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16页word

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16页word
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16页word

目录

1 绪论 (1)

1.1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0

1.2GP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0

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

1.3.1 变形监测网参考系的选择 (1)

1.3.2 变形监测网点位稳定性分析 (1)

1.3.3 GPS监测网数据处理的一般模型 (2)

2 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 0

2.1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0

2.2监测网的质量分析 0

2.2.1 精度 (4)

2.2.2 可靠性 (1)

2.2.3 经济性 (1)

2.2.4 灵敏度 (1)

2.3监测网的参考系 (5)

2.3.1 监测网的分类 (5)

2.3.2 监测网的平差方法 (2)

3 GPS监测网数据处理的一般模型 0

3.1外业观测成果检核 0

3.1.1 同步边观测数据的检核 0

3.1.2 同步环闭合差的检核 (1)

3.1.3 异步环闭合差的检核 (1)

3.2GPS监测网平差的基本模型 (1)

3.2.1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的方法分类 (1)

3.2.2 GPS网空间无约束平差模型 (1)

3.2.3 自由网平差成果的转换 (2)

3.3GPS监测网多期数据的基准统一 (2)

3.3.1 各期基线解算的基准分析 (2)

3.3.2 分期平差时基准的统一 (2)

4 总结与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结论 0

4.2进一步工作的研究方向 0

参考文献 (13)

摘要

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但如果变形超过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因此,科学、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报自然物及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变形监测首先要确定监测对象的相对或绝对位移量,即变形的几何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变形几何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1、系统归纳了变形监测网的经典平差、秩亏平差以及拟稳平差的理论和计算过程,以某一沉降监测网数据为例,分别采用上述三种平差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平

差基准,得到的变形量也不同,应根据所选基准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原则进行平差。

2、详细探讨了变形监测网中点位稳定性分析的各种方法。主要研究采用平均间隙法对监测网稳定性进行整体检验的方法,以及采用t检验法对单点位移显著性进行判定的方法,并应用此理论对某一沉降监测网进行点位稳定性分析。

3、研究GPS周期性重复监测网数据处理的一般模型。分析单期监测基线向量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模型,推导将基线网的经典平差成果分别转换为拟稳平差成果和秩亏自由网平差成果的转换模型,研究统一GPS监测网多期观测数据位置、尺度和方位基准的方法。

4、重点研究GPS基线向量网中粗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抗差估计的基本原理,讨论现有抗差估计的几种等价权函数的优缺点,从观测误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出发,利用服从于t分布的学生化残差构造等价权函数,以此建立GPS基线向量网的抗差估计模型。选取一实测GPS网数据,通过人为加入模拟粗差,采用所建立的抗差估计模型进行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所构造的基于学生化残差的等价权函数能够削弱观测粗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抗差性能。

关键词:平差基准,点位稳定性,三维无约束平差,等价权函数

1 绪论

1.1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变形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发生变化。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仪器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根据变形体的范围,可将变形监测对象划分为3类:全球性变形研究、区域性变化研究和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

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但如果变形超过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自然界中许多灾害的发生与变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岩崩、地表沉陷、火山爆发等等,都是典型的变形破坏现象。工程建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变形,变形如果超出了规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引起坍塌、滑坡、沉陷、倾斜、裂缝等灾难性后果,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现代工程建设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建设的进程和速度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建筑物的规模、造型、难度等方面。因此,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变形监测的意义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用上的意义,主要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主要包括更好地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经验公式,以及建立正确有效的变形预报理论和方法。

1.2GP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GP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空间定位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高度自动化、全天候作业、操作简单方便等诸多优点在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航空中,GPS技术用于获取信息采样点的位置坐标、飞行时准确的导航定位等;在气象学研究中,利用地面GPS来探测大气,进行天气预报。与常规测量方法相比,GPS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变形监测工作的精度要求,而且有助于监测工作的自动化与实时化。

变形监测除了反映监测物体当前的变形信息外,对未来变形量做出准确的预报也是及其重要的内容。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变形预报模型也较

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回归分析模型:除了做变形的物理解释外,也可用于变形预报。目前多元线性回归仍是变形分析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尤其在大坝的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面。

(2)时序分析模型:其理论依据是当观测序列之间存在相关性时。

(3)灰色预测(GM)模型: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次提出灰色系统理论是解决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原始数据采用累加生成法生成数列,有减弱随机性、增加规律性的作用。

(4)卡尔曼滤波模型:将变形体视为一个动态系统,用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来描述动态系统,以监测点的位置、速率和加速率参数为状态向量,求解时不需保留用过的观测值序列,按照一套递推算法,把参数估计和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适合于变形监测数据的动态处理。

