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中级会计实务辅导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中级会计实务辅导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主要涉及存货的购入和发出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涵盖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具体的存货项目。以下以原材料为例,具体说明存货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需要设置“物资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但不需设置"在途物资"科目。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笔核心分录、成本差异的分配、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材料入库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物资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物资采购”科目。即: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即上述第5笔分录的金额;二是确定期末结存材料应负担的差异。这里需要牢记下面三个步骤和公式:

1.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计算差异率时,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2.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3.结存材料负担的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三、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的三种情况

这里的三种情况可简单地概括为:单料同到、单到料未到和料到单未到。

1.单料同到

当发票账单和原材料同时到达企业时,这部分原材料既有实际成本,又有计划成本,同时还可据此确定成本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和入库过程需要作核心分录中的前3笔分录;月底计算成

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母也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计划成本。

2.单到料未到

当发票账单到达企业而原材料月底仍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只能根据发票账单确定这部分材料的实际成本,并作核心分录中的第1笔分录,但却不能作材料入库和确定入库材料成本差异的第2笔分录和第3笔分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不会涉及这部分材料。

3.料到单未到

当原材料到达企业而发票账单月底仍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应按计划成本对这部分原材料估价入账,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待收到相关发票账单时,再按正常程序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是否作为计算的依据之一而加到公式的分母中去呢?

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差异是随着材料入库而形成的。但料到单未到时,月末需根据计划成本对这部分原材料暂估入账,而其成本差异却并不体现在本月的账面上,而是反映在办理结算的那个月份。这就造成了本月有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而无其成本差异的情况。从理论上讲,计算成本差异率时,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口径与原材料计划成本的计算口径应保持一致。但这样处理,需要对当月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进行分析,剔除料到单未到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

本,这样势必加大了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若使这部分计划成本作为计算依据,虽然从某月来看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计算的准确性,但从长期来看,不同月份计算的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偏差则可以相互抵消;此外,在料到单未到的情况下,生产车间就有可能从仓库领用这部分原材料,而领用的材料理应负担成本差异。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在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也应将本月料到单未到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作为计算依据之一,加到公式的分母中去。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中级会计实务辅导相关内容:

存货计价方法

先进先出法(First In First Out、FIFO) 简介 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 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 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 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 先进先出法是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先购入的商品先领用或发出的假定 计价的。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额,比较接近市价。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 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 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实例 例一 假设库存为零,1日购入A产品100个单价2元;3日购入A产品50个单价3元; 5日销售发出A产品50个,则发出单价为2元,成本为100元。 先进先出法假设先入库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库存材料就是最近入库的材料,因此 发出材料按先入库的材料的单位成本计算。 例二 对销售而言,先获得的存货先销售出去,使留下存货的日期离现在越近,存货价 值越接近现在的重置价值。在物价上涨时,此法会导致较低的销货成本,较多的盈余。 例如存货情形如下; 1、1月1日进货10个每个5元,小计50元。 2、4月1日进货10个每个6元,小计60元。 3、8月1日进货10个每个7元,小计70元。 4、12月1日进货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 假设在12月31日存货数量为15个,则期末存货价值为12月1日10个每个8 元小计80元,8月1日5个每个7元小计35元,总计存货价值为115元。 对电脑数据结构而言,称为排序的数据进出方式,从一端进,从另一端出,就好 像排队一样。 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区别 1、先进先出:发出存货计价时,坚持先购进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2、后进先出:发出存货计价时,坚持后购进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上述两种方法均指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而与存货本身实际发出先后顺序无关。

存货的审计方法(经典)

存货的审计方法 要想了解有关存货的会计处理和审计方法,首先我们需对“存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注解,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原材料,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不能作为企业存货。 在产品,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产品,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在产品和半成品的主要区别是,在产品一般不需要入库,而半成品一般需要入半成品库。此外,在产品一般不能直接对外销售,而半成品可以。 产成品,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商品,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周转材料,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但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材料,如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物,各种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

