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四季》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四季》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果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字音方面重点强调多音字“地”,通过“顽皮地说”这一词组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本课要求掌握的偏旁有3个,学习言字旁时,告诉学生这个偏旁是由“言”字演变而来,表示说话的意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此偏旁掌握得更加牢固。学生组内交流班内反馈识字方法,本课的大部分生字适合用加一加的方法。在写字环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天”“是”,说结构、找共同点,教师范写,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展示书写好的,学生再次练写。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组词写词。朗读指导。课文语言亲切、生动,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趣味。朗读时,引导学生加个动作、弯弯腰、挺挺肚子,边演边读,学生的朗读兴趣极高。通过朗读了解到四季的特征,感受到四季的美好。

理解运用。课文结构大致相同,每小节都以某种事物说“我是……”来结尾。既体现该事物的季节代表性,有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因此我相机鼓励学生模仿句式自由表达,表达过程中发现学生回答的亮点,鼓励学生,激发仿句热情。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句式自由表达自己喜欢的

季节。这个环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符合课标要求。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读、边带动作边读、小组内对读等形式,了解四季的特点,感受四季的美丽。

三、不足之处

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了字音,课上重点指导字形,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说白了,我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四、努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自编小诗时:给学生句式,学生补充(),它()说:“我是()”。学生组内进行交流。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组员合作朗读,可以一人读一节,可以合作对话读,合作朗读,表演背诵,相信学生参与度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