(5)小波分析:小波分析具有良好的时频域局部化分析功能。复杂的形变测量信号包含各种频率成分,且有效信息集中在低频段,干扰分布在高频段,利用小波变换对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分解和重构,提取低频段有效信息,可有效地消除干扰,提高变形分析的精度。

随着各种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思想的引入,变形预报模型变得更加丰富。单一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不再适合于复杂的变形分析与预报,针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根据各工程实际情况,将多种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综合使用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变形监测网参考系的选择

参考系即平差的基准,合理地选择参考系是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的基本问题,参考系不同,平差方法就不同。平差基准分为固定基准、重心基准和拟稳基准,与此相对应的平差方法分为经典平差、秩亏平差和拟稳平差。通过分析对比一沉降监测网不同平差方法得到的结果的差异,研究实际应用中选择参考系的原则。

1.3.2变形监测网点位稳定性分析

变形监测点的位移量是相对于参考基准的,只有保证所选基准点稳定,所求的位移才是真实位移。同时点位差异是由观测误差所引起,还是点位真正的变形,必须对它们进行区分。因此点位稳定性分析也是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重要内容。文中研究了对监测网稳定性进行整体检验的平均间隙法,以及对单点位移显著性进行判定的t检验法,并应用此理论对一沉降监测网数据进行了计

算分析。

1.3.3GPS监测网数据处理的一般模型

给出平差前GPS监测网外业观测质量检核的内容;研究单期监测基线向量网无约束平差模型,导出将经典自由网平差成果分别转换为拟稳平差成果和秩亏自由网平差成果的转换模型,以适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GPS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需要;从精度、可靠性和置信度三方面对平差后GPS网的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统一GPS监测网多期观测数据位置、方位和尺度基准的方法。

2 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

2.1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变形监测网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控制网,如同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一样,优化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内容。其含义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布设控制网时,希望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产条件下,使控制网具备最高的精度、灵敏度和可靠性;

(2)控制网在满足精度、灵敏度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使控制网的成本(费用)最低。

控制网优化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种,但都可以归纳成解析法和模拟法两类。

(1)解析法

解析法是通过建立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即将设计问题表达为含待求设计变量(如观测权、点位坐标)的线性或非线性方程组,选择一种恰当的寻优算法,求出问题的严格最优解。解析法可适用于各类的设计问题,特别是零类设计,具有计算机时较少、理论上较严密等优点,但其数学模型难于构造,最优解有时不符合实际或可行性差,权的离散化和程序设计较费时。

(2)模拟法

模拟法是对经验设计的初步网形和观测精度,模拟一组起始数据与观测值输入计算机,按参数平差,组成误差方程、法方程、求逆进而得到未知参数的协因数阵,计算未知参数及其精度,估算成本,或进一步计算可靠性数值等信息;与预定的精度要求、成本和可靠性要求等相比较,根据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及设计者的经验,对控制网的基准、网形、观测精度等进行修正。然后重复上述计算,必要时再进行修正,直至获得符合各项设计要求的较理想的设计方案。

2.2监测网的质量分析

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确定变形体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并解释发生变化的机理,以保证建筑物安全运营。变形观测具有精度高,重复观测等特点,其精度需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变形体的特征,根据变形的大小及允许值等来确定,同时还应保证其它指标的满足,诸如必要的可靠性及建网的费用等。此外,监测网还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质量准则——灵敏度。

2.2.1精度

所谓精度就是描述误差分布离散程度的一种度量,常用方差或者均方差来描述。对于任何一个工程控制网,均可以用Gauss-Markov(G.M)模型:

来描述。

未知参数的方差阵或协因数阵在评定网的精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需的各种精度均可由它导出。可以认为它包含了网的全部精度信息,因此称它为网的精度准则矩阵,用此可以完整地描述网的精度情况。但实用中很难直接地将两个不同的精度矩阵之间进行比较,判断出哪一个精度高,哪一个精度低。所以总是抽取精度矩阵的一部分信息,定义一些数值指标作为比较精度高低的标准,称之为纯量精度标准。

2.2.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控制网探测观测值粗差和抵抗残存粗差对平差成果影响的能力,一般分为内部可靠性和外部可靠性。内部可靠性用来描述控制网本身发现某一模型误差的能力。外部可靠性又称为总体可靠性,是指无法探测出而保留在观测值中的残存粗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程度。

2.2.3经济性

布设任何控制网都不可一味追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而不考虑费用问题,尤其是在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更是如此。网的优化设计,就是得出在费用最小(或不超过某一限度)的情况下使其他质量指标能满足要求的布网方案。具体说就是采用下列的某一原则:

