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课程简介

一、教材简介(共分四个部分)

(一)理论与方法部分

(二)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三)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四)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二、教学思路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与研究视角(取向与方法)

(二)社会问题的讨论(起因、影响与解决)

(三)社会问题的专题(包括社会热点)

三、参考书目

(一)社会问题概论朱力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

[美]文森特.帕里罗等著

华夏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

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界定: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四要素

1、对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

2、触犯了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

3、持续很长时间。

4、解决方案难成一致。

讨论:你所认同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具备什么要素?

性别比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

专家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条件,例如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早期鉴定胎儿性别,进行性别选择,提高男婴受孕比。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

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

再者,出生婴儿被漏报或瞒报。漏报是由于计划生育及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由于人力、经费不足或管理方法不善引起,被漏报的有男婴,也有女婴。还有瞒报则是财政开支生育政策作用于妇女、家庭生育意愿引起的,瞒报主要是女婴。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

(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既关于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是具体的。譬如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毕竟不是由观念决定的,而是由事实决定的。

(二)影响很多人的公共麻烦。这里强调的是公共性而非个人性。公共问题往往是社会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其产生、影响与解决均具有群体性。

(三)社会问题的主观意义。即社会上大多数成员认定其为社会问题。1、社会成员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认定是相对主观的。2、同时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譬如,同样是疾病,人们不会把心脏病视为社会问题,而将爱滋病视为社会问题,将非典视为社会问题,为什么?

(四)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

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一、过程:有学者认为,所有社会问题都经过三个阶段,即警觉、政策决定与改革。

本教材的观点: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第二,社会敏感集团及有识之士的呼唤。

第三,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第四,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第六,解决社会问题开始。解决社会问题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遏制和治理阶段。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

二、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

(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利益相关度与人们对热点的关心度有正相关关系。它反映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具有敏感性和尖锐性。

第二,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社会热点恰恰是理论的空白点或难点。容易引起思想混乱。

第三,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

第四,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小结: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这就是社会研究的最大愿望。

(二)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长或短)

2、性质不同。(譬如积极与消极)

3、表现形式不同。(譬如显性与隐性)

4、涉及范围不同。(公共或个人)

5、关注者或研究者不同。(传媒或学者)

小结: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诸多不同,也有相似之处。社会热点问题有时是社会问题,

有时不是。但两者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

张建平)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当前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是中国权威部门对去年底以来社会上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讨论的又一次明确表态。

人民币稳定:中国的又一次贡献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经受住非典严峻考验后,上半年我国经济取得8.2%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保护外商在华投资利益,鼓励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有利于配合货币政策操作,有效克服目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紧缩趋向。一言以蔽之,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问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S o c i a l P a t h o l o g y)

二、社会解组论(S o c i a l D i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三、价值冲突论(V a l u e C o n f l i c t)

四、行为偏差论(D e v i a n t B e h a v i o r)

五、标签论(L a b e l i n g T h e o r y)

六、经济制度论

七、社会冲突论

八、综合要素论

一、社会病态论(S o c i a l P a t h o l o g y)

社会病态论(S o c i a l P a t h o l o g y)认为脱离道德期望的个人与情况即为社会问题。

原因之一:前期这类问题被认定是来自于遗传;

原因之二:后期被认定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这一理论在1905—1918年的美国占主导地位。

消费道德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由生产主导型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但在这一过程中,浪费性消费、失衡性消费、共同侵权性消费、破坏生态环境性消费、非诚信性消费等大量存在,消费的道德和消费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倡导良好的消费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消费道德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由生产主导型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要发展,就要刺激人们增加消费,于是社会开始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能赚会花、不能赚也会花(消费信贷),来影响和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量入为出、省吃俭用。在刺激消费增长,追求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面对消费领域里出现的许多问题,社会是否应该关心消费的道德和消费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消费者是否应该为消费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一、消费道德的缺失与消费领域中

存在的问题

1、浪费性消费

所谓浪费性消费是指耗资源较多,却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使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降低的消费行为。在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人们在婚事丧事上比排场,铺张浪费,比较典型的例子表现在耗巨资修造坟墓。浪费性消费还表现在公费医疗中滥用药品、医疗设备和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国旅游、购买豪华轿车等方面。

