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

1.1878年,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毕生

3精神学派:弗洛伊德

4什么是理论:理论是对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一套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5什么是发展: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机构像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6发展理论的任务:第一描述一个或几个的心里领域的发展过程第二描述几个心里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第三解释发展的因素和机制

7研究知觉--吉布森研究思维--皮亚杰

8发展理论的作用: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

9发展理论主题:心里的实质量变与质变遗传与环境理论自身的建设

10格赛尔成熟势力学说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观点:1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2发展的性质3发展的原则(1发展方向的原则2相互组织3技能不对称4个体成熟5自我调节) 4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5育儿观念

11对格赛尔的评价: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2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毕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环境决定论,思维与大脑无关)13行为的概念: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这一系统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构成单位都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

14适应的概念: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他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15行为主义的思维:习惯的思维无声计划性

16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年龄练习的分配

17儿童情绪的模式:惧怒爱18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

19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

20儿童行为的变化--反应率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第一实

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

实验期的作用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予儿童,从而确

定第一实验期所给予刺激的作用

2.训练精神病的方法:模仿疗法随机强化法代币法厌恶刺激法

21斯金纳三原则:1小步子前进原则2主动参加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

2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

运动复现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 2观察学习的模式 (1行为模式(2言语模

式(3象征模式(4抽象模式(5参照模式(6参与性模式(7创造模式(8延迟

模式 3社会学习的研究(1攻击性(2亲社会行为(3行为的决定因素

23华生对经典行为主义的评析:优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2

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3使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

广泛的实用领域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原则弊:根本上削弱了

心理学的生命力排斥任何形式的内省,不可避免的造成研究方法的单一不利于

心理学的研究

24评析斯金纳:1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

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

25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1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2积极

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3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4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

26本能:力比多

27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8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

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13岁开始)

29儿童焦虑分类: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道德的焦虑

30焦虑的防御机制1压抑2反向作用3投射4退化5停滞

31精神分析法的要点;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暗示移情

32基本焦虑理论--霍妮

33童年经验影响方式:1早起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2童年的整个经

历带来的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

3.儿童焦虑是应付外界的手段:趋众逆众离众

4.防御策略归类:盲点分隔合理化过分自控自以为是捉摸不定犬儒主义

等作用

5.同一性渐成说--埃里克森1自我与同一性2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

6.对精神分析学的评析:1开拓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范围2推动了对儿童早期

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3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弊:1富

有主观色彩2有泛性论倾向3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

7.精神分析学说与学前教育:1重视童年经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2充分认识每

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3关心幼儿人际关系克服基本焦虑

8.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结构的概念: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不仅指具有解

剖学意义的实际结构也包括功能意义上的结构

9.组织的概念:是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10.适应的概念:是指结构的同化和顺化两种机能及这两种机能之间的关系

11.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

12.动作到运算的过程:1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2动作的内化内化的可逆的

动作

13.皮亚杰的游戏分类:感知-运动水平上的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创造

性游戏(儿童绘画是智力发展的尺度)

14.发展阶段特征的性质:1阶段的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2阶段的整合

性3阶段的双重性(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影响平衡化

15.皮亚杰对学习与发展的观点:1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2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3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16.对发生认识论的评析:1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质的演变,对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他丰富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体系

17.发生认识论与学前教育:1充分认识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2重视动作发展对思维的价值3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水平4正确看待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18.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和高级心理机能

19.低级心理机能的共性:1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2就反应水平而言她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3就他们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她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4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他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因而它们都受生物学的规律所支配5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20.高级心理机能的共性:1是随意的主动地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就其反应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在这些高级心理机能中都有思维的参与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地,不需经由符号或词作为中介的工具4就其起源而言他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之约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21.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2心理活动的冲向概括机能增强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增强21心理活动的个别化2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实质是心理功能与意识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的中心环

节是思想与词的关系

23.维果茨基言语与发展阶段分为外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阶段

24.概念形成的过程:1概念含混时期(1尝试与错误2儿童按自己的知觉揭示

给他的主管联系对物品加以分类3是概念含混时期向第二个时期过渡的阶段)

