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_葛云龙_指导_王恩龙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_葛云龙_指导_王恩龙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_葛云龙_指导_王恩龙

154

第16卷 第2期 2014 年 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2 Feb .,2014

周围性面瘫是我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又叫面神

经麻痹,主要是因为颈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导致患者面神经受压或神经本身的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神经损害,进而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主要有不能皱眉、鼓腮和露齿等面部动作或幅度减小,患侧或双侧面部麻痹、单侧额纹与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眼歪斜、闭目不紧或露睛、眼裂变宽等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由外感风寒来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经脉失于濡养,

弛缓不收而为病

[1-2]

。现阶段,西医主要以皮质类固醇、B 族维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但因应用激素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接受。对于中医,采用针药并用的治疗方式,效果显著。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恩龙教授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见解。王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应针药结合论治,临床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王教授周围性面瘫应针药并用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此病近年来有明显提高趋势。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微循环障

碍、病毒感染和免疫学说[3]

。此病属

“中经络”范围,主要因素体虚弱,劳作过度,风寒或风湿侵袭,睡眠不足,气血空虚,卫外不固,导致经气阻滞、经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致。此病以正虚为本,风、毒邪痹阻为标,临床以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多见。

2 辨证论治2.1 疾病分期

王老师依据此病病程长短将此病分为3期,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病变1~7 d 病情未稳定者为急性期,证见:患侧耳后疼痛、耳突部压痛、面部麻木、闭目不合、口角歪斜、额纹变浅等症候,此期由于急性期,病情可能进一步加重,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可能性大,必须向患者交代病情;7~25 d 为静止期,此时邪气减少,患侧阳明、少阳经脉趋于稳定,此时患者以舌紫黯、脉细涩为多见,面瘫症状趋于好转,为治疗的最佳时期;病发25 d 后为恢复期,此时因机体正气亏虚,不能驱邪外出,正邪博弈,耗气伤阴,气血阻滞,脉络不通,除以面瘫为主外,还可见胃纳不佳、自汗耳鸣等气血不足症候。因该病在不同时期病邪所在不同,临床应分型、分期治疗,才可事半功倍。

2.2 中药治疗

2.2.1 急性期

中医有“风善行而数变”,故病起之初以祛风为主,辅以活血通络。祛风要明辨寒热,因季节、地域、生活习性不同而感邪亦不同,临床上分为风寒、风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

葛云龙1,指导:王恩龙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周围性面瘫是我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配合中药是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临床中已被广泛推广及

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恩龙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面瘫的病因又将其分为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下面笔者将从面瘫的病因病机、面瘫的分型及针灸和中药等方面介绍王老师对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经验;中医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1- 0154- 03

收稿日期:2013-06-24

作者简介:葛云龙(1989-),男,辽宁彰武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通讯作者:王恩龙(1969-),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E-mail :Pat999@https://www.360docs.net/doc/4713082891.html,。

TCM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GE Yunlong 1,Advisor :WANG Enlong 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 :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linical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is one of the ways to treat the disease,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with good results. After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professor WANG Enlong divides the causes into development period,rest period,and recovery period.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acial paralysi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spects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on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Key words :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2.054

16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热、风湿三个症型。

(1)风寒证,必有面部受凉病史,风寒阻遏卫表,经脉凝滞,寒凝气滞。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色苍白,嗜睡,头背寒冷无汗,颈项不适,舌淡、苔白,脉浮紧为主,治应疏风散寒、温经通络,以荆防败毒散合牵正散为主,用荆芥、防风、白附子、白芍、白芷、蜈蚣、全蝎、僵蝎、葛根、甘草为君药,随其症状而加减臣药。诸药相合,邪去正复,经络得养,祛寒通络,面瘫而愈。

(2)风热证,病起多继发于热病后期,热毒侵袭经络,经络受邪,发而为病。临床以继发于热病后期,口眼歪斜,麻木,面目胀痛,头疼,及颈部面部灼热,耳后疼痛,大便干,小便黄,口干渴,舌红、黄或苔薄黄,脉浮为主。治应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以银翘散配牵正散为主,药用:金银花、连翘、栀子、淡豆豉、浮萍、蝉蜕、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芍、当归、川芎、防风为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消失,邪去正生。

