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 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质量抽查)【答案】40.0cm 25 cm/s 小同一位置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知道,AB段的距离

S AB =80.0cm-40.0cm=40.0cm

[2]又因为测得时间t AB=1.6 s,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

AB AB

AB 40.0cm

25cm/s 1.6?s

S

v

t

===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

s

v

t

=知道,平均

速度会偏小。

(3)[4]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所以实验中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即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2.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________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

______m/s。

(6)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m/s。

【来源】2020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机械运动

【答案】v=s

t

较小长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大变速 0.15 0.18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s

t

(2)[2][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方便计时,鞋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4]当斜面坡度一定时,还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4)[5][6]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

t

算出的

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5)[7]由图示可知

s 1=90cm=0.9m

s 2是全程的一半,则

s2=1

2

s 1=

1

2

×90cm=45cm

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 2=3s ,平均速度

v AB=2

20.45m 3s

s

t

==0.15m/s

(6)[8]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1=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AC=1

10.9m 5s

s

t

==0.18m/s

【点睛】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2)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

动时间越长,便于时间的测量。(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求得速度发生变化;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或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否则是变速直线运动。(5)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上半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6)由图示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3.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 cm、内径10 mm的均匀玻璃直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在管的下方用注射器注入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小雪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请你用“实心圆点”在图中标出不同时刻气泡的位置,并将这些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_________)

时间t/s路程s/cm

00

412

824

1236

1648

2060

(3)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小气泡的运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晓彤在小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利用10cm长的试管做实验,用注射器分三次向试管内注入不同的小气泡,获取相关的数据后,画出图像如图所示,并求出速度的平均值。请你对晓彤的实验进行合理评价 ___________。

【来源】2020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机械运动

【答案】

s

v

t

=匀速直线运动不合理。

用10cm长试管做实验,气泡运动时间短,实验误差较大。由图像可知不同气泡的速度各不相同,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物体速度的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s

v

t =。

(2)[2]由表中数据在图中标出对应点,然后用圆滑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3]通过描点、连线作出的图像可知,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都相等,所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4]晓彤的实验中选择的试管太短,气泡运动时间太短,不便于测量,误差大,而且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三个气泡的速度本来就不相同,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使斜面坡度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目的是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3)若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c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s

t

较小延长 12 小于 C

【解析】【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

t

(2)[2][3]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3)[4]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

s1=60cm,

所用时间

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160cm 5s

s

t

=12cm/s;

[5]上半程的时间

t AB=3s,

下半程的时间

t BC=2s,

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等,

t AB>t BC,

由v=s

t

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6]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即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图象C符合题意,故选C。

5.如图1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________(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其原理是________。

(2)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__。

(3)实验测得小车从A 滑到B 的时间 1.6s AB t =,从A 滑到C 的时间 2.4s AC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___m/s ;

(4)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 (5)图2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斜面上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符合实际情况的是________(填字母)。

(6)小楠实验时,又选用了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小车,在同一个斜面上做了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小车的轻重 运动距离 运动时间 1

较轻 1.00m 2.5s 2

较重 1.00m 2.5s 3 更重 1.00m 2.5s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________(选填“有”或“无”)关。说出你的依据:________。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名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间接 s v t =

秒表 0.25 斜面坡度应小些 B 无 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解析】

【详解】

(1)[1][2]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然后利用s v t

=

求得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

(2)[3]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秒表测量时间;

(3)[4]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AB 段的路程 80.0cm-40.0cm=40.0cm AB s =,

1.6s AB t =,AB 段的平均速度

40.0cm =25cm/s=0.25m/s 1.6s AB

AB AB s v t ==; (4)[5]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5)[6]由图可知80cm=0.8m AC s =, 2.4s AC t =,40cm=0.4m BC

s =,

2.4s-1.6s=0.8s BC t =,

所以小车由A 滑至C 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0.8m 0.33m/s 2.4s

AC AC AC s v t =

=≈; 小车由B 滑至C 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0.4m =0.5m/s 0.8s BC BC BC s v t =

=, 由数据可知,滑块的速度越来越大,故B 正确;

(6)[7][8]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无关,因为小车从较轻→较重→更重,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由s v t

=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宁宁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法线ON ,用激光笔沿着白纸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

①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②让光沿AO 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 点,a 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 ,而b 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 ,这说明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宁宁将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________,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排除了上述情况的干扰后,他继续进行实验,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④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⑤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40cm处,现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玻璃板匀速靠近,则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为________ cm,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将会观察到蜡烛A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________.