2复合思维时期(包括五个亚型1联想型复合2集合型3链状型4弥漫型5假

概念)3概念思维时期

25.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1儿童现实发展水平2最近发展区

26.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对心理过程的引发表现在以下事实1各学科教学的心理

基础具有相当大的共同性2教学对高级心理机能的行程具有促进作用3学科教

学可加强各项心理功能的相互依存和联系,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学龄期重要

的发展成果学前儿童的教学处在自发型和反应型之间成为自发型反应教学

27.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评析:利:1为意识的的研究注入

了新的生命力2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结论是教学应当走在发

展前面,教学成了儿童发展的源泉,集中的体现了他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3开创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弊:1过于强调两种

心理机能的区别2过于强调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的对立3过分强调教学对

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1教育就是要促进高级心理机

能的发展2好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3重视内化就是重视发展

29.生态学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外部系统包括父母的工作场所、学校委员会

的决策、年长同胞的同伴网络的影响

30.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视崖、抓握

反应、回避反应)2刺激中信息的分化3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4儿童知觉发展

的趋势(1知觉特异性增加2注意实现最优化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5知

觉发展的机制(抽取过滤注意的外周机制

31.依恋理论的基本观点:1依恋行为2一脸发展的阶段3依恋的生物功能4

依恋的行为系统5依恋与分离6影响依恋的因素

32.分离焦虑经历的阶段:反抗、失望、超脱阶段

33.影响依恋的因素: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2母亲的照看方式3照看

环境

34.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特点:1注视知觉的生态环境2强调通过知觉的主

动探索获得知识

35生态学、习性学的心理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1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发挥

知觉主动性2利用依恋理论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3努力办成高质量的托幼机

构维护儿童健康发展

36RULER意为情绪素养(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归类、情绪表达、情绪控

制)

基本理论

第二章 基本理论 毕生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先天、后天;连续、阶段;主动、被动 精神分析观 人格发展是通过自我的调节,整合生物性需要与社会要求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行为主义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环境决定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1.关于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 2.关于儿童的嫉妒和羞耻的研究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充气娃娃"实验 2.性别角色的获得 3.自我强化 4.亲社会行为 都是社会学习榜样影响的结果 行为、个体、环境相互作用 发展是一个通过社会模式的呈现和不断社会化而形成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并不能完全决定儿童将要学习什么和模仿什么,其认知结构本身也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发展极易受到经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同化、顺应实现 图式——个体用以应对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心理结构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发展的因素成熟:前提因素物理环境:前提因素物体经验:大小、重量、形状、颜色等数理逻辑经验:玩石头社会环境:前提因素平衡:决定的因素 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 二、新皮亚杰学派 (一)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蒙纳德(Moundoud)、道易斯(Doise,W) 、布琳格(Bullinger,A) 、斯科姆科斯克(Schmid-Kitsikis,A) 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应用的研究。 要求把儿童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因此情绪、意志、人格等均成为他们考虑的内容 研究方法上,强调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 重视社会因素影响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 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 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 “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 (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 ,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 。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注重下属的心向、态度,“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不同的部下,心态、个性各不相同,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激励。企业中员工有个体差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需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 8 5 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 ?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 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农业用地

兰大管理学-课后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管理。 2.你认为管理者的各职能之间的联系? 3.影响管理的环境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4.概念形成技能与分析技能(2005) 5.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2000) 6.简述管理人员的基本作用。(2003) 7.试举例说明在管理中,企业家与管理者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为什么?(2006) 第二章管理研究方法 1.为什么不可能错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 2.什么是构念? 3.管理研究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 4.简述管理研究的过程。(2010) 第三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1.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2.你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具有实践价值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法约尔提出了哪些管理职能和哪14条管理原则? 4.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5.霍桑试验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此发现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6.简述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7.简述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8.何谓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有哪些? 9.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2000、2007、2008) 10.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2008) 11.经济人与社会人(2002) 12.命令统一原则与指导统一原则(2003) 13.简述泰罗“第一流的工人”原理的主要观点。(2005) 14.简述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001) 15.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007) 16.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2010) 17.简述霍桑试验的目的、过程和主要结论。(2006) 18.简述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产生条件。(2000) 19.简述权变理论学派关于建立模式时应考虑的因素。(2000) 20.根据权变学派的理论观点,在实际管理中因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08) 21.简述社会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2003) 22.简述社会系统学派关于组织生存条件的观点。(2004) 23.简述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关系。(2002) 24.简述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内容。(2002)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发?P130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1名词解释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2理论阐述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3不公平的后果 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报酬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产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公平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公平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组织中的大多数员工来说,激励不仅受到他们自己绝对报酬多少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他们对相对报酬关注的影响,而且对于报酬过高所带来的不公平对员工的行为影响不大,人们倾向于使报酬过高合理化。公平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工作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也是管理者所应该了解的一种激励过程。 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员工有关公平与不公平的社会比较过程,从而不断地改变激励模式并保证其有效性。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作为员工来说,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到的绝对报酬,也关心自己的报酬的相对性。如果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就会试图采取我们前面提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境况,减轻不公平的感觉。例如,他们可能会经常缺勤、上班迟到、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降低工作质量等。此时,管理者应该尽量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来改善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性,以此作为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手段。