2、失衡性消费

失衡性消费表现在物质消费超前,精神文化消费滞后。当人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凭票限量消费的“短缺经济”时代走出来,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长期受压抑的物质欲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大大地提高了。80年代以来,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进入90年代后,轿车、住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在人们拼命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的消费并没有同步跟上,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而且在精神文化消费支出中用于娱乐服务的支出大大超过用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支出,这表明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不高。

3、共同侵权性消费

世界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存量在经济增长上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知识正朝着物化、产业化的趋势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新的支柱产业出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使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假冒名牌、他人专利,非法复制、改编软件向公众发行等行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是侵权行为,而对于消费者出于省钱的目的消费这些假冒产品法律上没有做出相应的侵权规定,这是因为消费者的这些行为是分散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无辜的,并且每一笔交易的数额较小,要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这种行为的成本会很高,而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消费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如果没有消费者的消费,生产经营者的这种侵权行为就难以最终得到实施。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共同侵权行为,消费者和生产经营假冒名牌、专利产品或非法复制、改编软件产品者共同对名牌、专利所有者或软件的开发者构成了侵权,造成了知识产权所有者的经济损失。

4、破坏生态环境性消费

人与自然之间本应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但是这个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满足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往往不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与生产领域对环境的影响相比,消费领域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散性,消费者一般看不到因消费而造成的环境影响,因此人们往往把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仅仅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行为。

而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水质恶化,与工业废水的排放是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人们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洗洁精以及随意处理废旧电池同样是有关的;再比如臭氧层破坏,这与厂商制造使用氟利昂制冷的冰箱、空调直接有关,但是在市场上出现了环保型冰箱、空调后,消费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更多地还是选择价钱便宜的非环保型的冰箱和空调,虽然这个责任主要不在消费者身上,但我们

可以从中看到消费者环保意识淡漠会使这个市场的自行淘汰时间延长。

5、非诚信性消费

购买假文凭、假证件,证券交易过程中交易大户的恶意透支,手机巨额欠费后弃之不用等行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都是消费者为了某种私利的非诚信性消费,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造成国家财产损失。

此外,在消费领域中还存在一种缺乏安全性的消费。比如,超期使用有期限的电器看似节俭的消费实质是一种无视生命安全的消费。

消费涉及道德问题吗?

二、社会解组论(S o c i a l D i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社会解组论(S o c i a l D i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认为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

解组的三种形式是:无规范、文化冲突、崩溃。

原因:社会变迁。最强有力的变量是工业化、都市化、移民、科技发展等。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工具而不是新的思想观念,因此,物质文化的变化比非物质文化的变化来得快。

所谓文化脱节(c u l t u r a l l a g),就是风俗习惯和规则的变化比较容易落在科技的后面。

这一理论在1918—1935年的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中国腐败现象出现新特点

最新一期《了望》周刊载文指出,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呈现出腐败群体性特征明显、“一把手”腐败案突出等新特点。

这篇文章说,中央有关部门针对近期查处的腐败案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当前腐败现象滋生呈现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党政“一把手”腐败案突出。如在慕绥新、马向东等违纪违法案件涉案的23名主要领导干部中有17人是党政“一把手”,占涉案人员的74%。

2、“外向型”腐败特征日趋明显。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

3、资本积累型腐败特征日益显露。腐败分子从消费享乐型向资本积累型渐渐转化,有的直接收受投资股份,以获取投资收益;有的疯狂攫取非法所得,然后通过“洗钱”等手段将巨额非法所得用到经商办企业或有利可图的资本投资中去,以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

4、跑国债

5、跑项目资金之风严重。

6、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比较突出。在国有企业改制调整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乘机利用职权大肆侵吞挪用公款,索贿受贿,中饱私囊;或巧立名目,将巨额国有资产进行私分。

7、腐败呈现明显不同的地域特征:中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具有人身依附性质的腐败现象比较突出;东部南部主要是具有外向型特征和资本积累型特征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北部主要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

文章认为,腐败现象的产生与存在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制约不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干预微观经济的权力过多过大,对因公行贿处罚力度不够,高度垄断、高度封闭的投资体制,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挥等。

腐败问题是突出的吗?

