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件

古代文学课件
古代文学课件

一、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

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文学

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解放

当代文学:解放后-

二、课程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主要是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分析评价著名作家作品、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或“五四”运动前);研究对象包括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本课程试图通过对文学史史实和现象的系统梳理,描述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学习这门课程,从理论的角度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爱国心;从实用的角度讲,既是工作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如何理解文学?

文学的起源:

劳动说

游戏说

模仿说

心灵表现说

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普列汉诺夫:“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

游戏说

席勒和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理论。此说认为人类有一种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本能,游戏和文艺都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冲动而引起的,例如跳舞。

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心灵表现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文学是人心灵的产物。

人生来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感情的要求,高兴了就要笑,痛苦了就会哭,这种要求进而从声音、语言、形体上表现出来,就产生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

1、高兴了就要笑,就要歌颂美好

《敕勒歌》、《春天到》等。

2、痛苦了就会哭

何谓痛苦?痛苦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

人到底有什么欲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从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最早的文学类型:诗歌神话

文学起源的原因:几种说法

二、原始歌谣

(一)几首歌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古帝号)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二)原始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上:

(1)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功利性,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P15)----是古人类渔猎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对生产工具——弓箭的由衷赞美。

(2)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愿望,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他们幻想“用语言的力量,魔术和咒语的手段,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高尔基《苏联文学》)如《礼记?郊特牲》中的《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P15)

总的来说,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原始诗歌既然是在劳动中产生,就必然与劳动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2、艺术上:诗、歌、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古帝号)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文学史P14)

这段文字表现的是古人狩猎活动结束后喜悦心情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古代原始文学艺术非常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第一,最初的文学艺术是劳动生活的再现,即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第二,文学艺术只能在集体劳动中产生,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非某个人的独立创作,即原始诗歌的集体性;

第三,上古诗歌不仅伴有音乐,而且配有舞蹈,即诗、乐、舞同时产生、存在,三者不可缺少-----综合性。《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现代的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那时则不然,恰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原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

2、《吕氏春秋古乐》的资料反映出原始歌谣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一、神话和传说的概念

1、神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的原始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歌颂了古代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的极少。收录古代神话资料的著作主要有《山海经》、《天问》、《淮南子》。

说明:

(1)神话是对客观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艺术反映(反映对象);

(2)神话反映客观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方式是想象和幻想(反映方式);

(3)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原始创作。

2、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的口头故事,带有史实的影子,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质,例如关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故事。问题:神话和传说的异同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从产生的年代看,神话较早,传说稍晚。例如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乃是母系氏族繁荣、母权强大的反映;而以黄帝、尧、舜、禹等男性为中心,歌颂政绩和功业的远古帝王的传说,显然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2)从内容和形式看,神话荒诞怪异,有浓厚的幻想虚构色彩,它们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形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传说是关于人类过去的回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传奇性,它以自觉地展开想象来浮现史实。

(3)在塑造形象时,神话以神为对象,将万物人格化、神灵化;而传说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摒弃神话中的“不合理”的内容,以现实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为主角,更接近于早期人类的真实生活。

但是,神话和传说常常融为一体,所以一般把传说也归入神话,或者将两者并称为神话传说。

二、神话的产生原因

1、学会了用大脑思考问题,具备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2、原始神话低下的生产力和知识水平,使人们对神奇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产生了神的观念;(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

3、人类的实际生活为神话提供了想象的凭借。例如人类在同洪水作斗争中的英雄事迹,为创造大禹治水神话提供了想象的凭借。(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三、中国神话保存的书籍

神话有赖诗人和哲学家加以保存。可是他们保存神话,目的不在于神话本身。诗人运用神话在他的诗篇中,不过是要使他的“志”表达得更为透彻,命意行文之时,不免就有所润饰和修改,所以鲁迅说“诗人为神话之仇敌”,不是没有缘故的。

哲学家也是一样,他引用神话,原意无非是为阐明他的哲理,所以他也就难免有所改变神话的原貌以适合他的哲理。例如《庄子?逍遥游》里鲲鹏之变,如果不仔细辨别,不会把它当作神话。又如〈列子?汤问篇〉的终北国,〈皇帝篇〉的华胥氏之国,实际都是相当古老的神话故事,然而却哲理化得很厉害。

