行回顾,将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殡葬伦理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问题是哲学思考的重点,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伦理思想占有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殡葬伦理中也占据首要地位。 第一节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注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这一概括基本反映了儒学以仁义道德“助人君明教化”的基本特征。 儒学的伦理特征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表现出来。孔子不多谈“天道”,而重视“人道”。他继承西周以来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总结春秋以来伦理思想发展的成果,建立了仁与礼相结合包括孝悌、智、勇、信、义等道德范畴体系,并引导出“为政以德”的德政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哲学意义的中庸思想,也是从伦理道德意义上提出的。他说: “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因此严格说,孔子是一个伦理学家;我国伦理思想以儒家论理为主干。因而孔子也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士之儒,有漆雕士之儒,有仲良士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八派之中,只有孟子和荀子的蓍作流传于世,因而成为孔子之后儒家最大的两大派别。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020年郑州大学672中国传统音乐考研专业课考试大纲(含参考书目)

2020年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传统音乐》考试大纲 一、学科性质、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本民族固有方法、形式创造的具有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既包括历史上产生并相世沿袭的古代音乐形式和内容,也包括当代中国人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中国传统音乐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体系的规律和特点,在律制、音阶、宫调等基本乐学和乐学理论以及哲学基础、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体系建构。 《中国传统音乐》考试大纲是对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宏观的主旨把握,它要求考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相关内容和范畴进行有基本的认知并对一定内容有清楚的了解。由于中国传统音乐复杂的面貌特征,考生既要关注传统音乐的时代性,如先秦时期“钟磬乐舞”、隋唐“九部乐”“十部乐”、宋代说唱、明清戏曲音乐,也要了解传统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如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还要学习一些具有民族性的重要的音乐内容,如“花儿”“木卡姆”等。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专业方向学生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乐谱题 三、考试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考试内容不仅考察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范畴、方法、属性等理论的掌 命题学院(盖章): 音乐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672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含参考书目清单) 第 1 页

2017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017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8分) 1. 掌握历史发展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列皇帝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宋太祖、唐太宗、明太祖 B.汉武帝、宋太祖、清康熙、唐太宗 C.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清康熙 D.汉武帝、明太祖、唐太宗、宋太祖 【答案】 C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皇帝的先后顺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国皇帝是秦始皇;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5年,汉武帝是西汉皇帝;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清朝建立于1636年,清康熙是清朝皇帝。 故选C。 2. 中国古代虽几度出现政权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呈现统一特征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答案】 B 【考点】 西汉的建立 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和西汉的建立,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解答】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故呈现统一特征的时期是秦汉时期。 故选B。 3. 《前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反映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 A.废井田,确立土地国有制 B.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D.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 【答案】

D 【考点】 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据题干“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 4. 近代以来,面对外来冲击,中国人民的反应从被动到主动。下表中历史史实与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答案】 C 【考点】 洋务运动的兴起 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故B错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正确; 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故D错误。 故选C。 5.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_______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材料横线处应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遵义会议 D.长征胜利 【答案】 A 【考点】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泸州葬礼风俗

很多年前,我回老家(泸州)参加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葬礼,死者是我爷爷。 在村口下车后已是薄暮,老远就能听到淡淡的哀乐,听来接我们的亲戚说这种哀乐是要放上整晚的。哀乐的声音越来越大,老家也就到了,屋子里挤满了人,当时的感觉热闹极了,在进门的时候,有一位家里的长者拿着一截底端已经开裂的竹子往每个人的小腿上敲,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不知道他念的是什么,但是长辈说那是要敲掉从外面带回去的脏东西以免惊了爷爷的灵魂。到了灵堂,早已请好的道士在焚香读经,旁边是爷爷的棺材,小辈按辈分跪在棺材前,第一排是大伯,爸爸之类的,第二排是幺姨,妈妈之类的女眷,第三排才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直到道士读完经,否则我们是不能起来的。 早在爷爷病危之时,家里人就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寿衣,高寿的人,家里总会为他提前准备的。死后的第一时间,就要请道士到家,为爷爷洗澡,穿寿衣,再慢慢推算合适的下葬日期。总的来说,整个葬礼都会有道士的参与。 葬礼的第一天,头等大事就是大宴宾客,正所谓红白喜事,葬礼也必须当作大喜事一样操办。天刚亮,院子里就忙活了起来,家里的长辈准备迎客,请来的小工或亲近的邻居开始准备饭菜,房子也开始布置起来,忙而有序。很早宾客就一一登门,提着大包小包的丧礼而最有看点的就是哭灵,每一个稍有亲缘的人都会进灵堂,一看见棺材就跪下开始哭,会说话的就唠唠叨叨恨不得从见我爷爷第一面开始讲起,内秀一点的就点点含泪,俯身叩拜,当然也有面无表情,作揖了事,纯粹打酱油的。午饭时间是第一天的高潮,全村的人都会来,每家都会提着东西,棉被,枕头之类的,绝不空手,当时我的感觉是多么客气的村民啊。吃过了午饭,稀奇事来了,那些带了礼物记了名字的客人又万般自然地把礼物拿走,不知道是风俗还是别的什么,到现在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下葬的前一天晚上叫做办大夜,是整个葬礼最为重要的环节。当天晚上,道士会做道场,总体而言,是由道士们拿着铙、钹等走在前面,死者的后人中两人分别举着招魂幡和端着灵位跟在后面,由道士们领着在地上画的图画中转悠,犹如穿堂过巷般。在此过程中,道士们敲打着手中的乐器,口中用诙谐的语言相互攻击,并且节奏越练越快。下葬当天,家里人由辈分高的大伯端着灵位,全部人戴着拖到屁股的白色丧帽,尾随着大伯噼里啪啦走遍全村。下葬后,在墓碑前会放好多的花生大枣之类的五谷杂粮,这时候家里未成年的小辈就齐聚在墓前,只待一声令下,就蜂拥去抢,这个环节叫看坟,意思是升天的长辈惦念后人,留下食物以保障后人衣食无忧。 这些就是我经过的大概葬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