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低值易耗品和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其他周转材料。但是,周转材料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讲解》中只做了以上几种分类的解释,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一般还会设立“在途物资”科目。一般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购入材料或商品的采购成本,都会通过“在途物资”科目进行归集。本科目应当按照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对企业存货的审计一般主要追求以下五个目的:保证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存在的(存在性),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完整性),记录的存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权利和义务),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已恰当记录(准确性),存货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恰当列报(列报)等。 在现场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一般会先获取存货科目下总账和明细账,将明细账分门别类的清单(full list)作为附表(sub-sheet)列在存货工作底稿(working paper)的主表(lead sheet)之后。并将每张附表的明细账进行加总与主表相应类型的汇总额进行核对,比较是否会由于加总或者手工调账等原因导致总账和明细账不符的情况。当然,在工作底稿的主表中也需核对上期数是否正确,并列出本期与上期数的变动差额和变动率。对于比较大的变动绝对数和百分比需要在注释表(notes sheet)中作详细的说明。在注释表的开篇,一般都会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和经营模式对企业的存货分类进行描述,以及存货的确认方式。根据主表的变动情况进行一般的分析性复核,解释本期数额变动的总体情况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需要对明细账进行仔细查看,看有没有异常的数字,比如出现负数,即存货红字。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出库记账的存货比入进账的总额要多,请注意,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支付的合理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其组成内容应当与实际成本完全一致。除特殊情况外,计划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收发频繁,期初计划,期末调整。省去运营中大量复杂的记账工作。) “材料采购”账户结构:(差异额就是计划与实际的差异体现,计划与实际相差了多少。) 2、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不相等时,差异关系如下(把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1)、当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实际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计划成本(即: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借贷相等) (2)、当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时: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即:实际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计划成本)。(借贷相等) 3、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分类登记。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注意:该科目是资产类,是“原材料”账户的抵减附加调整账户)——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分别“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为了使账实相符,根据实际成本对计划成本进行多还少补。这样资产总值就不会出现错误。 1、取得存货形成差异时: ①超支差异——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则实际资产>账面资产,在“材料成本差异”科 目(资产类)的借方登记补足。 ②节约差异——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则实际资产<账面资产,在“材料成本差异”科 目(资产类)的贷方登记减去。 2、发出存货并分摊差异时: “生产成本”等账户的借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贷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结构(资产类账户): 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账实相符)。

存货各种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存货各种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摘要】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采用不同的存货成本流转假设在期末结存存货与本期发出存货之间分配存货成本,产生了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等。由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得出的计价成果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存货计价方法。本文分析了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选择不同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 存货;存货计价方法;影响;建议 一、存货计价方法简介 (一)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以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去这一存货成本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先发出的存货按先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后发出的存货按后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据以确定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可以随时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从而保证了产品成本和销售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并且期末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贷成本确定的,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但采用该方法计价,有时对同一批发出存货要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成本计价,计算繁琐,对存货进出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从该方法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来看,在物价上涨期间,会高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反之则低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 (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月初结存存货数

量和本月各批次收入存货数量作为权数,计算本月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据以确定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平时每入库一批存货,就以原有存货数量和本批入库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一个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据以对其后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相比,移动加权平均法的特点是将存货的计价和明细账的登记分散在平时进行,从而可以随时掌握发出存货的成本和结存存存货的成本,为存货管理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但采用这种方法,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不适合收发货比较频繁的企业使用。 (四)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或具体辨认法,是指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完全按照该存货所属购进批次或生产批次入账时的实际成本进行确定的一种方法。由于采用该方法要求各批发出的存货必须可以逐一辨认所属的购进批次或生产批次,因此,需要对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入账时间、单位成本、存放地点等作详细记录。 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损益的计算的影响 存货计价方法对损益计算有直接影响。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就会低估当期收益,反之,则会高估当期收益;而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就会高估当期收益,反之,则会低估当期收益。 (二)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计算的影响 存货计价对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直接影响,包括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

