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案例[多个]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案例[多个]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案例[多个]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官能团与化学性质》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及熟练掌握有机化学中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2、把握高考中有机题目的命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高考题目的解读到自拟高考题目实现从出题人角度看问题。

2、体验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实现建构学习论中的同化与顺化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难点:阿司匹林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亮点: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编题。

三、课型:高三第二轮复习课

四、教学过程

引言:创设学习情境

阿司匹林的发明历史及其作为世纪之药的用途

问题引入:

1、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有哪些官能团?

2、这些官能团的代表物质是什么?

3、它们决定了阿司匹林具有哪些化学性质?1摩尔的阿司匹林能与几摩尔氢氧化钠完全发生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多媒体:演示动画突破难点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完成化学方程式

例1:根据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阿司匹林可以看成是芳香族酯类化合物

B.阿司匹林不溶于水

C.阿司匹林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

D.阿司匹林能与Na

2CO

3

反应

E.阿司匹林可发生酯化反应

F. 1mol阿司匹林最多可与3molNaOH完全反应

过度: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阿司匹林同样有副作用。我们再来看

例2:(1)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对于感冒发烧,有较好的疗效,但大剂量长期空腹服用,容易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原因是什么?生成物为(用结构简式表示)___,

(2)为减少这种副作用,一般宜饭后服药,并同时服用少量辅助药物,在①硫酸镁②氢氧化钡③碳酸钙中,选取一种,并解释原因:

过度:同样是治疗感冒,认识了“世纪之药”后我们再来关注另一种与阿司匹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来去匆匆的PPA。

例3:一些治疗感冒的药含有PPA的成分,PPA对感冒有较好的对症疗效,但也有较大的副作用,2000年11月,国家药监局紧急通知,停止使用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PPA是盐酸苯丙醇胺( phwtmpnothene)的缩写,结构简式为PPA分子结构中有哪些官能团?

学生自主编题:从结构决定性质方面.

汇报讨论

回顾近年的高考题目.

学生自主编题:.从近年的高考题按性质找结构角度

汇报讨论

总结:

五、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

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

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高考要考察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

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的学习只是熟记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只做到

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从近年来的高考看,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是极其重要的考点,而且各种官能团

的组合千变万化,但究其根本是要掌握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是要掌握高考中考察该项知识点的解题方法。因而,在本节课前需要做好相应

的铺垫――熟记单个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根据认知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论,在引

言处设计问题情境,并加入了化学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

研究的,如何去关注生活,同时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以致课后有学生还很感慨的说:想学制药了。

进入正课,通过对阿司匹林的感性认识,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的兴趣。然后

根据其结构讨论其性质,在讨论过程中分析了出题人的可能想法,即定性和定量

两种题型,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内化建构,再通过事物的两面性讨论阿司

匹林的正确服用及与其相对的PPA的危害,此时通过小组合作、协商便完成建构

理论中的外化于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

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

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都是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

知识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学习的发展是依靠

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

有属于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

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

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接下来是又一次的协商建构――自主

编撰高考试题。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可以把高考题编得像模像样,当然在高考中就可以稳拿这部分分数了。

多媒体在这节课中也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引言利用多媒体作为背景提示,引导学生回到从前,去回顾历史创设情境。其次,用来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该课件也适合学生自己使用,课件中复习部分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均做了断键

演示,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

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是一点美中不足,学生的讨论、书写、教师的点评占去了大量的时间,造成最后的拖堂现象。如果说改进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这节课下还应多多下功夫,学生写的慢,是因为对官能团的性质掌握不牢,出题出现纰漏也是因为基础知识方面有欠缺,那么弥补的方法是课前的铺垫要到位,这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点。我将在后续课中继续练习该专题。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微格案例赏析

数学案例(第一部分)

题目:把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是怎样分的?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老师: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够不够每人1个苹果?

学生:不够,因为苹果的个数少,人的个数多。

老师:每个小朋友得不到一整个苹果,并且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同样多,而且还得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那到底是怎样分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画面)

老师:先从6个苹果中拿出4个,把4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就得到了8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2,即1/2个苹果(多媒体演示),接着再把剩下的2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4份,这样也得到8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即1/4个苹果(多媒体演示),分给8个小朋友正好每人一份,并且正好全部分完。你们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一大块是多少?一小块又是多少?

学生:一大块是1/2个苹果,一小块是1/4个苹果。

老师: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一共是多少?应怎样求?