【答案】显示出光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者不在同一平面内像的位置

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等效替代法不能 60 不变垂直

【解析】

【分析】

(1)①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眼前的;

(2)①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研究物像的大小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把蜡烛A像的大小用蜡烛B来代替;

②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③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④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⑤利用

s

v

t

计算出2s蜡烛A移动的距离,求出其距离平面镜的距离,利用像与物到镜面

距离相等计算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图解答.

【详解】

(1)①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观察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2)①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 代替蜡烛A的像,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②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③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④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⑤根据

s

v

t

=可得2s蜡烛A移动的距离5cm/s2s10cm

s vt

==?=,蜡烛A此时距离平

面镜的距离为40cm?10cm=30c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为30cm+30cm=60cm;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等大,故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蜡烛A沿桌面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时,分别作出蜡烛在两个位置所成的像,将会观察到蜡烛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垂直,如图所示:

7.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小红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4)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

(6)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

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较黑暗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重合相等垂直相等不能虚不变 B

【解析】(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来测量像到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离,从而得出二者的关系。(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6)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点睛: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

8.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A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两支______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①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②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李红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2)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

①李红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B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地面;前者光斑是由于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色散”)形成,后者光斑是_____(选填“太阳”或“孔”)的像。

②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李红设计了开有三角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C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卡片乙的过程中(孔到地面的距离使终保持不变)。李红将观察到的光斑形状和大小变化情况在图D中方格纸内画出(分别用序号甲、乙、丙、丁表示),其中最左边的光斑为移动卡片乙前出现的真实情况。根据你的观察,李红所画光斑中不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况是__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相同 2mm 虚远离直接传播太阳乙

【解析】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便于判断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我们应该取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一支作为成像物体,一支用来靠近像与像重合;

[2]为了能够判断像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成像,为了使像不会出现重影,我们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所以选用2mm厚的玻璃板;

[3]光屏能够承接的是实像,承接不到的是虚像,李红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4]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时,当孔足够靠近光屏时,光屏上成的是与孔形状一样的光斑,而孔离光屏足够远时,成的是成像物体的像,所以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

[5]前者跟方形孔形状一样的方形光斑是因为孔离地面足够近,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的方形光斑;

[6]后者是方形孔离地面足够远时,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孔形成的像;

[7]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随孔的减小,光斑面积减小,圆形光斑减小,由图可知,不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况是乙。

9.小丽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小丽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此时应用了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______ (填“A”或“B”)侧观察;

(4)点燃A蜡烛,小心的移动B蜡烛,小丽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5)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______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 (填“实”或“虚”)像;

(6)把点燃的蜡烛A固定在某个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像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7)如图乙,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_____________.

【答案】较黑暗 B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等效替代法 A 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不能虚不可靠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45°

【解析】

【详解】

(1)[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所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2]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3][4]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用B代替A,这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3)[5]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A侧观察,这样即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如果在B侧观察,是看不到蜡烛A的像;

(4)[6]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

(5)[7][8]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9][10]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因为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7)[11]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面,连接A和A1两点,然后在连线上作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了45°.

1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自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转折。

(1)如图,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内。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下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

实验序号入射角α反射角β

①50°50°

【答案】不能同一平面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析】

【详解】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若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纸板E和纸板F不在同一平面上了,所以在纸板F上就不能呈现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折转纸板F,都看不到反射光束,其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不能;同一平面;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以下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装水的烧杯

②酒精灯

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厚纸盖)

④铁圈B和石棉网

(2)下表是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8890929496989898

请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__

(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_____.