(1)最大原则。在费用一定的条件下,使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大或者可靠性能满足一定限制下使精度最高。

(2)最小原则。在使精度和可靠性指标达到一定的条件下,使费用支出最小。

2.2.4灵敏度

变形监测网不同于一般控制网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其目的就是要证明监测对象是否存在显著变形,和一般控制网相比,监测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周期性和方向性,即通过多期观测来发现建筑物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的变形。如重力坝主要是发现垂直于坝体方向的变形等。灵敏度正是用来描述监测网发现变形体某一特定方向上变形的能力,是监测网所特有的主要的质量指标。

2.3监测网的参考系

2.3.1监测网的分类

监测网一般可分为绝对网和相对网两类。绝对网是指网中一部分点位于变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复习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考试复习要点 题型:填空题(20分) 名词解释(10分) 简答(20分) 综合题(问答、计算、填表、绘图等)(50分) 关注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概述:变形监测意义与目的;监测周期、精度;监测点、基准点布设原则; 变形观测的定义 通过一定的观测方法和仪器测定构筑物或 工程建筑物各种变形量大小的工作。 变形观测的目的: 1、分析与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2、验证设计数据 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 4、研究正常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 ◆安全:其目的是监测建(构)筑物在施工 过程中和竣工后,投入使用中的安 全情况; ◆设计施工:验证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数据 的可靠程度,以改进设计理论和施 工方法;

◆ 科研:研究变形的原因和规律,建立正确 的预报模型,准确的分析预报。 变形观测的意义 1、安全 2、验证与改进设计 3、科学研究 对于机械技术设备:为改进提供技术数据 对于滑坡:成因预报 对于矿山:开挖量加固方法 对于地壳运动: 监测周期:根据变形物的大小、速度而制定出的监测频次。 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2)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3)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4)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观测点(监测点/工作点)布设方案 一般原则: ? 反应整体变形(均匀布点); ? 变形量大的地段多布点; ? 工程重点地段多布点; ? 其它原因专门提出; ? 有利于观测 1.3.1 精度确定依据 具体工程建筑物的允许误差大小、变形 速度、变形观测的目的 一般而言:从安全角度:观测中误差应小于 允许变形量的1/10~1/20;典型精度±1mm 或相 对精度为10-6 从科学研究角度:应尽量提高精度 2、精度确立原则: 实用、经济、科学、实际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 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 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 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沉降监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 mm 0 .2n ±mm 0.1n ±

变形测量技术总结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第一部分、测量项目概述 一、任务来源 为了保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物安全,小组接到了对10、11宿舍楼建筑物垂直度监测的任务。 该几栋楼建筑地基为中密卵石土,属中压缩土,地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级别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第3.0.4条的规定为二级,沉降观测精度指标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测区概况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4)测区内地势平坦,地形并不复杂,但杂草较多。 (5)黄河水院内设有小卖部食堂开水房洗浴中心理发店住宿区,基本符合一般城市生活标准。 测量现有2011年生产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其坐标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经现场踏勘,该地形图内测区现有地形基本没改变,可作高程基准点点位设计用。 二、测量项目内容 按照委托方要求,测量项目内容为: 10#、11#楼施工期、使用期头三年的建筑物沉降测量: 沉降测量周期为两天,每两天观测一次,工期为一周共测量测量2次。 三、测量项目所执行的技术标准 建筑物沉降测量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执行;