学生:1/2+1/4=3/4(个),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

数学案例(第二部分)

题目:把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是怎样分的?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探讨这道题。(小组探究,老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生1:先把6个苹果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共分得12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2,分给8个人每人一份之后还剩4份苹果。然后把剩下的4份苹果都再平均分成2份,这样便分得8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分给8个人,每人正好分得一份,并且没有剩余。这样每人分得一大块就是1/2个苹果,一小块就是1/4个苹果,每人共得:1/2+1/4=3/4(个)。

生2:从6个苹果中先拿出4个,把这4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了8等份,每一份就是1/2个苹果,8个小朋友正好每人分得一份。接着再把剩下的2个都平均分成4等份,这样又得到8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又正好一份。这样每个小朋友所得的一大块就是1/2个苹果,一小块就是1/4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共得苹果:1/2+1/4=3/4(个)。

生3:我们组是先想后分的。我们想,假如把这6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4份,这样共分得24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正好得到这样的3份,这说明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如果把其中的2份合起来便是一大块,即1/4+1/4=1/2(个),那么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这样想之后再分苹果就容易了,即: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苹果的1/2,这是一大块,再分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苹果的1/4,这是一小块。

生4: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此题如果先求出每人分得多少苹果之后,再想是怎样分的就容易了。于是我们打破所求问题的先后顺序,先求第二问,后求第一问。即:每人分得6÷8=3/4(个)苹果,这个结果可看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均分成4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3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题中所说的一大块可以看作是由2分合成的,即1/4+1/4=1/2(个)苹果,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苹果。根据这两个结果然后再分苹果就容易多了,即:先分给每人1/2个苹果,这是一大块;再分给每人1/4个苹果,这是一小块。

生5:我们组是直接计算进行解答的。先从6个苹果中拿出4个平均分给8个小朋

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是4÷8=1/2(个),这是一大块。再把剩下的2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是2÷8=1/4(个),这是一小块。每个小朋友一共分得的苹果是1/2+1/4=3/4(个)。

评析1:第一个案例所采用的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老师把自己对本题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显然这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是以自己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虽有多媒体的辅助演示,使老师的讲解变得直观易懂,但不能说明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老师的思维方式搬上了多媒体,学生从多媒体的演示中所接受的仍然是老师个人的见解,这等于把“人灌”变成了“机灌”,也无异于是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同时,多媒体的直接演示还缩短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没经过更多的思考,便轻轻松松获得了结果。这种做法看似省时省力,简捷高效,其实学生并没有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因而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也只能是单一的、片面的,理解也是比较肤浅的,记忆也是比较短暂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的提高,束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长期这样下去,还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并养成思维的惰性。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的学生缺乏主动性,是很难有什么创新可言的,他们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更多的是“记忆”和“模仿”。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的。

评析2: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第二个案例所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担当的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探究解法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他们不仅亲自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而且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汇报时学生交流着不同的思路,其实这正是学生创新行为的良好体现,也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富有创造性,小组间、同学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充分锻炼。事实证明,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讲授二遍、三遍所的到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并且这些自主获得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也将是终生受益的。

构建主义论约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

认识建构主义自1987年正式出现于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以来,人们公认:它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广泛的重视,并被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应该说,建构主义的突然崛起是八九十年代数学教育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克莱蒙特).在1989年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一6)的文献中,关于全球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心的十六个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问题解决与数学高层次思维应当成为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而排在第三位的便是“刚诞生的认识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师很有用,……”,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研究项目也公开宣布采用建构主义的观点,例如荷兰的弗罗登塔尔就明确表示:建构主义与他们关于数学教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总之,认识建构观对今天数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

鉴于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数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所谓“思维构造”是指主体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意义。首先要与所设置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其次要与所进行的活动中的因素及其变化建立联系,又要与相关的各种已有经验建立联系,还要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联系。这种建立多方面联系的思维过程,构造起新知识与各方面因素间关系的网络构架,从而最终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有外部的操

作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还有内部和外部的交互活动。“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动活动的过程,是积极创建的过程,最终所建构的意义固着于亲身经历的活动背景,溯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扎根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同时是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识结构的过程。“建立”一般是指从无到有的兴建;“构造”则是指对已有的材料、结构、框架加以调整、整合或者重组。主体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包括建立和构造两个方面,既要建立对新知识的理解,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一方面新知识由于成为结构中的一部分,就与结构中的其它部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的意义在心理上获得了建构;另一方面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更加分化和综合贯通,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可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既建构了新知识的意义,又使原认知结构得到了重建。

数学的建构主义学习可以比喻为:主体在心理上建造一个认识对象的“建筑物”.其建构材料,除了有关新知识的少量信息来自于外部,多数信息主要来自于心理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观念;建造的过程除最初阶段少量外部活动以外,主要是内部的心理活动、是一系列思维动作的内部操作。这个内部“心理建筑物”的建构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从寻找“建筑材料”,辨认材料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到将心理上毫无关联的材料建立起非人为的联系等等,都是内部心理上的思维创造过程,以这样的方式对新知识所建构的意义,植根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植根于主体原有的认知网络之中。这是外界力量所不能达到的,当然也是教师所不能传授的,教师的传授实际是向学生的头脑里嵌入一个外部结构,这与通过内部创造而建立起的心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外部结构嵌入的过程,是被动活动的过程,模仿复制的过程,最终所获得的意义缺少生动的背景,缺少经验支撑,缺少广泛知识的联系,也就缺少迁移的活动。