我国神话赖诗人和哲学家得以保存的不少。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远游》遗留给我们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资料。哲学著作如《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等都可以找出不少,其中《淮南子》、《列子》为最多。《列子》虽然为晋人伪作,可是晋代终究去古未远,神话之于民间,见于载籍,想来也不少,入《列子》书中,改可能有之,臆造恐怕未必。

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原题为夏禹、伯益作,实际上却是无名氏之作,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五藏山经》当是东周时的作品,《海内外经》八卷可能是作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荒经〉四卷及〈海内经〉一卷当系汉初人作。所述神话,虽是片段,还是本来面貌,极可珍贵。

四、神话的内容

(一)探索自然界奥秘

1、天地的形成:《盘古开天辟地》

2、万物的产生

3、人类是如何产生的?

盘古身上的毛毛虫变的;

4、日月星辰为什么向西运行而水却向东流?《共工怒触不周山》就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二)反映人与自然界的斗争

神话不仅反映原始人解释自然现象的种种想象和幻想,而且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原始时期,水灾、旱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威胁,于是创造了许多和自然作斗争的英雄神话。

1、《女娲补天》

2、《后羿射日》

3、《夸父逐日》

把握:(1)美学价值:悲剧美

(2)夸张手法的运用气吞山河

a、充分表现了与日逐走的劳苦以及挥汗如雨的体力消耗;

b、用吞河饮渭的神奇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敢于与日逐走的巨人形象

4、《鲧禹治水》

(1)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

(2)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5、《精卫填海》

浓重的悲剧色彩,体现出一种精神: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

(三)反映社会生活,如战争

《黄帝擒蚩尤》

还有像《山海经》中大量的山神形貌的描述,或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异国人的奇异相貌,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

五、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星,并多有异说

神话样态比较零乱,往往是对同一个神的事迹有几种相抵牾(两个上声相连)矛盾的不同说法。

以黄帝与蚩尤关系为例,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

2、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与人同形同性,妍媸具现,充满爱恨情仇。

相比之下,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多是人的变形,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缺。

就品行而论,与希腊神话中的神风流浪漫、疯醉无常不同,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持身拘谨、责任明确,为某种高于自己的规范而生活。中国神话中正面形象神多具有威严庄重的品格、伟大的志向、以及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负面形象神也少有伦理道德上的瑕疵(平声)。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多具有超凡脱俗的品格,神性多于人性。

3、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传说,如后羿、神禹、女娲远比诸如日神、雷神河伯之类的自然力神话发达;英雄传说很容易被历史化和世俗化,从而失去其幻想的光辉。

4、同农业生产相关的神话比较突出。

5、中国神话充满了悲剧色彩。神农尝百草、鲧禹治水前赴后继,精卫衔微木而想填大海,夸父想追赶太阳而渴死。

六、中国神话不成体系的特色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希腊,在古代都有极其丰富的神话,希腊和印度神话更是被相当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有中国的神话,只剩下一些零星片段,分散在古人的著作里,毫无条理。

中国神话只存零星片段的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列举了三点:

一是因为中国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艰苦,所以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把往古的传说集合起来熔铸成鸿文巨制。

二是孔子出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的教训,上古荒唐神怪的传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绝口不提,因此后来神话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不但未曾光大,反而又有散亡。

三是神鬼不分的结果。古代的天神、地祗、人鬼,看来是有分别,实际上人鬼也可以做神祗。人神淆杂,原始的信仰便无从蜕尽,原始信仰保存,新的传说便经常出现,旧传说受了排挤僵死了,新传说又因为新,也发不出光彩来,实在是两败俱伤。

四是神话本身也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如西王母神话的演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本是一个“豹尾虎齿”、“篷发戴胜”掌管瘟疫刑罚的狞厉的怪神,有三足青鸟替他采寻食物。