建筑物垂直度测量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8.3.11相关内容执行。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 一、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设计 1、高程基准点应距建筑物施工场地有一定距离,又能保证用较短的水准路线连测到高程工作基点,更重要的是要稳固和安全。根据现场踏勘,建筑物施工场地东面为宿舍区,人员较复杂,很难保证点位稳固和安全,水准路线增长,宿舍区内人员较复杂,点位安全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将高程基准点选择在西面的环路边,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高程基准点点位与邻近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的要求。 2、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案及点位埋设要求 闭合的水准路线组成高程控制网,为什么我们要布似乎多于的宿舍楼高程基准点呢?一是宿舍楼东面无可靠的布点位置,二是多一组高程基准点能使基准点更安全,不致于发生被破坏后无法实施沉降观测的情况,三是便于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因此,高程控制网测量时,环路高程基准点为起点,先设站测量两个基点的高差后,再以该站测向工作基点, 高程控制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数据从施工控制网引测。 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及高程控制网测量路线见《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4.4.1第2、3条的规定,高程控制网水准支线应进行往返测,水准测量作业的基本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相应规定。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精品文档 。 - 1 -欢迎下载 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市**区胜利和公园路交汇处东北侧,西邻度假村,南面和东面邻动物园。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已拆除,南侧偏西残留一小山丘,四周均已形成3~7m 高的较陡人工边坡。基坑开挖前将高出基坑顶面设计标高的土坡、山丘进行平整,后进行开挖。工程基坑底面标高分为34.00m 、33.50m 、31.20m ,基坑顶面标高为43.00m 至35.50m 。本工程采用放坡支护方案,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地上为2~16层建筑,地下室1层,地下室埋深5.5m 。本工程主体结构采用天然地基下的扩展基础,局部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PHC 管桩基础。建筑主体分为:A 组团办公楼;B 组团餐厅;C 、D 、E 组团公寓;F 组团图书馆。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 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⑥《**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 ⑦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坑支护图纸,基坑监测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要求。 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监测监测方案 3、监测实施方案 3.1、监测流程 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精品文档 。 - 3 -欢迎下载 3.2、实施方案 3.2.1、监测点位埋设 本工程的基坑监测部分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顶沉降、位移监测点29个,建筑主体沉降监测点149个(办公楼沉降监测点42个、餐厅沉降监测点14个、公寓组团一沉降监测点24个、员公寓组团二沉降监测点24个、公寓组团三沉降监测点24个、图书馆沉降监测点12个、室外连廊沉降监测点3个、地下室沉降监测点6个)。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1)基坑部分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 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为3天/次,结构施工为7天/次;基坑填至±0.00后停止监测。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 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2)建筑主体部分 ①观测工作从基础施工完成后即开始监测,建筑物每升高2层观测一次; ②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 ③工程全部竣工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④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沉降变形稳定为止。 3.2.3、信息反馈 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工程变形监测技术设计书

××工程变形监测技术设计书 班级:测绘B091 设计人: 学号: 2012年12月15日

第一部分概况 1.1 工程概况 该项目基坑开挖较深,并且开挖处距离水街已有建筑、走马河堤岸较近,有可能扰动基坑周围的地质结构,容易导致基坑周边的基坑墙体出现坍塌,从而影响施工安全,还有可能扰动紧邻基坑的建筑物出现变形。按照规定应对都江堰市水街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和沉降以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从而对基坑以及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做出判断,达到为施工决策服务和施工安全的目的。 1.2 任务概况 ××市××公司,拟对××市水街基坑项目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基础沉降情况进行监测,以监视施工过程中基础变形的大小和规律,从而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并验证有关设计参数。 1.3 技术依据 1.××水街总平面图.2012年12月;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第二部分水平位移监测方案设计 2.1 基准点与监测点的位置设计与埋设 为监测××市水街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根据基坑周围的地形情况,拟在基坑附近稳定的地面上布设3个基坑边缘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基准点采用常规刻有十字的地面测量标志。 水平位移监测点直接布设在基坑周边抗滑桩外侧1m至2m的地方,拟在××市水街基坑边缘布置16个基坑安全监测的监测点,监测点也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标志,水平位移监测点点位布置及编号见后附图1所示。 2.2 监测方法及其精度设计

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设计方案

嘉悦江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年3月20日

重庆巴南万达广场建筑物沉降监测实施方案 总经理:赵翔 总工程师:康景文 审定:刘兴国 审核:唐传汤 项目负责:唐传汤 方案编写:郭建鹏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年3月20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工程地质条件 (1) 2.1气象水文 (1) 2.2地形地貌 (2) 2.3地质构造 (3) 2.4地层岩性 (3) 2.4.1第四系全新统(Q4) (3) 2.4.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4) 3.方案编制依据 (5) 4.监测方案 (5) 4.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5) 4.1.1系统性原则 (5) 4.1.2可靠性原则 (5) 4.1.3与建筑物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6) 4.1.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 (6) 4.1.5与施工方法、工况相结合的原则 (6) 4.1.6经济合理原则 (6) 4.1.7方便实用原则 (7) 4.2监测目的 (7) 4.3监测内容 (8) 4.4监测要求 (8) 4.5监测等级 (9) 4.6监测周期及频率 (9) 4.6.1监测周期 (9) 4.6.2监测频率 (10) 5.基准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10) 5.1控制基准网的布设 (10) 5.2监测点布置原则、要求 (11) 5.3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12) 6.监测数据分析及预警 (15) 6.1监测数据分析 (15) 6.1.1数据采集 (15) 6.1.2数据整理 (15) 6.1.3数据分析 (15) 6.2监测预警 (16) 6.2.1监测预警值 (16)