(3)风湿证,多因患者平日嗜酒,多食生冷或就居湿地,湿浊内蕴,外感风邪,痹阻经脉发而为病。主要以口眼歪斜,目胀痛,口流涎,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倦怠嗜睡,头晕胸闷,苔白厚腻,脉濡缓为主。应祛风化湿、通络活经,以羌活胜湿汤和牵正散配伍,药用羌活、苍术、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甘草等。

2.2.2 静止期

此期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已过急性期,故正气有所恢复,与邪气开始抗争,此期根据患者临床症型配合相应的补气、养血、调理脾胃方药使患者正气恢复,邪气自然去除。临床可以分为气血亏虚和脾胃虚弱型。

(1)气血亏虚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久病必伤气血,气血亏虚则无法驱邪外出,故以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主。主要症状:口歪眼邪,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舌质淡,脉细无力。方用八珍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气血得养,正气自生,邪气自去,经络而通。

(2)脾胃虚弱型:病久必有气机阻滞,饮食失调,导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筋脉失于濡养,应以调理脾胃、祛风通络为主,症状有口歪眼斜,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颤动,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困倦少食,饮食乏味,舌淡,脉细弱。方用补中益气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白附子、僵蚕、全蝎、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筋脉得养,经络自通。

2.2.3 恢复期

病久多虚,以气虚、阳虚、肝肾阴虚多见,治疗时应佐补气、补阳补肝肾之药。在以祛风通络为主的药的基础上,气血虚明显者加黄芪、当归以养血补气,肝肾亏虚者加杜仲、枸杞、熟地、龟板、鳖甲等,阳虚者加用附子、桂枝等温阳化气之药。病变时间达到半年以上未愈者,常称为顽固性面瘫,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中脉络,面部气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4]。二方互相配伍,相得益彰,临床效果显著。

2.3针灸治疗

2.3.1 急性期

《内经》云: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针灸治疗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面口合谷收”的原则,从经络循行来看,手阳明经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环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交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环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5]。此期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患者发病急,治法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面部的经络之气,促近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针灸治疗应浅刺。取穴为地仓、颊车、迎香、水沟、承浆、大迎、阳白、合谷、攒竹为主,风寒配风池,风热配曲池,风湿加用地机等足太阴脾经穴位,乳突部疼痛加翳风。2.3.2 静止期

病程在7~25 d,此期为治疗最佳时机,此期正气开始恢复,与邪气博弈,配合针灸治疗可起到更佳效果,主穴以翳风、水沟、地仓、颊车、迎香、鱼白等为主,配合患者证型在取相应的穴位,气血亏虚加用血海、地机、阴陵泉、足三里等补益气血的穴位,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中脘、阳陵泉、丰隆等。针刺方法:牵正要强刺激;患侧配穴针刺要由深变浅,刺激量应逐渐变小,不应再深刺、透刺,并用维生素B12给予相应穴位注射,起到不错的疗效。

2.3.3 恢复期

可根据“病浅刺浅,病深刺深”的原理,及病变部位适当增加,仍循经远处取穴。给予患者穴位深刺的同时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可片面追求速效而给予强刺激,以免导致面神经痉挛或“倒错现象”。考虑到“久病必虚”,此期的治疗要点是:补泻兼施,补法为主,应用补法以达到扶正祛邪、温养激活经气的目的。对于顽固性面瘫此期可配合皮肤针法、穴位贴敷和电针等方法。皮肤针用梅花针扣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穴位贴敷选好相应的穴位,用马钱子或白附子等研成细末贴敷于穴位上,3~4 d换一次药。电针强度以见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若通电后,见牙齿咬嚼者,为针刺过度,刺中咬肌,应调整针刺强度。对于顽固性面瘫都有很好效果。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的病因尚不明确,基本由于感染、着凉等因素引起,而导致此病。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由于正气亏虚,感受外邪,筋脉失于濡养,气血痹阻发而为病[6-7]。临床应根据发病的时间及症型辨证论治,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中药并配合针灸治疗[8-9],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这一疾病上,祖国传统医学优势很多,较西医单纯的应用激素和营养神经治疗相比,根据传统医学,因人而异,辨清疾病的病因(风寒、风热等侵袭),辨好疾病分型分期,采用相应的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很好[10]。◆

155

156

第16卷 第2期 2014 年 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2 Feb .,2014

参考文献[ 1 ] 李彦知,杨建宇,范竹雯,等.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进展[ J ]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 11 ):164-166.

