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

中外政治思想史

形成性考核册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D),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P9

A.国之道

B.为政、从政的方法

C.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D.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2.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B)。P18

A.中央集权

B.小国寡民

C.政治中心

D.分权而立

3.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A)。P18

A.城邦

B.帝国

C.部落

D.村社

4.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D)。P19

A.奴隶

B.自由人

C.妇女

D.自有公民

5.(C)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代表。P21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荷马史诗》

D.《法律篇》

6.从(A)等思想家开始,古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有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P25

A.苏格拉底

B.西塞罗

C.阿奎那

D.马西略

7.(B)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P29

A.古埃及

B.古罗马

C.迈锡尼

D.马其顿

8.(C)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P37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西塞罗

9.(B)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P31

A.斯多葛

B.柏拉图

C.莫尔

D.圣西门

10.(D)是希腊化事情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P42

A.智者

B.柏拉图学派

C.吕克昂学园

D.斯多葛派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思想P3(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1)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智者:P24-25(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8)

“智者”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希腊一此城邦中涌现出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自称智者。智者向人们收取学费,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涉及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广泛的领域。作为第一批专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论,阐述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主张,推动着政治思想走向繁荣。他们的活动以雅典为中心,同时遍及其他一些主要城邦。从他们开始,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他们几乎都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其思想也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思想活跃,不囿成见,大胆质疑前人的成说,对政治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的思想成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3.苏格拉底P25-26(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8)

苏格拉底是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他一生追求真理,把主要精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但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主要由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记载了他讨论的一些内容.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对每一事物都提出“什么是……?”的问题,欲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的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并成为他的的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造博大政治哲学体系的前提。

苏格拉底强调首先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他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与此相联系,他主张贤人政治或专家政治。这些思想后来都被柏拉图所继承。

4.哲学王P33(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9)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5.亚里士多德P37(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探讨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理论问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他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甚丰,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和《雅典政制》。《雅典政制》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史,是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城邦政治制度调查分析的成果的一部分。《政治学》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现存《政治学》分8卷,分别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政治学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亚里士多德重视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对人类知识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分类。他把学科划分为思辨或理性科学、实践科学、创制科学等。政治学属于实践科学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于此同时,他也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创立了政治学这一独立的学科。

6.双城论P47-48(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11)

双城理论是古罗马时期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认为,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12)

答:在西塞罗的时代,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已与希腊城邦有很大的不同。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从新定义国家。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他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所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所以,“共和国”这一名称的本来含义,就是属于人民的国家。在罗马王政末期,王事实上成了人民的主人,支配着人民的命运。人民在推翻王权专职后,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把国家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从此成了人民集体的事务或共同财产,所以被称为“共和国”。

西塞罗指出,当所有的人处于一个人的暴力压迫之下时,什么都不属于人民,人民却属于一个人,即使是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城邦,那里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国家。当权力为一个集团所垄断时,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国家。而权力即使有人民掌握,如果不依法统治,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国家。在西塞罗看来,这种国家更坏,因为这里没有法律的纽带,没有正义。

西塞罗的国家概念显然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这个概念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事实上,罗马城邦从来就不像希腊城邦那样狭隘和完全封闭。它创建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兼并和吸收其他部落和城市的居民。到西塞罗的时代,它已经完全突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

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A),开始了一个新时期。P52

A.神学政治观

B.人文主义

C.权利政治观

D.自由主义

2.(A)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P56

A.托马斯?阿奎那

B. 教皇尼古拉一世

C.教皇格里高利七世

D.奥古斯丁

3.(A)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P72

A.人文主义

B.自然主义

C.自由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

4.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D)为主要特征的。P100

A.自然政治观决定政治意识

B.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C.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

D.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

5.荷兰政治思想家(B)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P104

A.奥兰治

B.格劳秀斯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6.在权利方面,霍布斯较早地将自然法的理论转换为(D)的理论,为公民个人的权利做了最充分的论证。P110

A.人法

B.自然状态

C.神法

D.自然权利

7.狄德罗主持《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历时30年出齐35卷,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文献。除此而外,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孟德斯鸠的(D )、卢梭的()、布丰的《自然史》以及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等著作成为启蒙运动的基本理论贡献。P127

A.《君主论》《国家论六卷》

B.《神学大全》《和平的保卫者》

C.《理想国》《政治学》

D.《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

8.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段的政治主张,(C)正是这一张的典型代表。P167

A.保守主义

B.民族主义

C.自由主义

D.国家主义

9.(C)市民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C)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重要表现之一。P171