三、价值冲突论(V a l u e C o n f l i c t)

价值冲突论(V a l u e C o n f l i c t)认为某些群体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就是社会问题。

这一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一旦对立具体化变成冲突,社会问题便产生。

美国社会学家富勒和迈尔斯认为,每个社会问题都包含客观存在和主观认定两个方面。客观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威胁社会公众的现象;主观认定是指这种社会现象已为社会生活中相当多的人所认识。

这一理论在1935—1954年的美国占主导地位。

四、行为偏差论(D e v i a n t B e h a v i o r)

行为偏差论(D e v i a n t B e h a v i o r)认为,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或状况脱离规范者即是偏差。

偏差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社会化。是社会过程而不是社会结构造成了个人的偏差行为(爱德文.苏德兰)。

当文化目标被过于强调,而且当获取这些目标的合法机会会受到阻碍时,迷乱(a n o m i e也作失范译)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区域的人们而言是很平常的事情。(罗伯特.墨顿)

高强:我国艾滋病正值发病和死亡高峰

高强说,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截至200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万多例,其中患者2639例,死亡1047例。高强说,2002年全国共报告性病74万多例,患者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居第3位。由于卖淫嫖娼活动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性病患者数居高不下,防治难度很大。

个人有困惑吗?

五、标签论(L a b e l i n g T h e o r y)

标签论(L a b e l i n g T h e o r y)认为某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受到大众或社会机构的注意,而社会反应只有在宣称的行为或状况被确认之后才可能发生。

这一理论认为,偏差并不是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由于他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才产生的结果。偏差行为者亦即是被标示之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示化的行为。

行政许可法:强令培训指定教材法律向资格考试中两种牟利行为说“不”

参加资格考试时,考生常常被迫参加强制性的考前培训,购买指定教材,多花了不少的“冤枉钱”。27日通过的行政许可法向借资格考试牟利的这两种行为说“不”,规定任何部门不得组织强制性的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不得指定教材或者其他助考材料。

行政许可法:强令培训指定教材法律向资格考试中两种牟利行为说“不”

法律规定,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实施这一事项的行政许可,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许可法:强令培训指定教材法律向资格考试中两种牟利行为说“不”

法律规定,公民特定资格的考试依法由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实施,公开举行。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应当事先公布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但是,不得组织强制性的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不得指定教材或者其他助考材料。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规定将有效制止当前有些部门和个人通过举办此类考前培训和出版指定教材而谋取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上述行为合理吗?合法吗?

六、经济制度论

经济制度论是早期德国社会学家的理论。他们认为社会问题是劳资问题。

问题的原因是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对立,财产所得与劳动所得的对立,是私有财产制度的缺陷,是自由竞争制度的后果。

七、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认为群体间的冲突主要是利益矛盾和冲突。

学者认为,利益矛盾冲突是多方面的,根本的是阶级利益方面。据此提出,社会问题是由于阶级之间发生利益矛盾、冲突引起的。

政府机关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或者听到政府机关部门违法违规行使行政权力而引起群情激愤的事情,如:交警违规罚款,城管违规拆房,卫生监督部门违规关闭食品摊点,土地部门违规没收正在使用的土地,或者是工商部门违规管理了应当由质检部门管理的事情,以及执法部门不文明执法等等。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政府机关部门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凡是政府出面管理的事情,老百姓都应当无条件的执行。

我们知道,政府部门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与,具体来说来源于代表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的授予。《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的职权范围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又对组成本级政府的部门的职权以规章的形式作了明确的分工。应当说,政府各部门对自己可以行使那些权力,不可以行使那些权力,以及怎么样行使自己的权力,都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由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驱动,一些部门往往超越法律法规的规定,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争权、揽权、越权、弄权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屡有发生。有的部门在本级政府划定各部门的职权时拼命争、拼命抢,找这个领导,找那个领导,东奔西走,总想为本部门多争点权力;有的部门不该他管的事情他偏要管,为此而不惜闹得两部门不和;有的部门只要发现有利的事情,便抢着去处理,来它个先下手为强,超不超越自己的职权他是不管的;还有的部门在行使职权时,不按规定和程序办事,滥用自己的职权为部门和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些,不仅给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群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也严重的污染了社会风气,加重了政府机关部门的腐败。

政府部门超越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行使权力,往往使权力与责任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状态,

一方面权力在不断扩大与膨胀,另一方面对社会对群众应负的责任却在不断缩小,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有利的事情争着去干,抢着去干,无利的事情或者费力的事情不想干,不去干,最后受损失的遭殃的是一般群众。

因此,要防止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各种违法违规行政的现象发生,就必须杜绝部门权力与部门利益挂钩,采取多种措施,克服部门“权力寻租”问题的发生。任何政府机关部门凡是“法无明文规定”的权力不得行使,“法有明文规定”的权力不得滥用。对争权、揽权、越权、弄权的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从而将政府机关的权力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谁能抗拒利益的诱惑?