[ 2 ] 丁力. 面瘫药物联合针刺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J ] . 医学理论与

实践,2012,25 ( 1 ):61- 62.

[ 3 ] 邓景元.康复科手册[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86. [ 4 ] 王延阁,席如进,王延伟.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顽固

性面瘫35例[ J ] .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 ( 3 ):34-35.[ 5 ] 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 M ]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6 ] 于浩,周佐涛,林晓山.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

优势分析[ J ] .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 12 ):2126.[ 7 ] 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 J ]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 9 ):2110. [ 8 ] 黎波,熊峻,杜元灏,等. 透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

效系统评价[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 8 ):1381.[ 9 ] 赵耀东,韩豆瑛,郑魁山. 郑魁山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初探[ J ] .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 1 ):29.[ 10 ] 刘耀岽,庄礼兴.庄礼兴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色[ J ] .辽

宁中医杂志,2010,37 ( 6 ):1124.

贵阳城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刘闯,周素芳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贵阳城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情况;分析该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

候分布特点,为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辨治方案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遵照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采用门诊问卷的方式全面收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四诊及相关资料,制定临床证候调查表,有专门的医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共收集260例贵阳城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260例患者中,男115例,占44.23%;女145例,占55.77%;年龄最小18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46.57147±13.6117)岁;年龄段分布以41~50岁年龄段最多。(2)患者中中医证型的分布中,脾虚气滞者最多85例,占32.69%;其他依次是肝胃不和证占24,61%;脾胃湿热证占19.64%;寒热错杂证占13.46%;脾胃虚寒证最少占9.6%。(3)患者中医主症的分布中胃脘胀满的症状最多,占93.08%;伴随症状的分布中排名在前7位的依次是口苦、口干、泛酸、睡眠欠佳、嗳气、身体困重、乏力。舌苔的分布占前三位的是:舌淡红为主,占76.92%;薄苔占58.85%;腻苔占46.15%;脉象占前三位的是:细脉占70%;弦脉占68.46%;弱脉占61.54%。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城区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具有以下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中医证型的分布中,脾虚气滞者最多85例,占32.69%;其他依次是肝胃不和证占24,61%;脾胃湿热证占19.64%;寒热错杂证占13.46%;脾胃虚寒证最少占9.6%。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临床研究;贵阳城区

中图分类号:R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1- 0156- 03

收稿日期:2013-06-15

作者简介:刘闯(1980-),男,贵州贵阳人,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病脾胃病内科疾病。通讯作者:周素芳(1971-),女,贵州贵阳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肝病脾胃病内科疾病。

Functional Dyspepsia Syndrom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Guiyang City