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是一些语言和符号,但它们都代表了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数学家们根据客观事物属性的感知进行思维构造的结果,

这些语言符号只不过是这种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也可以说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思维存在形式。学生要获得这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意义,并不是仅仅记住这些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而是也需要经过自身为参照中心的思维构造过程,只不过因为有前人构造的经验,有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使得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构造有捷径可循。个体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感知以后,对其进行思维构造,构造的结果就是新知识的心理意义,也就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新知识的意义不仅是建构活动的结果,而且还是下一次新知识建构活动中思维创造的原料和工具。如果是外部嵌入的结构,因其仅仅是一个相对的孤立体,缺乏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机联系,因而其难以寻找,难以辨认,更难以将其与新知识去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造成无法建构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当主体被迫去记住它的意义时,就仅仅是一个相对孤立体的嵌入,机械学习就这样产生并恶性循环下去。

3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体在以客体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出个人体验的过程。客体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主活动’、“智力参与”和“个人体验”,就是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3.1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之一是“个人体验”

在数学建构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个人体验”有语言成分,也有非语言成分。当完成某个数学新知识的建构时,其语言表征仅仅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表征,但非语言表征与语言表征紧密联系,并给予语言表征有力的支撑。这就是说,数学认识的建构是语言和非语言双重编码的,我们一般只是比较重视语言编码而忽视非语言编码。事实上在数学的建构活动中,常常先进行非语言编码,然后才进行语言编码。建构主义认为,在信息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表征同样重要。在对客体的主动活动中,主体在获得语言表征的同时,还获得情节表征和动作表征。语言表征是活动中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情节表征是活动中的视觉映象或其

它映象,动作表征则是行动中获得的直接体验。这些语言的非语言的编码或表征,使主体获得了客体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这也就是主体所获得的“个人体验”,并由此在心理上达到对客体完整的意义建构。如果仅仅只有语言编码而没有非语言编码,那么认识是不完全的。因此,如果数学学习的内容仅仅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时,会由于缺少非语言表征而造成其个人体验的残缺不全。

3.2建构主义学习的另一特征是“智力参与”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的过程,或者是以同化的形式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以便同与自己不相适应的客体一致,从而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由此不难看出,完成这样的过程,完全是自主行为,而且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别人是根本无法替代的。所谓“智力参与”,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由于数学建构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就表明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尽管是再创造,但是对学习者本人还是处于第一次发现发明的地位,因而主体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这个创造的过程才可能得以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首先要对问题的意义进行建构,就是从记忆中激活和提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现有状态、目标状态,现有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以及可以进行哪些操作来缩小这样差别等,建立理解和联系。在建构“问题意义”的过程中主体的已有经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问题意义”成功的建构,是将新问题纳入到已有解题认识结构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新问题与主体认识结构中关于解题的各个范例(模板)、一般模式(原形)、或特征的比较,进行模式识别.因此对问题意义的建构,就是外部输入的信息与来自认知结构的内部信息的一种综合。这种比较和综合可以激活或立即回忆起相应的知识、方法、策略或思想,从而一步一步地将所面临的问题解决。这无疑更是一种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活动。

3.3建构主义学习的又一特征是“自主活动”

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的学生以自主活动为基础,以智力参与为前提,又以个人

体验为终结。学生的自主活动,第一是活动;第二是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之所以强调“活动”,就是为了强调要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所以对建构主义学习来说,活动是第一位的,对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最初主要表现为外部活动,由于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个人体验。同时活动必须是学习者主动和积极进行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活动者,以及意义的被灌输者,虽然活动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进行,但是却要由主体自己控制。建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获得客体的意义,这不是简单地在头脑里登记一下就了事的,而是必须对客体主动进行感知,并在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时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能完成的。活动自主性的重要标志是主体的智力参与,主体的智力参与程度越高,活动的自主性就越强。在自主活动下,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的个人体验,就是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基石,最终升华为新知识的心理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案例2003年12月底笔者在学校上了一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公开课。本文中的案例即是这节课的重要片断,是引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笔者自以为得意的点晴之笔。

案例内容

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请大家欣赏一部由同学们自编自演的短剧,欣赏的同时想一想新航路的开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剧本:

(教室桌椅环形摆放,以中间为舞台,以投影屏幕为幕布。)

人物表:哥伦布、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四位大臣、旁白

西班牙王宫

第一幕:西班牙王宫

第一场 1485年

大臣:传哥伦布觐见

哥伦布:(上,行礼)尊敬的女王陛下,我是哥伦布,来自意大利。本人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曾经为葡萄牙效力,但是他们实在太不重视人才了,唉,这些往事就不必提了。最近,我想有一本书已引起了您的注意。

伊莎贝拉女王:你指的是《马可·波罗游记》吗?