八、综合要素论

综合要素论认为,社会问题包含以下几要素:

1、客观的而非主观的现象。表现为社会某些方面的失调(如矛盾、相异、不和谐、不稳定)。(另有观点认为,其起因是社会性的。)

2、影响到社会机能和社会生活,且影响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关注。

3、需要社会力量才能解决。

小结:在解释社会问题方面,西方社会学的理论较为丰富,但没有一种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任何一个理论,只能解释某一类、某一部分或某一种人的问题。随着前提(时间、地点)的改变,理论的解释力就会发生变化。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风笑天-考试复习资料(可直接使用).docx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1.社会研究最为常见的研究方式主要有: (1)实验研究: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3)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4)社会调查(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2.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1)抽样,调查对象的选取。(2)问卷,资料收集的基本工具。(3)定量的统计分析。 3.社会调查的分类: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4.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5.抽样调查的优点:(1)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2)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的资料数据。(3)可以比较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应用范围十分广泛。(5)准确性高。 6.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1)选题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焦点中,恰当地选择出一个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和可行的调查问题;二是将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调查问题具体化和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理清调查工作的思路 (2)准备阶段。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道路选择,指的是为达到调查的目标而进行的调查设计工作,它包括从思路、策略到方式、方法和具体技术的各个方面。工具准备,则主要指的是调查所依赖的测量工具和信息收集工具――问卷的准备,同时还包括调查信息的来源――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3)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调查手记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分析。 (5)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结果。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 1.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既是指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一项调查课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 (2)创造性,也可以称作为创新性活动特性,他指的是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点。 (3)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4)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色。这种个人特点主要包括研究者在该调查课题的兴趣、研究者对与调查课题相关的社会生活领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Word版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 ) A.国家B.企业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B )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B )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 )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C) A.一种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C)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D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C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D)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 受影响?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D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D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A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BCD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

社会调查复习提纲

一、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视频教学课件01) 要求:熟悉 重点内容:社会调查的定义、作用、分类和一般程序;抽样调查的特点。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要素 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具有三个基本要素:抽样、问卷和统计分析。 2.社会调查的特征 (1)社会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程序,而不是像日常生活中的观察那样,盲目地、零乱地、被动地去认识。 (2)社会调查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问两种方法收集资料。 (3)社会调查指的是抽样调查,即从总体中的一个样本那里搜集资料,通过调查部分来 (4)社会调查要求直接从具体的调查对象那里获取信息,即直接从一个个被调查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5)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 (6)社会调查是一种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又包括资料的分析工作的完整的社会研究类型 3.社会调查的作用 (1)描述状况,了解和描述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 (2)解释原因,解释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预先假设,然后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3)预测趋势,通过某个现象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和规律,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4.社会调查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调查划分为不同类型。按社会调查的性质或应用领域划分,有如下六种: (1)行政统计调查 (2)生活状况调查 (3)社会问题调查 (4)市场调查 (5)民意调查 (6)研究性调查 5.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社会调查有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两种,但最主要的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概念: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普遍调查特点: (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2 )社会保障的责任 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O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O 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G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 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 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O 1社会保险;C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C2社会补贴;C3社会服务;G4社会救助;C5医疗保健。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02社会救助;Q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02社会补贴;0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02社会救助;03公共福利;0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0 1社会保险;02国家救济;03社会福利;04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 )失业破产救助;(3 )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和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和政 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0就业关联制度;②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0 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 ;(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由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第一节接案 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1、接案前的准备 (1)什么是接案.(2)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3)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 2、面谈 主要掌握面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2)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5)达成初步协议。(6)决定工程进程. 面谈的技巧:1主动介绍自己2。沟通3。倾听 3、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收集资料的内容和范围 A:个人资料B:身体健康C: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D: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2)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A:询问B:咨询C:观察D:利用已有资料E:问卷调查 4、做接案会谈记录 二、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3)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第二节预估 一、预估的目的、任务. 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了解,并对之形

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二、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做出预估摘要。 A: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B: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C:决定介入的策略。 第三节计划 一、服务计划的构成 1.目的及目标.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3。介入的方法和介入行动。 二、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3.详细和具体. 4。计划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三、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1.设定目的和目标 目标设定包括: A: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B: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C: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D: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的利弊。E: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 A:选择进入系统。