到《穆天子传》:周穆王坐了他的八骏马拉的车子到淹山去见西王母,西王母和他诗歌唱答,这时西王目俨然是一个气象雍穆的人王。

稍后《淮南子》里便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的话,西王母从凶神变为吉神。

托名班固作的《汉武故事》,西王母已经望文生义,变作了西方的一个“王母”,只是文辞还比较简朴,三青鸟也还没有发生变化。

到稍后一点也是托名班固的《汉武内传》,同一故事就更加被铺扬刻画起来,这西王方的“王母”更进一步成为“年三十许”,“容颜绝世”的美丽女人,从前替他采寻食物的三只青鸟,也都一变而为董双成、王子登……等一群漂亮活泼的使女了。

这种变化,大约是文人的有意增饰和修改,还不能看作是神话的自然演变和发展。但这些经过增饰的神话,成为新神话的渊源,例如民间传说的西王母,就是以美化了的西王母做范本的。

神话转化为历史,大都出于有意为之,儒家之流是其中的生力军。把神话传说加以理性的诠释,人们渐渐只相信记载在简册上的历史,传说的神话日渐消亡了。

七、影响

1、神话中所展示的人类童年的英雄气概和美好品德对后世进步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影响。

2、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创作方法:浪漫主义

题材来源、优美的艺术形象以及新奇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3、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有机的整体观

哲学方面: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价值观方面:重视群体关系

美学方面:重意境、整体观照、物我同一、妙悟

4、美学价值:悲剧美对后世艺术起了示范和奠基作用

八、神话研究

(1)人类早期思维特征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荣格《神话与思维》

(2)原始民俗研究

弗雷泽《金枝》

另如《夸父逐日新解》

基本动态:

1·神话的定义没有解决

袁珂将神话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

2.神话和宗教的关系,两者产生的先后及区别(较困难)

3.对神话的美学价值研究者太少(容易出成果)

4.比较中国与西方神话的异同(带规律性的问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的断限

从上古到秦统一中国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1、西周以前的社会状况

(1)五帝时代:儒家称其为“大同”,具有理想化色彩(见后)

(2)夏商时代:“家天下”的开始,儒家称其为“小康”(见后)

2、西周的社会状况

诸侯并列,王室独尊;宗族并列,公室独尊

3、春秋(前771-前475 )社会状况

强宗崛起,打破“宗族并列,公室独尊”局

4、战国(前475-前221)社会状况

生产关系变化,兼并战争,士阶层的出现,变法革新

三、先秦时期的文化

1、原始巫文化——原始社会的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2、尊天命、崇鬼神——商代的宗教文化保持了巫文化成分,具有粗犷、狰狞,怪、力、乱、神的文化审美特征;

3、礼乐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以“敬天、保民、明德”为指导思想,取代了巫术宗教文化,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

4、“士”文化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先秦文学的分段

(一)神话传说时代(原始社会时期)

1、神话时代:三皇五氏时期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氏:有巢氏(建造原始的房屋)

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2、传说时代:五帝时期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二)半信史(事实成分渐渐增多)

1、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的春秋前期诗歌时代

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夏朝:尊命文学

王位世袭制

小康社会

表现人们对暴君的极度愤恨:“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商书·汤誓》)

商朝:尊神文学

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殷商文诰

2、西周到春秋:诗歌(《诗经》)、散文(《尚书》)

分封制嫡长制井田制礼乐制P6-7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责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三)信史时代: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散文时代)

土地私有权力下移文化思想变化巨大

P7-8

(尊天事鬼→重视人事、“士”阶层迅速发展)

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作。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散文: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诗歌:楚辞

特点:

1、内容比过去的丰富复杂很多(民本思想、统治者的残暴);

2、文体多样化(论辩体、楚辞体、赋体)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日益成熟;

4、语言生动形象,文风铺张扬厉。

问题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规律

1、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神话传说时代到诗歌时代再到散文时代(文体样式);从民间群体创作到文人个体创

作(创作主体);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表现形式);

2、文学性日益增强(形象性、情感性、美感作用、语言的生动性);

3、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两个方面;

4、文史哲不分;

5、诗乐舞结合。

问题二:先秦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P11-12

第二章诗经

2、重点讲读《关雎》、《氓》、《将仲子》、《蒹葭》、《君子于役》、《采薇》、《黍离》等篇目。

第一节关于《诗经》

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一、《诗经》的组成

分类标准:《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的含义: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二、《诗经》的作者、时间和地区