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案

目录 摘要.............................................................................................................................................. I Abtract.............................................................................................................................................. I I 1 工程概况 (1) 2 监测目的 (2) 3 编制依据 (3) 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4) 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4) 4.2 监测点的建立 (4) 4.3 监测级别及频率 (5) 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 (6) 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6) 5.2沉降观测方法 (8) 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9) 6 成果提交 (10) 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 (11) 8 报警制度 (13) 9 参考文献 (13) 附录1 基准点布设示意图 (15) 附录2 水准观测线路设示意图 (16) 附录3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监测报表 (17) 附录4 巡视监测报表样表 (18) 附录5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19) 附录6 水平位移记录表 (20)

1 工程概况 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口西南角,基坑开挖深度为12.4m~13.3m,为临时性工程,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基坑使用期为六个月。 由于多栋建筑物与基坑侧壁距离较近,均在基坑影响范围内。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为了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基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情况以及基坑相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沉降变化,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或沉降)变形监测,并对相邻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为此,编制以下检测方案。

(完整word版)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供水站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山西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供水站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方案编写人:李鹏飞 审核人:王青懿 总工:江爱国 单位负责人:冯小华 山西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目录 一、工程基本情况 (1) (一)工程概况 (1) (二)目的与任务 (1) 二、编制依据 (2) 三、沉降观测方案 (2)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2) (二)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 (4)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4) (四)点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6) (五)施测方法 (7) 四、沉降观测提交的成果资料 (8) 五、质量控制措施 (8) 六、观测点的保护 (8)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位于晋城市北石店镇畅安路以东,陵沁路以南,场地南侧为城市规划道路,拟建场地总占地面积6930m2,建筑用地6300m2,道路用地630m2。该工程拟建建筑物包括:调度中心、泵房、维修车间、消毒间、预留滤池、吸水井及清水池,均为1-2层建筑,其中业务用房占地面积613.53 m2,建筑高度5.25 m;泵房占地面积283.81 m2,建筑高度6.15 m;维修车间占地面积152.51 m2,建筑高度4.35m;消毒间占地面积159.25 m2,建筑高度4.35m;吸水井占地面积120 m2,地下高度4.0m,地上高度1.0m;预留滤池占地面积120 m2;清水池一占地面积259.93m2;清水池二占地面积259.79m2。 该工程设计单位为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德圣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公司,于2017年4月5日开工建设,主要建筑物含泵房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维修车间、消毒间、业务用房一层。 (二)目的与任务 本次设计的目的及任务是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方案。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

变形测量方案设计来源样本

变形测量方案设计来源:Thea 更新: /3/21 编辑: 花开依然爱 1基本要求 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 应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及工程设计图纸, 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 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提交成果内容等, 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般应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但也可采用独立系统。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变形体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在变形测量过程中,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即刻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 (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极限值;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3)变形体、周边建(构)筑物及地表出现异常。如裂缝快速扩大等。 2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 当前一般认为, 如果观测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 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过程, 则其观测精度还应更高。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规定的变形监测等级和精度要求如表2-8-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 表2-8-1中,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 系相对于邻近基准点而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 向量中误差为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倍。 对于变形体是建筑物的情况, 根据现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 变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实施及数据处理分析 【摘要】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填挖面大,引起周边环境变形的可能性就高,需要对边坡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针对变化及时采取一些方法处理,以保证设施的安全。这种项目就需要正确地采用一个合理的监测方案,对数据处理、分析。本文结合已完成项目的实例,对边坡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形监测;基准网;变形点;边角网;极坐标法;闭合水准路线 1 工程概况 某变电站东南侧边坡于2011年发生滑坡,后采用42根抗滑桩进行加固处理。根据施工单位的反映,抗滑桩施工2012年3月施工完毕后至2012年5月初,抗滑桩发生位移,附近水泥地面发现裂缝,呈放大趋势。为了准确了解抗滑桩变形情况,要求对桩顶水平及垂直位移进行变形监测。 2 监测方案的实施 2.1 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2.1.1 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即45m外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四个工作基点,其中三个工作基点A1、A2、A3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A2、A3为观测墩,地面高度约1.2m,埋深至基岩位置,A4为主要检核点,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 A3、D12、SZ1为沉降基准点,D12在是4×4m的高压电塔加固水泥墩上,建成已超过一年,SZ1在另一电塔水泥墩上,墩台3.5×3.5m,建成时间超过三年,非常稳固。 2.1.2 变形点的建立 变形点应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布置27个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东侧为1-27。用膨胀螺栓垂直植入护坡混凝土中,螺栓孔深不小于100mm,露出地面30-80mm,用红色油漆在螺栓上做标记,并将螺栓顶部磨半圆。 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2 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资料归档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