2019春社会工作概论期末复习

2012春社会工作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第二章 单选题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 D )。 A、为人民服务 B、慈善和爱心 C、科学知识 D、利他主义 2、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C )。 A、尊重案主 B、引导案主 C、助人自助 D、为案主提供服务 3、下列对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D )。 A、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B、社会工作是社会中的中上层成员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驱使,对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的施舍 C、社会工作是对被救助者物质上的扶助 D、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服务活动 4、关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不对称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表现为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B、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双方面的 C、合作的促成力量不对称 D、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相互配合的过程 5、关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预防 B、促进个人的发展 C、推进社会公平 D、治疗 6、在中国,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实在行不通了才会选择接受“外人”的帮助。接受“外人”的帮助对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会欠下很大一笔人情债。由此,在开始与案主接触阶段,下列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中哪个是错误的?( D ) A、建立信任 B、扮演的社会角色 C、平等的地位 D、协助案主运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 7、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背景,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身上可能有很多缺点,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品质,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但不管怎样,他有权成为他自己,他有权这样去想这样去做。这意味着( A )。 A、社会工作者应接纳案主 B、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案主的信息进行保密 C、社会工作者应该赞同案主所做的每一件事 D、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案主做他(她)想做的一切事情 8、社会工作的精髓在于消除案主的悲观、自暴自弃等颓废心理和行为,引导他们认清自身的长处和弱点;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课程简介 一、教材简介(共分四个部分) (一)理论与方法部分 (二)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三)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四)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二、教学思路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与研究视角(取向与方法) (二)社会问题的讨论(起因、影响与解决) (三)社会问题的专题(包括社会热点) 三、参考书目 (一)社会问题概论朱力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 [美]文森特.帕里罗等著 华夏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 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界定: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四要素 1、对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 2、触犯了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 3、持续很长时间。 4、解决方案难成一致。 讨论:你所认同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具备什么要素? 性别比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 专家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条件,例如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早期鉴定胎儿性别,进行性别选择,提高男婴受孕比。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 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 再者,出生婴儿被漏报或瞒报。漏报是由于计划生育及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由于人力、经费不足或管理方法不善引起,被漏报的有男婴,也有女婴。还有瞒报则是财政开支生育政策作用于妇女、家庭生育意愿引起的,瞒报主要是女婴。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 (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既关于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是具体的。譬如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毕竟不是由观念决定的,而是由事实决定的。 (二)影响很多人的公共麻烦。这里强调的是公共性而非个人性。公共问题往往是社会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其产生、影响与解决均具有群体性。 (三)社会问题的主观意义。即社会上大多数成员认定其为社会问题。1、社会成员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认定是相对主观的。2、同时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譬如,同样是疾病,人们不会把心脏病视为社会问题,而将爱滋病视为社会问题,将非典视为社会问题,为什么? (四)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 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一、过程:有学者认为,所有社会问题都经过三个阶段,即警觉、政策决定与改革。 本教材的观点: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第二,社会敏感集团及有识之士的呼唤。 第三,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第四,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第六,解决社会问题开始。解决社会问题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遏制和治理阶段。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 二、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 (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利益相关度与人们对热点的关心度有正相关关系。它反映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具有敏感性和尖锐性。 第二,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社会热点恰恰是理论的空白点或难点。容易引起思想混乱。 第三,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 第四,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小结: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这就是社会研究的最大愿望。 (二)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长或短) 2、性质不同。(譬如积极与消极) 3、表现形式不同。(譬如显性与隐性) 4、涉及范围不同。(公共或个人) 5、关注者或研究者不同。(传媒或学者) 小结: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诸多不同,也有相似之处。社会热点问题有时是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 1.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和不同界定 (1)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及广泛使用 人类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即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济贫法》(史称旧《济贫法》)的问世。但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却是在旧《济贫法》颁布实施300多年以后的事情。l935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时期,由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首先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自此以后,社会保障概念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广泛使用。 (2)社会保障概念的不同界定 ①外国及国际组织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 a.美国《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安全网 具体的理解是: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因年老、长期残废、死亡或失业而失掉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废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老年、遗属、残废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或残废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 b.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主要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将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为因生病、伤残、年老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德国的社会保障主要遵循特殊性原则,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险中的责任。 c.英国是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 贝弗里奇将社会保障视为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指国民在失业、疾病、伤残、年老退体、家长死亡后,工资中断时生活费用的保障,亦有辅助其生育、婚丧时的必要的费用。 d.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对疾病、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e.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障定义 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f.联合国对社会保障的定义 每个人都有权使本人及家庭达到生活康乐,这不仅包括有权得到食品、衣着、住宅、医疗和其他社会基本服务,而且包括遇到失业、生病、残疾、丧偶、年老或由于非本人所能控制的其他原因而带来生活困难时,有权获得社会保障。 g.国际劳工大会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社会调查与统计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定义:指的是一种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性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收集系统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论的材料,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特征:1.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 2.主要采用自填试问捐和结构式访问两种方法来进行收集材料 3.社会调查指的是抽样调查 4.要求直接从具体的调查对象那里获取信息 5.本质上是定量的研究方式 6.一种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有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的完整的社会研究类型 作用:1.描述状况2.解释原因3.预测趋势 方法论特征:1.本质是定量的研究方式2.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时间维度基本特征),仅仅只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 类型和题材:(1)类型:1.根据调查对象划分 (A)普遍调查:指构成总体的每个个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的逐个进行调查。 特征: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 2.资料准确,适于了解基本情况3.需要高度集中组织和高度统一安排4.调查对象不能多 (B)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调查结果推广到