存货发出的四种计价方法及举例

存货发出的四种计价方法及举例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例:某企业3月1日存货结存数量为200件,单价为4元;3月2日发出存货150件;3月5日购进存货200件,单价4.4元;3月7日发出存货100件。在对存货发出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的情况下,3月7日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为()元。 A.648 B.432 C.1 080 D.1 032 [答案] A [解析] 3月5日购进存货后单位成本=(50×4+200×4.4)÷(50+200)=4.32(元);3月7日结存存货的成本=(200-150+200-100)×4.32=648(元)。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或=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例:某企业甲材料10月份的收发数额如下: (1)期初余额100件,单价10元; (2)10日收入50件,单价11元; (3)12日领用60件; (4)20日收入80件,单价8元; (5)26日领用120件。 要求: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该月份发出甲材料的单价及本月领用该材料的成本。(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发出单价为:(100×10+50×11+80×8)÷(100+50+80)=9.52元/件 因此本月领用材料的成本为(60+120)×9.52=1713.6(元)

成本核算及存货计价方法

第一章成本核算和存货计价 关键词:实际成本法 | 标准成本法 | 计划成本法 | 定额成本法 | 作业成本法 一.成本核算方法简介 (1).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是按照存货的实际补充和消耗来核算成本的方法。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中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和月末加权平均法,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和财务核算要求存货必须采用实际成本法。 移动加权平均:存货的单位成本每发生一次变动就重新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作为存货的发出单位成本,按照每次发出存货的数量逐次计算本月存货的发出成本。 月末加权平均:在月末计算一次存货平均成本,并作为本月发出存货的单位成本,按照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一次计算本月存货的发出成本。如果加上SAP的标准成本+物料帐将很实用。月中通过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进销存,月末通过ML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月末时,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将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计入到成本和费用项目中,得到企业本月中实际的成本费用。 (3).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以作为控制成本支出的依据和考核成本支出的方法。标准成本法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 *如果非要区分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简单理解为,计划成本法针对存货计价和存货核算,而标准成本法则为更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4).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是企业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定额成本法是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根据国内成本会计,还有种辅助方法为分类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处理方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处理 方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处理方法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的计量,所以在期末对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处理,主要方法有两种: 1、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 对存货的成本审计一般散落在内控测试和细节测试中。

对存货的内控测试主要包括采购与付款循环(purchase)以及生产和存货循环(costing)。 采购与付款循环主要包括以下流程:请购商品(劳务)è编制订购单è验收商品è储存商品è编制付款凭证è确认与记录负债è付款è记录先进、银行存款支出。生产与存货循环流程主要由以下流程组成:计划和安排生产环节è发出原材料è生产产品è核算产品成本è储存产成品è发运产成品。在执行内控测试时,审计人员一般需要与各环节部门人员进行沟通,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画出流程图/表(walk through),标明每项流程的关键风险点和公司采取的相关控制。指出该项控制的发生频率以及进行有效性测试的参考底稿编号(reference no.)。审计人员在画出流程图/表之后还需要取得一套完整的佐证流程图的凭证资料,对于资料上的存货成本的具体数字,需要在备注中重新进行计算。比如,公司如果按照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的采购核算,需要在资料中找到这个标准单价和采购的数量,那么存货在系统中的成本应该是标准单价和采购数量的乘积。又如,企业是按照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审计人员应当取得该项存货期初的总成本和数量,期末的总成本和数量,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查看此加权平均价格是否与下月初的出库存货单价相符。对于内控的有效性测试(toe),一般按照经验法确定测试的数量,测试的样本应尽量在全年各月进行均匀分布。