《诗经》创作时期大致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

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

《诗经》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

三、《诗经》的收集和整理

《诗经》的搜集:采诗说、献诗说

编集:删诗说周王朝的乐师乐工

四、《诗经》的流传

(一)学诗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用于社交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例。

2、引诗

在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也屡见不鲜,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引《诗经》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3、其他

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传诗

1、三家诗、四家诗

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汉初:传诗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公,

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四家,简称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

为今文(隶书),毛诗晚出,以战国文字写成,多联系《左传》,

训诂多同《尔雅》,被称做古文.三家今文至魏晋时消失.现在所存

的只有《毛诗》即今之《诗经》。

2、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

《毛诗传笺》作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

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

究的权威读本。

《诗》六义:《诗大序》言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地方民歌.

雅:则朝会燕享公卿大夫之作.

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

兴、赋、比: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二节国风

一、反映剥削压迫诗篇

《豳风·七月》

奴隶终年劳动的情形

四之日举趾八月载绩

《魏风·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表现奴隶们的觉醒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反映悲观厌世的心态

如《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二、战争徭役诗

《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

《秦风·无衣》

《豳风·东山》

1、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兼并战争也不断加剧,这样又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破坏,许多家庭夫妻分离、母子远别,《诗经》中对此有生动的反映,如写征夫羁旅之苦:

其中描写妇女对役夫、征人怀恋之情(思妇之怨),真切动人,如《王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平平淡淡的真实

善于描写黄昏思念亲人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环境

瞑色起愁主题

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之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

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白居易《闺妇》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

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

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远兮,怅独托于空堂。”

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韩偓《夕阳》:“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

皇甫冉《归渡洛水》:“瞑色起春愁”

2、叙写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表现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思,如《秦风·无衣》《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姜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谐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用复沓的章法写士兵在外族入侵时表现出的同仇敌忾之情,给人以极大鼓舞。

三、爱情婚姻诗

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这类题材的诗歌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周南·关雎》《卫风·木瓜》《邶风·静女》

周南·关雎大胆表现男女爱情生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大胆直率地表现了男子的相思和追求

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性的自然追求、对情的伦理追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门当户对的婚姻(从美学来看,也是一种和谐美)

和谐美

门当户对的爱情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邶风·静女写情人的约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说明:用赋的笔法直接了当地写出了青年男女约会的情形。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un),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su),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tui)兮,无感我帨(shui)兮,无使尨也吠。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反映爱情生活中的苦恼和忧愁《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情礼冲突

《白蛇传》:白娘子许仙舍爱求礼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舍爱求孝

陆游:舍爱求孝

《琵琶记》:蔡伯喈舍孝求忠

困境是悲剧性的:陆游《钗头凤》: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長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西方:将片面性片面到底《罗密欧与朱丽叶》创新(中保守)

《卫风·氓》反映婚姻和家庭的不幸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夫弃之怨的悲剧模式

《氓》:三个部分代表怨弃模式的三个基本项:

(1)女主人公真心去爱,并竭尽全力帮助男方,使家庭渐渐富裕起来;

(2)男人自私自利,无情无义地抛弃妻子;

(3)受遗弃命运的女子有着很深的怨弃之情,但无过激的报复行为。

比较西方同类悲剧《美狄亚》:

西方文化不一样,和《氓》同类的西方悲剧《美狄亚》:

欧里比德斯希腊神话传说伊阿宋阿尔戈科尔喀斯金羊毛埃厄忒斯毒龙科伍托斯国王克翁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

西方文化:否定之否定

美狄亚

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哲学上的重要规律,从事物发展过程和趋势来看,是指第二次否定,即对第一个否定的否定。事物总是不断地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一个事物否定了它的对立面,它自己最终也要被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

对于治学,否定之否定更是经常发生的。开始研究某个事物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非常简单,以为没什么可研究的;研究一些内容后忽然发现,原来研究的内容其实很复杂,充满了奥妙;等到搞清楚以后,才发现其实真的很简单。

比方说,有人研究《红楼梦》,初读此书时可能看到的只是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些爱情故事;读了几遍后,发现这部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人看到了诗词,有人看到了历史,似乎每个人发现的都是冰山一角;有人穷尽一生之力去做红学研究,最后很可能发现原来《红楼梦》写的就是爱情故事,只不过这种看法已经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该书了.