LIU Chuang,ZHOU Sufang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0002,Guizhou,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know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Guiyang city by investig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TCM syndromes for providing clinical evidence for standardized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ing scheme.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CM,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the comprehensive outpatient questionnaire way was used to collect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the related data and the four diagnosis methods resul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aking the clinical syndrome questionnaire. Special doctors investigated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2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Guiyang downtown were collected,establishing database for the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final conclusion. Results :(1) Among 260 patients,115 cases were male,accounting for 44.23%;145 cases were female,accounting for 55.77%. The youngest was 18 years old and the oldest was 74 years old. The average age was 46.57147±13.6117 years old. The age distribution was 41 to 50 years old.(2)For patients TCM syndrome type distribution,spleen deficiency was up to 85 cases,accounting for 32.69%. In turn,was 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tomach with 24 cases,accounting for 21%;damp-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 accounted for 19.64%;cold and heat mixed syndrome was 13.46%;spleen deficiency cold syndrome was the least,accounting for 9.6%.(3)For distribution of main symptoms,stomach fullness was the most,accounting for 93.08%. The top seven accompanying symptoms were bitter taste in mouth,dry mouth,acid regurgitation,poor sleep,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2.055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03T13:45:31.9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文建忠 [导读] 目的: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宁乡市中医医院宁乡市 410600 【摘要】目的: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作为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分析针灸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7.42%),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分期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面瘫;临床治疗价值;中医疗法 面瘫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中枢性运动障碍。患者在发病时,往往会出现面部肌群功能失调,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麻痹状况[1]。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会表现为面部神经炎,随即可能出现口眼歪斜无法正常说话的情况[2]。相关研究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关系,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的可能,而患者在发病后,其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应当采用相应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探究,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获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1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性别资料为男14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23-6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6±8.6)岁;实验组中患者性别资料为男15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24-61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9±7.2)岁。所有患者入院时经临床诊断经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并且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体化细微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 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方式和用药量按照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针灸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控制。 急性期针灸:对于患者患侧的牵正穴、地仓穴、下关穴和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选择,取患者双侧合谷穴。进针方式采用指切式,在进针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状况,控制进针力度。 稳定期针灸:选穴与急性期相同,并且在针灸时配合艾灸对患者太阳穴、阳白穴、四白穴进行深刺,用平补平泻法进行留置,留针时间为30min。 恢复期:局部选穴与急性期相同,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太阳穴针灸时应当以温针灸为主,加选百会、印堂、足三里、合谷进行针灸,留针时间35min。 如果在进针时阻力较大,不可盲目进针,需要退出后缓慢送针,力度逐渐增强。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应当每隔1d针灸1次,每疗程10次。在患者治疗期间,应当禁止患者吸烟饮酒。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口眼歪斜完全改善,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够进行正常言语沟通。有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患者依旧存在一定的面部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无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结果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在进行结果统计时,治疗总有效率的数据采用(%)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结果分析后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7.42%),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对比 3讨论 面瘫患者往往会存在口眼歪斜的情况,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进食和说话。而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患者主要是由于经络空虚所导致的风邪入体,而风邪在人体循环中对患者的经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面部肌肉收缩发声障碍患者面部气血不通,最终影响患者的面部表征[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52]刘喜梅,岳智龄.内外兼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51 52 [53]何爱敏,郑重燕,凌小燕.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双黄连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83 84 [54]孙昭辉,孙强三,张秀芳,等.超短波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623 625 [55]赵丽娟,刘凤杰.热磁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2):108 [56]东雅杰.高压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481 [57]孙彦青.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3 [58]梁雪.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5,46(12):913 914 (收稿日期2012-09-1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张志国1,张姝2,李慧梅3 (1.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保健中心针灸科,河北沧州061000; 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康复理疗科,河北沧州061000;3.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取穴;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42-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 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1]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上1.5寸处)治疗本病110例,采用交叉取穴,针尖向颈部方向呈45?角斜刺25 40mm,使患者局部产生麻胀感,并向颈面部放散,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9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孙伊平[2]以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0例,急性期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颧&等;恢复期取完骨、天柱、大椎穴;后遗症期取穴以健侧颔厌、颧&,患侧阳白、颧&为主,各期都配合毛刺颈夹脊穴,结果痊愈324例(89.86%),显效24例(6.67%),有效12例(3.47%),总有效率为100%。胡晓东[3]采用电针太阳、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结果愈显率为85.3%,与常规针刺愈显率79.4%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阳、下关穴的疗效优于常规组,此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 1.2近部取穴配合上肢远部选穴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4]中筛选出6个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王星宇[5]经循证医学统计,也得出周围性面瘫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多数医家特别是部分规范教材和文献中,主穴为近部腧穴配合上肢远部腧穴,上肢穴以合谷穴应用频率最高。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中主穴取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7]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孙国杰主编《针灸学》[8]治疗本病的处方为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课题中,邢丹等[9]观察200例患者,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下关穴。采用中心随机分为A、B、C、D、E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灸,C组采用分期电针,D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古代取穴亦多取局部与上肢穴。李学智等[10]选取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44部,将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前15位皆为面部与上肢腧穴,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完骨(各7次);下肢远端的穴位为足三里、冲阳、内庭(各6次),行间(4次),照海(2次),太冲、阳陵泉、环跳、绝骨、商丘、申脉、委中(各1次)等。郭尧杰等[11]运用计算机对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古人取上肢穴与下肢穴的比为1.55:1。说明古人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其中取上肢穴多于下肢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鼻口门》言:“口眼’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 · 241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面瘫的中医治疗