哥:是的,尊敬的女王,您不仅具有绝伦的美貌,更拥有聪慧的才智。我仔细研究了《马可·波罗游记》并确信书中所描写的遍地黄金,满野香料的东方并不是虚构的。您瞧,葡萄牙不正从东方整船整船地运来黄金和香料吗。黄金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所欲的一切,有了黄金甚至可以把灵魂送入天堂。

伊:是呀!黄金!多么美妙的东西,我们缺的正是它,有了它国家就会飞快地运转起来,西班牙将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可是,陆路已被讨人厌的土耳其人控制住了,想要获得东方的黄金谈何容易。

哥:女王陛下请放心,根据我的航海经验,地球是圆的,所以向西航行同样可达到东方。我相信这条新航路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金色航道,而您将是这条航路的拥有者。

伊:这确实充满诱惑,我会加以考虑的。

第二场西班牙王宫 1492年

旁白:从1485年哥伦布一直在努力寻求西班牙王室对他西航计划的赞助,直到1492年他终于梦想成真。

伊:好吧!我已下定决心支持你的计划,说吧你都需要些什么?

哥:(展开计划书)我需要罗盘针、航海图以指引我们去寻找您的黄金;三艘多桅帆船把我们载向目的,火炮为我们保驾护航,这些物质与我的技术完美结合不仅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财富,也能将上帝和陛下仁慈的光芒引向世界,照亮黑暗。

伊:这可甚少要200万马拉维德。不过我会尽我的全力支持你。果真如你所言能到达东方,我会封你为所占殖民地的永久总督和海军大将,并赐你致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书。同时也希望再次见到你的时候,有大批的香料和黄金与你为伴。

旁白:领率船队,1492.8.3—1493.3.15哥伦布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西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第二幕

1493.3.15 西班牙王宫宴会大厅

伊:(兴奋期盼)我的勇士欢迎你的归来,你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是我们的英雄。

大臣们:(低声,嫉妒、不满)这样就能成为英雄吗?这种小事我们也能办到。

哥:(不慌不忙,拿起桌上一个熟鸡蛋)谁能把它竖在桌上?

大臣们:(纷纷尝试均失败)

哥:(拿起鸡蛋把它的一端敲破,鸡蛋竖起来了)瞧。

大臣:(哗然)这太容易了。

哥:(自信地)可我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如果不是我,你们谁也不会这样做。

伊:(高声)你们不要吵了,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的成果吧!亲爱的勇士,你都带回了些什么?

哥:(尴尬)我给您带来了玉米、西红柿、烟草等物产,还有十个印第安人,请您一一过目。

伊:真是些不错的东西,但是你许诺的整箱整箱的黄金呢?

哥:(窘迫)很不幸,我的女皇陛下,我猜想我到达的是印度最贫瘠的地方。我只带回了少量的黄金。请您放心,下次我一定会满载黄金而归的。

旁白:哥伦布此后又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三次西航。直到哥伦布1506年逝世,他还不知道他先后四次航海远征过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美洲世界。

案例分析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设计说明

剧本的作者是扮演哥伦布、西班牙女王、旁白的三个同学。当时时间非常紧迫,距公开课只有三天时间,尽管我心里十分着急,但我还是压制了自己写剧本的念头,而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剧组同学。正像我跟他们讲的:这是一次豪赌,我把赌注全部压在了你们身上。我想正像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就是意义建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学生自己的意义,而不仅是再现他人的意义,通过亲自动手写剧本,才会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理解学生用来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式,从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出发,而让学生在其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式基础上创作的话剧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最佳途径。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非常自信的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之后我并没有过多的直接干预,而是尽可能地间接支持,比如给他们提供网络和资料等。

一天后,剧本就交到我手上,但剧本的历史主题并不明确,没有达到突显课程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提高课堂效率的初衷。但内心的失望并没有影响到我对学生的信心。因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张彻底的相对主义,并不意味着任何建构都是合理的。个体的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而且必须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相结合,否则很难达到对事物的合理解释。于是我向学生仔细讲解了话剧在整个课堂的作用和任务,也把对他们的信心和担忧告诉了他们。他们在两天的时间里通过上网查找,借阅图书和咨询教师等渠道写出了出色的剧本,新剧本保持了初稿的学生思维风格又突出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同时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准备了服装道具,排练了剧本,熟悉了场地,尤其是把教室布置成了舞台,环形摆放的桌椅中间就成了话剧的表演舞台。当看到公开课前一天晚上的彩排时,我的心踏实了,也感到欣慰了。不料公开课前发生了意外,作为道具的鸡蛋被同学不小心捏破了,危机时刻一个同学冲出教室跑到食堂买了一个鸡蛋。当这位运动会上的百米冠军,功课却经常不及格的同学气喘吁吁的赶在上课前拿着一个鸡蛋跑进教室时,他赢得了在场所有同学老师的敬佩和感动的掌声。这是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意外又珍贵的收获,就像一段精彩的前奏,把整堂课带入了一种积极,热烈的氛围。在这次公开课中学生成了真正学习的主人,探索知识的主人,解决问题的主人,体验生活的主人,建构意义的主人。