存货核算方法

存货核算方法 计划成本法核算 计划成本法1.1--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计划成本法1.3--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购入原材料2.1--票到货未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2.2--货到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购入原材料3.1--货到票未到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购入原材料3.2--冲销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购入原材料3.3--票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3.4--票到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法核算 外购商品--货款已支付,材料已验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1--采购时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2--货到时 借:库存商品 贷:在途物资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1--货到票未到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2--冲销暂估入账 借:库存商品(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3--收到发票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票同时到达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未到票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在途物资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存货的其他核算 周转材料的核算 购入包装物1.1 借:周转材料 贷:银行存款 生产领用包装物1.2 借:生产成本 贷:周转材料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归纳1.doc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总结1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总结 由于同一种材料、商品购进的时点不同其单价是不同的,所以在商品发出时要考虑用哪个价格确定其发出成本。根据会计准则,存货在发出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某一种计价方法,选用之后不得随意变更。 1、先进先出法:假定先购进的货物先发出,并据此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使用这个方法计价时,注意区分购进和发出两个方向,也要注意同一批次购进但分多次发出的货物在发出时的衔接。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平时不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月末根据各种价格的商品成本之和除以商品的总数量计算出平均单价,并据此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3、移动加权平均法:每购进一次货物计算一次单价,发出时以最近一次的平均单价计算。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购进货物有多少次,就需要计算单价多少次。 4、个别计价法:逐一辨认并确定各批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最准确,工作量最大,一般适用于单价较大的货物。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不止上述四种,由于其它计价方法在考试中没有要求,因此大家只需掌握上述四种计价方法,会用这些方法准确计算存货的发出业务。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构成与心得4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构成与心得 1香港房地产市场结构 香港房地产市场是以政府提供的公共组屋为主,私营住房为辅的二元化市场结构,其中政府提供的公共组屋占总住宅物业的50%左右,公共组屋政策成功地解决了香港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从下列表2所反映额数据可以看出,香港政府致力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多年来始终使公共组屋保有量维持在房屋总数的50%左右.从2001年以来,公共组屋占住宅总数的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原因之一是香港居民的私有住宅有效需求在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有能力购买私人住房,住房的自有率在持续地上升;二是随着近年房价的持续升高,香港房地产市场预期较好,推动了香港地区住房私有化率的提升.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以二手房市场为主,每年的落成量(获发占用许可证的楼宇数量)所占比例较少.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12年香港统计年刊》中反映:至2001年以来,香港私人住宅单位落成量出于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16579套下降至2011年的9449套,下降幅度达43%.公营租住房屋从2007开始停止开发,完全依靠公共组屋的市场存量满足需求.香港房地产结构对于构建我国合理的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启示一是加大政

存货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 财会月刊 ·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中旬 计划成本法 , 是企业对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 ,对于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 材料成本差异” 账户反映 , 待期末通过分配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 将发出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运用计划成本法能简化材料核算手续 , 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 , 平衡企业内部利益分配 , 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自 2008年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来 , 企业简单的外延型发展受到限制,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中, 加强存货管理 , 实行计划成本核算 , 又重新被企业管理层所关注。 一、通用差异率公式下核算的发出材料真实成本企业从对存货的购入、发出核算 , 到期末分配材料成本差异时的账务处理 , 都要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 +本期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 +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 100% 公式中的“ 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一般理解为包含期末暂估入账材料计划成本。 例 :A 是一家生产型企业,其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 生产的甲产品耗用原材料为 B , 单位消耗量 10公斤 /件, 制定的计划成本为 10元 /公斤。 当月发生的 B 材料收发业务如下 :期初结存材料 100000公斤 , 计划成本 1000000元 , 材料成本差异 50000元。当月 5日 , 采购入库材料 50000公 斤 , 实际成本 480000元 ; 10日 , 采购入库材料 40000公斤 , 实际成本 410000元 ; 20日 , 采购入库材料 50000公斤 , 实际成本 540000元 ; 25日 , 采购入库材料