城镇化相关理论

1.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实行点轴开发的基本条件如下:①已经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够提供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并具备能作为重点开发轴线的主要交通干道。重点开发轴的选择依据如下:①产业布局以交通干线为依托;②轴线地带经济已经有基础并有较大的潜力;③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资源丰富;④轴线的开发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大。 点轴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城市的作用,实现产业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间、城乡间便捷的联系和专业化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协作。 2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职能上,城市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它向乡村传输商品、金融、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在产业上,乡村往往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的配套乡镇企业,它往往成为工业零配件生产和装配的打包者;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城市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以及水、土地等资源,城市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优势;两者互为市场,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城市是乡村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激励理论是非判断题1公平理论认为公平就是平均分配

第五章 激励理论 一、是非判断题 1.公平理论认为公平就是平均分配。(答案:否分配公平中) 2.内容型激励理论探讨的是“什么”需要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答案:是易) 3.尊重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等级需要。(答案:否自我实现需要易) 4.保健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如得不到改善, 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答案:是易) 5.成功的领导者具有较高权力的需要以及较低的归属需要。(答案:是难) 6.期望理论认为个体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以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答案:是易) 7.交换契约是指雇员以加班、职责外工作为代价以换取组织提供的高额报酬、绩效奖励、培训和职业发展,是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答案:否交易契约中) 8.程序公平是由西波特和沃而克提出的。(答案:是难) 9.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答案:是易) 10.经营管理者年薪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组成。 (答案:否基本年薪和风险年薪中) 二、单选题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c.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答案:d 易)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由低到高排序为() a.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 生理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c.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d.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答案:a 易)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保健因素() a. 技术监督系统 b. 与高级主管之间的人事关系 c. 薪酬 d. 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答案:d 难) 4.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不包括() a. 权力需要 b. 归属需要 c. 成就需要 d.安全需要 (答案:d 中) 5.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西南科技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及答案-M.Y.

西南科技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及答案-M.Y. 1.管理人员考评对管理人员有何积极影响? 1)为确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2)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3)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依据 4)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 2.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有哪些?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性 3)组织结构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3.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总是要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2)员工的比较有三种类型: (1)其他人(2)制度(3)自己 3)贡献率可以描述员工在横、纵向两方面对所获报酬的比较以及对工作态度的影响:Op / I p = Ox / Ix 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x——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付出的感觉, Ix——自己对他人付出的感觉 当:Op /I p = Ox / Ix,员工认为报酬是公平的积极性与努力程度不会改变; 当: Op / I p > Ox / Ix 说明此员工得到了过高的报酬或付出的努力较少,但他不会要求减少报酬; 当:Op / I p < Ox / Ix 员工会觉得不公平,如果不增加报酬其工作积极性会下降4.简述前馈控制的优点及其困难。 优点:可防患于未然;适用于一切领域所有工作;针对条件的控制,不对人,易于被接受并实施。 1)主管人员运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包括上一个控制循环所产生的经验教训,反复 认真地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将其同计划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在必要时 调整计划或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已铸成的差错无能为力的弊端。 3)由于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 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困难: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影响关系,并及时了解新情况和问题。 5.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来自于工厂与工人共同达到富 裕的基础;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应建立各种明确 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有彻底变革。包 括: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公平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公平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是以员工的投入和他获得的报酬相比较,员工在心理上对这种比较的结果加以判断,从而在员工的心理上产生是否公平的感觉。它既包括员工与其他人的比较,也包括员工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平理论的三种表现形式: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员工个人公平。 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管理的公平理念必须贯穿到整个管理体系中去,只有从整个体系入手,才有可能实现员工所共同认同的公平,具体表现在: (一)工作分析和个人绩效考核。工作分析在公平理论中的作用在于,它给每个员工提出了一个抽象的“参照者”,即系统参照人。员工无须与实际的他人进行比较,而是对照自己工作分析中的职责、工作内容、待遇等来衡量自己的成果,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一种满意的状态,体现公平性。 (二)把能力相近的人配置在相同的岗位上,员工在选择参照人时有就近比较的趋势,即先与同班组、同车间、同公司的相近专业人员比较,然后才进行更广泛的社会比较,而且在比较中会自动将