公开课上,剧组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赢得同学老师们阵阵笑声和掌声,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和热烈的课堂气氛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我暗自庆幸自己的“放任”和“推诿”,这是对所有演员同学的一次锻炼,也是我对建构主义理论一次成功的应用和论证。

2案例包含的建构主义的四大原则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上的学习哲学,即:我们通过反思我们的经验,建构我们对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其中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此,建构主义有几条导向性原则,即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重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这个案例就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愿地组建剧组,自己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自编自导自演。教师给予学习不是细致的直接指导,而是更多的间接支持,比如给予学生信任和责任感。比如提供机会和舞台,使学生在困难中激发潜能不断成长。

2.情境性原则

用剧本来讲解新航路开辟背景的想法在备课伊始就产生了。建构主义认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意义建构的氛围和情绪。这个案例中,课前的短剧,把同学们瞬间带入历史时空,仿佛走入奢华的西班牙王宫去感受15世纪末西班牙风情,去感受一个寻梦人艰辛的心路历程。同时作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话剧比较容易地使学生把话剧和已经知道的哥伦布等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和语文课上的剧本写作知识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而“联系”与“思考”正是意义构建的关键。于是学生不是被迫地而是欣喜地迫切地进入课堂情境,后面的学习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自然地推进,并通过学生主动探讨和参加而顺利地展开。

3.合作性原则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它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本案例中,剧组成员在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中共同完成了这次紧迫的任务。在学生相互合作中,加强了彼此的信息交流,加深了对已有概念的理解和拥有,同时使学生发现了各自性格中的弱点,于是学习成为了学生形成合作技能、合作人格并超越完善自己的过程。

4.体验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学习者

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在本案例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身体表演,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自主地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身体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成为身体的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建构主义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

处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理念处于不停更新代谢的状态。正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时代也在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不断用教学理念充实自己,激活自己,不断创新,永远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余胜泉、杨小娟、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的。我们是一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们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 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以及其它学习工具),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

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

第三模块学习/专题一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学习活动 第六节新近的学习理论 案例分析 考试题:Internet课程后的应用水平 考试目的:考查学生学习Internet课程后的应用水平。 试题样例: (考生电子邮件帐号、收件人1、收件人2的邮件地址均由监考老师给出。) 你是一个刚从某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听说新华通讯社(中国)正在招聘新记者,新华社正是你理想的工作单位。请你通过INTERNET完成下列工作: 一、通过适当方式,在因特网上查找到新华社的网站,并通过其导航系统找到新华社总编的介绍网页,将总编的照片保存到自己文件夹下,文件名为网1.jpg(扩展名与原图片文件相同);再以纯文本的形式保存总编的简介,文件名为网2.txt。(本小题19分) 二、通过FTP从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23212.html,的某一个文件夹下下载一个名为coolthings.arj的文件到自己的文件夹下,此文件为《应聘注意事项》,请你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解压,解压后的文件存放在考生文件夹下。(本小题16分) 三、通过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向新华社总编室(收件人1)及人事处(收件人2)同时发出一封应聘意向信。要求如下:(本小题31分) 1、设置自己的收发邮件的帐号; 2、邮件主题为:你的准考证号-姓名(如考生李菲,本次准考证号为110503241008,则邮件的主题为:110503241001-李菲); 3、正文说明你的基本情况,并表明你愿意应聘驻外记者一职,不少于80字; 4、选用一种信纸; 5、信尾有你的签名及写信日期; 6、将素材文件夹下的相片.jpg作为邮件附件同时发送。 四、制作一组宣传自己形象及证明自己能力的网页,为节省时间,我们已经将你的有关材料存放在素材文件夹下,请你选用。(本小题34分)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头市场。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 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 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德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4、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 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育” 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 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5、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我校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 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 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德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 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6、丰富的课程资源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我校各班还制订有学生《文明公约》。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 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 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用??这些都 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德育的资料来源,为我校该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 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

建构主义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福建厦门的初中数学老师王老师在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原先采用了传统的“回顾旧知——讲解新课——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流程。 “在接下来在乙班的第二节课中颠覆原来的教学模式,打破陈规,尝试一下埋在内心深处却尚未实施的教学改革冲动。在这种强烈的改变欲望的推动下,我提笔即兴简列课堂教学的简要流程:一、合作复习,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情况;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例题、习题;三、挑选探究案例,展示特色案例;四、小组编题,每个小组编一道题,汇总后作为当天全班的作业。” 课后,王老师对在第二节进行了一次15分钟的课堂小测,小测结果显示乙班学生完成时间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小测的3个题目,且准确率相当高,而甲班15分钟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全部完成,且出现了许多计算及解题方法上的失误。另外两堂课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也明显存在差异。 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说第二次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较高,准确率也较第一次更好? (2)王老师依据的是什么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这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王老师在采取第二种教学模式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王老师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下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学习从第一次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第二次主动探索知识,所以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较高,准确率也较第一次更好。 (2)王老师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 ③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④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⑤强调学习的情景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景的创设; ⑥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3)采取第二种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①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 例分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