A.英国英国

B.法国法国

C.德国德国

D.美国美国

10.(D)的政治思想史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视目的而不择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D)国家。P176

A.霍布斯君主制

B.孟德斯鸠民主共和国

C.杰斐逊民主制

D.黑格尔君主立宪制

二、名词解释

1.神学政治观(指导书P19)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2.两剑论(指导书P20)

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一。

12世纪下半期教士们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这个理论把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比作两把剑,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一把为它使用。通过加冕仪式,教皇把世俗权力交给了皇帝。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和委托。必须服从教会,为教会服务,便成为世俗权力的必然。

3.权力政治观(指导书P30)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6.群已权界(指导书P63)

近代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继承了洛克以来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为了寻找个人自由的合理范围,密尔把人的全部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行为会涉及他人,另一部分只涉及本人.以此为基础,密尔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提出了著名的“群”(社会)“已”(个人)权界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妨害他人,就应有完全的自由:但当他的行为妨害了他人,这行为就被排除在自由的范围之外,而被放进道德或法律的范围之内了,人类就有理有权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因此,是否危害他人,就是“群己权界”的“界”之所在。密尔认为,无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手段是法律的物质力量还是舆论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此为界,这是一条原则。

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C)

A.皇权崇拜

B.图腾崇拜

C.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D.神权崇拜

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主权至上和(B).

A.仁政

B.绝对专制

C.主权在民

D.自然权利

3.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D)为特色。

A.天命不可变

B.重罚

C.树儒排佛

D.注重调节

4.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和最有价值的是(A)和(A)。

A.保民;慎刑罚

B.敬天;尊天命

C.敬祖;遵王命

D.怜小人;重刑罚

5.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B)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A.井田制;世袭制

B.郡县制;官僚制

C.君主制;联邦制

D.帝王制;宦官制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由(C)制定的()。

A.商鞅;《商君书》

B.韩非;《韩非子》

C.李悝;《法经》

D.李斯;《焚书令》

7.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D)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A.阴阳、纵横 B.兵、农、杂、佛C.玄、名、理、心D.儒、道、墨、法

8.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A)为特色。

A.重道德、讲礼仁

B.富国强兵

C.无为而治

D.法术势兼用

9.(C)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

A.慎到

B.慎不害

C.韩非

D.商鞅

10.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D)。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二.名词解释

1.周公:(指导书P73)

2.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于,他继承丁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其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振,都尊奉孔子为祖师。(指导书P74)

3.墨家学派:(指导书P74)

4.孔子:(指导书P75 )

5.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任东周守藏史,为周王室管理图书典籍。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一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老子》全文约五千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指导书P75)

6.韩非:祖上为韩国贵族,他拜在荀子门下读书,极为刻苦。韩非看到韩国日渐削弱,非常忧虑,他发愤著书,探索救国图强的道路。但他的主张并不为韩国的君主所采纳。后来韩非来到秦国,很得秦王政的赏识,却遭到李斯的忌妒和陷害,冤死狱中。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张君主专制。韩非长于著述,今有《韩非子》五十五篇传世。

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D)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A.慎到

B.商鞅

C.韩非

D.李斯

2.性品说是(C)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它是对儒家人性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A.孟轲

B.朱熹

C.韩愈

D.柳宗元

3.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A)

A.吏治与财政改革

B.岁币改革

C.税制改革

D.整顿纲纪

4.清末,(B)震惊于深重的社会危机,于是疾呼哀世已到,倡言改革,开一代风气之先,社会影响很大。他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一位思想家,也是传统政治细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A.徐光启

B.龚自珍

C.康有为

D.孙中山

5.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为(“ B ”)。

A.百家争鸣

B.百家余绪

C.罢黜百家

D.从谏如流

6.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A)。

A.道统论

B.祖统论

C.玄学

D.名教

7.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C)做了理论铺垫。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8.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 B )最具特色,(B)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A.濂学周敦颐

B. 泰州学派王艮

C.关学张载

D.洛学程颢

9.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C )为归宿。

A.社会改革

B.民族统一

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

10.民代(D)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有《船山遗书》传世。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A.韩愈

B.王守仁

C.朱熹

D.王夫之

二.名词解释

1.贾谊:贾谊,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他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他18岁时就以文学才华闻名于郡中。20岁时,经人推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参与了制定礼仪、律令等工作。贾谊长于议论,认识深刻,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新书》58篇传世,其中最著名的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指导书P92)

2.独崇儒术:(指导书P93)

3.道统:(指导书P103)

4.民本: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论点。它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和丰富。许多统治者宣称“以民为本”,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