中国文化理想是“和合”:君臣之合、父子之合、夫妇之合。

包含两个互相矛盾的准则:一方面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妇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臣、子、妇必须绝对忠于君、父、夫,所以丈夫无情地抛弃妻子,妻子也无可奈何,所以《氓》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后只能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包含着无限的韧忍,是“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

的。

文人作品:强调雅而含蓄的悲剧效果

鲍照《行路难》其九:

相好时,信誓旦旦:“死生好恶,不相置”

弃妇反应:“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杜甫《佳人》:“夫婿轻薄儿,人美新如玉”

弃妇反应:“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民歌:粗放的行为,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李甲:“ 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此情愫,白头不敢忘也。” 孙富

《秦香莲》:陈世美

《王魁负桂英》:焦桂英

《杜十娘》:“阴间报应“李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自那日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傍诟骂,奄奄而逝。”

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

如《鄘风·柏舟》:92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古婚礼有六:

纳采(用雁);

问名(问八字);

纳吉(宗庙占卜,求得吉兆,向女家报喜);

纳征(向女家赠彩礼);

请期(征求婚期意见);

亲迎。

六礼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

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纳采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问名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亲迎又称迎亲。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奠雁礼婚姻礼仪。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

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即求亲。

婚姻礼仪,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婚姻礼仪。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

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又称压帖。婚姻礼仪。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相亲亦称相门户、对看。婚姻礼仪。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订婚婚姻礼仪。即订立婚约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为婚书及财礼。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尝汤献花婚姻礼仪。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保佑。礼毕,女家设宴。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议聘婚姻礼仪。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下插定婚姻礼仪。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的,不要叫鲍老太自己来下插定。” 下财礼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婚姻礼仪。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财礼。财礼的数量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

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下财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财礼毕,婚约正式成立。回盘亦称回礼、回情、答回。婚姻礼仪。婚娶前,男方行聘礼,女方收下后,视情给一定回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择日下聘,(女方)亦以礼物答回。”因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良辰亦称良辰吉日。即选择的宜于成婚的日子。要按黄道推算或由阴阳先生选择,或依皇历所载而选。唐代李商隐《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浒传》:“今日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对良辰的选择大多注重日子、季节、月份,以求吉利。

随礼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添箱与添妆不同处是不将钱物直接给新娘,而

是给女家,是家庭间的礼仪交往。造子孙林婚姻礼仪。嫁娶时男方聚众造林,以供新婚夫妇日后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和为老人送终之需。可依时令在婚礼前或婚礼后择日举行,此礼含造福子孙之意。三请三邀婚姻礼仪。婚前女家请未成礼的女婿上门宴饮,男方先是敬谢,再请,再谢,三请之后,男方才赴往,以示持重。男方在迎娶时,也要备三请三邀帖,到女家后次第投入,方能获女方同意。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问题

《诗经》婚恋诗中的爱情心理

《诗经》婚恋诗中的审美追求

《诗经》婚恋诗中的悲剧意识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男性形象

四、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1、描写欢快轻松的劳动场面

如《周南?芣苡》:21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捋:同“吕”音,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滑或干净,如抹胡子;luo,阴平,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如捋起袖子)

袺:jie,阳平,用衣襟兜着(用手提着衣襟)

襭:xie,阳平,用衣襟兜东西(将衣襟别在腰间)

分析:它是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歌词不是谁有意创作的,而是伴随姑娘们的劳动自然而然地从她们心中流淌出来似的,洋溢着一种即兴的美感和生机,富有音乐美和舞蹈美。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节奏明快,真实再现了她们劳作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2、追叙劳动过程如《周南·葛覃》:12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分析:学习采葛、制麻、织布、缝衣的过程。

第一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姑娘们活泼欣喜的内心感受,传达她们对于学习这项劳动工艺的喜爱。

五、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这类诗大胆揭露了统治者的可耻行径,无情地鞭挞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如《鄘风·相鼠》、