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程名称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学院及系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班级 姓名周梦莹 学号 提交日期年月日星期二

高一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一英语的第一单元内容,其主要讲了安妮弗兰克一家作为犹太人在二战时期躲躲藏藏的艰苦生活。她作为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朋友,却不得不放弃,与日志为伴。在她躲藏的日子里,日志记录了她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她那段时间的最好朋友。久别大自然的她,自然而然对自然事物充满了狂热,但她却无法毫无顾忌的真正欣赏那美好的风景。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走过初中紧张而繁忙的岁月,经过几个月的休整,疲倦的心早已恢复,活泼好动,机灵古怪的个性大胆显露出来。不了解高中的课堂,不熟悉身边的同学,加上早已遗忘的英语知识,他们的心中忐忑不安。虽然如此,他们任然对高中的课堂充满好奇心,新事物往往具有出乎意料的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温习以前的部分知识。 2.学习掌握一些生疏的词句和表达法。 3.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4.帮助学生了解朋友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和进行多种阅读的能力。 2.使得学生能够简单地运用单词和词组造句。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展开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 2.通过了解安妮弗兰克的遭遇,培养学生的关注自然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増强他们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能运用新词、新语完成所设置的相关写作任务,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其多方面发展。 四、教学难点 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跟着老师走,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有效的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读音水平。 2.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真正的说英语”,从而真正掌握英语。 3.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应用生词、生语造句的活动。 4.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5.让学生互相问答,自由对话。 6.多媒体直观、生动的展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内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小学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春晓》教学案例

意境潜入心悟情细无痕 -----《春晓》教学案例及评析 ------光明小学贾支美 《春晓》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春晓》这首诗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欣赏春景走进“春晓”-----游戏识字初读“春晓”------图文悟情品读“春晓”---古诗新唱拓展“春晓””为教学主线,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变得情趣横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多元诵读中无痕的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达到“意境潜入心,悟情细无痕”。 片断一: 一、欣赏春景,激趣导入,走进“春晓”。 (播放伴有音乐的春光美景图片,让学生观看,然后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师:认真的孩子请看大屏幕,想想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生:欣赏画面。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生1:春回大地、柳绿花红、鸟语花香、 生2:莺歌燕舞、万里无云、 生3:我看到花红了,燕子飞回来了,草绿了,春姑娘回来了。 生4:我看见花开了,小鸟在树枝上叫,树叶发芽了。

小学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春晓》教学案例师:是啊,春天多美呀,有人说春天是一首歌,有人说春天是一幅画,其实春天还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题目叫《春晓》,请孩子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从课题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1:我从课题中的“春”知道了写的是春天、、 生2:“晓”是“日”字旁,我想这首诗说的是早晨的时候。 师:你能根据字形理解字的意思真了不起。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呢? 生3:那“春晓”的意思就是讲春天的早晨,是吗? 师:是呀,你真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 【评析:有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精彩的开课最能抓住孩子们的心,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老师先让孩子们欣赏春天美景的图片,并伴以音乐进行渲染,让孩子们一下子陶醉于春天的美景中,然后利用学过的词语或者是句子描述看到的美景,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这样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激发了孩子口头表达的愿望,培养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再加上老师对春天美景的生动描述,让孩子不知不觉在情境中走近文本,产生阅读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片断二 游戏识字,观察记忆,初读“春晓”。 (第一关:摘苹果,认读苹果树上带拼音的字宝宝,并说说自己识记这些生字宝宝的窍门。)师:听说我们一(2)班的孩子个个都是识字小能手,现在我们采用比赛闯关的办法来认读诗中的生字宝宝,聪明的孩子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新媒体部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

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 【案例简述】 案例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星期一二三四五 -6 -2.5 -1 +4 +4.5每股涨跌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出了3‰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1+3‰)= 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化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1+3‰)= 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2‰)=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1211(元),实际亏损了1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 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感兴趣。本案例教师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实际上是“东施效颦”,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仅仅是教师用了自己在生活实践经验体会去审视数学问题。教师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教师的讲述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些在教师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困惑”视界“、案例中学生数学2.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4表示每股涨了4元;-1表示每股跌了1元。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如何理解27元的概念?为什么不能理解为:27-2.5=24.5(元),周四的股票与前三天的股票涨跌存在什么关系? 〈3〉股票卖出时的26元数据是哪里来的? 〈4〉买入交易时交易税是付出3‰,卖出时付出的成交额的3‰和手续费2‰,同是“付出了”,为什么理解的数学意义截然相反? 〈5〉如何理解一周股票收益的-1211元的实际意义? 3、案例启示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方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案例(多个)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官能团与化学性质》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及熟练掌握有机化学中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2、把握高考中有机题目的命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高考题目的解读到自拟高考题目实现从出题人角度看问题。 2、体验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实现建构学习论中的同化与顺化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难点:阿司匹林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亮点: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编题。 三、课型:高三第二轮复习课 四、教学过程 引言:创设学习情境 阿司匹林的发明历史及其作为世纪之药的用途 问题引入: 1、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有哪些官能团? 2、这些官能团的代表物质是什么? 3、它们决定了阿司匹林具有哪些化学性质?1摩尔的阿司匹林能与几摩尔氢氧化钠完全发生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多媒体:演示动画突破难点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完成化学方程式