总体中去。 特征:1.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 2.可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3.可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较丰富的资料4.应用范围广泛5.准确性高(指收集材料方面) 题材:1.某一群人的社会背景,及有关人们各种社会特征的资料2.某一群人的社会行为活动3.某一人群意见和活动。 一、社会研究逻辑 科学是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中的科学逻辑》华莱士 二、理论与社会调查研究 1.理论及其层次: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的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自相关命题 层次:宏观理论(巨型)中观理论(中层)微观理论 两个入口:1.研究者观察,记录事实——描述和解释——形成经验概括——上升为理论——做出预测——检验预测 2.研究者从理论出发——产生假设——导致观察——形成经验概括——支持或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或提出新理论 2.两种推理方式 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论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 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 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 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 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讲义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大纲要求】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中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三)社会工作的要素 (四)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五)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要点详解】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就被称为社会工作者。在国际上,它指的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指的是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也指的是一个学科。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对社会工作定义的理解: 1.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活动 2.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3.采用科学的助人方法 4.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而不是管理、控制对方 (三)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普通社会工作:业务的、公益性的活动,相对于本职工作而言。 (2)行政性社会工作:政府部门或群众团体,专门从事的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是国家正式人员承担的,但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 (3)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承担的助人活动,有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困难人群开展服务。 2.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对社会工作有以下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次的目标 1.解救危难 2.缓解困难 3.促进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调查方法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 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抽样调查:指的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 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3、普遍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二、问答题: 1、社会调查的分类及依据: 1)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 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分为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 面访问与电话访问); 3)根据调查的目的或作用,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 4)根据社会调查的性质或应用领域,可以分为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 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2、社会调查的作用意义: 1)描述状况: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状况,是人们深入认识这一现象的基础。可以 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等问题。 2)解释原因:能够被广泛地用来探讨不同社会形象之间的关系,探讨某一现象发生 的原因。可以回答社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或“为什么会如此”等问题。 3)预测趋势: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当然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对 这一现象的准确描述和正确解释的基础之上的。 3、抽样调查及普遍调查的优缺点: 1)普遍调查的特点: a)涉及对象多,调查范围广;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 b)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 c)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 d)资料准确,适于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2)抽样调查的优点: a)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 b)可以十分迅速获得资料数据; c)可以比较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 d)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e)准确性高。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 一、课题的分类: 1)按其关注点或侧重点:理论性与应用性课题; 2)从调查课题的来源上: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 第三章调查设计 一、名词解释: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

社会保障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十六届六中全会: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社会保险(核心) A、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B、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最多最重要、风险最多、周期最长、占用资金最大部分 C、自身特点:强制性;互济性(风险共担,互助互济);储备性;补偿性(给付≠工资) D、社会保险包含老年社会保险(年金制度)、医疗社会保险(缴费最多,时间跨度大)、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补偿不究过失原则)、生育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生育补偿)、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4、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 (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 (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因意外灾害降临而暂时生活困难的人; (3)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PS:20世纪80年代,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农村地区为扶贫地区。 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 C、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紧急救助、灾害预防、灾害预警。 PS:国际上战争和难民救济比重大,现阶段世界性移民、难民安置。