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臵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

广西省柳州市雒容至东泉公路工程测量 技 术 设 计 书 陕西力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

广西省柳州市雒容至东泉公路工程测量 编制人:呼海龙日期:2016年11月10日 审核人:张志俊日期:2016年11月12日 审批人:张建利日期:2016年11月12日 陕西力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5) 1.1 概述 (5) 1.2 项目地理位置 (5) 1.3 项目作业范围 (5) 3 工作内容 (7) 3.1 航测及控制测量 (7) 3.1.1 航测 (7) 3.1.2 控制测量 (8) 3.1.2.1平面控制测量 (8) 一般规定 (8) 误差规定 (8) 投影变形规定 (8) 角度、长度和坐标的数字取位要求 (8) 一级GPS测量 (8) 一级GPS点的选点 (9) 3.1.2.2高程控制测量 (11) 水准点规格及布点原则 (11) 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及观测方法 (11) 水准观测 (12) 水准网平差计算 (12) 3.2 初测测量 (13) 3.3 施工图定测 (13) 3.3.1 控制点检核 (13) 3.3.1 控制点检核 (14) 3.3.2 纵断面测量 (14) 3.3.3 横断面测量 (16) 3.3.4 工点测量 (16) 3.3.4 被交路、被交渠、高压线等碎部测量 (17) 4 人力资源及设备保障 (17)

4.1 人力资源 (17) 4.2 设备保障 (19) 5 工期计划 (19) 6 质量保证及后期服务 (21) 7 资料提交 (21)

1 项目概况 1.1 概述 拟建柳州市雒容至东泉公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和柳州市柳城县境内,连接雒容镇、洛埠镇、西安乡、东泉镇,是《广西普通公路省道网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中“横4”“纵6”的重要分支,能有效将柳州及周边的交通引入“横4”“纵6”。,进而与广西的整个公路网形成快捷连接通道。其功能定位为普通省道公路,是广西区普通公路省道网规划中的重要路段,是广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路的修建对完善广西公路网,提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广西公路网的功能与作用,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项目为“柳州市雒容至东泉公路工程”,桩号范围:K7+000~K28+150(断链:K9+601=K9+367.890,长链233.110m),路线全长21.383公里。 1.2 项目地理位置 雒容至东泉公路起于柳州市柳东新区雒容工业园区的柳东大道与规划东外环交汇处,向北途径洛埠镇、凉亭村、西安乡、螺田村、东泉镇、新屋村,终点位于柳城县东泉华侨农场中部规划主干道与现状X077县道交汇处,顺接X077县道。 本项目路线全长21.383km,路线桩号K7+000~K28+150(断链:K9+601=K9+367.890,长链233.110m),雒容真至东泉镇段为全部新建;东泉镇至华侨农场一队主要利用X077县道,局部新建。 1.3项目作业范围 项目范围:东经:109?29'-109?32',北纬:24?26'-24?37'。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建筑物变形监测设计书 测量3133班三组 李迪岳鹏飞薛敏刚赵磊磊李成金祥段小勇

目录 1 概述 (1) 2 作业依据 (1) 3 基本规定 (1) 3.1 作业基准 (1) 3.2 技术要求 (1) 4 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 (1) 5 变形控制测量 (1) 5.1 平面控制测量 (1) 5.2高程控制测量 (2) 6 建筑变形测量 (3) 6.1 监测项目及周期 (3) 6.3 沉降观测 (3) 6.4 数据处理分析 (4) 7 施工组织 (4) 8 提交成果资料 (4)

1 概述 为了满足渭南市环境监控中心的工程施工要求,对该工程的基坑开挖进行建筑变形测量,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2 作业依据 1、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2、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4、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 基本规定 3.1 作业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2 技术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为二级,沉降观测的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位移观测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 4 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 1、索佳NET 05型全站仪1台 2、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03 1台 3、南方测绘平差易2005 1套 5 变形控制测量 5.1 平面控制测量 1、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⑴位移观测

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⑵GPS控制点还应满足:a.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b.视场内障碍物高度角小于15°;c.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大面积的水域等。 5.2高程控制测量 1、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环或形成有符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2、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⑵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3、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高程基准点的标石按照点位的不同要求,标石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A 执行。 4、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采用的观测方式为二级的单程双测站。 5、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表1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表2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

目录 任务概述 (2) 公路勘测 (4) 坐标系统选择 (8) 变形监测 (10) 场地平整 (14) 检查验收 (16)