例1:根据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阿司匹林可以看成是芳香族酯类化合物 B.阿司匹林不溶于水 C.阿司匹林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 D.阿司匹林能与Na 2CO 3 反应 E.阿司匹林可发生酯化反应 F. 1mol阿司匹林最多可与3molNaOH完全反应 过度: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阿司匹林同样有副作用。我们再来看 例2:(1)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对于感冒发烧,有较好的疗效,但大剂量长期空腹服用,容易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原因是什么?生成物为(用结构简式表示)___, (2)为减少这种副作用,一般宜饭后服药,并同时服用少量辅助药物,在①硫酸镁②氢氧化钡③碳酸钙中,选取一种,并解释原因: 过度:同样是治疗感冒,认识了“世纪之药”后我们再来关注另一种与阿司匹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来去匆匆的PPA。 例3:一些治疗感冒的药含有PPA的成分,PPA对感冒有较好的对症疗效,但也有较大的副作用,2000年11月,国家药监局紧急通知,停止使用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PPA是盐酸苯丙醇胺( phwtmpnothene)的缩写,结构简式为PPA分子结构中有哪些官能团? 学生自主编题:从结构决定性质方面. 汇报讨论 回顾近年的高考题目. 学生自主编题:.从近年的高考题按性质找结构角度 汇报讨论 总结: 五、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

b5在放飞思维中寻找创新教学案例 新课标 人教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放飞思维中寻找创新教学案例 浦江县实验中学邵向阳 1.引言 英语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所教的这届学生很少有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课堂上的发言只会按部就班,课后的作业也大多是“百人一面”,缺乏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2.背景 我教的两个班虽然在学生整体素质上稍逊于别的班级,但其中也不乏成绩优异,其他科的老师反映聪明伶俐之学生,为什么会在英语这门学科上表现出“呆板”呢?回忆学生上课的表现,翻着他们交上来的作业,看着几乎雷同的回答,我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学生怎么了?如果你问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第一位学生回答,I did my homework. 第二位学生、第三、第四位……学生还会这样回答。如果你要求他们不许重复别人的答案,他们会很委屈地说,老师我们上星期六就是在做作业啊。你如果再问,What else did you do?那么被问的学生普遍回答 I watched TV. 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学生惰于思考,以至埋没了在他们这个年龄本来应该具备的相当活跃的思维的呢?通过观察和调查,我发现了症结所在:一是作业总量多,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繁忙的各科作业,会采取最省时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任务,根本不会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英语答案而绞尽脑汁(可见,过重的课业负担正在侵占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在侵占学生活跃的大脑,在逐渐地把学生与外部世界割裂开来,使他们正在逐渐地失去从生活中创新的机会);二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降,很多学生只有等老师一定要他们怎样做的时候才会那样去做,如果老师没说“一定”,那么他们也就敷衍了事。 3.问题 了解了学生们懒于创新的原由后,怎样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这一问题就被摆到了我的日常教学议程中来。学校、社会和家长要升学率,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

新课标教学设计与案例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剖 析3个课堂教学实例,解读其中的关键部分。 第一,学习任务在真实情境中生成。 《向先烈致敬》是***市***中学教师***设计和执教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单元教学最后一课,单元总任务是:百年校庆即将到来,请学生结合对孙中山先生及其战友和对***市***中学的认识,策划并运营“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微信公众号,向校庆献礼。 ***说,这是“四无”的新课——无教材、无课型、无资源、无 案例,一切只能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单元教学结束后,他 总结了五点:一是教师的解放。以前困于教材,现在是利用教材。教 师要懂教材、用好教材。二是教材的重组。年级与学科的跨越、课内 与课外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连通、文本与活动的共融都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三是任务驱动。任务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 合作则让学生知能生成。四是资源的采集。教师根据任务群教学需要选择阅读内容,不仅是书籍,还有社科文献、展览馆及其他跨媒介阅 读内容,针对性强、指向性明,学生收获也更多。五是素养的培养。 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语言建构、审美养成与思维训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知不觉渗透其中。 整个任务群,从任务布置到公众号设计成形,体现了“生成”