一些诸如公司状况、地区因素考虑在内。尽量把能力相近的人配置在相同的岗位上,是维持公平的有效方法。 (三)扩大“得到”的范畴、增加公平比值。公平理论中所指的“得到”一般指的是工资报酬,在企业分配中主要是由工资、奖金、福利等实物型报酬组成,但在满足了员工的生理、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员工对职称、工作岗位重视程度、事业成就感、培训深造及精神奖励也越来越重视,将这些因素加入“得到”的整体薪酬。 (四)以机会公平代替结果公平与形式公平企业员工存在比较是客观的,但比较过程却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得到”与“付出”的理解不同,“参照人”选择标准也有差异,想获得绝对公平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聪明的管理者往往能在不完全公平的结果中使员工获得公平感,所以公平感比公平更重要决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种领导艺术。在主张自我、强调竞争的年轻一代看来,结果公平与形式公平是不利于发挥自己才干的。 (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塑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实现企业宗旨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相互沟通,包括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都要多多征求员工意见。这样做不仅真正体现了企业的厂务公开和民主,而且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企业中塑造公平的文化氛围,对企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公平理论的管理意义。公平本身是个人的主观认知概念,而对个人所比较内容的认识、比较标准的选择都存在主观判断,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影响员工的主观认识:首先是建立员工一致认同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公平理论――公平与公平感

公平与公平感 ——公平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 因现有生产线设备落伍,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田乳胶制品厂了解后决定从英国一公司引进了一条号称“世界前沿水平,全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线。 陈厂长请示公司,认为兵贵神速,应当机立断。经与该英商短期接触,以120万美元的高价达成购买协议。英方答应尽快供货,并派专家来现场指导安装调试,保证设备到货后四个月内达到设计水平,投入生产。 随后厂里静心挑选了配合英国专家工作的高工黄师傅、姜师傅和工作踏实,英语过关的小王。然而调试工作一开始便不顺利,许多重要部件远低于设计性能,如卷边机合格率仅10%上下,洗模机干脆不能运作等等。我方很快发现此台设备竟是从设计图纸转为实物的首部样机,设计意图虽想多用尖端技术,但考虑欠周或失误,到实践中检验,便破绽百出。英国专家使出浑身解数,也一愁莫展。眼看四个月限期将至,英方老板带上另一专家亲来支援。又经月余努力,未见起色。 英老板声称不堪负担,否则便将破产云云。我方据合同力争,然英方死皮赖脸,摊手耸肩,强行撤离。 厂班子研究认为如果与英方打官司,由于不熟悉国际诉讼,法庭相见,并无把握,且费用高昂,拖延时日,难以承受,而设备闲置,吃亏仍是我方,于是决定依靠本厂内部技术力量,自力更生,组建攻关组。黄工却以身体、精力不济推辞,可是姜工主动请战。连续一个半月,姜、王二人每天三班不下岗,六周下来,居然进展显著,许多难点都有不少突破,总产品合格率提高到60%,虽然距能实现盈利运行的80%成品率标准还有点差距,总是令人鼓舞的。 班子决定,给攻关组姜、王两人各发1000元奖金,其余组员各发500元,以资鼓励。陈厂长承认这奖金是显得少了点,但再多发又怕别人不服气。果然,很快就听到许多怪话: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面的目标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②争取吃透教材,把握好重点、难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积累班级管理经验,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④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努力渗透新课程的理念。⑤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流畅,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达到信息的处理和优化。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解决许多新的课题,如创新教育、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可归结为三类: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将教师视为教育理论的应用者和实践者,将理论性知识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实践—反思取向将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者,将教学工作视为融入教师个体经验和生活的实践,将实践性知识视为教室专业发展的基础;生态取向强调联合学校团体的教学文化来培养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而在于它的环境与机制。人们认识到秉承“理智取向”的传统教师教育几乎培养不出能圣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型教师,纷纷转向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实践取向理念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理念发展的趋势。但教师对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仍面临困难,教学行为与新理念之间还有一定距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做法上有所突破,才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这是目前推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对教育真谛应有深刻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只有将人的培养、将完整人格的自我塑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看做教育的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