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与运用

摘要 存货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成本的计算,对于产品成本、企业利润及所得税都有较大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存货都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出售或耗用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 现行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实际成本计价法和计划成本计价法两大类,实际成本计价法在实际运用中又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 本文从比较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利弊,并试图最终为企业合理选择适合的存货计价方法提供有效的意见。 关键词:存货;计价方法;比较;分析;运用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与运用 (3) 一、现行存货计价方法的种类 (3) 1.个别计价法 (3) 2.先进先出法 (4) 3.后进先出法 (4) 4.平均成本法 (4) 4.1加权平均法 (4) 4.2移动加权平均法 (5) 二、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及其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 (5) 1.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 (5) 1.1使用目的不同 (5) 1.2对存货资产账面价值的计量不同 (6) 1.3对损益的影响不同 (7) 1.4对当期应纳税额的影响不同 (7) 1.5适用条件不同 (7) 2.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 (7) 2.1对期末存货价值以及本其利润的影响 (7) 2.2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8) 2.2.1存货计价方法对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8) 2.2.2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获利能力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8) 2.2.3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指标的影响 (8) 2.2.4存货计价方法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分析指标的影响 (8) 三、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运用 (9) 1.存货的自身特征及存货管理要求 (9) 2.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和业绩评价 (9) 3.税收筹划的需要 (10) 四、存货计价方法的性质 (10) 1.客观性 (11) 2.重要性 (11) 3.谨慎性 (11) 4.目标性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1)、移动平均 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单位成本=存货成本/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2)、全月平均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加权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注:差价计算模块中原来就是按这种方法处理月综合差价率=(期初差价+入库差价)/(期初金额+入库金额)差价=出库金额*月综合差价率 3)、先进先出 物料的最新发出(领用)以该物料(或该类物料)各批次入库的时间先后决定其存货发出计价基础,越先入库的越先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的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4)、后进先出 与先进先出发正好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 5)、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进行存货管理时存货以单个价格入帐 6)、计划成本法

新会计准则中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长春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新会计准则中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杨昆昆 指导教师 成绩 2009年6月2日

摘要 摘要:存货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它的积压或者数量过多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展开。因此企业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价值、产品成本及经营成果的核算。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其中新会计准则对存货计价的方法作出新的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是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长久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关键字:新会计准则,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应用

Abstract Inventory is a very important business assets, total assets in the enterprise a larger share of it too much of the backlog or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will affec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Therefore choose the inventory valuation method with a direct impact on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assets, product cost and operating results, account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inventory valuation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value of inventory at the end of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cost of sales, and profits of enterprises, the tax burden on financial ratios such as cash flow impa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accounting and gradually speed up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inventory valuation methods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enterprises should adopt FIFO method,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or the issue of individual inventory 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costs, the abolition of the backward first-out metho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for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conducive to China's enterprise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Key Words: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ssued inventory valu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

存货核算方法

存货核算方法 计划成本法核算计划成本法1.1--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计划成本法1.3--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购入原材料2.1--票到货未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2.2--货到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购入原材料3.1--货到票未到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购入原材料3.2--冲销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购入原材料3.3--票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3.4--票到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法核算外购商品--货款已支付,材料已验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1--采购时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2--货到时

借:库存商品 贷:在途物资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1--货到票未到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2--冲销暂估入账 借:库存商品(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3--收到发票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票同时到达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未到票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在途物资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存货的其他核算 周转材料的核算 购入包装物1.1

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主要涉及存货的购入和发出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涵盖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具体的存货项目。以下以原材料为例,具体说明存货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但不需设置\“在途物资\”科目。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笔核心分录、成本差异的分配、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 材料入库: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即: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 (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实际成本存货计价方法