二字——由任务开始,设计学习情境;情境有了,在任务驱动下师生 共研共读,生成教材、学法,生成知识与能力的小体系,而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也在活动中生成。 第二,文化参与在调查研究中深入。 《书信类节目为何这样“红”》由***市协和中学教师王殿宇设计并执教。教学中,王殿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书信式微背景下书信节 目走红的现象,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意愿,教师再指导学生调研和分析。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5万多字的学习资源并开展网络、社区调 研活动,最后完成调研报告。 王殿宇认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打通了日常语文学习与作为 课程的语文学习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的“实践性”理念。该任务群 明确提出围绕“调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关注、剖析、传播”等 环节呈现“参与”,其开放式学习特征明显。基于此,设计学习任务、分配课时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又不能将学习活动限定在课堂、学校。学习任务要带动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教师也要结合任务群需要选择多样化阅读策略和学习方式。 王殿宇的设计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落实在“关注”“剖析”与“传播”3个关键词,通过任务群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关注”“剖析”与“传播”先进文化的方法,更唤醒、培养学生“关注”“剖析”与“传播”先进文化的意识。 第三,媒介素养在语言构建中实现。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课例一则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课例一则—“二面角”的教学 设计 湖南省衡东县第五中学罗江英 2007年下学期湖南省开始全面推行高中数学新课程。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A版必修模块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这节课是笔者在2007年12月10号在本校高一165班上的一节公开课。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该班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对学习立体几何缺乏信心,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较弱。为此,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本节课,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题:二面角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联系实际、类比归纳形成二面角的概念(2)通过学生感性认识、类比思维、交流协作探究二面角的度量方法,构建二面角的平面角(3)通过基础练习,初步掌握求二面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二面角,探究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初步掌握求二面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构建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二面角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动手操作(1)翻动书本(2)将一张纸沿对角线对折后打开,引入课题二面角 学生活动:举出日常生活中二面角的例子 打开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的门面与墙面,修筑水坝时水坝面与水平面所成的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这些画面,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联系实际,直观画面观察建立对二面角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形成概念打下基础 二、构建二面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回忆平面几何中角的概念,尝试类比此定义得出二面角的定义 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关键词的类比:平面→空间,点→直线,射线(半直线)→半平面.多媒体课件演示下表,右边请学生完成 教师演示各种情形图示

2008课标文件_教学案例

(二)教学案例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上述教学原则,特提供部分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参考。以下是关于这些案例的几点说明: (1)这些案例都来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在具体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下的教学。 (2)鉴于每个案例的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案例的呈现方式并不完全统一; (3)案例的适合级别是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级别,没有采用学生的年级作为参照。由于各地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不完全统一,小学乃至初中各年级的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为了使案例的适合对象具有可参照性,案例统一使用目标级别作为适合级别。 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和学校平面示意图简单介绍学校各种场所,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 (2)能说出两幅学校平面示意图的区别。 教学内容:(1)学习有关学校场所名称的单词: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 (2)学习描述位置的表达法,如The classrooms are here. (3)学习描述学校场所的表达法,如There is an art room in our school. It is here. 教学活动: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示意图上并做简单的描述。适合级别:1级或2级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示意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 (2)把单词school, 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做成约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 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教学过程: 1.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下列单词:school, 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要求学生做到:(1) 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 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2.让学生自己说说所在学校有哪些场所。 3.将学生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案例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案例 [摘要]本文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 标准为理论框架,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思路,设计五个分级教学案例,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来诠释和演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 目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教学案例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设计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和特点,采用国际通用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其中,6—9级是高中阶段应完成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但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英语课程标准》是教师共同面临和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按照

《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五个分级教学案例,供参考。 二、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设计应以单项技能训练为核心,兼顾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交叉渗透。 案例1 教学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某市拟建立化肥厂的选址问题,并提出个人建议。重点训练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某市根据市场调查,认为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化肥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决定建一个这种化肥工厂。让学生讨论该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合适。建厂应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并建立知识框架。 Ⅰ. Where to build the factory Ⅱ. Problems to be thought of: a. row materials needed; b. effect on the city’’s environment; c. demand for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2卷 总第50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 2010(Vo l.12 Sum No.50)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研究 * 陈金凤 (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摘 要:近二十多年来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发展较成熟,并逐步确立了其外语教学理论依据的地位。本文就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2-0143-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就高校英语教学而言,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并且使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近二十多年来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发展较成熟,并逐步确立了其外语教学理论依据的地位。笔者以为,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以开放的眼光建立开放的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学者维柯(Gi ambattista Vi co)。维科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也是培植建构主义的土壤。康德综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认识主体在进行认知时,积极地选择作为认知对象的外部世界,结合自身体验,主动建构符合自身目的的概念结构。杜威认为,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的情境中,学习者在其中创建学习的社区,并同其中的成员们一起建构他们的知识。而儿童认知发展学派(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瑞士的皮亚杰(J.Pi aget)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从而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 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其后,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奥苏贝尔(Ausubel)的认知同化论、斯皮罗(Spiro)的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科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 heory?of?M oral?Development)以及斯滕伯格(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论(Triarchi c T heory of Intelli gence)都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认知理论并使之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以及反思性的学习。知识的建构过程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学习者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经验和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整合和突破的过程。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同化!,当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会发生重组甚至改造,这种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就是顺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新问题。学习者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收稿日期:2009-11-02 作者简介:陈金凤(197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