一、任务概述 1、测区概况 测区距西安180公里,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黄河二级台地上,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10公里。洽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称。108国道和陕西省十五重点项目西禹高速公路纵贯县城,交通十分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测绘工作量 1.公路勘测(包括控制点选埋;外业导线;水准观测;内业平差计算;地形图测绘;纵、横断面测量等); 2.坐标系统分析选择; 3.施工放样; 4.变形监测(包括倾斜观测和沉降观测); 5.场地平整。 3、已有资料 1.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 2.测区带状地形图(附所设计的公路线路); 3.已知控制点及其相应坐标。 4、作业依据 本工程执行的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如下: 1.《测绘技术标准规范》(GB/T19022-2003);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852—1992);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 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 7.《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8.《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0.《测绘技术总结编与规定》(CH/T 1001-2005)。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建设工程建筑变形测量 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市**区胜利和公园路交汇处东北侧,西邻度假村,南面和东面邻动物园。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已拆除,南侧偏西残留一小山丘,四周均已形成3~7m高 的较陡人工边坡。基坑开挖前将高出基坑顶面设计标高的土坡、山丘进行平整,后进行开挖。工程基坑底面标高分为34.00m、33.50m、31.20m,基坑顶面标高为43.00m 至35.50m。本工程采用放坡支护方案,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地上为2~16层建筑,地下室1层,地下室埋深5.5m。本工程主体结构采用天然地基下的扩展基础,局部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PHC管桩基础。建筑主体分为:A组团办公楼;B组团餐厅;C、D、E组团公寓;F组团图书馆。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 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⑥《**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 ⑦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坑支护图纸,基坑监测要求。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要求。 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3、监测实施方案 3.1、监测流程 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3.2、实施方案3.2.1、监测点位埋设

本工程的基坑监测部分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顶沉降、位移监测点29个,建筑主体沉降监测点149个(办公楼沉降监测点42个、餐厅沉降监测点14个、公寓组团一沉降监测点24个、员公寓组团二沉降监测点24个、公寓组团三沉降监测点24个、图书馆沉降监测点12个、室外连廊沉降监测点3个、地下室沉降监测点6个)。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1)基坑部分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 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为3天/次,结构施工为7天/次;基坑填至±0.00后停止监测。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 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2)建筑主体部分 ①观测工作从基础施工完成后即开始监测,建筑物每升高2层观测一次; ②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 ③工程全部竣工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④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沉降变形稳定为止。 3.2.3、信息反馈 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第一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 班级 测绘工程 0841-08420-1021 科目变形监测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数 4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熟悉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重点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难点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进程 第一讲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2学时) 第二讲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2学时) 课后总结各种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监测三个方面的目的及三个方面的意义。 熟悉常见的几种变形监测技术,了解变形监测分析的内涵。 作业无 第一章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主要参考书: 1.陈永奇,吴子安,吴中如.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 2.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3.陈永奇.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4.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中如,顾冲时.大坝原型反分析及其应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夏才初,潘国荣.土木工程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王尚庆.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8.李珍照.大坝安全监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9.岳建平等.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10.何秀凤.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7 11.伊晓东等.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12.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朱建军等.变形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唐孟雄等.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黄声享等.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规律研究. 测绘出版社,2008.12 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 5178-2003).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1 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本节要求了解并掌握三方面的内容: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变形监测的内容;变形监 测的目的和意义。 1.1.1 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变形的概念:变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空域中的变化。变形体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如果超出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自然界的变形危害现象时刻都在我们周边发生着,如地震、滑坡、岩崩、 地表沉陷、火山爆发、溃坝、桥梁与建筑物的倒塌等。 变形监测的概念: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 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变形监测工作是人们通过变形现象获得科学认识、检验理论和假设的必要手段。 变形体的范畴: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构)筑物的块体,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构筑物。根据变形体的研究范围,可将变形监测研究对象划分为这样 三类: ?全球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潮等; ?区域性变形研究,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等; ?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地下开采使引起的地表移动和下沉等。

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

测绘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 个人交流学习使用

目录

1.技术设计书名称 2.任务概述 2.1.目标 说明任务名称,来源,委托方单位全称,作业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工程项目内容,工程量,产品种类及形式,要求达到何种规范要求及何种特殊要求,完成期限和产品接收单位等。