《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秦风·黄鸟》等。

《鄘风·相鼠》105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株林263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

匪适株林,从夏南兮!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说(shui,去声,停车休息)

秦风·黄鸟(古代挽歌之祖)240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题解]

《左传·文公六年》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可见这是一首挽歌。三章分挽三良。每章末四句是诗人的哀呼,见出秦人对于三良的惋惜,也见出秦人对于暴君的憎恨,标志着我们先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意识以及个体生命的觉醒。

五、讽谕诗和感伤诗

讽喻诗和感伤诗

《王风·黍离》作品选P14 135

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

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

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杜甫《春望》和姜夔《扬州慢》即是如此。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三节雅颂

一、史诗性作品

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从《生民》到《大明》5篇作品,粗线条勾画

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史记周本纪

二、讽喻诗

见文学史

三、农事诗

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四、燕飨诗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的内容:

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劳动生产的诗歌:

揭露统治阶级丑恶、残暴的诗歌:

讽喻诗和感伤诗

周族史诗:

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开启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叙述白描法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小孩描述蝌蚪)。也就是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它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对生活的反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例如“国风”中的《静女》、《褰裳》、《将仲子》、《溱洧》、《狡童》等。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古代文学史期末总结

诗经:主要内容 1,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公宴颂诗:主要集中于三《颂》中。 3,怨刺诗①变风、变雅 ②风雅颂与兴观群怨 4,婚恋诗:《国风》精华所在。《关雎》、《静女》、《野有蔓草》、《风雨》、《采葛》、《柏舟》、《古风》、《氓》 5,农事田猎诗:田猎诗集中于《小雅》和《颂》,如《大田》、《载芟》等;农事诗也见于《国风》,如《芣苢》、《七月》等。 6,征旅行役诗:较有特色,如《君子于役》、《式微》等。 7,爱国(战争题材)诗:如《采薇》、《无衣》等。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2、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 3、女子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 艺术特色: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现实主义传统,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真情实感。 文人诗的艺术成就 最高成就是《古诗十九首》 1、下层文人背井离乡,宦游都市,求官不得,仕途失意之作。 2、游子思妇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左传》: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著名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人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加以阐明的著作。记录了从鲁哀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内周王朝及各国诸侯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写作技巧上,叙述战争和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又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其他的细节中描绘形象,突出性格,因此它的艺术价值较高,为后人所推崇,对后代描写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左传成就(艺术特色) ①长于叙事: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始末由来,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将史实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②善于写人:晋文公重耳、郑大夫子产。王源《文章练要·左传 评》:“《左传》载列国名臣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③工于记言(语言特色、外交辞令、谏辞)刘知几《史通·申左》:“寻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 期”。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 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 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 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 “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 以诗歌和散文为主。由于先秦时期,文学 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 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

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 万物之极。”《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 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 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 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 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 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 是可信的殷人作品。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 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史官文 化”也因此而成熟。? 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4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填空1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 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填空2 1.“文章四友”指:___杜审言、苏味道、崔融、李峤_ 2.薛道衡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最著名的作品__《昔昔盐》___。(古代文学史2 P20 ) 3.《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4.“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有__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__ 5.“文章四有”和“沈,宋”,属于“台阁体”诗人,为唐代_____律_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7.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现实主义___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__诗史___。 8.《木兰诗》和《___孔雀东南飞_》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古代文学史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1. 寄托遥深。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2.、词旨渊永。除了时局政治的影响外,这一时期盛行的玄学思潮也对文学风貌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汉末,但谈玄而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是正始年间出现的。 三:两者不同之处: 1、建安风骨体现的是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乱世黎民悲惨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情怀。而正始诗风则完成了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的演变。 2、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3、正史诗风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以使气命诗、诗心遗论与清俊、遥深为表现特征。 4、建安风骨到正始诗风的嬗变表现在建安激情的一步步退潮。曹植由立足现实到寻求精神超脱,是建安激情。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一: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三:游仙诗。 成就: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二)曹丕的诗歌宴游诗:言志诗:爱情诗 成就: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2、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3、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2)《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三)曹植的创作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三是述志诗四是游仙诗 成就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 2、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 3、善为警句,工于起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2 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