(二)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物价持续下降时则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例题】甲公司2007年8月初乙材料结存150公斤,单价15元;6日购买乙材料1800公斤,单价11元;18日购买乙材料1350公斤,单价11.5元;20日发出乙材料1350公斤。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时,则乙材料月末结存额为()万元。 A.22125 B.22050 C.22950 D.22725 【答案】A 【解析】乙材料月末结存额=(150-150)×15+(1800-1200)×11+1350×11.5=22125(元) 【例题】甲公司按先进先出法计算材料的发出成本。2007年3月1日结存A材料10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150元。发生如下有关业务:(1)4日,购入A材料5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157.5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2)6日,发出A材料800公斤,用于产品生产。考试吧伴你

同行 (3)7日,购入A材料7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147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4)18日,发出A材料1300公斤,用于产品生产。 (5)20日,购入A材料8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165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6)26日,发出A材料300公斤,用于产品生产。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A材料: (1)6日发出的成本。 (2)18日发出的成本。 (3)26日发出的成本。 (4)期末结存的成本。 【答案】 (1)A材料6日发出的成本=800×150=120000(元) (2)A材料18日发出的成本=200×150+500×157.5+600×147=196950(元) (3)A材料26日发出的成本=100×147+200×165=47700(元)(4)期末结存的成本=600×165=99000(元)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课题】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方法.

【课题】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方法 【教材版本】 葛家澍,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企业财务会计,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耿金岭,李春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企业财务会计教学参考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耿金岭,赵芦华.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企业财务会计习题集,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实际成本下,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2.能力目标:能运用各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2.教学难点:先出先出法。 【教学媒体】 高教社网络课程同章节内容、自制课件、原材料明细账页。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第第一一课课时时 导导入入新新课课(4分钟) 师: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存货购入的入账价值,它就等于买价吗? 生:不。 师:不一定,它是存货入库前的实际支出,包括? 生:买价、运杂费用、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税金。 师:假设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三次购入A 材料,每次的数量均为100公斤,但每次的采购成 本分别是1000元、1020元、1010元,现在我们从这300公斤的A 材料中领用了一百公斤,请你告诉我,这100公斤发出存货的成本是多少? 生:……(各种答案都有) 师:究竟你们算得是对是错呢?学完这本节课,你们自已判断吧! 学学习习新新知知识识 一、 先进先出法(用时25分钟) 1、 含义:先进先出法就是假定先入库的存货最先发出。 2、 操作:对入库存货,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逐笔登记其数量、单价和金额;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 (一)先进先出法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四)个别计价法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会计》科目第三章存货第二节发出存货的计量的内容。 【知识点】: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 企业可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提示】 (1)发出存货不能采用后进先出法计量。 (2)期初存货+本期购货=本期销货+期末存货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提示】先进先出法下,当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如果存货的市价呈上升趋势则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某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某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四)个别计价法 【提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存货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财会月刊?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中旬 计划成本法,是企业对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对于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待期末通过分配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将发出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运用计划成本法能简化材料核算手续,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平衡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自2008年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来,企业简单的外延型发展受到限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中,加强存货管理,实行计划成本核算,又重新被企业管理层所关注。 一、通用差异率公式下核算的发出材料真实成本企业从对存货的购入、发出核算,到期末分配材料成本差异时的账务处理,都要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入库材料成本差异宁 (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X100% 公式中的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一般理解为包含期末暂估入账材料计划成本。 例:A是一家生产型企业,其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生产的甲产品耗用原材料为B ,单位消耗量10公斤/件,制定的计划成本为10元/公斤。 当月发生的B材料收发业务如下:期初结存材料100000公斤,计划成本100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50000元。当月5日,采购入库材料50000公斤,实际成本480000元;10日,采购入库材料40000公斤,实际成本410000元; 20日,采购入库材料50000公斤,实际成本540000元;25日,采购入库材料 80000公斤,但发票账单未到,月末以计划成本暂估入账,至下月初收到其发票账单,实际成本850000元(不考虑采购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以下分两种生产经营状况加以说明。 1.当月共发生领料200000公斤,生产甲产品20000件。本例只考虑期末将材料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