2.2.区域概况 作业测区自然地理概况,简要说明地物、地貌特征,居民地交通、植被、气候情况,民族地区习俗和困难类别等。 2.3.资料情况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说明测区内已有测绘资料名称,测绘作业单位,坐标、高程系统,作业时间,标志完好情况,主要质量情况及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3.技术设计方案 3.1.编写技术设计书的依据 执行及参照的技术规范、规程、图式、规定或合同协议规定的特殊技术要求,注明颁布部门及发布时间(城市测量规范、城市GPS规程、《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为必须执行,《1:5000 1:10000地形测图执行国家标航测规范及图式》)。 3.2.级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点)布设与加密原则,控制网网型设计图,采用的坐标系统(区域联测、起算方案,必要的精度估算,选点平均边长或密度,标志埋设类型,点之记绘制要求,主要设计各项精度指标,观测仪器类型或标称精度,观测方法,观测值外业检验及限差要求,数据处理,平差计算使用软件要求。

3.3.等级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网(点)布设与加密原则,水准网(点)线路设计图,采用的高程系统(区域内必须采用国家高程基准),水准点等级,与高程点联测、起算方案,选埋水准点的距离要求,标志埋设类型,点之记绘要求,主要设计各项精度指标,观测仪器类型或标称精度,观测方法,观测值外业检验及限差要求,数据处理,平差计算使用软件要求。 3.4.地形测量 3.4.1.航空摄影测绘 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等高距、图幅分幅规定,像片控制点外业布点方法,点距、密度、编号要求,点位标志设置,像片选刺点整饰,观测方法,使用类型,与起算点联测方法和设计精度指标;航内近代三加密方案、选刺、量浊、使用仪器类型,平差计算和设计精度指标;航内测图的地物、地貌和高程点分层采集,注记,回放图方法和精度要求;外业调绘方法、内容,修、补测绘地物、地貌综合取舍、注记的质量要求;最终输出图形文件及数据文件要求。 3.4.2.野外数字测绘 采用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等高距,图幅分幅规定。图根点布设方法、点距、密度、选点、坦设、观测方法,使用仪器类型,与起算点联测计算方法,依据测图实际情况,规定居民地、道路、管线、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地名调查注记等符号配置表示,综合取舍原则,编码分层,最终输出图形文件及数据文件要求。

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其在二维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其在二维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属于采矿工程中相似模拟实验技术领域。其主要结构包括用于盛放相似模拟材料的二维模拟实验台及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包括框架体、竖向滑轨、测量头、无线数据采集仪及计算机处理系统,通过对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的具体部件进行结构及位置的限定,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适时、真实准确、全方位的观测二维相似材料模型不同位置处的移动变形值,测量的数据实时传输给采集仪,经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完毕后,实时将岩层移动变形值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本技术测量系统中,测量头的对准,数据的测量、传输和处理均自动同步进行,避免了人为误差。 技术要求 1.一种用于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的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其包括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用于盛放相似模拟材料的二维模拟实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相似模拟材料逐层铺设在所述的二维模拟实验台内,并在竖直方向上形成若干分层,在各分层相似模拟材料之间撒有云母粉;

所述的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包括框架体、竖向滑轨、测量头、无线数据采集仪及计算机处理系统,所述的框架体是由左框体、上框体、右框体及下框体依次连接而成的方形结构,在所述的框架体的四个角上均安装有支座; 所述的竖向滑轨为方形杆件,其与所述的框架体之间通过滑槽滑动连接; 所述框架体通过螺栓与所述的二维模拟实验台的左立柱、右立柱固定连接; 所述左框体的右表面与所述二维模拟实验台的左立柱的内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下框体的上表面与所述二维模拟实验台的底座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所述的测量头与所述的竖向滑轨之间通过滑套连接,所述的测量头包括竖直方向测距仪、水平方向测距仪、滑套、对准装置及无线发射器;所述水平方向测距仪垂直于所述的左框体,所述竖直方向测距仪垂直于所述的下框体;所述对准装置沿水平方向布置,并垂直于所述框架体所在的竖直平面;所述水平方向测距仪、竖直方向测距仪和对准装置的轴线在空间交于一点; 所述测量头测得的数据通过所述的无线发射器传输给所述的无线数据采集仪; 所述无线数据采集仪的输出端通过USB接口与所述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的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维模拟实验台整体呈一无上盖的长方体结构,其包括底座、左立柱、右立柱、活动挡板、反力架及千斤顶,所述的左立柱、右立柱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底座上,所述的左、右立柱均为顶角朝里的U型钢,所述U型钢的两外侧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螺孔,所述的反力架连接在所述的左、右立柱的顶部;所述的千斤顶设置有若干个,其并列设置在所述的反力架的下方,所述的活动挡板设置有若干块,其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的左、右立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的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块活动挡板的两端均设置有通透孔,通过所述通透孔与螺栓配合将所述的活动挡板活动连接在左、右立柱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