面瘫的中医治疗 文章目录*一、面瘫的中医治疗*二、面瘫如何预防*三、面瘫饮食注意事项 面瘫的中医治疗1、面瘫的中医治疗 针灸疗法:一般针灸治疗面瘫,在前期不能使用,但是在后期面瘫的治疗进行中适当介入治疗,这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加快患者康复,针对颅内肿瘤、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引起的面瘫。 中药治疗:这是常用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之一。善于恢复、修复患者手术面部神经,对由于面部风寒导致的面瘫,有着独特的面瘫的治疗效果。急性面瘫,药选防风、伸筋草、地龙、海风藤、野菊、荆芥、蜈蚣、蔓荆子、丝瓜络、全蝎、白芥子。 对比西医和手术成效快的特点,中医面瘫的治疗,具有治疗彻底、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许多优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在选择面瘫的治疗方法上,要慎重。 2、面瘫的病因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

疫反应;肿瘤;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3、面瘫的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瘫如何预防1、减少面部不良刺激:面部有大量神经,若是面部神经出现异常则会出现面瘫的情况,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包括较多方面,如出汗不直接用凉水洗脸(用温水)、少看或不看电视或电脑、避免长时间站在强光下、不经常揉搓患侧面部、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这些措施均利于减少复发。 2、面部保暖:面部的保暖也是要注意的,尤其是在一些体质虚弱的人,若是风吹面部很容易造成面瘫。如用湿热毛巾热敷患侧面部、用温水洗脸、外出时戴好口罩或围巾、不迎风走路、不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常发生于一侧。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属中医“口眼喎斜”、“吊线风”、“口僻”范畴。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笔者对本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治疗一般分4期,即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现介绍如下。 1 辨证选穴,分期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岁露》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又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故僻。”辨证选穴以局部取穴、临近取穴、循经远端取穴。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补实泻。根据病情采用浅刺、横刺、透穴刺或斜刺、直刺。治疗原则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1.1 急性期 发病后1~7 d为急性期。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病情不稳定。因正气亏虚,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邪气亢盛,阻于经脉,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治法以温经通络、祛邪牵正为主,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发病3~5 d内最好不在面部直接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而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辅。如取太阳、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迎香、风池、阳白、攒竹、足三里等。局部穴可取健侧,如合谷取健侧或双侧,余穴取患侧。辨证取穴: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畏风畏寒,得暖则舒,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宜针泻合谷、曲池;肝胆火逆者,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者,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宜针泻合谷、内庭。 1.2 平稳期 发病后7~20 d为平稳期。此期症状逐渐稳定,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取穴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转贴】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应金针渡世君要求,谈一下恩师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 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 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侧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外开1.5寸,腓骨前缘. 侧下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 上二穴皆在胆经上. 来源于:针灸中国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3082891.html,/%D2%BB%D1%F4%D7%D3/blog/item/d801b33d5d6dc90bbba167e7.html

中枢性周围性面瘫

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有什么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有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介绍,只要根据症状仔细的鉴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不难。 --------------- 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如:脑出血、脑梗塞、外伤等。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变部位 A、中枢性(即核上性)面 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处的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脊髓灰质炎。 B、周围性(包括核性与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①颅内疾患,自桥脑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内耳道间的各种病变,均可导致此段面神经受损,如桥小脑角肿瘤(含听神经膜瘤)、胆脂瘤、颅底脑膜炎、脑干脑炎、颅底骨抵或出血。 ②颞骨内疾病,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最多见,常见的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手术外伤,颞骨骨折,耳带状疱疹,以及中耳癌肿,颈静脉球瘤,面神经肿瘤,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 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 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 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 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 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 (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 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浅刺穴位,取合谷、地仓、牵正、翳风、风池等为主穴。配以太阳、阳白、照海、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太冲、外关、足三里等。恢复期以泄法为主,足三 里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泄法。针刺后于地仓、合谷、风池、牵正、颊车、阳白、迎香等穴 位行隔姜灸法[2]。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灸前排除针灸治疗禁忌证,避免在过饥、过饱、过度疲劳等情况下针灸治疗。灸法治疗时注意观察,防止艾绒掉落导致烫伤。针灸过程 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天寒时加盖毛巾,以免扎针处受风。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等晕针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平躺于通风处。针灸治疗完毕起针时采用消毒棉球 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感染[3]。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评估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告知患者针灸对于周围性面 瘫的独特疗效,只要坚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激励其康复信心。针 灸前嘱患者全身放松,提前告知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症状,使患者心中有数,避 免突然的疼痛刺激引起患者不满。针灸过程中与患者适当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和焦虑情绪[4]。 指导患者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水洗脸,天冷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对闭眼不全者指导 其注意用眼卫生,使用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睡觉时佩戴眼罩,每日使用抗生素眼膏以保护 角膜[5]。 1.3评价指标 1.3.1情绪状态