【答案】②④①③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

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解析】

【详解】

(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

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合理安装顺序为:②④①③;

(2)由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

(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12.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选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加热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上升的速度____(选填“先慢后快”“先快后慢”或“不变”).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应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爱米和米多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在同一实验室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乙自下而上先快后慢停止加热(移开酒精灯)酒精灯的火焰不同

【解析】

【分析】

(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3)当水温逐渐升高时,对外热量散失加快,温度升高变慢;根据水沸腾的条件进行分

析:达到沸点并要继续吸热.

(4)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质量相同,水升温快慢,与吸收热量的快慢有关.

【详解】

(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乙;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先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所以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3)随着加热的进行,水温越来越高,水对外的热量散失加快,在吸收速度相等的情况下,水温升高变慢,即加热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上升的速度先快后慢;

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吸热,所以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加热时间长短不同,说明水吸收热量的快慢不同,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

13.如图甲所示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确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加热,观察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1)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的温度是______℃.

(3)她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时间

012345678910

/min

温度

4-2-000001234

/℃

(4)在第5 min时,物质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可知,冰熔化时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答案】使冰受热均匀4固液共存吸不变

【解析】

(1)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其目的是使冰均匀受热.(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此时的温度是4℃.(3)采用描点法绘制图象如下:

(3)图示的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柱上面与0℃以上第四个小格对齐,因此该温度计的读数为4℃.(4)从2min到第6min是晶体熔化过程,故在第5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5) 观察图像可知,从第2min到第6min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故可得出:冰熔化时需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点睛:图象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对应好横纵坐标采用描点法就可以画出图象.

14.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

(2)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____段(选填“AB”或“BC”)其熔点为____℃.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____放出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用质量m1的海波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丁中的a.若用质量为

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_______(选填“b”“c”或“d”).

【答案】46BC48大于c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46℃;

(2)海波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BC段;由图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其熔点为48℃,熔化过程中海波的内能增加,因此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

(3) 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用质量为

m2(m2>m1)的海波做实验,海波的质量变大了,加热到熔点吸收热量变大,所需时间变长,但熔点不会改变,仍是48℃,故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c.

15.小明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时,小明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而不是直接用冷水做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2)实验过程中,小明记录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

时间/min012345678910

温度/℃9092939596989898989898

(3)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中上升的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小明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选填“可

行”或“不可行”).

【答案】缩短加热时间 98℃ B 不可行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实验中,向烧杯内倒入热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热水温度较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知,水从第10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8℃.

(3)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中上升的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水蒸气,故选B;(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故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将它们置于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调整光屏到______(填“A”、“B”或“C”)位置时,生活中的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放到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同一高度C投影仪能靠近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当蜡烛、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会成在2倍焦距以外,所以光屏要调整光屏到C点。

[3]生活中的投影仪成像原理是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在2倍焦距以外。(3)[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5]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放到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

会聚一些,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就要让光屏靠近凸透镜。

17.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若保持图中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首先调整光屏的____,然后将光屏向_____缓慢移动(选填“左”或“右”),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该像的大小与物体相比是____(选填“缩小”或“放大”)。若将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___在光屏上重新找到清晰的像(选填“可能”或“不能”)。

【答案】高度右放大可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实验的要求及需要,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故该题中为了在光屏中心找到像,应首先调整光屏的高度。

[2][3]凸透镜在50.0cm处,蜡烛在35.0cm处,此时物距

u=50.0cm-35.0cm=15.0cm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像应成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以外,此时光屏的位置在70.0cm以外处,故光屏应向右移动。

[4]若将蜡烛在光具座上像右移动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便在40.0cm处,物距

u=50.0cm?40.0cm=10.0cm

满足u=f,不成像。

若将蜡烛在光具座上像左移动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便在30.0cm处,物距

u=50.0cm?30.0cm=20.0cm

满足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综上,将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可能在光屏上重新找到清晰的像。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

13015

2202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