社会调查方法第一章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 (一)例子 1.食品口味测试-市场调查 2.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民意调查 3.美国总统选举 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农村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6.关于大学生择业意愿的调查 7.《人民日报》发行情况读者调查 二、社会调查现有的认识水平 名称 国内: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国外:调查方法、调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 定义 较抽象:一种认识社会的实践活动 较具体: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较宽泛:到社会中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统称 狭义:以自填问卷和结构式访问方法抽样调查的工作过程。 有的人认为全部任务只是收集资料,有的人认为社会调查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也包括资料分析工作。 知识体系 国内:将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试验法,文献法等并列作为社会调查中资料收集方法;将社会调查分为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四种。 国外:资料收集方法只包括问卷法和访问法,社会调查仅仅指抽样调查。 概念与社会调查方法之间的联系上: 社会调查方法与社会研究方法是一样的,名称不一; 二者不同,社会研究方法中包含社会调查方法。 三、社会调查的涵义 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总体地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地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地社会研究方 式。 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者将问卷表发送给(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者收回的资料收集方法。(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 结构式访问法:指调查者依据问卷,采取口头询问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四、对社会调查的认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和法学等)与自然科学相比,主要特点是: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大理学院文学院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供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使用 苗瑞编订 大理学院教务处 2012年2月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中文):《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英文):Society Research Methods 课程编码:20062011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三学期 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训0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社会调查是有效地获取社会信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民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技能与技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公务员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增强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建议教材: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参考资料: 1、吴增基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邓恩远,《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张兴杰主编,《社会调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5、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 6.弗洛得·J·福勒·JR(美)著,孔振东等译:《调查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最新整理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P3-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P8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P9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P10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P11联合国1960年出版《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P12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12 7、社会工作的要素: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P14 8、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8(1986年高校建立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⑴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普通社会工作⑵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⑶新出现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P15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P21 2、助人过程特征:⑴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⑵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⑶是不对称互动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P22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P23 4、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他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经过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P29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理论、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P44- 2、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项:⑴说服⑵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⑶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⑷控制和指导当事人⑸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⑹为当时人承担责任⑺预先决定结论⑻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P50 3、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原材料: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⑵中国

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一、研究社会的不同方式 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1、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2、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画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二、社会调查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调查的定义 社会调查:指的是采用自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 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3、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特征 A、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研究方式。 B、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三、社会调查的类型和题材 1、社会调查的分类 a、收集资料的方法:自填问卷和结构访问 b、调查研究目的:描述性和解释性 c、调查研究时序: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d、调查性质和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生化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

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四、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1、普遍调查概念和方式 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逐个进行调查。 方式:a、统计报表b、直接登记 2普查的特点 A、工作量大、费事、费力、费钱 B、高度集中的组织和统一的安排 C、调查项目不能多 2、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优点:a、节省时间、人力、财力b、迅速获得资料c、详细收集信息d、范围广泛 e、准确性高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 一、调查课题的类型 1、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 2、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 二、选题的重要性 1、决定调查的方向 2、体现调查的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力、社会经历经验等) 3、制约调查的过程 4、影响调查的质量 三、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 2、创造性(独到、新颖) 3、可行性 4、合适性 四、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1、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社会保障概述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社会保障,其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 ①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其目的是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陷入困境的人士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一保障民生的作用现在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价值的提升,促进社会进步越来越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社会保障的依据是国家立法 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都是以立法为先导,通过强制性立法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制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惟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的顺利运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③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国家是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其责任表现为:国家通过立法以提供法律保障;国家出面举办社会保障项目并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国家通过预算以提供财政保障。在国家作为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之外,社会也越来越成为负有一定责任的主体,其表现形式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社会保障起监督的作用;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中出面举办补充型的保障项目;以非营利性社团的形式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的组织实施。 ④社会保障的获益主体是全体公民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保障的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他们现在仍是社会保障的重点对象。但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选择性的保障越来越为全民性的保障所替代,全体公民都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 ⑤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经济保障是指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服务保障是指通过劳务援助、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心理慰藉等非现金、非物质型的帮助。 ⑥社会保障的依据是各项法律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保护公民生存和平等权等各项人权的制度,制度的运行不仅需要建立以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更需要严格遵守,确保社会保障的运行都能够依据法律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⑦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式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其最大目的是作为公民个人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提供一个安全网。 2.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