牵正散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精)

[ 11-06-03 15:01:00 ] 作者:钟李锋编辑:studa090420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1 临床表现 1.1多数病人往往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1.2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中枢性面瘫无论中西医治疗效果都较差,以下病例讨论的都是周围性面瘫。 2 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同期共诊治面瘫患者7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2例。年龄20到30岁8例,31到40岁者11例,41到50岁者28例。>50岁者30例,冬春季发病49例,夏秋季发病者28例,病程多为7到20天。多为脉络空虚,外感风寒,突然发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7例。 2.2诊断要点(1)突然口眼歪斜,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2)起病急骤,多有外感风寒史。 2.3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牵正散与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子2g 僵蚕10g 全蝎2条黄芪15g 党参15g 当归15g 陈皮6g 柴胡10g 白术10g 升麻3g风寒重者加白芷羌活。风热重者加蔓荆子菊花。气虚血淤者加川芎枳壳。具体服用药物方法:取以上药物1副,加进适量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煲20分钟,先不要倒出药液,利用药气热熏病侧脸面(注意别烫伤,小孩要有大人指导),熏到药液温度可以口服时,倒出药液口服。每天一副,一副早晚各煲一次,每次熏后再口服,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1)给以静滴地塞米松5毫克每天、利巴韦林0.3g每天、丹参注射夜20ml每天或铺以肌注VitB1 100mg每天,VitB12 1mg每天,同样7天为一疗程。 2.4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神经疾病,这种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疾病。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周围性面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在鉴别周围性面瘫上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那么,对于周围性面瘫我们该怎么样去鉴别呢?下面由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讲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吧。 李晓荣专家介绍说:有4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被误治的经历,对于面神经疾病的一种疾病而言,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很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这样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要与其他面神经疾病相鉴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三)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四)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小脑桥脑角损害: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同时,要鉴别周围性面瘫的还可以通过认识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有: 颈阔肌征:不管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还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头用力的前屈,你就会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 眼球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周围性面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另外健康的一侧较高,而且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这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唾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还有唾液分泌障碍,但是这个症状不容易被人忽视,周围性面瘫的任何一个症状都不能忽视,这有判断周围性面瘫的有利根据。 以上就是对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好的帮助你鉴别和防范于未然。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6思路与方法6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许荣正王美萍 1浙江省台州医院针灸科"浙江省临海市西门街*’2号",*32224 7关键词8周围性面瘫9辨证选穴9辨病分期治疗 从科学的层面来看"针灸及早地介入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面神经在面部分布浅表"发病后面神经水肿且脆性增高"急性期患侧面部深刺激;强刺激均不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反而会造成面神经的断裂:只有科学规范针灸治疗"采取少刺;浅刺;轻刺;远道刺;耳后三针刺等法"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误治;失治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有资料表明"如果病程在*个月以上才实施针刺治疗"患者在,<+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比例很少: *病因病机与辨证选穴 从中医临床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痰或痰血阻滞面部经络所致"急性期偏实"中;后期大多虚实夹杂: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急性期的扶正祛邪实属上工之法"故配足三里;三阴交以振奋阳明;太阴之经气"对疾病的愈后转归极为有利:1*4风寒型!穴选风池;足三里;合谷;太冲;列缺91=4风热型!加刺曲池"咽痛加鱼际"风热上扰少阳经致耳后疼痛加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91,4风痰型!穴选风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列缺;中脘91>4气血亏虚型!穴选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关元"此型宜作温针灸:中医认为"针之不及"灸之所宜"经脉陷下者"宜灸法:急性期面部穴位可用细短毫针浅刺;少针;轻刺"不作捻转提插手法"恢复期宜透刺"后遗症期宜深刺: =辨病分期治疗 中医针灸的辨证治疗能增强疗效"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嗜神经感冒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而发"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与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关系尤为密切:从现代医学定性定位的角度可分为!单纯型面瘫;贝尔面瘫;亨特面瘫:由于每型的愈后转归都不一样"故在分期治疗上就不能一概而论"应作科学客观的划分"根据各型的临床特点作出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单纯型面瘫 单纯型面瘫"其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较低"主要是茎乳孔出口以下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此型面瘫在发病后即作针灸治疗"多数患者可在*2<*’次达到完全治愈:民间的诸多疗法如中药贴敷法;挑刺放血法;火针法也只能是对此型有效:从治疗质控时间应定在=2天内:此型发病,天< *周为急性期"发病后*<,周为恢复期"绝少有后遗症期:从针灸操作流程来看"发病,天内面部穴位宜浅刺;少刺;轻刺"耳后翳风禁刺",天后加强耳后三针刺1翳风;完骨;风池4:中医认为"风邪所中"先侵入皮毛;浮络"故浅刺法更符合医理"邪在皮毛;浮络"深刺则伤良肉"引邪入里"反而会加重病情并发后遗症: =?=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其损伤平面较深"主要是茎乳孔的入口与出口间的骨管内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除了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外"影响鼓索神经分支"可出现舌前*@,味觉障碍"影响到蹬骨肌神经"可出现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等症状:临床治疗得法可在针刺=2<,2次内"=个月间获得治愈:此型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内容较丰富"而民间疗法及现代神经内科疗法对此型乏效:质控时间应控制在,2<>’天之内:发病,天内即到针灸科治疗的"应根据急性水肿期的特性"患者面部宜浅刺;少刺;轻刺"配合远道刺:此时选用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尤为重要"因贝尔面瘫病损平面在茎乳孔及面神经管内"病损平面较深"针刺翳风;完骨可直达病所:若感受风寒者可用温针灸法"若耳后疼痛者"耳后电针法更佳:*周<*个月内属恢复期"此期治疗得法均可获得痊愈:*<=个月属后遗症期"此期患者大多是虚实夹杂"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各种疗法无效情况下求助于针灸治疗的"以患侧眼裂增大"口角严重歪邪"面部表情肌板滞僵硬为临床特征:若中医辨证为气 6 2 + , 6中医杂志=223年第>(卷第>期A/$%B C D/E F%C G H I H/B C D J K H B L M L NL G H.H B L"=223"O/D->("P/->万方数据 通讯作者!许荣正"#$%&’()*+,-./0"12’3+4’*55’5+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症状]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西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治疗]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鼻中沟歪斜:水沟;頦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面颊板滞:四白巨。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附注] 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02-04T14:07:17.7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唐芳 [导读] 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属于常见多发病,是由于患者受到环境、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面部神经炎症的一种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等无法完成。综合治疗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针灸、药物等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特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年龄22岁到79岁,平均年龄(59.11±4.51)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 对照组30例,年龄24岁到78岁,平均年龄(58.92±4.95)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全面的检查以及中医综合治疗,针灸治疗:选取下关、翳风、足三里等穴位,用1.5 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采用艾条灸,实施温灸治疗。每次选穴3 个,每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每周治疗6 次,连续治疗4 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遭受病痛的折磨,心情难免有些烦闷,要加强心理疏导经常和患者多些交流,缓解患者的病痛。此外还可以为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2)治疗护理:患者治疗前对治疗的过程、方式、感受等进行相应的讲解,使患者可以加强对治疗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持续性。针灸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全面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避免患者出现晕针等情况,拔针后注意检查,防止银针遗漏。用艾灸盒灼情装艾条熏患侧,以祛风散寒、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每次30 分钟。面部闪罐治疗过程中,协助医师进行患侧的治疗,闪罐具有调整阴阳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但是部分患者有恐惧心理,所以积极安抚患者,告知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配合的重点,闪至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每次10-15分钟左右。(3)健康教育:治疗期间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护理,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说明疾病的治疗重点,告知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积极参与治疗和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评价采用阶梯法,满意、一般,不满意。 1.4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大于95%,经H-B检查结果为I 级,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70-95%,经H-B检查结果为II 级,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35%-69%,经H-B检查结果为Ⅲ级,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低于34%,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后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分析,优良率数据采用(%)体现,运用x2检验;而计量数据采用(`x±S)体现,运用t 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